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
第五章 在二十一世纪实践启示的异象 | |
第五章中心思想 务要认识到〈启示录〉的总体观点只是〈新约〉启示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的启示记载在四福音书中〈马太福书〉24至25章,〈马可福音〉13章和〈路加福音〉21章。〈启示录〉所启示的异象,与四福音书中的启示并不是对立的。反之,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在基督的使命中各有其适当的地位。也就是说,在帮助无家可归的人,给贫穷的人吃饱的同时,祂的主要使命是走一条传扬通往十字架之福音的道路。在复临运动的使命中,也要表现出这样的平衡性。 本书的前四章从〈启示录〉的角度阐述了启示的异象。这种观点符合历史的趋势和善恶大斗争的发展规律。这场斗争的高潮是耶稣驾天云再来建立祂永远的国度。 务要认识到〈启示录〉的总体观点只是〈新约〉启示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的启示记载在四福音书中〈马太福书〉24至25章,〈马可福音〉13章和〈路加福音〉21章。(注1) 四福音书中的启示 四福音书中的启示与〈启示录〉的启示有着不同的流程。每个福音书都以对「时兆」的描述开始,以警醒预备的劝勉结束,因为没有人知道结局甚么时候来到。 即使是在历史中不断重演的时兆,其目的也不是告诉我们结局甚么时候来到,而是警告我们要生活在不断期待的状态中,仰望基督的复临。因为「那日子,那时辰」除了天父之外,没有人知道。(太24:36) 〈马太福音〉24章头四十一节的作用,就是在真信徒中培养出仰望基督复临的意识,使他们注意〈马太福音〉24章42节至25章46节的教训。耶稣在这里一再劝勉他们要警醒,为历史的结局作准备。 从〈马太福音〉24章42节开始到25章结束的五个比喻,说明了在等候主降临的时候,信徒生活中将会发生甚么事情。〈马太福音〉24章42节至25章46节和〈马可福音〉与〈路加福音〉的相应篇章,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启示的异象。 在观察比喻的情节之前,我们要注意到所有这些比喻中均有一种暗示,那就是基 督的复临将要: 「来得迟」(太24:48), 「迟延」(太25:5), 「过了许久」(太25:19)。 那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耶稣知道自己的话意味着甚么。 基督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因着耽搁所带来的灰心和失望。祂要教诲祂的门徒,在从祂升天到复临之间的漫长岁月里要抱甚么样的态度,每天该如何生活。 〈马太福音〉24章42节是〈马太福音〉前面论述的实际结论。既然除了天父之外,没有人知道基督复临的时间,基督徒就应该「警醒」,因为他们不知道主何时来临(42节)。 43节是一个简短的比喻,劝勉祂的信徒要时刻等候。他们要像那位不知道小偷甚么时候破门而入的家主那样警醒。不断警醒为主的再来做准备,是这个短小比喻所提供的信息。毕竟「……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太24:44)有趣的是,在整个历史中,人们最没有想到基督再来的时间总是「今日」。 巴克莱(William Barclay)曾说过一个比喻:有三个见习魔鬼被派到地上完成自己的培训。他们各自向撒但提出毁灭人类的计划。第一个提出要告诉人们没有上帝。撒但回答说,这骗不了多少人,因为大多数不会认同这种看法。第二个魔鬼提出要对人说没有地狱。撒但也不赞成他的策略,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犯罪是有报应的。「第三个魔鬼说:『我要告诉人们不要着急』。 撒但说:『去吧,你会让许许多多的人灭亡』」。(注2) 最危险的欺骗就是时间将无限制地推迟下去。「明天」是一个危险的词语,这和基督在五个比喻中,警告我们要有的警醒预备的态度相反。 第二个比喻〈马太福音〉24章45至51节继续警醒和急迫性的话题,但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个比喻强调基督徒在警醒等待的时候所应尽的义务和道德责任。他们不应该闲懒地等待。同时在这个比喻中,仆人并不知道主人为何会迟延。 不幸的是,迟延导致了恶行。由于仆人是处在一种不确定的境况中,他们中有一个人卑劣的本性就爆发了。