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
最难制伏的舌头,最佳比喻的论证 | |
雅各书第三章的赏析 在新约圣经的许多书信中,有不少优美的散文,含有深刻的哲理,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雅各书第三章就是其中一篇奇文佳作,值得我们学习揣摩,接受仿效。 雅各书的作者 新约圣经中曾提到三个人,同用雅各这个名字;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亚勒腓的儿子雅各,耶稣的兄弟雅各。 虽然圣经没有说明本书的作者是哪个雅各,但大多数圣经学者都公认本书是耶稣的兄弟雅各写的。其理由如下: 西庇太的儿子,约翰的哥哥雅各,在教会早期已经被希律杀害了(徒2:2)。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只在使徒名单上题到。以一个在福音书中默默无闻的人,成为本书的作者,难以置信。 从本书的内容及语气文风来看,显然是身份优越性格坚强之人的手笔,而且在教会中身居要职。耶稣的兄弟雅各,按照新约圣经所记载有关他的事,都表明他在耶路撒冷教会担任重要职位,是有权威和荣誉的人。耶稣复活后,曾单独显给雅各看(林前15:7)。升天后,一班信徒在恒切祷告等候父神应许的圣灵沛降时,耶稣的兄弟也在,雅各必在其内(徒1:14)。保罗重生之后第三年,耶路撒冷去见彼得和他同住,别的使徒除了主的兄弟雅各,他都没有看见(加1:9)。耶路撒冷大会讨论外邦人加入教会的问题时,雅各是首席长老,他在彼得、保罗和巴拿巴发言后,作了总结,他的提案被全会采纳通过,阵述在一封信上,这封信和雅各书的文体非常相似(见徒15章)。保罗另一次访问耶路撒冷时,曾经受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彼得和约翰用右手相交的仪式(加2:9)。保罗最后上耶路撒冷,曾向雅各报告他在外布道工作的情况(徒21:28)。 根据以上理由,足以证明雅各书的作者就是耶稣的兄弟雅各。 信心与语言 雅各书的中心内容或主要信息是:信靠耶稣必须有行动的表现,必须在基督各方面的生活,包括信心与试炼(1:2-27)、信心与人际交接(2:1-13)、信心与行为(2:14-26)、信心与智慧(3:1-12)、信心与争战(4:1-17)、信心与财物(5:1-6)、信心与忍耐(5:7-12)、信心与祈祷(5:13-20)。 雅各书第三章上半部分集中谈信心与语言,这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雅各对二者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和阐明,富有哲理,充满情趣,语言生动活泼,精彩博喻的修辞艺术手法,我们不单明白其中真理,也可以领会到雅各的性格。 舌头是必须加以控制的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文学作品、寓言、谚语中都曾有以舌头为主题的谈论,指出舌头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坏的东西,必须善于控制。它可以用来赞美神,赞扬人,同情被压迫,被损害的人,安慰颓丧的心灵,向迷途的亡羊指明正路归途,鼓励人重新奋发精神,在荆棘丛生坎坷的人生路途攀登前进。它也可以诋毁神、咒骂人、搬弄是非,传播流言蜚语,离间夫妻、兄弟、朋友,对人落井下石,逼人精神崩溃,甚至轻生自寻短见。 在我国,有许多格言、成语,谈到舌头所发出的语言,往往会产生绝然相反的巨大影响,必须谨慎严加控制。例如: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剑伤身体,话伤灵魂。 一句话可以叫人笑,一句话可以叫人跳。 一言重如九鼎。 戒多言,多言多败。 旧约圣经的智慧书中,有不少箴言警句,都是论及要慎言,注意控制自己的舌头,千古传诵,激动人心。例如: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 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 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落在银网子里。 虚谎的舌,恨他所压伤的人;谄媚的口,败坏人的事。 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呑灭自己。 我们也注意到,在雅各之前,没有一个哲人先知,作家曾把舌头和信心的关系,控制舌头和上天智慧的联系合起来谈,讲得这样全面、透彻、形象,触动人的心弦,启发读者认真思考。 雅各书3:1-12的赏析 前面一节圣经(2:26)雅各提出了这巻书的中心论题:“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接着他就谈舌头的难以制伏。舌头怎么会作为信心与行为密切相关的一个论据呢? 我们说,说话是属于人的行为范围之内的。“言为心声”,“言行一致”,意思说一个人的语言是他内心思想的反映;一个人说的和做的应求和谐一致,说到做到,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和自己心态的平衡。