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第十三章 余民及其使命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相信……

  普世的教会是由所有真正相信基督的人所组成。但在末日,背道广为蔓延之时,有一批余民蒙召出来遵守上帝的诫命及耶稣的真道。这批余民宣告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宣讲靠基督得救,并宣告祂复临的日子已经临近。这项宣告由启示录十四章中的三位天使所预表。它与天上的审判工作同时进行,造成了地上的悔改与改革的工作。每一信徒都已蒙召亲自参与此项普世的见证。  ——基本信仰第十三条

  那大红龙弓起身子,准备好了。它已经使三分之一的天使堕落了(启12:4,7-9)。如今,它若能够吞吃那就要诞生的婴儿,就必嬴得这场战争。

  那站在它面前的妇人,身披日头,脚踏月亮,头戴十二星的冠冕。她所要生产的男婴,“是将来要用铁仗辖管万国的”(启12:5)。

  那龙扑了过去,但是它要杀掉那男婴的努力落空了。那男孩子反而“被提到上帝宝座那里去了”。那龙气忿起来,将它的怒气转向祂的母亲,但她却神奇地蒙赐翅膀,被带到一个上帝特别预备的偏远的地方,在那里,上帝养育她一载,二载,半载──三年半,或1260预言日(启12:1-6,13,14)。

  在圣经预言中,纯洁的妇人代表上帝忠心的教会(注一)。被描写为淫乱的妇人,则代表背道的上帝子民(结16:;赛57:8;耶31:4,5;何1-3;启17:1-5)。

  那龙,“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正等候要吞吃那男孩子,就是那长久期待的弥赛亚耶稣基督。撒但与他的大敌耶稣争战时,用罗马帝国作它的工具。没有什么,甚至钉死在十字架,能够阻挠耶稣达成祂为人类救主的使命。

  在十字架上,基督击败了撒但。耶稣讲到十字架时说:“现在这世界受审判,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约12:31)启示录描写天上得胜的赞美歌:“我上帝的救恩,能力,国度,并祂基督的权柄,现在都来到了。因为那在我们上帝面前昼夜控告我们弟兄的,已经被摔下去了。……所以诸天和住在其中的,你们都快乐罢。”(启12:10-12)撒但被赶出天庭,就限制了他的工作,撒但再也不能在天庭的诸生灵面前控告上帝的子民了。

  虽然,诸天快乐,地却要接受警告:“地与海有祸了,因为魔鬼知道自己的时候不多,就气忿忿的下到你们那里去了。”(启12:12)

  撒但为了泄忿,就开始逼迫那妇人──教会(启12:13)。教会虽然受了极大的苦,但仍然存活。地上人烟稀少的地区──旷野──在那1260预言日,或1260实在的年中,供给了上帝忠心子民避难所(启12:14-16;见本书第四章对年日原则的论述)(注二)。

  在这旷野经验结束时,响应基督即将复临的兆头,上帝的子民出现了。约翰指认这一批忠心的人是“其余的儿女……,这儿女就是那守上帝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启12:17)魔鬼特别恨恶这批余民。

  这次逼迫何时何地发生呢?如何发生的呢?这余民何时出现?有何使命?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温习圣经与历史。

大背道

  对基督教会的逼迫先是由异教的罗马发动,以后则是由于教会内部之人的背道。这项背道并非意外,──约翰,保罗,与基督,都曾预言此事。

  耶稣在祂最后的谈话中,曾警告门徒防备要来的欺骗:“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祂说:“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显大神迹,大奇事,倘若能行,连选民也就迷惑了。”(太24:4,24)祂的门徒们会经验一个时期的“大灾难”,但是他们会平安度过大灾难(太24:21,22)。在这逼迫结束时,大自然中会出现惊人的兆头,显露基督复临的时候已经近了(太24:29,32,33)。

  保罗也警告说:“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徒20:29,30)这些“狼”会引领教会“背道”或“离道反教”。

  保罗说,这离道反教的事必会在基督复临之前发生。这事如此确定,以致因为此事尚未发生,就以之为基督复临尚未临近的记号。“人不拘用什么法子,你们总不要被他诱惑,”保罗说:“因为那日子以前,必有离道反教的事,并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显露出来。他是抵挡主,高抬自己超过一切称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上帝的殿里,自称是上帝。”(帖后2:3,4)

  甚至在保罗的时代,这项离道反教就在有限度的进行了。他的方法是撒但式的,“行各样的异能神迹,和一切虚假的奇事……,行各样出于不义的诡诈。”(帖后2:9-10)第一世纪尚未结束,约翰就说:“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约壹4:1)诚然,他说:“那敌基督者的灵”,“现在已经在世上了”(约壹4:1,3)。

  这背道的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罪人”的得势

  “当教会离弃了她”起初的爱时(启2:4),她就失去了教义的纯净,个人的崇高行为标准,以及圣灵所供给的无形的团结合一。在崇拜上,形式代替了单纯。声名与个人的能力在拣选教会领袖上,愈来愈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些领袖们先在当地教会寻求更多的权柄,然后再寻求将他们的权柄延伸至邻近的各教会。

