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返回

天地作证

作者:王敬之 | 发布时间:2011-04-24

天地之间有上帝-自然中的证据

我们生活在一个双重的时代。一方面是科学昌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另一方面愚昧与迷信打着科学 的晃子、充斥于世间、向毒素一样日益漫长侵袭着人的心灵。一方面愚昧地崇拜科学、另一方面又用科学装扮迷信。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探索的时代、太空的探索日 新月益令人情不自禁地在浩翰无垠的宇宙面前表现出惊奇、激动和自卑;另一方面我们又对社会的腐败、道德的沦丧、强权的霸道、赢弱的无助变得越来越麻木、冷 漠、而在内心之内却又升起了一种不可名状的自满自高。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混浊、是非不辩、黑白颠倒、“并且公平转而退后,公义站在远处;诚实在街上仆倒,正直也不得进入。我们指望光亮,却是黑暗;指 望光明,却是幽暗。”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白与黑同时向我们呈现,“我们摸索墙壁,好象瞎子;我们晌午绊倒,如同黄昏一样;我们在肥壮人中, 像死人一样。我们咆哮如熊,哀鸣如鸽。”(赛59:9-11,14)我们幸运,我们可怜;我们快乐,我们痛苦;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向天地致敬,有时我们却 又怨天忧人。有人在成功之后茫然失措不知所终,有人在失败之时捶胸顿足沮丧不已;无论我们是年轻还是老迈,在我们生命的间隙之中总会有些问题从心底里冷不 防地冒出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我是怎么到这个世上来的,真的是从猴子变来的呢还是老天爷造的?这个老天爷上帝究竟在哪里?我怎么知道他一定存在呢?相 信有上帝究竟是迷信愚蠢还是科学的真理?上帝究竟是善还是恶、究竟是万能还是只是个摆设?如果上帝真是爱人的,而且又不所不能,为什么人世间又会有那么多 的罪恶与苦难,又如此的不公呢?上帝对此究竟有没有办法?上帝能不能帮助我走正确的人生之路?

  这的确是一些很好的问题。我们愿意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来确定我们要使用的方法。请先看一 段《圣经》经文,这是记载在《哥林多前书》2: 9的经文“上帝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这里不断肯定了上帝的存在,而且还说明了上帝为人类预备了美好的 未来,超乎人有限的想像。这一点我们先暂且不论,这段经文的后半句,说出了人类观察思考与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那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来思想。下 面我们就要用这个方法来分析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到底有没有上帝呢?

  常听有人说,你说的上帝我没见过,你如果能用将上帝显给我看,我就信。因为“眼见为实”啊!乍听之下满有道理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走的合乎逻辑的第一步就是从我们的眼睛开始。

  据统计,人类的眼睛有一百多种。有黄的、蓝的、黑的等等。(插入眼睛的画面)人的眼睛帮助人看到万物的秩序而适 应秩序进而维护秩序又从杂乱中创造出秩序。人的眼睛让人看见美欣赏美继而保护美发展美创造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将自然万物收入眼底藏入的心灵之中,又 将心灵的感受与反应透过眼睛表现出来。(插入飞机与汽车行驶的画面)飞机穿云破雾靠的是人的眼睛,汽车在马路奔驰而不出事故靠的也是人的这双眼睛;纺纱织 布、读书写字(插入纺纱画面、读书画面、做饭画面)、洗衣做饭,都得先靠这双眼睛。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眼睛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现在人们用的照像机(照像机画面)就是仿照人的眼睛而设计的。凡是照过像的人都知道,照样时人站的位置不同就要 调整照像机的焦距,不然就看不清楚。现在已经有了自动调焦距的照像机,我们也把它叫做“傻瓜机”。名字虽然是这么叫,可是我们知道它一点不傻,而且设计傻 瓜机的设计师们更是聪明智慧。我们的人眼就是自动调焦自动调整虹膜的。我们知道照像机要使用胶卷,香港人也叫做菲林。胶卷对光很敏感,一暴光就没用了。人 的眼睛里面有一个叫视网膜的,其作用就相当于这个胶卷,但是比人造的胶卷高能精密得多了。 (胶卷画面)我们到市场上一般能买到100,200,400的胶卷,这是指胶卷的感光速度为一百分之一秒或四百分之一秒,到目前为止,人造的最好的胶卷的 感光速度也不过是千分之一秒。相比之下,人眼中的胶卷就高能得多了。感光速度可达100亿分之一秒。胶卷用完之后必须换胶卷,(换胶卷的镜头)

  那么我们眼睛里的胶卷是怎么换的呢?原来视网膜上有大约100亿个细胞,每平方毫米内(平方毫米的面积画面)密 密麻麻的排有二十万个。这些细胞每七天就全部代谢一次,将这个胶卷自动换了过来。每一个这样的细胞都比现在最复杂最先进的计算机要来得复杂来得先进。据估 计,在眼睛将所看到的图像送到大脑之前,在视网膜里每秒钟要进行大约100亿次运算。就是世上最快的超次计算机与之相比,最多也就是象老牛拉破车一样又破 又慢。(CRAY 计算机画面)以Cray超速计算机为例,如要模拟人的眼睛每一秒钟所进行的计算,那么最少需要一百年Cray时间。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视网膜上的神经细 胞所产生的电子信号比人造计算机电路所产生的电子信号要慢一百多万倍。如果人类能够以用现有的技术来膜拟视网膜做一个单硅片,这样的硅片的重量会达100 斤左右,而人的视网膜重不到一克。膜拟视网膜体积会达一万立方英寸,而人的视网膜的体积不可为0.0003立方英寸。膜拟视网膜要耗电300瓦,而视网膜 的耗电量还不到0.0001瓦。而且我们还必须注意人眼总是三维立体的,可以凝神贯注,可以环顾左右四方,也可以远近追踪,方便极了。

