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
十四.沿出埃及之旧路而行 | |
假如你要想像月球表面是怎样死静、荒野、干燥、毫无生气、山石嶙峋,你只须到西乃山脉一带游历便可体会得到。这西乃半岛地形很像舌尖,顶部抵着地中海,舌尖对红海,左面是苏彝士湾,右面是亚瓜巴湾,普通来说,这全面半岛上若不是平沙无垠,就是群山叠嶂,但它南端的西乃山却被回教、犹太教及基督教同视为圣地,到此朝圣的信徒们极众。 因为乘飞机沿途所见有限,不如借用美国密西根省安德烈大学考察团的陆路考察经过,更能使读者晃如亲历其境。从开罗东行八十里来到苏彝士运河。它虽长一百一十里,游客却可以在此从非洲游泳到亚洲,全程不过几分钟。以色列人过红海,很可能是苏彝士城南三十五哩之处,因为这是沿岸向南行所遇见的第一道山脉。法老带着六百辆特种装备的军车和埃及全部其他军车从北追来,南面的山挡住去路,左面的红海那么汹涌,以色列人怆惶恐怖之状,乃可想见。再者,此处的海宽约十五哩,正合出埃及记十四章记载他们在一日一夜所能步行(小孩牛羊)的距离。 从苏彝士横渡运河到达西乃半岛,向南行去,沙漠的热风扑面吹来,加上列日的火炎,这也许是减肥最有效的方法。怪不得沿途所见村童,都穿长袖的长衣,以遮蔽烈日曝晒。原来这就是书珥的旷野,以色列人在这沙漠中走了三天,筋疲力竭却找不着水。其实上帝为祂的子民已早作充分准备。我在这种沙漠上过了多日,树荫下的炎热度达一百二十度,但那里找到树荫!?我体会上帝为他们安排的云柱是多么大的福气。这西乃半岛到处都有磐石,上帝使用最不易置信的自来水设备,从干硬的石块里涌出江河来,解祂子民的干渴。上帝之所求于我们的,不过是芥菜种那样微小的信心而已。 稍往南行就是以琳,上帝于此为他们准备了七十棵棕树和十二股泉源。在沙漠中,清凉纯洁的泉水比可口可乐胜千万倍。上帝仁心真是无微不至。进入汛的旷野,这“汛”乃是亚伯拉罕故乡吾珥和哈兰居民所拜的月神。前面看见施普山(MOUNTSERBAL),数十年前提述以色列人历史书籍所印的西乃山图,都是从施普山而摄。下面要解明为什么今日的圣经学者都认为真正的西乃山,不能是在这里。最有趣的,莫过于这沙漠中所长的皂荚树(中国人称之为荆球树)。在干燥酷热的环境中只有这种树可以生长,木质坚硬优美,所以上帝叫以色列人制造圣所中的约柜,陈设饼桌、祭坛、香坛等都用皂荚木。 以色列人出埃及所行的路线 骆驼客在沙漠中的绿洲上相会 西乃半岛上的旷野 “汛”沙漠中最重要的灵感就是主祷文中“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上帝在这里开始降下天使的食物给以色列人吃,四十年如一日。你若能到这不毛之地住几天,你必定体会上帝在降吗那事上所显出的大爱。“吗哪”是迦南语文,意思是“这是什么?“(出埃及记16:15)它是白色小圆饼,有蜜糖的甜味,也有犹太人惯吃的薄饼香味。以色列人每天最少看见一个神迹,上帝要他们知道每天的食物(精神和健康)都从上帝当日所行的神迹而得。降吗哪也是个双料神迹,上帝要训练他们天天信赖,不可用自己的小聪明去过度贪求。各人应按着饭量拾取吗哪,不许任何人多取留到明天。有不顺命的人竟留些许到明天,上帝行一个神迹叫它立即生虫臭坏。降吗哪更是个“三料”神迹,上帝要训练他们遵守祂的诫命,所以第六日即星期五,就是圣经称为预备日(马可福音15:42)的早晨他们要拾取双倍,因为第七天乃是安息日,没有吗哪降下。