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注释】
1 施洗约翰的职责。9 耶稣受洗,12 受试探,14 他传道:16 呼召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约翰:23
医好一个被污鬼附着的人,29 医好彼得的岳母,32 医好许多患病的人,40 并洁净患大麻风的。
施洗约翰传道
可1:1
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
【本会注释】
起头。[施洗约翰的传道,可1:1-8=太3:1-12=路3:1-18。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
马太和路加都是从耶稣的早期生活开始叙述事件的,与他们不同,马可福音是从耶稣开始其公开传道的时候开始记述的。圣灵的降下和约翰宣布耶稣为弥赛亚,明确无误地标志着他的受洗是他公开传道的开端。据马可记载,那时,这福音,即关于耶稣基督的“好消息”,在他受洗时首先应验了旧约圣经的预言(2-11节)。
福音。希腊文是euaggelion,“好消息”。“福音”一词最初指的是弥赛亚照众先知的预言,曾确实来到地上的“好消息”。这个词最终被用来叙述耶稣的生平,再后,指保存耶稣生平记录的各种文件,或福音书。在这里,很可能用的是它最初的意义。
耶稣基督。见太1:1注释。
上帝的儿子。原文证据(参第146页)在保留还是省略这些字之间有分歧。关于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见路1:35注释。
可1:2
正如先知以赛亚(有古卷无以赛亚三字)书上记着说: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
【本会注释】
正如……上记着说。马可指出拿撒勒人耶稣确实是弥赛亚,是根据他所行的(路24:25,27,44)准确地应验了旧约圣经的预言,正如新约圣经的作者们所证实的一样。圣经中呈现的应验预言的见证乃是基督教信仰之真理的最有力的证据(见赛41:21-23;44:7;46:9,10;见《历》第八十三章)。马可引用的经文(可1:2,3)取自玛3:1和赛40:3,并且多是引用希腊文版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而不是希伯来文圣经。
先知。见太3:3注释。原文证据(参第146页)在读作“先知”和“先知以赛亚”之间有分歧。引用的经文来自《玛拉基书》和《以赛亚书》。请比较《马太福音》,那里泛指应验了“先知所说……的话”(见太2:23注释)。
使者。施洗约翰乃是以赛亚和玛拉基所预言的使者;他的信息在于宣布弥赛亚,即“立约的使者”(玛3:1)已经显现了。
在你面前。见太3:3注释。同样地,耶稣后来差遣那七十个人“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路10:1)。
可1:3 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本会注释】
人声。见太3:3注释;参约1:23。
可1:4
照这话,约翰来了,在旷野施洗,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
【本会注释】
悔改。见太3:2注释。约翰的洗礼是“悔改的洗礼”,因为它是以悔改为特征的。洗礼的行为既不能保证悔改也不能保证赦免。但是如果不以这些经验为标志,就不是真正的洗礼。
得赦。或“赦免”。见太3:6注释。
可1:5
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但河里受他的洗。
【本会注释】
在约旦河里。一个只在马可福音中提供了的细节。
可1:6 约翰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
可1:7
他传道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弯腰给他解鞋带也是不配的。
【本会注释】
传道。宣告弥赛亚的降临是施洗约翰传道时一贯突出的部分。
鞋带。“鞋”实际上是只保护脚底的便鞋(见太3:11注释)。“鞋带”或“皮带”是把便鞋绑在脚上的带子。
弯腰。该词只在马可福音中出现,借以强调“弯腰”这一动作卑微的属性。见太3:11注释。
可1:8 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他却要用圣灵给你们施洗。”
耶稣受洗
可1:9
那时,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在约但河里受了约翰的洗。
【本会注释】
那时。[受洗,可1:9-11=太3:13-17=路3:21-23a。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即,在约翰传道的时候。
在约旦河里。见5节注释。马可提到的事实是:洗礼是“在约旦河里”完成的,而且在洗礼后,受洗人是“从水里上来”(10节)。这是强有力的证据,说明约翰的洗礼是浸礼。
可1:10
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
【本会注释】
一上来。希腊文是ehtheōs,“立即”,“立刻”,是马可特别喜欢使用的一个词。如果照一般的看法,认为马可是在彼得的帮助下写这部福音书的话(见本卷注释第564页),那么这种特征就可能反映了彼得强劲有力、生动形象、才智焕发的讲道风格。
裂开了。希腊文是schizō,较比其他福音书作者用词语气更强,相当于“撕成碎片”。
可1:11 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耶稣受试探