  “在圣灵领导下地方教会的管理,终于由教会权威主义所取代,落到单一教会职员主教手中。每一教友都必须顺服于他,并且,自称惟有藉着他,才能获得救恩。此后教会领袖只想到统治教会,而不想为教会服务。那“最大的”已不再认为他是“众人的仆人”。这样,那介入个人与主之间的神职贵族观念逐渐形成。”(注三)

  由于个人及地方教会的重要性减低,罗马的主教就起来成了基督教的最高权威。借着皇帝的帮助,这位最高的主教,或教皇(注四),被认为是普世教会可见的头,具有至高的权柄,管辖着世界各地所有教会的领袖们。

  在教皇的领导之下(注五),基督教会陷入更深的背道之中。教会愈来愈大的名声,加速了她的衰败。降低的标准使未悔改的人在教会中感到自在。许多对基督教知道不多的人加入了教会,但只是挂名而已。他们将异教的教义、偶像、崇拜模式、庆典、节日,及表号一起带进了教会。

  基督教对异教的这些妥协,导致形成那“大罪人”──一个庞大的假宗教系统,真理与误谬的混合。帖后2:2的预言,并非定个人的罪,而是暴露那为大背道负责的宗教系统。但是在这项系统中的许多信徒,仍属于上帝普世的教会,因为他们依从他们所得到的一切亮光生活。

受苦的教会

  罗马教会既然灵性衰微,就发展出一个更世俗化的形像,与帝国政府建立了更亲密的关系,教会与政治有了不圣洁的联盟。

  一位最具影响力的教父奥古斯丁在他的名著“上帝之城”中,提出了天主教的理想:一个普世性教会控制着一个普世性政府。奥古斯丁的思想立定了中世纪教皇神学的根基。

  主后533年,在一封收进尤斯丁皇帝法典(Justian Code)的信中,尤斯丁皇帝宣告,罗马的主教领导所有的教会(注六)。他也承认教皇消除异端的影响力(注七)。

  当尤斯丁皇帝的将军贝利沙里斯于主后538年解放罗马时,罗马的主教就摆脱了东哥德人(Ostrogoths)的辖制,这东哥德人的亚流派信仰使他们限制天主教会的发展。现在教皇可以使用尤斯丁命令在主后533年赐给他的特权,他可以增加教廷的权柄。如此,正如圣经所预言的开始了1260年的逼迫(但7:25;启12:6,14;13:5-7)。

  可悲的是,教会借着政府的帮助,试图强迫所有的基督徒遵守她的法令与教训。许多人害怕逼迫,就丢弃了他们的信仰。而那些忠于圣经教训的人,就经历了残酷的逼迫。基督教界成了一个战场,许多人因上帝的名受监禁,被处决。在这1260年逼迫时期中,千千万万忠心的信徒经历了大苦难,许多人为了忠于基督而殉身(注八)。

  所溅出的每一滴血,都使上帝与耶稣基督的名受玷污。基督教所受的伤害,没有什么比这次残酷的逼迫更大的了。教会的这些行动大大歪曲了对上帝品格的看法,炼狱与永远受苦的教义,使许多人完全弃绝了基督教。

  宗教改革很久以前,天主教会里面有许多声音抗议她残酷杀害反对者,反对她自大的说法,反对她道德的腐败。教会的不肯改革就造成了十六世纪新教的产生。宗教改革的成功,对罗马教会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教皇借着反改革运动进行了一项血腥的斗争,要瓦解宗教改革,但终于敌挡不住那争取政治与宗教自由的力量。

  最后,在1798年,在主后538年之后1260年,罗马天主教会受到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参阅启13:3)(注九),拿破仑在意大利辉煌的胜利,将教皇置于法国革命政府的处置之下。而法国革命政府则认为罗马的宗教乃是共和的死敌。法国政府叫拿破仑监禁教皇。在拿破仑的命令之下,伯特将军就进入罗马,宣告教皇政治统治的终结。伯特将军捉住教皇,将他带到法国,他就在那里,在放逐中死去(注十)。

  教皇的推翻是关系他衰微的一连串事件累积发展的结果。这事显示出1260年预言时期的结束。许多基督徒解释这件事是预言的应验(注十一)。

宗教改革

  基于遗传而不是出于圣经的教义,对异议分子残酷的逼迫,腐败,以及许多教牧人员的灵性衰退,都是教会内部要求改革的一些主要原因。

教义上的问题

  以下所列是一些助长新教徒宗教改革,并在今天仍然使基督教会与天主教会分离的非圣经教义的例子。

1. 地上教会的头是基督的代表

  这项教义声称,只有罗马的主教,才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及教会有形的头。这项教义与圣经对教会领袖的说法相反(见本书第十一章)。它乃是基于一项假设,认为彼得曾被立为教会有形的头,而教皇是彼得的继承者(注十二)。

