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注释】
1 基督被同乡的人蔑视。7 他给十二使徒权柄赶鬼。14 对基督的种种看法。27 施洗约翰被砍头,29 并被埋葬了。30
使徒们传道归来。34 五饼二鱼的神迹。48 基督在海面上行走:53 治好了凡摸他的人。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可6:1
耶稣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门徒也跟从他。
【本会注释】
他离开那里。[在拿撒勒的第二次被拒,可6:1-6=太13:54-58。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基督生平梗概”。]
根据马太的记述,耶稣第二次被拿撒勒人拒绝发生在海边布道之后,可是没有说是多久之后(见太13:53,54;参《历》第二十四章)。马太将耶稣在拿撒勒第二次被拒与施洗约翰的死紧密联系在一起(见太13:53至14:12)。马可将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与施洗约翰的死联系在一起(见可6:1-30;参《历》第三十八章)。施洗约翰的死必是在开始这次旅行布道前后不久发生的,因为正是十二使徒在加利利的第三次旅行布道工作使得希律认为施洗约翰复活了(见14节注释)。所以这最后一次访问拿撒勒(见《历》二十四章)可能发生在公元30-31年冬季。
自己的家乡。关于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期间第一次访问拿撒勒的大概时间,见路加福音第4章的附注。显然以两次访问为基础,福音的记录才能和谐一致。对于这第二次访问,马太和马可都没有提到拿撒勒的名字,但是由于耶稣在拿撒勒长大的事实,这里提到的耶稣“自己的家乡”无疑是指拿撒勒(见路4:16;参路2:51),当时他住在那里,开始从事他毕生的工作(见可1:9),那里也是他父母的家乡(见路2:1-5)。在离开拿撒勒开始从事他的传道以后,耶稣没有再访拿撒勒,直到他开始其加利利传道工作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18个月左右(见路4:16注释),大概从公元27年秋天到公元29年春天(见太4:12注释)。在加利利的传道总体上从公元29年春持续到公元30年春。所以这第二次即最后一次访问拿撒勒发生在这段时间结束的时候(参《历》第二十四章)。
可6:2
到了安息日,他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听见,就甚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些事呢?所赐给他的是什么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异能呢?
【本会注释】
安息日。与前次访问一样(路4:16)。
在会堂里。与前次的场合一样(见路4:16注释)。关于犹太会堂及其崇祀的描述,见本卷注释第56,57页。
甚希奇。显然,对拿撒勒人来说,一个曾住在他们中间的人是上帝儿子,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
这人。直译是:“这[家伙]”,一种常常表示轻视的表达方式。
这是什么智慧呢。见赛11:2,3;50:4注释。犹太领袖和拿撒勒市民似乎都有否认耶稣具有无限高超之智能、聪明和智慧的想法。总而言之,这太明显了;实际上,那就是他们所烦恼不安的。
何等的异能。见第208页。拿撒勒人不能否认耶稣所行的伟大神迹,也不能否认他的智慧。无论是他的教导还是他所行的神迹,他们都被迫承认“他所做的事都好”(可7:37)。
可6:3
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他们就厌弃他。(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
【本会注释】
那木匠。马太福音读作:“木匠的儿子”(太13:55)。虽然在希伯来惯用语和亚兰文用法中,“木匠的儿子”这种说法不过是“木匠”的委婉的说法,但是似乎没有理由怀疑约瑟曾从事木匠行业,而且耶稣在开始其毕生的工作之前,从事的也是木匠行业(参《历》第十一章)。这确实是新约圣经中关于从耶稣在孩童时期访问圣殿到他受洗这段时期,侧面提到耶稣生活的少数几处经文之一(见路2:51,52注释)。
马利亚的儿子。耶稣在这里被提到是“马利亚的儿子”而不是“约瑟的儿子”强有力地暗示了约瑟已经去世(参《历》第十一章)。关于约瑟作为耶稣的“父亲”,见太1:21;路2:33注释。
雅各的长兄。关于耶稣的兄弟们,见太1:18,25;12:46注释。许多人曾把这个雅各和亚勒腓的儿子雅各相混淆,大多是由于早期教父们断章取义的资料,或是他们自己根据加1:19和2:9作出的推断。在耶稣的弟兄们悔改归正后(见徒1:14;参约7:5),唯一明确地提及这个雅各的经文是在加1:19,可能还有犹1。不应把“主的兄弟”雅各与亚勒腓的儿子雅各相混淆(见可3:18注释)。
犹大。可能就是《犹大书》的作者,因为他被确定为雅各的“兄弟”,在新约圣经中,只有这个犹大有这种确定的身份证明(见犹1;见可3:18注释)。
他妹妹们。复数形式表明至少有两个,也可能有更多个。
因他跌倒。希腊文是skandalizō,直译是:“被绊倒”(见太5:29注释)。
可6:4
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本会注释】
先知。见创20:7;申18:15注释。
没有不被人尊敬。基督的话似乎是一个大家通常都知道的谚语。如果耶稣自己的兄弟们都不相信他是弥赛亚(见约7:5),还怎么能指望他从前的乡邻们信他呢?
