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第五章

 【本会注释】
1 基督解救被群鬼所附的人,13 群鬼进入了猪里面。25 他医好了患血漏的女人,35 并使睚鲁的女儿从死里复活。

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
可5:1 他们来到海那边格拉森人的地方。
【本会注释】
  那边。[格拉森被鬼附的人,可5:1-20=太8:28 to 9:1=路8:26-39。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中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在关于这个神迹的三个记录中,马可的记录是最生动的,而马太的记录最简短。加利利海“那边”指的是东岸,在低加波利地区(见第46页;见太4:25注释)。前一天耶稣曾在海边做了布道,大多讲的比喻(见太13),就在加利利海岸的某处,与革尼撒勒平原接壤(见太13:1注释)。此处两岸的跨距约为7英里(11公里)。耶稣就是在这条海道上平静风浪的(见太8:18注释)。当时他横渡到人口比较不稠密的东海岸,目的是要稍事休息一下,暂时脱离人群,他们已经压迫他到了使他常常很少有时间甚至没时间吃饭睡觉的程度了(见可3:20)。
  格拉森。原文中(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读作格拉森,尽管还可以引用重要的原文证据支持读作加大拉。在太8:28中的证据支持加大拉,但也有证据可以被引用,支持格拉森。在路8:26中的证据支持格拉森,但也有证据可以被引用,支持加大拉。显然抄写员和编者们努力要使这三个记录中的名称一致。多数证据支持读作格拉森,也有证据支持读作加大拉。
  虽然现在得不到确证,但是一般认为基督遭遇格拉森被鬼附的人发生在现今叫做Kursī村的不远的地方,那里通常被认为是古时的格拉森。加大拉是一座城,距此地约12英里(19公里),在此地的南方,距加利利海的南端约6英里(约10公里)。它曾经是低加波利的首府(见太4:25;可5:20注释)。大概它在那个时候是这个地区的主要城市,或者这个地区就以它的名字命名了。格拉撒城在加利利海东南35英里(56公里),几乎不可能是这个神迹的记述中所提到的地点。也可能有一个同名的村庄离格拉森不远,或者格拉撒和格拉森指的是同一个村庄,现在叫做Kursī。
可5:2 耶稣一下船,就有一个被污鬼附着的人从坟茔里出来迎着他。
【本会注释】
  一下船。距Kursī(见1节注释)南边不远有一个陡峭的绝壁突然下降到一个狭窄的海岸(见13节注释)。耶稣和门徒们很可能就是在这个绝壁的南边登陆的,那里的海滩宽阔,冈峦离海较远。
  坟莹。Kursī附近地区的石灰石山冈上有许多洞窟和凿成的石室。这些石室是在比较软的石灰石里挖凿出来的,在古巴勒斯坦通常被用作墓地。
  一个人。马太说到两个人(太8:28)。无论如何,显然一个人显得特别凶猛。同样地,马太说到在耶利哥的两个瞎子(太20:30),而马可(可10:46)和路加(路18:35)却只说到一个,可能是出于相当类似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马太无疑是这两个事件的目击者,在这两个实例中都提到两个人。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福音记录之间的差异,见马太第3章的附注2。请比较可10:46;路5:2;7:3;路加第7章的附注。
  一个污鬼。关于被鬼附的性质,见第1章的附注。
可5:3 那人常住在坟茔里,没有人能捆住他,就是用铁链也不能;
【本会注释】
  坟莹。见2节注释。依照利未记的律法,尸体是不洁净的(见利21:2注释),并且这种不洁净也会使坟地不洁净。显然这种考虑与被鬼附没有什么关系。
  没有人能捆住他。马太的话是没有人能从“那条路”上经过(太8:28),暗示这些被鬼附的人出没之地离大路并不远,可能是一条通向东海岸的路(参《历》第三十五章)。
