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
浪子的比喻 | |
《浪子的比喻》的写作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浪子的比喻》这个寓言故事脍炙人口,为世界文坛所称誉,许多文艺工作者根据它的内容创作歌词歌曲,编写为戏剧,绘成图画,给广大听众读者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浪子的比喻》主旨是说明上帝怎样对待那些曾经一度认识过天父的爱,但后来却被试探者随意掳去,落花流水入悲惨境地的人。上帝正像比喻中那位满有慈爱怜恤的父亲那样,不念旧恶,不改初衷,视回头的逆子为宝贝,邀请他人和他一同欢喜快乐。两千年来,多少罪人是由于浪子的比喻感动了他,重新认识自己的错误,回到天父的怀抱之中,得到新生。 我们今天着重以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研究这个比喻是以怎机关报写作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来为它的主题服务,使之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主耶稣是一位语言大师。 哈弥尔顿是自成一派的小说学者,他编写了一本《小说法程》,在书中,这位学者把浪子比喻当作最典型模范的短篇小说来看,他说: “《浪子回头》一篇,但作于千百年前,却极合近代的短篇小说观念,它能以最经济的文字,最能动人之力,发生独一的叙事文感应。” 耶稣在两千年前脱口而出的故事,竟被近代学者认为是近代短篇小说的模范杰作,它成功的缘故在哪里呢?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研究一番么? 耶稣讲述浪子比喻的背景和目的 从路15:1-2得知当时在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慕道之心甚切/法利赛人和文士就私下批评耶稣接待罪人。当时人们心里有许多疑问:税吏和罪人能否听道?对罪人,该不该接近呢?罪人会不会得救呢?耶稣对税吏和罪人是抱什么态度呢?自以为圣洁的法利赛人和文士远离罪人,怕玷污自己,到底对不对呢?要说明这许多问题,要牵涉到许多理论,引起争辩,但这些问题又不容回避,必须分清是非,解答疑惑。耶稣针对这种背景,先后讲了失羊,失钱和浪子的比喻,其中主重点是浪子的比喻,安慰鼓励了税吏和罪人,批语教育了法利赛人和文,解答了众人心中的疑问,这是独具匠心的讲道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从耶稣选用这三个比喻的背景和目的,我们可以看出他运用比喻讲道施教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立意,是有的放矢,因人而事而作,抓住关键,切中要害,因而具有非凡的说服力。 前面提到当时耶稣说这些比喻的背景,众人心中有许多疑问,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关键就是上帝对于罪人究竟是抱什么态度?这三个比喻都说明同一道理:找到失羊的喜乐,找到换钱的高兴,浪子回家慈父的欣悦,都是描述天父欢迎罪人归回的恩爱场面。羊和钱失落了,是主人去找的;浪子的回头,是父亲的慈仁在吸引着他;但浪子本人的醒悟,也是重要因素。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税吏和罪人听见法利赛人和文士议论耶稣不该接近他们时,必然疑惧不安,担心耶稣会和法利赛人那样鄙视抛弃他们,但听完了耶稣的比喻就必然体会到其中真理,耶稣是多么爱他们,心中定然如释重负,十分舒畅。而法利赛人和文士,听过这些比喻,那怕他们立场不变,仍旧最低限度也会觉得自己的观点缺乏理由,站不住脚,得不到旁人的同情。这就是耶稣用比喻的一点妙处。 第二特点,就是根据立意,选择是恰当的题材,既注意和主题贴切,也必需是一般人熟悉有所体会和容易理解的事物和经历。 以色列人是曾以放牧为主的民族,人人都明白钱财的重要,而且有这丢钱难受找回高兴的经历,所以耶稣选用失羊、失钱的比喻,来描写天父对罪人悔改的高兴,听众都能心领神会。浪子的比喻,取材于普通的家庭伦理生活,更是大家熟悉:父子之间的冲突,矛盾的产生,发展的结局;兄弟之间的纠纷争执和对立,哪家没有?用这样的题材作为比喻来讲道,就具有广泛性,易懂性,被人接受信服。 浪子比喻的结构特点 从结构上看,浪子比喻的故事的确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有比较完整而又紧凑的情节。材料的详细取舍,不同矛盾的发展、交叉,以及伏笔的照应,都有巧妙的安排。 比喻的开端,指出矛盾的产生是在小儿子要求分家。家庭的其他状况,如财富的多寡,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分家的动机,怎样分家,只字不提,行文简要,给听众很多想象的余地。父亲满足了小儿子的要求,分了家,原来的矛盾似乎圆满解决,有希望两兄弟在家好好劳动,各自发财致富。想不到“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收拾变卖,往远方去了。“这才点明小儿子分家的真正动机,是离家远游,追求他认为自由幸福的生活。 他怎样离家的,途中情况如何,远方指的什么地方,这一切与讲道的主题封无关,一笔掠过,材料取舍详略,非常精细。