本地。拿撒勒人对他很熟悉(见路2:52注释)。他与他们所有的日常接触都证明他品格的完美,这是他们所憎恨的,因为这使他们处于一种与他们相反令他们不快的亮光之中。在他的模范品格中,他们看不到有什么特别吸引他们的地方,他们也不赏识或考虑那完美的品格在达到他们的生活目标方面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
亲属。甚至就在一年以后,他的兄弟们还没有开始信他(见约7:5注释),虽然在他死并复活后他们悔改归正了(见徒1:14注释)。
可6:5
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不过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
【本会注释】
不得行什么异能。耶稣受到了阻碍,并不是由于在他这方面有任何能力上的缺乏,而是由于这里的百姓缺乏信心(见太13:58)。
几个病人。显然,治好的是较小的疾病。但却没有耶稣曾在别处行过的那种显著的神迹。
可6:6
他也诧异他们不信,就往周围乡村教训人去了。
【本会注释】
他诧异。几个月前,耶稣曾“诧异”于那个百夫长的信心(见太8:10)。
他往……去了。可能是十二使徒在加利利各城市乡村旅行传道的同时,马可在提到十二使徒之前记载了耶稣个人的福音传道活动(见7节),而马太却以倒序记载了这些事(见太11:1)。
耶稣差遣十二门徒
可6:7
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差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去,也赐给他们权柄,制伏污鬼;
【本会注释】
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第三次加利利巡游,可6:7-13=太9:36
to 11:1=路9:1-6。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关于这十二个门徒最初的蒙召与任命,见可3:13-19注释。
两个两个地。见可3:14注释。
权柄。希腊文是exousia,“权威”(见可2:10;路1:35注释)。
可6:8
并且嘱咐他们:“行路的时候不要带食物和口袋,腰袋里也不要带钱,除了拐杖以外,什么都不要带;
【本会注释】
钱包。直译是:“腰带”(见太10:9注释)。
可6:9 只要穿鞋,也不要穿两件褂子”,
【本会注释】
褂子。直译是:“长罩衫”,或,多半是“衬衫”(见太10:10注释)。
可6:10 又对他们说:“你们无论到何处,进了人的家,就住在那里,直到离开那地方。
可6:11
何处的人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你们离开那里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对他们作见证。”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注释。原文中(参本卷注释第146页)省略11节余后的部分。
可6:12
门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
【本会注释】
叫人悔改。这是约翰(太3:2)和耶稣(见可1:15)都曾经传过的信息。这十二个使徒既为身体提供医治,又为心灵提供医治。
可6:13
又赶出许多的鬼,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
【本会注释】
用油抹了。在古巴勒斯坦,橄榄油一般被用作药物治疗(参路10:34),既可内服也可外用。油作为药物的实际用法可以为其此时和后来在基督教会中象征性的用法提供根据。用油抹作为一种出于信心的行动只在这里和雅5:14中提到过。
施洗约翰的死
可6:14
耶稣的名声传扬出来。希律王听见了,就说:“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了,所以这些异能由他里面发出来。”
【本会注释】