2. 教会及教会的领袖不能错误

  那大力地使罗马教廷获得势力与影响力的,就是她不能错误的教义。教会宣称,她从未犯过错,并且永不会错。这项教义乃是基于以下得不着圣经支持的理论:因为教会是神圣的,其承袭的特性之一就是绝无错误,并且,上帝是要藉着这神圣的教会,引领一切友善的人到天国,因此,她在信仰与道德的教导上,就必不会错误(注十三)。所以,基督会藉着圣灵的大能保守她不犯任何错误。

  由不承认人类根本上已腐败(见本书第七章)的逻辑上推论,教会领袖也必须是不能错误的(注十四)。这样,天主教的著作就说,他们的领袖拥有这项特权(注十五)。

3. 遮蔽基督大祭司中保的工作

  当罗马教廷的影响力愈来愈增加时,信徒的关注就从基督在天上作大祭司不停息的中保的工作转移──那是旧约圣所崇事中每日常献之祭所预表的实体(见本书第四章,二十三章)──转移到地上的祭司工作,及其在罗马的领袖。信徒不但不信靠基督以获得赦罪及永远的救赎(见本书第九章,第十章),反将他们的信心放在教皇、神父、及主教们身上。这与新约圣经教导所有信徒都是祭司的教训相反。教牧人员的赦罪工作,现在被认为是对得救十分重要了。

  当教会将弥撒代替圣餐时,在效用上就抵消了基督经常在天上将祂赎罪祭功劳用在悔改的罪人身上的天上祭司的工作。不像主的圣餐──那是耶稣所设立纪念他的死并预表祂的国降临的圣礼──天主教会声称,弥撒乃是人作祭司向上帝所献基督不流血的祭。因为基督再一次像在格挖利一样被献上,弥撒就被视为可以带给信徒及已死的人特别的恩典(注十六)。

  民众不知道圣经,只知道人作祭司所举行的弥撒,就失去了直接到中保耶稣基督那里去的福气。这样,那邀请与应许:“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6)就被废弃了。

4. 好行为的功劳性

  那藉着行善人就可以获得对得救十分重要的功劳,以及信心并不能拯救人的流行看法,乃是与新约圣经的教训相反(见本书第九章,第十章)。天主教会教导说,恩典融入罪人心中所生的好行为,具有功劳性。那就是说,它使个人具有合理得救的权利,而且人所行的好行为,可以比得救所需要的更多──像圣徒所行的一样──如此累积额外的功劳。而这额外的功劳可以用在他人身上,因为教会认为罪人的称义是藉公义融入他们的心中,好行为就在人的称义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功劳性的好行为,在炼狱的教义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项教义说,那些没有完全洁净的人,在未进入天堂的快乐之前,必须先在炼狱中为他们的罪忍受炼净的暂时惩罚。活着的信徒,藉着祷告与好行为,可以缩短那些在炼狱中的人受苦的时间与减轻他们的痛苦。

5. 补赎与赎罪券的教义

  补赎是一种基督徒藉以使受洗之后的罪获得赦免的圣礼。这项罪的赦免,藉着神父的赦罪而获得。但是在获得赦罪之前,基督徒必须审查他们的良心,悔改他们的罪,并决心不再得罪上帝。然后他们必须向神父认罪,并遵行补赎事项──神父所指派的一些任务。

  但是补赎并不完全使罪人得释放。他们必须在今世或在炼狱忍受暂时的惩罚。为了解决这项惩罚,教会设立了赎罪券的制度,借以为赦罪之后因罪而有的暂时性的惩罚预备豁免。那使活人与在炼狱中的人都能获益的赎罪券赦罪,是随悔罪及实行所指定好行为的情况而定。通常这好行为是付钱给教会。

  那使赎罪券成为可能的,乃是殉道者,圣徒,使徒,尤其是耶稣基督,马利亚的额外的功劳。他们的功劳储存在“功劳库”里,可以转移给功劳不足的信徒。那自称彼得继承者的教皇,控制着这库房的钥匙,可以将库房中的功劳归给人,以解除人暂时性的惩罚(注十七)。

6. 教会有最终的权柄

  许多世纪以来,教会采用了许多异教的信仰,圣日,及表号。当有声音反对这些可憎之物时,罗马的教会就认为他们是唯一有权解释圣经的。是教会,而非圣经,成了最终的权威(见本书第一章)。教会说,有两个真理的源头存在:(1)圣经(2)天主教会的遗传,包括教父的著作,教会会议的教令,核准的信条,以及教会的礼仪。何时教会的教义,由遗传所支持,不为圣经所支持时,则先以遗传为准。平信徒无权解释上帝在圣经中所启示的教义,惟有天主教会才有此项权柄(注十八)。