  人类虽然如此之复杂,然而科学家发现人眼所能看见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科学家们发现凡是物体都会发光,而发光物 都会有一定的波长。科学家们将这些波长排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光谱。(可见光谱画面)人的肉眼所能看见的光的波长只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之内,即 380-760毫米之间。也就是说只有当在这个波长范围内的光子照射到眼睛或被反射到人眼时,人才能看见。而整个光谱从最小的波长到最大的波长之间的差异 竟达10的21次方之大。也就是10的后面跟二十一个零。因此有无数的东西人眼是看不见的,电波、微波、x射线等。人都看不见。事实上连眼睛上的睫毛,离 眼睛虽然如此之近,人眼也看不见,而这眼睫毛实在是保护眼睛的。许多于我们有益的却又是肉眼看不见的又何止是眼睫毛呢。

  还有一些情况我们看不见:蒙住眼睛看不见!视线被东西挡住了看不见。心里有偏见也会让人看不见。眼睛里进了沙子看不见。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我们的人眼是奇妙无比,然而我们能直接看见的东西又是十分有限的。现在我们回到一些所说的 “我要是能看见上帝我就信。”的这句话,我们觉得在说这说之前,倒是更应该先问问自己,“我这奇妙的眼睛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这么奇妙?”它是自己碰巧 长出来呢还是被像照像机一样是被造出来的。若是自己进化出来的,有什么证据;若是被造出来的都有什么证据。我们觉得这才是正确而公正的态度。下面我们就要 用这双有限的眼睛来寻找上帝存不存的证据。

  将近二千年前在古罗马帝国有一个叫做保罗的人,有一些历史学家们曾将他列为影响人类历史的伟大人物排行榜上的第 三号人物,因为他周游列国,将耶稣基督的福的福音广为传播,有人类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位保罗写了不少书信,有不少收入了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之中 了。我们在这里要摘录保罗所写的几段话。“我们传福音给你们,是叫你们离弃这些虚妄,归向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上帝。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 国各行其道;然而为自已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又说“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上帝,既是天地的 主,就一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侍,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气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他从一本造出万族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 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徒14:15-17;17:24-28。

  这两段经文中我们看出三点:第一:我们要寻找的上帝就是创造天地万物的造物之主;

  第二:寻求上帝是上帝对人所定的旨意;

  第三:上帝为人寻求他留下了足分的证据,而且这位上帝离我们不远。

  第四:一句“各行其道”表明了上帝给人充分的自由。


  如果我们找到了能证明宇宙之间有一位造物主的存在的证据,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找到了上帝存在的证据。 下面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特别是我们的心,来寻找并衡量我们所找到的一切证据,看我们能不能从这些证据中看出造物主的存在。我们寻找 上帝的证据的工作就从我们所熟识的自然界开始。

  证据之一:空气的循环。

  我们要找的第一个证据是眼睛看不见的-空气及其循环。

  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对空气中空气的需要,严格说来是对空气中氧气的需要。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一个事实:没有 固态的食物,人能坚持几个月;没有水人也能活上好几天;可是如果没有氧气,用不了几分钟人就不行了。空气的重要性说明了一个重要的真理:对于我们的生命来 说: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更为重要。(此句作为结论打出)由此看来,我们的生命依赖于氧气,胜过依赖于食物。新鲜空气能够净化人的血液,使整个身体 充满生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唿吸系统,空气从鼻子开始进入人体,又从鼻子里出来结束身内之行。《 圣经》上说: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子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2:7这话听上去向神话,可它却说明了一个鼻子是人体里面专门 负责唿吸的重要器官之一。无论我们长一个是什么样的鼻子,是大是小,是美是丑,是高是矮,只要是个鼻子,它就有这个功能。这个鼻子又象一个空调器,将吸进 的空气调成一定的温度再送入体内。干燥空气经过鼻内粘膜所分泌的腺液而得湿润以免刺激气管上的粘膜;而且无论是春夏秋冬,经鼻子送入体内的温度总是恒温 的。而且鼻子里的鼻毛又起一定的净化作用,将空气中的许多灰尘挡住,不让其进入体内。万一有漏掉的也不怕,因为我们的气管里还有很多小绒毛以每秒种十二次 的速度勐扫,又分泌出一液体将这些灰尘粘住,而由鼻子或口中再吐出来,这就是所谓的鼻涕与痰。所吸入的空气经过经咽喉过会厌进入气管,然后到肺里。在这里 氧气与二氧化碳得到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之中,而二氧化碳则由红血环送到这里,在人唿气的时候被带到体外。于是空气在体内的循环就完成了。 你看多么巧妙。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的唿吸器管大多是多功能的。一方面作唿吸的器管,另一方面还是发声的器管,充当一个个大小不等的音箱。我们就是靠着唿出 的空气而发声说话唱歌。真是妙!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器管之外,我们的皮肤也是唿吸气管。如果全身的毛细管被堵死,那么人就很可能会窒息。在美国就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悲剧:有人为了将一个小女孩打扮成天使的样子,就用铝漆涂在她身上,结果小女孩不幸窒息而死。

  我们现在来考虑一个问题。人和动物都是靠氧气生存,而将对身体有害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如果这二氧化碳不加以处 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越来越多,而反过来有害于人体。另一方面,若没有新鲜氧气作为补充,空气中的氧气岂不是越来越少吗?若真是这样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中,早就没有人类了生存的余地了。(插入植物生长图) 可喜的是事实并非如此。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植物也需要唿吸。这些生长的植物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而唿出人类与动物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氧气!不仅如此,二氧 化碳和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食物。在这种交换与循环之中,人与植物彼此服务,相得益彰。 那么请问,这样奇妙的循环是一种巧合呢?还是出于一位高明的设计师之手?