  铁链。希腊文是halusis,“链条”或“捆绑物”,特别用来指镣铐,或手铐。
可5:4 因为人屡次用脚镣和铁链捆锁他,铁链竟被他挣断了,脚镣也被他弄碎了;总没有人能制伏他。
【本会注释】
  脚镣。希腊文是pedē,“脚上的镣铐”,来自一个意思是“脚”或“脚背”的词。“Fetters”(脚镣)来自盎格鲁撒克逊语的“feter”,一种为脚设计的装置。
可5:5 他昼夜常在坟茔里和山中喊叫,又用石头砍自己。
【本会注释】
  砍自己。在狂怒中,他常常猛砍自己的身体,很可能伤痕累累。
可5:6 他远远的看见耶稣,就跑过去拜他,
【本会注释】
  他看见耶稣。他和他的同伴可能曾在那个陡峭入海的低坡上,所以可能看到了船只的接近。
  跑过去。可能有意要攻击耶稣和陪伴着他的人,在下到海滩时,无疑野蛮地尖叫着。
  拜他。当这两个被鬼附的人跑到耶稣站立的地方时,门徒们已经吓跑了,只有救主独自与那两个被鬼附的人在一起(《历》第三十五章)。不知何故他们似乎朦胧地感到在这里的是一个朋友,而不是敌人(见《历》第三十五章),并且他们在耶稣脚前俯伏在地。他最恶劣的敌人对他的临格也深有感受(见太21:12,13;约2:15)。
可5:7 大声呼叫说:“至高上帝的儿子耶稣,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指着上帝恳求你,不要叫我受苦!”
【本会注释】
  与你有什么相干。这个对耶稣的权威的挑战(见可1:27;见可2:10注释)真正的意义是:“你有什么权利干涉我?”见约2:4注释。
  儿子。见路1:35;约1:1-3。
  至高上帝。见徒16:17;见创14:18,22注释。似乎是邪灵们在直接通过加大拉一个被鬼附的人对基督讲话,因为耶稣曾对“污鬼”讲话而不是对这个人讲话(见可5:8)。因此,承认耶稣是“至高上帝的儿子”表明了邪灵所具有的知识,而不是这两个被鬼附之人的认识。
  我恳求。希腊文是horkizō,“起誓”。路加福音的措词没有这么生动,而是“求你”(路8:28)。
  受苦。希腊文是basanizō,最初的意思是“用试金石测试[金属]”。在新约中,basanizō用于造成痛苦或折磨。
可5:8 是因耶稣曾吩咐他说:“污鬼啊,从这人身上出来吧!”
【本会注释】
  耶稣问他说。也可译作:“耶稣在说”。因为耶稣正在吩咐邪灵从这个人身上出来,邪灵令人吃惊地打断了他并向他挑战。
可5:9 耶稣问他说:“你名叫什么?”回答说:“我名叫‘群’,因为我们多的缘故”;
【本会注释】
  你名叫什么。并不清楚基督为什么问附着这个人的邪灵的名字,更可说这个邪灵是那群邪灵的代言者。有人说这是为了门徒们的益处,为的是使他们可以更充分地赏识这个神迹有多么宏大,并且更好的认识到他们必须对付之势力的本质与能力。
  群。罗马军队的一个师,满员约为6,000步兵和700马兵,总计约有6,700人。然而,一般就现代军队来说,一个师并不总是保持满员。虽然可以认为这个鬼魔所说的群实际上指的是一个师的人数,但是决不能确定其准确人数。这种说法最好还是在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为有许多鬼魔(见路8:30)。
可5:10 就再三的求耶稣,不要叫他们离开那地方。
【本会注释】
  再三地求耶稣。这个挑衅的魔鬼现在采取恳求耶稣怜悯的态度了。可能是因为他担心自己丧命(见可1:24注释)。
  离开那地方。路加福音改为:“到无底坑里去”(路8:31)。译为“无底坑”的希腊词是abussos(见启20:1注释)。在希腊文版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中,创1:2和7:11的abussos代表希伯来词tehom,译成英文为“deep深渊”(中文和合本译为“无底坑”)(见创1:2注释)。在七十士译本中的伯28:14中,它代表“沧海”,在申8:7和诗71:20中代表地的“深处”。在罗10:7中,“deep” ,abussos被用来形容“阴间”,特别指基督之死。在启9:2,11;11:7;17:8;20:1,3中,abussos被译为“无底坑”。在古希腊文中,这个词用作形容词的意思是“无底的”,“无边无际的”。当用来指有理智的生灵时,abussos似乎暗示与别的生灵隔绝,并且无力逃脱这种情形──就像一个人死了或被独自关在地牢里。
