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注释】
1 基督骑驴荣入耶路撒冷:12 咒诅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15 洁净圣殿:20
劝勉他的门徒们要信心坚定,并且要饶恕他们的敌人:27 藉着上帝所派来的人──约翰的见证,为自己行为的合法性辩护。
荣入圣城
可11:1
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榄山那里;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
【本会注释】
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荣入圣城,可11:1-11=太21:1-11=路19:29-44=约12:12-19。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可11:2
对他们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一进去的时候,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可以解开,牵来。
【本会注释】
从来没有人骑过。对分别为圣的东西或皇家指定要用的东西来说,崭新被认为是一个必要的品质(见出13:2;23:19;利21:13,14;民19:2;撒上6:7)。
可11:3 若有人对你们说:‘为什么做这事?’你们就说:‘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
可11:4
他们去了,便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门外街道上,就把它解开。
【本会注释】
栓在门外。许多东方家庭的居所都是四方形构造,中间有一个露天的庭院,从这个庭院有一个过道通到街上。一般来说,驴和驴驹都会在庭院里而不是在大门口的街上。
街道。希腊文是amphodon,“围绕着什么东西的一条路”,“房屋的街区”,或“[一个城镇的]四分之一”。无论如何,这个词的意思在这里是晦涩难懂的。Amphodon来自两个希腊词,amphi,“两边”,和hodos,“一条路”,或“一条公路”。有些人提出amphodon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一条旁路,或者可能指的是一条迂回的大路。见“在耶路撒冷结束的传道”。
可11:5 在那里站着的人,有几个说:“你们解驴驹做什么?”
可11:6 门徒照着耶稣所说的回答,那些人就任凭他们牵去了。
可11:7
他们把驴驹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
可11:8 有许多人把衣服铺在路上,也有人把田间的树枝砍下来,铺在路上。
可11:9
前行后随的人都喊着说:和散那(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是称颂的话)!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可11:10
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可11:11
耶稣进了耶路撒冷,入了圣殿,周围看了各样物件。天色已晚,就和十二个门徒出城,往伯大尼去了。
【本会注释】
入了殿。这是犹太人的国家和宗教生活的中心,弥赛亚理应加冕之地;也是他的权威应该首先得到承认的地方,应该从这个地方发出官方呼召,要人们接受他的主权(见卷四,第27-30页)。以色列的祭司和长老们本应该是承认他权威的人。然而,“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见约1:11注释)。
周围看了。这殿是他的家,耶稣在殿的庭院四处行走,视察那本属于他的,但那些受托照顾这殿的人已将其用作他们自己自私的用途了(见太21:33-39)。
往伯大尼去了。当这一大群人最终到了耶路撒冷时,他们来的太晚了,徒然寻找耶稣,以便他们可以给他加冕为王(见《历》第六十四章)。但是,像以前一样,当他的使命面临危局时,耶稣就花整夜的时间祷告(见可3:13注释;参《历》第六十四章)。
咒诅无花果树
可11:12
第二天,他们从伯大尼出来,耶稣饿了。
【本会注释】
第二天。[不结果的无花果树,可11:12-14,20-26=太21:18-22。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在耶路撒冷传道的末期”;“受难周”;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这是“荣入圣城”后的“第二天”(见1-11节),所以是星期一早上。马可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在咒诅无花果树(12-14节)和发现它枯干了(20-26节)之间记录了洁净圣殿(15-19节)。马太常常按着主题而不是时间顺序叙述(见本卷注释第274页),所以无花果树的全部经历是作为一个单元叙述的,没有提到在那棵无花果树受到咒诅和发现它枯干了之间时间已经过去了24个小时左右。
