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耶稣的语言

耶稣说:“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太24:35.)这句话的本意是着重说明他的话信实可靠,不可更改;但也可以理解为:他的话是生命的,万古常青,超越时代。耶稣的话,记载在四福音书中,并不很长,一个黄错就可读完,为什么就能存到永远呢?两千年来,他的话对任何民族、阶层、文化程度的人,有其巨大的感化力,受到心灵的震憾,这是什么缘故呢?根本原因是:他的话是真理(约 5:45-46.),真理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6:63.),生命是永恒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用来说明真理的语言,是活泼的,优美的,叫人听了,有美的感受,认真咀嚼其精华,终身难忘。

我国宗教学者赵紫宸写的《耶稣传》中,圣耶稣的语言,有这样一段评述:

“他的话是图画,是诗歌,只寥寥的几笔,短短的几行,便将宇宙中的神妙,都活跃地烘托出来。哲学科学,都像浮云一般,有时飘荡着,转眼就变迁了,或是消灭。只有诗人的生命中所流露的,不会去掉了美,竟可以历万古而常新。……耶稣的话是诗,是人的生命。简单的比喻,透辟的寓言,包含着至深奥的理想,不是使徒们所能伪造,也不是世上艺术家所能比拟摹造,这些都清清楚楚地证明着耶稣的存在。人以言而存,言从人而立。非耶稣无以为此言。非耶稣无以为此言。非此言,亦无以证耶稣。”

这段话说得非常透彻,研究耶稣的语言,就可以使我们更确信耶稣的存在和价值。卢梭(法国哲学家,文学家,1712-1778)也曾说过:

“如果说四福音不可信,是伪造的;那么,那伪造四福音的人,便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才。”因为福音书里所记载的耶稣的作品,不是第二个人所能伪造出来的。

要欣赏耶稣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诗的优美,我们必须对当时希伯来文学中诗的一般格调和表现形式,有所认识。

希伯来文学中诗句的格律

在十八世纪以前,很少人知道希伯来诗的语调是怎样的,直到1713年罗斯发表“希伯来圣诗诗集》之后,大家才注意希伯来的诗的格律。原来希伯来诗律是主要的就是“并行体(或称“环体”,“对句”),但我国古体诗中的“对句”稍有不同。我国古体诗中的“对仗”,注意字词相对,希伯来诗不是字和字,词和词对,而是句和句对,其对法有以下三种:

一、正对: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意义是平行并列的,前后没有加重或减轻的意味。例如

1,“日头啊,你要仃在基遍;

     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崙谷”(书10:12.

2,“看风的必不撒种;

     望云的必不收割。”(传11:4.

二、反对:第二句反衬第一句,或为两句意义相反相对的独立句子,例如:

1,“我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

     和愚昧人作伴的,必要吃亏。”(箴13:20.

2,“赒济贫穷的,不得缺乏;

     佯为不见的,必多爱咒诅。”(箴28:27.

三、合对:第二句比较更精细的完成补充第一句的意思,或用比较法,或用解释法,用这种合对句法时,两句中光有一句就不能独立,例如:

1,“听智慧人的责备,

     强如听愚味人的歌颂。”(传7:5.)这是用的比较法。

2,“愚味人的笑声,

     好象锅下烧荆棘的爆炸声。“(传7:6.)这是用的解释法。

由这三种对句法——正对,反对和合对,交替或混合使用,就能产生许多变化。有时不止两句,有三四句的到十几句,数十句不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更为动人。有人说这种并行体是“思想的韵律”或“自然的韵律”。这说明希伯来文学中诗的精神主要在于内容的自然,有活力,泼辣活泼,并不是只讲究词语和表现技巧的形式主义。

耶稣讲道的语言具有诗的特点

耶稣并没有进过当时学校,受什么语法修辞的训练,但细细研究他讲道时,所用的语言,合于希伯来文学诗韵律的很多,具有诗的特点,显示出他对希伯来古典文学有很深的造诣,若没有上头来的智慧和对旧约圣经的刻苦钻研,具有诗人的气质,焉能至此出神入化的地步呢。

下面我们举出三种句法中耶稣运用语言合乎诗律的例子,供大家参考揣摩。

一、正对法

1,“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

     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

2,“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

     蒺藜里岂能采无花果呢?“(太7:16.

3,“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

     我们向你们哀哭,你们不捶胸。“(太11:17.

4,“不要为生命忧虑,吃、喝什么;

     不要为身体忧虑,穿、戴什么。

     生命不胜于饮食么?

     身体不胜于衣裳么?“(太6:25.

二、反对法

1,“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凡无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太25:29.

2,“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才能污秽人。”(太15:11.

3,“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太22:21.

4,“凡自高的必降为卑;凡自卑的必升为高。”(路14:11.

5,“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的人,把房子盖在磐故事片下,

     雨淋,水冲,风欢,撞着那房子,房子部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太 7:24-27.

三、合对法

1,“哪此只能杀身体不能杀灵魂,不要怕他们;

     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太10:28.

