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第二章 摩西五经

一切是怎样开始的?

    得到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可谓人生一大幸事。就拿布儒克斯(Brooks)来说吧。他可真是一个专爱开玩笑的人。那些性情忧郁之人见到他都会避而远之。但跟他在一起真是很有趣,所以在他周围时常有一帮孩子们,而他也乐在其中。不管你怎样看他那乐天派的性格,对他的朋友们来说,他是“及时雨”宋江式的人物。他是最可靠的。

    当教会的前锋队需要个驾驶员时,布儒克斯积极地争取;如果那一个周末儿童露营活动需要有成年人指导,布儒克斯总在那里;如果你的孩子需要什么人送他们到教会去活动,布儒克斯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最棒的是,布儒克每次在自愿帮忙的时候总是表现得那么慷慨激昂,以致于让你不觉得因为向他求助而感到不好意思。

    圣经的第一部分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有力的信息,就是,上帝是一个比布儒克斯还乐意助人的神。他总是尽力满足他周围之人的需要。他是靠得住的。让我们更深入地来了解有关上帝的这一个方面吧。

创造的故事

    人类的起源问题记载在圣经的开篇—创 1-2 章。创造的故事揭开了历史的篇章。学者们称圣经的头11章为上古历史。创 1-11 章记载了史前历史,这段历史早于我们所有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和考古学所能证实的历史。

    在讲述创造的故事时,创 1 章给你勾勒了一幅宏大的图画。 它记载了整个创造周的事件,从创造鼻涕虫、鳝鱼,到创造高山、海洋、飞鸟和哺乳动物。人的创造,也就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创造是整个创造故事的高潮。

    有趣的事情发生在 2。在这一章,创造过程中的其他事件都没有被重提,故事的焦点直接聚集到了第一对夫妇的身上。他们不仅是全章的焦点,而且是全章唯一的焦点。写 2 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人类的起源。

    整个创造故事的关键在 1: 26-28。这里,上帝启示了他造人类的目的:“上帝说: ‘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三重基本的关系

     这节经文描写了三种基本的关系。在中间的是亚当。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了亚当,这样上帝就成了亚当的上司。 亚当同上帝之间有点类似“导师-学生”的关系。虽然创1:26-28 把上帝和人类之间的区别分得很清楚,但它同时也强调了上帝的形象应该同时是男性和女性的。亚当和夏娃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彼此相爱,彼此服事。这就表明上帝的形象不光是属灵的,也有社会性的一面。

     但上帝的形象还有物质上的一面。人不仅与上帝有关系,不仅与他人有关系,人还同土地有关系。作为创造主的管家,人类要耕种田地并让其成为一个适合其他受造之物居住之地。 人同土地之间的关系在 创 2 章中得到更详细的解说,在 创 2 章,亚当要修理看守园子,并有权柄在动物之上。

堕落

    在创世记第一、第二章中,人类有一个美好的开始。在那样一个安全的地方,充满了和睦完美且井井有条的三重关系。然而好景不长。注意 创 1:27 和 创 6:5 之间的鲜明对比。“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 1:27)听起来很好难道不是吗?到此为止,万物都循规蹈矩的。但过不多久却出现了创 6:5:“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上古历史从“上帝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退化到了“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多么悲哀的转变啊!在这两节经文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把导致这种变化的事件称为“堕落。”堕落破坏了伊甸园内完美的关系。破裂的关系是世界一切邪恶的根本。

罪带来了两个恶果:罪的自然后果以及罪的刑罚。我们同上帝之间关系破裂的自然后果是害怕,我们开始怕上帝了。当我们同他人的关系破裂后,其自然的后果就是分裂、争吵、辩论和暴力。当亚当同土地的关系破裂后,其自然后果就是腐烂和衰败。