可5:11 在那里山坡上,有一大群猪吃食;
【本会注释】
  在那里山坡上。即,在距基督和被鬼附之人站立的海滩有些距离的山坡上(见太8:30)。只要在那个区域,放猪的人无疑总是对这两个被鬼附的人保持着警惕,因而这些人看到了他们跑向基督,听到了他们怪异的尖叫声,并且目睹了在他们的外表上所发生的荣耀改变。
  猪。虽然有些犹太人为了获利的缘故养猪,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群猪的主人是犹太人。然而,他们确实专注于商业和利润,不在意属灵的事物。
可5:12 鬼就央求耶稣说:“求你打发我们往猪群里,附着猪去。”
【本会注释】
  鬼就央求耶稣。见第10节注释。
  打发我们。撒但的目的是要将这一地区的人们遭受财产损失的原因归咎于耶稣,使他们转而反对救主。当即的结果似乎证明魔鬼的邪恶期望很有效果。但是这两个被改变了的先前在全地区都闻名的被鬼附之人的传讲,连同那群猪被灭在海里的消息,确认了他们的事迹,都有可能使这地区的人转向基督(见19,20节注释)。
可5:13 耶稣准了他们,污鬼就出来,进入猪里去。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海里,淹死了。猪的数目约有二千。
【本会注释】
  准了他们。请比较约伯的经历(伯1:12;2:6);给约伯带来伤害的建议乃是魔鬼提出的,上帝只是同意了它,然而约伯的经历却使历代的基督徒受到了益处和鼓励。
  闯下山崖。直译是:“闯下悬崖”。在被认为是古格拉森的Kursī村的不远处(见1节注释),那里有一个陡峭的绝壁悬崖,那里的山冈下到了水边,整个海岸只有这个地方准确符合经上的描述。这个下坡很陡峭,可以叫做山崖,虽然不是那种悬垂型的山崖。在这个悬崖的脚下,海滩非常狭窄,群猪不可能立足。
  淹死了。希腊文是pnigō,“窒息”或“扼死”;用在这里的意思是“被淹死”。
可5:14 放猪的就逃跑了,去告诉城里和乡下的人。众人就来,要看是什么事。
【本会注释】
  乡下。直译是:“农田里”,与意思是整个地区的“乡村”(见10节)形成了对比。在到格拉森村的路上,可能距这个悬崖的北边有短途的距离(见13节注释),可以料到放猪的人向他们遇到的所有人通告了所发生的事。
可5:15 他们来到耶稣那里,看见那被鬼附着的人,就是从前被群鬼所附的,坐着,穿上衣服,心里明白过来,他们就害怕。
【本会注释】
  坐着。显然镇静地、放松地、安然地坐着──与不久前他们到耶稣面前时形成了极大的对比。
  穿上衣服。这与通常所说的“节约神迹”相和谐一致,意思就是当用更为自然的方法可以得到成效时,上帝通常不行神迹,并且他自己通常不做人力所能完成的事,给这两个人穿上衣服不可能是神迹的作为,而更可能是门徒们提供的或者受邀将他们的衣服给这两个人的。
  心里明白过来。在新约中记载的被鬼附的事例中,受被鬼附之苦的人,其心思已经变得疯狂了(见马可福音第1章的附注)。
  他们就害怕。担心群猪损失的想法暂时主导了那地方大多数人的思想。他们无疑想知道接下来还可能产生什么超自然能力的显现,并且他们显然害怕会造成更大的物质损失。
可5:16 看见这事的,便将鬼附之人所遇见的和那群猪的事都告诉了众人;
【本会注释】
  看见这事的。可能既是指放猪的人,他们已经讲述了自己对这事的看法(见14节),也指门徒们。门徒们也讲述了前夜在海上平静风浪的经历,但他们的话是对牛弹琴(见《历》第三十五章)。
可5:17 众人就央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
【本会注释】
  央求耶稣。也可译作:“乞求他”或“哀求他”。
  离开。他们的选择是基于物质上的考虑。他们选择放弃像临到这被医好的被鬼附之人身上的任何可能的福惠,免得他们遭受财产上的损失。与耶稣自己不久就要打发十二使徒去传道医病时所吩咐他们的一致(见太10:14,23),耶稣没有作任何抗议,而只是转身离开了。现今有多少人步加大拉人的后尘,害怕救主的临格会阻碍他们自己的计划啊!
