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返回

主义和宗教

作者:陈竟伟教师 | 发布时间:2013-03-19

央视名嘴白岩松先生在他的著作《幸福了吗?》一书中,讲到一件事:

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望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嘘寒问暖之余,聊到有关人内心的话题。
聊着聊着,来者直言不讳地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这个话题,很敏感,也很沉重。敏感的是,在十分强调政治的中国,一言不慎可能遭致牢狱之灾,甚至杀身之祸,“文革”中成千上万知识分子的惨痛命运就是一个明证,想必季老也应该是历历在目心有余悸的。沉重的是,三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在物质方面取得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高楼林立,高铁横贯,小车塞街,衣食无忧。但人们的内心,却时时刻刻处在焦躁不安的状态中。
有社会学家称,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总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幸福感缺失最厉害的国家之一。据保守估计,中国各种精神病人达1亿之多!其中严重的精神病人已达到1200万。现今的中国,患忧郁症的病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精神疾病发生率高达15%以上。因忧郁症而自杀的人数逐年攀升,据网上信息说,中国每一分钟就有两人自杀成功,七人自杀未遂。
令有识之士担忧的是,这个内心可怕痛苦的状态,不是靠背背毛主席语录就可以消解的了的,也不是靠唱唱红歌就可以万事大吉的,更不是靠认真学习老马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那一套就能避免的了的。
著名小品演员本山大叔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了一句令他困惑的现象:我周围的朋友很多开着“奔驰”、“宝马”,住着洋房、别墅,吃着山珍海味。但我发现他们都不快乐。不知为什么,反正他们就是不快乐!
著名作家、前文化部长王蒙一针见血指出:“人的问题,总结起来只有两个:一是饭吃不饱饿出来的问题;第二个恰恰相反,是饭吃太饱撑出来的问题。”
我们国家这三十多年发展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甚至比第一个问题更棘手。
面对这位大领导抛过来的“大问题”,将近百岁高龄的季老毫不犹豫地回答:假如人们有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恐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这使我想起了另一位大师——法国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伏尔泰。
伏尔泰弥留之际,感到有一片可怕的黑暗向他袭来,他迷迷糊糊大声喊叫说:上帝啊!上帝啊!旁边的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临死前为什么还喊“上帝”!?
等他稍微清醒过来后,学生问:“老师,你刚才喊什么你知道吗?你跟上帝作对了一辈子,坚持唯物主义无神论,不能晚节不保呀!”
伏尔泰有气无力地说:“孩子,人在面临死亡时,会发现任何的主义都是空的……
我认为,这里所讲的“死亡”,不仅仅是指肉身灭绝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指内心所需要的“终极关怀”的缺失。
“终极关怀”,除了神自己之外,是任何“主义”不能给予的。毛泽东在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共产主义”蓝图时,不过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仍旧脱离了“动物性肉身需要”的层次。现在连乞丐都拿手机了,人们的幸福感却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漫画大师丰子恺说,人生的层次有三层。最底层是肉身层面的需要,第二层是精神层面的需要;最高层才是灵魂层面的需要。
而灵魂层次的需求,就是“终极关怀”。“终极关怀”,就是宗教信仰。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