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注释】
1从东方来的博士被一个星指引到基督那里。11他们拜他,并献上他们的礼物。14约瑟逃往埃及,带着耶稣和他母亲。16希律屠杀孩童:20他自己也死了。23基督又被带回加利利,到了拿撒勒。
博士朝拜
太2:1
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
【本会注释】
当耶稣生在。[博士的来访,马太福音2:1-12。见“耶稣的童年与青年时代”;“基督生平梗概”和“基督诞生的提示性年代表”。]
马太只是简要地提到了耶稣降生的事(太1:25),并且省略了记载在路1:26至2:40中的与耶稣降生有关的各种事件。因为马太侧重于说明耶稣就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所以他进而证明的事实就是:耶稣事实上应验了所有那些预言(见对太1:22的注释)。通过介绍,他似乎主要提到的是这种属乎预言问题的与耶稣幼年有关的事件和这种关乎弥赛亚王权的事件(见太1:1,6,17,23;2:2,6,15,17,18,23)。另一方面,路加福音更多是写给外邦人的(见对路1:3的注释),侧重于说明上帝的儿子耶稣(32,35,76节)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人们中成长与生活,以便他可以成为所有人的救主(路2:10,14,31,32)。
本注释将耶稣的降生暂定为公元前5年秋(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40页;“基督生平梗概”和“基督诞生的提示性年代表”)。
伯利恒。直译是“面包房”。它最初叫以法他(创48:7;弥5:2),意思是“肥沃”(见对创35:19的注释)。伯利恒地区的丘陵和山谷遍布着葡萄树、无花果树、橄榄树林和谷类,可能部分地属于犹大主要的谷物产地。对基督时代的犹太百姓来说,这片地区充满了回忆,它现在对基督徒也是如此。就在这片地区,路得曾在波阿斯的田里拾麦穗(得第2-4章),大卫曾看守他父亲的羊群(撒上16:1,11,17:15)。这里还是撒母耳膏大卫为王的地方(撒上16:13)。关于伯利恒,更多的信息见对创35:19;得3:3;4:1的注释。见“耶稣传道时期的巴勒斯坦”。
犹太的。说“犹太的”伯利恒,为的是与加利利的伯利恒相区别,后者是拿撒勒西北(书19:15)7英里(11.26千米)左右的一个城镇。
希律。即,大希律(见本册注释原文第39-42页)。
博士。希腊文是magoi,指各种受过教育的阶层。这些“博士”是哲学家、王国顾问,饱学了古代东方所有的智慧。来寻求圣婴基督的“博士们”不是拜偶像的人,而是诚实正直的人(《历》第六章)。
他们研究了希伯来文圣经,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更加清楚的真理抄本。旧约关于弥赛亚的预言特别夺得了他们的注意,在这些预言中,他们发现了巴兰的话:“有星要出于雅各”(民24:17)。他们很可能还知道并明白但以理的时间预言(但9:25,26),并且得出了弥赛亚即将来临的结论。见本册注释原文第61,62页。
在基督降生的那晚,一道神秘的光出现在空中,它变成了一颗明亮的星停留在西部天空(见《历》第六章)。博士们对它的重要性留有深刻的印象,就又回去查考神圣的经卷。当他们寻求明白这神圣著作的意义时,就在梦中蒙指示要去寻找弥赛亚。像亚伯拉罕一样,他们起先并不知道往哪里去,但他们在途中却随从了一颗路星的带领。
因献上三件礼物的记载(太2:11)而认为只有三个博士的传统说法没有圣经依据。一个有趣但没有价值的传说给出了他们的名字:加斯帕、伯沙撒、和梅尔基奥(Gaspar,Balthasar,and
Melchior)。认为他们是国王的没理由的想法是从赛60:3推断出来的(参启21:24)。
关于基督时代犹太人遍及罗马势力范围的评论,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9-62页。
从东方。犹太人把阿拉伯半岛北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都看作“东方”。所以哈兰是在“东方人之地”(创29:1,4)。摩押王后来是“从亚兰[即,叙利亚]”引巴兰“出东山”的(民23:7;见对民22:5的注释)。以赛亚论到波斯人古列为“从东方来的正直人”(赛41:2)和“从东方来的鸷鸟”(赛46:11)。
有些人认为博士们来自与巴兰一样的“东方国家”的同一地区(见《历》第六章),巴兰的家最近被鉴定在撒于尔谷(Sajûr