  境界。希腊文是horia,“边界”,“国界”或“界限”。与horia在这里的用法一样,这个词并不是指多译为加利利海“岸”的海滨。
可5:18 耶稣上船的时候,那从前被鬼附着的人恳求和耶稣同在。
【本会注释】
  耶稣上船的时候。当耶稣正要上船的时候,被医好的人在恳求他。
  那从前被鬼附着的人。这两个人与耶稣在一起渡过的短暂时光,对他们来说,必定是其一生中最陶醉的时光。当他们看到他上船要离开时,就认识到自己即将与使他们恢复了健康心智的那位分离了。可能,他们暂时担心他的不在可能意味着群鬼再回来,他们无疑感到那是比死更可怕的。无论如何,他们都愿意继续与耶稣在一起。
  恳求。见17节注释。
可5:19 耶稣不许,却对他说:“你回家去,到你的亲属那里,将主为你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
【本会注释】
  耶稣不许。耶稣所做的是对所有人最好的。低加波利的居民需要这两个人的服务。另外,有可能因为他们是外邦人(见太4:25注释;参《历》第三十五章),所以可能会成为耶稣在加利利工作的障碍。
  你的亲属。直译是,“那些属你的”,即,他的亲属。
  告诉他们。耶稣常常警告那些领受神迹的人不要把在他们身上成就的事告诉别人(见可1:44,45),但这并不适用于低加波利的情况。可能有少数文士和法利赛人在加利利做过关于耶稣活动的假报告。而且,耶稣并不计划留存在这个地区,就不会有民众起义支持他而导致对他工作的阻碍。另外,像这样的神迹可能不会在这里造成关于弥赛亚的虚假盼望(见太3:2;4:17;5:2注释)。
可5:20 那人就走了,在低加波利传扬耶稣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众人就都希奇。
【本会注释】
  传扬。希腊文是kērussō,直译是:“通报”;所以是:“宣布”。耶稣与这两个人同在的短暂时刻,发生了伟大的事情。他们有了一件令人鼓舞的事要讲述,在人们从城里出来之前的那段时间里,耶稣无疑教导了这两个人关于福音事迹的基本真理。当他们在低加波利各处传扬他们的信息时,他们所讲述的事被放猪的人证实了,这必定以闪电般的速度传遍了格拉森附近地区(见1节注释)。当这个神迹的两个受益人带着福音事迹来到时,各处的人肯定带着急切的兴趣倾听。这两个人从前是疯子的名声肯定也已经广为人知了(见太8:28)。
  低加波利。见本卷注释第46页。低加波利的各城自从亚历山大大帝以来就已经被希腊化了,但后来在马加比领导下被犹太人征服了。罗马将军庞培使他们脱离了犹太人的统治,他把这地分给了其部队的老兵。
  众人就都希奇。当这两个现在处于上帝的灵控制之下的人讲述他们的事迹时,各处的人都惊奇而惊愕地倾听着。他们传道的结果应该给那些可能感到自己的能力及训练不足以使他们为基督作有效见证的人带来极大的鼓励。那些真诚地爱基督的人,其生活已经被他的能力所改变,只需要告诉别人“主为他们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19节),就会赢得人们归向基督。
  这可能发生在公元29年晚秋(见路8:1注释)。当耶稣在大约9或10个月后回到低加波利时(见太15:32注释),有数千人聚集来看他并听他(参《历》第三十五章)。那些在后来的场合出来听耶稣讲论的人几乎全部都是外邦人。

治好睚鲁女儿和血漏妇女
可5:21 耶稣坐船又渡到那边去,就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正在海边上。
【本会注释】
