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见他们的心声吗?
作者:赖利·埃文斯 | 发布时间:2012-03-08
仁慈是聋子听得见的语言,瞎子看得见的文字。──马克·吐温
那天与以往的安息日没有什么不同。由于身兼全球总会代表一职,在出公差时,常常会在教会或其它会议上讲话。在这个特别的安息日里,我有幸向聚集在巴西的广大教友宣讲主道。临近结束时,我邀请各位教友站立,手拉着手,一同祷告。这样的情形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是我没有特别注意到在我面前失聪人士的需要。
“我们不是手拉手的,”有人低声对我解释说,“这是因为我们要用手来祷告。当有人用手代祷,而其余的人都看着的时候,我们偶尔会彼此碰一下脚,以示合一。”幸好我没有要求他们低头闭目!
为全球复临信徒中的聋人发展事工,是我如今作为全球总会管家部同工兼本会国际聋人事工联络人的职责之一。二十多年来,我已经逐渐了解失聪群体与众不同的文化,他们生活在耳聪之人的世界里,可是他们却感受到孤独、寂寞与冷漠,他们的心声无人倾听。然而,这样的经历教导我,我依然有很多事情要去了解。
全球性的群体
全世界耳聋群体的人数是很难估算的。据报导称,此类人群的数量达九千三百万至三亿以上,其中很可能包括“听力障碍”群体在内。根据聋人世界事工组织的资料,如果所有耳聋失聪的人“聚集在一起,将构成世界的第四大国。”1 这足以说明,全世界的耳聋群体人数是极其庞大的。因为这一群体很难与非失聪者进行交流,所以我们中间很少有人认识到,聋人群体的宣教田地是如此地广阔。
耳聋失聪者的群体中,基督徒的比例估计仅占2%。2 使向这一群体宣讲福音信息的挑战变得更加复杂的,就是没有一种通用性的手语。有些国家里面有多种手语方言。根据威克里夫圣经翻译会的最新调查表明,全世界可辨识的聋人用语近400种,其中仅有40种用语拥有可目视的《圣经》译本 3。仅此就足以唤醒我们去冷静思考接触这一特殊群体的迫切性。
与其它群体不同的是,耳聋失聪的人们并非群居在特定的地方。相反,他们混杂在普通人群中,往往很难接触到。但是,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对聋人群体身份的误解。
残疾与文化
或许有些人会感到惊讶,如果有可能的话,并非所有耳聋失聪的人都愿意选择重新获得听觉。在许多不同的国家里,我都曾问过很多耳聋失聪的人们:“假如有可能恢复听力的话,你愿意恢复吗?”超过半数以上的耳聋者持否定的回答。原因何在?对于聋人群体来说,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要恢复听觉,实际上就意味着:割裂他们现有人际关系中形成的文化。
初听到“耳聋”一词时,头脑中常浮现的想法就是:残疾人,然而,这样的残疾是相对谁来说的呢?当然,是相对听力正常的人来说的──无论失聪与否,好象人人都是样样精通。这种观念附带着“残疾人的标签”以公众标识的形像而愈发增强,实际上,其中暗含的意思就是被拒人之外。总的来说,任何文化都不会赏识“残障”的标签。许多耳聋失聪的人对此很敏感,这是可以理解的。
失聪远非失去听力这么简单。比如说,聋人群体之间有着极其牢固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听力障碍。失聪者群体间的文化与其它世界文化同样富有生机与内涵。
“文化”涉及到全方面的学习行为模式以及认同感。耳聋群体间的聚会,如做礼拜、圣餐礼、聚餐、与朋友欢聚,都具有丰富独特的行为模式。这一群体间交流的语言包括面部表情与手势──不仅仅是言词的意思,而是涵盖更广的概念。
有时,听力正常的人并非故意忽视聋人群体,这是由于他们不理解聋人群体文化的表达方式。正如全世界绝非仅有一种单一性的聋人常用语一样,同样,聋人群体文化因地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主动接近聋人群体,了解他们的个性与文化特色,就能开辟仁爱之路。
聋人群体独特的特征
用心去倾听、思考,才能增进理解。然而,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认识到聋人群体中独具特色的个性特点。其中包含一些更为突出且有益的见解:
1.聋人用语属于一种公认的语言,但对于有声世界中它是一门外语。它重于视觉与肢体的表达,拥有其独特的习惯用语。要与聋人群体沟通交流,远非掌握其语言那么简单。这也要求与失聪者本身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心灵之间的沟通乃是跨越沟通障碍的第一步。
2. 耳聋并非智力薄弱的象征。聋人群体的学习过程多与听力正常的人有所不同,然而此种“不同”绝非意味着低能。失聪者往往都具有思考的能力,但不是通过词语、句子或抽象概念来思考,而是通过视觉、空间和具体的思维模式去思考。
3.聋人群体与听觉正常的群体所用的幽默方式也具有差异。因为普通人常用双关语以示幽默,耳聋者或许无法“领会”这样的幽默。但他们拥有自己的幽默感,显然,此种幽默感在任何聋人群体集会中都很常见。许多耳聋的人看到别人因听到幽默的笑谈之时也会展露笑脸,可事实上,他们根本不明白笑料的幽默之处究竟在哪儿。
4. 聋人群体的音乐是以节奏或节拍为基础的。这种音乐含有三方面要素:音长、流动性以及协调性。听力正常的人,其音乐也有三方面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与节奏。切不可断定,失聪者听不到声音,就不懂音乐。
5. 聋人群体重视觉。让这一特殊群体坐在能清楚看到手语翻译的位置是很重要的。许多人都愿意坐在教会的前排座位上,这样在视觉上会很少受到干扰。手语解说员既是信息的传导者与表演者。
通过了解聋人群体的这些特点,并且赏识他们的独特之处,听力正常的人才会认识到耳聋失聪者绝非残障群体。他们的“健全”不同于非失聪群体,而且,他们具有的能力往往在听力正常的文化群体中是看不到的。仁爱能增进对个人的理解并肯定他们的个人价值。
我们在倾听吗?