Valley),在阿勒颇和迦基米施,距幼发拉底河很近(见对民22:5的注释;另见《祖知》第四十章)。假如是这种情形的话,他们到伯利恒的行程大约就有400英里长了,如果骑马的话需要两到三周平稳的旅行,如果徒步旅行,可能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了。考虑到他们要不断看到那星,就必须在夜里旅行的事实(《历》第六章),可能他们旅行的时间还要再长一些。然而,他们行程的起点可能在东方更远的地区,所以他们的旅程就更长了。
到耶路撒冷。最后,长途旅行终于把他们带到了耶路撒冷东部的橄榄山顶。可能就在破晓前,那星消失了(《历》第六章),不久圣殿闪闪发光的大理石圆屋顶和墙壁就反射出了新的一天的亮光。博士们被引导到耶路撒冷而不是伯利恒的事实(《历》第六章),表明上帝的目的是要使他们的来访成为一个手段,唤起国家领袖们对弥赛亚降生的注意(见第3-6节)。当百姓得知博士们的使命时,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被激起来了,他们的心思也被引导到了预言上。
想到这些博士是外邦人,犹太领袖们就被触怒了,他们不相信上帝会越过他们而赞同异教徒(见《历》第六章)。在希律这方面,他被祭司和文士们表面上漠不关心的态度激怒了(第3,4节),并且分析博士们的来访与以某种方式谋害他的性命有关(《历》第六章)。
太2:2
“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
【本会注释】
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这个问题暗示博士们不是犹太人,否则他们就会说“我们的王”了。似乎一般都公认,周围列国所期盼的,那为王的救世主要在犹大出现(见对第1节的注释)。博士们进入耶路撒冷后,首先到了圣殿,那颗星就是在圣殿上方不见的,但是他们在殿的圣地发现的却只是无知、惊奇、恐惧和轻蔑(《历》第六章)。
他的星。既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是行星的会合,也不像有些人提出的是一颗新星。出现在基督降生之夜的那颗“星”乃是“远远的一群光明的天使”(《历》第六章;第7节)。博士们蒙引导解释这一不同寻常的现象乃是应验了“有星要出于雅各”的预言(民24:17;见《历》第六章)。
东方。希腊文是anatolē,直译是,“上升”。在第1节中被译为“东方”的词anatolai,乃是anatolē的复数形式。而且在希腊原文中,anatolē有定冠词,但anatolai却没有。这两种措词的不同点使得有些人得出结论说:在第2节中,马太提到的东方既不是指那星出现在空中的方向,也不是指博士们所来自的国家,而是指anatolē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上升”。该句子可以译为:“因为我们看见他的星上升”,即,在它初次出现的时候。后来证明,在他们的故事中,希律最感兴趣的就是这点(第7节)。当然,另一种译法也是可能的:“因为我们在东方看见了他的星”。
太2:3
希律王听见了,就心里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
【本会注释】
希律心里不安。希律所犯下的累累残暴的恶行,特别是谋杀了许多他怀疑图谋废除他和篡夺他宝座的直系亲属的暴行,有力地证明了当他听到那注定要作“犹太人之王”的一位已经降生时的感受(见本册注释原文第61,62页)。祭司们对公布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就是博士们肯定提到过的预言所表现的冷淡态度,使希律怀疑祭司们与这些博士暗中图谋推翻他的宝座,有可能会藉着发动一次公众的暴乱进行。而且,可能希律自己也知道大众期待一位王在犹大降生,乃是注定要统治全世界的。不仅如此;他似乎已经把自己当作弥赛亚了,并且背地里渴望统治全世界(见约瑟夫·克劳斯[Joseph
Klausner],《以色列中的弥赛亚观》[The Messianic Idea in
Israel],第374页)。
耶路撒冷合城的人。合城的人也都“不安”,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该城的居民太了解希律会采取的暴行了。如果担心会有一次公开的暴乱,他就很有可能颁布屠杀数百或数千人的命令。
太2:4
他就召齐了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问他们说:“基督当生在何处?”
