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第五章 新约信仰的模式

    新约不是在真空中写成的。它是建立在旧约圣经及其有关亚当、亚伯拉罕和以色列等故事的基础上。藉着类型学(typology)或对影像的属灵化,新约将旧约圣经圣徒的历史和经历都应用在了耶稣身上,这种方法我们在旧约圣经就已经看到过了。新约圣经对旧约圣经的解释仍然沿袭旧约圣经对自己的解释方法。

    在本章的每部分,我们都会查考新约圣经中一些意思清楚、不含糊的经文,它们能够证明新约圣经所描述的耶稣是同一些旧约圣经人物或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然后,我们要查考耶稣的生平和精力,看看他的人生是怎样同旧约圣经里的人物或事件产生关系的。我们会发现,新约圣经作者所描写之耶稣的言行几乎都是根据他的前辈们的言行来写的。耶稣是亚当、以撒、摩西、大卫、所罗门及以利沙的后裔,也在他的生活上应验了他们的人生。忽略了这些相同点就忽略了耶稣对这些人的重大意义。如果我们误会了耶稣对他们的意义,那么很可能我们也会误会耶稣对我们自己的重大意义。

新的创造

     旧约圣经有一个明确的盼望,就是有一天,上帝会造新天新地(赛 65:17),当然如我们前面所学的,这个新天新地应该是在耶路撒冷重建的背景下来理解。在新约圣经中,这个盼望产生了一个令人惊讶的转变。在两千年前,当耶稣在地上行走时,新的创造被应验在了耶稣基督及其工作上。      

    我们从约翰福音的第一节经文开始,来看新约圣经是如何来应用旧约圣经历史的。 1:1: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值得注意的是,旧约希腊文圣经的第一句话是“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创 1:1)。约翰福音和创世记都以同样的短语开头(在希腊文原文里,“太初”与“起初”为同一个字。)但在上帝创造天地的地方,约翰的宣告却只有“太初有道。”  (“道”耶稣在约翰福音的称呼。参 1:1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约翰将耶稣同起初的受造世界等同起来了。当耶稣来到地上时,上帝是在进行新的创造。耶稣是“道,”同创世记里的“上帝说”正好吻合。

     这个思想在新约圣经里反复出现。注意 1:35:“天使回答说,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上帝的儿子。”被翻译成“荫庇”的希腊文是对 1:2 里所形容的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提示。当上帝的灵荫庇这地上的水时,其结果是起初的创造。当上帝的灵荫庇玛丽亚时,其结果是耶稣基督的被孕育与降生。再次的,耶稣被新约圣经作者理解成上帝崭新的创造。

     保罗曾在两个地方把耶稣与亚当相提并论。在 5 章, 耶稣是新的亚当,他修正了亚当犯罪对整个人类所造成的恶果 (罗 5:12-19)。但藉着耶稣公义的大能作为,他将生命带给了在亚当的死亡判决书下生活的人类。林前 15 章说明了相似的问题。 林前 15: 22 “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 这里耶稣是末后的亚当或第二个亚当,他从天上来,藉着复活,为人类提供了胜过死权的可能性 (林前 15:45-57)。因此,对保罗来说,耶稣不仅是新的创造,他也是当初那个亚当的理想境界。

     这一点,在新约圣经采用上帝形象的概念来描写耶稣时得到进一步说明。亚当是上帝形象本来的化身。这个形象在耶稣身上得到了恢复。“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西 1:15)。“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上帝的像”(林后 4:4,参 1:3)。

     从何种意义上来说,耶稣是新的亚当呢?耶稣在他所有的关系上都同亚当一样。如同第一个亚当,耶稣与上帝、与他人、与环境都有完美的关系。耶稣来到地上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为亚当本该成为的样子。

     14:28,耶稣说:“父是比我大的。” 象起初那个新造的亚当一样,耶稣完全地顺服他的父。作为上帝的形象,耶稣顺从了他父的命令(约 15:10);作为第二个亚当,耶稣没有随心所欲,却是受教于上帝(约 8:28)。他与上帝的关系是完全的顺服的关系。他是亚当本该成为的样子。

     当耶稣在地上行走时,他与他的人类同胞也有完美的关系。他与别人的关系在约翰福音第十三章洗脚礼的故事中被优美地描述出来。“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可 10:45)。“ “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徒 10:38)。“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腓 2:5-8)。如果地上的每个人都有耶稣的精神和态度,那地上就会充满了人类互助友爱的甜美和谐。