希律王。[施洗约翰的殉道,可6:14-29=太14:1,2,6-12=路9:7-9。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马太提到的是希律安提帕,大希律的儿子,靠罗马的权力在加利利和比哩亚作王的统治者(见太2:22;路3:1)。但马太(太14:1)和路加提到的都是希律安提帕的官衔:“小君主”(见路3:1注释)。他只是罗马指定的“王”,而且“王”这种称呼只是一种礼貌上的惠允。他在其父大希律死后,于公元前4年到公元39年统治其领土。他母亲是马尔塔斯,一个撒玛利亚人,她也是亚基老的母亲(见太2:22注释)。他的官邸可能在提比哩亚,是他在加利利海西南海岸建造的一座城,以那时在位的该撒提庇留的名字命名。见本卷注释第64页;“哈斯摩年家族和希律家族”和“希律家族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听见了。十二使徒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期间做成的广泛工作显然足以唤起人们对耶稣及其工作的普遍关注,并且激起了希律王的恐惧,以为耶稣是约翰从死里复活了。尽管前两次福音布道的旅行都只是一组人从乡村走到乡村,现在却有七组了。显然有报告从四面八方传到了希律王那里,显示了福音的迅速扩张。尽管耶稣从前在当局看来可能不过是一个由闲杂人等伴随着的孤独的巡回传教士,但现在他显然表现出了一种远为广大的活动。希律王不得不听见他了。
施洗约翰复活了。似乎是迷信与有罪良心的结合导致希律作出了这种结论。
异能。见本卷注释第208页注释。约翰没有行过任何神迹(约10:41)。
可6:15
但别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正象先知中的一位。”
【本会注释】
别人说。见可8:27,28;路9:19。
以利亚。关于以利亚回来的旧约预言,见赛40:3-5;玛3:1;4:5,6注释。
是先知,像先知中的一位。依照这些谣言,耶稣要么是古先知中的一位复活了,要么像他们中的一位。就连在耶路撒冷的领袖们都不顾约翰没有行过一件神迹的事实(约10:41),而接受了他可能是一位先知的想法(见约1:19-27注释),更不要说一般的百姓了(见太14:5;21:26)。
可6:16 希律听见却说:“是我所斩的约翰,他复活了。”
【本会注释】
是约翰。见14节注释。
可6:17
先是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差人去拿住约翰,锁在监里,因为希律已经娶了那妇人。
【本会注释】
锁在监里。见路3:19,20注释。约翰可能曾被锁在玛卡琉斯(Machaerus)的城堡里(见路3:20注释),从公元29年逾越节之前(见路加福音第4章的附注)到接下来的冬天,不到一年的时间。
希罗底。见路3:19注释。她最初嫁给了腓力(见下文),后来因偏爱希律安提帕而与他离婚了。在希律这方面,他与亚拉巴王阿里塔的女儿离婚了。所以希律和希罗底各自都有一个配偶在世。作为希律与他的前妻离婚的结果,他前妻的父亲阿里塔向希律发动了一次战争并击败了他。这次的失败被犹太人看作是临到希律的一次神圣的审判,因为他与希罗底结合是不合理的(约瑟夫《犹太掌故》xviii.
5. 1,2)。
他兄弟的妻子。不是腓力王(见路3:1,19注释),而是大希律的另一个儿子,由马利亚娜二世(Mariamne
II)所生。希律安提帕是大希律的第二个儿子,由玛尔塔斯所生,因此与这个腓力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希罗底是大希律的孙女,其父是大希律的另一个妻子马利亚娜一世(Mariamne
I)所生的儿子。希罗底先前曾嫁给她父亲同父异母的兄弟腓力,后来成了她半个叔叔安提帕的配偶。见“哈斯摩年家族和希律家族”。
可6:18
约翰曾对希律说:“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
【本会注释】
约翰曾说。无疑希律曾亲自听过约翰讲道,并一度似乎愿意屈服于悔改的呼召(见20节;《历》第二十二章)。
是不合理的。摩西律法严厉禁止希律和希罗底之间的这种婚姻(利18:16;20:21),并且,据约瑟夫所说,犹太人十分不赞同这一结合(《犹太掌故》xviii.