可1:12
圣灵就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
【本会注释】
圣灵……催。[受试探,可1:12,13=太4:1-11=路4:1-13。主要的注释见:马太福音。]
可1:13
他在旷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试探,并与野兽同在一处,且有天使来伺候他。
【本会注释】
与野兽同在一处。例如巴勒斯坦狼、野猪、鬣狗、豺和豹等等。在此提到野兽,可能是为了生动形象地烘托出在旷野中荒凉、孤寂、危险的境遇。
开始在加利利传道
可1:14
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上帝的福音,
【本会注释】
以后。[加利利传道时期的开始,可1:14,15=太4:12=路4:14,15。主要的注释见:马太福音。]
另见路加福音第4章的附注;“基督服务的持续时间”,和“加利利传道时期的开始”。
可1:15
说:“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本会注释】
日期。希腊文是kairos。此词指代特别吉祥的日期(见太13:30;16:3;21:34;26:18;路19:44;约7:6;罗5:6;弗1:10)—即,指代弥赛亚的来临和建立他国度的日期。该词似乎也常被用于特指弥赛亚的来临和世界的末了(见可13:33;路21:8;弗1:10;启1:3)。耶稣宣布:“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与施洗约翰所传的信息相同(见太3:2)。百姓则认为这信息的宣布预示弥赛亚的国度即将被建立。民众和施洗约翰都认为这一国度是犹太人属地的国家以及日后将战胜一切的仇敌(见《历》第十章)。耶稣在地上传道的时候,这种误解始终存在,虽然耶稣曾藉比喻屡次教导说,他先要在人心中建立属灵的国度(见太4:17;5:3注释;参可13:1-52),而这种误解直到他复活以后才最终得以纠正。(见路24:13-32;徒1:6,7)。
耶稣宣布:“日期满了”,指的是但9:24-27中七十个七的预言,临近末了,“受膏者”要“与许多人坚定盟约”并“被剪除”(见《历》第二十三章;《善》第十八章)。在基督时代,至少有些人知道但以理所预言的这段时期即将结束了(《历》第三章)。“及至时候满足,上帝就差遣他的儿子”来到世界(加4:4)。当耶稣开始传道时,建立他国度的时期恰好成熟(见《历》第三章)。
呼召四个渔夫
可1:16
耶稣顺着加利利的海边走,看见西门和西门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边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
【本会注释】
耶稣……行走。[海边呼召,可1:16-20=太4:18-22=路5:1-11。主要的注释见:路加福音。]
直译是:“当他经过时”。
可1:17
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本会注释】
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把平凡的渔夫转变成得人的渔夫需要漫长的培训过程。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约翰都是老练的渔夫,但是现在他们必须学得新的技能。
可1:18 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
可1:19 耶稣稍往前走,又见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在船上补网。
可1:20
耶稣随即招呼他们,他们就把父亲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从耶稣去了。
【本会注释】
雇工人。西庇太并没有被留下独自工作。接受作耶稣门徒的呼召并不意味着那四个人因而就忽略了他们作子女的义务。有“雇工人”在场说明他们的生意规模比较大而且很成功。只有马可记载了这一有趣的细节。
赶逐污鬼
可1:21
到了迦百农,耶稣就在安息日进了会堂教训人。
【本会注释】
到了。[会堂里被鬼附着的人,可1:21-28=路4:31b-37。主要的注释见:马可福音。参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奇事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直译是:“他们去”。马可经常使用现在时态,这为他的叙述具有生动真实的色彩。“他们”包括耶稣和他目前已经呼召的四个门徒。
迦百农。见路4:31注释。
在安息日。见路4:16,31注释。马可的叙述生动、迅捷,但绝不能就此推断说这四位门徒一直仍在安息日打鱼。这里的“立即”只表示继在可1:16-20中叙述的事件之后的第一个安息日。
会堂。关于古会堂及其礼拜的描述,见本卷注释第56,57页。
可1:22
众人很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象有权柄的人,不象文士。
【本会注释】
很希奇。见太4:13注释。
他的教训。即,“他的教导”。
有权柄的人。这个特征使基督的教导与文士们的教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那些听到教训的人一再给予这样的评论。(见太7:29;可1:27;等等)。他不是以先人的思想论著为权威去讲论,而是表明自己拥有直接来自圣父的权柄来教训他们。文士们习惯说某个拉比曾如此说,所以就是这样,耶稣却宣称:“我告诉你们”(太5:21,22)。如今亦是如此,惟有确实属灵的教导才能医治人们患有罪病的心灵。