     在他同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耶稣与亚当之间的相同之处显得特别有趣。第一个亚当受造要管理全地(创 1:26,28;来 2:6-8);第二个亚当(耶稣)从第一个亚当继承了他的任务,管理了万物(来 2:8,9)。他是亚当本该成为的样子。正因为如此,福音书中记载的许多故事都是为了说明耶稣对地的管理权。

     比如说,门徒们在加利利海上捕了一整晚的鱼,但却一无所获(约 21:1-3)。为什么他在晚上捕鱼呢?钓鱼是在白天,你能看到鱼被鱼饵所引诱以至于上钩。但撒网捕鱼要在晚上最好。鱼会毫不知情地“闯”进鱼网。如果你整夜都没能捕到鱼的话,凌晨的那几个小时将会是你最后的机会。这时,你可以将网撒到有船阴影的那一边。一条享受清晨日光的鱼游到船的阴影面,猛然间两眼一抹黑 . . . 这条鱼就这样落网了。

     但在圣经故事里,有个人站在沙滩上,他就是耶稣(约 21:4,5)。 在传道上,他是个行家,但他似乎对打渔一窍不通。但见他大声喊道:“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约 21:6 )。  那些门徒不是傻子,但他却在吩咐他们把网撒到有太阳的那一边!这在一般情形下并不是一个英明的策略。但发号施令的人并非等闲传道人,这是那亚当本该成为的人。他管理这海中的鱼 1:26,28)!因此 153 条鱼顺从了他的命令,都自动投了门徒们的罗网之中。

     在他被钉十字架的一星期前,耶稣骑上了一个从未有人骑过的驴驹子身上(可11:1-8 )。如果你想这样去尝试一下的话,你的骑驴经历恐怕会是既短暂又“开心”的!但耶稣管理着“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1:28 )。他能自由地宣告:“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 28:18 )。他是亚当本该成为的样子。他完美地拥有亚当的三重关系。他顺服上帝,用爱心服事人,管理全地和其上的动物。在他里面,上帝的形象被完全恢复了,不仅是属灵的,也是身体上的恢复。   

    亚当—基督之间的类比还存在于别的方面。如同第一个亚当,第二个亚当也有位新娘。“我为你们起的愤恨,原是上帝那样的愤恨。因为我曾把你们许配一个丈夫,要把你们如同贞洁的童女,献给基督。我只怕你们的心或偏于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就像蛇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一样” (林后 11:2-3 )。这里,教会被比作夏娃,这就将“第二个亚当”的类比又进一步深化了。上帝让第一个亚当在园子里睡觉,然后将他的肋旁开了口。上帝用那道口子里出来的物质造了一个女人 2:21-22)。同样,上帝让第二个亚当在十字架上睡去了,在他的肋旁开了道口子 19:31-37)。上帝用那道口子里流出来的物质造了他的教会。

     耶稣基督是亚当本应该成为的样子。象亚当一样,他(在旷野里,参 4:1-3)受了食欲的试探。在他受试探时,他重新经历了一遍亚当所经历过的试探。亚当失败了,但就在亚当的失败之处,第二个亚当得胜了。藉着在同一个试探上得胜撒但,耶稣挽回了亚当的失败。

     另一方面,耶稣也接受了亚当失败的后果。因为罪,第一个亚当受了咒诅。他受咒诅承受赤身露体 3:10,11)、荆棘 (3:18、汗水 3:19),以及死亡 (2:17; 5:5)。同样,在十字架上,第二个亚当承受了第一个亚当带来的咒诅。他也是赤身露体的(钉十字架的一个目的之一就是要罪犯在其亲友面前蒙羞 12:2),受尽了荆棘的刺痛,在痛苦中汗如血滴,以至于死。

     因此在基督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亚当截然相反的人生。他在肉身中度了一个完美的人生。他奋力抵挡了人类所能遭受的一切试探。他是亚当本应该成为的样子。在他完美人生的基础上,人类重新获得了永生,并蒙称义。如今,亚当在创造时被赋予的权利又以无限的代价,被赎回来了。虽然他并不应该承受,但耶稣还是让他自己的身体被挂在树上(罗 8:3;彼前 2:24),承受了人类犯罪后的一切后果。他担当了咒诅的一切暴力。最终使人类免去了从第一个亚当那里承袭下来的死亡和定罪( 5:19)。