5. 4)。
可6:19
于是希罗底怀恨他,想要杀他,只是不能;
【本会注释】
怀恨他。希腊文的字面意义是:“心里记恨他”,几乎与现代的说法“对他梗梗于怀”恰好符合。希罗底憎恨约翰并等待时机好杀害他。既知道约翰曾对希律安提帕的心发挥过影响(见20节注释),所以希罗底可能担心希律王有可能照约翰的建议与她离婚(参《历》第二十二章)。
可6:20
因为希律知道约翰是义人,是圣人,所以敬畏他,保护他,听他讲论,就多照着行(有古卷作:游移不定),并且乐意听他。
【本会注释】
义人。或“一个正义的人”。约翰像他的父母,他们“在上帝面前都是义人”(见路1:6注释)。
敬畏他保护他。希腊文是suntēreō,“保护[一件东西免于毁灭或丧失]”。希律阻止过希罗底完成其处死这位先知的邪恶计划(见19节)。他完全有意释放约翰,当他感到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会这么做(见《历》第二十二章)。
多照着行。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读作“他极其困惑”,这与路9:7的话类似。
乐意听他。约翰的信息带有神圣的凭证,要是没有希罗底的影响,希律原可能公开出来支持约翰。
可6:21
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摆设筵席,请了大臣和千夫长,并加利利作首领的。
【本会注释】
有一天,恰巧是。即,对于好报复的希罗底来说是“一个有利的时机”,可以反对希律保护约翰并最终释放约翰的意图(见20节注释)。希罗底的计划无疑是精心制定了的。
摆设晚餐。或“摆设筵席”。可能是在玛卡琉斯(Machaerus)城堡的宫殿里(见17,27节注释)。
大臣。这些人显然是在政府各部门位居高职的人。
千夫长。希腊文是chiliarchoi,“千人的长官”,即,希律军队的“官长”们。在政治和军事首领之外,希律无疑也邀请了社会和商业生活中别的显要人物,“加利利作首领的”。
可6:22
希罗底的女儿进来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欢喜。王就对女子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
【本会注释】
女儿。这是撒罗米,希罗底在早先的婚姻中所生的女儿(见17节注释)。
希罗底。也可译作:“希罗底自己”。马可在这里所强调的事实乃是希罗底打发她亲生的女儿去跳舞,而不是一个职业舞者。就算按照希律自己宫庭的标准,有身份的年经女子也不会参加这种骄奢淫逸的舞会。从任何一种观点来看,这种行为也是极其不适当的。撒罗米只不过是她母亲要除掉约翰的阴谋中的一个工具而已。
跳舞。希罗底充分地算计出了撒罗米诱人的美貌必会使希律和他的宾客们神魂颠倒。
同席的人。即,他的宾客(见21节注释)。
可6:23
又对她起誓说:“随你向我求什么,就是我国的一半,我也必给你。”
【本会注释】
起誓。希律当着其所有宾客的面断然起了誓。显然他的头脑被享有王家公主为他和他的宾客们取乐这种空前的尊荣彻底弄晕了。撒罗米是哈斯摩年王室的希罗底和马利亚娜一世[Mariamne
I](见17节注释;见本卷注释第64页)的后代,出自著名的犹太祭司和君主家系。
我国的一半。在夸张的比喻中,这代表高度的慷慨(见斯5:3;7:2)。
可6:24
她就出去对她母亲说:“我可以求什么呢?”她母亲说:“施洗约翰的头。”
【本会注释】
她就出去。撒罗米所说的话显然是“被她母亲唆使”的(太14:8),意思是在她求之前,而不是在她跳舞之前。当撒罗米在希律及其宾客面前跳舞时,一点儿也不知道她母亲险恶的计划。她只是成了其嗜杀的母亲手中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可以求什么呢。也可译作:“我该为自己求什么呢?”如果撒罗米总是知道求什么,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意义了,实际上,她也就不必离开王的面前了。
可6:25
她就急忙进去见王,求他说:“我愿王立时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我。”
【本会注释】
急忙。受了希罗底的催促,撒罗米显然急忙向希律提出了这个致命的要求,唯恐他甚至在酒醉的状态,也会反省其虚荣的应许并改变主意。希罗底坚决主张立即行动可能暗示希律倾向于犹豫不定,或者暗示人们都知道他非常敬佩约翰,或者两者都有。
立时。希腊文是exautēs,“立刻”,“马上”或“即刻”。在古英语中,“立时”的意思是“立即”。
盘子。即,“大浅盘”。英文词“charger”在这里所使用的意义上已经是一个作废的词了。
可6:26
王就甚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辞,
【本会注释】
甚忧愁。即使在酒醉的状态里,希律也敏锐地感到了自己对约翰的责任(见20节注释)。但是希罗底已经在他醉酒的软弱时刻抓住了他,他感到没有能力去做他所知道是正确的事。要不是因为酒的作用,希律可能会拒绝给出死刑的命令。见太4:3注释。
又因同席的人。对希律来说,似乎完全不可能违背自己在尊贵客人们(见21节注释)面前公开发出的誓言(见23节注释)。
推辞。即,拒绝或否认她的请求。
可6:27
随即差一个护卫兵,吩咐拿约翰的头来。护卫兵就去,在监里斩了约翰,
【本会注释】
随即。依照约瑟夫所说(《犹太掌故》xviii. 5.