  又渡到那边去。[患血漏的女人;睚鲁的女儿,可5:21-43=太9:18-26=路8:40-56。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中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患病的女人得医治和使睚鲁的女儿复活发生在治好那两个被鬼附的人之后不久(见太8:18;12:22;13:1注释)。这里提到的渡海是从东岸的格拉森附近(见可5:1注释)到西北方向的迦百农去,约有5或6英里的路程。
  有许多人聚集。在耶稣传道的这段期间,无论他到哪里,他们总是这样做(见可3:7,20,32;4:1)。
  正在海边上。显然,人们一看出耶稣的船靠近了,就开始聚集到海边。他暂时留在曾登陆的地方,进行教导并医治,就像当人们聚集到他周围时,他素常所做的那样。然后,耶稣与一些门徒一起,去了利未马太家参加以他为贵宾的筵席(见可2:15-17注释)。睚鲁就是在这里找到了耶稣(见太9:10,14,18;《历》第三十六章)。
可5:22 有一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来见耶稣,就俯伏在他脚前,
【本会注释】
  一个管会堂的人。管会堂的人是主持公共敬拜的人(见本卷注释第56页)。并不确定马可的意思是说睚鲁是这个会堂的几个管理者之一,还是指那时为人所知的一班人的名称,这班人中每个人管理一个会堂。
  睚鲁。可能源自希伯来词Ya'ir,即旧约中的睚珥(见民32:41)。
  俯伏在他脚前。就像在一位君王或某个具有高度权威的人面前一样(见斯3:2;参太2:11;8:2注释)。如果他能因此救自己唯一一个女儿的性命,这个骄傲的拉比就愿意在被他那个阶层的大部分人所轻视并憎恨的耶稣面前谦卑自己。
可5:23 再三的求他,说:“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得以活了。”
【本会注释】
  求。或:“乞求”(见17节注释)。
  小女儿。关于这事的三个福音记录中,只有马可给出了女孩的准确年龄(见42节),因此他在这里使用的是“女儿”这个词的小词缀。
  快要死了。每个福音作者都没有说明的这个疾病,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了。如果耶稣不介入的话,死亡是肯定的了。
  我求你。这些词没有出现在希腊文中。
  按手。耶稣亲自的触摸似乎一直是他本人关怀每个患者的一个标记(见可1:31注释)。
  得以活了。在这位父亲的心中,无疑认为耶稣有能力使他的小女儿恢复健康。无疑地,在迦百农及其附近有数十甚或数百人的生活见证了耶稣的能力。在这些人中,有那个大臣的儿子(约4:46-54)和那个百夫长的仆人(路7:1-10)。
可5:24 耶稣就和他同去。有许多人跟随拥挤他。
【本会注释】
  拥挤。希腊文是sunthilibō,“挤在一起”或“在各方面压迫”。路加在相应的记述中,使用了一个更为生动的词,sunpnigō,“扼杀”,或“阻塞”。在去睚鲁家的路上,耶稣被那么密集的人群拥挤着,以致他所行的路被“阻塞”了。他几乎走不了了。
可5:25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
【本会注释】
  有一个女人。关于这个神迹的背景,见21节注释。相当少见地,这是三位对观福音书作者都记载了的几个神迹之一。马可的记述比马太和路加的更为生动,并且含有别的福音书作者省略了的许多生动的细节。
可5:26 在好些医生手里受了许多的苦,又花尽了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
【本会注释】