     新约圣经认为,人与上帝和好的根基在于耶稣基督是新的创造,是第二个亚当,是上帝的形象。他是那打破因亚当之罪而临到人类之咒诅的一位。 他就是在亚当失败之处得胜的那一位。耶稣经历了亚当的整个人生旅程,并且救赎了它。我们现在正开始逐渐了解上帝最伟大、最大能的作为。我们将会发现,这些圣经真理是我们真实坦然无惧之基督徒信心的秘诀。

出埃及的救赎者

    在新约圣经的描述中,耶稣的人生及经历同以色列出埃及的经历极为相似。这在 9:30-31 被明确地宣告出来:“忽然有摩西以利亚两个人,同耶稣说话。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去世”原文为“出离”)。这其实是一个很古怪的说法:“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这时耶稣是在加利利,所以你会想到他的“出离”应该是到耶路撒冷去。但这并非路加所指。他说的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这句话的关键是希腊文的“出离。”旧约希腊文圣经里的“出埃及”一词原文就是“出离。”

    在路 9 章,摩西和以利亚在同耶稣谈论他“出埃及”的事,是他将要成就在耶路撒冷的事情。十字架将成为上帝子民新一轮的出埃及经历。正如以色列人进入红海中,出来后逃脱了埃及的追捕,得了自由;照样,耶稣死在了十字架上,进入了坟墓里,出来后得胜了死亡。

    有趣的是,圣餐礼被看成是犹太人逾越节的代替(林前 5:7)。当犹太人同家里人聚在一起过逾越节时,他们会掰开薄饼,并说:“这是象征我们为奴埃及的苦饼。” 但是,当耶稣在地上过他最后一个逾越节时,他掰开薄饼说:“这是我的身体。”基督的十字架是一个新的为奴埃及的经历。但不仅如此,也就是在那十字架上,上帝子民一个新的出埃及的经历随之诞生了。

    在新约圣经里,洗礼同出埃及和十字架都有关系( 6 章及 林前 10 )。 6:3-4 将洗礼比作耶稣的死、埋葬和复活。正如耶稣死了,埋葬了,并复活,同样,在洗礼时,我们旧的人性也死了,然后以新的生命复活。当我们受洗时,就好象我们死了,被埋在了水里,出来后就已经是一个新的生命了。 

    新约圣经在出埃及中找到了相同的经历。以色列站在红海边,然后穿过了红海的水,起来到了另一边。出埃及使他们得了自由。同样,藉着洗礼,基督的十字架成为了耶稣门徒们新一轮的出埃及(林前10:1-11)。

新的摩西

     明白了以上的信息,我们就不会奇怪新约圣经将耶稣与摩西相比了。耶稣不仅经历了新的出埃及,他还是新的摩西。让我们来看一些清楚的经文:

      18:15:“耶和华你的上帝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他。” 摩西自己预言了要有一位新的摩西降临。彼得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预言指的就是耶稣。徒 3:22-24:“摩西曾说,主上帝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们兴起一位先知像我,凡他向你们所说的,你们都要听从。凡不听从那先知的,必要从民中全然灭绝。从撒母耳以来的众先知,凡说预言的,也都说到这些日子。” 这节经文引用的是 18:15。它不仅指出耶稣应验了新摩西的预言,还指出整个旧约圣经的历史都是上帝特意用来预表耶稣基督人生的。 

     在奠定了摩西基督的联系之后,让我们来看看摩西的人生怎样与耶稣相似。摩西和耶稣在婴儿时都受到了生命威胁(出 1:8-10,22; 2:1-10;太 2:13-18)。有趣的是,两个故事中都有位充满敌意的君王;两个故事中的小孩都被看成是对王位的威胁;两个故事中都有许多婴儿被杀害,然而被杀害的目标却都幸免于难。在整本圣经中,这是两个最相似的故事。

     在旧约圣经中,摩西是唯一一位以某种方式见到了上帝的人(出 33:20)。摩西看到上帝的背,但他从未见到上帝的正面 (出 33:21-23)。然而,约 1:17-18 说除了耶稣,没有人真正见过上帝。约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只有耶稣是在父怀里的,意思是,只有耶稣与上帝才是面对面的关系。这同摩西的经历正相反,因为摩西只看到上帝从他身旁走过。所以摩西是耶稣的预表,因为他是旧约圣经中唯一见过上帝的人。

