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圣经中的书信

书信的作用和价值

书信,是散文体裁中的一个品种,属于应用文。在我们国家,书信始于何时,现在尚无定论,但春秋战国时期,来往书信相当普遍,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乐毅报燕惠王书”,就是一封极其优美的散文。

书信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政治、军事、信仰、学术、文艺、理论,一直到恋爱、家庭、个人生活琐事等等,无所不包。

书信又是极为灵活的文学样式,有言情、言事、言理的区别,必须根据作者的身份、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内容落笔,一般的尺牍书信,除开头注意称呼,结果注意问安等规定格式外,其正文只要把要说的事情写清楚明白让对方了解就行了。涉及到信仰、理论、学术的研究探讨或军国大事,外交来往等内容的言理申辩性的书信,则必须字斟句酌,注意议论层次的组织安排,前后的连贯响应,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

书信能反映作者的人品、文化修养、道德操守。常说“文如其人”,当然也可说“信如其人”。

言情的书信,有男女之情书,也有亲子之情,朋友同学之情,同道同志间之情。它的价值高下,决定于情感的是否真挚敦厚,表达方式能否多样化,或含蓄、或坦率、或缠绵、或热烈、或严肃、或柔情,真正达到情感的交流、理解和融合。

旧约圣经中的书信

从圣经的明文记载来看,先祖时代,摩西、约书亚时代,直到士师时代,都没有提到书信。这一方面可能是当时人们常定居于一处,经常接近,互常了解,不需要写信。相隔较远的亲友,要商量事情,往往派人口述。加上交通不便,传达书信困难,人们文化程度较低,因此极少写信。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所写的书信和圣经宣传救恩的主旨没什么关系,即使有书信,也不值得提及。

到了列王时代,书信开始出现了。旧约圣经提到的第一封和大卫有关。那就是撒母耳记下第十一章所记载的:“大卫写信于约押,交乌利亚随手带去,信内写着说,要派乌利亚前进,到阵势极险之年,你们便退后,使他被杀。”这封信暴露了大卫谋乌利亚之命,夺他之妻的险恶用心。它成了大卫的罪证,约押后来也会利用此信,向大卫要挟,不能追究他杀人的死罪。

推罗王希兰曾写书信回答所罗门的请求,答应帮助他建造圣殿,供给巧匠木材,要求以小麦、大麦、油和酒作为交换。这无疑是国际上外交来往的文书了。(列王上第五章)

臭名昭著的耶洗别曾托她丈夫以色列王亚哈的名字,写信给长老贵族,叫他们诬告拿伯并把他用石头打死,以便她夺取拿伯的葡萄园,占为己有。(列王上第廿一章)

耶户继任以色列王时,就曾写信给耶斯列长老,要他们杀死亚哈众子,以便斩草除根,耶斯列长老不敢不依信行事。(列王下第十章)

看来,在政治斗争中,书信起着传递信息,结派联盟的作用。

犹大王希西家在位期间,他前后收到两封外国君王给他的书信,由于书信的内容和他的态度各有不同,产生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亚述帝国侵略犹太国时,亚述王西拿基立派使者送给希西家一封非常傲慢无礼的书信,信中攻击耶和华,恐吓希西家,竭力吹嘘亚述的力量和战绩,胁迫希西家投降归顺亚述。希西家把这封书信在上帝面前展开,求神拯救。上帝应允了希西家的祈求,派天使攻击亚述军队,一夜杀死十八万五千人,亚述王西拿基立悄然回国,被他两个儿子杀死。从某种角度来说,西拿基立这封信成了他的失败和希西家胜利的关键。(列王下第十九章)

后来,希西家得了重病,得耶和华医好并答应拯救犹太国脱离敌人的时候,巴比伦王比罗达巴拉但听见这信息,就派专使送书信和礼物给希西家表示祝贺。希西家有很好的机会,可向外邦君王宣扬上帝的权能。但他没有这样做,为了感激巴比伦王的友情,又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把王宫和国内宝库中一切财物都给巴比伦的使者观看。这行动本身没有什么不对,无可厚非,但背后的真实企图,就是希西家想向巴比伦炫耀自己的能力和财富,好藉此在战争中与巴比伦结成联盟时,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骨子里就是不相信上帝的保护而宁愿依靠外国的力量。因此,以赛亚奉上帝命令,向希西家预言这些宫库中的财宝将来都要被掳到巴比伦去。(列王下第廿章)

希西家先后收到两封外国君王的信,内容不同,他的态度也完全两样,其结果也有天壤之别。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你是倚靠上帝,还是倚靠外国君王,或炫耀自己的能力与财富呢?当你写书信或者阅读书信时,你曾否想过,如何荣耀上帝,顺从他的旨意说话行事呢?