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是受他的思想支配,指示和引导的,作为一个基督徒,他的语言和行为,都是他信心的人反映,是他的信仰在支配引导他说话行事,包括它的内容和形式。 雅各正是站在这个思想高度来谈控制舌头、语言的重要性。孔子说对任何人,要“听其言”,又“观其身”,雅各的观点,就是“听其言”“观其行”,而判断其信心是活的,还是死的。 一、 不要多人作师傅(9:01) 雅各为什么用这个警告作为引言呢?显然是针对当时所存在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有的放矢地提出来的。大概在当时信徒中不少人都羡慕能有机会作公开的演讲,能以师傅的面目出现,表达自己的见解,就像孟子说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他们并没有认真考虑到:自己确实有资格教训别人么?言语是人们思想的表现,有诸内必形诸外,我个人的思想是代表自己呢,还是顺神的旨意呢?我发表的教训对别人有没有助益呢? 也许在部分信徒中会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夸夸其谈,就表明这个人有丰富的知识和才能,却不懂得作教训人的师傅对别人的影响负有重大的责任。雅各接着指出:“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显然是要给有以上想法的弟兄姐妹泼一点冷水,叫他们清醒一下,要谨慎说话,惦惦自己的斤两,考虑要带来的后果。保罗曾提到,某些不学无术的教师,误了初信者的信仰(提前1:6-7)。某些言行不一的师傅羞辱了上帝(罗2:17-29)。 二、 话语上没有过失,就是完全人(3:2) “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我国先哲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在原文中有“失足”或“滑倒”的意思,谁没有犯过罪呢?“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人,世上实在没有。”(传7:30)联系前面“不要作师傅”的警告,可以理解为,自己有过失,怎么能冒昧轻率,以师傅自居去教训别人呢? “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已的全身。”这个判断有两层意:一是舌头所犯的罪比任何其他的罪更容易叫人滑倒,同时,也更具深远的破坏力量。二是言语上没有过失,也是可以做到的,能控制舌头,就能勒住全身。“勒住”,原文的意义是抑制、阻止、控制或管辖,说明要付出很大的力量和坚强的意志才能达到。圣经中提到十四万四千人“他们口中察不出谎言来;他们是没有瑕疵的(启14:5)。足以证明,他们在话语上是没有过失的。 三、 连用六个比喻进行论证舌头的重要性。(3:3-12) 在这一段中,雅各接连用“马和嚼环”,“船和舵”,“火和树林”,“各种动物”,“泉源和水”,“树与果子”六个比喻进行论证,,加强他论证必须控制舌头的说服力,让读者能全面地理解其中道理。我联想到在马太福音第十三章中耶稣用七个比喻来阐明天国奥秘的真理,推测雅各写本书时曾研究和学习耶稣说教的方法,虽不中也不远矣。 仔细分析研究,就会发现这些比喻虽然主旨相同,都是为的说明控制舌头的重要,但各有所侧重,同中有异。我们试分别论述一下。 1、马与嚼环(3:3) 弱能胜强 马是健壮有力,喜欢驰骋,跳跃,桀傲不驯不易驾奴。但力量较弱的人可以用嚼环和马缰使它驯服,它的口一有了控制,全身就循规蹈矩。 雅各用这个比喻着重说明若能控制自己的舌头,便可控制全身;如舌头不能控制,则一生休矣。骑马的人勒住嚼环,便可使马驯服,听从指挥。这个活例,应使人们坚定舌头可以控制的信心。 2、舵与船(3:4-5上) 这个比喻着重说舌头形小力大。小小的舵能操纵大船,随掌舵的意思转动。舌头在百体里最小,却能说大话(这里的大话,不是指谎言,是指能操纵庞大的势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用舵为例,说明工程学的简单原理: “舵虽然小,而且被安放在船的尾部,但其力量却无穷,因为藉操舵的巧妙――只要在舵把上稍微用力――大船便被移动了。” 舌头如舵,虽然小,而且在不显眼的口腔内,却掌握了整个人的前途。 思想是人的舵手,思想控制言词,如我们的思想驯服于基督,这样的人生力量很大。我国俗话说:“四两拨千斤”,拿来形容舌头,也是恰当的。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毁你一生。(3:5下-6) 这个比喻着重说明不控制舌头会闯大祸,受大罪。 “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这个世界和1:27的“世俗”和彼后1:4的“世上”同属一词,指恨恶真光与上帝为敌的意识形态及其具体言行。这个判断告诉我们,舌头的内在是个腐败藏垢纳污的东西,切勿视为珍品宠物,让它为害,污秽全身。 “舌头能把生命的轮子从地狱里点着的”。这是比喻中套着比喻。用轮子来比喻生命,这是古代人士常用的,其意义有:①、轮为圆环,表明完整无缺的整体,生命的轮子可代表生命的整体。②、轮子是不断地上下转动,生命的轮子意味着生命不断地前进发展。