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耶稣善用比喻讲道施教

比喻的特征和作用

比喻,通俗的说法是打比方,它是一种修辞方法,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以便让听的人或者读者更容易理解,引起共鸣。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事物,但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能起到两种作用:一种作用是对事物的持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另一种作用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就帮助人容易领会理解和掌握。

我们不仿打个比方,来说明比喻这两种作用。我们形容人的美貌时,常用“如花”,“似月”这一类原比方,比单说美丽,漂亮就生动形象得多。有时听见一些信徒说,某人今天的讲道是一场“及时雨”,比只说这次讲道有针对性,有助于信徒解决些实际思想,生活上的问题,就更形象鲜明。我国有句谚语:“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蛇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很好的例子。“与善人交”和“与恶人交”这两个本体和“入芝兰之室”与“入蛇鱼之肆”这两个喻体,本来没有什么联系的事物,但利用它们的一个相似点——时间长了,不觉得香臭善恶,就帮助人理解了一个道理:要注意交友的选择。

耶稣喜欢用比喻讲道施教

阅读四福音中所记载耶稣的教训,我们会发现耶稣从严不讲抽象的理论,也不引经据典长篇大论向群众枯燥无味地讲他的思想,而是随时随地他都能运用编织许多生活上具体的物和寓言故事来作比喻或象征,使听众领悟永生之道和为人之道。

由于对比喻的定义和范围看法的不一致,我们很难统计耶稣到底讲了多少比喻,有的学者列出四十个比喻的名称;有的学者则说耶稣的比喻总数介于60-65个之间,还有人说,就在马太福音五到七章,三章圣经中就用了五十六个比喻和象征,虽然这数目是在乎人对比喻的定义而有所增减。我因把比喻划分为明喻(甲像乙),隐喻(甲是乙)和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逐鹿”,“问鼎”,代替争夺统治权)三种,希腊文和希伯来的“比喻”一词范围十分广泛,上至箴言,下到寓言,故事,谜语,隐晦的格言,例证,都包括在内。不管数目多少,耶稣讲道喜欢常用比喻,这是一致公认的。

旧约中有不少比喻,如拿单向大卫陈述手母羔羊的比喻(撒下12:1-7),葡萄园的比喻(赛5:1-7)幼狮的比喻(结19:2-9)等。古代犹太拉比的著作也经常使用比喻。耶稣的比喻和拉比的比喻,有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位比的比喻差不多全是为了解释旧约的经文,耶稣很少这样使用比喻,而他使用比喻的目的和方法,要广泛灵活得多,因而基效果也物为显著。

耶稣用比喻施教的原因

耶稣讲道为什么喜欢用比喻呢?这个问题,昔日门徒就向耶稣提出过,耶稣是怎样回答的呢?“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耸,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胡的,也要夺去。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太13:10-16

这段圣经,虽然有些地方难以理解,但对耶稣用比喻讲道施教的原因却是很明白的。

一、耶稣用比喻讲道施教,是为了应验圣经中的预言。(参看诗78:2;49:4;17:2;13:34-35

二、耶稣用比喻的目的是要说明天国的奥秘。“奥秘”这个词语,我们今天的意义是指一般人所不明白,难以弄懂的事情,但在圣经中的用法是指一些神已启示的事物,这些事物上帝如不启示出来,人便无法知晓,但神一启示,人们就可以理解。耶稣用比喻正是采取更有效的方法传达有关天国的真理,让人明白知晓。

三、同样的比喻传达天国的奥秘,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听见看见了,就明白天国的奥秘,有福了,而且越懂越多,“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另外一种人,由于油蒙了心,指心里有恶念,或者存着成见,偏见,恨恶真光,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甚至后来连他原来的知识,也丧失无存,“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为什么会产生迥然不同的差异呢?看来,问题不存于比喻本身的取材和述说,而是在于听众本人的思想和态度。