他开始虐待别人,过着放荡的生活,以为时间还宽裕得很。 此时耶稣还重申了第一个比喻的教训:「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时候,那仆人的主人要来」(太24:50);然后在51节耶稣又发表了一个教训,这也是祂在第四和第五个比喻中重申的教训(太25:30、46)。不忠心的仆人将丧失天国的报酬,和不忠心的犹太人(太8:12)、恶人(太13:42、50)、文士和法利赛人(太23:13、15、23、25、27、29)的报应是一样的。结果就是祂在第二个比喻中,更加充分地阐明了忠心和警醒的重要性。 第三个比喻〈马太福音〉25章1至13节继续发挥头两个比喻中警醒等候的教训。但耶稣再一次增加了信息的复杂程度。比喻所展示的是巴勒斯坦婚娶的画面。这是一个长达一个多星期的仪式,涉及整个小区。新婚夫妇不像西方人那样出去度蜜月,而是要留在家里接待客人。 虽然十个童女的比喻以巴勒斯坦的婚宴作为背景,可是要明白比喻的教训,并不一定需要了解古代婚俗的全部细节。不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是:新郎是指耶稣,正如〈马太福音〉9章15节中那样。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宣告,因为〈旧约〉多次把上帝(而不是弥赛亚)比做新郎,把以色列比作新娘(如赛54:4、5;耶2:2;何1~3章)。 除了新郎的来临之外,比喻的重点是十个童女和她们的灯。事实上,其焦点是在童女之间的区别。比喻说,五个童女是聪明的,五个童女是愚拙的。她们为新郎的来临所作的准备,决定了她们是属于哪一类的童女。她们都有灯。可是只有一半人备有充足的油。 请注意十个童女在外表上都是基督徒,因为她们都在等待新郎的来临。也要注意十个童女都打盹睡着了(太25:5)。所以这个比喻所涉及的,不是信和不信的问题。她们都自称是信徒。 比喻的一个要点是新郎「延迟」了(太25:5),所以童女都睡着了。基督徒在等候祂再来的时候,依然有属世的事务需要处理。没有人能永远生活在高度的警觉之中。基督延迟再来的话题曾出现在〈马太福音〉24章48节中,但在〈马太福音〉25章19节中将第三次出现。在耶稣升天三十年后左右,当马太写福音书时,基督复临的延迟无疑对部分信徒来说,已经是问题了。如上所述,聪明和愚拙信徒之区别,不在于她们是否睡着了,因为她们都睡着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为召唤作好了准备。有些人拖到最后时刻才做准备,结果就为时太晚了。耶稣说他们为自己的疏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门就关了」(太25:10),宽容时期结束了(参阅启22:10、11),他们失去了在基督复临时参加「羔羊之婚宴」的资格(太25:10~12;启19:9)。 〈马太福音〉25章13节说明了比喻的寓意:「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这个寓意,当然也包含在头两个比喻中。但是这个比喻增加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任何人都不可依赖别人来为他准备。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亲自接受上帝的审判。 其实童女的比喻并没有告诉我们该怎样为新郎的来临作准备,那将是下两个比喻的主题。 才干的比喻(太25:14~30),沿袭前面的三个比喻,继续强调为主的再来做准备。但它着重解决前面所没有回答的问题:如何作准备呢? 才干比喻是指出了做准备的意义。故事的线索非常简单,一个人(代表基督)要外出,就把大笔银子交给他的各个仆人。一个人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头两个仆人把主人的钱拿去作买卖,为主人的投资增加了收益。但第三个仆人为保险起见,就把银子埋在地里。在古代世界,如果只是为了安全的缘故将钱埋起来,那也不算是坏主意。但一个人必须记住钱埋在甚么地方。〈马太福音〉13章44节隐藏财宝的比喻,就提到了把宝物埋藏起来的做法。但是主人所关注的,不仅是他资产的安全。他希望用它来获利。因此「过了许久」(请注意这里的语气跟前两个比喻相似――太24:48;25:5),主人回来算账了,要确定他不在的时候他的仆人是否忠心(19节)。 在接下去的审判中,他报偿了两位在他外出期间忠心尽职的仆人,却惩罚了那个明知主人要用他的资本赚钱,却无所事事的仆人(24节)。