新时代的诞生

  在十四世纪,威克里夫起来要求教会改革,不仅在英国,而且要在整个基督教界。那时只有少数圣经存在,他却预备了整本圣经的英文译本。他那只藉相信基督就能得救,并只有圣经才无错误的教训,奠定了新教徒宗教改革的根基。他是宗改革的晨星,企图使基督的教会摆脱一切异教无知的捆绑。他发动了一场运动,藉以解放个人的思想,并要使整个国家摆脱宗教错误的钳制。威克里夫的著作感动了胡斯、耶柔米、路德,及许多其他人的心灵。

  路德马丁──热情、冲动、不妥协──也许是宗教改革中最强有力的人物。他一面批驳靠行为得救的道理,一面比别人都更强有力的领人回归圣经,及因信称义的伟大福音真理。

  路德声称信徒不应该接受任何圣经之外的权威,使人的眼睛转向天上,从人的行为、神父、补赎,转向那唯一的中保与救主基督。他说,藉着人的行为减少罪疚及避免罪的刑罚,乃是不可能的。惟有向上帝悔改,及相信耶稣,才能拯救罪人。因为它是一项礼物,是白白赐予的,祂的恩典绝不能被购买。所以,人有盼望,不是因为赎罪券,而是因为一位被钉十字架的救赎主所流的血。

  好象考古学家挖掘古物,发掘那埋藏在许多世纪累积的废物之中的宝物一样,宗教改革发现了一些长久被遗忘的真理。因信称义,这伟大的福音原则,重新为人发现,视为对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的赎罪祭,并祂全然充足之祭司工作的新重视。许多非圣经的教训,如为死人祷告、敬拜圣徒与圣物、弥撒的举行、敬拜马利亚、炼狱、补赎、圣水、神父独身、念珠、异端裁判、变质说、临终抹油礼、以及依靠遗传,都不予以承认,而予以弃绝。

  新教徒的改革者,几乎一致地指出,教皇制度就是那“大罪人”,“不法的隐意”,及但以理书中的“小角”,是那在启示录12:6,14,及13:5中所说,在基督复临之前逼迫上帝真实子民的团体(注十九)。

  圣经教义,以及惟有圣经是信仰与道德的标准,成了基督新教的基本原则。宗教改革家们认为,所有人的遗传,都必须顺服于圣经之较高的最终权威。至于宗教信仰,没有任何权威──教皇、会议、教父、帝王与学者──能统治人的良心。诚然,基督教界开始从沉睡中觉醒了。最后,许多地方宣告了宗教自由。

停滞的改革

  基督教的改革本不应该在十六世纪结束。宗教改革家们的成就相当可观,但却没有将在背道时期所失落的一切亮光都重新发现。他们已使基督教脱离完全的黑暗,但仍然处于阴影之中。他们虽然已经打破了中世纪教会的铁腕,将圣经还给世人,并恢复了基本的福音,但是他们未能发现其它重要的真理。全身入水的浸礼,义人复活时基督赐下不朽的生命,第七日为圣经的安息日,并其它的真理等(请参本书第七、十四、十九及二十五章),仍然失落在阴影之中。

  继承他们的人,未在改革上继续向前,但巩固已有的成就。他们因为将注意力集中在改革家们的话及意见上,以致忽视了圣经。少数人发现了新真理,但大多数不肯前进到超过早期改革家们的信仰。结果基督教会的信仰就退化成为形式主义及学术主义。那些本该废除的错误,反而奉为神圣。改革的火焰逐渐熄灭,基督教会变成冷漠,形式化,本身也成为需要改革的了。

  宗教改革之后的时代忙于神学活动,在灵性上少有进展。法雷(Frederic W. Farrar)论到这时期,写道:“自由换成了奴役,普世性原则换成了乞怜式的原理,真理换成了教条主义,自主换成了遗传,宗教变成了制度。对圣经话的敬畏却被默示的死理论所代替。愉快的纯正让位给死板的一致,对立的辩证取代了活泼的思想。”(注二十)虽然“宗教改革打破了旧经院哲学派的铅制的权仗”,但改革派基督教会引进了“一种新的经院哲学,其权杖却是铁的。”(注二一)格兰特(Robert M. Grant)说这新经院哲学“像中世纪的神学结构同样僵硬”(注二二)。“改革派基督教会实际上以他们现行的信条限制, 束缚了他们自己。”(注二三)

  争论爆发开了。“没有什么时期像那时一样,人专心于发现他人的错误,彼此诬蔑。”(注二四)这样,福音成了言词的论战。“圣经不再向心灵说话, 而是向吹毛求疵的脑子说话。”(注二五)“各种学理是正统的,但是灵性却荡然无存。神学得了胜,但是爱却熄灭了。”(注二六)

余民

  虽然有背道及1260年的逼迫,一些信徒仍然返照出使徒教会的纯洁。当1260年的压迫在主后1798年结束时,那龙未能完全根除上帝忠心的子民。撒但继续将他毁坏的努力指向这些人。约翰说:“龙就向妇人发怒,去与她其余的儿女争战,这儿女就是那守上帝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启12:17)

何谓余民?