从伯大尼。他曾在那里过夜(见11节注释)。
耶稣饿了。可能因为荣入圣城的环境(见11节注释)曾使耶稣不方便吃饭,至少不方便吃一顿丰富而有营养的饭。没有提到门徒们饿了的事实,似乎暗示他们最近已经吃过饭了。
可11:13
远远的看见一棵无花果树,树上有叶子,就往那里去,或者在树上可以找着什么。到了树下,竟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因为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
【本会注释】
看见一颗无花果树。当前一天荣入圣城时,耶稣很可能或多或少地遵循了从伯大尼进入耶路撒冷的直线路程,上到了橄榄山东面的缓坡,并且从比较陡的西面山坡下来,穿过汲沦谷进入了耶路撒冷(见太21:1;路19:41注释)。这棵无花果树引人注目的原因是它是园中唯一一棵长满了叶子的树(参《历》第六十四章)。
远远地。耶稣在到达这棵树之前一段时间就已经看见了它。显然这棵特别的树长在路边(见太21:19)。
有叶子。长满叶子的无花果树暗示着有不一定成熟但已经长好了的果子。另一方面,没有叶子的树,像园中其余的树一样,不会引起人想在它们上面找到果子的任何盼望,所以就不会引起失望。
在这个活生生的比喻中(见14节注释),长满叶子的无花果树代表犹太国,其它的树代表外邦列国。确实,外邦人没有结果子,但那时没有人指望他们结果子,因为他们并没有自称结了果子(见卷四,第26,27页)。然而,这棵早熟的无花果树,却有预示会有无花果的叶子。
竟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这里表明没有履行的许诺。在所有的罪恶中,耶稣发现没有什么罪恶比假冒为善更可恨了(见太6:2;23:13注释)。像这棵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一样,犹太教也没有结果子。它充满了形式和仪文,但却缺少真实的敬虔(见可7:2,3注释;见卷四,第30-33页)。
无花果的时候。在巴勒斯坦,无花果早期的收成一般是在六月,晚期的收成是在九月。现在是接近逾越节的时候,很可能是在四月,所以距早期的收成只有几周了。虽然指望在这早期的季节找到无花果是不寻常的,然而,一棵长满了叶子的无花果树令人信服的认为它有已经接近成熟的果子。还应该注意的是,在东方国家,绿的或未成熟的果子常是美味(见赛28:4注释)。
可11:14
耶稣就对树说:“从今以后,永没有人吃你的果子。”他的门徒也听见了。
【本会注释】
回答。这树未曾说话;耶稣只是在“回答”这棵无花果树长满了叶子却不结果子的状态。
从今以后……永没有人。直译是:“没有人……决不”。希腊文的双重否定使这个禁令语势极强。这棵树不结果子代表以色列的没有出产,就是耶稣在接下来的一天所要宣布的咒诅,即审判──“你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见太23:38注释)。仍旧是在接下来的一天,耶稣严厉地斥责了文士们和法利赛人假冒为善的骄傲(见太23:13-33)。
这个活生生的比喻,乃是要使门徒们的心对接下来几天的情景有准备,在那几天中,犹太领袖们会确认他们对耶稣的拒绝。活活生的比喻往往使人作更有效的思考,比仅仅是话语所能做的更多。关于其它活生生的比喻,见赛20:2-6;结4:1
至 5:17。
洁净圣殿
可11:15
他们来到耶路撒冷。耶稣进入圣殿,赶出殿里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
【本会注释】
他们来到耶路撒冷。[第二次洁净圣殿,可11:15-19=太21:12-17=路19:45-48。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可11:16
也不许人拿着器具从殿里经过;
【本会注释】
从殿里经过。即,经过殿的院子。这里用来指殿的词是hieron,指圣殿区域内的所有庭院和建筑,不是naos,或严格意义上的殿。在进入殿的神圣区域时,作为尊敬的标志,人要放下可能背负的任何担子。显然,人们背负担子经过殿院是抄近路,免走弯路(见《米士拿》Berakoth
9. 5,《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328页)。
可11:17
便教训他们说:“经上不是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吗?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
【本会注释】
万国祷告的。显然,耶稣正站在指定给相信真上帝的外邦信徒的特殊区域。圣殿的官长们已经把这里变成了一种圣殿市场。
贼。也可译作:“强盗”,即,有组织的掠夺者,而不是小偷。
可11:18
祭司长和文士听见这话,就想法子要除灭耶稣,却又怕他,因为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
【本会注释】
他们怕他。特别是因为他对百姓的强大影响,这在前一天荣入圣城时是那么令人难忘地得到了证明。
教训。直译是:“教导”(见太7:28注释)。
可11:19 每天晚上,耶稣出城去。
从无花果树得教训