这个不尽职的仆人非但得不到赏赐,还要把他已有的剥夺了。主人认为,他没有资格进入天国(28至30节)。 这里的教训非常明显。为基督的再来作准备,并不意味着消极的等待,而是积极准备,为天国争取成果,就是主所看见并悦纳的成果。 我们从这个比喻中也可以看到,上帝并不指望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成果。基督徒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太25:15)。审判所追究的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人有没有充分利用上帝所赐给他的才能。人的能力各异,但他们可以一样努力。上帝希望祂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投资都得到良好的收益。 才干比喻的另一个教训,是忠心的人所得到的「报偿,不是优厚的奖金,而是更大的责任。」(注3)以服务为依据的伟大观念(太20:26至28),将要延续到将来的世代,这是天国的永恒原则。怀爱伦很好地表达了这个观念。她说,真教育是「预备学生在今生因服务而获得快乐,在来生因更大的服务而获得更高的喜乐。」(注4) 从神学的角度说,绵羊和山羊的比喻更接近于启示的审判画面,把〈马太福音〉23章所开始的审判话题推向高潮,这也是耶稣有关「预备」之教训的总结。头三个比喻所强调的是警醒(太24:42~25:13),第四个比喻强调一边警醒,一边作工(太25:14~30),这个比喻(31~46节)则说明作工的主要性质。 绵羊和山羊的比喻,形象地展示了耶稣驾天云降临时最后区分的情形。在这个情形中,没有中间的立场和第二次的机会。要么是绵羊(在〈旧约〉中通常代表上帝的子民),要么是山羊;要么在右边(代表悦纳),要么在左边(代表不悦纳)。没有中间的位置,审判的决定也不可以上诉,这是最终的决定。那些没有利用好机会,在基督复临前等候和警醒的人,将永远与天国无缘(46节)。 比喻中突出的,是一种惊讶的感觉。绵羊和山羊都对上帝为他们的案子所作出的裁决表示惊讶。他们都询问裁决的理由(37~39,44节)。 惊讶缘于大多数人对真宗教的错误理解(参阅雅1:27;罗13:8~10)。一般人都认为真宗教的核心就是相信正确的教义,并履行某些仪式和生活上的本分。但这不是《圣经》的立场。在〈旧约〉的一个重要篇章里,上帝藉着弥迦说,祂所要求于祂子民的,不是外表的行为和礼仪上的顺从,而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6:6~8)耶稣曾在〈马太福音〉中三次引用这段经文(太9:13;12:7;23:23),每一次的背景都是因为人们对于真宗教的错误理解。〈新约〉的其他部分也论述到这个话题。所以雅各写道:「在上帝―我们的父面前,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保罗宣称:「爱人的就成全了律法」(罗13:8;参阅加5:14)。 〈马太福音〉在真宗教及其报偿的问题上没有保持沉默。耶稣非常清楚地宣布:「无论谁,只因门徒的名,就算把一杯凉水给这些小子中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一定会得到赏赐。」(太10:42)祂还指出,可以把诫命归纳成为两大条,那就是爱上帝和爱别人(参阅太22:36~40)。祂把「成全」定义为爱仇敌(太5:43~48;路6:36)。祂清楚地告诉注重行为的富裕青年官说,他如果要达到成全,就应当变卖他「所有的,分给穷人」。他的报偿是天国的财富(太19:21)。 这些教训在〈马太福音〉25章31至46节中达到了高潮。耶稣在这里无比清楚地指出了审判的标准。上帝不是问人信甚么,有没有守安息日,缴纳十分之一,或是否注重健康。这些事情虽然很重要,但人可以予以严格遵守而依然完全沦丧(太23:23、24)。审判的真正重点在于人们有没有对别人表现出实际的爱心。 关于〈马太福音〉中这个非常明确的道理,怀爱伦作了很好的总结:耶稣「向门徒叙述审判大日的景象。祂说审判的判决只在于一个要点:当万民聚集在祂面前时,只能有两等人,他们永远的命运,要取决于他们为祂在贫穷痛苦之人身上作过甚么,或忽略了甚么。」(注5) 有人认为〈马太福音〉25章31至46节宣扬了靠行为得救,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这段所说的是最后审判的标准,而不是如何得救。整部〈马太福音〉的主题就是基督偿付了罪的代价。