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以伦比的圣经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2011-07-07
许多学者认为《圣经》有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可是基要派的信徒们普遍持相反态度,认为《圣经》无错。比如,怀疑论者指出,在《创世纪》中,上帝在第一天造了光,并将光与暗分开,将昼与夜分开,但在第四天才造了发光体太阳及其它恒星,是次序和因果颠倒。
信徒们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光不一定来自发光的星体:在当今被天文界所普遍接受的大爆炸宇宙论中,原始火球膨胀到超越普朗克长度时,物理的四个基本作用力发生第一次对称性破坏使万有引力被分离出来,剩下的电磁弱力和强力基本上表现一致,相当于今天的珈玛射线等高能辐射,也就是光,所有物质﹝包括夸克、电子等﹞随后才从这些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定律转化而来,因此“先有光,再有发光星体”在今天的科学界看来是十分合理的。
然而,我们必须知道,圣经并非一本科学性的书籍,她是一本记载记载上帝与人、世界关系的书籍,旨在表明上帝对人的计划、上帝对人的爱与救赎,以及人如何回应上帝,如何见证上帝。对于基督徒而言,圣经是上帝的话语,透过对人的启示而记载下来,也是一本历代信仰团体的共同见证。当我们以科学的角度批判圣经时,必须了解在当时的世界并非拥有现代的科学知识,而是与现代人拥有不一样的世界观,而作者正是使用当时处境的素材作为编写的材料,在他们所认知的世界中,表达对信仰的见证。神学与科学属于不同的领域范畴,神学关注的是圣经记载中的信仰内涵、对上帝本质的认识、对人的意义、与其它经文的关系、在经文上下文中的意义等对信仰的思考与反省,而非科学的问题。然而当今的信徒与读者是处在科学的世界,在形而下的思考上,便会面临“如何在科学的事实中,在不违背信仰的立场上,理解经文”的信仰问题。信仰与科学虽然两者间并非全然对立,也不是单纯、绝对的“对”与“错”的问题。如同当时圣经的作者与读者在当时的世界中认识上帝,见证信仰,圣经也邀请今日的读者,一同分享历代信仰的见证与在今日的世界知识中认识上帝,见证信仰,而非坚持圣经的无误或是坚持圣经的错误。唯有透过谨慎的彼此了解,开放的科际对话,在圣经的问题上,寻求一个能满足现代需求的信仰解释,这也是当代许多神学家努力的目标,例如德国神学家Wolfhart Pannenberg。
苏格兰小说家司各特,临终前说:“bring me the book!”(把书拿给我),人问:“which book?”(哪一本书?)他说:“stupid! the only book is the bible!”(傻瓜,当然是圣经!)
是的,当然是圣经!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圣经在人类历史上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也只有它才配得上“the only book”的美誉。
它不是文学书,但其中文笔的独特和优美是举世公认的,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的题材直接来源于圣经,更多的则从圣经中获得取之不尽的文学滋养。
它不是哲学书,但却是被哲学家引用最多,也讨论最多的一本书。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斯多德的着作,都无法与之匹敌。由圣经涌出的哲学潮流,历经两千年,至今依然经久不衰。
它不是历史书,但圣经中关于犹太古史的记载,无论从详尽还是可靠来说,都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
它不在书店发行,但它的发行量却是全球之冠。被译成两千多种语言的圣经,在全球的销售量一年就超过六千万册。这数字远远超过名列排行榜榜首的畅销书。
它不是由一人于一时一地写成,它虽历经一千六百年,经过四十多位不同职业、背景、学识之人的手,在三大洲,用三种语言完成。但却有罕见的连续性。从第一卷《创世纪》到最后一卷《启示录》,内容前后连贯,一气相通。这堪称奇迹。
