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第十五章 洗礼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相信……

  藉着洗礼,我们公开承认对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的信心,并见证我们对罪已经死了,及见证我们要以新生的样式而活。这样,我们承认基督是主,是救主,成为祂的子民,并被接纳成为祂教会的教友。洗礼象征我们与基督的联合,罪的赦免,以及我们的领受圣灵。它是全身入水,并且是基于对耶稣的肯定信心及悔罪的凭据。它是依照圣经的教导,并在人接受圣经教训之后举行。 ——基本信仰第十五条


  住在非洲的杨温娜,不认为洗礼只是一种选择。她已研读圣经一年多,热望成为基督徒。

  一天晚上,她将她所学的东西告诉她的丈夫。他勃然大怒,喊着说:“我的家中不要这种宗教,你若继续研读圣经,我要杀死你!”杨温娜虽然口头上无法招架,但她仍然继续研读圣经,不久就预备受洗了。

  杨温娜在离家参加洗礼之前恭敬地跪在她丈夫面前,告诉他她要受洗。他拿起他那把大猎刀,喊着说:“我已经告诉你,我不要你受洗。你受洗的那一天,我就会杀你!”

  但是杨温娜决心要跟随她的主。她离家时,她丈夫威胁的话仍然回响在她的耳中。

  她在下水之前,先认罪,并将她的生命献给她的救主,也不知道那一天她是否要为她的主舍去她的生命。她受洗时平安充满着她的心。

  当她回家时,她将那把刀拿到她丈夫那里。

  “你受洗了吗?”他气忿忿的问。

  “受洗了,”杨温娜简单地回答:“刀在这里。”

  “你已准备让我杀死吗?”

  “是的,我准备好了。”

  丈夫惊奇于她的勇气,就打消了想要杀她的念头(注一)。

洗礼的重要性

  洗礼值得冒生命的危险吗?上帝真的要求人受洗吗?得救取决于人是否受洗吗?

耶稣的榜样

  有一天,耶稣离开了祂在拿撒勒的木匠店,向家人说再见,来到祂的表哥约翰传道的地方。祂到约翰那里,要求受洗。约翰大吃一惊,想拦阻祂不要受洗,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

  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太3:13-15)

  耶稣受洗使这个仪礼(注二)永远得着上帝的认可(太3:13-17;参阅太21:25)。洗礼是在公义上人人都可参与的一面。既然那无罪者基督为了“尽诸般的义”也受了洗,我们这些罪人也应该同样受洗。

耶稣的吩咐

  耶稣在传道工作结束时,曾吩咐祂的门徒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太28:18-20)

  在这项使命中,基督清楚地指明,祂要求那些想加入祂教会的人,就是祂属灵国度的人受洗。藉着门徒的传道,当圣灵带人悔改,接受耶稣作他们的救主时,他们就要奉三一真神上帝的名受洗。他们的受洗会显明他们已经与基督建立了个人的关系,并已献身度一种与祂恩典国度的原则相和的生活。基督以保证来结束祂施洗的命令说:“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基督升天之后,使徒曾宣讲受洗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徒2:38;10:48;22:16)。回应他们的宣讲,许许多多的人受了洗,构成了新约时代的教会(徒2:41,47;8:12;8:12),并领受了父子圣灵的权柄。

洗礼与得救

  基督教导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16)在使徒的教会中,接受基督之后就自动受洗。它是证实新信徒信仰的一种方式(参阅徒8:12;16:30-34)。

  彼得曾用洪水时挪亚的经验说明洗礼与得救的关系。在洪水前的时代,罪恶已到达如此深重的程度,以致上帝藉着挪亚警告世人要悔改,否则将面临灭亡。只有八个人相信,进入了方舟,并“藉着水得救”。彼得说:“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藉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上帝面前有无亏的良心。”(彼前3:20,21)

