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第 一 章
提要:1犹大和西缅的行动. 4亚多尼·比色应得的报应. 8攻取耶路撒冷. 10攻击希伯仑. 11 俄陀聂因夺取底璧得到押撒为妻. 16基尼人住在犹大民中. 17何珥玛,迦萨,亚实基伦和以革伦被攻取. 21 便雅悯人的行动. 22约瑟家攻打伯特利. 30西布伦的行动. 31亚设的行动. 33拿弗他利的行动. 34但的行动.

犹大和西缅支派俘虏亚多尼比色
士1:1 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
【本会注释】
  约书亚的死。这句话“约书亚死后”构成全书的标题。作者以这样的语句开始,继续约书亚记的叙述。约书亚记也是以完全相同的表述方式开始:“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书1:1)。士师记的作者所要讲述的事件属于约书亚死后的时期。前面这些事件究竟是约书亚死后多久发生的,我们虽然不能准确地确定;但它大概不会相隔太久,因为士师记一开卷就讲述约书亚分给各支派产业以后,他们散到各自拈阄所得的地上去的事情。
  以色列的子孙。推测起来,大概只是约旦以西的支派。
  求问耶和华。这里由希伯来文译为“求问”的一词,也常常译为“探究”或“商议”(见士18:5; 20:18). 该词用于祭司的乌陵和土明求问(民27:21),此处可能采用这种方法。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的方式是值得注意的。他们在约书亚活着的时候依靠他,此时,在缺乏领袖和面临危险的时刻,他们没有任凭自己聪明,而是与摩西的训令一致,祈求上帝的指引(见雅1:5). 所求的单纯直接,全无“徒然的重复”(太6:7). 祷告的口才在于对需求的认识和率直。20世纪和士师时代的祈求一样,上帝的子民在作出重大决定以前要寻求属天的引导。这种寻求不能仓促草率或是主观臆造,过早作出决定。否则祷告就成了假冒伪善。上帝只赐尊荣予那些敞开心扉,敬虔地来到他面前的人──那些愿意遵循他所指引的道路的人。
  上去。这些话暗示各支派安营在耶利哥和吉甲周围的低洼平原。在后面的叙述中可得应证(士1:16; 2:1). 这两座城邑的海拔低于海平面800英尺,但以色列人进攻的一些地方的海拔在2500至3600英尺。希伯来单词`alah 这里译为“上去”,通常也译为“去作战”。“上去”的意思与战斗相联系,是因为防卫的一方往往占据高地的事实。
  首先。这个问句“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 ”说明当时众支派中缺乏一个领袖人物,他们认识到,每个支派必须靠自己的力量获取各自拈阄所得之地。但哪一个支派应该率先勇往直前从而激励其它各支派呢?他们希望有一位上帝差遣的属灵领袖,带领他们去争战。
士1:2 耶和华说:“犹大当先上去,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
【本会注释】
  犹大当先上去。我们可以设想,这个回答通过大祭司非利亚斯临到他们,他可能是经乌陵和土明求问过。犹大人率先上去是因为他们是人数最多的支派(民2:9);也可能他们是最勇敢的,因为他们拥有曾与约书亚一起进入那里的迦勒,迦勒是很多年前就想先进入那地的十二个探子之一。旷野漂流时,犹大总是行进在前。此时,他们被派遣拉开争战的序幕。
  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这是一句预言性的声明。非常确切地表明发生的事即将成就。这里所指“那地”是犹大拈阄之地。
士1:3 犹大对他哥哥西缅说:“请你同我到拈阄所得之地去,好与迦南人争战;以后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于是西缅与他同去。
【本会注释】