  “赤日炎炎似火烧”炎热难耐。中国人把那热的城市叫做“火炉”。古人用的是扇子,后来用电扇,现在许多人家里都 装有空调器,来抵挡夏日炎热的气温。空调器里也有一个空气的循环过程。(空调机的画面)这样的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一定的舒适。可是长时期的在空调下生活,人 会得空调病,因为人造的空调器使空气中的负离子,通常是氧离子的数目减少了。我们的鼻子即使是在最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也是一台空调。我们使用得越充分,对我 们的身体就越是有益,越能促进我们的健康。如果我们能从空调器的好坏上可以看出设计制作者的制作水准的高下与设计能力的优劣,那么,在鼻子这台空调器和人 的整个唿吸系统后面,我们难道看不出有一位远非人力所能测度的无穷智慧的设计师和建造师吗?

  现在我们来看最二个证据

  证据之二--水的循环

  (大海、小溪、山泉、河流、云雨)

  除了空气之外,对人类生存来说最重要的当数水了。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水的话, 人还能生存的情景。我们注意到古老的文明的起源大多与水紧密相连。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文化习惯上又称之为黄河文明,是黄河之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中国人对 养育自己的长江黄河历来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深厚的感情。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有许多与水有:上善若水,是说水的养生之德;“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是说水的性质; “福如东海”是我们对老人的祝愿。“流水不腐”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勤劳出美德,变化生美绵。

  历代的文人更是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广为为人流传。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字幕与楼台画面)豪放雄壮,意境深远。山衔落日,黄河奔腾、大笔挥洒、无比壮美。李白所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的壮观景象)这里有黄河的气势;“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里可见长江的浩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景象)让人看到水 的壮观。而杜甫的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浪画面)又把人带入宏阔的境界,淹没在磅礴的气势之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清泉画面)宋朝朱熹的这句诗更是写出了深刻的哲理,叫人久久玩味。“树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元朝元好问在这两句中写出了山风吹来树梢东摇西摆呈现出各 样姿态。青苔柔滑如绒,明澈的溪水缓缓地流过,听不到一丝声音。把人带到一幅宁静美妙而富有生气的风景图中。甚至在我们民族沦陷中华生死存亡之际的八年抗 战时期,一首《黄河颂》,借着咆哮的黄河唤醒了中国人的勇气、爱国的热热忱与同仇敌忾团结作战的决心,终于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蓝色的地球画面)我们这个地球上有70%是水,我们的人体75%是水。可是你是否想过水在我们所生息的这个地 球上是怎样动作的吗?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的的确是气势恢宏,波澜壮阔。但是水在地上却不是这样动作的。这后半句不符合科 学事实。黄河的水究竟流到哪里去了?真的是入了海就不再回来了吗?若真是如此,海水日就淹没了大陆,而人类也就要一次次地遭受水的侵袭了。事实上, 海虽纳百川之水,却从不见满溢,这是什么道理呢?

  人类对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这一现象的认识,最早是在公元前30年由一位叫做Marcus Virtruvius的罗马工程师发现的。然而早此一千六百年前写下的后来被 收入《圣经》中的书卷《约伯记》中,对这一现象就有了详尽的记载。《圣经》不是一本记载科学原理的书,但其中的许多记载却满有科学的道理。关于这一点我们 将在另一讲里专门来谈这个问题:“《圣经》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可不可信,合不合乎科学?我们可以从下的一些引自该书的经文中看出一斑。

  《圣经》传1:7上说“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海水在阳光 的照射下进行蒸发成为水蒸气而飘入空中,在风的吹刮之下进入高空冷却而化为空中飘浮的云。伯26:7,8这样说:“上帝将北极铺在空中,将大地悬在空中; 将水包在密云中,云却不破裂。 ”传11:3上又说“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圣经》诗135:7上说:“他使云雾从地极上腾,造电随雨而闪,从府库中带出风来。”“我们要以感 谢向耶和华歌唱,用琴向我们的上帝歌颂。他用云遮天,为地降雨,使草生长在山上。”诗147: 7 这个他是谁呢“那在天上建造楼阁,在地上安定穹苍,命海水浇在地上的耶和华是他的名。”摩9:6

  我们从这些经文中看出了水的循环路线:海洋-雨雪-高山大地-小溪江河-海洋。这个循环看上去是如此的简单,可 以其功效却又是令人称奇的覆盖着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是的每一寸土地。人们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水用来解渴、做饭、洗涤、游戏、种植、生产、运输、发电等 等。可是说是妙用无尽。

  中国人对于治水向来是不陌生的:远的有大禹治水的传说,都江堰的古典;近的有葛洲坝工程,而眼前正进行的有世界 上最大的电利工程--三峡工程。据中国官方的报导:三峡电站的设计目标是:一千八百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年发电量为847亿千瓦。要达到这一目标需经过三个 阶段的工程方工才能完成。据估计三期工程总共要挖去一亿零二百六十万立方米的石沙,而又要填入将近三千万立方米的石沙。光是金属结构就得树二十八万吨,水 泥工程二千七百万立方米,而参加的人数则达二十五万人之众,工程期长达十七年。从一九一九年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三峡的设想到今天,从可行性研究到设计到正 式施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三峡工程是当今人类一流智慧在水利工程以及相关方面的一个大手笔。现在一期工程已经顺利完成,大江截流已经成功。截流大坝 巍然矗立,成为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

  如果今天或将来有人看到今天的截流大坝,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这没有什么,不过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罢了。如果你听 到这种说法,你会有什么想法?这个人有问题,不正常。我们在对大坝工程称奇的同时,我们感谢大坝建筑工人所付出的艰苦的劳动,我们更是赞叹大坝设计者们所 表现的高度的智慧。

  三峡工程固然是了不起,可与我们自然中水的循环相比,却又算不上什么了。甚至三峡之水的来源本身也得依靠这个循 环的水。我们如果能轻易的看出三峡工程一步步进行所表现的智慧与对人类的美好愿望,我们也必能看出在这智慧的后面是一群一流的设计者;那么一个诚实地面对 事实的有理性的人看到水的这种奇妙绝伦的循环时,会想到什么,会得出什么结论?这一切只是一种是巧合,还是有一位造化之神在规化设计呢?