祂的伟大使命是把自己的百姓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参阅太20:28;1:21)。39至46节的论述清楚地证明了一个人有没有得救。一个人如果已经得救了,他的生活就会表现出证据来,乐意把上帝的恩赐分给别人,证明他已经把上帝的慈爱和恩典融合在自己的生命之中。 所以杰里迈亚写道:「在最后的审判中,上帝所看的,是已经实践了的信心。」(注6)同样,莫里斯告诉我们:「我们务要记住:从圣经的整体来说,我们得救是靠恩典,审判是依据行为。……我们的行为证明上帝的恩典运行在我们心中,或是我们拒绝了上帝的恩典」。(注7) 绵羊和山羊比喻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真正起作用的行为是简单而非刻意的。比如给穷苦的人饭吃和探访有病的人这样简单的举动。说是非刻意的,是因为这样作的人并不想为自己积累功劳,而是上帝的爱存在他们心中,自然地向别人流露。帮助和同情别人已经成为他们的本性。他们已经把上帝的爱融化在自己的心中,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甚至他们都没有意识自己有这种美德。 在另一方面,那些被定为山羊之人的整体态度是,如果他们知道病人和穷人是重要人物,他们就一定会先去帮助他们。他们所看重的是名誉、报酬和声望,却没有把上帝的爱融化在心中。所以他们失去了宗教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他们的信仰实际上只是自私的一种伪装形式。 耶稣对这样的人说:「我不认识你们」(太25:12)。「不是每一个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进天国;惟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在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要向他们宣告:『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给我走开!』」(太7:21~23) 进入天国的重要资格,就是下意识地把上帝的爱融化在心中,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这样的人已经开始实践〈马太福音〉所一再说明的因服事而伟大的原则。他们有了永远得救的把握,因为他们已经把爱的原则,就是天国的原则融化在他们的心中。他们靠着恩典已经培养了「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这样他们就为「进天国」(太5:20)作了准备。(注8) 对于启示的均衡实践 了解了四福音书中启示的教训,我们就不会奇怪,在本会复临运动的历史中,有些人因为末日的耽延,就尝试要从〈启示录〉的启示转向四福音书启示。他们认为传扬〈启示录〉的启示很适合十九世纪,可是现在已经过时了。我们需要注重现实,讲求实际,效法耶稣在社会公义方面的榜样。 把这种解决方法作为教会的主要使命,存在着三个问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耶稣并不赞成这种观点。祂在传道的过程中虽然为穷人和受苦的人作了许多任务作,但祂意识到世界的问题不可能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撒迦利亚(Ravi Zacharias)指出,遵循社会公义的路线,是对〈新约〉文字的「误解」(注9)。 表达耶稣立场的范例是祂给五千人吃饱的事。当时的百姓群情激昂,要「强迫他作王」(约6:15)。他们记得伟大的拯救者摩西,曾给他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约6:31)。这个耶稣显然是第二个摩西―第二位拯救者―又是一位先知(参阅约6:14;申18:18)。祂像摩西一样能从天上降下粮食,所以他们就想拥立祂为王。甚至门徒也有这样的想法。马太告诉我们,耶稣解散了群众,「催门徒上船」回去了(太14:22)。 对于耶稣来说,通过给穷人吃饱来建立国度,乃是一个极大的试探。祂确实有能力让「石头」变成饼。对于饥寒交迫的人来说,这影响实在太大了。所以他们当场就想建立国度。这是最大的试探,「意味着把国度建立在食物上,把消除饥饿作为首要的目标。」(注10) 这是非常现实的服务方式,但却是耶稣在〈约翰福音〉第6章和〈马太福音〉第4章中所坚决拒绝的。