  彼得解释说,我们藉着洗礼得救,正如挪亚与他的家人藉着水得救一样。当然,拯救挪亚的,不是洪水,而是上帝。同样的,那将信徒的罪洗除的,不是洗礼的水,而是基督的宝血,“但是洗礼,如同挪亚顺从地进入方舟一样,乃是清洁良心对上帝的响应。当人藉着上帝的大能发出响应时,那藉着耶稣基督复活所提供的救恩就发生效力。”(注三)

  但是,洗礼虽然与得救密切相关,但却不能保证得救(注四)。保罗认为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经验,乃是象征洗礼(注五)。“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我们的祖宗从前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并且都吃了一样的灵食,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以色列人过红海时,全身“浸入”水中,──上面是云,四面是水──就是象征式的受了洗。虽然有这样的经验,“但他们中间多半是上帝不喜欢的人。”(林前10:1-5)所以今天,洗礼并不自动保证得救。以色列人的经验“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10:11,12)

“一洗”

  在基督教界,洗礼的施行,各不相同。有的使用全身入水,有的是滴水,有的是洒水,还有倒水的。圣灵带进上帝教会合一的性质,乃使施行“一洗”(弗4:5)(注六)。圣经中有关施洗这个词的意义,施洗的作法,及其属灵的意义是怎样说的呢?

“受洗”一词的含义

  “受洗”一词,译自希腊文动词 baptizo,意为浸入。因其从动词 bapto 变化而来,意为“浸入,或浸在底下”(注七)。当受洗一词指用水受洗时,其意为将人浸入水下(注八)。

  在新约中动词“受洗”一词,用为(1)用水受洗(如太3:6;可1:9;徒2:41)。(2)比喻基督的受苦与受死(太20:22,23;可10:38,39;路12:50)。(3)指圣灵的降临(太3:11;可1:8;路3:16;约1:33;徒1:5;11:16)及(4)洗濯礼或洗手的礼仪(可7:3,4;路11:38──圣经原文中使用同一词)。这第四种用法,只是指洗除仪文上的不洁净,不能因此说倒水或泼水的洗礼为合法(注九)。圣经用受洗的名词指水的洗礼及基督的受死(太3:7;20:22)。

  何威德(J.K.Howard)说,新约“未给予任何证据,证明洒水式是使徒的作法。证据都显明,它是以后引进的。”(注十)

新约中的洗礼

  新约圣经所有用水施洗的记戴,都是全身入水。我们读到约翰在约但河施洗(太3:6,参阅可1:5),并且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为那里水多”(约3:23),只有全身入水才需要“水多”。

  约翰曾将耶稣全身浸入水中。他在约但河中为耶稣施洗,并且在受洗之后,耶稣曾“从水里一上来”(可1:9,10;太3:16)(注十一)。

  使徒时代的教会也是用全身入水式施洗。当传道者腓利为埃提阿伯的太监施洗时,他们两人“同下水里去”,并“从水里上来”(徒8:38,39)。

历史中的洗礼

  基督降世以前,犹太人用全身入水式为外邦改信犹太教的人施洗。关林(Qumran)的伊神斯派(Essenes)为本身的会员及加入的信徒也都采用全身入水式(注十二)。

  从地下墓穴,教堂的中的画,从地上,墙上,天花板上的图案,从雕刻印下的图形,以及从新约古卷中的插画,“都有力地证实全身入水式是基督教会最初十至十四个世纪中正常的洗礼方式。”(注十三)在古时的大教堂,小教堂中,在北非、土耳其、意大利、法兰西及其它地区废墟中见到的洗礼池,都见证这种洗礼方式的古老性(注十四)。

洗礼的意义

  洗礼的意义,与其举行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溥鲁枚(Alfred Plummer)说:“洗礼只在用全身入水式举行时,才能显明其充分的意义。”(注十五)

基督之死与复活的表号

  为水所漫过代表难于承担的患难与痛苦(诗42:7;69:2;124:4,5),因此耶稣水的洗礼预表祂的受苦、受死与埋葬(可10:38;路12:50)。祂从水中出来,则表明祂的复活(罗6:3-5)。