预备日所收取的留到安息日,虽无冷藏冰柜,上帝却用神迹保存,吗哪既不臭坏也没有生虫。 试想想:四十年降吗哪,每日和每周的神迹总加起来有十四万四千次之多,加上磐石出水,云柱火柱,战无不胜,四十年内衣服、鞋子总穿不坏,地裂开口吞减恶人,亚伦的枯杖发芽开花结杏,上帝用黄蜂追赶迦南恶人……数之不尽。可见人若不肯顺从圣经上帝的话语,就是看见千万神迹,也无济于事。所以马太福音16章记载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要祂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彼拉多把耶稣解到希律面前受审,希律看见耶稣就很欢喜,希望看祂行一个神迹。耶稣却对法利赛人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耶稣在世上所行的一切神迹中,最伟大的莫如叫拉撒路复活,但法利赛人竟因这神迹定意设计谋杀祂。所以耶稣说“若不听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 到了利非订,就是摩西岳父带着他女儿孙子来见摩西之处。上帝在此首次吩咐摩西用杖击打磐石,涌出清水供人畜解渴。这里有一座山,相传就是摩西向天举手打败亚玛力人之处。今日在此仍有水草和棕树林,村童成群出来向游客讨钱。 汽车开进西乃旷野,也就是西乃沙漠,埃及司机驾驶的技术在此表露无遗。火热的沙漠风吹起细微沙粒迎面扑来,我惊奇他们的耐力和精神。在这地区开车须用高速,不然轮子会陷在沙漠,乘客都得下来推车,最苦不过。从开罗到西乃山全程二百五十哩,乘着汽车大半天便可到达,但是以色列人带着小孩牛羊,每天只能行十二三哩。到这里游历的人,真能体会上帝的大能大力、带领、训练、保护、供养这百万乌合之众,出离埃及进入迦南。
西奈山 转了个大湾,前面就是巍峨高峻的伊斯沙富沙富山(ESSAFSAF),山脚下有圣喀德伦大寺。话说主后四世纪罗马暴君逼害基督徒,女修士喀德伦公开斥责其暴行,遭受车轮苦刑,然后斩首。根据传说,天使把她的尸体带到这八千五百尺山峰顶上,今日称之为喀德伦山。主后三百多年,罗马皇君士坦丁之母海伦娜,在这山麓建造了一所小教堂。两百年后,罗马皇齐士丁在小教堂处建造这一所大规模的寺院。 其实三千年以来,不断有善男信女到这里来朝圣。早齐士丁一百年前,一位虔诚的女信徒从哥力(今日法国)到此,把她的观感写下来。她记述在此看见一所教堂,附有许多小房间作圣洁修士们的居所。可是多代以来沙漠中的盗匪常来劫掠,且杀害修士,所以齐士丁打发一位建筑师在山顶建造大寺和堡垒。怎知他因为地势和工程的缘故,无法在山顶进行,便在山脚底下(海拔五千尺)建成,齐士丁因此大怒,把他斩首。 这山下的地点,从古到今都是军事的前哨要地。拿破仑征埃及时,曾派军巩固这大寺的防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土耳其军队在西乃沙漠战争中,派一先头部队围住大寺,命令修士们把寺内食粮用品全拿出来。修士们犹疑不决,土军警告二十四小时后便要破墙而入。怎知建筑师为此早作准备,堡垒底有一隐门,修士夜间从门偷出赶到附近酋长处。这酋长有一匹赛跑用的骆驼,一夜之间越过沙漠山岭到达苏彝士湾英军总部求救,果然英军及时赶到,化险为夷。 在寺院围墙外绕行一周,就如城里一条短街那样大小。这大寺就是一个独立的小村,它的石围墙把它卫护成为一个堡垒。在沙漠中数百万里内没有警察的保护,石墙是少不得的。大寺范围内多座房舍和教堂都用石块砌成。带游客参观的修士身穿褐色制服,于思满面,后面的长发束成一个小圆饼状。一千四百年来,喀德伦大寺经过多次沧桑,它乃是把二十世纪与古基督教会连结的独一链环。今日有七八个希腊东正教修士出离尘世到此为来生作准备。可惜他们不懂英文,无法交换意见。