文士。律法和传统习俗的官方教师。他们大多是法利赛人。这些口头和成文律法的专业解释者们经常与耶稣辩论(见太22:34-46;23:13,14)。他们常表现出过分苛刻的律法主义,就连最细微的生活行为也要受他们的判断。他们对圣经的解释方式,往往是怀疑其意义而不是要使人更清楚明白;他们忙于追随祖辈的传统,视之等同于甚至优于圣经,以致泯灭了上帝律法的意义。这样,他们就将“难担的担子”放在人身上,自己却连一个指头都不肯“动”(路11:46)。见本卷注释第55页;见太2:4注释。
可1:23 在会堂里,有一个人被污鬼附着。他喊叫说:
【本会注释】
污鬼。希腊文是pneuma
akatharton。在福音书中,这种说法与daimonion(参太10:1和路9:1)同义,后者指一种比人高级的灵,在新约圣经中它总被用于指邪灵、恶魔或魔鬼。福音书明确记载了六个被鬼附的实例:(1)那个在迦百农会堂中的人(见可1:12-28注释),(2)一个不明身份的被鬼附的哑巴(见太9:32-34注释),(3)格拉森两个被鬼附的人(见可5:1-20注释),(4)叙利腓尼基族一个妇人的女儿(见太15:21-28注释),(5)一个不明身份之人的儿子(见可9:14-29注释),以及(6)马利亚(可16:9)。除这些实例之外,福音书还经常提到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医治了那些被污鬼苦害的人。关于新约时代被鬼附的论述,见本章结尾的附注。
他喊叫说。此时,基督正在宣布他的使命乃是要释放那些受罪恶和撒但奴役之人,使他们得自由(参《服》第五章;见路4:18注释)。在这次的经历中,基督再次与他在旷野受试探时曾击败的仇敌交锋(见《历》第二十六章)。人们正热切地聆听基督带来的讯息,而撒但却有意以这种方法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不让真理的种子播撒在乐愿接受之人的心田里。
可1:24
“拿撒勒人耶稣,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你来灭我们吗?我知道你是谁,乃是上帝的圣者。”
【本会注释】
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直译是:“对我们对你有什么关系?”这种典型的希伯来成语(见士11:12;撒下16:10)实际上也以同样的形式出现在希腊文版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里。它的意思是:“我们有什么相同呢?”在加大拉被鬼附的人后来也说了相同的话(见太8:29;见约2:4注释)。根据可1:23,25,26,似乎只有一个邪灵附在这个人身上。本节经文中的复数代名词很可能指所有鬼魔的泛称,这个邪灵自认属于鬼魔一类。
耶稣。附在人身上的鬼魔一般都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见可3:11,12;5:7)。依照雅各所说:“鬼魔也信,却是战惊”(见雅2:19),并且,他们对上帝神圣旨意和意愿的了解必定远超过人类。
灭我们。这个鬼魔显然是带着恐惧预期到上帝的审判大日(见结28:16-19;太8:29)。他显然知道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太25:41),并且意识到基督即将对他执行神圣的审判(见彼后2:4;犹6)。
上帝的圣者。邪灵在此称呼耶稣是与上帝有特别亲密关系的一位。在其他场合,鬼魔们称他是“上帝的儿子”(太8:29;路8:28),正是这个称号使犹太领袖们想要杀他(约5:17,18),并且最终定了他的罪(见太26:63-68;参约10:30-36)。
可1:25
耶稣责备他说:“不要作声!从这人身上出来吧。”
【本会注释】
责备。希腊文是epitimaō,直译是:“作出评价”,在新约圣经中,意思是“指责过错”,“斥责”,“训诫”,“责备”。耶稣“责备”了这个邪灵,然而没有“用毁谤的话罪责”他(见犹9)。责备这个邪灵似乎是因为他说出了耶稣是弥赛亚。耶稣很清楚此时公开声称弥赛亚身份只会引起许多人心中对他的偏见。而且,巴勒斯坦动荡的政治局势使许多人假称弥赛亚,他们提出要带领国人起义反对罗马的暴政(见徒5:36,37;参《历》第二、七十七章),耶稣也努力避免被大众认为是要从政的弥赛亚。这不但使人看不明他使命的真本质,还会使当局以此为借口而遏制他的工作。
耶稣避免声称自己是弥赛亚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期望人们能通过观察他纯全完美的生活、倾听他真理的教训、目睹他所施行神迹,认识到他是弥赛亚,他这些亲身的经历满足了所有旧约先知的预言。显然,耶稣回答施洗约翰门徒的提问时,表明了他的这种期望(太11:2-6)。
不要作声。直译是:“使之缄默”。
可1:26
污鬼叫那人抽了一阵疯,大声喊叫,就出来了。
【本会注释】
抽了一阵风。希腊文是sparassō,是古时的医学作者们用来表示作呕时胃痉挛的一个词。在这里,它可以被译为“受到攻击”,或“使抽筋”,可能暗示那人被摔倒在地上。同一个词多次被用来表示那些被鬼附的人遭受痉挛突然发作的痛苦(可9:20,26;路9:39)。这次攻击很可能是因魔鬼试图要杀死这个不幸的受害人。这与随后被鬼附之人所显示安静自控的状态形成惊人的对比。
可1:27
众人都惊讶,以致彼此对问说:“这是什么事?是个新道理啊!他用权柄吩咐污鬼,连污鬼也听从了他。”
【本会注释】
用权柄。耶稣不仅用权柄讲道(太7:29;可1:22),他也用权柄作事。犹太人用咒语、符咒和其它迷信的方法赶鬼。但耶稣只说一句话,鬼魔们就立即被驱走了。诸灵与人一样,都承认上帝儿子的权威。