  “若是使徒教会所用的洗礼是全身入水之外的洗礼式”,洗礼在代表基督受苦上就毫无意义。因此“全身入水洗礼最强有力的论据乃是神学的论据。”(注十六)

代表向罪而死向上帝而活

  信徒在洗礼中进入主的受苦经验。保罗说:“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祂的死吗?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罗6:3,4)

  信徒与基督的亲密关系可以从下面的话看出来:“受洗归入基督耶稣”,“受洗归入祂的死”,及“藉着洗礼……和祂一同埋葬”。何威德说:“在洗礼象征性的行动中,信徒进入基督的死,并且那死真正的成了他的死。他又进入基督的复活,而那个复活也成了他的复活。”(注十七)但是信徒进入主的受苦是什么意思呢?

1. 向罪而死

  在洗礼中,信徒“在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罗6:5),并“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加2:20)。这意思是“我们的旧人,和祂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罗6:6-8)

  信徒已经丢弃了他们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们已向罪而死,并证实了“旧事已过”(林后5:17)。他们的生命是与基督一同藏在上帝里面。洗礼象征旧生命已经钉十字架,不仅仅是死,也是埋葬。我们“受洗与祂一同埋葬”(西2:12),正如埋葬是在人死之后,因此当信徒下到水的坟墓之时,那个他在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时死去的旧生命,就埋葬了。

  在洗礼中,信徒丢弃了世界。受洗的人顺从这命令:“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的物”(林后6:17),就公开弃绝服事撒但,并公开接受基督进入他们的生命之中。

  在使徒教会中,悔罪的呼召中包括洗礼的呼召(徒2:38)。这样,洗礼也表明真诚的悔改。信徒向他们的违犯律法而死,并藉着耶稣宝血的洁净获得赦罪。洗礼的仪式显示内心的洁净──已认之罪的洗除。

2. 向上帝而活

  基督复活的大能在我们生命中发挥作用。它使我们有力量以新生的样式而活(罗6:4)──现在向罪是死的,但“向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罗6:11)。我们见证,胜过旧人性情得胜的生活唯一的希望,乃是在于已升天之主的恩典。祂藉着圣灵赐活力的大能,供给我们一个属灵的新生命。这新生命提升我们至人类经验更高的境地,赐给我们新价值观念,新的追求,以及献身给耶稣基督的新欲望。我们是救主的新门徒,洗礼是我们作门徒的标记。

立约关系的记号

  在旧约时代,割礼是上帝与亚伯拉罕之间立约的记号(创17:1-7)。

  上帝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与民族与属灵两方面有关。割礼是民族的记号,亚伯拉罕自己及他家中一切八岁以上的男丁,都受了割礼(创17:10-14;25-27)。任何未受割礼的男丁,都要从上帝的百姓中被“剪除”,因为他已违背了所立的约(创17:14)。

  这约是上帝与一个成人亚伯拉罕所立的,这显出它有属灵的内含。亚伯拉罕的割礼代表及证实他已有的因信称义的经验。他的割礼,乃是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因信称义的印证”(罗4:11)。

  但是单是割礼,并不能保证进入这约真正属灵的领域。上帝的代言人经常警告,若非心灵的割礼就没有用。“你们要将心里的污秽除掉,不可再硬着颈项。”(申11:16;参见30:6;耶4:4)那“心却未受割礼的”要与外邦人一同受罚(耶9:25,26)。

  当犹太人拒绝耶稣为弥赛亚时,他们违背了与上帝所立的约,就失去了他们上帝选民的特殊地位(但9:24-27;见本书第四章)。虽然上帝的约与祂的应许并未改变,但祂拣选了一批新的人。属灵的以色列人代替了犹太民族(加3:27-29;6:15,16)。

  基督的受死批准了新约。人进入这约的关系,是藉着属灵的割礼──对耶稣救赎的死之信心的回应。基督徒有福音传给“那未受割礼的人”(加2:7)。新约要求那愿意属于属灵的以色列人者具有“内在的信心”,而非“外在的仪文”。一个人可以藉着出生的血统而为犹太人,但一个人要成为基督徒,只能藉着重生。“原来在基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加5:6)重要的是:“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罗2:28,29)