     在摩西与耶稣之间还有许多别的相似之处。摩西禁食了四十昼夜,然后在一座山上颁布律法(出 24:18; 34:28)。耶稣禁食了四十天之后,也到了一座山上颁布他天国的宪章,就是福山宝训(太 4 章和 5 )。摩西指定了七十个长老 (民 11:16-30);耶稣差遣了七十个门徒(路 10:1)。摩西和耶稣都在山上得了荣耀(出 34:29-35;太 17:1-8)。  摩西从磐石里得了水(出 17:6: 林前 10:4),耶稣讲论从他和信他之人里面流出来的生命的活水( 7:37-39)。 3:14 把耶稣的被从十字架上举起来同摩西在旷野举蛇相比 (民21:8-9)。

     摩西的书有五卷,在马太福音中,耶稣的讲论也被分成了五大部分。在路加福音中,耶稣的讲论分散在全书中。但在马太福音里,它们被组合成了五个不同的信息。对马太来说,耶稣显然是新的摩西,象摩西一样,他将上帝的道路指示给了人。

     在约翰福音里,耶稣行了七大神迹,与摩西在埃及行的七大灾相似。摩西将水变成了血(出7:17-24),耶稣将水变成了酒 2:1-11;摩西击杀了埃及的长子(出 11:1 - 12:32),耶稣复活了死去的拉撒路 11:1-44 ;摩西使埃及全地黑暗(出 10:21-29 ), 耶稣使瞎子开了眼 9:1-41 ;摩西使人生病(出 9:8-12),耶稣医治人的病 5:2-9), 等等。如果你浏览一遍约翰福音的所有神迹,就会发现它们与埃及的七大灾相似。耶稣是新的摩西,但摩西对埃及的影响是负面的,而耶稣带给人的却是积极的影响。因此,贯穿新约圣经,耶稣都被描写成实现摩西人生经历的一位。

新的以色列

    新约圣经中耶稣不仅被描写成新摩西,还是新以色列。在这点上,马太福音表达得最清楚。耶稣是玛丽亚的长子(在出埃及里,以色列是上帝的长子 4:22-23)。耶稣被领出埃及,好叫“我从埃及领出我的儿子来”的预言应验,而这正是旧约圣经论到出埃及的预言(何 11 )。耶稣从埃及出来是为了让以色列的经历应验在他身上。他经历了水的洗礼(太 3 章;路 3 章),正如以色列经历了红海的水(出 14-15)。正如耶稣在旷野呆了四十天(太 4:1-11;路 4:1-13),以色列在旷野走了四十年(民 14:33-34 )。在以色列的经历中,律法是在山上颁布的(出 19-20),耶稣在 5-7 章的经历也一样。他在旷野里使 5,000 人吃饱(太 14:13-21),就象摩西在旷野里使以色列吃饱一样(出 16 )。 马太在这里干什么呢?他是在采用过去的语言,过去描写上帝大能作为的语言,来描述上帝将要在耶稣基督身上成就的大能作为。

    因此,耶稣既是新以色列,又是新摩西。他将旧约圣经里记载的以色列的经历重新经历了一遍。他对上帝是忠心的,而以色列是不忠心的。但耶稣也承受以色列失败的后果。还记得 28 章摩西记载的,因以色列的忠心与悖逆而要临到以色列的咒诅和福气吧。以色列经历的大部分厄运都在耶稣身上得到了应验。

     28 章预言了不顺服的以色列将会被夺去财物,被迫在贫困中生活(申 8:15-20)。 8:20 告诉我们耶稣没有枕头的地方。申 28 章中受咒诅的将会“败在敌人面前”(第25 ),这一点应验在了十字架上。在 申 28 章所记载的其他咒诅中,还包括了黑暗(太 27:45、被嘲笑(可 14:19,31、挨饿(太 4:2、受渴 19:28及赤身露体( 27:35)。除了挨饿,其他的咒诅都在十字架上得到了应验。

    28 章咒诅的高潮是 65-67 节。以色列被咒诅要昼夜恐惧,心里悬悬无定。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感受了同样的经历( 14:32-42)。因此,我们看到立约的咒诅同耶稣的经历之间存在许多明显的联系。耶稣不但重新经历了以色列的生活,还救赎了它,也担当了以色列的咒诅,经历了它们。他是以色列民族经历完全的匹配。他救赎了他们的失败,尝尽了加在他们身上的立约的咒诅。

    在本书的结尾,我们将研究这一切对我们个人的意义。但首先,我们必须奠定一个牢固的思想基础。当圣经有关救赎的画面被清楚地描述出来之后,我们就能毫不含糊地明白人如何与上帝和好了。虽然奠定牢固的根基需要时间,但我敢肯定,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

 