    圣经告诉我们,亚当夏娃在见到上帝之前,就已经承受了犯罪的自然后果。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赤身露体的,并着手解救自己脱离困境(创 3:7,10-11)。上帝并没有故意让他们怕他,他们还没有见到上帝的时候就怕见他( 3:8-10)。当上帝见到他们后,他又宣布了一系列的后果 ( 3:16-19, 22-24) 作为罪人,亚当和夏娃被迫离开伊甸园开始了流放生涯。 他们再也不能同上帝面对面地在一起了。生养的痛苦是也是罪恶的刑罚之一。在腐败和死亡的自然后果之上,荆棘和蒺藜又从地上长出来。在这一切“咒诅”的背后,是那最终的降在每个人身上的刑罚—死亡和与上帝永远的分离。从圣经的角度来讲,人类悲剧的方方面面都来源于堕落。

从创造到亚伯拉罕

    洪水的故事

    接下来的一件大事就是洪水的故事 (6-9 )。这个故事同 1-3 章中的故事紧密相关。你看,在创造地球上的物质时,上帝的工作原则是分开和区别。他将旱地同海分开;他将水分为上下(创 1:7,9, 也参 1:4,18)。洪水的故事恰恰与创造的原则相反。海里的水漫到了旱地上,把地完全淹没了,将整个地球恢复到创造前的景况(创 7:11,20)。在洪水的故事里,分开和区别的过程被颠倒了过来,洪水是对创造的毁灭,让地球又回到创造前的混沌状态 (1:2,9-10,参 创 7:18-20)但上帝并不让一切停留在混沌状态中。洪水以后他又将地复原成了一个新

    造的世界。创 8-9 章的语言刻意采用了与创 1-2 章和 6-7 章相同的语言。它描述了重新恢复创造的过程。上帝再次重复他早已做过的事。他叫风吹在满是水的沌地界 (8:1, 参 创 1:2);地上的树木露出了水面 (8:11, 参 创 1:12);动物都归回到自然界 (8:17, 参 创 1:25,28)。上帝又将季节恢复了(8:22, 参 创 1:14-18)。他重新分派人看管动物。正如他曾经吩咐亚当管理动物一样,现在他又吩咐挪亚管理他方舟里的动物 (2:18-207:6-10,14-16)。上帝同挪亚立约的语言也与他同亚当立约时的语言相似(参 1:28-30; 9:1-3)

发现一个模式

     我们从创造和洪水这两个故事中看出了一个模式。上帝的作为是前后一致的。他的作为都有一定的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存在着一贯性和可靠性,这是上帝作为的特点,是人的作为所不具备的特征。

     当你通读旧约圣经时,你会发现其中记载了上帝的四大大能作为。在旧约圣经中,这四大作为超过了一切其他作为。它们是:创造、洪水、出埃及和以色列的被掳与归回。在这些作为中,我们看到上帝作为的一惯性。

     1-2 章中的创造的故事从混沌的状态开始讲起:水遮盖了整个地面,灵或风(在希伯来文中,这两个字都是同一词)运行在水面上,空气以上的水和空以下的水被分开来。当水被分开的时候,旱地就出现了,人也照着上帝的样式被造了出来,并蒙赐于权柄管理全地。然后男人沉睡,女人被造出来,他们二人都生活在乐园里。在那里有生命树,又有分别善恶树的试炼,还有蛇。

    我们前面提到过,洪水灭世的描述刻意第采用了与创造相同的语言。创 1-2 章所描述的上帝创造时的步骤被颠倒了。在 6-7 章中,他将创造的世界拆散,在 8-9 章中又将它们重新组合起来。在这个模式中存在着一贯性。上帝在重复他以前行过的事。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拘泥于先前的模式。他并不重复每一件事。所以,虽然上帝行事有一惯性,但他并不是缺乏头脑的。他的一贯性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一贯性。他不是千篇一律地重复以前的作为。从创世记所记载的创造和洪水故事中,的确有清楚的模式可寻,但并不是每个细节都重复先前的式样。等我们将整本旧约圣经都研究过以后,我们会再来详细说明这种模式的概念。

