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7.生物遗传基因的奥秘

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生物遗传基因的奥秘

  不要自欺,上帝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6 : 7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符合圣经上讲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呢?上帝在创世之初,造各样生物时就定下了“各从其类”的规则:“上帝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 1 : 1-11』中国古人在观察研究植物品种特征中,认识到“物生自类本种”,这符合圣经所讲的“各从其类”的规则。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AWeisman18341914)于1883年提出“种质论”,即区别生物种质与体质之不同,认为种质可以影响体质,而体质不能影响种质,这在理论上为遗传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66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对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了遗传规律并提出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的假说。

  当科学家们发现细胞分裂实际上是细胞核的分裂,因此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细胞内核上。于是发现,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结构,一般呈棒状,因易被碱性染料染色,故被称为染色体。1880年,弗勒明(PFleming)发现,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时,每条着色体都纵裂为二,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后来他又提出同一物种的细胞中,着色体的数目是恒定的。1888年后才正式把这种着色体称为染色体。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同一物种内的生物,不仅细胞内都含有同样数目的染色体,而且它们是成对存在的(用数学公式表达为2m,m=123……)。大多数生物的细胞含有12——50条染色体,如人类染色体有46条,构成23对。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先加倍,然后细胞再一分为二,因此分裂后的两个子细胞各含有与母细胞相同数目的染色体。而细胞减数分裂的情况较为复杂,例如人类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是控制遗传特性的,还有一对性染色体,是决定性别的;这23对染色体有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当细胞减数分裂时,精子和卵子中细胞染色体数目仅为其母细胞染色体的一半;当精子与卵子结合后,子代细胞染色体数目跟其父母的细胞相同,所以子系就显示父母双方的生命特征。如下图所示:


  1910年后,美国动物学家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等人研究证明,遗传因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并证明染色体是遗传基因的载体。1944年埃弗里发现细菌转化因子是DNA,即脱氧核糖核酸,首次证实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美国生物物理学家握森和英国生物化学家克里克测定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从而对DNA的认识取得突破性进展。1961年美国生物学家尼伦伯格发现了苯丙氨酸的遗传密码;后来奥乔亚和科拉纳等人又测定出20种氨基酸的密码;到1969年科学家们完成了全部64种遗传密码破译。

  控制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是DNA,而基因则是控制某一性状的DNA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不同的基因,它们分别控制着不同的性状;控制同一种性状的基因成对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成对染色体分裂为二,每组染色体具有与母细胞数目相同的染色体;随后细胞一分为二,于是母细胞的基因就随着染色体载入子细胞中。所以说,染色体是遗传基因的载体。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由核糖核酸构成,通常缩写为RNA。而DNA是由不同的核苷酸按不同顺序排列组合,构成遗传密码,控制着不同的遗传性状。而生物体内RNA的合成,是以双链DNA中的一条链作为模版,由于所合成的R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忠实地对应于DNA模版,所以这一合成过程也被成为转录。这样就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奥秘。

  因天然与人工的物理及化学因子诱导,如电磁辐射、核辐射等,而产生染色体构造上的异常,如缺失、重复、倒转、异位等,从而有可能导致生物发病或死亡。同样的,基因突变会引起生物性状发生变异,但突变的机率很低,在每代中仅一万分之一至一百万分之一,而且这些突变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致死或有害的(即无害变异的机率为:10-4 x 10-2 = 10-6,至10-6x10-210-8,亦即一百万分之一至一亿分之一)。如此低的无害变异机率,经过漫长的岁月是否可能随机产生“进化”呢?答案是不可能的。假设以每秒一万次重组率,经过三百亿年,尚无法随机生成一个最简单、最原始的生命DNA分子。(照地质学家推测的地球年龄不过47亿年,天文学家推算的宇宙年龄不超过300亿年)物种变异加自然选择,有可能增加物种横向的多样性。即增加了亚种、变种等,但是没有把生物纵向地由低等“进化”到高等的功能。尽管人们将生物从野生到驯养,有可能引起物种品质变化,育种学家也可能培养出动植物的新品种,但难以超越“种”或“属”的水平,这不可能导致生物的系统性“进化”。况且,生物种间杂交往往不能产生后代,即使产生后代,其后代也无生殖能力,如马跟驴交配生骡子,骡似马似驴,但不能繁殖后代。进化论者构想的“生物进化树”,纯属主观想象与推测。在古生物学教材中画进化论树画了两三百年了,至今仍然找不到确实的化石证据来;因为中间类型的化石缺失,在系统的进化树上只好用虚线表示,这样就只能显示出虚构之能事。

  近代生物学发展,特别是生物遗传学从细胞遗传学发展到分子遗传学,不但没有推翻圣经所讲的“各从其类”的规则,而且还强有力地证明此规则的正确。近代生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说:“当上帝创造一个物种时,是造公、造母,造人时,是造男、造女。因此同一物种就能交配繁殖。”这就成为林奈生物分类学的基础。当然圣经不是讲生物分类学与遗传学的知识,读圣经不能代替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圣经上讲“各从其类”,“其类”相当于现代生物分类学上哪一级别?也许上帝把这个奥秘留给人去研究,也许以此来试验人心,让那些任意违背上帝创造的自然律去改造自然,以人工改变生物的遗传基因而随意制造新物种的狂妄自大者跌倒。

  我们作为基督徒应持谨慎态度,切记圣经教导:“不要自欺,上帝是轻慢不得的。”此话是在“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之前讲的,这是前提;那么后果是什么呢?就是:“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这原来是对基督徒属灵生活而言的,讲的是灵界的律,然而也适用于自然界,同样也要指导基督徒从事自然科学研究。


□ 本书版权所有---诚 证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