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
祈祷和诗歌 | |
祈祷的重要 许多信徒的经验告诉我们:宗教的生命在于祈祷,祈祷是基督徒的呼吸。哪一天祈祷仃止,信仰就从哪一天减弱,甚至消失。祈祷增加虔诚之日,也就是信仰奋兴之时。 在崇拜活动中,祈祷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每次崇拜聚会都安排二至三次的公祷。这些公祷辞内容应包括赞美、悔改、献身,为主讲人及信徒代求,要求能反映会众对神的心意,又要适当配合这次证道的内容。在公祷中,有时插上“应祷歌”或“阿们颂”。这些诗歌的作用是有助于听众预备祈祷的心境地,领会祷词的精神;使会众的思想感情集中在一起,随着歌声,崇拜的热诚像火焰一般燃烧起来,便于接受神圣的真道。 因此,祈祷的文辞语句是很重要的。它既是向神表达会众的心声,向神倾吐自己肺腑之言,也是触动别人心弦,唤起共鸣,奋兴灵性的有效方法。诗人歌各·蒙特歌马莱在1819年写了一道关于祈祷的歌词: 祈祷乃是诚心所愿,不论有声无声; 乃是胸中一团热火,隐伏心头颤震。 祈祷乃是最浅话语,婴孩也能尝试; 祈祷又是最美音乐,能邀至尊注意。 祈祷乃是信徒呼吸,信徒生活空气; 祈祷是他临终口号,进入天门标记。 善祷之人爱心最深,他必普爱众生; 主既亲历祈祷之途,恳求教我祷告。 祈祷和诗歌相同并进 有人认为,古来大祈祷家就是大诗人;许多伟大祷辞,就是一首首的好诗,一颗颗闪耀的珍珠。这种评论是非常中肯的,因为宾祷和诗歌确有相同相通之处。 第一,从产生的源泉来看,社祷是由于 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冲动,出于人类的天性。所谓:“人穷则呼天”。诗歌也是出于人类的天性,是人心灵的呐喊和感情的抒发。 第二,从心境和表现形式来看,社祷的心境和唱歌的心境和谐一般,也和写诗时的精神状态相通。所以作祷告如同写诗,诗的格律有多种,祈祷措辞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可能性用严格的格律诗,也可用自由诗,可用华丽多采的语句,也可用朴素简单的言语,甚至于用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的“心的语言”。 第三,从圣经中的诗词不达意和诗歌的关系来看,旧约圣经中有许多诗词是合乐的诗歌,如《耶利米哀歌》第五章。它共二十二节,合于希伯来文字母的数目。属于字母诗,每节两句,每句音节有定数,中间必有一个间歇。这一点在现在中文译本中看不出来。 《哈巴谷书》第三章,开头注明:“先知哈巴谷的祷告,调用“流离歌”。末后又指出:“这歌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可见,这首祷告词是合乐作伴的歌唱诗辞。 《诗篇》150篇诗词占了半数左右,并且有好些诗词是注明调名的。如第六篇,开头注明:“大卫的诗,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调节器用第八”。似乎是一首普通话的诗歌,但从内容看,却明显是一篇祈祷文。这是大卫遭受敌人攻击陷于困境时,求神怜恤的祷告。它对自己患难的处境和心情,有极其动人的描述,说出自己对神的拯救是何等的迫切,又充满了主必搭救自己的信心;对所有处于患难中的信徒,有很大的安慰鼓舞作用。 又如诗篇142篇,开头就注明:“大卫在洞里作的训诲诗,乃是祈祷”。充分证明,祷词和诗歌的关系密切,二者是和谐一致的。诗篇中像这类可唱的祈祷文还有很多,可惜它们的乐调未传下来。 现代圣歌中动人的祷词 现代圣歌中不少是动人的祷词,动人心弦,富有感染力的祷词。