  洗礼,这与基督之间救赎关系的记号,代表这属灵的割礼。“你们在祂里面,也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礼,乃是基督使你们脱去肉体情欲的割礼。你们既受洗与祂一同埋葬,也就在此与祂一同复活,都因信那叫祂从死里复活上帝的功用。”(西2:11,12)

  “既藉着耶稣所行属灵的割礼将‘肉体情欲’脱去,受洗的人现在就‘穿上基督’,进入与耶稣立约的关系。其结果是,他就可承受这约的应许。”(注十八)“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加3:27-29)进入这项立约关系的人,就经验到上帝的保证:“我要作他们的上帝,他们要作我的子民。”(耶31:33)

献身为基督服务的表征

  耶稣在受洗时,曾接受一次特别的圣灵倾降,代表祂的受膏,或为祂父所分派的工作所作的献身(太3:13-17;徒10:38)。祂的经验显示,水的洗礼与圣灵的洗礼是连结在一起的,受洗而未领受圣灵乃是不完全的。

  使徒时代的教会,圣灵的倾降常在水的洗礼之后。所以今天,当我们奉父、子、圣灵的名施洗时,我们就是被奉献,归上帝为圣,与天上三大权能相联合,去传讲那永恒的福音。

  圣灵藉着洁净我们心中的罪,准备我们去从事这项服务。施洗约翰说,耶稣“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3:11)。以赛亚启示说,上帝会“以公义的灵,和焚烧的灵”(赛4:4)洁除祂百姓的污秽。上帝说:“我必……炼净你的渣滓,除净你的杂质。”(赛1:25)对罪来说,“上帝乃是烈火”。圣灵必洁净凡降服于祂之人的生命,除净他们的罪。

  然后,圣灵将祂的恩赐提供他们。他的诸般恩赐是“一种上帝特别的赐与。在受洗时赐下,使信徒有能力服务教会,及为那些尚未接受耶稣基督的人服务”(注十九)。圣灵的洗,赐给早期教会能力作见证(徒1:5,8)。也只有同一的洗,才能使教会有能力去完成她宣讲天国永远福音的使命(太24:14;启14:6)。

象征进入教会

  洗礼,是一个人重生及更新的记号(约3:3,5)。它也是一个人进入上帝属灵国度的记号(注二十),因为它使新信徒与基督联合。它也是进入教会的门,藉着洗礼,主将新门徒加入到信徒的团体──祂的身体,教会(徒2:41,47;林前12:13),于是他们就成了上帝家中的一员。人既受洗就非加入教会的大家庭不可。

受洗的资格

  圣经将基督与祂教会的关系比喻为婚姻。在婚姻的关系中,双方都应该明确地知道有关的各种责任与义务。想要受洗的人,必须了解受洗的意义及受洗之后属灵的关系,并必须在他们的生活中表现出信心,悔改,及悔改的果子来(注二一)。

信心

  受洗的先决条件之一是相信耶稣的赎罪牺牲是从罪中得救的唯一办法。基督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在使徒教会中,只有相信福音的人才受洗(徒8:12,36,37;18:8)。

  因为“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教导圣经是准备受洗不可少的一部分。基督那伟大的使命,证实了这项教导的重要性:“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太28:19,20)作为一个门徒,要完全接受这教导。

悔改

  “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徒2:38)教导上帝的话,不仅产生信心,更产生悔改重生的经验。人看见了他们自己失丧的景况,响应上帝的呼召,就承认他们的罪,将自己顺服上帝,悔改他们的罪,接受基督的赎罪大恩,并献上自己与祂一同度新的生活。若未悔改重生,他们不能与耶稣基督进入个人的关系。惟有藉着悔改,他们才能经验向罪而死──受洗的先决条件之一。