  难怪《圣经》作者之一的保罗在灵感之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 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与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 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1:19-20。

  是的,答案就在我们心里。我们民族对水是着深厚的感情的。“饮水思源”:当我们看出在这奇妙的水的循环后面有一位无穷智慧的设计师与造物主时,让我们同时将荣耀归给他,将我们的赞美感谢归给那施水源给我们的造化之主。

  证据之三:美的世界

  我们前面所说的两个证据,都可以说是实用性的证据。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大自然不仅是奇妙的,更是美 妙的。山川河流,草木虫鱼,都是美不胜数。我们的祖先对这一点认识极深,在诗文中均有表现。翻开《诗经》第一句你就会读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你看, 鸣春的睢鸠,河中的小洲,这是何等的美好,怎能不唤起年轻人爱的情怀。

  杜甫一生写了不少深沉忧愤的诗。但他那天才的诗笔并未忽略大自然的美丽。请看这两幅图景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万物复苏充满无限生机的春景图啊。“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 “星垂平野阔,月满大江流”。这些都向我们展现出大自然的无比美景。

  孟浩然的一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恐怕连三岁的孩子也会背。寥寥二十个字,写 出了一幅春天早晨的景向,有情有景,既表现了作者对春光明媚的热爱,又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珍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山野空旷云天似乎比树还低, 江水清流澈明月好像离人更近”。清江沉壁,一轮明月,给人带来安慰与亲切之感。

  实际美妙的自然不仅美在春天,秋天照样美妙动人。请看唐朝山水画诗人王维的名作“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秋天的山岭,刚经过雨水的洗涤显得苍翠清新,一轮明月在天边升起,映照在层层的松林之上。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欢快的流过,如一首动人的歌声。多好。

  这些千古传诵的名篇,叫人读起来格外的亲切,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比美丽。我们说它既是诗又是画。我们很难分清 究竟是诗人以画家的笔调、诗化的语言将大自然的美景凝固创意呢?还是造化之主的妙笔使诗人的对自然的临摹充满闪耀的感灵?或者两者都是。无论我们是向王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样置身于自然之中,还是捧读这些如诗如画的佳作,我们都得到一种沁入心脾的美的享受。

  无论是泰山的日出、是庐山的瀑布、是香山的枫林、还是长江的三峡;无论是海上的明月、落日的天际、是水底的游 鱼、还是空中的飞燕;无论春天的百合、是夏日的芙蓉、是秋天的海樘、还是冬天的都是美的。的确,大自然向我们所呈现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彩色的,立体的世 界。这一点甚至不需要证明。

  我们甚至不敢相信或者从来没有想过,既便是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寻常之物,也都奇美无比。请看这些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雪花的姿态。

  我们的心灵常常在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面前受到震撼,因为我们的心被图画上所表现的艺术的美所融化。我们感叹画家的 独特的慧眼与艺术创造力,我们感叹艺术家们对自然美的深刻领悟。那么当我们每天直接生活在那使艺术家生发灵感,激发创作欲与创造力的美好的大自然之中,难 道我们还看不出在这一切美景之后有一位超然的美的大师,将无限的美散布于山山水水之间,又将对美的渴望与感悟放在人的心里吗?

  如果我们认识艺术家们在这美妙的自然面前所表现的感受与灵感太富于情绪化而缺乏科学家们应有的理智、逻辑与精确,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研究这个现象世界为已任的物理学家们对于自然的美高见吧。

  扬振宁博士是世界公认的着名的物理学家。他与李政道博士一起因发现宇称守恒定律而获得科学界的最高奖-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第一对荣获该项奖的中国人。我们来听听这位物理学的大家是如何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自然所呈现的美以及美的启示。

  虹和霓含七种色光的太阳光线,射入大气中的水滴各种色光经历折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环。当 光弧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42度,光环的彩色排序是内紫外红时,称为虹。在虹的外面有时不出现较虹弱的彩色光环,光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为52 度,彩色环的排序与虹相反即内红外紫,称为霓或副虹。两者在背太阳而立时才能观察到。在夏日的傍晚,西方有而东方天空有去雨时,最容易看到。

  “物理学自(1)到(2)到(3)是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 表面有表面的结构,有表面的美。譬如虹和霓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 实验工作者作了测量以后发现虹是42高漫楚A红在外,紫在内;霓是50高漫楚A红在内,紫在外。 这种准确规律增加了实验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美的认识。 这是第一步(1)。进一步的唯象理论研究(2)使物理学家了解到这42侦P50升i以从阳光在水珠中的折射与反射推算出来,此种了解显示出了深一层的美。 再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了解折射与反射现象本身可从一个包容万象的麦克斯韦方程推算出来,这就显示出了极深层的理论架构(3)的美。

  在扬振宁博士看来,这种极深层的美集中的反映在物理学基本的方程之中。他说:

  “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伯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 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1)与唯象理论(2)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 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

  这些方程还有一方面与诗有共同点: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物理学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当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 学物理的人了解了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

  为了说明物理学家对这种美的感受,扬博士引用了一首英国湖畔诗人威廉布菜克的诗和牛顿的墓碑。他说:

  “它们的极度浓缩性和它们的包罗万象的特点也许可以用布 雷 克(W. Blake , 1757 - 182 7)的不朽名句来描述: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在一粒沙子中看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在一朵野花中看到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置无限于掌上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握永恒在瞬时

  它们的巨大影响也许可以用蒲柏(A. Pope , 1688 - 1744)的名句来描述:

  Nature and nature's law lay hid in night: 自然与自然的规律深藏于黑夜,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上帝说:将牛顿出生吧。一切都成了光明。