耶稣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祂的「听众超脱空虚的、以食物为主导的生存方式。 人生最大的饥饿只能用另一种食物来满足。……祂希望满足人更大的饥饿」,(注11)就是人心灵的饥饿,以及他们最终得蒙救赎的需要。所以祂在继续让穷人吃饱,指出社会公义之需要的同时,更强调在人看来不那么「现实」的十字架道理,宣扬从罪恶的世界中完全得蒙救赎的福音。 与上述重要问题相应的,是有关藉着给穷人吃饱来建立国度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基督明确地说,在祂复临之前要传扬〈启示录〉第14章三天使的信息。耶稣亲自向约翰显现(参阅启1:1~3),差遣三位天使去向全世界传扬「永远的福音」之信息(启14:6)。福音的内容之一,就是「祂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罪恶的统治结束了,上帝很快就要来拯救祂的子民离开疾病、悲伤、死亡和饥饿的世界(启14:14~20;19;21:1~4)。耶稣的解决办法,超越了用社会改良来修补这个破碎世界的方法,尽管那种做法是善意的和值得称道的。把四福音书启示的基督与〈启示录〉的基督分开乃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两个信息都是从祂而来的。 复临信徒不要把看顾穷苦的人作为教会主要使命的第三个原因,是怀爱伦的明确反对。在十九世纪后期,凯洛格医生(J. H. Kellogg)为穷人和无家可归者开展了一个非常务实而成功的社会改革运动。怀爱伦丝毫没有怀疑「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上帝是有一番工作要为无家可归的人作。」但是她坚持复临信徒不要把精力和财富「大量投入世人大都能做的各种工作中去。」她继续说:「可是世人不会去作上帝委托祂的子民去作的工作。」(注12) 在另一个场合,她指出救世军正在作很好的工作,可是复临信徒不应当以这样的工作为重心,「上帝已经指出我们工作的方法。……要传扬现代的真理。」(注13) 她认为现代的真理就是〈启示录〉第14章三位天使的信息。她不息不倦地提醒复临信徒,有许多别的人正在从事争取社会公义和为穷困饥饿的人服务的工作,可是没有别人在 从事宣扬上帝启示的最后信息。她主张,传扬这个信息是上帝交给复临信徒的特殊任务。(注14)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再强调,〈启示录〉所启示的异象,与四福音书中的启示并不是对立的。反之,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在基督的使命中各有其适当的地位。也就是说,在帮助无家可归的人,给贫穷的人吃饱的同时,祂的主要使命是走一条传扬通往十字架之福音的道路。在复临运动的使命中,也要表现出这样的平衡性。上帝设法让世界为基督在二千年以前所开创之国度的实现作好准备。〈启示录〉和四福音书启示的最终信息,说明解决贫困和不公义的真正办法乃是耶稣的再来。 这个解决办法把复临信息同将亡的世界真正地联系在一起。 那么我们要问:我们当如何生活和行动,来为基督的复临作准备呢?我们从〈新约〉的这两处启示中找到了答案。为了实行〈马太福音〉第25章中绵羊和山羊比喻的教训,我们看顾饥饿的人,探访生病的人。但我们也要传扬上帝末日启示的信息。两者是携手前进的。保持各自的平衡十分重要。 我们也要注意到,复临信徒常常用自以为是的方式表达启示的异象,强调其他教会的错误,散布恐惧,或是守日子方面的错误。星期日的法律一露面,复临信徒就兴奋不已。可是他们往往没有看到,基督所强调的并不是日子。反之,在〈马可福音〉13章34节和〈马太福音〉第24至25章的比喻中,基督明确地教导说,凡等候祂再来的人必须作忠心的仆人。在等候警醒的时候作忠心的仆人,是耶稣在四福音书中赐给我们有关祂复临的最重要教训。 这种说法使我们的一些信徒失望。因为我们更关心的是基督复临的时间,而不是忠心的问题。但是耶稣要我们摆脱这种烦恼,每天在生活上为祂的复临作准备。如果我们得知基督将于今天复临,我们会怎么办呢?约翰‧韦斯利(John Wesley)说得很对:如果他知道这样的消息,他就会继续做每天所做的工作,传扬上帝的信息并爱祂的子民。 威廉‧巴克莱指出四福音书的主要教训,就是「我们的生活状况必须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面对祂的来临。这就给了我们重大的生活任务,要在每一天都准备祂来,时时刻刻准备面对面见祂,整个生命都在为迎见君王而预备着。」(注15)