“任意放荡,浪费资财”,只八个字,就是以形容浪子在远方的花天酒地,奢侈挥霍,呼朋引类,糜烂不堪的生活,行文经济。现在矛盾性质改变了,不再是家庭内部的矛盾,而演变成小儿子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了。 听之任之众很关心小儿子会变成怎样的一个呢?耶稣交代很有层次,先说他“耗尽一切所有的”,然后说明正遇大饥荒,主客观的因素使他“穷苦起来,”,就沦落去放猪,甚至到了要拿猪食充饥的可怜地步。困苦的处境迫使他进行反思。他醒悟过来了,耶稣细致地刻划浪子的心理活动。他由目前的穷困想到父亲的富有;由自己的孤独想到父亲家雇工很多;两条道路等待自己选择:是留在此地饿死,还是回家当雇工。决定回去后,就预先考虑好自己见到父亲时的认罪和请求。这种“醒悟”符合当时的思想实际,只要摆脱饿死的悲惨结局,不谈什么,无面见江东父老了;认识到自己的胡作非为,已经丧失了儿子的权利;他内心还隐约地觉察到慈祥的父亲会原谅自己,不会拒绝自己的请求。主意一定,立即见之于行动,起身回家。 浪子回家父子相见,是故事的高潮,耶稣极力描写这一动人的场面。先写相离遥远,父亲天天倚闾而望,已成习惯,尽管小儿子已经消瘦枯槁,但父亲一见就认出了,“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亲嘴”。这一场面,由远到近,是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有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和场景描写,扣人心弦。 父亲听了儿子的忏悔和请求,不直接用语言回答,而是以行动表示回应,吩咐仆人拿袍,戒指,鞋给儿子穿戴,宰肥牛犊设筵庆贺。他对仆人说:“因为我的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这话实际上是回答儿子:你自觉不配做我的儿子,但在我心中永远是儿子;死而复活,失而又得,比过去更显得宝贵可爱。儿子听了,又会有什么反应呢?作者让听的人自己去想象,因为这是各人对天父的仁爱要作出的选择,你将如何呢!此时无声胜有声。 父子之间的矛盾解决了,是不是就举家全村都欢乐了呢?不,另一种矛盾——兄弟之间的矛盾上升爆发了,这就使故事奇峰突起,顿生波澜。;这种变化又是非常合性合理的。因为哥哥毕竟和爸爸不同,爸爸会原谅败家子,哥哥怎么能允许这挥霍浪荡,已吞尽他那份产业的弟弟,重新和自己共享家产呢?另外一层,前面谈到那些批评耶稣和税吏、罪人为伴的法利赛人和文士,如果比喻中不提起大儿子,岂不是把他们都遗忘撇在一旁吗?所以,这个新的矛盾上升爆发,是故事情节的需要,又是当时听众的需要,耶稣对情节的安排,实在用心良苦。 父亲和大儿子的对话,有力地显示这两代人观念的差异,这一点下面分析人物的性格再谈。这里只着重指出,显示父亲对两个儿子的爱,在慈父的心中,不分彼此。“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这是对大儿子的慈爱和安慰。“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这是对小儿子的爱,也是劝告大儿子理当同乐。兄弟之间的矛盾如何消除,关键在不在小儿子,而在大儿子身上,所以父亲谆谆劝告大儿子,不是责备而是劝告期待。 按着一般文艺伤口的结构,高潮以后,应该是结局了。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三种可能:一是喜乐大团圆的结局,大儿子幡然醒悟,与父北一起欢乐;一是大儿子坚持已见,决不妥协,和父弟吵闹一顿,可能打架分居,这是不幸的结局;还有一种可能是维持原状,不即不离,过着灰色生活。耶稣不提结局如何,让读者自己去设想,这种没有结局的结局,多么而人寻味阿!上帝的旨意是尊重人们自主选择的权利,何去何从,上帝绝不包办代替,如果是硬要规定一种结局,就是画蛇添足,违背神旨了。 浪子的比喻人物塑造方面的特点 在人物塑造方面,浪子比喻也是相当成功的。因为篇幅短小和服从主题的需要,耶稣不花文字去描写人物的肖像、外形、风度,而是通过朴实的叙述,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三个人物的性格,寥寥几笔,但各具特色,性格鲜明。 父亲为人慈爱良善,宽宏可亲,了解青年人心理,平日话语不多,但善于劝慰,办事干脆果断,待人和蔼,喜欢与人同乐。小独生子贪图享受,思想幼稚单纯,放荡追求欢乐,迷途知返,认识自己错误,勇于自责,醒悟即改,请求宽恕,不作非分之想。大儿子的性格是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优点是忠厚老实,肯吃苦耐劳,不图享受,坦白直爽,不虚伪装作;缺点是不会体察父亲的心情,不认识父亲无穷的爱,不明白父亲要救迷路之人,不听从父亲的命令,不肯回家同乐,自视过高(认为比弟弟请高),有时又自视过低(把自己看成雇工)。 根据以上粗略的分析,你也许会同意哈弥尔顿的结论吧,他说: “浪子回头这个比喻寓言而有信公仅仅五百多字,但从结构来评论,真是古今的杰作;所表现的主题,是人生重要的真理。其中三个人物性格明显,表达清晰,读者所得的印象,比一般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可能更深一些。所叙述的情节,在详略得当,曲折动人两方面,能兼顾并重,分配得度。 |
|
|
□ 本书版权所有---张垂裕牧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