悔改的果子

  想要受洗的人,必须口里承认相信,并经验悔改。但是除非他们“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太3:8),他们就还没有达到圣经所列受洗的标准。他们的生活应该显明他们已献身于耶稣里的真理,并藉着顺从祂的诫命,向上帝表达他们的爱。在受洗的准备中,他们应该丢弃错误的信仰与行为。他们生活中所展露的圣灵的果子,会显示出主住在他们里面,他们住在主里面(约15:1-8)。除非他们显出他们与基督关系的这些证据,就还没有准备好加入教会(注二二)。

对请求受洗者的考察

  成为教友,关系到采取属灵的步骤,它并非只是将名字记在册子上。主持洗礼的人,应负责决定请求受洗的人是否已准备好。他们必须确定请求受洗的人了解教会的诸般原则,并有证据显明他已是新造的人,享有主耶稣里面喜乐的经验(注二三)。

  但是他们必须谨慎,不要审断请求受洗之人的动机。“当一个人请求为教友时,我们乃是要考察他的果子,而将他动机的责任留给他自己去负。”(注二四)

  有些人是在洗礼的水中活埋,自我没有死去,这些人没有领受基督里面的新生命。以这样的方式加入教会的人,会带进一些软弱与背道的种子。他们那未成圣的影响力,会使教会内外的人都感到惶惑,破坏教会的见证。

婴儿与儿童应该受洗吗?

  洗礼在重生的情况之下,将新信徒纳入教会。他们的重生使他们有受洗及作教友的资格,加入教会是在人重生之时,而非在婴儿诞生之时。这就是信徒要受洗的原因──“连男带女”(徒8:12,13;29-38;9:17,18;林前1:14)。巴特(Karl Barth)承认说:“新约圣经中没有一处容许或命令婴儿受洗。”(注二五)穆瑞(G.R.Beasley-Murray)承认说:“我发现自己无法承认新约教会有婴儿洗礼。”(注二六)

  因为婴儿与小孩不能经验重生,他们就没有受洗的资格。这是不是说,他们不能加入新约的社团呢?当然不是。耶稣并未将他们排斥在祂恩典的国度之外。祂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耶稣给他们按手(太19:14,15)。父母相信耶稣,在领儿女进入与基督的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终会引领他们受洗。

  母亲们将她们的婴儿带到耶稣面前请耶稣祝福时耶稣正面的响应,导致献婴的礼节。献婴礼时,父母将孩子带到教堂奉献给上帝。

  人在何种年龄才可受洗呢?如果可以达到以下几点,人就可以受洗:(1)年龄已大到足以了解洗礼的意义。(2)已降服于基督并已悔改重生。(3)了解基督教的基本原则。(4)了解作教友的意义。一个人只是在到了负责任的年龄拒绝圣灵的感化时,才会危及他自己的得救。

  因为在某一特定年龄各人灵性成熟的情形不同,故而有的人可以在较其它人更年轻的时候受洗。因此我们不能为受洗定出固定的最低年龄。当父母们同意他们的孩子在较早的年龄受洗时,他们必须负起他们灵性成长及品格发展的责任。

受洗的果子

  受洗最显著的果子是为基督而活的人生。目标与追求集中在基督身上,而非自我身上。“所以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边。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3:1,2)洗礼不是基督徒可攀登的最高峰。当我们灵性长大时,我们就会获得基督的各种恩典,在上帝生养众多的计划中用以服务他人。“愿恩惠平安,因你们认识上帝和我们主耶稣,多多的加给你们。”(彼后1:2)只要我们对洗礼的约言保持忠心,那我们奉祂们名字受洗的父、子、圣灵,就会保证我们能领受上帝的能力,在受洗之后我们可能面临的每一样危难中帮助我们。

  第二个果子是为基督教会而活的人生。我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人,我们已成为基督教会的教友,我们是建成上帝圣殿的活石(彼前2:2-5)。我们与教会的头基督保持一种特别的关系。从祂天天领受恩典得以长大,并在爱中建立自己(弗4:16)。我们负起立约的社团中各种责任。其中的成员,对新受洗的人负有责任(林前12:12-16)。这新教友,为了自己的益处,也为了教会的益处,必须参与一种崇拜、祷告及爱心服务的生活(弗4:12)。