王朝的救赎者

    新的圣殿

    以色列王朝时期最辉煌的成就就是在所罗门统治时期建造的圣殿。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圣殿象征了以色列的王朝时期,就好象在西奈建造的会幕象征了旷野和出埃及的经历一样。当犹太人从巴比伦回归时,第三个圣殿在后王朝时期被建造了起来。但是所罗门的圣殿是以色列王朝的象征。

    新约圣经明确地描述耶稣为圣殿的代替。太 12:6:“但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 耶稣声称他比圣殿更大。根据犹太拉比们的教导,只有一个比圣殿大的,就是上帝临格圣殿的荣耀。因此,当耶稣说一位比圣殿更大的站在那里时,他就是将自己等同与上帝临格圣殿的荣耀了。

    另一段将耶稣与圣殿等同的经文是 2:19-21。这里耶稣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那些听他如此说的人想,“不会吧,你怎么可能想到能做成这么一件事呢?这殿是花了四十六年的时间才建起来的。”但约翰解释说耶稣指的是他自己的身体是圣殿。上帝的荣耀停留在地上的一个人身上达三十三年之久。

    因此,在新约圣经里,耶稣在哪里,圣殿就在哪里。耶稣现在不是在上帝的右手边吗?所以,正如希伯来书所说的,在天上有圣所或圣殿。今天地上还有圣殿吗?根据保罗,是的。他说,“这殿就是你们”(林前 3:17 )。 彼前 2:5,彼得说:“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 因此教会成为了地上新的圣殿因为耶稣与教会同在。教会成为圣殿,因为聚会时,耶稣就在其中。

    然而新约圣经中圣殿的概念还有第三个方面的意思:“基督在你们心里成了有荣耀的盼望”(西 1:27)。耶稣不仅在天上也住在教会当中,并且还在藉着圣灵住在人里面。在林前 6:19-20,保罗说:“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上帝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凡接受耶稣的人,都有圣灵同在,他们的身体就成了圣灵的殿。这个思想是一个令人惊异的激励人虔诚度日的鼓励。

    因此,新约圣经认为,圣殿就是耶稣的所在,不管耶稣在哪里,在天上,在教会中,还是藉着圣灵住在人里面,哪里有耶稣的同在,哪里就是圣殿。耶稣是圣殿完全的匹配,是王朝时期祭司制度的完美应验。

新的君王

     新约对耶稣的一个最平常的称呼是“大卫的儿子。”从许多角度来讲,大卫是整个王朝时期的代表。在希伯来文中,“某人的儿子”可以强调相似性也可以强调血缘关系。当儿子长大成人后,没有人比儿子更像父亲的了。

       耶稣和大卫的人生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首先,耶稣和大卫都是蒙爱的儿子,都生在伯利恒。两人在开始为上帝工作之时都面对了一个巨人大卫是歌利亚,耶稣是旷野里的撒但。大卫和歌利亚各自都代表了他们的人民。换句话说,当大卫击杀了歌利亚后,以色列就战胜了非利士人。同样,当耶稣在旷野战胜了撒但后,他就为整个人类胜过了他。他对罪恶的胜利成为了我们的胜利。

     最令人感动的是,大卫太爱他反叛的儿子押沙龙了,以至于他情愿为他死 (撒下 18:33)。当他在十字架上受死时,耶稣为整个人类上帝的儿女们(路 3:23-38),也做了同样的事。约 13 章将押沙龙的故事应用到了耶稣自己身上。当耶稣预言他被犹大出卖时,他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 13:18)。这句话出自 41:9,大卫当时指的是亚希多弗。

       亚希多弗是大卫所信赖的朋友,也是他的谋士。当押沙龙背叛他父亲大卫以后,或许是因为他是拔示巴的祖父的缘故吧(大卫先前曾勾引了拔示巴并杀了她丈夫),亚希多弗决定加入叛军的行列。当大卫得知在他离开耶路撒冷时,亚希多弗投靠了押沙龙时,他说:“上帝啊,帮助我们吧!此人太聪明了,他会在我们自己都还没有打定主意前就看到我们要干什么了。如果找不到破坏他计谋的办法,我们就死定了。”因此,他对户筛,他第二大谋士说,你在这里对我毫无用处,如果你回到耶路撒冷还可能对破坏亚希多弗的阴谋诡计起些作用。不管亚希多弗说什么,你都跟他反着说。