审判的两面性

    4-11 章的记载还有一点也值得我们注意。在上古历史里,上帝的审判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提到审判,人们联想到的总是消极的那一面。他们会说:“噢,别!他们要是检查我所有的个人记录,我可就麻烦了!”但对古希伯来人说,审判是双重的。这一点可以从堕落之后人的景况里看出来。上帝咒诅了地并将亚当夏娃赶出了乐园,这当然是不好的(创 3:22-24)。但审判也有积极的一面。上帝为他们缝制了衣服好叫他们可以承受乐园外面的恶劣气候(创 3:21)。他也在人和蛇之间安置了敌意,好限制蛇的破坏能力(创 3:15)。就是在人类犯罪的问题上,上帝对他们的审判也是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

     该隐的故事看起来好象反映的尽是消极的一面。上帝责备了该隐(创 4:6-7),然后让他在地上漂流,离开人群( 4:11-12)。但这次审判却仍然有积极的一面。上帝在该隐身上作了记号,好叫人不伤害他(创 4:13-15)。在洪水的故事里,当然也有消极审判的一面:整个世界连同其上的人都被毁灭。但其中也有积极的一面:藉着为人预备一个方舟,上帝将一群人分别出来去完成他的使命。洪水故事以后,立刻就发生了巴别塔事件。再一次的,我们看到审判消极的一面上帝将塔摧毁,混乱了他们的语言,并将人分散在地上(创 11:7-9)。这场审判积极的一面不是很明显。特别是西方人对时间所有的概念更让他们难得看出这一点来。西方人会立刻注意到在巴别塔和亚伯拉罕之间有600年的时间间隔。但圣经在记载这两件事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语言告诉我们:亚伯拉罕的蒙召是与巴别塔和创 10 章地上邦国的名单紧密相连的。创 10 章记载的世界各邦国的名单,让我们看到一个需要上帝的世界。这是一个混乱的世界,生活在咒诅之下。难道上帝对那样一个世界也有积极审判的一面吗?是的,那积极审判的一面就藉着亚伯拉罕完成的。

伯拉罕是第二个亚当

    三重应许

    12:1-3: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

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亚伯拉罕的应许包括了三件事:上帝应许了他土地;应许了他成为大国,并且让亚伯拉罕成为别人的福气。

    如果你通读一遍摩西五经的话, 从创世记到申命记,你会发现这三重应许以不同的方式至少出现过25次之多。这一应许曾以不同的方式被重复,被重新搭配,被重新宣告出来。让我们单单来看创 17 中的一个被重新宣告出来的应许吧,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破解这三重应许的意义:土地,大国和福气。

    年九十九候,耶和向他显现,我是全能的上帝。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与你立,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俯伏在地。上帝又,我与你立,你要作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要叫伯拉罕,因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立我的,作永,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上帝。”

首先,在 12 章里有一个赐福的应许,在 17 章,这一应许被重新宣告,只不过在 17 章,上帝没有提到福气,而提到了他将要同亚伯拉罕及其子孙立约。 第二,他不光提到了大国,还提到了亚伯拉罕将有无数的后裔。第三, 上帝还重新宣告了有关土地的应许,并且比以前更明确。这片土地就是迦南地。

亚伯拉罕与上帝形象的恢复

     为什么上帝要应许亚伯拉罕这三件事?让我们花一点点时间再回到起初创造的时候吧。在创造故事里,我们注意到上帝的形象包含了亚当和夏娃的三重关系:对上帝的,对彼此的,以及对土地的。但第一次的咒诅特别地对那三重关系产生了影响:被赶出乐园是因为亚当与上帝之间关系的破裂;生产上的痛苦影响了人类的繁衍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荆棘使亚当与土地的关系复杂化。因此,创 3 章中所提到的伊甸园里的咒诅,其实就是同亚当和夏娃起初所有的、构成上帝形象的这三重关系相对应的三重咒诅。

     现在,让我们更深入地来来探讨一下。在起初的上帝的形象中,人类拥有同上帝之间的纵向关系。可以说,上帝成为了我们的导师。在 3 章,人类堕落之后,人同上帝分开了。但如今在 12 章和 17 章里,福气来了。在亚伯拉罕里,人类同上帝之间的关系被完全恢复了。在起初的上帝的形象中,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和谐的,堕落之后,这种关系就落在了咒诅之下,生产的苦楚就象征了这一点。但在 12 17 章,上帝却应许藉着亚伯拉罕及其后裔来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然,土地是同当初在乐园里人类对全地的管理权及堕落之后荆棘对这一管理权的破坏相对应的。