根据以上三点,和四福音上所记载耶 稣讲的比喻并解释,以及当时听众的不同感受,我们对耶稣用比喻讲道施教的原因,不可有更刻更广泛的认识。

耶稣是创造主,一切受造之物都是上帝思维的表征。他用人们最熟悉的自然界事物来讲解人们陌生的天国奥秘,就是把人从自然界引入灵界,用真理的链条和天和地,神和人紧密而自然地连接到一起来了。

耶稣将他的教训同人们的生活,经验或自然界的景象联系起来,这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将教训铭刻在心。一方面有助理解真理的含意,另一方面有利于时时思考,事事关心,重复遇到同样的事物,必然越来越明白,愈久愈深入。

耶稣采用不同的比喻,既可表明真理的各个方面,又能使它适应各类不同层次的群众,人人都明白,不会受到地位,财富,教育,族群的限制。

耶稣知道当时他周围的人中,有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并不是来接受教训和真理的,而是要找把柄,设陷阱,想给耶稣掐造罪名,置他于死地的。所以用比喻陈述真理,使这伙人找不到任何借口控告他,用寓言掩藏锋利的真理,也可使群众认识他们的阴险面目,使之无所遁形。

耶稣用比喻讲道施教的高超艺术

第一,   耶稣用的比喻取材非常广泛,都是常见易现象。

有的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你们是世上的盐,世上的光”。有的是很普通的生活常识,如“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日头照好人,也照稣歹人”,“新布补旧衣服,把衣服带破了”。有的是人熟悉的生物,如“天上的飞鸟”,“野地里的百合花”,“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有的是人世间的各种关系,如“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天国好比主人要往外国去,叫了仆人来,按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有的是取自于生产实践,如“天国好象人撒好种在田里”,“又好象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天国好象家主,清早雇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

取材的广泛,显示耶稣生活面宽广和无限的智慧,他熟悉生活,熟悉社会,熟悉人类,能从极平凡的事物中看出奇妙的真理,所谓“化腐朽为神奇”,“于平凡中见伟大”。这样的比喻用来阐明直理,就能为各阶层,各咱职业,各种年龄,文化程度不同挡次的人所容易理解接受。

第二,   耶稣运用比喻贴切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教育作用。

所谓贴切生动,就是说本体和喻体能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让人听了自然而然地接受直理和作者的主张。耶稣用的比喻中,有一部分是隐喻,并没有说“什么好象什么”或“什么是什么”。例如:“房子造在磐石上和沙土上”,“绵羊和山羊”但听众一听就知道应该把自己的一切造在牢靠不可动摇的磐石之上,我们每人都当作绵羊,温和和慈爱多行善事。作者用的比喻有强烈的说服力,受什么,恨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听众的期望,不言而喻,绝不会引起任何误解。

耶稣用的比喻,要有启发性和教育作用。他有的比喻直接说明它的含义,但有的却不说明,让听众去思考,自求答案,这样效果更大。例如:他说:“你们是世上的光”,接着就解释光的含义,“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4-16.)但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盐”时,却不解释盐的含义,只说:“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太5:13.)盐的作用是什么呢?盐怎么人二氧化碳味的呢?盐若失了味,为什么就不能复味,而落到被践踏的地步呢?一系列的问题,让听众去思考,探索,讨论,对照就收到了“言微旨远”,引人深思了。

天国的含义,是不容易说清楚的。耶稣所要建立的国度和当时人们所期望的政治性国度(脱离了罗马的统治组成以色列强国)根本性质不同。因此他谈论时,十分机敏,采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撒种的四种情况及结果,稗子和麦子并长,芥菜种的由小到大,而酵的发酵,商人寻找珠子,渔夫撒网,十童女分聪明、愚拙两类,等等,来说明天国的性质,起源,发展,混合,结局等,听众听了似乎理解,又难以理解,逼着他们去思考,怎么纠正对天国的错误认识。

第三,   耶稣运用比喻的方法多姿态多彩,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为要把道理讲深讲透,有时用不同的比喻来说明同一样事物;有时又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多层次的道理,变化而不呆板,重复而不单调。比方说,芥菜种和面酵是两个同类似的比喻,阐述基督的国度,由小到大,但前者看重外形的变化,后者重内心的改变,同中有异。失钱,失羊和浪子的比喻,同是说明人子来,是要拯救失丧的人。但三类失丧的人却各有特点:失落的钱,对自己失落毫无觉悟;迷羊知道自己失丧却不知归途了;浪子自己迷路还会觉悟归来。不论那一类,上帝都愿意拯救,一视同仁,同样欢喜快乐。听众听了,对主的慈爱宽容,有救无类,宁不受感动归回么?