③、轮是用圆形的,无始无终,生命的轮子代表了生命不断地重复,正如传道者所说的:‘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传1:9) 舌头把生命的轮子从地狱里点起火,这话可以说是用地狱里点来的火焰,在人的整个生命中纵火焚烧,带来彻底的毁灭。魔鬼利用不能制服的舌头点火,在人类的天性中曼延成灾。 4、以兽作喻,说明舌的凶暴最难制伏。(3:7-8) 各种动物,是上帝托付人管理制伏的(创1:28;9:2;诗8:6-8)。犯罪之后,出现了许多猛禽,鸷鸟,害虫,大鱼,难以制伏,人类还是靠智慧加以制伏。舌头却没人能制伏,人类形容它的凶恶毒气比动物更为凶暴,无法加以驯服,势必带来祸患,不制伏它,它就要制伏你。其伤害程度超过毒蛇猛兽。大卫说:“他们使舌头尖利如中蛇,嘴里有虺蛇的毒气。”(诗140:3) 5、泉源不能同时发出甜水和苦水,舌头却能又颂赞又咒诅,说明舌头矛盾的特性是反常的,必须控制它。 6、树不能结异果,舌头却能发出截然相反的话,这也是反常,必须制伏它(雅3:9-12) 这两个比喻性质相同,故此混在一起叠用,反能衬托舌头的矛盾和善变,要认真对待,彻底制伏它。 雅各这里说人的舌头可以颂赞上帝,又可以咒骂那些按照上帝形象被造的人。这个教训当然可应用到各族各民。但雅各在此是有意识的指向当时犹太人固执偏见咒骂轻视那些信奉异教的外邦人,这是矛盾的,极不应该的。这岂不是一个口发出颂赞与咒诅的矛盾么? 如泉源能发出甜苦两样水,甜水必因苦水混合而变质。照样,同一舌头发出颂赞和咒诅,颂赞也就变质,难以蒙神接受了。他的颂赞已经玷污失效毫无意义了,一定得不到神的悦纳。 这种不能或不愿控制自己舌头的行为,是和信心不相称的。也就是说,这种信心是死的,这种信徒名实不符,上帝是不喜欢的。 雅各一连用六个比喻,一层又一层地进行论证,各有所侧重,合起来又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中心思想――舌头难以控制,但又必须加以控制,否则就会祸患临身,殃及他人得不到上帝的悦纳。其结构之严,设喻之巧,语言之暢,说理之透,完全可以与我国荀子的《劝学篇》互相媲美。 信心与智慧,智慧控制舌头 怎样才能控制好自己的舌头呢?雅各知道:光指出舌头难以制伏和必须制伏,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一篇良好的论文,必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雅各在后面接着谈从上头来的智慧,这是解决控制问题的关健和最佳方案。 一、
没有智慧和温柔善行的人不配作师傅。(3:13-14) 这是把第一节提出的“不可多人作师傅”照应,同时,也突出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这一全书主题,光有知识没有智慧,不配作师傅教训人。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缺少智慧的内心思想,流不出甜水,结不出好果子。要做一个真正的师傅,就必须在弟兄中间用谦卑的心藉着善行作实际的明证。智慧不单教导我们如何说话,也教导我们如何行事,善行是表现真善美的生活。 雅各这里指出好作师傅(教师和传道人)的人容易犯的错误和存在毛病: 1、
只求知识不求智慧 2、
自高傲慢缺乏谦卑 3、
严厉苛刻暴躁易怒,不够温柔 4、
自私嫉妒,排斥打击别人,不能与人融洽相处 5、
走向极端,抵挡真道,成了撒但的工具。这些毛病也是我们的顽症,值得我们深自省察。 二、
防止虚伪错谬的智慧(3:15-16) 虚伪错谬智慧的属性: 1、
属地的:世上的智慧(林前1:20)以属地的标准衡量成功,语言的内容也是紧围世俗的事。 2、
属情欲的:限于肉体的生命,与上帝毫无交通,只是为肚腹生成而追求挣扎,和一般动物并无差别。 3、
属魔鬼的:以撒但为根源,和上面论及的从地狱里点着火焚烧生命的轮子,只想毁灭人的身体和灵魂。 虚伪错谬的后果: 1、
嫉妒纷争 2、
扰乱 3、
各样的坏事 这就是检查真假智慧的方法,“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太7:20)舌头有没有控制好,也可以从语言的果子鉴察出来。 三、
真智慧 (3:17-18) 1、
属性:是从上头(上帝)来的,属天的属灵的。 真智慧是上帝能力的彰显,是由全能者荣耀所发出的权能。 (参看箴8:22-31;林前1:24,30;西2:3)基督是智慧的泉源和化身。 2、
真智慧的七种美德: ①
清洁 这字地基本意义是纯洁得可以进见神明(诗24:3,4) ②
和平 人与人,人与上帝之间有正常的关系 (太5:9) ③
温良柔顺 通情达理,能接受指导劝告 (林后10:1) ④
滿有怜悯 仁慈,同情,乐于行善助人,心怀宽大。 ⑤ 多结善果 给人实际帮助的仁慈行为和劝慰 ⑥ 没有偏见 有闹意见,公平无私,择善而不固执。 ⑦ 没有假冒 真诚没有诡诈,不说谎言,不以虚伪手段达到目的(启14:5) 这些美德的目的是“使人和平”又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雅各的心声是:我们都想收割因善良生活所带来的美好成果,但这些产生丰硕成果的种子,只能在人际正常和谐的关系中,才能茁壮成长。只有那些在生活中,促进人际和谐关系的人,才能播撒种子及收割成果。 控制舌头,说出使和平的言语,会播撒和平的种子,也会收取和平之果,这是真智慧的一部分,也是具有行为的信心之良好表现。 |
|
|
□ 本书版权所有---张垂裕牧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