     于是户筛回到耶路撒冷,得到了押沙龙的赏识。亚希多弗为将要展开的战役献了一计。户筛听后马上出了个相反的计策,并说服了反叛的君王听从他的计策。当亚希多弗看到押沙龙拒绝听取他的意见时,他马上意识到押沙龙的反叛注定要失败,而他自己也会因叛国罪受审,于是他回到家中,上吊自尽了。在 13 章,耶稣引用 诗篇 41 篇,并将亚希多弗的背叛用在了犹大那晚对耶稣的出卖上。犹大以与耶稣同桌吃饭为开始,却因为出卖耶稣并未达到他所期望的效果而自尽。约 13 章表明新约圣经的作者们明白耶稣的一生是以色列最著名之君王—大卫的一生的重演。

     作为大卫的儿子,耶稣同所罗门的人生也有相似之处。太 12:42 提供了一个明显的证据:“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她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 这里,耶稣所说的同他就圣殿所发表的言论极其相似。他曾说有一位比圣殿还大的站在那里,现在他说有一位比所罗门王还大的站在那里。

     所罗门被认为是世上最智慧的人而耶稣是道。“所罗门”的名字意为“和平”耶稣是和平的君。所罗门的生涯同他的名字相合。在他统治的时期,没有一次战争的记载。那是一段和平时期。大卫把所有的仗都打完了。所罗门坐享了大卫征战得来的财富和繁荣(参 王上 5:3-4)。因此,象耶稣一样,他也是和平的君。所罗门也是王中之王。除了管辖十二支派以外,他还统治着摩亚、亚扪、以东、非利士和叙利亚,以及别的国家(参 撒下 8:1-14)。因此所罗门是王中之王,耶稣在新约圣经里也被描写成王中之王(启 17:14; 19:16)。

     当圣殿被造的时候,在整个修建过程中,工地上听不到工具的声响(王上 6:7)。换句话说,就是在工地上,所有的材料都是已经经过仔细加工、完全搭配好了的,所有的捶打敲击都在采石场就完成了,整个建筑过程都异常安静。同样,耶稣也安静地建造了他的教会,一个没有明显标志的王国。所罗门并没有出去征服那些国民,相反,是他国度的荣耀吸引了来朝见他的外邦各族人民,就好象示巴女王那样。当他们听到所罗门的智慧和财富之后,他们就来到以色列想知道更多。同样,耶稣也没有到外邦人当中去,而是外邦人来到他面前。 12:20-21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耶稣的工作更多的是吸引人,而不是劝说人。因此耶稣与以色列伟大的君王们之间的相似经历,使耶稣不仅等同于圣殿和祭司制度,还是以色列王朝的真正实现者。他是理想的祭司和君王。在他身上,摩西的制度和王权的制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新的先知

    在耶稣和以色列王朝之间,还有一个联系,就是他同王朝时期最伟大的两个先知人生经历的相似。他被看成是以利亚的继承者,是以利沙的化身。在希伯来文中,耶稣的名字与以利沙是同源词。耶稣名字的希伯来意思是“耶和华是我的拯救,”而以利沙的意思是“上帝是我的救主。”因此这两个名字是彼此相连的。耶稣就是新的以利沙。

    耶稣同以利沙之间的一系列经历在细节上都极为相似。首先,两人都在约旦河开始了他们公共服务的生涯。以利亚在约旦河被上帝接去之后,就在那里将他的外衣给了以利沙(王下 2:9-12),而耶稣呢,在约旦河从施洗约翰接受了他的使命(太 3:13-17)。谁是施洗约翰呢?“若肯受,人就是那当来的以利(太 11:11-15)。施洗约翰是带着以利亚的心志能力来的(路 1:17 ,而耶稣是带着以利沙的心智能力来的。

    有趣的是,以利亚和施洗约翰都属于苦修型的人物。他们都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他们都穿粗布衣服,当他们与人相遇时,都高声喊叫。他们都是那种令人生畏的隐修者之类的人物。而以利沙和耶稣却正好相反,他们的生活比较接近平常人。他们在城里居住(参 4:13;约 2:12-- 以利沙,实际上,还住在首都。他还拥有一套房子,可以接待客人。耶稣比以利沙更具乡村味道,但他却并不象施洗约翰那样生活在旷野。

    耶稣与以利沙之间还有更相似之处。在约翰福音中,对耶稣神迹的描写特意要让人联想到以利沙一生中的七大神迹。 耶稣在约翰福音里所行的七大神迹中的头一个神迹是将水变酒 2:1-11)。 王下 2:19-22,以利沙的第一个神迹是将受污染的水变成洁净水。两人的第二个神迹都是医治濒临死亡的男孩:王下 4:32-37 和约 4:46-54。接着,在 6章,耶稣使大麦饼加增;以利沙在吉甲行了同样的神迹(王下 4:42-44 )。这两件神迹存在特别的联系,因为两件神迹都是有关大麦饼的。