  可是这些都不够,都不够全面地道出学物理的人面对这些方程的美的感受。缺少的似乎是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我想缺少的恐怕正是筹建哥德式(Gothic)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字幕)

  请注意,这是一位驰名世界的大物理学家大数学家在谈论他所看到的物理世界的美。大自然的规律在这位物理学家的眼 中不仅是美的无比的,而且正是造物主的诗篇。物理学家们这些诗篇面前所表的是一种在自然定律面前所表现的美的感受是直接而复杂的:其直接性表现为直视其结 构的美与逻辑的美;其复杂感表现为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我想缺少的恐怕正是筹建哥德式(Gothic)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 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扬振宁博士的这篇题为《美与物理学》文章发表在香港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上。对今天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应该具有一种极积的启示。

  美学家们说:美是一种表现。艺术家们是用艺术的笔法去摹写大自然表面的美;而科学家却用精确逻辑的公式来重写造物主隐藏在宇宙表面之下更深层的美。两者所用的手法虽然不同,但饮于同一个源泉--一位个寓至真至善于至美之中的施美的造物之主。

  又有人说:宇宙之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对美的追求。

  经上又记着说:“你若寻求他,他必使你寻见;你若离弃他,他必永远离弃你。”代上28:9 “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耶29:9

  耶稣说:"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太7:8

  我们这里所找的虽然只是有限的三个证据,但已经能够清楚的向我们指明,宇宙之中的确有一位造物主的存在。现在应该是我们去寻找的时候了。

[NextPage]

天地之间有上帝-科学的实证

   我们在上一讲谈到了我们肉眼所能看见的几种奇妙的现象,一般人已不难根据我们所考察的现象得出结论:在这个奥 妙无穷的世界的背后的确有一位超然的大智大慧的造物之主。我们在这一讲里将要继续寻找上帝存在的科学证据。我们要与大家一起从天体物理学的角度在宇宙中来 寻找上帝在其中所留下的科学的证据。

  在科学探索中,那最令人激动又最令人困惑、最寻常普通却又最神秘莫测的现象莫过于生命。

  谁没有见过生命?当你看见春天盛开的百花、当你摘下秋天丰硕的果实、当你被开屏的孔雀所迷住、当你嗅到兰花的芬芳、当你听到婴孩第一声的哭啼时,你能说你没有看到生命?生命是活力、是美、是跳跃的音符、是不朽的诗篇、是爱的写照。

  可是又有谁真正见过生命?有谁真正知道生命的化学或生物的表达式是什么?知道生命真实形状是什么?

  人类科学虽然歇尽其力追寻生命的奥秘,至今却仍被远远地挡在了这个奥秘之外。而对于生命的追寻本身却使科学家们 惊奇的发现:宇宙中星球的的排置、宇宙中的一些常量的设置、宇宙中的一些初始状态值竟是那样的巧妙,正好符合维系地球生命之所需。科学家们在这些发现面前 震惊了,其震惊的程度决不亚于在生命之谜面前所表现的惊奇。

  让我们把视角稍稍转向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宇宙吧。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叫做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 的直径为12,756.3 公里长;地球的重量为5.9736e24公斤;到太阳的距离为149,600,000公里。太阳的直径为1,390,000公里;重量为1.989e30 公斤;表面温度为5800k,核温度高达15,600,000k。一个太阳能装下一百三十万个地球。如果我们以第小时95公里的时速不断的绕地球行驶,那 么要17天才能走完一圈。如果以同样的速度绕太阳一周,那就得花上五年的时间。

  太阳系还有63个卫星和许许多多的小星体。而太阳又只是银河系一千亿多星球之一。如果以一个中国人当作一个星 球,那么银河系中就有一百倍的中国人总人口那么多星球。而银河系也不过是已知的千千万万个星系之一而已。宇宙之内究竟有多少星系,宇宙究竟有多大,我们不 得而知。可是《圣经》上说:“耶和华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满了你的丰富。”诗104:24

  “他数点星宿的数目,一一称他的名。”诗147:4。上帝的智慧与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翻开《圣经》第一面第一节我们就以读到:“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创1:1。这里的天在原文是复数,也就是许多的天的意思,而地是单数,唯一的一个地球。上帝为什么创造地球呢?

  根据《圣经》的记载,上帝创造天地的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人住在地上。箴8:31“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日日 为他所喜爱,踊跃在他为人预备可住之地,也喜悦住在世人之间。”“天,是耶和华的天;地,他却给了世人”。诗115:16 “我造地,又造人在地上。我亲手铺张诸天;天上万象也是我命定的。......创造诸天的耶和华,制造成全大地的神。他创造坚固大地,并非使地荒凉,是要 给人居住。他如此说:我是耶和华,再没有别神”赛45:18

  我们中国人的庙宇与道观之中常常供奉着各种所谓的神像。青天玉帝、财神、关公的像、菩萨、佛像等。这里所说的上 帝,乃是造化万物之真神。而这些民间神不过是假神而已。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神。何以见得呢:真神创造人与天地的一切,而假神乃为人手藉真神所造物而造成, 就如那此金神像、木神像或泥或石或其他材料做成的假神偶像等。真神凭自己的智慧与大能创造万物,而假神乃是凭人的手艺与想像造出来的。真上帝是生命之源并 且赋与万物生命;假神无生无气,一团朽木僵石而已。

“偶像是匠人铸造,
 银匠用金包裹,
 为它铸造银链。
 穷乏献不起这样供物的,
 就拣选不能朽坏的树木,
 为自己寻找巧匠,
 立起不能摇动的偶像。”赛40:18-20


“外邦人的偶像是金的。银的,
 是人手所造的;
 有口却不能言,
 有眼却不能看,
 有耳却不能听,
 有手却不能摸,
 有脚却不能走,
 有喉咙也不能出声。
 造他的要和他一样,
 凡靠他的也要如此。”诗115:4-8