大臣的儿子得医治曾轰动了迦百农全城的人(见约4:53注释)。现在这城的人亲眼目睹了上帝权能更伟大的彰显。
可1:28
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的四方。
【本会注释】
名声。希腊文是akoē,“那被听到的”。这个词的意思多与英文词“声誉”,“消息”的意思相同。耶稣很快成为加利利众所周知的人物(另见路4:14,15,37;路5:15,17)。
治好彼得岳母和许多病人
可1:29
他们一出会堂,就同着雅各、约翰,进了西门和安得烈的家。
【本会注释】
一……就。[彼得的岳母;病人傍晚得医治,可1:29-34=太8:14-17=路4:38-41。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希腊文是eutheōs;见第10节注释。
西门的家。在加利利传道期间,耶稣曾多次留在西门彼得的家里(参《历》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他忠告那十二个门徒说,当他们留在一座城里的时候,要住在一家里(可6:10),这显然是与他自己的作法一致的。
可1:30
西门的岳母正害热病躺着,就有人告诉耶稣。
【本会注释】
西门的岳母。在十二个门徒中,唯有彼得被明确提到是已婚者,鉴于大多数犹太人都会结婚嫁娶,因而其他十一位门徒,即使不是全部,大多都被认为是已有家室。
这是第一个三位对观福音书作者都记载了的神迹,而马可福音提供了其它福音书中未记载的几处细节。
害热病。希腊文是puressō,来自意思是“火”的词pur。英文词“发烧”就源自于一个相关的词。医生路加诊断这场病患是“害热病甚重”(见路4:38注释)。迦百农离沼泽地不远,那里属于亚热带气候,暗示可能有疟疾。
就。希腊文是eutheōs(见10节注释)。耶稣的门徒在患病时立刻来投靠他,显示了他们的信心。
可1:31
耶稣进前拉着她的手,扶她起来,热就退了,她就服事他们。
【本会注释】
拉着她的手。耶稣常常用亲身的接触来表示他对人类的爱抚与同情。(见太9:25;可5:41;8:23;9:27)。妇人藉着信心触及神圣的权能,使自己的疾病得以痊愈。患罪病的心灵也需要感受到温柔同情之手的触摸。
立即。原文中省略该词(参本卷注释第146页)。然而,在路4:39中确实说到彼得的岳母立刻就起来了,并且三部福音书的记载都提及她服侍门徒直到日落也说明这一点。长期患热病通常会使患者很虚弱,在身体活力恢复到正常水平之前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但这位妇人的痊愈看来是瞬间发生的。
可1:32
天晚日落的时候,有人带着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
【本会注释】
天晚日落的时候。在犹太人的心目中并不能确定“天晚”具体的时间点,马可显然意识到这一点,才加上“日落的时候”作进一步的解释。有些注释者曾认为加上的这个注解是同义重复,但是鉴于被译为“天晚”的这个词比较模糊不确定,所以同义重复的可能性极小。
马可之所以确切说明那城的人把患病的人带到彼得家门前的时间,可能是因为:除了紧急情况之外,犹太拉比的律法禁止人在安息日看病(见约5:10;7:23;9:14注释)。同样,除非生命处于危急的状况,治病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做工,在安息日是不合适的(见路13:10-17注释)。
三位对观福音书作者都相当详尽地记述了这一事件,说明这对门徒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此前,十二个门徒曾对耶稣的传道所受到的接待感到痛苦失望,尤其是在犹大和拿撒勒的时候。所以公众这次对耶稣表现的信任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可1:33
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门前。
【本会注释】
合城的人。惟有马可提到这一生动的细节。这并不意味着住在迦百农的每个人都来到了彼得家,只是夸张地描绘出蜂拥而至的人群。
可1:34
耶稣治好了许多害各样病的人,又赶出许多鬼,不许鬼说话,因为鬼认识他。
【本会注释】
许多鬼。希腊文是daimonion(见23节注释;见本章结尾的附注)。
不许。或“不让”。其原因见25节注释。
在加利利各会堂传道
可1:35
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
【本会注释】
早晨。[第一次加利利巡游,可1:35-39=太4:23-25=路4:42-44。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希腊文是prōi,“大清早。”这个词通常用来指夜晚的最后一个更次,约从早上3:00到6:00(见可16:2,9;约20:1)。在迦百农所处的纬度,初夏时节太阳会在5点左右升起,而约在3:30就可以看到第一道曙光了。见本卷注释第50页。
天未亮的时候。这个希腊词表明还在深夜,在这种情况下指的是晨更的初期。耶稣没怎么睡,因为直到深夜群集到彼得家门前的病人们才散去(见《历》第二十六章)。
旷野地方。耶稣寻求独处,在那里人群找不到他(参《历》第三十八章)。
祷告。见可3:13注释。基督生活中一个突出而重要的特征就是他常常祷告,而且祷告大有能力。耶稣在地上生活期间,他常常指出“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约5:19;参30节)。他所行的神迹是凭着天父的能力做的(见《历》第十四章)。他所说的话是天父赐给他的(约8:28)。在耶稣来到世上之前,他知道自己生活计划的每一细节,“但是当他来到人间以后,却是逐步地受天父旨意的引导”(《历》第十五章;见路2:49注释)。关于他生活的计划是逐日向他展开的(见《历》第二十一章)。