     因此上帝所应许亚伯拉罕的不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更是对伊甸的恢复。他是应许要完全恢复在人身上的上帝的形象。对亚伯拉罕的应许不单单只关系到一个民族,而是一个上帝要恢复人类在伊甸园中所丧失之一切的信号。 巴别塔代表了在咒诅之下的人类,整个世界都迫切地需要福气。因此当上帝呼召亚伯拉罕时,他呼召他是为了整个人类的缘故。上帝希望恢复人身上的上帝的形象,并将所有人重新带回伊甸。

     在上帝给亚伯拉罕的三个应许中,创世记着重的是多子多孙的应许。因为你无法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使一片土地兴旺起来。所以创世记的高潮是约瑟的故事。约瑟故事的主要意思是藉着 46:3 表达出来的:“上帝说,我是上帝,就是你父亲的上帝。你下埃及去不要害怕,因为我必使你在那里成为大族。” 藉着约瑟故事中的一系列事件,上帝把亚伯拉罕的子孙带到了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以至于他们可以在那里快速繁衍 (创 47:27)。

     迦南的气候状况不适宜栽种,干旱不断。但在埃及,你根本用不着担心天气,天天都是艳阳高照,然而只要你需要水,就可以到尼罗河去,那里有取之不竭的水,够每个人用的。埃及没有古迦南所存在的农业上的艰难。

     如果粮食不够会怎么样呢?孩子们会生病。他们往往活不到成年期。直到如今,仍然有父母养八、九个孩子,指望着至少两、三个孩子能存活下来。上帝藉着约瑟把他一家人带到了埃及,好让他们在那里按着他所应许的,安安全全地居住并发展壮大(创 50:20)。在埃及,一个有 70人的家庭(出 1:5)将成为一大群人。

出埃及的故事

     在许多方面,出埃及记是整本圣经的焦点。它是上帝的一个大能作为。圣经把它与创造或洪水相提并论。在旧约圣经中,他是后来一切事情的论点。在新约圣经中,出埃及的故事提供了许多有关救恩的关键词汇,比如“被赎、”“拯救、”“赎价、”“买来、”“为奴”及“自由”等。因此,这个故事是圣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出埃及事件在创世记之后的四卷书中都有记载: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这些记载都在讲述 12 章及 17 章中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它们显示了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是怎样在历史上得到应验的。因此, 12:1-3 是整个摩西五经的关键。这一中心经文承前启后。它承前指向远古时期的历史,着重于解决咒诅问题及伊甸园的恢复。而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又为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做了铺垫。创世记特别着重的是人口的繁殖;出埃及记和利未记特别着重的是同上帝之间的关系的恢复;而民数记和申命记则注重土地的应许。因此,摩西五经是一个整体,被精心地安排在一起,为了表现上帝拣选以色列的神学思想基础。

     让我们来简单地看一下出埃及的故事。正如洪水是创造的破坏和重新恢复,出埃及的故事同样也采用了创造的语言。出 14:21-22: “摩西向海伸杖,耶和便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海就成了干地。以色列人下海中走干地,水在他的左右作了垣。”这段经文的语言不是很耳熟吗?里面有混沌的海,海上还有风(“圣灵”的原文同“风”一样)( 1 ),风吹后就出现了旱地。 14 章的作者使用了描写创造和洪水的一些特别用语来描写上帝让以色列人出离埃及的这一大能作为(这个故事因为两部重量级的电影《十条诫命》和《埃及王子》而家喻户晓)。

     因此对出埃及的描写清楚地遵循了创造和洪水的模式。但却又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不再是混沌的水覆盖整个地球了。出埃及故事的开始是“属灵的混沌” 以色列民在奴役之下。接下来,过红海所用的语言就都是洪水和起初创造的语言了。亚当与挪亚对地的管理,现在成了以色列人对迦南地的管理,土地的应许在这里出现了。亚当被称为按照上帝形象造的,这里以色列被称为上帝的“长子”(出 4:22)。因此,以色列成为第二个亚当,代替了亚当在起初创造时所担任的角色。在创世记,女人在创造之后被造出来,这里,是一个民族被造出来。