  请你同我到……去。犹大和西缅都是利亚的儿子(创29:33,35).很自然这两个支派应相互帮助,因为他们拈阄之地是相邻的;其实西缅所得的地是“在犹大人地业中间”(书19:1). 两个支派的地界由两条线从北面和南面大致从地中海划到盐海(死海)。虽然南部迦南人的联盟在犹大的争战中已被击破,但残存的许多堡垒仍需要各支派个别攻克。
  当困难摆在面前时,同胞弟兄间的合作是最明智之举。团结就是力量,即使是团结弱小的支派也是必要的。犹大是支派中最大的,西缅是最小的,而犹大却请西缅相助。我们也当注意到请求帮助的一方必须给予报偿,在此例中,犹大后来也给西缅提供了帮助。基督徒应当彼此伸出援手有力地相助,以抵挡撒旦王国的破坏。在此本着仁爱之心彼此相助的人有理由相信,上帝会乐意赐福于他们的精诚合作,成就一切的事。
士1:4 犹大就上去;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他们在比色击杀了一万人,
【本会注释】
  比色。这个地方还没有找到。它好像在耶路撒冷附近,因为攻打比色的这场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人就立即攻取了耶路撒冷,这说明比色位于耶利哥和耶路撒冷之间的地域,记载在撒上11:8,有一个镇叫比色,但它可能是另一个地方,因为这个镇在示剑的东北,并且位于犹大在迦南地南面争战的地域以外。可是,包括在这场战役之中的比利洗人,通常记载他们是在树木茂密的北部高原和示剑的东部(书17:15). 比利洗人的名字出自意思为“广阔之地”的一个词,也许与现代的词汇“贝多因人”相当,意思是“游牧部落的人”。
士1:5 又在那里遇见亚多尼比色,与他争战,杀败迦南人和比利洗人。
【本会注释】
  亚多尼·比色。字面意思是“比色之主”,即是“比色的统治者”的意思。
士1:6 亚多尼比色逃跑;他们追赶,拿住他,砍断他手脚的大姆指。
【本会注释】
  砍断他手脚的大拇指。古时对战争中俘获的敌方俘虏苛以极残忍的刑罚。据传古希腊有时把囚犯的手弄残致使他们不能掷矛或拉弓,但仍能工作。对亚多尼·比色施以此刑使他丧失了君王的尊严。砍掉脚趾防止逃跑是那时对敌勇士常用的方法。
士1:7 亚多尼比色说:“从前有七十个王,手脚的大姆指都被我砍断,在我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现在上帝按着我所行的报应我了。”于是他们将亚多尼比色带到耶路撒冷,他就死在那里。
【本会注释】
  七十个王。亚多尼·比色统治期间的不同时期臣服于他的统治者的随从要员,都在他的宫廷中被毁伤致残。巴勒斯坦地区的王国都很小,多数仅由一座城邑和城周围的地域组成。
  拾取。更恰当的翻译为“捡拾”或“把零碎食物拾起来”。
  我所行的。亚多尼·比色表明他罪有应得,他就像那时其他许多人一样,在惩罚中发现了自己的罪行。尽管上帝没有立即照着人的好坏报应他们,但延迟是希望他们悔改,最终所有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审判台前承认他们所犯的罪。现在在上帝施恩宝座前认罪服法,因而从祂发出的义怒中获得拯救,这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耶路撒冷。没有线索表明这时以色列各支派企图坚守此城。事实上,圣经记录显示该城继续掌握在耶布斯人手中,直至几百年后才被大卫夺取(撒下5:6,7).其实犹大并非到大卫统治时期才控制巴勒斯坦南部,只是由于耶路撒冷不在犹大和西缅拈阄所得之地的范围以内,这两个支派或许在夺取和烧毁耶路撒冷后,就放弃了它。
  他就死在那里。作者没讲亚多尼·比色被带到耶路撒冷后活了多久。他的死大概发生在不久以后。

犹大支派攻取耶路撒冷和希伯仑
士1:8 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将城攻取,用刀杀了城内的人,并且放火烧城。