  随着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的日益进步,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是越来越多。科学家们发现,宇宙所呈现的形态 正是数学上的简单形式。宇宙间的一些常量恰好满足维持地球上的生命存在的条件,而且宇宙间的一些初始状态值恰好就是维系宇宙与地球生命存在所需的值。下面 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巧合的参数值。

一、 宇宙要维持生命所必须满足的关键性因素:

  要维持生命,元素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分子。而要使分子结合必然具备以下两个要素:

  1:电磁力的强度

  --如果电磁力强度过大,原子之间就不可能共用电子,也就不能形成分子;

  --如果电磁力强度过小,原子对其电子又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同样不形成分子;

  2:电子群对质子群的比率

  --如果电子群对质子群的比率略不平衡,化学结合就不可能发生。

  可是要支持原子的形成,那么强核力、弱核力、重力都必须保持精确的平衡。

  3:强核力须为常数,这种力决定了原子内部的质子与中子贴合的程度

  --如果强核力稍微再大一点(比方说大0。3%)就不可能有生命这回事了,因为质子与中子会紧贴在一起,宇宙中就只剩下重元素了。

  --如果再小一点(比方说小2%),也不可能有生命,因为质子与中子贴不到一块,除了氢之外不能有别的元素了。水不可能有了,因为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氧气也不可能有了,氧气需要两个氧原子。

  4:弱核力为常数 这种力决定着放射性衰变的比率;

  --如果太强,物质都会变成重元素了。

  --太弱,物质就会保持在最轻的原子状态。

  5:万有引力为常数 引力决定着星体烧热的程度

  --太强星体就会烧得太快而且游移不定,生命无法存在。

  --太弱热度不够不能使星体产生热聚变,产生不了维持所需要的重元素。


  宇宙之中要有生命,那么其中的电子、中子、质子的数量必须恰到好处

  6:中子必须比质子的数量多0.138%,否则就不能产生适量的重元素;

  --如果中子的数量再多0.1%,质子会更快的锐变成为中子,这样一来,宇宙中的星体就都会分崩离析了。

  7:电子的数量必然与质子的数量相等

  --如果两者的数量不相等,那么宇宙中就不会有星系、星体、或行星的存在,因为电磁力会大于万有引力。


二:地球--独一的支持生命的星体

  是否有外星的这个想法可能很有趣,可是根据科学家们的计算,这种可能性甚至还没有一后面十八个零分之一那个大:

  1/1,000,000,000,000,000,000

  圣经上说,上帝造地球是为了给人居住。研究发现,地球特别适合人类的生存。地球处在一个旋转的星系之中并且能从中接受适量的维系生命的重元素而不带毁灭生命的放射。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也是正好,这个距离确保了行星运行轨道的正确无误,而又将生命所需之重元素均匀分布。

  太阳内有特别的物质放射出适合地球生命需要的温度。两者之间的距离既保证了地球的自转,又保证了维系地球生命所 需之温度。那些离太阳较近的行星,比方说金星水星,在自转中有几个月温差极大,任何生命都难以适应。而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也正是维持流水的稳定性所必须的 距离,而水对于生命来说,极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将这个距离改变哪怕2%,所有的生命就都将不复存在了。

  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正好是维持生命所必然的。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使地球保持一定的倾斜,并且使地上的产生潮汐,帮助海水净化并将营养的物质加进潮汐的循环之中。

三: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如果要证地球上有生命现象,地球与太阳系所必然满足的条件

  1:必须只有一个太阳来支持生命(中国古代有一个传说说后弈射日,说是原来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不堪忍受,后来 后弈拨箭而射,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还剩下现在的这么一个。这个传说荒诞无稽不足信。可见古人也认识到一个太阳的重要性。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正好是 一个。)

  --多于一个就会破坏行星运行的轨道。

  --没有太阳的话,行星系统所产生的热量又不足以维系生命。

  2: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必须是正好

  --如果太阳离地球太远,地球就会太冷,地上的水循环便不能形成;

  --如果太阳离地球太近,地球又会太热,也不利于稳定的循环。

  3:大气中所含各种气体的比例:78%氮, 21%的氧,0.93%氩、0.035%二氧化碳以及。0.35%的其他气体。

  --如果大体中的氧气到25%或更高,就会有自燃,因为氧是易燃气体。

  --如果大气中的氧气低于15%,那么唿吸空气的生物就会感到窒息。

  --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再多一些,就会(产生温室效应)变热。

  --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再少一点,过少植物就会饿死。

  4:表面重力逃逸速度正合符生命的需要

  --如果再大几个百分点,那么空气中就会含甲烷(沼气)和氨(阿摩尼亚) --如果再小几个百分点,那么空气中的水分子就会少很多。

  5:地球的倾斜度(23.5度)正好给使我们有温和的季节。

  --天王星的斜度是98度,如果地球也这样的话,那么就会有周期性的洪水以及长时期的黑暗。

  --如果向金星一样没有斜度,赤道地区就会变得更热,而冰山也会扩大。

  6:与月亮的距离也正好适中

  --如果是现行距离的五分之一,那么潮汐每天会有两次淹没大陆;

  --如果没有近月,地球就会向火星一样摇摆不定,造成冷和极热的两极气候极;

  7:地球的自转值正合理

  --如果是现在的1/10,那么植物白天会被烧焦,晚上被冰冻。

  --如果再快一点,风速又会快到灾难性的程度。

  8:地表面的厚度正合适

  - -如果地壳再厚一点,空气中的大量的氧气就会转进地壳之中了。

  --再薄一点,火山与地壳活动就会多得让人受不了了。

  9:水的蒸发水平正合适

  --如果再大一点,就会产生游动温室效应,

  --再小一点,又不会有充分的雨水供应地上的高级生命的生长。

  10:太阳的颜色正合适

  --如果更红,光和作用不会充分;