  在约翰描写那龙与妇人的儿女争战时,他用以描写的话是:“她其余的儿女。”(启12:17)这意思是“剩余的”或“余民”。圣经描写余民是一小群上帝的子民,经过了灾难、战争、背道,仍然对上帝保持忠心的人。这忠心的余民,乃是上帝用以繁衍祂地上有形教会的根(代下30:6;拉9:14,15;赛10:20-22;耶42:2;结6:8;14:22)。

  上帝曾差遣余民宣扬祂的荣耀,引导祂分散在世上各地的百姓到祂的“圣山耶路撒冷”,“锡安山”(赛37:31,32;66:20;参阅启14:1)。论到如此聚集的人,圣经说:“羔羊无论往哪里去,他们都跟随祂。”(启14:4)

  启12:17中包含了对上帝所拣选忠心信徒中最后余民的描写──末时在基督复临之前祂忠心的见证人。

  余民有何特征呢?

余民的特征

  末时的余民是不容易被人错认的。约翰用一些特别的措词描写这一群人。他们是在1260年的逼迫之后出现,由一批“守上帝诫命,有耶稣见证的”人所组成(启12:17依原文译)。

  他们负有责任,要在基督复临之前向全世界宣讲上帝最后的警告,就是启14章三天使的信息(启14:6-12)。这些信息本身就包括了对余民的描写。他们是:“守上帝诫命和耶稣信心的。”(启14:12依原文译)让我们更仔细地考虑一下这些特征吧。

1. 耶稣的信心

  上帝余民的特征是,他们有类似耶稣的信心。他们反映出对上帝,对圣经毫不动摇的信心。他们相信耶稣基督是所预言的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并降世为世人的救主。他们的信心包括了圣经所有的真理──那些耶稣所相信并教导人的真理。

  这样,上帝的余民会宣讲信基督得救的永远福音。他们会警告世人,上帝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并会预备他人迎见他们即将复临的主。他们会从事普世的圣工,完成对人类神圣的见证(启14:6,7;10:11;太24:14)。

2. 上帝的诫命

  在耶稣里真实的信心,使余民献身效学主的榜样。约翰说:“人若说他住在主里面,就该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约壹2:6)耶稣既然遵守了祂父的命令,他们也要遵守上帝的诫命(约15:10)。

  尤其因为他们是余民,他们的行为,必须与他们所承认的信仰相合──否则就毫无价值。耶稣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藉着基督所赐给他们的力量,他们顺从上帝的要求,包括上帝那不改变的道德律,全部十条诫命(出20:1-17;太5:17-19;19:17;腓4:13)。

3. 耶稣的见证

  约翰说“耶稣的见证”,就是“预言之灵”(启19:10)。余民会被预言恩赐传达的耶稣的见证所领导。

  圣灵的恩赐要在整个教会历史中发挥其功能,直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上帝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3)所以,这乃是余民的一大特点。

  这样的预言领导,使余民成了宣讲预言信息的预言之民。他们会明白预言并教导预言。那临到余民的真理的启示,帮助他们完成准备世人迎接基督复临的使命(见本书第十七章)。

末时余民的出现

  圣经指出,余民出现在世界的舞台,是在大逼迫时期之后(启12:14-17)。那造成教皇在1260年时期结束时(主后1798年)被俘的惊天动地的法国革命,以及三个宇宙性的大兆头──日、月、星、地球,都见证基督复临已经临近(见本书第二四章)──的应验,导致了一次对预言研究的大奋兴。到处出现了耶稣即将复临的盼望。世界各地,许多基督徒认识到,“末时”已经来到(但12:4)(注二七)。

  十八世纪后半叶及十九世纪前半叶圣经预言的应验,造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以盼望基督复临为中心的超教派运动。在各教会都可找到盼望基督就要回来的信徒正在祷告、工作,期待着这历史顶尖的大事。

  基督复临的盼望,在相同盼望的人之间,带来深切合一的精神。许多信徒联合起来警告世人基督就要回来。复临运动诚然是一个以上帝的话及基督复临的盼望为中心的超教派运动。

  他们愈研究圣经,愈相信上帝正呼召一批余民去继续基督教会所停滞的改革。他们已亲自在他们自己教会经验了改革精神的缺乏,及缺少热心为基督复临去研究及作准备。他们研究圣经发现,上帝引领他们所经历的试炼与失望,所构成的深切属灵与洁净的经验,将他们带到一起成为上帝的余民。上帝已命令他们继续那曾带给教会如此多快乐与能力的宗教改革。他们以谦卑与感恩的心接受了他们的使命,知道上帝的使命临到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天生的优越,并知道,惟有藉着基督的怜悯与大能,他们才能获得任何成功。

余民的使命

  启示录中的预言,清楚地列出了余民的使命。启示录14:6-12三位天使的信息显明了余民的宣讲会导致福音的真理最终并完全的恢复(注二八)。这三个信息包括上帝对撒但那难以抵抗,在基督降临之前横扫世界的欺骗之对策(启13:3,8,14-16)。紧接着上帝对世人最后的呼吁之后,基督就回来收割庄稼(启14:14-20)。