  反倒更重了。因为这种慢性病的状况随着时间的进展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她的钱财在治疗这病的无效努力中也耗尽了,所以这女人无疑变得越来越灰心了。
可5:27 她听见耶稣的事,就从后头来,杂在众人中间,摸耶稣的衣裳,
【本会注释】
  耶稣的事。重要的原文证据可以被引用(参本卷注释第146页),支持读作“关于耶稣的事”,即,“关于他的名声”。就如可以预料到的一样,消息已经迅速传遍了(见可1:28;路7:17,18;4:14注释)。
  在众人中间。直译是:“在人群中”。可能这个女人有一段时间曾计划接触耶稣,但他在第二次加利利周游传道的时候不在这里,似乎一度使她的计划泡汤了。当她获悉耶稣已经回到迦百农时,就急忙到海边来了,因他曾在那里教导并医治(见21节注释)。但是她的寻找又一次是徒然的。最后,获知他在马太家里(见21节注释),她就一路前进到那里,盼望能接触他,但是又来的太晚了(见《历》第三十六章)。现在,由于耶稣朝着睚鲁家走的进程这么慢,她终于赶上了他。
  但是她的病患已经减弱了身体所必须的血液的供应,并且她的身体可能已经非常虚弱了,除此之外,那许多次寻求在医生的手中得医治的枉然努力已经使她灰心了。而且,这病的性质本身连同仪文上涉及的不洁净,也令她十分困窘。可能她对在口头上向耶稣提出自己的请求感到犹豫不决,尤其是在这么多陌生人在场的情况下,唯恐他会询问她苦恼的本质,似乎他有时是会那样做的(参可10:51)。
  摸耶稣的衣裳。依照路加福音,这女人摸了耶稣的衣裳“繸子”(见路8:44)。许多人只摸了耶稣的衣裳“繸子”,“就都好了”(太14:36;参徒5:15;19:12)。
可5:28 意思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
【本会注释】
  摸。给这女人带来医治的触摸会被拉比们认为在仪文上给基督带来不洁净。
  痊愈。直译是:“得救”;即,医好她的病。
可5:29 于是她血漏的源头立刻干了;她便觉得身上的灾病好了。
【本会注释】
  立刻。即,“立即”。
  觉得。直译是:“知道”。她知道从基督涌出的能力之流(见30节注释)在她摸他衣裳的那一刻进入到了自己里面。她知道这能力进入了自己虚弱的身体并带来了痊愈。
  灾病。希腊文是mastix,“抽打”,“鞭打”,或“瘟疫”。不能治愈的病患一般被认为是对生活中所犯罪恶的神圣报应(见可1:40;约9:2)。
可5:30 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众人中间转过来,说:“谁摸我的衣裳?”
【本会注释】
  觉得。希腊文是epiginōskō,“完全地知道”,所以是:“认识到”或“感到”。耶稣知道这女人摸他的衣裳那一刻发生了什么事。经上的记录并没有说耶稣是不是预先知道这女人会摸他。天父的旨意藉着他应允了这妇人没有说出口的请求。应该谨记基督所有的神迹都是“凭着上帝的能力并藉着天使的服务作成的”(《历》第十四章)。
  能力。希腊文是dunamis,直译是:“能力”(见可2:10;路1:35注释)。Dunamis常被译为“异能”,如可9:39,或“奇迹”,如可6:2,5,14(中文和合本均译为“异能”)。关于新约中用来指神迹的不同词语,见本卷注释第208页。
  谁摸我的衣裳。后来,可能正由于这件事,许多人摸了“他的衣裳繸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可6:56)。
可5:31 门徒对他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吗?”