尽管耳聋群体竭力地表达他们的关切与希望,可惜他们的心声往往落得“充耳不闻”。我最初是在二十五年前体会到这种情形的,那时,我在北美洲服务,任区会会长特别助理,辅助多元文化的布道事工。我在参加牧师会议时,注意到当地分会中仅有一位耳聋的牧师,会议的内容他完全听不懂。他来参加会议只是出于对主的忠心。于是,我邀请他到我的办公室,用电脑与他分享在会议中强调的内容。
“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聘用一名译员来帮忙呢?”如今我才想到这个问题。但是,那时的经历让我开始了解聋人群体的文化。
日益变幻的景致
时代在变,对于聋人群体文化的观念意识也在逐步发展上升。最近,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聋人大会上,我了解到有几位耳聋的复临信徒参赴星期日教会的聚会。原来他们只有在星期日的教会,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聚会礼拜。当这些教友选择参加内罗毕的教会聚会,在安息日与我们一同敬拜主时,我真的很高兴。他们也带着朋友来参加安息日的崇拜聚会。如今,当地的联合会会长要求所属区域内的各区会至少要训练并聘用一名耳聋的牧师。
最近在韩国,教会领袖们也为聋人新进购置了教会设施。当地的教友称,如今他们能够有一个敬拜的场所,并且也将这里作为聋人布道中心,他们非常感激。
在巴西举行的聋人群体大会期间,发言人与参会者的热情,牧师的事工汇报以及展出的各项资源,都显明献身的失聪群体与听力正常的信徒领袖组成的团队,经过通力合作,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就。同时,在大会上耳聋的青年人展现的活力与激情,真实地见证了青年人具有强大的内在潜质。
接纳与认可对于失聪者和非失聪者来说,都具有改变人生的大能。
持续的挑战
不幸的是,许多挑战依然存在。一位加拿大丧失听力的教友讲述了自己由于家庭危机而独自遭受的痛苦。由于自己听不到声音,所以很难与听力正常的人们接触,更无法获得他们的帮助。在法国,一些耳聋的复临信徒写道:“丧失听觉的人往往是被人忽视的,甚至不被【视为教会的一部分】接纳。他们遭受来自社会上听力正常之人的歧视,有时也要面对教会内的排挤。”
为要使教会的崇拜聚会、会议和活动对聋人群体更有意义,就需聘用译员来服务,但这笔费用极为有限,这是美国教会事工中遇到的问题。有一位积极的、教会聘用在聋人教会服侍的聋人牧师,他的妻子是听力正常的人,这位妻子在丈夫证道时为到访聋人教会的听力正常人进行翻译,为的是说明她的丈夫“希望借着遵守圣经中的黄金法则(你想让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而成为非失聪群体的榜样。”
接触失聪者
针对包括失聪者在内的其它文化群体开展事工时,有三个字的内在涵义富有极大的差异。它们就是“给”、“为”、“与”。“给”人服务的事工缺乏互动,显然是效果最差的布道方式。“为”人而设的的事工的确具有更高的关切度,可仍然无法体现互动。强调“与”人一起的事工开启了结伴合作、辅助教导之门。以下的事工策略建议是用与人一起的方法:
- 关爱与同情。任何有效的事工都源自这一对孪生组合的激励。
- 倾听与观察。强迫性的方法既不会受欢迎,也不会受到赏识。要察觉小区内聋人群体“心灵”的呼声。
- 设身处地的同理心。发自内心的关切与聋人群体交往,设身处地的了解他们。
- 透明度与信任度。聋人群体十分提防那些常承诺而不兑现的非失聪者。信任需要用时间来培养,然而信任确是保持持久关的要素。
- 结伴合作,构建使命。耳聋失聪者绝非是无知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经验、想法和洞察力。与他们在事工上结伴。
- 发展聋人的领导。在教会的每一个层面,必须把任何形式的长期事工影响围绕着发展更多聋人领导来建立。当大家认真地追求向未层接触的聋人宣教时,发展聋人领导是关键性的一步。我们不可把聋人的参与限制于单单是为袭人而设的事工上。他们对教会事工的所有范围里都有宝贵的贡献。
- 对于聋人敏锐的宣教策略实践。如果能做到前面几个步骤,这一点是可以达到的。
“与”人一起的事工超越了那些只是“给”人服务或“为”人而设的事工之限制。这种事工强调更多的失聪传道人和翻译员的参与。那些还未得听福音的其它群体,我们依然有很多要做的事。
让我们中间的盲人、聋子和身心受损的人成为一体,作为组建基督身体的各个重要部分,而且任何部分都是密不可分的(林前12:22、23),这在人看来似乎是极为矛盾的。可是,教会的真实特点借此就显明了。
怀爱伦在其著作中曾强调这一点,她写道:“上帝按照祂的旨意……让盲人、聋子和肢体有残疾的人……都与基督的教会有着亲密的关系……这乃是主对我们各人品格的验证。”4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基督徒之间交往的方式充分地显明,我们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完整的教会。在与传统的观点和世俗的观念鲜明的对比之下,教会必须如承载着希望的灯塔般矗立,用心去见证各人的价值。作为基督肢体的一部分,务须常常自问:“我们听见他们的心声了吗?”如果我们已经听到,那么要如何回应呢?
仁爱只不过是第一步,但这是布道必经之起点。
- 上一个: 巫医和传道人
- 下一个: 我们如何帮助拯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