     5:1-15,耶稣医治了一个病人(耶稣七大神迹与以利沙的七大神迹的次序不大相同),以利沙在 王下 5:1-14 医治了乃缦。以利沙和耶稣都行过漂浮的神迹:以利沙使斧头从河底漂浮上来(王下 6:4-7),耶稣自己在水上漂浮行走 6:16-21)。以利沙医治了叙利亚的瞎子们(王下 6:15-18),耶稣在 9 章中医治了瞎眼的人。最后耶稣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 11:1-44)。以利沙最后的神迹是在他死后居然还使死人复活了!当时的情形似乎是以利沙去世后,有人打开他的坟墓把另一个死人投了进去了(他们当时受敌人攻击,匆忙中才如此行)。当这个死人的碰到以利沙的骨头时,马上复活起来了。   显然,以利沙的经历同耶稣是相似的。耶稣是王朝时期先知的再现。他是理想的先知,祭司和君王。因此耶稣重新经历以色列的历史,不仅是新的出埃及,也是新的王朝时期。我们将看到,耶稣重历了以色列的整个经历,其中也包括了被掳。

被掳的救赎者

    我们前面的旧约之旅始于创造,然后出了埃及,再到了王朝时期。现在我们来到旧约历史的最后一个伟大时期,就是以色列被掳巴比伦以及他们在七十年后的回归。    这次我们要与前面稍有不同。我们不再寻找新约中同旧约圣经记载的相同之处,而是来看几段特别的经文,看看保罗是怎样运用旧约圣经对被掳的描述的。加 3:10-14: “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因为经上记着,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没有一个人靠着律法在神面前称义,这是明显的。因为经上说,义人必因信得生。律法原不本乎信,只说,行这些事的,就必因此活着。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这便叫亚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稣可以临到外邦人,使我们因信得着所应许的圣灵。”

    人们认为保罗书信艰涩难懂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在旧约圣经的背景下来读他。当你能看出保罗的整个主导思想,包括他对旧约圣经的灵活而频繁的影射后,他的书信就会变得更容易明白。在 3 章, 保罗讨论了亚伯拉罕的故事。亚伯拉罕是旧约圣经中与上帝和好的人。因此保罗建议说,让我们来看看亚伯拉罕是怎样与上帝和好的。亚伯拉罕的故事能给我们提供一个与上帝和好的模式。第10节:“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因为经上记着,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经上”记在哪里的?在 27:26,它是 28 章宣布立约的祝福与咒诅的序言。

    保罗在关键时刻把话题转移到了立约的祝福与咒诅上。你知道,申命记是一本关系到以色列整个民族的约书。如果他们忠心于上帝的话,整个民族就蒙赐福;反之,则受咒诅。

    现在的问题是当整个民族都违背了上帝,落在了咒诅之下怎么办?申命记有一个答案。最终的咒诅就是被掳异乡(申 10:1-6 )。当一个民族散居在外国人中后,就再不会以一个民族的团体形式存在了。通常,被掳外邦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毁灭。它是对一个民族最大的咒诅。

    保罗当时面临了一个难题:以色列,从实际意义上来说,仍然处在被掳之中。虽然他们已经回归巴勒斯坦,但他们仍然在罗马的统治之下,而不是在大卫王或是他的后裔的统治之下。当整个民族都在被掳之中时,你怎么办?申命记的道路最后是一条死路。当你来到旧约圣经的终点时,你发现上帝的子民们仍然没有被重建成一个完整的民族。申命记的应许从来就没有在以色列的历史上完全应验过。以色列似乎没有未来。

    换一种方式来提出保罗的问题,就是:“基督教有何意义?为什么犹太人必须要考虑耶稣?对犹太人人来说成为一名基督徒有何重大意义?在 313 节,他解释说:“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

    我们很容易以个人主义的思想来理解这段经文,认为基督是为我个人死了。这也不错。保罗的确这样说过(加 2:20)。但在这里,他所描述的是一个更大的画面。看到整个以色列民族都在咒诅之下,于是他问,上帝对这一难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上帝怎样对待一个在咒诅之下的民族?他得出的答案就是,耶稣基督自己承当了那个咒诅。耶稣自己重新活了一遍以色列被掳的经历。

