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上帝对选民的审问与救赎

――以赛亚书第一章的特色

一、以赛亚的身世

在伟大的先知国中,以赛亚是一位庄严出众的先知。他的思想的伟大和创新,以及他言论的高贵品质,使他在旧约圣经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没有人比他更配称为:“传福音的先知”,他的名字就是:“耶和华拯救”或“耶和华是救恩的意思。

以赛亚的父亲亚摩斯,根据犹太人的传说,是犹大王亚玛谢的兄弟。真是如此,以赛亚就是犹大王乌西的堂兄弟,可以经常进入王宫,有机会向权贵们传达信息。他居然是王族苗裔,经历了五个君王――乌西雅、约坦、亚哈斯、希西家和玛拿西,传说他是在玛拿西做王时期,被锯锯死,可见他对上帝的忠贞。

他的妻子被称为女先知(赛8:3),他有两个儿子――施亚雅述(赛7:3“余民归回”的意思。)和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赛8:3“掳掠速临”的意思),他一家都是忠实传达上帝信息的使者和见证。

二、以赛亚蒙召的历史背景

以赛亚出生在乌西雅作王时期,蒙召是在乌西亚王崩的那年(赛6:1是公元740年)。乌西雅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王,在上帝的赐福下,他收复了部分失地,许多城邑重修巩固,国势昌盛,商业复兴,名声传到远方,甚是强盛。(代下26:4-8)。但属灵方面并没有相称的复兴,圣经评论乌西雅:“他既强盛,就心高气傲,以致行事邪僻,干犯耶和华他的上帝”(代下2616)。后来,他偕越地执行祭司的职务,“进耶和华的殿,要在香坛上烧香”,上帝罚他长了大痳疯,由他儿子约坦“管理家事,治理国民。”

当此时期,犹大国可说内外交困。北方的以色列和亚兰的联军企图侵犯犹大,东方的亚述帝国虎视眈眈,似乎无法抵挡。国内的危机更为严重,百姓同时刚愎顽梗,拜偶像已经司空见惯,社会风气尤其令人灰心。人们由于贪得无厌,以房接房,以地连地,正义已被曲解,穷人得不到顾恤。身负保护无助者职责的官长,也塞耳不听穷乏困苦人和孤儿寡妇的哀求。随着欺压和富足而来的是骄傲,贪慕虚荣,醉酒和荒宴。

就是在这样国外、国内令人不安的形势下,年轻的以赛亚,听见上帝呼召他向全国的官长百姓传达上帝的警告和责备的信息。

三、以赛亚蒙召的经过

以赛亚蒙召的情景和他自己的感受,他自己的灿烂和完美的方式,为我们记录下来,记在以赛亚书第六章。可以说,在东方民族文学中,找不到任何作品,在庄严、伟大、奇妙的场面,能超过以赛亚他所见到异象的不朽的记录报导。

当以赛亚站在圣殿的廊下时,忽然殿门和内幔似乎都打开和揭起了。他得蒙准许里面的至圣所,而这里是连先知的脚也不可踏入的。那他在异象中:“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圣殿”。在宝座的两旁有撒拉弗(是天使一个等级的名字,此名是“烧”的意思,在圣经中只在本书提过两次)飞翔,他们恭敬地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而当他们在创造主面前事奉之时,便彼此呼喊,庄严地颂扬:“圣哉,圣哉,圣哉,万军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圣殿的柱杆和香柏木的门都因这声音震动,整个殿宇也洋溢着他们的颂赞之辞。以赛亚见到他的主的荣耀和威严显示时,他便因真神的纯洁和圣善感到无地自容。他的创造主的无比完全,和那些称为上帝先民的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罪恶行为对比,其差别是何等明显啊!他情不自禁地呼喊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他深深感到如果凭他自己的这种有众多缺点与软弱无能,根本不可能完成他所蒙召担负的使命。

但是,有一位撒拉弗奉上帝的命令来解除他的困难,使他有资格负起他的伟大使命。有从坛上拿来的一块红炭沾他的口,并有话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很明显,这烧红的炭象征洁净赦免。当时以赛亚又听见上帝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去呢?谁肯为我们去呢?”上帝不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而是以征询的口吻要人自愿接受使命。以赛亚明白自己应该毫犹豫地接受这庄严的呼召和伟大的使命,便坚定地回答:“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上帝称许以赛亚的勇于接受使命,但也及时指出这项工作是扱其艰巨的,要在心理上做好承受失败的准备。

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这并非上帝有意使犹太人不接受先知的警告,乃是上帝了解以色列人背道叛成性,难以悔悟,他们过去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上帝让以赛亚胸中有数,不要因不见成效而灰心失望。

以赛亚听了,就问说:“主啊,这到几时为止呢?”以赛亚知道他必须扬声斥责当时那流行的各种罪恶即使要受到挫折拒绝,也不得不尽先知的本分,但他如果没有希望的保证,就不敢担任这项工作。他提这个问题的意思是:难道你的选民中永远没有人明白悔改,而得蒙医治么?

