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先知约拿的两篇祷告

在鱼腹中的祷告(拿2:2-4)求死的祷告(拿4:2-3

先知约拿的简介

“约拿”,原文有“鸽子”的意思。他是西布伦(今加利利)边境上迦特希弗城(书19:12-13.)其地离拿撒勒约三公里)亚米太的儿子。他是一位先知,是以王耶罗波安二世(主前793-753)时代极有影响的一位先,他曾预言以色列国将扩展势力,收回失地,果然应验(王下14:25.)和他同时代的先知有何西阿,阿摩司,弥迦和以赛亚,那时犹大国的王为乌西雅。

耶稣用了约拿的两经历,作为他给他那世代的记号。约拿在大鱼腹中度过了三日三夜,被用来类比耶稣之死亡和复活(太12:38-41.,此外,耶稣又藉着尼尼微人对约拿信息的积极回应,来责备他那时代中许多不相信仓皇人(路11:32)。耶稣的话有地证明约拿书记载的真实性。

附:否定约拿书的真实性的一些理由及批判:

1,“尼尼微王”(3:6.)的说法不准确。尼尼微是亚述的首都,应称“亚述王”才对。

2,“尼尼微城是极大的城,有三天路程“不真实,太夸张了。

考古学家拙得的遗址,尼尼微城圆周约12公里,是用不了三天路程,但如果按人走过尼尼微行政区,包括其市郊,所需的时间是三天,这完全是可能的。   

3,尼尼微人集体悔改的事,这欠缺历史的支持。

的确,世俗历史并没有记载此事。但有证据显示,这种反应是有可能的。我们不应看尼尼微人的悔改是集体归向耶和华。他们只是因约拿宣告尼尼微人罪大恶极即将倾覆而悔改。据历史记载,在主前765-759这几年间经历了一次日全蚀和两严重的天灾。我们可以理解,尼尼微居民可能已有足够的准备,去接受约拿先知这位以不寻常方式来临的人所传讲的信息。

还应注意的一点,亚述王大得尼拉力三世(主前810-782)只敬奉尼波神,约拿所传讲的犹太一神主义,在当时被接受的程度可能比一般人预期外邦社会所接受的为高。

现在亚述纪年表中,独缺主前八世纪中51年的资料,其原因相信这段期间国家或遭天灾,瘟疫流行,也可能有政治上的动乱,约拿去尼尼微传道如正值这51年中。则历史上不记史不足为奇。

牲畜在约拿传道以后,也参与全国的悔改活动(3:7-8,),在历史中并非不曾出现。历史家多德为记述一次类似的事件,发生在波斯帝国中,是人强迫牲畜执行,并非牲畜自愿。

4,人似乎不可能在鱼腹中逗留那么长的时间。

希伯来原文和太12:40.用的希腊文,只说是“大鱼“,并没有说明是什么鱼,有些大鱼如抹香鲸,是可以吞下像人那么大的物体。重要的不是这条鱼,而是约拿被抛进大海得上帝保佑,出死入生。上帝安排的是神迹,不是一般常例。

5,尼尼微城的人口似乎在夸张了。

考古学家在尼尼微古城进行发掘时,发现了许多工艺品和文学作品,显示它大部分时间是文化中心。在亚述王国中期,尼尼微城大大扩展,并成为行政中心,势力庞大的亚述王都以它为首都。位于尼尼微以南的迦拉城比尼城细小得多,却信了近七万人,约拿叙述尼尼微的人口,似乎颇切合此资料。

由于以上原因,对本书内容解释分歧较大。有人认为约拿书是根据古代传奇人物加写的短篇小说,不是历史;有人认为它是预言性的比寓言(比喻),尼尼微代表非犹太人,他们要听的是神的救赎信息,约拿是代表以色列应该负起向全世界传扬真理的责任;大鱼代表巴比伦,把未尽责的以色列人吞灭,活鱼吐约拿,代表犹太人的回归,约拿不满尼尼微人悔改,代表犹太教中的狭隘种族偏见。尼尼微人免灾表示上帝是爱普世的人,这就把本书说成是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耶稣的引证,有力地证明约拿书乃是历史的记述确有其人,确有其事。