     再进行更深入的比较,迦南地就相当于伊甸园。在园子里有生命树,在旷野里有吗哪滋养他们。正如亚当和夏娃被园子里的蛇所试探,以色列在旷野遭受了试探,并且也有蛇卷入,而旷野正好与园子相对。还有,西奈山的约。

上帝拯救大能的模式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上帝拯救大能的模式。在上帝三大大能作为中,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三大作为就是:创造、洪水和出埃及。这一模式显明上帝的作为是具有一贯性的:当上帝行动时,他是按照他的品德和他的约来行动的。他早期的行动是后来行动的模式。 

     然而,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个模式并非一层不变。上帝的一贯性并不代表他的作为都是千篇一律的。他不象孤独症患者一样地重复地作一个动作那固然具有完全的一贯性但却达不到任何实际的目的。上帝绝不是那样的。上帝不一定会遵循过去行动的一切细节。虽然上帝的品德和他的约限制他的行动,但他并不会一层不变地照搬以前的每一个行动细节。

     出埃及记出现了好些新的特色。比如说,摩西的出生及他在婴孩时所受的生命威胁,这两个故事在洪水和创造故事里都找不到先例。但摩西的经历却给上帝以后的作为开了先河,后面我们将要谈到这一点。 因此虽然上帝是一贯的,但他不受过去行为模式的限制。在总体的模式上他的确保持着一贯性,但他也不断地加入新的作为。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出埃及记把这个模式属灵化了。水没有真正覆盖整个地球, 但整个世界是在属灵的混沌中,因为在其中没有上帝的子民。他曾经呼召了亚伯拉罕,但亚伯拉罕的后裔却还不属于他。他们属于埃及王法老。从属灵意义上来讲,整个世界又重新回到了洪水以前的混乱状况,因此上帝不得不再一次进行新的创造。因此上帝的模式不总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的,它也可以被属灵化或象征化。

     现在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模式。圣经用的是什么语言来描述上帝在一个特殊情况下所施展的大能作为呢?它用的是过去的语言。在圣经历史的每个阶段,当圣经在描写上帝在当时的作为时,所采用的语言都是圣经作者们过去的特定的语言。当上帝对摩西说话时,他用的是摩西过去的语言创造和洪水的语言。这是圣经释经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尊重一个事实,就是上帝利用每个圣经作者的语言、文化风俗和个人经历来传达他的信息。

     因此,圣经的素材来自每个圣经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地方、语言和环境。如果你想看懂摩西五经,你必须从了解摩西所处的地点和时代开始。如果你想看懂但以理书,你也必须先了解但以理那个时代的生活背景。如果你想看懂启示录或罗马书,你必须了解作者的心理状况。你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世界、他的语言、时代和地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上帝是入乡随俗的上帝。

结论

     在并不很远以前,西方人读旧约圣经时还会感到它是一本十分奇怪的书。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今天,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现代主义)来说,圣经里的所记载的那些人的行为以及上帝的行为都是不可理解的。在西方的背景下读圣经反而制造出了更多的问题,而不是答案。许多人因此丧失了他们的信仰。 

     但另一方面,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却生活在同圣经世界相差无几的社会里。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同圣经的希伯来特征很接近。因此,他们往往比西方人更容易理解圣经。但如今,西方各国的情形已经有所转变。世俗的西方人已经越来越靠近旧约圣经时代的那种对世界的看法了。我们有时把这一更希伯来化的思维方式称作后现代主义。虽然当今年轻人的思维方式跟圣经时代的越来越接近,但要期待他们同耶稣建立活泼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一段时间。

     基督教信仰对今日世界产生如此微弱影响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基督徒在用西方的、希腊化的思维模式去读圣经。这样的方式不仅不适合圣经,更不能被公众所接受。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原由只有当圣经中所蕴涵的希伯来的思维方式被深入研究之后,圣经才可能重新成为改变人生的千古奇书

【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本书版权所有---蒋葆临牧师 翻译:刘忆牧师
心雨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