2,“当树枝发芽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

     这样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太24:32-33.

3,“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

     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的子粒来。”(约12:24.

4,“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

     好象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太23:37.

耶稣有时讲道时,把两种诗律合并,便更显得跌宕多姿,下面举三种格式,以便欣赏。

一、正对法和反对法合用,就是12两种合用。例:

“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睛;

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天必有风雨。

     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

     却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太16:2-3.

二、正对法和合对法并用,就是13两种合用,例:

“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

       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

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

       若是这样,我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太9:16-17.

三、反对法和合对法并用的例子,就是23合用,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剌,

       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

       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剌。“(太7:3-5.

我们翻开四福音所记载耶稣的讲道,像上面所说的合乎希伯来文诗律的句子,真是触目皆是,妙语连篇,美不胜收,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含意深刻,令人回昧不已。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到:文以载道(语言是用来表达真理的),上帝的“道”(指耶稣)的确是伟大的诗人,语言的巨匠,大师。

七、八并行体的用例

“七”数的结构在圣经中随处可见,以赛亚书和启示录两卷出现,尤为明显。以赛亚书内容分为七部分,最后一部分又分七个异象。启示录的七教会,七印,七号筒,七大灾,尽人皆知。希伯来文用七数并行体,经常出现在作品中,但耶稣讲道时,只用过一次,就是斥责法利赛人的“七祸”,见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正当人前,把天国的门关了;自己不进去,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不容光焕发他们进去。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

你们这瞎眼领路的有祸了!……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书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这更重的事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社会了!因为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象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残酷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国殃民了!……你们自己证明,是杀害先知者的子孙了,你们去充满你们祖宗的恶贯吧!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神阿!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世上所流义人的血,都归到你们身上,从义人亚伯的血起,直到你们在殿和坛中间所杀的撒迦利亚的血为止,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一切的罪,都要归到这世代了。”

这一段斥责法利赛人的七祸的经文,是何等有力的檄文呀!每一祸的开头,指出为斥责的对象和他们的重要罪恶。是“文士和法利赛人”,不是所有犹太人;是“假冒为善”的,真心为善,言行合一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不在其内,针对性强,缩小限定对象的外延。整段经文辞气磅礴,正气瀰满,深刻地揭露他们的罪行,形象地描绘出他们卑鄙、虚伪、可耻的面目,有正义的斥责,有生动的比喻,有历史的追议,有辛辣的讽刺。身受他们欺骗毒害的人,有正义感的百姓,读了拍手称快,冤气尽泄;而假冒为善,为虎作伥,紧跟他们摇旗呐喊的一伙,读了就会万箭攒胸,愧疚万分,或暴怒狂跳,立誓报复雪恨。读过历史的人,会觉得这比初唐骆宾王为徐敬业写的讨武则天的檄文,比东汉弥衡击鼓大骂曹操那段言论,更为高超有力。

 

用八数并行体的例子,就是八福。见太5:2-12.这里就不引述了。因为这是大家很熟悉的经文。在八福中,耶发出和平常人不一般的论调,他指出那些一般人认为可怜,卑贱、懦弱无用的人却是有福的人。这与世界的标准恰好相反。但对于每一种人,他们的福气,并非在于不幸处境的本身有什么好处可言,乃是在于将来的荣耀赏赐。听了的人,必然想到天国的生活要比地上生活美好得多,认识到追求渴慕属灵属天的生活,本身就是莫大的福气。

 

八福正和七祸相对,我们读了,感受大不一样。有人这样形容:“读者七祸时,觉得如疾雷震山,怒涛拍岸,令人心惊魄动;但读八福便不同了,觉得如雨后大地,暗香浮动,花影扶疏,空气清新,心旷神怡。你读二者,会有这样的感受么?

路加写路加福音的时候,他是深深体会到这种对比谈论或对照阅读是大有好处的。他在路6:20-26中,他记载耶稣把“四祸”并行对照,四加四也是八的并行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却另有一番情趣。你读前面“四福”时,好象晨光钟随风响彻高空,遍身舒畅,悠然神往;读到后面“四祸”时,使如处身在暮霭沉沉,阴霾四布,心情压抑,灭亡的火焰就在前面燃烧。

 

上面所谈的,着重指出耶稣讲道时,他常常使用诗一般的语言,他熟悉希伯来诗体的各种韵律,用来得心应手,出口成诗,配上他那深邃的真理,丰富的情感,大大增强了他讲道说教的效果。我们读四福音中耶稣的教训时,在深切领悟他的内容,接受他的教导,立志悔改重生,毕生跟从主作他的门徒之余,是不是也应注意他运用的语言艺术,体会到他造词造句的一番苦心呢?我们自己讲道或写宣道研经文稿时,是不是也应当学一点语法,修辞的逻辑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传道的效果呢?这正大光明我们研究圣经的文学欣赏这一主题的目的所在。


□ 本书版权所有---张垂裕牧师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