士1:9 后来犹大人下去,与住山地、南地,和高原的迦南人争战。
【本会注释】
  下去。战争初期他们从耶利哥和吉甲周围的低地进入中部高原“上去”作战,现在他们是从山地“下去”到三个不同特色的巴勒斯坦南部地区打仗,即“山地”“南地”和“谷地”(中文此处译为“高原”)。
  山地。在旧约里“山地”一词指犹太高山地区,它是从北到南纵贯犹大地的中央山脉的延伸地。
  南地。希伯来单词为negeb.希伯仑南部山脉的斜坡向下延伸渐趋平缓,谷地成为浅沟,山丘逐渐与南面的沙漠相融,这一缓平地带,称为南地。这个人烟稀少的干旱之地,从别是巴以北向南延伸至加低斯巴尼亚,东延伸至海。在希伯来文旧约圣经中常称该地为negeb 直到今日仍保留此名。意思就是干旱贫瘠之地。希伯来人很熟悉迦南地南部,他们一般使用negeb这个词,即“南地”表示该地区(创24:62; 书15:4,21; 结 47:19). 本节的这个词,是指前面所描述的这一地理区域。
  谷地(此处中文译为“高原”)。希伯来单词为shephelah. 在犹大高地与巴勒斯坦平原之间与海接壤处的低地,山丘环绕,海拔仅一百英尺。这个丘陵边缘地带接近非利士边界,被称作沙斐拉,即低地之意。
士1:10 犹大人去攻击住希伯仑的迦南人,杀了示筛、亚希幔、挞买。希伯仑从前名叫基列亚巴。
【本会注释】
  希伯伦。该城在耶路撒冷和别是巴之间,到这两个城市的距离均为20英里,位于犹大山脉的最高部分,海拔为三千零四十英尺。该城从前名叫基列·亚巴,意思是“亚巴之城”,亚巴是亚衲族的始祖(书15:13; 21:11; 参书14:15). 希伯仑是亚伯拉罕,撒拉,以撒,利百加,雅各和利亚埋葬的地方。显然,作者在本节中对夺取希伯仑作了大体论述,为本章稍后讲述迦勒得到希伯仑以及赶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作了铺垫(士1:20)。
  示筛。这里列出的三个力士也记载在很多年前迦勒与十个探子一同访问希伯仑的事件中(民13:22,28).士1:20中他们被称为亚衲的三个儿子(原文此意)意思是亚衲族的三个族长。

俄陀聂攻取底璧城
士1:11 他们从那里去攻击底壁的居民;底壁从前名叫基列西弗。
【本会注释】
  他们去攻击。这里第三人称单数的使用回应上面的陈述,作者指的是迦勒和他的部族而不是整个犹大和西缅支派。
  底璧。底璧从前名叫基列·西弗(书15:15)意思是“书之城”。由于此意,学者们推测该城曾建有著名的图书馆,类似于亚述王亚述巴尼拔所建立的辉煌的皇家图书馆。大多数学者赞同此城与现在奥尔布赖特博士挖掘出土的泰尔贝特玛废墟(Tell Beit Mirsim )相吻合,因为这座城未完整的挖掘出土,所以废墟没有发现图书馆。考古证据显示有场意外的毁灭性的大火,在随后重建此城的希伯来人的定居地发生。
士1:12 迦勒说:“谁能攻打基列西弗,将城夺取,我就把我女儿押撒给他为妻。”
【本会注释】
  我就把……给。显然此城防御坚固,迦勒试图唤起部族中年轻人更大的雄心和勇气,他通过婚嫁女儿的悬赏方式鼓舞他们首先攻破此城。从接下来的叙述中看到,夺取的城也成了这个幸运的胜利者的领地。这个故事证明这山地南部各城的坚固。当约书亚早年给各支派分派地业时,迦勒就谈到他打不垮的力量和勇气,从而得到准允通过争战赢得此地(书14:11).
士1:13 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夺取了那城,迦勒就把女儿押撒给他为妻。
【本会注释】
  迦勒兄弟。从语法上讲,这句话可以指基纳斯,也可指俄陀聂(中文翻译看不出来)如果是指基纳斯,那么俄陀聂就是迦勒的侄子而不是兄弟,哪一种理解正确不得而知。作者此处特别用“更年轻的”(中文译为“兄弟”)一词是为了说明,俄陀聂和押撒之间没有年龄的巨大差异。如果对女人的钟爱能激励男人如此奋发努力和勇于冒险,那么他们应该经历什么样的危险来表达对上帝的爱呢?
士1:14 押撒过门的时候,劝丈夫向她父亲求一块田。押撒一下驴,迦勒问她说:“你要什么?”