注释: 1同观福音,或译「对观福音」或「符类福音」,指马太﹑马可﹑路加三福音书。 2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Matthew" , 2nd ed., "The Daily Study Bible" 〈每日读经:马太福音〉第二版 (Edinburgh: St. Andrews Press, 1958), p. 350-351. 3 Edward Schweizer, The Good News According to Matthew , David E. Green, trans. 格林译本〈马太福音〉Atlanta: John Knox, 1975), p. 471. 4〈教育论〉原文13页。 5〈历代愿望〉原文637页。 6 Joachim Jeremias, The Parables of Jesus , 2nd rev. ed.〈耶稣的比喻〉第二修订版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2), p. 209. 7 Leon Morri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The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皮勒圣经注释:马太福音〉(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2), p. 634. 8关于同观福音书中的启示,详见George R. Knight, Matthew: The Gospel of the Kingdom, The Abundant Life Bible Amplifier 〈丰盛生命圣经注释:马太福音 —— 天国的福音〉 (Boise, Idaho: Pacific Press, 1994), p, 232-250;George R. Knight, Exploring Mark (Hagerstown, Md.: Review and Herald, 2004), p. 240-252. 中文译本见乔治‧赖特著,邱伟光译:〈探索马可福音〉,台北:时兆文化,2010。 9 Ravi Zacharias, Jesus Among Other Gods: The Absolute Claims of the Christian Message 〈耶稣与诸神 —— 基督教信息的绝对主张〉Nashville: Thomas Nelson, 2000), p. 79. 10 James Denney, Jesus and the Gospel 〈耶稣与福音〉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08), p. 210. 11 Ravi Zacharias, Jesus Among Other Gods: The Absolute Claims of the Christian Message 〈耶稣与诸神 —— 基督教信息的绝对主张〉Nashville: Thomas Nelson, 2000), p. 79. 12 Ellen G. White, The Work for This Time , manuscript 3〈当代的工作〉第3号手稿, 1899; 怀爱伦致欧文 (Irwin) 夫妇的信函,1900年1月1日。 13〈教会证言〉卷八,原文184-185页。 14关于这些话题,详见George R. Knight , If I Were the Devil: Seeing Through the Enemy’s Smokescreen: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Facing Adventism 〈假如我是魔鬼:看穿仇敌的烟幕:面对复临运动的现代挑战〉(Hagerstown, Md.: Review and Herald, 2007), p. 257-259. 15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Mark , 2nd ed., The Daily Study Bible〈每日读经:马可福音〉第二版 (Edinburgh: St. Andrew Press, 1956), p.337. |
|
|
□ 本书版权所有---乔治 奈特 吴涤申 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