【本会注释】
祭司长。很可能是担任大祭司职分的人和从前曾担任过那职分的现任祭司们,都是被指定的,后来被希律废除了。在希律统治的33年中,他总共指定了九位大祭司担任这神圣的职责,这职责起初本是规定为世袭的,并且是终身的(出28:1;40:12-15;利21:16-23;民16:40;17;民18:1-8;申10:6)。伯修的儿子西门,可能是那时的大祭司(约瑟夫,《犹太掌故》,xv.9.3),要不就是伯修的女婿马提亚或者伯修的儿子约阿撒,他们都迅速地作了西门的继任者(同上,xvii,4.2;6.4;13.1)。还有人提出说“祭司长们”是按着24个班次供职的祭司们的首领(见对路1:5的注释)。希律所召集的这群人似乎是该国有学问的人士,他们最有可能知道他想得到的消息。
文士。这些人经常被说成是律法师(太22:35;可12:28),或者“律法的博士”,直译是“教法师”(路5:17,21)。他们是有学问的人,其责任是研究、保存、抄写、解释并详细说明律法,或神圣的著作(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5页;见对可1:22的注释)。
问。或“询问”这个词在希腊原文中的词形暗示希律坚持不懈地询问。祭司们显然规避直接答复。希律就不得不逼他们说出来了。博士们很可能提到了自己对希伯来圣经的研究,假如这样的话,希律就能正当地猜想律法师们肯定深藏不露。不管是对于这些预言本身,还是对近来要应验这些预言的事件,他们决不像他们假装的那样无知、无疑。他们知道撒迦利亚的异象(路1:22),知道牧羊人的报告(见对路2:17的注释),也知道西面的预言(路2:27,28,34,35)。但是骄傲和嫉妒关闭了他们的心门,不接受亮光,因为上帝既然支持他们所认为粗俗的牧羊人和未受割礼的外邦人,就显然已经越过了他们。他们就诬蔑这报告是狂热盲信,不值得注意(见《历》第六章)。
基督当生在何处。希律在这里寻求探知基督降生的地点,像他后来向博士们打探基督降生的时间一样(第7节)。
太2:5
他们回答说:“在犹太的伯利恒。因为有先知记着,说:
【本会注释】
因为有先知记着说。祭司长和文士们所引用的经文(第6节)与弥5:2的希伯来原文或七十士译本完全一致。它似乎更是一种释义,或者可能来自《他尔根》,要不就是他们当时作的即时翻译。从约7:42可以清楚地看出,即使是百姓,都知识弥5:2的意思。
太2:6
犹大地的伯利恒啊,你在犹大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因为将来有一位君王要从你那里出来,牧养我以色列民。”
【本会注释】
诸城。弥5:2的希伯来原文读作“数千”,也可以译为“家族”,即,一个支派细分的主要家族(见对出12:37;弥5:2的注释)。
牧养。希腊文是poimainō,“牧羊”。以赛亚曾预言过弥赛亚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赛40:11)。耶稣说到自己是“好牧人”(约10:11,14),保罗称他是“群羊的大牧人”(来13:20),彼得称他是“牧长”(彼前5:4),约翰称他是“羔羊”,“必牧养他们”(启7:17,修正标准译本)。
太2:7
当下,希律暗暗的召了博士来,细问那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本会注释】
细。更可说是:“精确地”。希律要得到详细的信息。指的是这信息的精确性而不是指希律殷勤地寻求这信息。
什么时候。希律已经从祭司长和文士们那里得知了基督的降生地(第4-6节),现在他转向博士们要得知基督什么时候降生。
太2:8
就差他们往伯利恒去,说:“你们去仔细寻访那小孩子,寻到了,就来报信,我也好去拜他。”
【本会注释】
就差他们。希律小心地隐藏了他自己在自表同情关心的外表背后的想法。他希望博士们会回报他表面上的善意。博士们到伯利恒的访问不会引起任何怀疑,而会使他在不激起民众警觉的情况下执行其邪恶的计划。祭司长和文士们可能已经猜出了希律的意图,因为他们很清楚他对觊觎王位者的态度。
仔细。或“精确地”(见对第7节的注释)。博士们要努力寻找直到找到弥赛亚,并证实他们的发现。
太2:9
他们听见王的话就去了。在东方所看见的那星忽然在他们前头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头停住了。
【本会注释】
在他们前头行。照着他们夜晚旅行的习惯(见对第1节的注释),博士们黎明时分就从耶路撒冷启程了,由于那星的再现,他们发现自己的信心也得到了更新。
太2:10 他们看见那星,就大大的欢喜;
太2:11