  最后的果子,是在世人中,及为世人而活的人生。诚然我们受洗的人,乃是天上的公民(腓3:20),但是我们被召出离世界,只是为了在基督身体中接受训练,好再回到世界中为仆人,参与基督救人的工作。真门徒不会从世界退缩到教会内。我们生在基督的国度里是作传道人的。忠于我们洗礼的约言,关系到引领他人进入恩典的国度(注二七)。

  今天上帝正热切等我们进入祂以慈悲为我们预备的丰盛的生命。“现在你为什么耽延呢?起来,求告祂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徒22:16)
————————————————————————————————————————
注一:1963年2月14日版评阅宣报19面 S. M. Samuel 撰“A Brave African Wife”

注二:仪礼乃是一种已设立,普遍永远遵行,表明福音中心真理的象征性的宗教仪节。基督订立了两个仪礼──洗礼与圣餐礼。基督教仪礼(ordinanace)观念,不同于天主教的圣礼(sacrament)观念。其礼节本身并不能赐人以恩典,使人得救。洗礼与圣餐礼可称为圣礼,只在其像 sacrementum 的意义上。sacramentum 乃是罗马士兵愿意至死忠于长官的誓言。这些仪礼关乎完全忠于基督的誓约。见 Strong 著 Systematic Theology,930面。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百科全书128,129面,Baptism条。

注三:Jemison 著 Christian Beliefs,244面

注四: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自其创设以来就与基督教的传统一致,不接受洗礼是 opus operatum ,不认为其本身能赐人恩典,使人得救。

注五: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卷六740面。

注六:有时,那曾经验全身入水洗礼的人,感到他们应该重新受洗。是否这项愿望与保罗所说“一信”(弗4:5)的话相冲突?保罗的实际作法显明并不,保罗来到以弗所遇见几个受过施洗约翰洗礼的人,他们已经验悔改,并表示他们对要来的弥赛亚的信心(徒19:15)。

  这些人对福音缺乏清楚的了解。“当他们在约翰手中受洗时,他们还保有严重的错误。但是有了更清楚的亮光,他们欢喜地接受基督为他们的救赎主。与这前进的一步一同来到的是义务的改变。当他们接受了更纯洁的信仰时,他们的生活与品格也有了相应的改变。作为这项改变的表征,并作为承认他们对基督的信心,他们重新奉耶稣的名受了洗。许多真诚的基督门徒,具有类似的经验。更清楚地了解上帝的旨意,将人置于与祂的新关系之中。有了新责任的启示,许多从前看来无邪的事,甚或受称赞的事,现在看起来则是有罪的了……他从前的洗礼,如今已不能满足他,他看他自己为罪人,为上帝的律法定罪。他重新经验了向罪死,他热望再藉洗礼与基督一同埋葬,好使他依新生的样式而活。这样的行动与保罗为犹太信徒施洗是相和谐一致的。那件事已被圣灵记录作为赐给敖会的教训。”(怀爱伦著 Sketches from the Life of Paul,132,133面;亦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会规程1986年版50面。怀爱伦著 Evangelism,372-375面)。对那些因为犯了大罪或背道破坏了他们所立之约,但以后又经验悔改重生热望重新立约的人,圣经中没有什么经文禁止我们为他们重新施洗(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会规程51,162面;怀爱伦著 Evangelism,375面)。

注七:见 Albrecht Oepke 在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编者 Gerhard Kittel;译者 Geoffrey W.Bromiley)卷一 529 面为 Bapto,Baptizo 所作的批注。Vine说,希腊人用 bapto 指将衣服染色,或将一容器浸入另一容器中取水(W.E.Vine 著 An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Biblical Words 50面)。浸的原文在新约中出现三次。每次都反映出浸在下面的意思。在拉撒路与财主的比喻中,财主求亚伯拉罕让拉撒路将指尖浸入冷水里,带一滴水滋润他的舌头(路16:24原文意)。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前一晚,耶稣曾蘸(浸)一点饼递给犹大,用以指出卖他的是谁(约13:26)。当约翰在异象中,看见耶稣以天军的元帅骑着马来时,耶稣的衣服在约翰眼中好象曾在血里浸过(启19:13原文意)。