撒种的比喻(太13:3-8;18-23),却是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教训。比喻中的种子是上帝的道,人的重生是由于上帝活泼的道,不是由于什么哲学科学,空洞说教,缺乏生命力的空种子和糠秕。撒种的人是代表一切宣传上帝救赎福音的使者,他们乐意和神合作,听神安排,推进拯救人类的圣工,十分辛劳,义无比地光荣、高尚。有时效果明显带来快乐;有时又觉得徒劳无工,泪落心伤。撒种的比喻又是预言人们接受福音的态度和结果是各有不同的。有的人对福音悍然拒绝;有的人听了福音,当下欢喜领受,时间稍长受到逼迫患难就跌倒了;有的人对福音接受得时间长一些,但不能坚持,不愿牺牲,无法结实;有的人能坚持下去,直到结果,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成绩也有区别。

一个比喻能说明几种不同的,却相关的观点,能预言性地概括形容对待上帝的道的种种态度的结局,两千年来的教会历史一直在证实这个比喻的分析无比正确。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著名的比喻寓言集,如世界闻名的伊索寓言,  寓言集,和我国分散在诸子百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等,但如果将它们和四福音中耶稣用的比喻寓言进行比较,它们的高下优劣之分,是很明显的。耶稣用的比喻寓言是有中心的,系统的,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而且具有广泛性和永恒性,这些特点是其它任何比喻寓言集无法比拟的。

巴斯喀尔曾这样评论耶稣的作品:

“耶稣基督用极简单的话语讲论极伟大的事。似乎是出于不经意之间的话,但清楚明白,叫人容易明彻了悟。这样明白,而又天然浑成的简单,真是神奇之至。”

这评论不是单指耶稣的用比喻寓言而说的,是评论耶稣所有的作品,但其中也包括了对耶稣运用比喻和寓言这一语言表现技巧在内,这评论是非常中肯的。

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意义

我们生活在今天,虽然没有福气亲耳听耶稣在山旁海边的教训讲道,切身体会耶稣语言的感染力,但感谢主和四福音的作者,给我们留下珍贵的记录和史料,我们可以仔细阅读这些教训的深刻含义,欣赏耶稣的语言表现艺术,读其文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接受它作为人生的指南。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目睹耶稣用作比喻的事物和各种现实情况,如光、盐、灯、撒种、打鱼、闪电、经商、寻找迷羊、浪子回头,建房,娶亲、摆宴等等。回忆耶稣所讲的道理,联系到当前的社会实际……多少人熙熙攘攘,争名逐利,惶惶不可终日,为生活忧虑,为前途黑暗彷徨悲伤,再联系到自己身上的剪不断,理还乱,推脱不掉,承受不了的忧愁和生活负担,精神包袱,你就会觉得我们需要到主耶稣面前寻求安慰和力量,卸下重担,追求安息。你重新阅读耶稣这许多教训,就会好象面对一泓碧水,清得可见水底游鱼,伸手可捉,同时又觉得 它浑沉广阔,难以尽览。这就是耶稣语言的挽救魅力。诚如保罗说的:

“上帝的道是活泼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剌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来4:12

当你传福音,要向人介绍永生之道和为人之道,不论是开口叙述或是用笔成文,你能不能从耶稣运用比喻讲道施教时的事上得到启发,从自然界和社会现状,人们的生活现象中寻找合适有用的比喻,使你的讲道或讲章更能让听众读者容易明白真理,受到更有效的感染呢?


□ 本书版权所有---张垂裕牧师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