上帝理解以赛亚的心情,对他提出的问题作了清析的回答。上帝的警告和恳劝的信息必要传给悖逆的国家。战争,流亡,被掳,压迫,这些降在怙恶不悛,不肯悔改之人身上的刑罚,必要临到以色列人。然而应许之地却不致永远被弃,但必有余民会蒙拯救。他用一棵大树比喻以色列人,树干必被砍倒,但仍得留树子,里头的根仍有生命,可发嫩枝。

先知从上帝的应许中得到鼓舞,他在一生漫长而艰苦的六十多年岁月中,始终记着这一次的异象,勇敢地扬声斥责揭露以色列人的罪恶,同时,也预言弥赛亚的降临工作和余民将来的胜利。

我们阅读以赛亚书,可以深深体会到他的这种抱负。

四、以赛亚书第一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阅读以赛亚书,你会发现作者能运用一种最高的恩赐和表情达的技巧,加上他坚定的信念和深的眼光,就成为最出色的传达深奥的启示和真理的工具;同时,领悟到“先知讲道之能”的实质。他语言风格根据所传信息的内容而有所区别改变。一至三十九章是弥漫着精力充沛慷慨激昂的精神;四十到六十章,却充满了动人的忧郁,浮着严肃的优美。但全巻都是在深沉永恒的和谐中进行着,并非像十八世纪后期,某些圣经评鉴所提出“两部以赛亚书”合成一书的奇谈怪论。

像所有的诗歌一样,以赛亚的说教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有一重声叠句,运用具有新意的比喻,拟人对偶对比等修饰技巧,可以说得心应手增加了它的感染力。下面我们详细分以赛亚书第一章的内容风格、语句,以便领会以赛亚先知的说教特色。

以赛亚第一章对全书有提纲挈领、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佐治·亚当·斯密斯,对这一章有这样的评论:

“这一章把以赛亚作耶和华先知的一生中,上帝与他的百姓争论要点清楚地全面地说出来。它是以赛亚一切预言中最具代表性的话语。比起约中任何一章经文,它是更优美地把先知教义的本质总括起来,并且也是先知的精神和方法的一个最活灵活现的例证。

五、以赛亚书第一章的分析

1第一段(第1节)交代时间、作者,全书的中心是“论到犹大和耶路撒冷”,非常明确肯定。

2第二段(29)是本章也是全书的引言,这引言是以大审问的方式写出来的,很有特色抓住读者的心。

这是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控诉,耶和华同时担任原告和审判官的身分,先知是主要的见证人。

一开始就呼天唤地作为这场控诉审判的见证者和陪审官,说明案件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紧急着就明确地指出犹大和耶路撒冷罪行的性质是“他们竟悖逆我”揭示以色列人的邪恶已经发展到彻底的背叛。“我养育的儿女”和“我所养大的”以父子的关系说明被告忘恩负义、寡情逆伦,到了极不应该的程度;“甚至”和“竟”这两个副词表示出人意外,难以容忍。用“牛认识主人,驴认识主人的槽”和以色列人的“不认识”“却不留意”进行对比,说明连牲畜都比他们更能显出一种忠诚和依靠的本性,他们的理性简直不如畜牲,何其尖锐又何其痛心。

接着以“犯罪的国民担着罪孽的百姓行恶的种类败坏的儿女”,一连四个词语,说明这些人已经犯罪成性,不仅自身罪恶累累,而且已经毒害了后代,种下恶果。他们不但是“离弃”神,并且“藐视以色列的圣者。离弃可能由于软弱无知;藐视则是故意作对;屡次悖逆则更是罪上加罪,难以饶恕。

下面又以人体的疾病作比喻,说明百姓的属灵生命已经体无完肤,危在旦夕。“滿头疼痛,全心发昏,尽是伤口,青肿与新打的伤痕,”多么形的一副惨相,促人猛省醒悟过来。

你们的地上已经荒凉”。以赛亚在世时,犹大地至少遭遇了三次侵略者的蹂躏。一次是公元前七三四年以色列和亚兰联军的入侵;另外两是公元前七二二年和七零一年亚述军队的先后入侵,这都是他们悖逆上帝所招致的刑罚。