    2 章,我们知道耶稣让自己从天上被掳到地上,成为了一个人,甚至把自己降低到比奴隶还低的地位,以至于死。腓 2:6-8:“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保罗在 3 章想说明的是,在耶稣被掳到地上这期间,他成为了以色列的代表,他将以色列的被掳重新经历了一遍。在耶稣的受难和受死里,以色列自己的苦难在耶稣里面走到了尽头。因此保罗看耶稣的人生和牺牲是以色列民族的新的被掳。

    所以,保罗对以色列被掳的回答是耶稣基督的十字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来研读旧约圣经的理由。旧约圣经是保罗用的圣经。当我们结合旧约圣经来读的时候,新约圣经的每节经文的含义就焕然一新了。旧约圣经的以色列民被掳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以色列民也就此完结了。但现在,在十字架上,一个比以色列被掳还要深沉的被掳产生了,而这次被掳的经历将要使以色列民族又重新恢复完整。

    我们在 12:1-3 看到,上帝对以色列的旨意是让它成为万民的福气(“使万民得福”的原文是“在万民中成为福气。”)。但根据申命记,为了要成为万民的福气,以色列民自己首先要蒙福。以色列的顺从不仅能够将福气带给自己,还能将福气带给全世界。但因为以色列没有为自己谋福利,因此他们也不可能成为使世界蒙受恩惠的导管。这里,我们看到了保罗神学思想的动力所在。对保罗来说,拒绝耶稣,就意味着放弃以色列;接受耶稣,就代表重新获得上帝应许给亚伯拉罕的盼望。

    3:13-14:“基督既了咒,就出我脱离律法的咒。因为经着,凡挂在木上都是被咒的。便叫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可以到外邦人,使我因信得着所应许的圣灵。 如果整个以色列民族都没能把福气带给世界,上帝就只能藉着以色列民族的代表耶稣 ,来达到他拯救全世界脱离咒诅的目的了。在耶稣里,整个以色列民族都蒙了上帝的悦纳。在耶稣里,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得到了实现,其中包括了万民都要因以色列蒙福。

    对新约圣经的作者们来说,五旬节(徒 2 章)发生的圣灵沛降事件就是上帝同以色列民的约被实现的兆头,就意味着福气临到了外邦人。在巴别塔,世界的语言被混乱了(创 11 ;当五旬节,世界各族的代表聚集一堂神迹般地听到福音用他们各自熟悉的母语传讲时(徒 2:1-11),就证明了 12 章的应许实现了。亚伯拉罕的福气从此临到了万民。  本来上帝命定藉着亚伯拉罕及以色列民的顺服来将这一福气赐给万民,现在却是藉着以色列的代表耶稣的顺从临到了世人,耶稣藉着自己的“被掳”十字架而救赎了旧约圣经里以色列人的“被掳”经验。 3:11:“没有一个人靠着律法在上帝面前称义,这是明显的。因为经上说,义人必因信得生。” 正如以色列在出埃及时信靠了上帝,现在,保罗敦促加拉太人要对在耶稣基督里的这一新的出埃及有信心。信心是奇妙无比的,因为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能凭信心得到那福气。不再需要考虑你的出生、家庭背景、你的肤色或生活地域。只要你对上帝的大能作为有信心,你就能蒙福。

    申命记更深的含义是以色列民要被重新定义,要根据他们对上帝大能作为的反应而重新被定义。当以色列以顺从和赞美来反应上帝的大能作为时,他们就蒙福,也能成为使世界蒙福的中心。因此,保罗并没有提出一个不同于旧约圣经神学思想的新鲜理论,他只是更深地挖掘出了旧约圣经所蕴含的神学思想,向人展示了对耶稣的信心实际上是同旧约圣经的宗旨相一致的。

    因此,对新约圣经的作者们来说,耶稣的降临是上帝最伟大、最大能的作为。在耶稣基督里面,宇宙的上帝以肉身的样式在地上行走。这是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最伟大的事件。它是上帝的大能作为,是同创造、洪水同等的大能作为,是同出埃及相当的大能作为,是上帝在以色列民族的经历中所行的一切大能作为中的杰作。

    本章的内容给我们个人带来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们能改变我们的人生。在本书的最后几章 9-11章),我们将一起思想拥有一个崭新的历史对我们个人的意义。我们将思想与上帝建立一个崭新的关系的含义是什么,度一个信心的生活又是什么意思。但在我们最后总结之前,我们必须要研究旧约圣经的另一个方面。

 

【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本书版权所有---蒋葆临牧师 翻译:刘忆牧师
心雨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