2),约翰是被监禁在玛卡琉斯(Machaerus)的城堡里(见路3:19,20注释)。约翰被斩首的迅速完成,几乎可以使我们确定这次的生日宴会是在距监牢不远的地方举行的。
斩了约翰。希律敬畏约翰(20节),怕百姓(太14:5),还怕希罗底。他是恐惧的奴隶,虽然这些恐惧是彼此矛盾的。出于迷信,希律在约翰死后比约翰活着时更怕他(见可6:14,16,20)。
可6:28
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女子,女子就给她母亲。
【本会注释】
给她母亲。撒罗米用不着这个恐怖的礼物。但没有什么东西比这更能令她嗜杀的母亲满足了。大约九年以后,在公元39年,希律安提帕在希罗底的伴随下,因追求皇家的尊严被流放了(约瑟夫《犹太掌故》卷十八.
7;Jos. War卷二. 9. 6 [183])。
可6:29
约翰的门徒听见了,就来把他的尸首领去,葬在坟墓里。
【本会注释】
门徒们听见了。显然他们并没有与他同在城堡里,但可能就在附近,在他们可以不时看望他并能趁机帮助他的地方。后来,约翰的门徒们来到耶稣那里,报告了所发生的事(见太14:12),可能要么是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之前不久,要么是在那次布道期间(见可6:1注释)。
耶稣使五千人吃饱
可6:30
使徒聚集到耶稣那里,将一切所做的事、所传的道全告诉他。
【本会注释】
使徒们。[使五千人吃饱,可6:30-44=太14:13-21=路9:10-17=约6:1-14。主要注释在: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马可只在本节经文使用了“使徒”这个词(见太10:2;可3:14注释)。可能马可和路加(路9:10)都有意在这里用“使徒”这个词,强调他们现在被派出去自担风险教导并医治的新责任。
聚集。即,当他们从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回来的时候(见太9:36注释)。他们可能已经分别了数周,在公元29-30年冬季的时候,现在已是公元30年早春了,距逾越节为时不远了(见约6:4;参《历》第三十九、四十一章)。这次的团聚无疑是在预先安排好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
将一切全告诉他。耶稣曾派这十二个人两个两个地出去,好使他们有机会应用他们先前在他自己的传道中所遵守的诸原则。现在他们详细汇报了在他们旅行期间所发生的事。
可6:31
他就说:“你们来,同我暗暗的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
【本会注释】
你们来。这十二个人特别需要放松和指导。甚至耶稣也感到需要暂时离开从黎明到深夜都拥挤着他的人群,因为无论他到哪里他们都追随着他。门徒们与耶稣退到伯赛大朱莉亚斯附近地区休息和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是耶稣生平中──在受洗和荣入圣城之间──唯一一件四部福音书都记载了的事件。
旷野地方。即,人迹罕至,孤独,或偏远的地方(见太3:1;路1:80注释)。为这次从加利利繁忙的大道退出所选择的地点是在伯赛大朱莉亚斯附近(见路9:10),在加利利海的北端,这个地点的东边是约旦河流入加利利海之处,所以在希律腓力的领土内(见太11:21注释)。伯赛大朱莉亚斯所位于的小平原是El
Batiha,是传统上认为使五千人吃饱的地点。
歇一歇。无论人的职业是什么,偶而的休息不仅带来放松,而且赋予新的精力。
连吃饭也没有工夫。与几个月前的情况一样(见可3:20)。
可6:32 他们就坐船,暗暗的往旷野地方去。
【本会注释】
旷野地方。见31节注释。
暗暗地。他们尽力不引人注意地逃离迦百农。
可6:33
众人看见他们去,有许多认识他们的,就从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里,比他们先赶到了。
【本会注释】
众人看见他们。尽管他们小心防范,有些人还是显然注意到了他们离开并且看到了他们启程渡海的方向。
步行到那里。从迦百农到伯赛大朱莉亚斯所位于的以El
Batiha闻名的平原(见31节注释),约有4英里(6.4公里)。渡海的直线路程约有3英里(5公里)。
可6:34
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
【本会注释】
耶稣出来。虽然那些已经步行来到的人知道那只船着陆的大致位置,但他们显然不知道确切地点。耶稣暂时独自与他的门徒们在山坡上(见约6:3;参5节注释)。他们共同讨论了在加利利各城镇和乡村旅行传道时遭遇的难题,耶稣给了他们纠正过去的错误所需要的建议,并预备他们在将来的日子作更有效的传道(见《历》第三十八、三十九章)。