以女子比拟圣城,是旧约和诗歌接近的经文中常用的修辞方法。“葡萄园的草棚,瓜田的茅屋”,都是在收割时临时匆匆盖成的简陋居所,这些建筑物和被围困的城邑,给听众描绘出一个荒凉孤单的画面,给人无穷的想

第九节语气陡然一转。“若不是万军之耶和华给我们稍留余种,我们早已像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了。” 和前面耶和华的控诉语气不同,这是先知听了以后本人的感叹。“余种”这个词语有极丰富的含义上帝在历代以来所传下的应许,是关乎一个被民族的继续,必有余剩的百姓得以存在,重新蒙恩。

为什么说犹大和耶路撒冷像那被完全毁灭的所多玛、蛾摩拉两座城呢?就很自然转入第三段。

3第三段(1015)所多玛的官长和蛾摩拉的百姓,上帝憎恶不能容忍。

这段经文具体阐述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罪孽。并不是他们没有敬拜上帝,而是官长和百姓只满足于外表和形式的崇拜,而失去了敬拜上帝的精神,作恶多端。献祭,献供物香品,守月朔安息日,烧香,祷告,宣召的大会和严肃会,他们都做了,而且做得很多。但是同时却在行恶罪,手沾滿了杀人的血,没有行善,没有寻求公平,没有解救受欺压的,没有扶助孤儿寡妇。这种外表崇拜和放肆作恶的表现,在上帝心中,是“不喜悦”“憎恶”“不能容忍”“以为麻烦”,认为是“践踏我的院宇”,这一系列表示极度厌恶的词语,有力地鞭挞了那些“所多玛的官长”和“蛾摩拉的百姓”。这段经文对末世“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的教会无疑是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的。

4第四段(1620)仍然是上帝的教训,但不是控诉罪行,而是作为审判官对他们进行教育。要洗濯自洁学习行善,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这是非常高的要求,也是针对前面所提的他们的罪行而出来的努力方向。

1820节提出祸福经他们择,转祸为福的条件就是悔改。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上帝与人辩论,是以赛亚书重要的宗教信条,他十分强调道德意识中理智方面在本章中多次使用“认识”“留意”“辩论”等词语。但这里所说的“辩论”,并不是双方就各自的论点进行论证和反驳,而是提出结论。彻因(Cheyue)把这句话译作“你们来,我们可以结束这辩论,是非常恰当的。意思是说:关于人类的悖逆,最终的答案是上帝的赦免。人类提不出任何理由来为自己的罪行辩护,一切自认为可以免罪的说法都是推脱狡辩无济于事的。

“你们的罪虽像硃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于羊毛。”这是多么美好的应许,又是何其鲜明的对比。“硃红”和“丹颜”,实际上是从胭脂中抽出来的灿烂红色的同义词。它们在这时里被用,是为了强调地对照白雪和未染色的羊毛的颜色,也反映出作者的修辞技巧。

祸福任你选择,悔改则祸除福来,再多再大的罪必蒙赦免,这对罪人是多么大的安慰和鼓励。

5第五段(2131节)

本段开始“可叹”表示十分惋惜。“忠信之城”“公信之城”,指耶路撒冷,也代表整个犹大国,忠信的城竟成为人尽可夫的妓女;耶城原与公平、公义不可分,竟成为凶居所和居心悖逆的官长巢穴,今昔对比,何等鲜明。

以赛亚常常勇敢地把统治阶级的腐化和压榨百姓的情形揭露刻划出来,因为这是恶根祸源,上行下效,延及全国。

2427节,先知似已预见犹太人的被掳与回归。“归正之人”与前面的“余种”呼应;必称为“公义之城,忠信之邑”,显示审判之后,必蒙救赎,重振雄风。

最后几节,清楚指出一切拜偶像的必受刑罚。“橡树”和“园子”和异邦的敬拜和仪式有关,是他们献祭和宣之地。“易燃的麻瓤”(麻骨、火绒)象征恶人的灭亡一触即发,不可避免。

从上面粗略的分析,可以看出,以赛亚书第一章,确实是以赛亚书的最具代表性的话语,是全书的缩影。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有关审判和救赎的道理。对照自己对照教会,不少地方何其相似,真值得我们每位基督徒仔细阅读思考,接受上帝给我们的训诲警告和劝勉。


□ 本书版权所有---张垂裕牧师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