第一位天使的信息

  “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天使飞在空中,有永远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他大声说:‘应当敬畏上帝,将荣耀归给祂,因祂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应当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启14:6,7)

  第一位天使的信息代表上帝的余民将永远的福音传给世人。这福音与古时众先知及使徒所宣讲的是同一上帝无穷大爱的好消息(来4:2)。余民不会宣讲一个不同的福音──他们从审判的角度重申罪人可以因信称义,领受基督公义的永远福音。

  这信息呼召世人悔改。它召请所有的人“敬畏”上帝,将“荣耀”,或将尊荣,归给祂。我们受造是为此目的。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言语行动将荣耀或尊荣归给祂。“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约15:8)

  约翰预言这项准备世人迎接基督复临的运动,重新依照圣经强调了对荣耀上帝的关切。它会前所未有的提到新约呼召我们注重对我们生命的神圣管家责任。“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我们对自己身体、道德、属灵的能力,没有独享的权利。基督已在格挖利用祂的血买了这些。“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上帝。”(林前6:19,20)“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林前10:31)

  “祂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使这项悔改的呼召更为迫切(见本书第二十三章)。启14:7的“审判”一词译自希腊文 Krisis,系指审判的行动,而非判决(krima)。它指全部审判过程,包括人被带到审判台前,生活记录的调查,有罪或定罪的判决,永生的赐与或死亡的判定(见太16:27;罗6:23;启22:12)。审判时候的信息,也宣讲上帝对一切背道的审判(但7:9-11,26;启17,18)。

  审判时候的信息,特别指基督在天上圣所任大祭司工作的最后阶段。基督已进入祂审判的工作。

  这个信息也呼召所有的人敬拜创造主。上帝的崇拜呼召,必须与叫人敬拜兽与兽像的命令对比着看(启13:3,8,15)。不久各人都必须选择真敬拜或假敬拜──选择敬拜上帝时依上帝的条件(因信称义),或依人的条件(因行为称义)。藉着命令我们“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启14:7;出20:11),这个命令也叫我们注意第四条诫命。它领导人进入对创造主的真敬拜,一个关系到尊重祂创造的记念,主耶和华在创造时所设立,在十诫中重申的第七日的圣安息日(见本书第十九章)的经验。因此,第一位天使的信息是要在世人面前推崇创造主基督,及圣经安息日的主基督。安息日是上帝创造的记号──一个被祂广大受造生灵所忽视的记号。

  由于上帝恩典的安排,开始宣讲这项叫人注意创造主上帝的信息时,正是达尔文出版了他的“物种起源”(1859),进化论获得大进展之时。宣讲第一位天使的信息,构成了阻挡进化论进展的最坚强的保垒。

  最后,这项呼召意味着恢复那为不法的人所践踏的上帝神圣律法的尊荣(帖后2:3)。只有在真崇拜恢复,信徒依照上帝之国的原则生活,才能将荣耀归给上帝。

第二位天使的信息

  “叫万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启14:8)

  从人类早期历史,就知道巴比伦城代表对上帝的蔑视。它的巴别塔乃是背道的记念碑,叛逆的中心(创11:1-9)。路锡甫(撒但),乃是她暗中的王(赛14:4,12-14)。显然,他要使巴比伦成为他统治人类大计划的工具。整本圣经中,上帝之城耶路撒冷与撒但之城巴比伦之间的争战,说明了善恶之间的大斗争。

  在基督教的早期,罗马人逼迫犹太人也逼迫基督徒之时,犹太人与基督徒的文学中,都称呼罗马城为巴比伦(注二九)。许多人相信,彼得曾用巴比伦作为罗马的别名(彼前5:13)。因为它的背道与逼迫,大多数宗教改革时代及宗教改革之后的基督徒,都曾称罗马的天主教会为属灵的巴比伦(启17),是上帝子民的仇敌(注三十)。

  在启示录中,巴比伦被称为坏女人,是淫妇及她不纯洁的女儿的母(启17:5)。她代表一切背道的宗教团体及其领袖。但她特别是指那造成启13:15-17中所描写的最后危机的兽与兽像大背道的宗教联盟。

  第二位天使的信息揭露了巴比伦背道及她强迫人力量的一般性质说,她“叫万民喝邪淫大怒之酒”。巴比伦的酒代表她的各种异端教训。巴比伦会压迫政治权势,强迫普遍实施她虚假的宗教教训与命令。

  所说的邪淫,代表她与万国之间──背道的教会与政治权力之间──的非法关系。教会应该与她的主有婚姻关系,但她为了寻求政治上的支持,就脱离了她的丈夫,犯属灵的奸淫(结16:15;雅4:4)。

  这非法的关系,造成悲剧。约翰看见地上的居民“喝醉”了她虚假的教训,巴比伦自己则“喝醉了圣徒的血,和为耶稣作见证之人的血”,就是那不肯接受她非圣经教义,不肯屈服于她权威的人的血(启17:2,6)。