怜悯他们。耶稣自愿离开了山坡上的退隐地点,他和他的门徒们曾在那里共渡了一段时光,现在恩慈地出来欢迎百姓了(参路9:11)。
开口教训。依照希腊文的意思,耶稣持续教训百姓。
可6:35
天已经晚了,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天已经晚了,
【本会注释】
天已经晚了。路加说的是“日头快要平西”(路9:12),直译是:“弯曲”,“弯成弓形”或“倾斜”(见12节注释)。这是在下午3点左右到日落之间。这个记录暗示耶稣、他的门徒们、以及百姓一整天都既没有吃东西也没有休息。
野地。见31节注释。
天已经晚了。这里所用的希腊词实际上与35节中前面译为“天已经晚了”的希腊词是一样的。
可6:36
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自己买什么吃。”
【本会注释】
请叫众人散开。门徒们看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叫众人散开。但耶稣的“怜悯”(见34节)既延伸到了他们属灵的福利,也延伸到了他们身体的康乐。
饼。即,一般而言的食物,任何可吃的东西(直译是:“他们所要吃的”)。
没什么可吃的。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省略这句,然而,这句显然是上下文中所暗示的意思。
可6:37
耶稣回答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说:“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吗?”
【本会注释】
你们给他们吃吧。在希腊文中,侧重于代名词“你们”,好像耶稣说的是:“你们给他们吃。”上帝的每一个命令都暗示着执行这命令所需要的能力。从人的观点来看,在步行的距离之内并在黄昏前想要找到食物满足这么一大群人的需要是荒谬可笑的。耶稣在这里对门徒们提出的要求显然与他早先吩咐白天在清澈的海水里捕鱼一样愚蠢(见路5:5注释)。要是他们能反省耶稣那时有意要他们学习的教训的话,他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想起早先那一次的经验。上帝总是藉着人作工,满足他们的同胞在身体和灵性上的需要。这个原则在福音的委托中乃是基本原则。
二十两银子。即,200罗马便士(见本卷注释第49页)。即使在现代,一个普通劳动者200天的平均工资也会被认为不足以购买要供应那么一大群人一餐所需要的食物,即使每个人只分一点儿也不够。
可6:38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可以去看看。”他们知道了,就说:“五个饼,两条鱼。”
【本会注释】
有多少饼。耶稣曾对腓力说过关于向群众提供食物的问题(见约6:5,6;参约1:43)。与彼得和安得烈一样,腓力也是伯赛大人,并且因为那座城距在这值得纪念的一日所发生之事的地点只有短途距离,所以如果有人会知道在哪里能获得食物的话,那大概就是腓力了。腓力是真诚的,但信心却是迟钝的,这是在他作为门徒与耶稣同在的时候不只一次显明了的(见约14:8-12;参《历》第三十章)。基督问腓力这个问题,无疑是要给他一个机会,为要加强他的信心(见约6:5,6注释)。实际上,是腓力宣称就是买200罗马便士的食物也不够需要供应的量(见约6:7)。
但可能是更具有实干性情的安得烈听了基督的话,去找可能找到的食物(见约6:8,9)。腓力的迟疑和安得烈的积极肯干,凭信迈出脚步,形成了显著的对比。
可以去看看。耶稣“原知道自己要怎样行”(见约6:6)。但是,在差遣十二使徒时,他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所面对的问题,并发现解决方案。
他们说。安得烈发现了一个孩童为自己带来的简单午餐,并把这消息告诉了耶稣(见约6:8,9)。
五个饼,两条鱼。这五个“饼”是用大麦粉做成的(约6:9),形状可能是圆平的。大麦比小麦便宜多了,并且是穷人的主食。鱼可能是干的,可以现成食用的,在东方地区,古代和现代的情况往往都是这样。它们作为一种开胃食品与饼同食。
可6:39
耶稣吩咐他们,叫众人一帮一帮的坐在青草地上。
【本会注释】
坐在。希腊文是anaklinō,“躺下”或“斜倚”。这是就餐时常用的姿势,至少上层社会的人是这样(见可2:15注释)。
一帮一帮的。耶稣叫百姓一帮一帮地坐下,暗示他要他们像在各自家里的餐桌旁就位一样安排自己,每桌有一个位置敞开,允许门徒们进来服务每帮人,有点像仆人在家里做的一样。
青草。只有马可提到了这个事实。由于事实上巴勒斯坦地区从五月到九月降雨很少(见卷二,第110页),青草只在冬天或春天生长。现在是公元30年的逾越节前不久,所以是青草长的最好的时候(见约6:4)。因而马可的记述得到了约翰完美的补充。见马太福音第15章的附注。
可6:40