它遭到无数的怀疑、责难甚至诋毁,几乎没有一个句子、一个字不被攻击过,但几千年过去了,一点一划也不曾改动,更未曾废去。相反,考古学上的发现,不断地给圣经添加强有力的佐证;历史进程更是一步一步奇妙而准确地应验着圣经的预言,如推罗要成为净光的磐石,尼尼微城必灭亡,巴比伦必不再兴起,主耶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还有以色列的复国等等,这些预言在当时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历史已经一一应验了,丝毫不差。据一项经过美国科学联合会(asa)认证的计算结果表明,仅仅对十项已应验预言的统计,其应验的概率是1.7′ 10245分之一。它的话语,真是没有一句不带着能力,没有一句要徒然返回的。
它还有改变人的奇妙能力,因阅读圣经,许多人的生命得到了改变,许多人的人生得到了指引,许多家庭得到了温暖,许多社会蒙受了祝福,许多国家的历史因此改写。两千年的历史无不见证了圣经的能力。它的光,在暗黑的历史长夜中,照亮着人类的归途。
那么,圣经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圣经是创造宇宙和人的上帝赐给全人类的信息,分旧约和新约,共有六十六卷。它有着一个一贯始终的主题,那就是上帝拯救世人的永恒计划:上帝藉着他的话语创造天地,让人类生活其中,并差遣他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亲自参与世间甘苦,与人共度生命的黑暗与光明,共创新天新地。
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是对人的完全启示,里面有又真又活的真理,有生命之道,有爱和盼望。我们只要藉着圣经,就能明白上帝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旨意,从而得着因信耶稣基督而来的得救的智慧。
奥古斯丁,年轻时,曾沉迷酒色,不能自拔,陷入罪的捆绑之下。他也苦苦追寻真理,读了许多的书,遍访了各地的贤人智士,却一直得不到真理的满足。一日,当痛苦不堪的他在花园散步时,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拿起来读!拿起来读!”于是,他打开圣经。刹那间,书上的话语击中了心灵的深处。于是他痛哭祷告,真理的圣灵进入了他的心,他成了新造的人,得到了真理,也得到了心灵的释放。后来,他成为基督教史上一位着名的神学家。
朋友,如果你也在追寻真理,拿起来读吧!如果你也为各种各样的焦灼、迷惘、空虚所困,拿起来读吧!如果你在思虑、忧伤、痛苦中,拿起来读吧!那里,有真理,有平安,有喜乐,更有人生的盼望!
信徒们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光不一定来自发光的星体:在当今被天文界所普遍接受的大爆炸宇宙论中,原始火球膨胀到超越普朗克长度时,物理的四个基本作用力发生第一次对称性破坏使万有引力被分离出来,剩下的电磁弱力和强力基本上表现一致,相当于今天的珈玛射线等高能辐射,也就是光,所有物质﹝包括夸克、电子等﹞随后才从这些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定律转化而来,因此“先有光,再有发光星体”在今天的科学界看来是十分合理的。
然而,我们必须知道,圣经并非一本科学性的书籍,她是一本记载记载上帝与人、世界关系的书籍,旨在表明上帝对人的计划、上帝对人的爱与救赎,以及人如何回应上帝,如何见证上帝。对于基督徒而言,圣经是上帝的话语,透过对人的启示而记载下来,也是一本历代信仰团体的共同见证。当我们以科学的角度批判圣经时,必须了解在当时的世界并非拥有现代的科学知识,而是与现代人拥有不一样的世界观,而作者正是使用当时处境的素材作为编写的材料,在他们所认知的世界中,表达对信仰的见证。神学与科学属于不同的领域范畴,神学关注的是圣经记载中的信仰内涵、对上帝本质的认识、对人的意义、与其它经文的关系、在经文上下文中的意义等对信仰的思考与反省,而非科学的问题。然而当今的信徒与读者是处在科学的世界,在形而下的思考上,便会面临“如何在科学的事实中,在不违背信仰的立场上,理解经文”的信仰问题。信仰与科学虽然两者间并非全然对立,也不是单纯、绝对的“对”与“错”的问题。如同当时圣经的作者与读者在当时的世界中认识上帝,见证信仰,圣经也邀请今日的读者,一同分享历代信仰的见证与在今日的世界知识中认识上帝,见证信仰,而非坚持圣经的无误或是坚持圣经的错误。唯有透过谨慎的彼此了解,开放的科际对话,在圣经的问题上,寻求一个能满足现代需求的信仰解释,这也是当代许多神学家努力的目标,例如德国神学家Wolfhart Pannenberg。
苏格兰小说家司各特,临终前说:“bring me the book!”(把书拿给我),人问:“which book?”(哪一本书?)他说:“stupid! the only book is the bible!”(傻瓜,当然是圣经!)