【本会注释】
  押撒过门的时候。毫无疑问,押撒与其他妇女儿童是在一个远离战场的安全之地,但现在她无疑被父亲公开地作为赏赐,赠给因勇敢而受尊荣的,并作为军兵榜样的丈夫。那时父母包办婚姻,把女儿嫁给他们所希望的人。除非此风俗被滥用,一般未婚女子不会被强求嫁给她不爱的男子(创24:57,58;《祖知》第十五章)。
  劝丈夫……求。十五节记载是押撒向她父亲求一块田。这里更自然的理解会是“他劝她求”,七十士译本即这样翻译。然而,文中段落意思可能是:她求得丈夫许可向她父亲求一块田,或者是说服他,他们应该求得一块田。
  下驴。押撒尊敬她父亲,所以在与父亲讲话时从驴上下来。今日在贝多因人的风俗习惯中,向酋长请求帮助时仍要求必须下马步行靠近他。
士1:15 她说:“求你赐福给我,你既将我安置在南地,求你也给我水泉。”迦勒就把上泉下泉赐给她。
【本会注释】
  南地。或许更好的表述是“贫瘠之地”,这个希伯来单词“南地”是negeb,干旱贫瘠之地(见九节)。她的地是在干旱的Negeb,所以她需要羊群饮用的水泉。她的新婚丈夫没想到要求这些水泉,而对拥有新婚妻子心安理得,在这对年轻夫妇得到他们的领地时,押撒立即请求。迦勒对他们的请求的回应是赐给她“上泉下泉”。在底璧和希伯仑之间的一个地区至今在三个地层有约十四股泉水。其中的两个可能是迦勒赐给他新婚女儿的。
  押撒的要求显然是适当合理的,迦勒尚能如此得施与。何况我们在天上的父,祂胜于地上充满慈爱的父母对我们所施的恩典。这是上帝让我们锻炼像押撒那样祈求的智慧,祂赐给我们生命中如此佳美的福分。上帝乐意赐给我们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祂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

犹大和便雅悯支派的胜利
士1:16 摩西的内兄(或作:岳父)是基尼人,他的子孙与犹大人一同离了棕树城,往亚拉得以南的犹大旷野去,就住在民中。
【本会注释】
  基尼人。或“米甸人”(民10:29).摩西时代之前,该部族与以色列是紧密联合的,又单独的存在。因为他们与以色列结盟,且并肩作战,共享战果并定居在犹大地区。后来他们部族的一支定居在远离拿弗他利领地北部的地区(士4:11,17)。
  棕树城。耶利哥一般被称作“棕树城”(申34:3; 代下 28:15)。但老耶利哥已被毁灭,新耶利哥还没建起(王上16:34)。因此这个“棕树城”是邻近的另一个城市(见书6:26)。此地曾因棕树和花园而闻名。约瑟夫斯对其美景给予生动的描述(《战争》iv. 8. 3)。
  亚拉得。此地是基尼人居住的地方,在南地以南距离希伯仑东部约17英里(27公里)。
士1:17 犹大和他哥哥西缅同去,击杀了住洗法的迦南人,将城尽行毁灭,那城的名便叫何珥玛。
【本会注释】
  何珥玛。表示“陷入”的意思,就是陷入完全的毁灭。这是希伯来人给洗法的新名。该城地址考古学家尚未明确确定。然而,Tell esh-Sheri`ah (也叫Tell el-Mshāsh),此地在别是巴和洗革拉附近已被发现。何珥玛在西缅的地界(书19:4),这与本节的叙述一致。
士1:18 犹大又取了迦萨和迦萨的四境,亚实基伦和亚实基伦的四境,以革伦和以革伦的四境。
【本会注释】
  犹大取了迦萨。这时似乎是犹大支派单独作战。他们辗转南北,从南部山地到海边平原和北部,进攻沿海城市。最南端就是迦萨,他们以排山倒海之势夺取了迦萨以及亚实基伦和以革伦。从而使非利士联盟的三个中心被击垮。然而,似乎希伯来人是以出其不意之策,快速攻破这些堡垒的,当非利士人重新集结反攻时,他们并不能固守,下一节叙述到犹大不能赶出谷地(中文圣经译为“平原”)的居民(也见士3 :3)。
士1:19 耶和华与犹大同在,犹大就赶出山地的居民,只是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因为他们有铁车。
【本会注释】
  与犹大同在。犹大只能部分取胜,其原因是敌人貌似优越的武器。为何铁车在全能的上帝面前不堪一击,谁的战车是千万个天使?犹大支派还不能完全的掌控敌人,但他们可以使用无穷的力量。士师记的作者后面就会解释原因(见士2:14-23).