例如颂赞诗歌第六十首的“万古磐石歌”: 万古磐石为我开,让我藏身在主怀;救世主被刺胁肋旁,流出宝血效无疆。 消灭罪恶免主刑,洗掉肮脏变为清;…… 手中毫无赎罪价,只靠主的十字架;赤身求主遮我体,软弱求职主赐我力。 全身污秽如癞病,求主将我洗干净;或者生命暂留存,或者身死埋在坟。 或者复活升上天,站在审判主台前,万古磐石为我开,让我藏身在主怀。 这首《万古磐石歌》是托普雷狄在1776年创作的。他身体弱不禁风,一次遇见可怕的龙卷风,他就躲到一块大石后面避风,就在那顷刻之间,向神倾吐心意,灵感出现,写了这首极有感动力的圣歌。《圣歌辞典》编者裘理安说:“没有第二首英文圣歌,能像这乎一样普遍地抓住说英语人的心。” 西王哈加号海轮失火时,水手和乘客都奔出舱外逃命。人个青年在般旁看见他妻子已在波涛中托儿所,他自己连忙跳下水去,叫他妻子紧握他的肩膀。过了一会儿,他妻子筋疲力尽,地说:“我握不住了。”这疲倦的丈夫却回答说:“再忍耐一下!…我们一起唱《万古磐石》吧!”歌声一起体力陡然恢复,在波涛上托儿所的同难者也兴奋起来,远远有条船来了,但不知体力能不能支持到底。他们只是继续歌唱祈祷,卒赖超人的力量,他们都上了救生船。这个故事和铁达尼大轮船下沉时,一千六百多人肃穆地唱《近科我主我父》的圣歌,同样显示出祈祷诗的精神和力量。 上面说的是合乐的诗词,它们是预备会众同声同气,用乐声献上心灵的馨香给神时用的。不合乐的祈祷诗,数量上就更多,大多数是个人祈祷时用的,因为个人祈祷时,音乐的需要比较少,多半是默想静悟中吐露出来的灵感,呼吸和祈求。 我国现代的白诺斯人中的祈祷诗 “晨祷”顾中思义是早晨的祷告,在本会的颂赞诗歌中有三首是晨祷诗歌: 一首是非曲直43首《清晨颂主》,另两首是48首《荷主保护》和250首《晨歌》。《清晨颂主》第一节的歌词就把祈祷和诗歌联系在一起。 “早起虔心祈求主名,请听我歌之声;只是向主求恩祝谢,举目望主天城。” 另外两首诗虽然长短不一,但其内容有感谢:“又过一夜,得以安眠,感谢上主,保护周全,瑞在天明,日光普照,我当早起诚心祷告”;“昨晚天父施恩保护,一夜平安好睡;早起我要祈祷敬拜,感谢天父大恩。”有祈法语,重点放在求主保守今天自己的心思言语行为能纯正,荣耀真神,平安免灾。 “恳求天父今日保护,各项所作纯正,赦我罪过免受灾祸,引导照顾安稳。” “凡我今日所想所为,只望天父引领指挥,教我事事尽心尽意,归荣于主时刻奉侍。” 歌词表达了祈祷者的共同心愿,语句严谨,没有描述个人祷告时的环境和困境,而生的 心情。作为基督徒的诗人, 他们在“写”“晨祷”的诗歌中,就比较注意周围的景物给自己的灵感,抒发内心的感受,有力地拨动读者的心弦,和他们发生共鸣,心通天庭,请看刘廷符的《早祷》: “我把这一刻的时光,奉献给你吧!这是早春二月的黎明,天还才在破晓, 繁枝上滴沥的雨珠和满山错杂的泉响,还奏着雨夜的音乐。这松针铺地的密荫之下,这松林绿色的空气里,只有我独自悄悄地立着。我的心灵是 纯的,我的生是死的酝酿,我所有的全是悲哀凄凉的调子。我把这一刻的时光,奉献给你吧,上帝!你教我歌唱。你教我歌唱,像滴雨的松枝;你教我歌唱,像奔流的泉水,使我把这一刻美好的时光,歌唱出来,奉献给你。” 诗人紧扣着清晨这一刻时光的景物,自然界美丽的春色,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求主教他歌唱,给他喜乐,他乐意撇下一切思虑,把这晨光奉献给主,情景交融,触动读者遐想联想。 从诗人这首《晨祷》中,我们再一次体会到,祈祷和诗歌是息息相通,密切关联的。 这里我还想将两首《晚祷》介绍给读者,让大家来沉思、吟味、比较,领会其中给我们的启迪。 一首是《颂赞诗歌》的附歌第32首的《晚祷》,内容在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没有罪过,求主饶恕: “我若在今日伤了人的心,若曾使一人失足陷迷津,或偏行已路,竟任意而行,求主饶恕! 