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后序
(Human
Will)
探讨中文《圣经》中“称义”和“成圣”的精确含义
一.英文对比中文的一个特点
英文一个词汇的意义涵盖面窄,意思明确。相比之下,中文的词汇涵盖面宽,较为容易引起遐想。
例如:justification,我们翻译成“称义”。关于“称义”,我们容易产生以下的理解:
1、称之为义人,但不是实在的义人
2、状态模糊的义人,准义人。
3、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然后再做定论,只是初步过关。
总之“称”这个词的分量有多重,从这个词本身,我们不能下结论。
但Justification,在英文里面,意思就比汉语狭窄、明晰。就是没有罪、无过失。但仍然也有被人曲解的可能,所以怀师母进一步缩小范围,“就象你从来没有犯过罪一样。”这可能也是怀著扬扬万言的原因之一吧!
例如:Sanctification, 我们翻译为“成圣”,此处的“成”字,使我们的联想扩大为:
1、好到某种程度的状态。
2、到那种状态之前,不能叫成圣。
“称义”和“成圣”更象“考上大学,进入校门”“努力学习,然后毕业”。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用在我们对圣经的理解上,相当危险。
二.进一步探讨“称义”和“成圣”,怀先知对此的精确解释。
The
righteousness by which we are justified is imputed; the righteousness by which
we are sanctified is imparted.The first is our title,the second is our fitness
for heaven .(告青年书 35页)
Justification is imputed righteousness.
Sanctification
is imparted righteousness.
以上英文的直译是:
我们所借以称义,乃是基督的义归与我们;我们借以成圣,乃是基督的义授与我们。前者是我们进入天国的权利;后者是我们进入天国的资格。(罗威译)
“称义”(请先将我们头脑中的成见放下,如果有的话)是上帝的义,是上帝加在我们头上的。“成圣”,也是上帝的义,是上帝给我们的。
可能还是在文字上纠缠不清,用一个比方就相当清楚了:
政府建立公务员的养老保险机制,从某某年开始,以前视同缴纳了保险费。(实际情况是别人在交,而公务员并没交,但终究是政府买单) 。从某某年之后,国家每月为公务员交纳保险费。
这个比方中的“视同缴纳”和“按月交纳”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基督的义”给予我们的两种方式。第一种的方式是籍着“称义”给予的;第二种方式是籍着“成圣”给予的。
可见,“称义”与“成圣”的区别并不是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大。
怀爱伦说:“有许多人犯了一种错误,试图将称义与成圣之间细微的区别加以界说。在为这两个名词下定义时,往往参入自己的思想和推论。对于因信称义这严肃的问题,何须试图去作比上帝灵感之启示更详尽的解释呢?”(圣经注释六 1072页)
经过怀师母的精确描述,我们就对“称义”和“成圣”有了正确的理解。
三.对比两种学校
“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然后再经过努力,大学毕业了,再努力深造下去。”
这种观念应用在我们的信仰上,哪里还有“恩典白白得来”的意味?但很可惜的是,我们的信仰观念上,常常处处打上这个烙印。其背后的总根不就是“自以为义”吗?
试想另外的一所学校,在这个世界上你从来没有看见过,但在圣经中,你可以看见,如果你愿意的话。
你去上学,你也知道要去上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还没开始上课呢,老师就先给你打了个满分。( 称义) 你开始上课了,你的工作是,每一
人愿意上这样的学校吗?没有几个人想上这样的学校。这不是容易被接受的,因人的骄傲的本性非常排斥这样的教训。因这样的学校,人们会问:“我”在哪里?哪里还有“我”的位置?“我上这学有什么意思呢?“我”这不跟死了一样吗?况且,这样的学校,其中的考试既不同于通常的考试,又不是像以上轻描淡写的那样,而是非常残酷的考试,是随时放下自己意志的考试。试想一下亚伯拉罕献以撒那次考试,再试想一下骄傲的尼布甲尼撒王当了7年牛才进入了这所学校。还试想一下诺亚受命造方舟的那次考试。
这的的确确是圣经的教训!
“他必兴旺,我必衰微”
“我没有一件事是凭着自己的意思做的。”
“然而,不要按我的意思,乃按你的意思。”
“基督从不为自己制定计划,而是天父天天将计划告诉他”(历代愿望)
……..
“我们须空前地理解真教育,否则永不能在上帝的国中有份。”(怀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