【本会注释】
  拥挤。希腊文是sunthlibō(见24节注释)。
可5:32 耶稣周围观看,要见做这事的女人。
【本会注释】
  耶稣观看。译作“他继续观看”更好。耶稣似乎没有立刻认出这女人,可能为的是给她一个机会先说话。有几个原因可能促使耶稣不让这个女人悄悄溜走,不引人注意:(1)与那位百夫长的信心一样,(见路7:9注释),耶稣希望这个女人的信心成为别人可以效法的榜样。(2)他愿意她带着持久的喜乐离开,知道耶稣亲自注意并承认了她。(3)他愿意消除她心中任何的迷信思想,免得她认为医治仅仅是触摸的结果(见可5:34注释)。(4)为她自己的利益,他希望她承认自己已经受到的祝福。要从她的疾病“得救”(见28节注释),而没有从罪病“得救”,将证明只不过是暂时的利益。
可5:33 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惧战兢,来俯伏在耶稣跟前,将实情全告诉他。
【本会注释】
  恐惧。可能她现在感到自己先前的担心很有根据。
可5:34 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
【本会注释】
  你的信。耶稣愿意这女人明白:是信心给她受痛苦的身体带来了医治,而不是暗中的触摸。如果使人们以迷信的敬畏看待他,就会违背他行神迹的真实原因(见可1:38注释)。在他这方面公开断言乃是信心带来了医治,就会有效地排除藉着魔术得医治的谣言。不论这女人的信心可能多么不完全,然而,它却是真信心,是一种与她对上帝的旨意和道路有限的认识和理解相称的信心。
  平平安安地回去吧。见耶6:14注释。这女人要带着身体和心灵的“平平安安”(见可2:5,10注释),在她被上帝接受的喜乐中离开──疾病得以复原证实了上帝的接受。
  痊愈了。即,“继续处于健康状态”。不可假定痊愈发生在此刻,像有些人所推断的那样,而是这女人在此之前已经痊愈了,因为这女人已经知道她痊愈了(见29节),并且耶稣已经感到有医治的能力从他身上出去了(见30节)。
可5:35 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
【本会注释】
  还说话的时候。在这里,马可重新开始叙述被这有病女人的事迹(25-34节)打断了的睚鲁女儿复活的事。关于这事的背景见21节注释。
  你的女儿死了。如果太9:18中推断出的,睚鲁的女儿已经死了,那么送信的人就没有必要把这信息带给他了(见太9:18注释)。显然马可暗示这个悲伤的消息是在众人面前悄悄地告诉睚鲁的(见可5:24注释)。
可5:36 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
【本会注释】
  听见。重要的原文证据(参本卷注释第146页)可以被引用,支持读作:“无意中听到”。悄悄地说给睚鲁的话“被耶稣听到了”(《历》第三十六章)。
  不要怕。哪里有惧怕,哪里就很少有信心。信心逐出惧怕。睚鲁曾有足够坚强的信心,所以他不难相信耶稣能医治他的女儿(见23节注释)。现在他蒙召要运用更大的信心──相信死亡的毒钩本身也能被打破。当恐惧萦绕我们的心灵并嘲笑我们软弱的信心时,但愿我们做的像耶稣吩咐睚鲁一样──“只要信”,因为“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9:23)。
可5:37 于是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同去,不许别人跟随他。
【本会注释】
  不许别人。即,“不允许人”(见太19:14注释)。除了这里提到的三个门徒之外,女孩的父母也陪着耶稣进了她所在的屋子(见可5:40)。家里充满了哭丧者的喧闹(见38,39节)和没有信心的群众们粗鄙的怀疑(见40节),使哭丧者和不信的人们与即将由那位“在自己有生命”的主所表现的神圣能力完全不相称(约5:26;参约1:4)。