新约中的书信

到了新约时代,耶稣升天后不久,教会成立发展了。耶路撒冷的教会遭受逼迫,信徒分散各处,福音传到外邦,信仰方面的疑问和分歧如何解决,教会组织怎样加强团结和追求圣洁,针对兴起的异端邪说,应怎样认别抵挡,许多问题摆在面前急待解决。为了研究真理,交流经验,加强联系,书信这一文学形式应运而生,出现了大量言理证道申辩性的使徒书信,其中写得最多的是保罗。新约圣经共廿七卷,除了属于纪实文学的四福音和使徒行传,还有启示录这一启示文学外,廿一卷都是书信,可见这一文学形式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这些书信和一般普通的书信比较,有极其重大的区别,它有以下的特色:

一、这些使徒书信是真理的宝库,是基督徒信仰的指南和依据。

使徒们写这些书信时,并不是抒发他们个人的思想感情或见解、主张,而是作为圣灵驾驭的发言人或执笔者。他们的书信乃是神的启示录中的一部分;他们所宣述的永存不朽的真理,是“活泼的、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来4:12.

芬莱博士谈到保罗的书信,曾廉洁:“保罗的书信为基督的真理开启了一条路径,使它能以进到外邦世界的良心和理性里去。”我们阅读这些书信,必须带着学习真理,增强信仰和饥渴慕义的心情,绝不能带着浏览欣赏的闲情逸致,后一种心情,必然会使你“如入宝山空手回”的。

我们阅读保罗书信时,你会发现保罗的“基督观”是极其丰富的。保罗并没有和其他使徒那样,跟随基督生活过,亲耳听见基督的教训,亲眼看过基督施行的神迹奇事。他只在往大马色的途中见到在异象中向他显现的耶稣,听到耶稣对他的指示。他是怎样认识基督,并向我们介绍基督的呢?这无疑对后代没有机会见过耶稣的人最有帮助和益处。

保罗在他的书信中所显示出来的基督,一方面具有超然的神性,“那不能看见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 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西 1:15-17.)另一方面,基督又具有真实的人性。“他本有上帝的形象,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7.

保罗极力推崇耶稣的尊荣伟大,“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一天父上帝。”(腓2:10-11.)但是主又不是高不可攀,远超尘世的,“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2:5.)“因我活着就是基督”,“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说明信徒可以“披戴基督”,应该而且又是可能与主合而为一的。保罗述说的基督,既是可敬、可信,又是可亲、可近的主。

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互相阐述了因信称义的道理;雅各书谈到信心与试炼、信心与行为、信心与忍耐、信心与祈祷;约翰一书谈彼此相爱的重要性和实践性;这些极其重要的真理都是上帝叫他的仆人用书信的形式向当代和后代的信徒阐明讲述的。

在《启示录》中,耶稣给七教会的信息,就是以书信的形式来表达出来。可见,上帝对书信的重视和乐于使用。

二、使徒书信记载了当代教会的宝贵资料,是多年来指导教会工作的原则、方针和借鉴。

我们从哥林多前书和后书,知道当时哥林多教会中有分门结党的事,亚波罗访问该处教会时曾引起的纷争,在保罗离开后已变本加厉了。又知道在那里兴起一些假教师引诱教友轻视保罗的教训;骄傲、拜偶像和淫乱之风,在那些曾经一度热心献身于基督徒生活的人中间滋生蔓延起来。针对教会中的这些不良现象,保罗“心里难过痛苦”,为此“多多的流泪”,祈求上帝的指示。他忠实地谴责这些罪恶,指出其带来的危险,再三地向他们指明基督的榜样,设法挑起他们当初献身的热心,劝告他们仃止纷争,止息淫乱,整肃教会纪律。“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对那些行淫乱违背诫命的人,保罗主张将他们“赶出去”,“岂不知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么?”他对弟兄间的争执,不要用打官司的方法请会外人士解决争端,应遵照主的教训自行解决,或由教会处理。

保罗在信中也夸亚该亚信徒乐意捐献賙济穷人的精神。保罗在《腓立比书》中也称赞那里教会的弟兄多次派人供给保罗的需用,使他得以摆脱生活的忧虑,专心于传福音的工作。

上述情况和处理问题的原则、方法,对我们今天教会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应当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应鲜明。面对严重的分歧,甚至出现派别对立,也不必大惊小怪,应坚持原则耐心说服教育,不宜迁就妥协,又要防止过于严厉,轻易采取断然措施。

三、这些书信能帮助我们了解到使徒的品德为人,使我们更加敬重他们,以他们为自己效法的榜样。

保罗的书信中就显示出作者的品德是何等丰满和周全。豪森(Howson)对保罗的品性曾发表了几篇说词,他用了下列几个富于意义的标题:

1,  机警与镇静

2,  温良与同情

3,  谨慎与真诚

4,  英勇与恒忍

他从保罗所有书信中取出十分丰富的例证,说明这些品性的特点都非常明显地呈现在这位伟大使徒的身上。阅读保罗的书信,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在他身上严厉和柔情二者奇妙地结合起来。哥林多后书向我们宣示了保罗对信徒的忘恩负义、失足背道所引起的一种极其深入激情动人的情绪。正如发拉尔(Farrar)所说:

“哥林多后书好像一扇窗户,将保罗心中所有的情绪都揭露出来了。这封书信乃是一个受了创伤的爱心对着那些忘恩负义错误迷失(并非完全丧失)的人所发表愤激的自我辩诉。”

保罗虽然有时因忠诚地对付教会一些滋事捣乱者和道德上的放荡者,表现了严厉的态度,可另一方面,他对待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又是何等的温柔爱护,“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好像父亲待自己的儿女一样”,芬莱说得好:

“在使徒保罗的魂中,伦理与情操,热情与严肃,乃是互相融合成为一种空前柔顺、柔情和力量的集合体。”

另一位被子称为“耶稣所爱的门徒”的使徒约翰,他的书信洋溢着爱的气氛,似乎是用那浸润在爱里的笔所写出来的。他在品格上所表现的信赖、爱心和无私的献身,对于基督教会提供了莫大价值的教训。他本性上本有严重的缺点,不但骄傲自恃,贪图虚荣,而且性情急躁,一受亏损就心存怨恨。他和哥哥雅各曾被称为“雷子”。他跟从耶稣的几年间,曾好几次显露出他品格上的缺点,受到耶稣的批评教训。他将每一个教训都珍藏在心,并经常地尽力使自己的生活符合那神圣的模范。他在基督慈爱的感化力之下,改变了气质,成为一个柔和谦卑充满了爱的人。约翰最喜欢谈论上帝的爱。他发觉教会中弟兄中间的爱日益淡薄,就在书信中向弟兄强调经常保持这种爱心的必要,以及如何表现这种爱心。

约翰因恩典范而变化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我们本性有什么缺点,只要接近上帝,努力学习基督的柔和慈爱,都能改变气质,不存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问题。

约翰的教训也提示我们:基督徒都是同一位天父的儿女,都具有同一永生的洪福之望,彼此之间应当是非常密切的,非常亲爱的。今日上帝的教会非常缺乏弟兄的友爱,非信徒正在密切注视基督徒是否比他们更为相爱和团结合一,以此来衡量教会的优劣,和决定他们的信仰何去何从。我们多么需要重温约翰的训诲并付之实践呀!

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们使徒——彼得的书信的可贵之处和伟大的作用。彼得写彼得前书时,信徒受到逼迫,人心惶惶。他们身处百般的试炼中(1:6.),被诬告为作恶的(3:16.),又有火炼的试验临到(4:12.),为义受逼迫(3:14.)。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对待?彼得劝读信的信徒务必要坚持得救的盼望,把苦难和试炼作为信心的考验,忍耐到底(1:6-7;5:9.)苦难的尽头即耶稣显现之时,会得着称赞、荣耀和尊贵。苦难中毋忘基督徒的天职,“务要尊敬众人,亲爱教中的弟兄,敬畏上帝,尊敬君王”(彼前2:17.)“你们众人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5:5.)“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都卸给上帝,因为他顾念你们。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它,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5:7-9.)对苦难中的圣徒,这是多么及时的安慰和鼓励呀!

彼得后书的内容,彼得是写信给已经脱离世俗腐败的基督徒(1:4.),应该和那些与上帝为敌的人划清界限,主动出击。他们是曲解圣经以迎合本身的目的(1:20;3:16.),贪恋名利,讹诈他人(2:3,14,15.)。这等人有如畜类,只以其粗暴的兽性行事(2:14.),目光充满邪淫(2:14),奢华宴乐(2:13.)成了本身情欲的奴仆(2:19.)。彼得是在揭露攻击那些反对律法的人,他们利用上帝的恩典作为犯罪的藉口。这些恶人不相信主的再来,自欺欺人,彼得给予无情的攻击(3:3-10.),敦劝信徒,坚守信仰,预备迎见主,“亲爱的弟兄阿!你们既盼望这些事,就当殷勤,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3:14.

使徒们就是针对当时信徒各方面的需要,本着真理,苦口婆心,有的放矢地给以赞扬、责备、劝告、鼓励。这些书信对我们末世的信徒,是指南针,是防腐剂,是黑暗中的明灯,是力量的源泉。假如没有这些书信,两千年来的教会会遭受多么大的损失,想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觉得它们弥足珍贵,视若瑰宝。


□ 本书版权所有---张垂裕牧师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