注八:1982年5月号 Ministry 杂志20面载 George E. Rice 撰 Baptism,Union with Christ 一文。

注九:见 Albrecht Oepke 在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编者 Gerhard Kittel;译者Geoffrey W.Bromiley)卷一 535 面为 Bapto, Baptizo 所作的批注。参阅 Arndt and Gingrich 编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131面

注十:J. K. Howard 著 New Testament Baptism,48 面

注十一:Italies Supplied

注十二:Matthew Black 著 The scrolls and Christian Origins,96-98 面。参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字典118,119面。

注十三:1981年3月号 Ministry 杂志22面载 George E. Rice 撰 Baptism in the Early Church;参阅 Henry F.Brown 著 Baptism through the Centuries;William L.Lampkin 著 A history of immersion;Wolfred N.Cotte 著 The Archeology of Baptism。

注十四:Henry F.Brown 著 Baptism through the Centuries,49-90面。

注十五: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88面;Alfred Plummer 撰 A Criticak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 Luke。

注十六: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百科全书128面。

注十七:J. K. Howard 著 New Testament Baptism 69 面。

注十八:1982年5月号 Ministry 杂志21面载 George E.Rice 撰 Baptism, Union with Christ 一文。

注十九:1980年二月号 Ministry 杂志4-7面载 Gottfried Oosterwal 撰 Every Member a Minister?From Baptism to a Theological Base,参见1983年8月号 Ministry 4-6面载 Rex Edwards 撰 Baptism as Ordination。

注二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卷六1075面怀爱伦评注。

注二一:若是受洗需要具备受洗的资格,人如何能“为死人受洗?”以下的解释可圣经信息的和谐: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所强调的是从死里复活的意义,扬弃没有复活的观念,他指出,若无复活,信徒的信心便是枉然无用(林前15:14,17)。他以同样的思路推断说:不然那些为死人受洗的,将来怎样呢?若死人总不复活,因何为他们受洗呢(林前15:29)?有人解释“为死人受洗”的话,是指信徒代死人受洗。鉴于圣经所列受洗的资格,人就无法保有此项观点。W.Roberson Nicoll 指出,保罗所说的,是指“基督徒的死会导致存活的亲人,悔改之那正常的经验。他们为了死者(死去的亲人),盼望重新团聚,就转向基督”。保罗描写这样的信徒是“为死人受洗”,将来得福的指望,加上家庭的亲情与友谊,乃是早期基督教传布最有力的因素之一(W Roberson Nicoll 编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卷二931面)。M.Raeder 指出,“为死人受洗”中 的“为”字,乃是目的格的介系词,那就是说,这项洗礼是“为了”,或“因为死者,为了复活时与信基督的亲人团聚为目的”(Theologics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卷八513面;参阅J.K.Howard 著 New Testament Baptism,108,109面)。Howard 说,保罗在林前15:29节上下经文中的推论是:“若基督没有复活,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就灭亡了。毫无希望,我们就成为无望与可怜,尤其是那些进入基督教会受洗,是为了那些在基督里死去,盼望与他们团聚的人。”(1965年7-9月号 Evangelical Quarterly,141面载 Howard 撰 Baptism for the Dead)

注二二:参阅1987年10月22日版评阅宣报15面所载 Damsteegt 撰 Reaping the Harvest。

注二三: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会规程41面。

注二四:怀爱伦著 Evangelism,313面。

注二五:Karl Barth 著 Church Dogmatics,卷4/4,179面。

注二六:G.R.Beasley-Murray 著 Baptism in the New Testament,392面。

注二七:见1983年8月号 Ministry,4-6面载 Rex Edwards 撰 Baptism as Ordination。


□ 本书版权所有---安息日全球总会

中国安息日会网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