进了房子,看见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开宝盒,拿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献给他。
【本会注释】
房子。到现在,耶稣至少已经降生40天了,可能更久些(见对路2:22的注释)。
俯伏。这是一个常见的东方礼貌,表示对人、对偶像、以及对上帝极度的尊重和崇敬(见斯8:3;伯1:20;赛46:6;但3:7等)。
拜他。博士们尽管早先曾经历失望,但他们知道这个孩子就是他们千里迢迢来寻求的一位。
宝盒。希腊文是thēsauroi,意思是用来装贵重物品的“首饰盒”,“百宝箱”,或者“珍宝”。这个词在太6:20中被译为“财宝”,在西2:3中被译为“积蓄”。其单数形式(thēsauros)在太13:52中表示库房。
礼物。在东方国家,若不呈上表示敬意的礼物,就不要想去觐见君王或任何一位高官。请比较献礼物给在埃及的约瑟(创43:11),给撒母耳(撒上9:7,8),给罗所门(王上10:2),以及给上帝(诗96:8)。
乳香。一种白色或浅黄色树脂胶,通过割开Boswellia类的树皮可以获得。它味苦,但当作香点燃时却很芳香。在圣所的崇祀中,它被用作圣香的一种成分(出30:8,34)。乳香通常是从阿拉伯半岛进口的(赛60:6;耶6:20)。
没药。另一种芬芳的树脂,在古时备受赞誉,味苦并且略微有点辛辣。很可能是从一种小树上获得的,就是Balsamodendron
myrrha或者Commiflora
myrrha,原产阿拉伯半岛和东非。它是合成圣油(出30:23-25)和香料(斯2:12;诗45:8;箴7:17)的一种成分,并且与酒调和被用作镇痛剂(可15:23),也用于防腐(约19:39)。
太2:12 博士因为在梦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见希律,就从别的路回本地去了。
逃到埃及
太2:13
他们去后,有主的使者向约瑟梦中显现,说:“起来!带着小孩子同他母亲逃往埃及,住在那里,等我吩咐你;因为希律必寻找小孩子,要除灭他。”
【本会注释】
梦中。[逃往埃及,太2:13-18。见“耶稣的童年与青年时代”、“基督生平梗概”]
天使初次向约瑟显现时就是用的这种方式(太1:20)。
逃往埃及。埃及当时是罗马的一个省,所以就超出了希律管辖的权限。埃及传统的边界就是所谓的埃及河,阿里殊河(Wâdī
el-`Arîsh),在伯利恒西南约100英里(160千米)。当时有大量的犹太人住在埃及,所以约瑟不会发现自己完全处身在陌生人中。在埃及各城都有会堂,一度还有犹太神殿。传统上认为纥流坡利(安城,参创41:45,50;创46:20)乃是约瑟和马利亚为安全起见所逃往的地方。
太2:14
约瑟就起来,夜间带着小孩子和他母亲往埃及去,
【本会注释】
夜间。约瑟无疑毫不迟疑地顺从了,很可能当晚就离开了,或者一作好这次旅行的准备就启程了。博士们献上的礼物提供了这次行程所必须的费用(《历》第六章)。
太2:15
住在那里,直到希律死了。这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说:“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
【本会注释】
希律死了。他在屠杀伯利恒婴孩之后不久就死了(《历》第六章),在公元前4年(见本册注释原文第42,241页),死于最痛苦、最令人讨厌的疾病。
要应验。这里所引用的经文来自何11:1的希伯来原文。七十士译本读作:“我从埃及召出他的儿女来”。在最初的背景中,何西阿这句预言指的是希伯来人被救出埃及。当摩西拜访法老要他释放以色列人时,曾说:“耶和华这样说:以色列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出4:22)。关于马太将何11:1的话用到基督身上,见对申18:15的注释。
屠杀男孩
太2:16
希律见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发怒,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照着他向博士仔细查问的时候,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
【本会注释】
愚弄。他们已经“捉弄了”他。他感到他们瞒骗嘲弄了他。希律认为这是一次侮辱,无疑进一步证明了更深更阴暗的反对他的阴谋。