我若任我口无端起风云,见贫我缩手,见苦若无闻,惟恐慌祸沾身,狂自费心神,求主饶恕! 我若逞强硬冷酷自成性,抑或当敌前,临危逃出阵,不听主命令,但求返羊棚,求主饶恕! 求恕我今日所认各罪名,尚有诸隐恶,为我所不明,仍求引导我,保我永忠贞,永远忠贞。 另一首是我国著名女作家谢冰心(《寄小读者》的作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的《晚祷》: “浓浓的树影,做我帐幕;绒绒的草坡,便是祭坛。 慈怜的月亮,穿过密叶,照见了虔诚静寂的面庞。 四无人声,肃静的天空下,我深深叩拜,万能的上帝! 求你丝丝的织了明月的光辉,作我智慧的衣裳,庄严的冠冕, 我要穿着它,温柔地沉静地酬应众生。 烦恼和困难,在你的恩光中,一齐抛弃; 只刚强自己,保守自己,永远在你座前,作圣洁的女儿,光明的使者,赞美天灵! 四无人声,肃静的天空下,只有慈怜的明月,照着虔诚静寂的面庞。” 我们仔细呤味这首《晚祷》,通过想像和体会,可从美丽的月色和静寂的林景中,看出造物中的妙化功,又可从诗人祈祷的内容中领悟到诗人虔诚仁爱的精神和对真神敬仰孺慕的心情,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他们的脚步匍匐在神圣的祭坛前,献上自己的一瓣心香。 要用心灵和诚实祷告 如上所述,祈祷和诗歌有相同相通之处,在崇拜活动中,诗歌可为祈祷作准备,祈祷也可以作诗歌的入门。真正懂得祈祷的信徒,他也能了解诗歌。要特别指出的,祈祷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不是形式,不是押韵,平仄的句式,堆砌的词藻,以及抑扬顿挫的声调等外表的形式,而是内心的至诚。正如大卫祈祷时所说的:“上帝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上帝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51:17.)耶稣曾到重视敬拜地点的撒玛利亚的妇人指出:“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约9:23.) 我们常说:“诗穷而后工”,为什么呢?无非是因为人到了穷困的境地时,然后才有真实强烈的情感,才能写出动人的诗句,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诗,没有情感,缺乏生命,引不起共鸣。祈祷也是如此。出于虚伪时,即使写了三百行华丽铿锵的韵文,也不及半句出于内心的话语;写了掷地有金石声上万字的祈祷文,也比不上一句真诚的忏悔。耶 稣对法利赛人和税吏二人祈祷的批评就证明了这一点。法利赛人站在十字街头,高声朗诵炫耀自己抑扬顿挫的祷告文,远远不如那知罪的税吏,低头捶胸说:“上帝阿,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更蒙神的悦纳。因为上帝不喜爱奢体裁的粉饰的坟墓,而喜爱从人心田中开出来的小花。 怎样的祈祷才是出于至诚,得蒙上帝的况纳呢?感谢上帝,在圣经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模范的祷告词;主耶稣又为我们留下了榜样,使我们有所效法,有所遵循,让我们认真阅读思考先祖先知们的一些祷告文,特别是主耶稣的祷告,及有关祈害的教训,从而丰富我们的属灵生命,密切我们和神的交通。 |
|
|
□ 本书版权所有---张垂裕牧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