约拿在鱼腹中的祷告

一、背景:为什么先知会到鱼腹中祷告呢?约拿第一章作了详尽的记述。

上帝命令约拿向尼尼微人呼喊,因他们的恶达到他面前,作为先知为什么逃避呢?几种原因:

1,觉得这个责任是很难完成,见难而退。约拿出于个人荣辱安铖而拒绝,忘记上帝是全智全能的。

2,憎恶亚述人,它常欺凌侵略以色列人,约拿不愿意看见敌国接受上帝的赦免继续存在,是约拿狭隘的爱国主义,民族偏见使他背叛上帝的旨意。后来以色列国亡于亚述国(王下17:1-6.

3,正如他说的,相信上帝的慈怜,一定会赦尼尼微人的罪。自己就被人看为假先知。(2:2.

4,他认为自己逃避了,上帝会另外拣选别人去传达信息。

不管怎样原因,约拿是悖逆上帝,上帝不能不加以管教惩戒,这惩戒乃出于爱。管教的计划步骤:

1,由暴风开始。当上帝为他子民作工时,会调动他手下的受造之物为他行事。如当年上帝在埃及降十灾一样。

2,藉着水手的失败要找出谁是惹怒那带来暴风的神的罪魁祸首。

3,要约拿自己证明他是敬畏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自认祈祷无效,自己建议抛进海中平息神怒。这经历使全船的人都敬畏耶和华,并向他献祭和许愿,也是一步一步地教育约拿认识自己罪过,看出自己的愚蠢。在这当中,约拿表现的从容、冷静果断和水手的惧怕形成强烈对比。约拿宁死不愿他人无辜丧命,表示出他的道德操守。

4,安排一条大鱼吞下约拿,给他省察悔改的机会。

二、祷告的内容简析:

约拿的祷告是一首用希伯来韵律写成的诗歌,有人根据这种形式,就断定它是与本书无关的附和物,由后人补进去的。这种看法是断无说服力的。即使这篇祷告是约拿得救后,经过回忆修改才成定稿,但祷告的基本内容,却是完全属于在鱼腹中特定环境的约拿思想。祷告词中有些句子和诗篇中某些诗歌的语句非常相似(参诗3:8;5:7;18:14-19;30:2-3;31:6,22; 59:17;69:21;142:3.等等)。一位对诗篇有很深的认识的先知,在鱼腹中,不受任何干扰,只能专心祈求上帝的特殊场合,选择最适宜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 —— 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上帝的祈求和愿望,这完全是合乎情理的。

祷告开始,约拿说:“我遭遇患难,求告耶和华”,“从阴间的深处呼求”,遭遇患难是咎由自取,故意违背主命,也是承认审上帝对自己的管教责罚。“阴间的深”是在鱼腹中最恰当的描述,和后面的“深渊”,“海的深处”,“大水环绕”,“波浪洪涛漫过我身”,“海草缠绕我的头”都是身历其境的人才能说出的真切体会。这些词句告诉我们:约拿在祷告时,正受到海水的冲激和深处压力的痛苦。虽然还 有知觉,但生命随时都有断绝的可能。“阴间的深处”,既是形容鱼腹中暗无天日,又反映在约拿寂寞恐惧的心情;因为在联间居住的人是被认为与神隔绝并且不蒙上帝记念的。诗篇第88篇中有这样的语句:

“他们是你不再记念的,与你隔绝了。你把我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的地方在深处。”

约拿想到自己自作聪明要乘船远远逃避耶和华,却仍然落在无所不在的耶和华手中,很可能地会联想到诗人的咏叹:

“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哪里逃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我若在阴间下塌,你也在那里。”(诗139:7-8.