杀尽了所有孩童。很可能只杀了男孩。批评圣经记录准确性的人注意到约瑟夫在其对希律所犯暴行的长篇记录中,并没有提到屠杀伯利恒婴孩的事。据估计,在一座人口很可能不过2,000人的小镇里,算上其四围的区域,也只不过会有50到60个那个年龄的孩童,并且男孩只有一半。有些人估计这人数略微高点儿。约瑟夫可能认为,希律所犯的滔天大罪与自己相比,这事就相当小了。这种行为确实与希律无情的性格很相符。这是希律王朝暗无天日的最后暴行之一(《历》第六章)。而且,要是约瑟夫提到这一恶行的话,想必会对它作出说明,就象他详细说明了所记录的类似事件一样。这可能就会涉及要求承认拿撒勒的耶稣是弥赛亚的论述,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可能决定避开这个题目。而且,由于他正在著述的是一部向罗马人为犹太教辩解的书,特别是向维斯帕先皇帝辩解,所以他会避免提到任何敌对罗马的事。见本册注释原文第75,76,94页。
四境。直译是“边界”,因此是“区域”。在一些英文版本里,将“四境”译作“海岸”,而在古英语里,“海岸”的意思就是“边境”或“边界”。
两岁。依照在某些地区仍旧使用的东方计算方法,孩子在过了第一个历年之后就被称作“一岁”了,即,从其生日到下一个新年那天;在第二个历年就“两岁”了—即使只过了几天或几周。如果基督时代的犹太人这样按照历年计算年龄的话,就不一定可以推想他是在希律死前两年降生的,以至为了确保达到目标,希律就设定了“两岁”的界限,超过了博士们所说明的时间(太2:7)。在公元前4年或者5年出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在公元前3年或者4年,即希律死的那一年,都会被称为“两岁”。至于耶稣降生的大概时间,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40-242页。
太2:17
这就应了先知耶利米的话,说:
【本会注释】
这就应了。见耶31:15。关于这个预言最初的应用,见对耶31:15的注释,关于弥赛亚的应用,见对申18:15的注释。
太2:18
在拉玛听见号啕大哭的声音,是拉结哭她儿女,不肯受安慰,因为他们都不在了。
【本会注释】
拉玛。关于是哪个拉玛,存在着相当多的不同意见。在旧约中提到过几个名为拉玛的城镇。它很可能是在以法莲的拉马拉,在耶路撒冷西北约9英里(14.5千米)(见对撒上第一章的附注)。这个城镇靠近以法莲和便雅悯支派之间的边界,以法莲是拉结的孙子,便雅悯是拉结的儿子,拉结是雅各的妻子。
拉结哭。在这里所引用的耶利米的话,最初是指希伯来人在公元前586年被掳到巴比伦的痛苦经历(见对耶31:15的注释)。拉结在生便雅悯时就死在这附近地区(创35:18-20),所以使得这个比喻特别适当。她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便俄尼,“我的悲痛之子”(见创35:18)。马太因着灵感将耶利米的这些话应用到了希律屠杀伯利恒的婴孩上(见对申18:15的注释)。
从埃及回来
太2:19
希律死了以后,有主的使者在埃及向约瑟梦中显现,说:
【本会注释】
希律死了以后。[重返拿撒勒,太2:19-23=路2:39,40。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见“耶稣的童年与青年时代”图表,“希律诸王的统治”,“希律家庭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见本册注释原文第42页。
太2:20
“起来!带着小孩子和他母亲往以色列地去,因为要害小孩子性命的人已经死了。”
【本会注释】
以色列地。指全巴勒斯坦的一个通称。
他们已经死了。有些人认为复数代词指的是希律和他儿子及有确定继承权的人,安提帕特(在希律死前不久被杀);有些人认为包括参与屠杀伯利恒婴孩的士兵们。
太2:21 约瑟就起来,把小孩子和他母亲带到以色列地去;
太2:22
只因听见亚基老接着他父亲希律作了犹太王,就怕往那里去,又在梦中被主指示,便往加利利境内去了,
【本会注释】
亚基老。希律在遗嘱中将他的领土分地四部分,给了亚基老两部分,安提帕和腓力各一部分(见本册注释原文第63-65页)。
亚基老证明是希律活着的儿子中最坏的一个。他的暴政和无能使得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呼吁罗马将他免职,这在他统治的第十年,公元6年得蒙准予。奥古斯都将他流放到了高卢(现在的法兰西),他就死在那里。
又。希腊文是de,“和”或“但是”。
梦。这是第三次记载约瑟的梦了(见太1:20;2:13,19)。
便往。可能约瑟和马利亚既明白弥赛亚是大卫子孙的预言,就曾有意住在伯利恒。