  铁车。在山区,骑兵和铁车移动运行不便,勇猛的希伯来人取得了胜利。但在辽阔的海边平原,装备更加优良的迦南人就能够抵御他们的入侵。在迦南人当中铁的使用正开始普及,他们在金属工具的铸造工艺上领先于从事游牧业的希伯来人。他们最近刚从赫人那里学会了马匹和铁车的使用,并雇用他们来攻击希伯来步兵,以他们之长克敌之短,希伯来人完全不能应对他们先进的武器。
士1:20 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说的,将希伯仑给了迦勒;迦勒就从那里赶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
士1:21 便雅悯人没有赶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与便雅悯人同住,直到今日。
【本会注释】
  住耶路撒冷的。据第八节讲,犹大支派已夺取耶路撒冷。他们没有坚守所得之城,或许的确是因为该城位于便雅悯的地界。两支派的边界线就在耶路撒冷城南到欣嫩子谷(书15:8). 耶布斯人落在犹大手中,被打败制服以后,他们已无力抵抗居住在耶路撒冷周围的便雅悯人了。便雅悯人因缺乏必要的夺城决心,而与外邦的耶布斯人相安而居。大卫在数百年以后,认识到拥有此要塞的重要性,攻打并夺取了该城。甚至这之后,这两族人似乎仍友善地居住在此地域,因在后来大卫统治时期,耶布斯人亚劳拿在某种程度上被指为是一个乐于奉献的受尊敬的人(撒下24:18)。但在士师时代的时期耶路撒冷主要是耶布斯人(士19:11,12).便雅悯人错失了将耶布斯人赶出耶路撒冷的时机。
  直到今日。这句话暗示士师记是写于大卫夺取耶路撒冷以前。

以法莲和玛拿西支派攻取伯特利
士1:22 约瑟家也上去攻打伯特利;耶和华与他们同在。
【本会注释】
  约瑟家。以法莲支派和玛拿西支派的一半在巴勒斯坦西部。玛拿西支派的一半定居在外约旦。
  伯特利。意思是“上帝的殿”。它位于耶路撒冷以北约十又四分之一英里(16.4公里)的中部山区。此城以雅各看到梯子的异象闻名,并因此事件而得名(创28:10-22). 后来又因耶罗波安在此地设立偶像崇拜而出名,耶罗波安在此设了北部以色列国的一个金牛犊(见王上12:29)。
  耶和华与他们同在。不像便雅悯那样缺乏信心,这些支派因着上帝的赐福而赢得胜利。
士1:23 约瑟家打发人去窥探伯特利(那城起先名叫路斯)。
【本会注释】
  打发人去窥探伯特利。即是说他们在冒险进攻前认真地侦察,找到攻克该城的最佳方法。加了一个历史注解,以前该城名叫路斯。希伯来人攻取这城之后改名叫伯特利,以此来纪念雅各在这里的经历(见22节注释). 这个新城邑显然与旧城地址不同,因为在约书亚记中,两座城的描述是不一样的,虽然毗邻,却是两地(书16:2). 此城邑最初是在便雅悯的地界,但却靠近以法莲的边界(书18:13,21,22)。
士1:24 窥探的人看见一个人从城里出来,就对他说:“求你将进城的路指示我们,我们必恩待你。”
【本会注释】
  窥探的人。字面意思就是“看守者”,看护者负责看管即将处以死刑的的俘虏。窥探的人向那个出城的人提供个人安全,由于他的变节,希伯来人就秘密进城而轻易夺得了此地,并用刀击杀了城中的居民,但将那人和他全家都放了。
士1:25 那人将进城的路指示他们,他们就用刀击杀了城中的居民,但将那人和他全家放去。
士1:26 那人往赫人之地去,筑了一座城,起名叫路斯。那城到如今还叫这名。
【本会注释】
  筑了一座城。对这个人所筑的这座城,我们一无所知。或许这会安慰他出卖行为的良知,他远走他乡,建了一座城,变节后又改名。

以色列人没有赶出去的民
士1:27 玛拿西没有赶出伯善和属伯善乡村的居民,他纳和属他纳乡村的居民,多珥和属多珥乡村的居民,以伯莲和属以伯莲乡村的居民,米吉多和属米吉多乡村的居民;迦南人却执意住在那些地方。
【本会注释】
  玛拿西没有赶出……。作者之前讲述从南地到中部及巴勒斯坦北部遭受到犹大的攻击。叙述在此点显示出一个新的趋势。之前,希伯来人既赢得了胜利也经历了失败。此时只是简单的罗列各支派不能夺取的迦南人的堡垒。玛拿西在不能够赶出居民的城镇,组成了一个坚固的城市链,护卫着所有的关口。