可1:36
西门和同伴追了他去,
【本会注释】
西门。提到彼得的名字可能是因为他是这群人里带头的,也可能如一般所认为的,是因为马可所记述的福音是彼得告诉他的(见本卷注释第563页)。
同伴。可能至少包括彼得的兄弟安得烈,还有雅各和约翰,迄今为止,这四个人是正式称为门徒的。他们的名字前一天在彼得家提到过(29节)。
追了他去。希腊文是katadiōkō,“追赶”,“搜索”。这绝不是漫不经心地寻找耶稣。他的门徒们无疑急于要把他们行奇事的夫子带回聚集的人群那里,好使他可以进一步增加他的名声。他们似乎感到耶稣正在丧失赢得跟从者并促进他的事业兴旺的宝贵机会。但他们的动机却与所行神迹的目的不一致。见本卷注释第209页;见38节注释。
可1:37 遇见了就对他说:“众人都找你。”
【本会注释】
众人。即,迦百农的人(见33节注释)。
可1:38
耶稣对他们说:“我们可以往别处去,到邻近的乡村,我也好在那里传道,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本会注释】
我们可以往。耶稣提出要在声望的浪潮突然袭来而淹没他传道的真实用意之前引退。加入百姓无知的喧闹之中害多益少,他拒绝被网罗。耶稣认为自己的神迹乃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要使人晓得他们的心灵需要得到医治,但是群众却只看神迹本身。这种短见使他们误解了基督的用意,进而使他们更加远离基督来所要宣布的国度。如果不驱散对他工作所有的误解,基督所有的努力都必归于徒然。见第36节注释。
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或“那就是我为什么出来的原因”(修正标准本)。在这里,耶稣似乎指的是他从迦百农城出来到了“旷野地方”(35节),而不是说他从天上降到地上。然而,在路加福音中的对观经文(路4:43)却暗示耶稣在这里说的是他在地上的使命。在其他经文中,他特别提到他和他的使命都是从父而来的(见约10:10;约18:37;路19:10)。
可1:39
于是在加利利全地,进了会堂,传道,赶鬼。
【本会注释】
传道。如此就展开了马可关于耶稣初次在加利利周游传道的记述,可能开始于公元29年夏初(见《福山》第一章;见路加福音第4章的附注)。约瑟夫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过加利利200多个城镇和乡村的名字,这些地方提供了充足的有利环境,可以进行广泛而持续的活动,远离加利利西海岸沿线密集的较大城市。就早期在犹太的传道来说,对观福音书的作者们对此说的很少,即使有,也可能是第一次的传道行程更为广泛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过于简要的叙述所能说明的(见可2:1注释)。马可只记录了这次行程的一个特别事件(可1:40-45),但他对这次行程结果的总结(45节)却指出这次为期数周的传道很成功,可能差不多有两个或三个月之久。
进了会堂。见本卷注释第56,57页。既是受欢迎的访问,拉比耶稣就会被要求参加侍奉并讲话,像在拿撒勒(路4:16-27)和迦百农(可1:21,22)一样。
在加利利全地。马太福音(太4:23-25)对第一次传道行程的范围和影响说的更详细。
在公元27年和公元30年的逾越节之间,在加利利传道期间,耶稣总共在加利利做了三次传道旅行(见“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在第一次的旅行中,不能确定陪伴耶稣的门徒是否只有在加利利呼召的那四位(见可1:16-20)。在耶稣离开迦百农的前一天,只有他们被特别提到与耶稣在一起(29节)。其他人可能已经开始在第一次旅行中跟随他了,因为正式指定十二使徒发生在第二次旅行开始之前(可3:13-19)。
在首次布道之旅中,基督宣布他不久将建立“上帝的国”(路4:43),这成为他后来一切教训的基础。
洁净麻风病人
可1:40
有一个长大麻疯的来求耶稣,向他跪下,说:“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本会注释】
一个长大麻风的。[第一个大麻风病人,可1:40-45=太8:24=路5:12-16。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至于这个神迹,是如马太福音所记载的发生在登山宝训前,还是如这里所记发生在第一次在加利利旅行布道期间,各人意见不同。一般看来,马可的记载似乎更接近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但是马太却经常偏离时间顺序,去按照主题进行安排。所以马可福音中的次序看来更可取。因而,这次的医治可能是与耶稣在加利利初次旅行布道有关的唯一明确记录下来的事件。见本卷注释第191,192,274页。
这个神迹也记载在太8:2-4和路5:12-16中,但是马可的记载更为详尽。耶稣后来还医治过别的麻风病人(太26:6;路7:22;17:12-14;参《历》第六十二章),并差遣他的门徒去做同样的事(太10:8)。
关于古时“麻风病”的性质,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关于其诊断与隔离的律法以及仪文上的洁净,见利13和14。
犹太人一般认为大麻风是对罪恶的神圣审判(他们也将生来是瞎眼的归为神圣审判;见约9:2)。他们接受一种古老的异教思想(参见一个古巴比伦兆语,在Archiv
für Orientforshung