  彼得,雅各和约翰。直译是:“那彼得、雅各和约翰。”在希腊文中使用定冠词表明这三个门徒在这里被视为一个单位。这是这三个人第一次从那十二个人中被拣选出来,与耶稣同享他在地上生活的某些更为亲密的经验(见太17:1注释)。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那间屋子太小了,容不下十二个人。
可5:38 他们来到管会堂的家里;耶稣看见那里乱嚷,并有人大大的哭泣哀号,
【本会注释】
  乱嚷。马太特别提到了有吹笛子的(希腊文是aulētai,译为“吹手”,见太9:23),甚至现今他们也参加东方的丧礼并奏出其悲哀的曲调。他们的哀乐在那时和现在都被认为是不可少的。著名的拉比犹大在这些话中指出了一个以色列人的责任:“在以色列,甚至最穷的人也必须[为其妻子的丧礼]提供至少两只长笛和一个哭丧的女人”(《米士拿》Kethuboth 4. 4,《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66页)。
  哀号。这指的是受雇来哭丧之人单调的哀号,如果丧家很富的话,哭丧的人会有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很多。
可5:39 进到里面,就对他们说:“为什么乱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本会注释】
  乱嚷。希腊文是thorubeō,“吵吵嚷嚷”,“扰乱”,“使混乱”或“喧闹地号啕”。在徒17:5中,thorubeō被译为“耸动”。
  睡了。把死了比作睡了,没有比这更适当的比喻了,睡了往往意味着解除疲劳、辛苦、失望和痛苦。就如同一个疲倦的孩子在夜晚闭上眼睛睡了,那些爱上帝并盼望他在那大日用声音唤醒他们进入不朽生命的人,是怀着信心在安宁平静的死亡中闭眼入睡。(见林前15:51-55;帖前4:16,17)。用“睡”表示“死”,这种安慰的、令人鼓舞的比喻似乎一直是基督特别喜欢的提到这种经验的方式(见约11:11-15注释)。死亡乃是一种睡眠,但它是一种只有赐生命者才能唤醒的沉睡,因为独有他拿着坟墓的钥匙(见启1:18;参约3:16;罗6:23)。
可5:40 他们就嗤笑耶稣。耶稣把他们都撵出去,就带着孩子的父母,和跟随的人进了孩子所在的地方,
【本会注释】
  嗤笑。希腊文是katagelaō,“嘲笑”。它不单单是笑。难怪耶稣在把这个小女孩从死亡的长眠中唤醒之前,把他们赶出了屋子。
  跟随的人。即,彼得、雅各和约翰(见37节注释)。
可5:41 就拉着孩子的手,对她说:“大利大,古米!”(翻出来就是说:“闺女,我吩咐你起来!”)
【本会注释】
  大利大,古米。这些话是亚兰语,可能就是耶稣在这个场合说的话。它们被用在这里证明的事实是耶稣是用亚兰语说的。请比较耶稣所用过的亚兰语其它的表达方式,例如“以法大”(可7:34)和“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可15:34)。
可5:42 那闺女立时起来走。他们就大大的惊奇;闺女已经十二岁了。
【本会注释】
  立时。见可1:10注释。
  闺女起来。这是唯一一个三部对观福音都记载了的从死里复活的神迹。使拿因城的那个年轻人复活的事只有路加记录了(见路7:11-15),而使拉撒路复活的事,只有约翰记录了(见约11:1-45)。在所有这三个实例中,复活都是立时而完全的。
  十二岁。这个细节只有马可记载了。
可5:43 耶稣切切的嘱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事,又吩咐给她东西吃。
【本会注释】
  切切地嘱咐他们。即,他严严地吩咐他们(参可1:43)。不是很清楚耶稣为什么嘱咐孩子的父母保持沉默。然而,这个告诫却与基督屡次的努力相一致,在基督传道的这个阶段,要避免不适当的公开宣传(见可1:43,44;参太8:4;9:30)。
  给她东西吃。这是一个温柔的证据,表明了耶稣的体贴关怀。这个吩咐也暗示,这个女孩所遭受的疾病已经耗尽了她的体力。可能她已经有些日子没能吃东西了。


□ 本书版权所有---SDA圣经注释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