众人就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本会注释】
一排一排的。39节特别提到众人是按“帮”组织的,而这里提到的是各帮彼此之间排列的顺序。在每组中各人的安排,以及在每组本身的安排中,都是秩序井然的。
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为要使所有人都能目睹这个神迹,更好地赏识其重要意义,有次序的安排这么一大群人乃是必要的,而且所有人都可以容易地得到他们即将领受的“从天上……来的粮”。
可6:41
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
【本会注释】
祝福。希腊文是eulogeō,“赞美”或“恳请祝福”。约翰使用的词是eucharisteō,“感谢”,“给出感谢”(约6:11)。基督给出感谢的方式似乎有某种特征(见太15:36;26:26)──某种门徒们日日与他同在时目睹过的特征。在以马忤斯,耶稣在“擘饼的时候被他们认出来了”(路24:35)。另请注意,耶稣每次都是先把饼拿在手中才为之献上感谢。但是“祝福”的本质部分在于承认那食物是上帝的一份恩赐,并为之感谢他。
擘开。直译是:“彻底地擘开”或“擘成碎片”。
饼。见38节注释。
给。直译是:“继续给”。上下文暗示这神迹发生于饼在耶稣手里的时候,在擘饼的动作和将它分发给门徒之间。除非为要满足真正的需要,耶稣从不行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9页)。只要有需要,在他手中的食物就不断增多(参王上17:16;王下4:4-6)。
摆在面前。伺候饭食的一个常用语。十二使徒每个人都带着自己装满了神迹的饼的篮子(见43节注释),并且伺候了许多“一帮一帮”,“一排一排”地坐在草地上的百姓(见40节注释)。门徒们带着空篮子回到基督身边,为得更多的饼,每次他们回来,他都不断分发给他们饼和鱼。整体的秩序井然,门徒的侍奉,以及饼和鱼经久不停的供应,使得男人、女人和孩童在短时间内都得到了饱足,并且有剩余。
两条鱼。见38节注释。
可6:42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
【本会注释】
他们都吃。在犹太人中,弥赛亚王国的喜乐常常被描绘在筵席的比喻中(见路13:29;14:15注释),可以想像,当这么一大批群众吃着以如此神奇的方式提供给他们的食物的时候,有些人的思想肯定转到了弥赛亚的前景。在他们吃饼和鱼的同一天,百性曾得出结论说耶稣是将要来到世上的“那先知”(见约6:14注释;参申18:15;太11:3;约4:25)。这不可否认的神迹促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得出结论说:耶稣必是众先知所预言的那一位(见路24:27;约1:45),那将要来的以色列的王(见赛9:6,7;见路1:32,33注释)。他们企图在这个地点就给他加冕为王(见约6:15)。他既能使死人复活,治愈病人,并为群众提供食物,显然就有能力拯救以色列脱离罗马的奴役。在他的领导之下,以色列的军队必会天下无敌,那些渴望一位政治的弥赛亚之人最喜爱的盼望就必实现了(见太3:2;4:17;5:2;路4:19注释)。
使五千人吃饱是加利利传道之最大的神迹,是被大批人亲眼目睹了的一个神迹,并且是一个不管是在基督的时代还是在我们的时代,怀疑论者都无法解释的一个神迹。这次神迹使在加利利的传道突然达到了一个顶峰(见路2:49注释)。请比较一年前医好毕士大池边那个人的事(见约5注释),那件事给早期在犹大的传道带来了一个结束。
吃饱了。奇迹般增多的饼──这一神迹的真实性的证据──分发给了那大批群众中的每个人,不是以极小的数量,而是以能完全满足食欲的数量。这种丰盛证实了耶稣无限的能力。只有当所有人的需要都满足了的时候,供应才停止了。耶稣既关心那些到他那里之人灵性上的需要,也关心他们身体上的需要。但是这样提供的对身体需要的满足,目的是要把人们领向他们无穷的、更重要的灵性上的需要,并且领向生命的粮,作为满足那些需要的手段(见约6:26-51)。
所提供的食物种类乃是渔夫和农夫的简单食物,证明主是反对奢华的。提供的方式证明了人类所有的需要都靠赖上帝的能力。食物的充裕证明了上帝无限的资源,并且他能提供给我们“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把零碎收拾起来证明上帝的任何祝福都不可浪费。门徒们参与分发食物证明上天的祝福藉着那些乐意与全能者合作的人为媒介才能使人得到。门徒们只不过是祝福的通道;他们在能给予之前,必须先接受。
使五千人吃饱的事是唯一一个被四部福音书作者都记录了的神迹,这个事实标志着它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关于这个神迹与那个使四千人吃饱的神迹之间的比较,见马太福音第15章的附注。
可6:43