  伯·善。在这个“迦南防线”的东端是古城伯·善。它在耶斯列平地下到约旦河的地方,是巴勒斯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各个时期都是各种异教神祗崇拜的中心,被建立在一个山丘早先的废墟上,是一个极其坚固的城堡,因其控制大马士革的重要战略地位。此地的考古挖掘显示,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埃及人的驻防要塞。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扫罗时期被非利士人占据,其中心距离南部很远。后来此城可能被大卫夺取,据记载它曾是所罗门的城市之一 (王上 4:12). 塞西亚人(Scythians)大约在耶利米时期夺取该城后,它长时期以Scythopolis 的名字闻名。今天它被叫作特奥胡森,邻近阿拉伯的贝散城(Beisān)此城邑一直延续了这个古名。
  本节提到了其它防御城市的名字,即控制着从撒玛利亚山脉中部到肥沃的埃斯德赖隆(或米吉多)平原的关口的城市。米吉多在防线的西端,遏制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交通要道。故此,它在埃及人攻打北部和东部帝国的争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纳与今天的名字相同,它在距米吉多东南四又四分之三英里(7.6公里)的地方。
  ……村的居民。原文字义为“她的女儿”,是指这些城垒周围的村落。
  迦南人却执意住在……。是指他们顽固的抵抗并击退了希伯来人对他们的驱赶。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如果能坚守城堡防线,就能控制所有交通和商业要道,同时也能把以色列各支派分隔开,阻断他们彼此联合结盟。他们应用了各个击破的军事原则,对敌分而制之。
士1:28 及至以色列强盛了,就使迦南人做苦工,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
【本会注释】
  做苦工。希伯来单词mas.“贡物”不代表这个希伯来词的真正意思,这里的意思是“劳工”,该词表示强征这些人从事繁重劳动。大卫和所罗门在他们的工程修建以及城防工事中都采用强征劳工的方式进行(王上5:13;9:15,21). 此时,希伯来人在此地处于支配地位,就强迫战败的迦南人在重建城市和加固城防的工事中从事繁重的劳动。
  没有……全然赶出。即使在希伯来人很强大的地区,有大量的顺从服劳役的迦南人获准在他们的村落和农田存留下来。这对以色列人信仰和道德留下的危险在本卷书后来的历史中显明出来了。
士1:29 以法莲没有赶出住基色的迦南人。于是迦南人仍住在基色,在以法莲中间。
【本会注释】
  基色。一座迦南古城,位于以法莲和非利士边界西南,耶路撒冷西北十九又四分之一英里(30.8公里)处。迦南人占据此城(撒下27:8;撒下5:25;代上20:4)直到它被一个法老夺取,并将它作为嫁妆赐给女儿,就是所罗门之妻(王上9:16). 所罗门接着重建此城,将其作为边界城垒。该城的考古挖掘发现大量的迦南人家庭用品,一个宽大的迦南寺庙,以及无数的在所建房屋的地基中埋葬婴儿之习俗的事例。
士1:30 西布伦没有赶出基伦的居民和拿哈拉的居民。于是迦南人仍住在西布伦中间,成了服苦的人。
【本会注释】
  西布伦没有……。现在,作者开始讲述所得之地在远离埃斯德赖隆平原的巴勒斯坦北部支派的经历。对以萨迦支派什么也没说,虽然在底波拉之歌(士5:)中,它被描绘成一个勇猛的支派,故事在此给予各支派相同的敬意,但他们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攻克所得之地的堡垒。他们甚至在山区也不能掌控局势,只是占领一小部分地方,插进迦南居民当中。
士1:31 亚设没有赶出亚柯和西顿的居民,亚黑拉和亚革悉的居民,黑巴、亚弗革与利合的居民。
【本会注释】
  亚设没有……。亚设支派并不比西布伦支派更成功。所得之地由海边平原和迦密北部山地组成,它是腓尼基人的领地,腓尼基人尚未成为闻名遐迩的海路商人。亚设人在那里居住在迦南人当中,他们在文化和宗教上的吸收胜于其他支派。在很短的时间里似乎就大量丢失了自己的宗教特性。以至于当底波拉呼喊这个支派联合对付迦南人时,她说:“亚设人在海口静坐,在港口安居。”(士5:17)。