  巴比伦倾倒了,因为她拒绝第一位天使的信息──在创造主里因信称义的福音。正如教会历史前几个世纪中罗马教会背道一样,今天许多基督教会也偏离了宗教改革时期的伟大圣经真理。这项巴比伦倾倒了的预言,尤其在一般基督教会偏离了那一度曾如此强有力推动宗教改革,单纯因信称义的永远福音上,获得了应验。

  第二位天使的信息,在愈靠近末日时愈显中肯。在各种拒绝第一位天使信息的宗教团体联盟上,它将得着完全的应验。巴比伦倾倒了的信息在启18:2-4中,再次重复,宣告了巴比伦的完全倾倒,并呼召那些仍留在那组成巴比伦的各宗教团体里的上帝的子民离开她们。那位天使说:“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启18:4)(注三一)

第三位天使的信息

  “若有人拜兽和兽像,在额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记,这人也必喝上帝大怒的酒。此酒斟在上帝忿怒的杯中,纯一不杂。他要在圣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与硫磺之中受痛苦。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那些拜兽和兽像,受他名之印记的,昼夜不得安宁。圣徒的忍耐就在此,他们是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启14:9-12)

  第一位天使的信息,宣讲永远的福音,叫人恢复对创造主上帝的真崇拜,因为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第二位天使警告人要防备一切出于人的敬拜形式。最后第三位天使宣讲上帝最严肃的警告,叫人不要拜兽和兽像──那是凡拒绝因信称义之福音的人最后必要行的。

  在启13:1-10中所描写的那兽,乃是在许多世纪中横行基督教界的教会与政治的联合。保罗的的形容词是“大罪人”(帖后2:2-4),但以理形容他是“小角”(但7:8,20-25;8:9-12)。兽像代表教会失去了真实的宗教改革精神之后,与政治联合以强迫他人接受他的教训的背道的宗教形式。政教的联合,将使他们完全成为兽的像。──那兽就是在1260年中施行逼迫的背道的教会,故此称为兽像。

  第三位天使的信息,宣讲圣经中最严肃,最可怕的警告。它显明那些在地上最后危机中顺服人的权威的人,必会敬拜兽与兽像,而不敬拜上帝。在此最后的争战中,将发展出两类人:一类人会倡导人发明的福音,并会敬拜兽与兽像,带给自己最悲惨的刑罚。另一类人在强烈的对比中,依靠真实的福音而活,并且“他们是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启14:9,12)。最后的问题关系到崇拜的真假、福音的真假。当这个问题清楚地带到世人面前时,凡拒绝上帝创造的记念──圣经的安息日──在充分知道星期日并非上帝所指定的敬拜日之后,仍然选择尊重星期日,在星期日敬拜的人,将会受“兽的印记”。这个印记,是叛逆的印记。那兽说他改变了敬拜的日子,表明他的权柄在上帝的律法之上(注三二)。

  第三位天使的信息,使世人的注意转到拒绝接受永远的福音、及上帝恢复真敬拜的信息的后果。它清楚地描绘了人在敬拜上所作选择的最后结果。这项选择不是一项容易的选择,因为无论你选择什么,都会受苦。顺从上帝的人会经验龙的忿怒(启12:17),最后遭受死亡的威胁(启13:15);而那些选择拜兽与兽像的人,则会遭遇最后的七大灾难,及最终的“火湖”(启15,16;20:14,15)。

  虽然两种选择都关乎受苦,但它们的结果不同。敬拜创造主的人,必会逃脱龙的忿怒,并会与羔羊一同站立在锡安山上(启14:1;7:2,4);但在另一方面,那拜兽与兽像的人,则会接受上帝完全的忿怒,在羔羊与众圣天使面前灭亡(启14:9,10;20:14)。

  人人都必须选择敬拜谁。或是因信称义的选择,那将被显明是参与上帝所认可的敬拜方式;或是实际靠行为称义的选择,那将被显明是参与上帝所禁止的敬拜方式,是兽与兽像所命令的人为的敬拜。上帝不能接受后一种方式的敬拜,因为它以人的命令为优先,不以上帝的命令为优先。它寻求靠人的行为称义,而不靠赖那以上帝为创造主,为救赎主,为再造主,完全降服于祂而得的信心。从这种意义上说,第三位天使的信息,就是因信称义的信息。

  上帝在所有的教会中都有祂的儿女,但是祂藉着余民教会宣讲一个呼召祂的子民离开背道的教会,准备他们迎接基督复临,以恢复祂的真敬拜的信息。余民教会因认识到上帝的许多子民还没有加入到他们当中,他们努力去完成这严肃的使命时,就感到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他们知道,只有藉着上帝的恩典,他们才能完成他们重大的任务。

  鉴于基督即将复临,以及需要准备好迎见祂,上帝那迫切的、慈怜的呼召,临到我们每一个人:“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因她的罪恶滔天,她的不义,上帝已经想起来了。”(启18:4,5)
————————————————————————————————————————