是的,当然是圣经!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圣经在人类历史上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也只有它才配得上“the only book”的美誉。
它不是文学书,但其中文笔的独特和优美是举世公认的,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的题材直接来源于圣经,更多的则从圣经中获得取之不尽的文学滋养。
它不是哲学书,但却是被哲学家引用最多,也讨论最多的一本书。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斯多德的着作,都无法与之匹敌。由圣经涌出的哲学潮流,历经两千年,至今依然经久不衰。
它不是历史书,但圣经中关于犹太古史的记载,无论从详尽还是可靠来说,都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
它不在书店发行,但它的发行量却是全球之冠。被译成两千多种语言的圣经,在全球的销售量一年就超过六千万册。这数字远远超过名列排行榜榜首的畅销书。
它不是由一人于一时一地写成,它虽历经一千六百年,经过四十多位不同职业、背景、学识之人的手,在三大洲,用三种语言完成。但却有罕见的连续性。从第一卷《创世纪》到最后一卷《启示录》,内容前后连贯,一气相通。这堪称奇迹。
它遭到无数的怀疑、责难甚至诋毁,几乎没有一个句子、一个字不被攻击过,但几千年过去了,一点一划也不曾改动,更未曾废去。相反,考古学上的发现,不断地给圣经添加强有力的佐证;历史进程更是一步一步奇妙而准确地应验着圣经的预言,如推罗要成为净光的磐石,尼尼微城必灭亡,巴比伦必不再兴起,主耶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还有以色列的复国等等,这些预言在当时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历史已经一一应验了,丝毫不差。据一项经过美国科学联合会(asa)认证的计算结果表明,仅仅对十项已应验预言的统计,其应验的概率是1.7′ 10245分之一。它的话语,真是没有一句不带着能力,没有一句要徒然返回的。
它还有改变人的奇妙能力,因阅读圣经,许多人的生命得到了改变,许多人的人生得到了指引,许多家庭得到了温暖,许多社会蒙受了祝福,许多国家的历史因此改写。两千年的历史无不见证了圣经的能力。它的光,在暗黑的历史长夜中,照亮着人类的归途。
那么,圣经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圣经是创造宇宙和人的上帝赐给全人类的信息,分旧约和新约,共有六十六卷。它有着一个一贯始终的主题,那就是上帝拯救世人的永恒计划:上帝藉着他的话语创造天地,让人类生活其中,并差遣他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亲自参与世间甘苦,与人共度生命的黑暗与光明,共创新天新地。
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是对人的完全启示,里面有又真又活的真理,有生命之道,有爱和盼望。我们只要藉着圣经,就能明白上帝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旨意,从而得着因信耶稣基督而来的得救的智慧。
奥古斯丁,年轻时,曾沉迷酒色,不能自拔,陷入罪的捆绑之下。他也苦苦追寻真理,读了许多的书,遍访了各地的贤人智士,却一直得不到真理的满足。一日,当痛苦不堪的他在花园散步时,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拿起来读!拿起来读!”于是,他打开圣经。刹那间,书上的话语击中了心灵的深处。于是他痛哭祷告,真理的圣灵进入了他的心,他成了新造的人,得到了真理,也得到了心灵的释放。后来,他成为基督教史上一位着名的神学家。
朋友,如果你也在追寻真理,拿起来读吧!如果你也为各种各样的焦灼、迷惘、空虚所困,拿起来读吧!如果你在思虑、忧伤、痛苦中,拿起来读吧!那里,有真理,有平安,有喜乐,更有人生的盼望!
- 上一个: 送你一份宝贵的礼物:可信可佩服的救主
- 下一个: 四福音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