十四个世纪以来,这个置身在山脚下的喀德伦大寺,虽经过多次沧桑,但它的建筑却没有什么改变,石砌的窄路,小小的庭院,东正教会的十字架和回教堂顶的圆拱形,相并而立。 十四个世纪以来,这大寺内的建筑没有什么改变,石砌的窄路,小小的庭园,叫人看见彷佛置身于一千四百年前的古世。进入大寺的教堂,就像雅典城所见的基督东正教堂一般无异。巨大的白石柱条,显得十分庄严。地面铺着从以弗所城运来的大理石块,与金红色的天花板相映,使人肃然起敬。空中吊着俄国沙皇捐赠的纯金蜡烛架,地上摆着多座金灯台。从天花板的小窗透进一道斜阳的光线,正照在大主教的宝座上,美丽夺目。堂内有一块金色的隔板,主教走到板后举行最神圣的祭礼,使游客的“俗眼”无法观看。 你进入这教堂的时候,一切世俗的思虑都像烟云消散,从大堂一道旁门进入另一小堂,里面摆着一座精美的大理石墓,就是女修士喀德伦葬身之处。从这里走下三级,便是“火烧荆棘圣堂”。修士说这是全寺最神圣之处,因为当日摩西看见烧不毁的荆棘就是在此。上帝当日对摩西说:“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所以今日游客都得照样遵行。手拿着鞋,低着头弯着腰,穿过一扇矮门,踏入另一小圣堂。依照传说,上帝在这里吩咐摩西把以色列人从埃及拯救出来。这堂内有一盏红色的长明灯,纪念上帝烧着荆棘所用的圣火。 最使游客惊奇的,莫如踏入这基督教大寺范围里的一间小小回教堂。东正教堂顶的十字架和回教堂顶的圆拱形,相并而立,共存共荣,整个世界上可说是绝无仅有。原来回教徒也相信摩西是位大先知,多代以来不少回教徒到此朝圣。十世纪时,基督教修士们为回教徒建此小堂。在近东一带,回教侵占毁灭一切基督教寺院时,只向圣喀德伦手下留情,以示感激。这里面也有一个“火烧荆棘圣堂”,更且堂内有一棵活生生的荆棘树,倚壁而攀,说是摩西所看见烧不死仍活到今日的原棵,信不信由你。 到齐士丁所建高高的守卫堡垒参观,在地平面处没有进出的门户,却须用篮子把人吊到上层内进。宗教名片“十诫”的导演人员在此住了十个月,
实地摄拍。并雇大寺厨子任一角色。 从喧嚣嘈杂的大城市到此的游客,好像进入仙境一样。城市的居民,被功名、利禄、钱财、地位、宴乐所迷,大多没有关心追求属灵的事物。耶稣劝告马大不要被许多的俗事思虑烦扰,应该像马利亚坐着听耶稣讲道,这是上好的福分。到修士的膳堂参观,多张饭桌是十字军东征占据此寺二十年间所造,上面刻着他们的名字。膳堂内有个小讲台,修士们一面进膳,一面听读经和讲道。游客从凌晨四时长途跋涉,在酷热沙漠中行了一整天,晚上切望睡一好觉。怎知寺内客房虽然十分舒适,半夜三时半漆黑寂静中,钟声铛铛响起来,修士用锤在铁条上敲击。原来修士们的生活程序,每日凌晨三时半就开始。四时到七时的灵修会经常举行,虽然修士们大都是老人,竟站立三小时。每天只吃一顿饭,是在中午。其余时间,用在祷告事上。一周一次的圣日,聚会时间更长。一千四百年来,这种严格和刻苦的传统一直保存到今日。我们住大城市的人,应该醒悟过来,多用些时间在人生最重要的灵程之上。 |
|
|
□ 本书版权所有---何汉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