注一:那围绕着纯洁妇人日头眩目的光亮,依照不同评经家的说法,代表新约福音的亮光。它使早期教会有能力、有圣灵的恩膏。月亮,反射日头的光线,合适的象征旧约藉预言及礼仪,预表十字架及那要来的一位,反照出福音的亮光。十二星的冠冕,则代表教会的根,旧约时代是十二支派的先祖,延伸为新约的十二使徒。

注二:计算预言时间一日顶一年的原则,前在但以理书第九章关于弥赛亚的预言中已经提及。见本书第四章。

注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卷四835面

注四:“教皇”(英文为 Pope)之名,实际是来自拉丁文 papa,希腊文 papas、pappas,译为“父亲”、“监督”或“主教”。教皇是“罗马的主教,罗马天主教会的头”(Webster's New Universal Unabridged Dictionary 第二版)。

注五:教皇制度可以解释为其最高权柄在教皇身上的教会行政管理制度。

注六:尤斯丁皇帝写给教皇约翰的信,被引述在教皇约翰给尤斯丁皇帝的信中。收入尤斯丁法典第一卷,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研究资料书684,685面。

注七:主后533年三月二十六日尤斯丁写给康士坦丁堡的信艾匹番尼斯大主教的信,收入尤斯丁法典第一卷,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研究资料书685面。

注八:见 James Hastings 著 Encyloeae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 卷九749-57面;John Dowling 著 The History of Romanism:From the Earlist Corruptions of Christianity to the Present Time 第十版 237-616面。

注九:这项打击严重地损害了教皇的声誉,但并未结束她的影响力。启13:3讲到这死伤得了医治,指明教皇影响力的复苏。在末日,她要成为最强有力的宗教势力。

注十:George Trevor 著 Rome:From the Fall of the Western Empire,439,440面;John Adolphus 著 The History of Frawnce From the Year1790 to the Peace Concluded at Amiens in 1802,卷二 364-369面,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研究资料书701,702面。

注十一:Leroy E. Froom 著 The Prophetic Faith of our Fathers 卷二465-782面。

注十二:Peter Geiermann 著 The Converts Catechism of Cathoilic Doctine 27,28面。

注十三:同上27面

注十四:后来,教皇不可能错误的教义系根据以下假设。(1)“因是完全的头,上帝教会必然有不能错误的特性。”(2)彼得在教导信仰与道德上未曾有错。(3)教皇已从彼得承袭这上帝教会的特性。故此所得的结论是:从教皇的座位上说话,“教皇乃是信仰与道德无误的教师”(Peter Geiermann 著 The Converts Catechism of Cathoilic Doctine,29面)。“从教皇的座位上”(拉丁文 ex cathedra)指教皇对天主教会所作官方的宣布而言。

注十五:关于教皇拥有的权力,可参阅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研究资料书680面所引述 Lucius Ferrais 著 Prompta Bibliotheca 中 Papa 第二条,关于教皇自称拥有的权力,见 The Great Encyclical Letters of Pope Leo XIII,193,304面中教皇 Leo 八世1890年1月10日及1894年6月26日教谕,亦可参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研究资料书683,684面。

注十六:John A. McHugh 与 Charles J.Callan 合译(法译英)Catechism of the Trent Council for Paris Priests,258,259面,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研究资料书614面。

注十七: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卷七47,48面。

注十八:见 Philip Schaff 编 The Creeds of Christendom,卷二79-83面所引述 council of Trent,Session IV。参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研究资料书1041-1043面。

注十九:Leroy E. Froom 著 The Prophetic Faith of our Fathers,卷二528-531面。

注二十:同上。

注二一:同上。

注二二:Robert M. Grant 著 A Short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97面。

注二三:Farrar 361面。

注二四:同上363面。

注二五:Robert M. Grant 著 A Short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97面。

注二六:Farrar 365面。

注二七:关于余民的起源,见 Leroy E.Froom 著 The Prophetic Faith of our Fathers,卷四;Gerard Damsteegt 著 Foundation of Seventh-Day Adventist message and missio。

注二八:参阅 Gerard Damsteegt 著 A Theology of Restoration。

注二九:见 Midrash Rabbah on Canticle I. 6, 4;Tertullian,Against Marcian,III,13,TertulianAnswer to jthe Jews,9

注三十:见 Leroy E. Froom 著 The Prophetic Faith of our Fathers,卷二531,787面。

注三一: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卷七828-31面。

注三二:天主教会称有权柄改变崇拜的日子。“问:安息日何日?答:星期六是安息日。问:为何我们守星期日不守星期六?答:我们守星期日不守星期六,是因为天主教会将星期六的严肃性转栘到星期日的缘故。”(Peter Geiermann 著 The Converts Catechism of Cathoilic Doctine,50面)。参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研究资料书886面。这教理问答曾在1910年1月25日获得教皇 Pius X 的“使徒降福”(同上)。


□ 本书版权所有---安息日全球总会

中国安息日会网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