门徒就把碎饼碎鱼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本会注释】
篮子。希腊文是kophinos,通常是柳条制的小篮子,当犹太人旅行经过以别的方式不容易得到食物的地区时,常常带着这种小篮子,并且特别是要避免向外邦人买食物(见41节注释)。在可8:8中提到的那种篮子希腊文是spuris,一种大的柳条筐,用来携带各种东西,例如给一群人的食物,工匠的一套工具等等。保罗是在一个spuris(筐子)里被缒下了大马士革的城墙。后来,耶稣(在希腊文中)谨慎地对使五千人吃饱所用的那种篮子(见太16:9;可8:19),希腊文是kophinos,和使四千人吃饱所用的那种筐子(见太16:10;可8:20),希腊文是spuris,之间作了区分。
碎饼碎鱼。希腊文是klasma,直译是:“那被折断的”;因此是:“碎片”或“一小片”。上下文说明这些“碎片”并不是吃剩的残渣,而是门徒们起先分给各组的部分,但是发现超过了那组的需要(见41节注释),所以是没吃过的。在从起初那五个饼中“擘”下来的意义上,它们被称为“零碎”(见41节注释)。
可6:44
吃饼的男人共有五千。
【本会注释】
男人。希腊文是andres,“成年男子”,即“男人”,和女人形成对比,而不是希腊文anthrōpoi,“人类”,即,“人”,和动物形成对比(见可2:27注释)。所以就很清楚了,“除了妇女孩子”(见太14:21),有五千男人在场。可以保守地估计有同样数目的妇女孩子在场,总人数就会超过一万人了。
耶稣在海上行走
可6:45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伯赛大去,等他叫众人散开。
【本会注释】
随即。[耶稣在海面上行走,可6:45-56=太14:22-36=约6:15-24。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
先渡到伯赛大去。即,“在他以先渡到伯赛大去”。
可6:46
他既辞别了他们,就往山上去祷告。
【本会注释】
辞别了他们。或:“与他们道别”。希腊文的表达方式用的是一个表示有礼貌的告辞的常用词。
可6:47 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稣独自在岸上;
【本会注释】
到了晚上。见太14:23注释。
可6:48
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夜里约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意思要走过他们去。
可6:49 但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以为是鬼怪,就喊叫起来;
可6:50 因为他们都看见了他,且甚惊慌。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可6:51
于是到他们那里,上了船,风就住了;他们心里十分惊奇。
【本会注释】
十分惊奇。即,极度惊愕。
可6:52
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
【本会注释】
不明白。他们的注意力并不在刚才所见证的神迹上,而在他们自己的失望上,因为耶稣没有允许他自己被加冕为王(见42节注释)。
愚顽。见出4:21注释。门徒们的心没能明白五饼二鱼这个神迹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心仍是“愚顽”。
治好革尼撒勒的病人
可6:53 既渡过去,来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
可6:54 一下船,众人认得是耶稣,
可6:55
就跑遍那一带地方,听见他在何处,便将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里。
【本会注释】
褥子。见可2:4注释。
可6:56
凡耶稣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里,或乡间,他们都将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稣只容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本会注释】
凡耶稣所到的地方。这种陈述似乎暗示一段时间的跨度,要么是前述几周的经验总结,要么是在使五千人吃饱后几天或几周发生之事的总结。使五千人吃饱发生在逾越节前不久(见约6:4;参《历》第三十九、四十一章)。那么,显然这段经文更可能指耶稣在使五千人吃饱和他启程去叙利非尼基之间所做的服务。
街市上。直译是:“市场”,在城镇和乡村的街道上(见太11:16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