18:62中命名了某些征兆,显然是关于大麻风的,意思是被上帝和人遗弃)。因此他们不做任何努力去减轻或治愈病患,除了将病人隔离,他们确实不知道如何医治。(甚至到20世纪中期以后,隔离仍在各地视为处治的标准;直到允许给病人用新药,麻风病人才不必被隔离了。
你若肯。这个受苦的人可能清清楚楚地记得三个主要障碍,即使并非不可能得医治,其中任何一个障碍也足以使得医治的前景变得渺茫。首先,就人们所知道的,自从大约800年前乃缦得医治以来,并没有大麻风得医治的记录。第二个障碍就更大了,就是一般人都相信他是在上帝的咒诅之下。耶稣岂会愿意医治他吗?第三个障碍提出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他怎样才能到达离耶稣足够近的地方,以便提出他的请求呢?仪文律法严格禁止他接近别人或与别人在一起,而且无论耶稣到哪里去,百姓都群集在他周围。这就有效地阻止了这个受痛苦的人直接到耶稣面前。
叫……洁净了。希腊文是katharizō,“使洁净”而不是therapeuō,“治愈”,“治疗”。在旧约和新约时代,麻风病人都被说成是“不洁净的”,需要“洁净”;而不是“病人”,需要“医治”。这种术语上的区别反映的是在仪文上洁净的思想。
可1:41
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
【本会注释】
摸他。耶稣经常在医治中触摸病人(太8:15),但有时却不这样(约4:49,50)。他知道摸麻风病人意味着不洁净;然而,他还是勇敢地这么做了。
你洁净了吧。因为那时没有人能洁净麻风病人,所以耶稣这么做意味着他有神圣的能力。这就使百姓有信心相信:他也能洁净人心脱离罪恶。耶稣确是为洁净罪人来到世上,罪人在灵性上的疾病比大麻风更为致命。
可1:42
大麻疯即时离开他,他就洁净了。
【本会注释】
即时。这在本质上是这个神迹的重要部分。它完全是在群众们眼前发生的。患病之人的皮肉恢复了,他的肌肉变得的结实了,神经也灵敏了(见《历》第二十七章)。
可1:43
耶稣严严的嘱咐他,就打发他走,
【本会注释】
严严地嘱咐。希腊文是embrimaomai,“深深地感动”,“迫切地告诫”。这个词在约11:33中被译为“悲叹”,在可14:5中译为“生气”,总是表示强烈的情绪。福音书的作者们论到基督时,只在另外两个场合用过这个词(见太9:30和约11:33,38)。耶稣只在很罕见的场合采取严厉的态度(见太23:13-33;约2:13-17;参《历》第三十七章)。在可1:45中解释了耶稣此时为何显得这么严肃的原因。
可1:44
对他说:“你要谨慎,什么话都不可告诉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又因为你洁净了,献上摩西所吩咐的礼物,对众人作证据。”
【本会注释】
什么话都不可告诉人。可能有几种因素促使耶稣告诉这个被医好了的人对所发生的事什么都不要说,并“立刻”打发他走(43节),叫他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首先,为了在祭司们得知是谁医治了这个人之前到达他们那里,采取迅速行动是必要的。只有这样他才能指望得到公平的判决,因为如果祭司们知道了医治他的人是耶稣,他们可能就会拒绝证明他已经洁净了。为他本人的利益,保持沉默并采取迅速行动是必要的。
同样,如果这个地区中许多得大麻风的人听说耶稣的能力会使他们脱离这个疾病,那么无疑,他们就会向他蜂拥而来,使他更加难于为一般大众服务了。此外,耶稣要求这个受苦的人首先真诚地感到自己的需要,至少需要一定程度的信心(见可5:34;约4:49,50;参《历》第二十七章)。
保持沉默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努力避免给自己造成一种仅仅是一个行奇事之人的名声。福音记录显明,他认为神迹是次要的;他首要和最大的目标乃是拯救人们的灵魂。基督总是呼召人们先寻求天国,完全相信他们的天父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加给他们这种物质上的福气(太6:33)。
因为这些和其他原因,耶稣禁止人宣传他所行奇事的各种不同实例,见太9:30;12:16;可5:43;7:36;8:26。
把身体给……察看。根据摩西律法,担任公共卫生职责的祭司要诊断麻风病,安排隔离。至少在旧约时代,由于别的皮肤病也被描述为麻风病这个词,检查的人有时查不出可以得医治的类型。那些复原脱离疾病的人在经过重新检查、洁净的仪式、大概再经过证明之后,就可以回家了(利14)。
来自祭司的这种证明实际上意味着对这一神奇治愈的官方承认(见《历》第二十六章)。这个人就成了所发生之事的活见证。事实上,许多祭司都通过这件事和基督神性的其他证据信服了耶稣(见《历》第二十七章)。在基督复活后,祭司中许多人都公然表明了对他的信心(见徒6:7),并加入了初期的教会。
耶稣告诉那个被医好的人去遵循律法的条例,证明他并不反对摩西律法。他本人就是生在“律法以下”的(加4:4;参太23:2,3注释)。但文士们强加在摩西律法上的传统,基督表示强烈地反对,他们藉这些传统仪文,既在字句上也在精义上废弃了上帝曾赐给摩西的律法(见太15:3;可7:8,9;参《历》第四十二章)。通过打发这个人去见祭司,基督无疑定意向他们并向百姓证明:他重视自己在很久以前曾赐给摩西的律法。这样,他盼望能证明祭司-律法的官方保护者们的控告是错误的。从而他们中那些思想开明的人就能看出:那说他不忠于摩西律法的控告是虚假的,并且能被引导承认他是弥赛亚(见《历》第二十七章)。
因为你洁净了,献上……礼物。见本注释卷一,第707页,和利14注释。
作证据。即,给耶稣彰显的神能作见证,给他同情关怀人类的需要作见证,给他尊敬摩西律法并且尊敬作为律法保护者的犹太领袖们作见证,最重要的,给他救人脱离罪与死的大能作见证。