可11:20
早晨,他们从那里经过,看见无花果树连根都枯干了。
【本会注释】
早晨。即,洁净圣殿的次日,星期二的早晨。自从星期一早上以来,门徒们曾有进一步的机会目睹犹太管理者们对耶稣的顽固仇恨。在这日结束前,他们还会看到更多。对耶稣和十二门徒来说,这重大的一天所发生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到那棵无花果树枯干了。
连根都枯干了。一个只有马可提到了的细节。这可以说是耶稣唯一一个带来伤害的神迹。批评家们曾提出,耶稣是在怒气中宣布对这棵无花果树的咒诅的。然而,在耶稣的一生中,并没有一件事暗示他曾经放纵地给人、动物、或他手所造的别的生物带来伤害或痛苦,或者出于不足道的动机做那种事。耶稣行这个神迹的环境对他行这个独一无二的举动的目的提供了一个充分的、令人满意的解释。就在这一天,犹太国的领袖们确认了他们要拒绝耶稣为弥赛亚的决定,并且他也要宣布他们被上天拒绝了(见太23:38注释)。门徒们对这一切都没有真正明白,所以毋庸置疑,为了使他们为这个悲惨事件作好准备,耶稣才咒诅了这棵无花果树。
可11:21
彼得想起耶稣的话来,就对他说:“拉比,请看!你所咒诅的无花果树,已经枯干了。”
【本会注释】
彼得。只有马可说明了彼得是发言人(见太14:28注释)。
枯干了。枯干的过程发生在前24个小时,而且枯干的是那么彻底,以至被注意到连根都枯干了(见20节)。
可11:22
耶稣回答说:“你们当信服上帝。
【本会注释】
信服上帝。与可以预料到的一样,门徒们对这个活生生的比喻的神奇性作出的反应,本质上是一个惊奇的反应。显然,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所以,当他们的注意力还集中在这个神迹本身而不是其意义的时候,耶稣就利用他们的兴致指出了真信心能上升到的高度(22-24节),并且补充说了一个训诫,说明关于祷告蒙应允的先决条件(可11:25;见太17:20注释)。
可11:23
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他若心里不疑惑,只信他所说的必成,就必给他成了。
【本会注释】
实在。见太5:18注释。
这座山。耶稣和门徒们此刻正在橄榄山的山坡上。除了汲沦谷以外,橄榄山占据了耶路撒冷和伯大尼之间大部分的空间(见太21:1注释;见“在耶路撒冷传道的末期”;“基督时代的耶路撒冷”)。
你挪开此地。见太17:20注释。耶稣自己从未自移过真山,他也无意要他的跟随者们去默想他们有什么必要这样做。耶稣在这里是用山比喻困难。
疑惑。希腊文是diakarinō,“使[一个从另一个]分开”,“差别待遇”,“分辨”。Diakrinō在雅1:6中被译为“摇摆[疑惑]”(见雅1:6-8注释)。
可11:24 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
【本会注释】
信。见太7:7注释。
可11:25
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
【本会注释】
站着祷告。关于站着作为祷告的一种姿势,见路18:11注释。很可能指的是在早晨或傍晚的祷告时辰站在圣殿的院子里。
饶恕。见太6:14,15注释。
可11:26
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在天上的父也不饶恕你们的过犯。(有古卷无此节)”
【本会注释】
你们若不饶恕。原谅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省略26节,虽然大部分手稿都有太18:35中的同样的思想。我们不愿意饶恕,就阻止了上帝垂听并应允我们的祷告。
祭司长不服耶稣的权柄
可11:27
他们又来到耶路撒冷。耶稣在殿里行走的时候,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进前来,
【本会注释】
他们又来到。[领袖们挑战耶稣的权威,可11:27-33=太21:23-27=路20:1-8。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可11:28 问他说:“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
可11:29
耶稣对他们说:“我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回答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本会注释】
回答我。只有马可记录了耶稣用这些直率的话要求一个回答。关于耶稣的提问,见太21:24注释。
可11:30 约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你们可以回答我。”
可11:31
他们彼此商议说:“我们若说‘从天上来’,他必说:‘这样,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
可11:32 若说‘从人间来’,却又怕百姓,因为众人真以约翰为先知。”
可11:33 于是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