约拿这时,一方面焦虑恐惧,怕上帝会永远抛弃自己wjg另一方面他坚信上帝的慈怜,一定会眷顾拯求他这知过愿改的仆人,所以他“求告耶和华”,坚信“你就应允我”,“你就俯听我的声音。”

第四节“我从你眼前虽被驱逐, 我仍要仰望你的圣殿。”“虽被和仍要”表明了约拿悔罪,并不因自己处境凄凉孤独而离开上帝。“你的圣殿”和“阴间的深处”成了极端的对比,“你的圣蓼”中,祷告中提到两次,反映约拿对上帝迫切愿望和靠近的心理。“你的圣殿”,是指耶路撒冷的圣殿,还是指“天上上帝的居所”呢?看来,后者比较切合约拿祷告的心情。

虽然约拿仍在鱼腹,但他已从心灵的交应中感受到神已垂听他的祈求和即将拯求他。因此,发出感想:“我的上帝阿,你却将我的性全从坑中求出来。”

“我的心在我里面发音”说明约拿在鱼腹中有昏迷状态,但即使如此,仍“想念耶和华”迫切祷告,说明无论何种境遇,在基督徒身上,祷告是生命的呼吸,不可须臾离他。

“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离弃怜爱他们的主(1:8.)。”信奉虚无之神的人“无疑是指尼尼微城的人。那么,我们可以推论,约拿在鱼腹中已经体会到上帝对他们的怜爱,准备上岸后,乐意遵行神的吩咐,前往尼尼微,去传扬上帝要责罚那里居民的信息。“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许的什么愿,不言而喻,表明约拿乐意前往再度受命去警告尼尼微。

祷告最后一句:“求恩出于耶和华,约拿是经过和番苦难后,终于明白这个荐理的,那随悔改与承认上帝救恩以俱来的乃是拯求,于是约拿就脱离了深渊的危险,被抛在旱地上了。

这篇在鱼腹中的祷告可能是人类唯一的最大最深暗的地方所作的祷告,它诩诩如生地描绘出鱼腹中那种水浪激荡、海草充塞、又闷又黑的情景,更是细致地反映出约拿孤寂为罪内疚,求神拯救愿意改过自新的复杂心理。

约拿埋怨求死的祷告

上帝垂听约拿在鱼腹中的祷告,吩咐大鱼把他吐出,平安返回陆地。“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吩咐他往尼尼微城宣告“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的信息。这次约拿毫不犹豫地听从执行,走了一天,大街小巷,高声宣告。上帝的灵使这信息打动了众人的心。国王、臣宰和大小百姓“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并一致向上帝呼吁时(太12:41.)上帝就赐恩给他们,上帝“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拿3:10.

一、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的原因:

约拿这位先知,他是有明显的错误,而且相当严重,违背主命,逃避责任,做事任性,但他能在上帝的管教中,知错承认,勇于改正错误,而且非常坦率,使人觉得可亲。他在祷告中带着责问的口气,向上帝说出自己不悦,发怒的缘故。

“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么?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上帝,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拿4:1-2.

作为一个先知,知道上帝并不追究尼尼微人的邪恶,却因他们的受劝,披麻蒙灰而悔改,便定意宽恕他们,理应最先因上帝奇妙的恩典而欣喜,并迅速地交过喜讯转告尼尼微人,让他们高兴,与民同乐。但这时他却一心想着自己在别人眼可能会被看成假先知,名誉扫地,要不被人尊重了,他私心太重,竟没有体谅上帝的怜悯,也没有想到在那可怜的城市中许多和自己一样受造的生灵。这一句话表面上说是上帝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实际上却不愿意见到上帝这些美德彰显在尼尼微人身上,岂不是言不由衷,自相矛盾吗?大怒之下,竟然为自己逃往他施违背神旨的罪过,进行辩护,甚至有点翻案忘味了。保罗说:“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恕到日落。”(弗4:26.)从约拿身上看出,此言一点不假。

二、求死:

约拿有怀疑问难的癖性,于是再度被灰心失望所压倒。他忽略了他人的幸福,只觉得自己宁可死去,也不愿活着看见到这城得蒙宽恕,他非常不满意地呼求上帝,说:

“耶和华阿,现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向神求死的祷告,除了先知以利亚在旷野所作的祈求以外,就只有约拿了。我们一方面觉得约拿为人坦率、真诚,心里怎样想,就向上帝怎么说,值得敬佩;另一方面,也看出他由于偏见固执,使他变成不近情理,自私,盲目以至于不义的人了。“不轻易发怒的,大有聪明;性情暴躁的大显愚妄 。”(箴14:29.

上帝并不因为约拿的偏见错误而斥骂责罚他,而是采用启发性的提问和通过实物教育的方法来帮助约拿认识错误并改正。

首先,上帝提出一个问题:“你这样发怒合乎理么?”第一次问,约拿没有回答。第二天,上帝又问约拿:“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么?”约拿回答说:“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可见,约拿是认为自己的发怒是合理的,上帝却认为约拿的怨怒是不合理的。“理”到底是什么呢?约拿的“理”和上帝的“理”显然是有不同的内涵。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约拿的“理”吧。

约拿认为:尼尼微人的罪很大,是应该灭亡的,上帝讲的话应该说到做到,四十天以后就该毁灭尼尼微人;上帝叫我去传达这信息,第一次没去,第二次终于去了,如果信息不兑现,别人看我是假先知,我就没脸见人,别人不会再听我的话。也会怀疑上帝的话。因此,为了维护上帝的领袖和我的名誉,不论尼尼微人怎样悔改,上帝都不能发慈爱施怜悯,一定要把尼尼微人连老带幼,统统毁灭。一句话,约拿只是顾虑自己的名誉,并不考虑别人。

湖泊 了让约拿彻底明白他的“理”的实质,乃是自私,藉着一棵蓖麻树作为实物对约拿进行教育。耶和华安排一棵蓖麻树长得高过约拿,影儿遮盖他的头,救他脱离日晒之苦楚,约拿因它大大喜乐。次日,上帝安排虫子咬这蓖麻以至枯槁,暴晒约拿,使他发昏,约拿就为自己求死,大发烈怒。上帝指出约拿的喜怒完全以自己的利害出发,毫不顾惜其他受造之物,这是自私自利的“理”,完全站不住脚的。可惜,约拿还包括当代的以色列人,都把这种狭隘的利我主义,看成是合理的。

最后,上帝说明他爱惜所造并且养活的人,不分各族、肤色,愿意用各种方法促使他们悔改,离开罪恶,归向上帝。这是不自私的爱,拯救罪人脱灾得福的爱,一视同仁的爱、公义有情的爱,也是永不改变的天理。

约拿最后认识怎么转变,圣经没有记载。但约拿是旧约中唯一被主耶稣直接引证来和他自己比较的先知。虽然,耶稣认为约拿的经历和使命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相信,约从事挫这两次祷告蒙主垂听,受主教训的不平凡的经历中,一定会对上帝的慈爱与怜悯乐意拯救罪人,有正确的认识。此后,忠实地执行上帝的命令,破除自己的偏见,改变自己的“私理”,体会上帝的“公理”,扩大自己的视野,体会上帝的心意来对待自己和周围所有的人,克制自己的怒气和固执。

从约拿两次祷获得的教训

一、我们对上帝的吩咐要绝对地顺从执行,不能从自己出发,到造借口逃避责任。

二、我们就应有这样或那样偏见和排外性,对任何各族、层次、组织的人,认为都该灭亡独占上帝的救恩,要真正认识上帝爱世人和上帝愿人人得救的真谛。

三、我们向上帝祷告是不是坦白真诚,真实地向主陈明自己的观点,赤裸裸地承认自己的罪恶呢?

四、我们必须制伏自己的怒气,它往往使我们盲目行事,违背真理,强词夺理,幸灾乐祸。


□ 本书版权所有---张垂裕牧师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