加利利。希伯来词Galil或Gelilah的音译,意思是“圆周”,所以是一个“巡回区”或“区域”。加利利的平民是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混合,主导犹大地的犹太人的宗教偏见在这里比较不明显。加利利没有大城市。百姓大多居住在乡间和村庄里,从事着一般的、辛苦的生活职业。加利利的居民被远为世故的犹大省的居民所轻视(约7:52;参太26:69;约1:46)。
根据路加福音(路2:39)的记载,似乎可能约瑟和马利亚在圣殿为耶稣行了奉献礼后即刻返回了加利利。然而,马太说明了其间还去了埃及(见对路2:39的注释)。没有任何有效的理由怀疑这两个记录在任何方面有矛盾。见“耶稣传道时期的巴勒斯坦”。
太2:23
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里。这是要应验先知所说,他将称为拿撒勒人的话了。
【本会注释】
拿撒勒。耶路撒冷以北约64英里(102千米)的一个乡镇,在加利利海的较低端和地中海之间,与现代的en-Nâsirah约在同一位置。这个古老的村庄很可能位于从被小山顶四面环绕的洼地底部上升的西面斜坡上。这片洼地是梨形的,跨度约有一英里,梨子的颈部向南,开口处经过一个狭窄蜿蜒的溪谷进入了广阔的耶斯列平原。这个村庄位于海平面1,144英尺(约348米)以上,比平原高出约920英尺(约280米)。它位于古时划归西布伦支派的领土。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12页的图例,。
有些人曾追溯拿撒勒这个名称到一个意思是“保护”或“保卫”的词根,并赋予其“守望楼”的意思,适合形容其在加利利小山高处的位置。有些人认为它来自一个意思是“分枝”或“萌芽”的词根,这就使它成了一个描述性名称,使人想起周围山间茂密的丛林。原名的确切形式及其意义都是不确定的。
这是圣经第一次提到拿撒勒,可能暗示它要么不重要,要么在早先的时期不存在。约瑟夫并没有将它包括在一个加利利约200个城镇和村庄的名单里。即使在加利利人中,拿撒勒的邪恶也是众所周知的(见对路1:26的注释)。
从这个小镇上面的山顶可以看到四面八方宏伟的景色。西边约20英里(32千米)就是地中海的深海。南边是广阔、肥沃的耶斯列平原,远处是撒玛利亚群山。东边约5英里(8千米)就是他泊山,在远处,越过约旦盆地,就是基列高原。北边是黎巴嫩和黎巴嫩对面的群山。
先知。旧约圣经中没有出现明确的预言与这里所提到的类似,这一事实已经使得好批评的圣经研究者们指出这句话乃是一个错误,还因此证明马太福音不是上帝默示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早先的场合,马太曾引用了说到“先知们”的一个明确的预言(太1:22;2:5,15,17)。他在本节经文使用了“先知”这个词的复数形式,清楚地暗示了并不是指一个特别的预言陈述,而是几个预言合到一起得到的这里所讲的结论(见对拉9:11;尼1:8的注释)。还有可能的是,马太引用的虽是灵感默示的著作,但并没有成为圣经正典的一部分。
拿撒勒人。有些人曾提出这个名称来自希伯来文nazir,“拿细耳人”,意思是“分别出来的一位”,还说马太的话最初读作:“他将被称为拿细耳人”(见对民6:2的注释)。但是这一词源极为不可能。而且,耶稣显然不是一个拿细耳人(太11:19;路7:33,34;参民6:2-4)。更为可能的词根是nasar,从这个词根洐生出了neser,一个“嫩芽”,“小枝”,或“发芽”。
Neser在赛11:1中被译为“枝子”,那显然是一个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在弥赛亚的预言中,更为常见的表示“枝子”的词是semach(耶23:5;33:15;亚3:8;6:12)。所以有可能拿撒勒来自neser是正确的,而且说耶稣好像“枝子[和合本译为“苗裔”]”的预言可以很适当地应用于他在拿撒勒长大的事实(见对申18:15的注释)。
有些人认为马太关于基督是拿撒勒人的话指的是所临到的指责,先是临到拿撒勒镇,后是临到耶稣和他的跟从者身上。根据约1:46,大众对拿撒勒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见约7:52。弥赛亚要“被藐视、被人厌弃”(赛53:3;另见诗22:6-8)。耶稣要显现,不是作为一个著名的统治者,而是作为人群中的一个谦卑人。他甚至都不以一个伯利恒人闻名,也没有使自己可以沾光成为大卫之城的公民。对于这个问题,这个或前面那个解答似乎都符合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