  --更绿,也是一样。光和作用不充分的话氧气不充分,一系列的问题又来了。

  难怪当年建立起宏伟的力学宫殿的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在看到这幅图景时会说:“太阳、行星和慧星组成的这无以加复的奇美系统,只能出自于一位智慧、大能者的谋划与掌控之中。”

  事实上,现在正在兴起的一门学科叫做 "ANTHROPIC PRINCIPLE"。无论是信上帝的人或是不信上帝的人都一致承认这一点:一切的存在似乎都是有利于人类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甚至很惊奇的发现,那与 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阳光、这些关系到我们生死存亡的物质,这些我们不可须叟或缺的生命之宝,我们竟是那样的不费分毫地从大自然中不知不觉地领受 了。与其说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不如说是那位奇妙的创造之主把自然恩赐给了我们,让我们在他里面生生不息,得亨生命的甘美。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有哪一个人是自己先要求出生的呢?我们生在地上的时候,有谁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草一木呢?连我们的生命本身不也是一种恩赐吗?

  我们不禁想起了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曾打动千万人的人,引起了千万游子的共鸣。我们如果能从老母亲灯下穿针走线的动作之中看出年迈的老妈妈对儿女的一片慈爱,难道我们在这为我们的生存而精心设计的宇宙之中还看不出有一位大智大慧的创造者?还看不出这位创造者对我们的一片深情吗?

  我们的上帝就是那位创造天地万物的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 人存留慈爱。”出34:6“耶和华善待万民,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诗145:9“耶和华啊,你一切所造的都要称谢你;你的圣民也经称颂你,传说你国 的荣耀,谈论你的大能,好叫世人知道你大能的作为,并你国度威严的荣耀。”诗145:10-12

  上帝将人安置在地球上,可不是那么随随便便草草成事,而是费尽了心机、用尽了慈爱。我们很少会想到,天空见那亿亿万万颗星宿与星系的存在,都是为了要维持地球上的生命而安设。换句话来说,为了让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存,造化之主竟然安排了亿亿万万颗星宿与星系!

  “耶和华在他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在他一切所做的都有慈爱。凡求告耶和华的,就是诚心求告他的,耶和华便与他们相近。敬畏他的,他必成就他们的心愿,也必听他们的唿求,拯救他们。耶和华保护一切爱他的人,却要灭绝一切的恶人。”诗145:17-20

  上帝的心思与意念我们实在无法想透,正如同《圣经》所说:“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 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9“天离地何等的高,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 诗103:11“这样的知识奇妙,是我不能测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诗139:6

  我们人类从出生在死都蒙上帝的大爱,请听上帝的自白:“你们自生下,就蒙我保抱,自从出胎,便蒙我怀抱;直到你 们年老,我仍这样;直到你们发白,我仍怀抱。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怀抱,也必拯救。”赛46:3-4。原来:“上帝就是爱”!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 之谓之智!

  我们的上帝是一位大智大仁的上帝。

  难怪罗伯特·嘉士爵(Robert Jastrow)美国太空探测中心(NASA)哥达德太空研究所创办人与研究所主任,国际知名天文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知名教授,在他所写的《上帝与天文学家》一书中会这样写道:

  “……。科学家对宇宙过去的追溯必止于创造的时刻。

  这是一个怪得出奇的发展过程,除了神学家外,出乎万人的意料之外。神学家们早已接受了《圣经》的记载:‘起初, 上帝创造天地。’……科学似乎永远无法揪起蒙在创造之上的神秘的帷幕。因为对那些坚信理性之力的科学家们,这个故事就如同恶梦一般。他们已经登上了无知的 高山,正准备征服其最高峰;而当他们奋力推开最后一块石头时,迎接他的却是一群神学家,他们已经在那静侯多个世纪了。”( 原文第115-116面)

  《圣经》上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真正的知识与科学必然是与《圣经》相行不悖的。正如十六世纪的天文学家开帝勒所说:“我不过是循着上帝的思想而思考罢了”。上帝不仅是真实的科学的源头,更是科学发现与发明之灵感的源头。

  或许有人要问,若真是这样,请问人类伟大的科学家中有没有人信上帝呢?信仰上帝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最强有力的争辨莫过于科学家们自己的现身说法了。科学家、特别是伟大的科学家们对信仰的选择本身就是最好的回答。

  我们在下面的两个表中列出了部分由信仰《圣经》中之上帝的科学家以及所创建的科学学科,重大发现和发明。当代的 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些学科创建人,而且与表中所列出的牛顿、麦克斯韦、法拉第、开普勒、巴斯德等科学巨人相比,简直就是科学上侏儒; 甚至连就是爱因斯坦这样的划出代的科学家在这些科学巨匠面前,也难以同日而语。达尔文虽然被葬在牛顿旁边,可是达尔文没有受过任何科学训练,充其量不过是 个博物学家。在这些巨星级科学家面前根本就无需一谈。关于进化论的谎谬与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我们将在以后的讲座中分专题讨论。我们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 们的使命不是去指责黑暗和谎言,而是引进真理和光明。因为当光明进入时,黑暗就会自然消失;当真理闪现时,谎言就不攻自破。

  当今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相信在宇宙的背后有一位全智的上帝存在的人不在少数。但由这些人其及成果并不是人人 都熟悉,故此我们暂且不提。我们有意的略去了这些科学家们对于上帝的论述,因为上帝的存在其实并不需要人来论实。我们相信这个表格本身对于我们认清真正的 科学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关系,并且有助于我们信仰的决择。因为科学家们的信仰常常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说明了对上帝的信仰与他们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并不冲突。 第二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借着他们为人类所造的福利。