对众人。不太清楚这是单指祭司们还是指包括祭司在内的全体百姓。然而,上下文似乎指的是祭司。按照摩西律法的吩咐,那些礼物是献给他们“作证据”。百姓们已经看见了行在他们眼前的证据;而祭司们还没看见。但这个被医好的人与仪文律法合作会证明基督想要他们明白的事。当然,祭司的判定一旦进入官方记录,就会在众民面前成为永久的法定证据。
可1:45
那人出去,倒说许多的话,把这件事传扬开了,叫耶稣以后不得再明明的进城,只好在外边旷野地方。人从各处都就了他来。
【本会注释】
倒说许多的话。或“自由地讲这事”(修正标准本)。这人没有认识到自己没有遵照要保持沉默的严令而行会给基督的工作造成多么大的阻碍,并且以耶稣只是出于谦虚的考虑这种思想自我安慰,这个充满感激的人便自由地讲论那曾医好他的一位的大能。
把这件事传扬开了。或“把这消息传开了”(修正标准本)。
不得再。即,“不再”。这个神迹,或者更可说它的结果,似乎标志着基督初次在加利利的城镇和乡村旅行布道的结束。他被迫暂时停止了工作(见《历》第二十七章)。
城。直译是“一座城”,即,任何一座城市或市镇。
在旷野地方。或“在乡下”(修正标准本)。关于耶稣可能退到了什么地方,一点没有给出线索。基督可能依旧留在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附近,多半去了加利利海西部几英里远的山地。一些日子以后,他再次来到了迦百农彼得的家里,可2:1(见《历》第二十七章)。
人从各处……来。这个希腊动词的词形暗示百姓不断到来。他们燃起了想像的火焰,但不幸的是他们的热心却没有真知识,他们误解了基督施行神迹的目的(见本卷注释第209页)。
关于第1章的附注
那些否认圣经的灵感启示并拒绝关于实际的魔鬼和实际的邪灵这种思想的人,将圣经中称为被鬼附的现象归结于自然原因,特别归结于各种身体和神经的紊乱,例如癫痫症和精神错乱。另外那些相信福音书记述被鬼附为事实的人们,往往忽略伴随存在的生理和神经紊乱之间的关系及本质。本注释尝试说明这个问题:魔鬼通常控制所有恶人的生活,在更为严格的意义上,鬼魔附体伴有身体上的表现。
受圣灵控制.—藉着圣灵的能力(林前3:16;6:19;林后6:16;弗2:22),基督住在那些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愿意侍奉他之人的心里(林后5:14;加2:20;西1:27;等等;参《福山》第六章)。同样,由于他们的合作,他就在他们里面运行,使他们立志行事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3),一种来自上面的能力作主,就使自然的倾向与神圣的原则和谐一致了(罗8:29;加5:22,23;帖后2:14)。只有那些这样将自己的心意屈服于上帝控制的人,才能在充分的意义上有拥有“谨守的心”,并享有真实而完全的心智与感情上的稳定性(见提后1:7;参赛26:3,4)。凡选择侍奉上帝的人,没有一个会被遗弃给撒但的权势(《服》第五章;参《历》第四章)。既被神圣的能力加强了,他们就变成撒但所攻不破的了(《历》第二十一、三十三章)。
受邪灵控制.—另一方面,所有拒绝或忽视真理的人都宣布效忠那恶者(《服》第五章;《历》第三十三、三十五章)。那些执意拒绝或忽视顺从圣灵的感动,反而屈服于撒但控制的人,就发展出一种越来越像撒但的品格(约8:34,41,44;《历》第三十五、四十七章)。良心和选择的能力就竖立了一种基于撒但原则的行为模式(见罗6:12-16;《历》第二十六章)。当人们这样日益增多地使自己与圣灵的影响和控制分离时(见弗4:30;见出4:21注释),他们最终就会发现自己完全处于撒但的支配之下了(《历》第二十六、三十三章;参本卷注释第645,696页;约6:70)。既被一个比他们更强的意志控制,他们自己就无法脱离其邪恶的能力了(《服》第五章)。他们自动地照撒但所吩咐他们的思想行事。无论什么情况,灵感之言都指出了原因,宣布被鬼附是由于生活不检点造成的(见《历》第二十六章)。属世享乐之快乐陶醉的生涯,结局却是黑暗的绝望,或者“心灵败坏的癫狂”(《历》第二十六章)。
魔鬼控制的程度.—品格的形成过程是逐渐的,所以就有被附或被控制的各种程度,无论是被圣灵控制还是被邪灵控制(见罗12:2)。所有不毫无保留地使自己屈服于内住之圣灵的人,都会在或重或轻的程度上,处于撒但的控制之下—被他附着(见路11:23;罗6:12-16;彼后2:18,19;《历》第三十三、三十五章)。每件与上帝的旨意不协调一致的事—每一伤害别人的意图,每一自私的表现,每一鼓励错误原则的企图—在这个词的某种意义上,乃是在某种程度上被魔鬼控制或被鬼附的证据(见《历》第二十五、三十五章)。对罪恶的每一赞同都导致身体更软弱,理智更昏昧,灵性更堕落(《历》第三十五章)。然而,在品格形成过程的任何一点,“品格的表现,不在乎偶然作一件好事,或偶然作一件恶事,而是在乎平日言语行动习惯的倾向”(《喜》第七章)。那些偶尔响应撒但鼓动的人和那些一贯响应撒但鼓励的人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这种程度的不同而不是性质的不同。扫罗王的一生就是那些服从魔鬼控制之人的显著例证(撒上13:8-14;15:10-35;16:14-23;28:1-25;《祖知》第六十六章)。
魔鬼控制的形式.—被魔鬼控制或被鬼附不仅有不同的程度,而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撒但会允许他的受害者保持相当完整的精神和身体官能以及假冒的虔诚,以便更有效地完成其险恶的意图。在其它时候,魔鬼往往使受害者的心思和身体堕落,并将之引入明显的不虔不敬和邪恶的道路。那些只是部分地处于魔鬼控制之下的人,或者没有表现出通常被鬼附所伴有的症状的人,对邪恶之君来说,往往比那些可能更明显地处于其控制之下的人更有用。附在迦百农这个疯子身上的邪灵,也控制着不信的犹太人(见约8:44;《历》第二十六章;参323,733,746,749,760)。犹大是在一种相似的意义上“被附”的(《历》第三十、七十一章;路22:3;约6:70,71;13:27;参太16:23)。在这些情况中,不同点主要在于鬼魔们表明他们在场和他们权能的形式。