  书19:30阐明,这一地区有22个城邑属亚设所得之地。文中给我们列出了至少其中七个没有被夺取,包括熟知的亚柯和西顿。由此明显看出,亚设人在征服应得之地方面没有多大进展。
士1:32 于是,亚设因为没有赶出那地的迦南人,就住在他们中间。
【本会注释】
  住在迦南人中间。29节和30节讲明,迦南人住在希伯来人中间,表明后者更强大;但作者在这里改变语句,说亚设人住在迦南人中间。这好像是说迦南人在此地是主导力量。
士1:33 拿弗他利没有赶出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于是拿弗他利就住在那地的迦南人中间;然而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成了服苦的人。
【本会注释】
  拿弗他利没有……。同样不幸的叙述被重复。拿弗他利没有攻取的两座古城,都是以其著名的亚拿女神和太阳神沙玛什神庙命名。希伯来人足够强大,但却强迫这些城纳贡。拿弗他利的领地后来成了著名的加利利,异教的成分渐浓,此地被称作“外邦人的加利利”(赛9:1),即是“外族的地域”。
士1:34 亚摩利人强逼但人住在山地,不容他们下到平原;
【本会注释】
  但人。但支派应得之地是位于以法莲和犹大产业之间的平原和低山的狭长地带。但人试图首先逼近低地,并在上帝的赐福下把疆界延伸至海。当地居民却将他们逐回山地,他们就在琐拉和以实陶周围固守阵地。参孙就是从这一支派和这个地区出发与非利士人争战的(士13章至16章)。但这一区域却很小,当这个支派的人数增加后,他们大部分都迁移到非利士北部,约旦河上游附近地区,在那里夺取了拉意城并改名叫但(士18和19章;见书19:47)。
  应该注意到,作者在这里指出当地人是亚摩利人,而不是迦南人。有些人认为这两个名都指的是相同的人。人们熟知的本地迦南人,最初也是发源于同一地方的亚摩利人。但似乎亚摩利人曾有过后来的迁移。因为他们比迦南人来得更晚些,他们的游牧文化可能比先前迦南文化的游牧色彩更浓,一首古老的闪族诗歌这样描绘亚摩利人:“他们以兵器为伴…不屈不挠,生吞活剥,居无定所,也不掩埋死去的同伴。”
  士师时期的亚摩利人或许已形成比这首诗的生动描述更具定居文化的特点。他们已与亚摩利君王的统治一起遍及近东地区大大小小的王国。著名的巴比伦王,汉莫拉比就是一个亚摩利人。亚摩利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西方人”这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的巴比伦居民闪人给予此民族的名字。
士1:35 亚摩利人却执意住在希烈山和亚雅伦并沙宾。然而约瑟家胜了他们,使他们成了服苦的人。
【本会注释】
  希烈山。被认为就是沙斐拉的伯·示麦。
  亚雅伦。位于耶路撒冷西北约13英里(20.8公里)的一个城邑(见书10:12)。
  胜了。字面意思是“痛击”。但支派靠自己不能掌控当地居民,逐渐被逼退到一个有限的地域。在此紧急时刻,希伯来人从邻近的以法莲支派增派援军帮助但人,对亚摩利人发起了有力的进攻。以法莲人成功地让亚摩利人和迦南人签署条约,把他们的城邑拱手相让,并为以色列的城邑提供劳役作为赔偿。这种附庸的地位持续了若干世纪,直到所罗门时代这些城邑才实际上成了以色列的领土(王上4:9)。伯·示麦落入以色列手中相当早(撒上6:12).
士1:36 亚摩利人的境界,是从亚克拉滨坡,从西拉而上。
【本会注释】
  亚摩利人的境界。本节除了记载亚摩利人这点外,与前面一节没有多大关联,作者作一个停顿来解释亚摩利领地以前向南延伸到的地方,这些地方大致与以东地界相连。以色列的南方支派已经向南占据了这个旧有的边界。
  从亚克拉滨坡(向上)。字面意思为“蝎子关口”。
  岩石(中文未翻译该词)。即“悬崖”,很多人认为这与佩特拉(Petra)相关,它是从以东地向上的悬崖堡垒,但它更有可能是指亚拉巴犹太一侧的一个地界标。整个这一节讲述并不明显。
【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本书版权所有---SDA圣经注释
心雨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