  我们在这里也未列出任何中国科学家。我们下一讲将以中国人与上帝为主题。

由信仰上帝的科学家所创立的学科一笕表

  学科            科学家         英文原文

1 防菌外科学     约瑟夫·理斯特(1827-1912) Joseph Lister

2 细菌学       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 Louis Pasteur

3 微积分       艾萨克·牛顿(1642-1727)  Isaac Newton

4 天体力学      约拿森·开普勒(1571-1630) Johann Kepler

5 化学        罗伯特·波衣耳(1627-1691) Robert Boyle

6 比较解剖学     乔治·克维尔(1769-1832)  Georges Cuvier

7 计算机科学     查尔斯·巴巴基(1792-1871) Charles Babbage

8 向量分析      罗德·瑞内(1842-1919)   Lord Rayleigh

9 力学        艾萨克·牛顿(1642-1727)  Isaac Newton

10电子学       约翰·弗来明(1849-1945)  John Ambrose Fleming

11电工学       雅各·麦克斯韦(1831-1879) James Maxwell

12 电磁学      迈克·法拉第(1791-1867)  Michael Faraday

13 动能学      罗德·卡尔文(1824-1907)  Lord Kelvin

14 昆虫学      享利·法布拉(1823-1915)  Henri Fabre

15 埸论       迈克·法拉第(1791-1867)  Michael Faraday

16 流体力学     乔治·斯多克(1819-1903)  Gorges Stokes

17 银河天文学    威廉·赫斯克(1738-1822)  William Herschel

18 气体动力学    罗伯特·波衣耳(1627-1691) Robert Boyle

20 遗传学      乔治·门德尔(1822-1884)  Gorge Mendel

21 冰河地质学    刘易斯·阿家斯(1807-1873) Louis Agassiz

22 妇科学      詹姆斯·辛普森(1811-1870) James Simpson

23 水力学      尼拿多·达芬奇(1452-1519) Leonardo Da Vinci

24 水文学      马太·莫里(1806-1873)   Matthew Maury

25 流体静力学    布雷沙·巴司高(1623-1662) Blaise Pascal

26 鱼类学      刘易斯·阿家斯(1807-1873) Louis Agassiz

27 同位素化学    威廉·兰姆色(1852-1916)   William Ramsay

28 模型分析学    罗德·瑞内(1842-1919)   Lord Rayleigh

29 自然历史学    约翰·瑞(1627-1705)    John Ray

30 非欧几何     伯纳德·赖曼(1826-1866)  Bernhard Riemann

31 海洋学      马太·莫里(1806-1873)   Matthew Maury

32 光学矿物学    大卫·布鲁斯特(1781-1868) David Brewster

33 古生物学     约翰·屋德华德(1665-1728) David Woodward

34 病理学      鲁道夫·威克欧(1821-1902) Rudolph Virchow

35 天文物理学    约拿森·开普勒(1571-1630) Johann Kepler

36 反热力学     詹姆斯·琼勒(1818-1889)  James Loule

37 统计热力学    雅各·麦克斯韦(1831-1879) James Maxwell

38 地层学      尼古拉·史德诺(1631-1686) Nicholas Steno

39 系统生物学    卡诺路斯·林纳斯(1707-1778)Carolus Linnaeus

40 热力学      罗德·卡尔文(1824-1907)  Lord Kelvin

41 热动力学     汉弗莱·戴维(1778-1829)  Humphrey Davy

42 嵴椎动物古生物学 乔治·克维尔(1769-1832)  Georges Cuvier

信仰上帝的科学家的重大发明与发现例表


   贡献        科学家中译名       原名

1 绝对温度计   罗德·卡尔文(1824-1907)    Lord Kelvin

2 保险统计表   查尔斯·巴巴基(1792-1871)   Charles Babbage

3 气压表     布雷沙·巴司高(1623-1662)   Blaise Pascal

4 计算机     查尔斯·巴巴基(1792-1871)   Charles Babbage

5 氯仿麻醉    詹姆斯·辛普森(1811-1870)   James Simpson

6 分类系统法   卡诺路斯·林纳斯(1707-1778)  Carolus Linnaeus

7 发电机     迈克·法拉第(1791-1867)    Michael Faraday

8 电动机     约瑟夫·享利(1797-1878)    Joseph Henry

9 星历表     约拿森·开普勒(1571-1630)   Johann Kepler

10 发酵控制   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   Louis Pasteur

11 牛痘与免疫  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   Louis Pasteur

12 电报机    撒母尔·摩尔(1791-1872)    Samuel Morse

13 越洋电报   罗德·卡尔文(1824-1907)    Lord Kelvin

14 万有引力定律 艾萨克·牛顿(1642-1727)    Isaac Newton

15 科学方法论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   Francis Bacon

16 电灯     托马斯·艾迪生          Thomas A. Edison

  “诸天述说着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诗19:1)象上面所引证的的直接指明一个智慧的设计者与创造 者的大量的科学证据,还可从生物学、现代信息学、地质学、语言学、物理学等不同学科中本着其观察与与研究的特殊角度,在宇宙中无穷的找出来。上帝在大自然 中借着奥秘向人启示,使人不断地去寻求,去学习,去发现,然后却永远到不了边。“人类若能完全明白上帝所行的事,天地间就没有再足以供人研究的真理。知识 不再增长,心智也不再发达;于是上帝便不再为至尊,而人因为在知识和学问上已登峰造极,也就不能再有尽寸之进步了。但是感谢上帝,事实并非如此。上帝乃是 无穷的上帝。”人类每攻克一个奥秘,人的知识水平就增长一步,也会更进一步发现更多的科学证据证明上帝的存在。

  上帝虽然为它的存在、他的品德提供了许多合理可信的证据,但上帝也未完全消除疑惑的可能性。喜欢怀疑一切的人总是有怀疑的机会,然而诚心要明白真理,真诚的追求上帝的人,必可得着充分可信的凭据来建立他的信仰的根基。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