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
43.起初地是空虚混沌 | |
起初地是空虚混沌与现代星云说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创1:1-2) 在英文版圣经中,天为heaven,有的版本采用复数形式,有的是用单数。其复数可译为诸天,即指地球大气圈(俗称天空)之外的太空(包括地球所属的太阳系以及银河系与千千万万河外星系);若用单数则是把地球之外的日月星辰及各层次星系统称为天(或太空)。地为earth,即地球,各版本均采用单数形式。这句话着重点有三点:其一,天与地都是上帝创造的,至于它们是同时(或称同期)还是先后创造的,在此并未表明;其二,这里讲的是“起初”,即天地之初,用科学术语来说,就是地球的初期即地球的天文期,至于后来的演变,在此并未涉及到,这就留给各门科学去研究;其三,特别指明,地球之初是“空虚混沌”,用英文表达为:the earth was without form and void.。可直译为:地球是无定形且空虚的。 圣经上讲起初地是空虚混沌,是指地球初期(即地球天文期)的状态。这相当于现代地球与天体起源的“星云说”,即“空虚混沌”相当于“星云”(或“气尘云”)。星云中大约有99%是气体(大部分是氢与氦,少量的水蒸气、甲烷等),有1%尘埃状物质(其成分相当于地球物质 ,如硅化物、二氧化铁等)。这星云看起来是空虚的无定形的,也就是空虚混沌的。 地球与天体起源的 “星云说”认为,起初太阳系是一个庞大的高速旋转的星云团,因其自身重力与自转力的作用,星云收缩,随之旋转加速(角动量守恒定律),于是星云变扁,成圆盘状;同时物质移向中心,聚集成原始太阳。因其中物质继续压缩,成为异常密集的不透明球体,内部温度上升到10000000C,即发生热核反应(氢核结合成氦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发光发热。
在原始太阳形成之同时,随着星云团逐渐冷却,气体凝聚成各种固体化学物,形成颗粒,加之原有的尘埃状物质,经相吸相碰,形成快体与微行星。因其较大的具有较强的引力,就会吸引已凝聚的物质,变得越来越大,在距离太阳远近不同的轨道上形成行星。最靠近太阳的水星,是高熔点的富含铁而最密集的,其密度为水的5.7倍。离太阳较远的金星、地球、火星,具有熔点较低且较轻的成岩化合物(硅酸盐),其密度分别为5.2、5.5、3.9。离太阳更远的大行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其气体含量高(主要为氢与氦),密度低(2.2-0.6)。 地球与天体起源的“星云说”只是一种科学假说,尚待科学实验证明。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热衷于航天探测,如登月探测、火星探测、金星探测、土星探测等等。 至于说那空虚混沌高速旋转的星云团,其物质及其起初的推动力从何而来的?唯物论者说是“客观存在”或说“本来就有”。信仰上帝的科学家牛顿,虽然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可用来说明天体星球的运行规律,但是他肯定无疑地说,第一推动力乃出于上帝之手。传说牛顿曾根据天体运行规律,精心设计并制作了太阳系各天体运行模型。当他的一个朋友来访时,他将此模型向他朋友演示。当他朋友看到月球如何围绕地球转,地球又如何一边自转一边围绕太阳公转,其它行星又如何按照各自轨道围绕太阳转,看到诸星球如此井然有序运行,他朋友甚感惊奇,对模型的设计作者赞不绝口。牛顿就对他朋友说:小小模型对于巨大无比的真实天体不过是小玩艺,制作者还要先精心设计,后动手制作;何况是庞大复杂的诸天体呢?此乃上帝用他的智慧作设计,又以他的无比大能来创造。朋友听了牛顿的话就默然接受了。 由此我们也不妨作如下设想: 比如说,现已测得地球距离太阳1.5亿公里(为平均距离,近日点的距离为1.47亿公里,远日点的距离为1.52亿公里)。若是日地距离小于1.5亿公里,则因太阳辐射增强,地球表面温度会提高,以至不适宜人类生存,若大于1.5亿公里,则地面温度降低,以至于也不适宜人类生存。如金星距离太阳1.07亿公里,其表面温度可达465-4850C。土星距离地球14.21亿公里,其表面温度为-1800C。看来金星与土星都不适宜人类生存。惟有地球保持与太阳距离1.5亿公里为最佳距离,使地面温度最适宜人类生存。因此我们不能不感谢上帝对人类的这个恩赐。 又如,地球自转一周(即为一天或称为一个地球日)有24小时,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或一个地球年)有365天。这样运行最适宜人类生存。若是运行速度太快或太慢都会造成人类难以适应的后果。比如金星绕其旋转轴运行一周为243天,相当于地球上8个月,按地球上昼夜的划分,金星的一个“白天”或“一夜”相当于地球上4个月,这样什么人能受得了?金星绕太阳旋转一周等于地球的0.616年(即7个月,225天),这比它的一个“昼夜”还短半个月,真是度年快如日,对于我们地球人来说,这岂不乱了套吗?而土星自转一周为10.23小时,绕太阳转一周为29.5地球年。其自转速度为地球的2倍多,即其一昼或一夜为5.12小时,对我们来说,这不是太短了吗?而它绕太阳转一周却太长了,是29.5个地球年,这样人一生能过几个“年”呢?相比之下,还是地球的运行速度最佳,其年日长短最适合人类生存。为此我们也要感谢上帝对人类的这个恩赐。 再如,地球质量为5.9742x1024千克。与其它行星相比,地球质量算是不大不小。因质量足够大,使地球产生的吸引力足以吸住大气层,它能调节气温,抵御天外伤害因素(如抵御紫外线照射),为地球生命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为此我们也要感谢上帝对人类的这个恩赐。 总之上帝用他的智慧设计,用他的大能创造的天地万物都是精美绝伦的,他对人类的恩赐远超人的所思所想。 虔诚信仰上帝的牛顿一生从事科学研究,成果累累,他总不忘记感谢上帝,归荣耀于主。他在科学研究的同时,花费许多时间查考圣经,从圣经寻求指导。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明微积分,首先提出可见光由七色分光组成;他将数学导入科学,使物理、化学成为更精确的学问,在牛顿的运动力学三定律里,奠定了数学成为描述宇宙运动的语言。种种杰出成就,为牛顿赢得“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与“近代物理学家之父”的尊称。可是许多人讲到牛顿科学成就时,只是提到那颗掉到地上的苹果,却忽视了他的信仰。因此他在再版旷世名著“原理”一书上写道:“让人知道我是带着对上帝的信仰来完成这浩大的工作,是我出版这本书最大的喜悦。”牛顿晚年誉满全球,但他却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将来怎么看我,对我而言,我只像海滩边玩耍的男孩,偶然间发现了一粒比较圆的石头,和一粒比较漂亮的贝壳,就觉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被发现的石头、贝壳仍然多如大海。” |
|
|
□ 本书版权所有---诚 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