鬼魔附体和人的神经系统.—魔鬼不管对人获得哪种程度或哪种形式的控制,都是通过感觉神经系统完成的。通过心智的高级能力—良心、选择的能力和意志—撒但附在人身上。那恶者通过发动神经系统对“被附”的人实施控制。被鬼附只能通过神经系统发生,因为撒但通过神经系统获得通路进入人心,并转而控制人的身体(参路8:2;《历》第六十二章)。因为神经系统本身乃是首先受影响的部分,所以各种各样的神经紊乱,例如癫痫和各种精神病,都可以料到与被鬼附有关。这种紊乱往往是以不同方式屈服于撒但的影响和暗示的结果。然而,这些紊乱却不一定就是被鬼附,有时被鬼附也伴有聋哑的症状,但这些都不必被视为是被鬼附的标志。
《历代愿望》中描述的每个被鬼附的事例都特别说到涉及某种形式的精神错乱,一般被描述为精神失常,并指出这种状况乃是被鬼附的结果。例如,那个在迦百农会堂里被鬼附的人被描述为一个“疯子”,而他的痛苦被描述为“精神错乱”和“疯狂”(《历》第二十六章)。加大拉被鬼附的人也同样被说成是“疯子”,并且说他们已经“心神错乱”(《历》第三十五章;《善》第三十一章)。在耶稣变像之山的山脚下那个被鬼附的男孩也被称作“疯子”(《历》第四十七章;见可9:18)。神经紊乱的症状特别提到有面容的扭曲、尖声叫喊、损毁身体、眼睛怒视、咬牙切齿、口中流沫、并且抽风,酷似癫痫病人(见可1:26;9:18-26;路4:35;8:29;《历》第二十六、三十五、四十七章)。在每一事例中,邪灵被逐出都伴随着一种即刻而明显的改变—恢复了曾被削弱的精神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智力得以复原(《历》第二十六、三十五章),那些受苦害的人就穿上了衣服,心里明白过来(可5:15;路8:35;《历》第三十五章),他们的理智被恢复了(《历》第四十七、六十二章)。
可9:14-29中那个被鬼附的男孩的案例特别值得注意。关于这事的描述酷似癫痫病的发作(见18-20节)。但是如果断言这只是一个癫痫病的案例,就否认了圣经明白的话语论到那男孩是被鬼附的。福音书的作者们同样清楚地描述了一个确实看似癫痫病的案例并将之归结为被鬼附了。
被鬼附与身体的紊乱.—在某些被鬼附的案例中,还伴有这样或那样身体上的紊乱(见太9:32;12:22;可9:17)。值得注意的是,特别提到身体的紊乱—瞎或哑—似乎涉及受影响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部分。其它的身体疾病也可能是由被鬼附产生的。那些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使自己陷入撒但的影响或控制之下的人,以贬低身体、理智、和心灵的这样一种方式思想并生活着(见《历》第二十六、三十五章等等)。
区别被鬼附的标志.—就灵感的启示而言,被鬼附体所导致生理和精神紊乱的症状,它们本身,与自然原因酿成的疾病所表现的症状并无差别。显然不同点并不在于神经和身体所显示的症状,而在于促成它们病发的势力。灵感之言将这些症状归结于邪灵的直接参与和操纵(见《善》第三十一章)。但是身体和精神的各种紊乱,就它们本身来说,并不构成福音书所描述为被鬼附体。它们是被鬼附的结果。
无疑的,一般人心里都把被鬼附的结果等同于被鬼附本身。但是认为福音书的作者们乃是出于无知,错把各种身体和精神和错乱归结于邪灵的作用-这种论点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事实是他们清楚地作了区分:一方面是普通的身体病患,另一方面是被鬼附的(见太4:24;路6:17,18;7:21;8:2)。基督说鬼是鬼,鬼也通过他们不幸的受害者说自己是鬼,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鬼魔附体确实存在(可1:23,24;3:11,12;
5:7等等)。鬼魔们通过承认基督的神性和最后的审判—当时的人一般都不了解的事实—证明他们具有超自然的知识(太8:29;可1:24;3:11,12;5:7等等)。
合理的结论是:被鬼附虽然常常伴有神经或身体的错乱,表现出其特有的典型症状,但是圣经并没有说这些症状可能是什么。
为什么被鬼附是常见的.—限于福音书作者们所说的意义,有理由相信基督亲自在世上传道时,被鬼附这种事比现今远为常见(见《历》第二十六章)。或许上帝一度曾允许撒但有更大的自由证明他亲自控制那些自愿选择侍奉他之人的结果。在耶稣变像的山上,门徒们看到人性变为上帝的形象,在山脚下,又看到人性堕落为撒但的样式(《历》第四十七章)。
历代以来,魔鬼曾一直寻求无限制地控制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为要用罪恶和痛苦折磨他们,并最终毁灭他们(《历》第二十六章;《祖知》六十七章)。因此,当我们的主显现,作为人类的一员在地上行走时,“原来为上帝居所而造的人体,竟成了魔鬼的巢穴。人的感官、神经、情感和器官都被邪灵所驱策,去放纵最低劣的情欲。人脸竟印上了鬼魔的烙印”(《历》第三章)。人性的形象似乎已经从许多人的脸上消除了,却反射着附在他们身上群魔的神色(参路8:27;《历》第三十五章;《善》第三十一章)。被鬼附以一种非常真实的方式代表着那些响应撒但之人堕落的深度,并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凡拒绝上帝怜悯的人,在完全让撒但管辖时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历》第三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