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第七章

 【本会注释】
1 法利赛人挑剔门徒没有洗手就吃饭。8 他们用人的遗传违背了上帝的诫命。14 食物不能污秽人。24 他治好了那个叙利腓尼基妇人被鬼附的女儿,31 和一个耳聋舌结的人。

论洁净
可7:1 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
【本会注释】
  来到。[有关遗传与仪文污秽之争,可7:1-23=太15:1-20。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参本卷注释第18,96-100页。] 叙述到这点时,马太和马可都省略了在迦百农会堂里的重要事件,当耶稣快要详细讲完生命的粮的时候,加利利民众的情绪变得与耶稣敌对了(见约6:25 至7:1;见太15:21注释)。与素常相反,耶稣在逾越节期间留在了加利利(见约7:1;参《历》第四十二章),无疑安静地照顾着百姓的需要(见可6:56注释)。在节后不久,可能在四月底五月初的时候,发生了这次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遭遇战,这些人是最近从耶路撒冷回来的。
  法利赛人。见本卷注释第51,52页注释。
  文士。见本卷注释第55页;见可1:22注释。
  从耶路撒冷。耶稣在第三次加利利布道之旅中福音迅速的扩散,早已使犹太领袖们大为惊慌(见太15:21;可6:14)。这里提到的这些人无疑或多或少是来自犹太议会的官方代表团的成员,为特别的目的奉派寻找藉口,以便结束耶稣所做的传道(参《历》第四十二章)。
可7:2 他们曾看见他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
【本会注释】
  他们曾看见。法利赛人和文士们当然知道,门徒们只是效法耶稣所采用的习惯行事(参路11:38注释)。这乃是间接地向耶稣挑战。文士和法利赛人有意把对他们律法的不尊敬归咎于耶稣。通过间接地进行,他们还有可能会避免冒犯那些认为耶稣很好的人。耶路撒冷的领袖们轻蔑地看加利利人是无知的小民,通常提到他们是`amme ha'ares,直译是:“土民”(见本卷注释第55页)。现在这场会战就是在这群纯朴真诚的加利利人的陪伴之下发生的。
  饭。直译是:“饼”,但在这里的意思大概指一般的“食物”。
  俗。希腊文是koinos,最初的意思是“普通”,即,许多人共有的。后来有了“粗俗的”,或“亵渎的”意思,马可在这里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参徒10:14注释)。
  没有洗的手。马可福音显然是为非犹太人写的(见本卷注释第564页),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些探子们所提出的挑战的性质,所以马可详细说明了“俗”是什么意思。而马太福音大概主要是为犹太人写的(见本卷注释第273页),所以就没有作这种解释性说明。这里提到的洗乃是严格的仪式,而不是有关清洁卫生的。据说这种仪式是将少量的水倒在第一只手的手指和手掌上,然后用另一只托起这只手,好使水从手掌流到手腕,但不要再往下流了(这期间要当心,免得水流回以手掌),然后交替着用一只手掌摩擦另一只手。所需要的水量是一个半鸡蛋壳所能盛的水量。然而,似乎在得不到水的地区允许干洗,就是人可以照规定的方式只做出洗手的样子。
可7:3 (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遗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
【本会注释】
  若不洗手。见2节注释。
  仔细。希腊文是pugmē,直译是:“拳头”;根据这里所使用的形式,意思是“用拳头”。有人提出pugmē在这里的意思可能是“手里满了[水]”。也可以引证原文(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读作pukna,意思是“精神旺盛地”,“勤勉地”或“频繁地”。
  遗传。希腊文是paradosis,直译是“让出”,“托付”;所以是“传统”,由某人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所托付的东西。当用在福音书中时,paradosis指围绕着摩西五经建立起来的口头拉比规条的又大又重的主体(见申31:9;箴3:1注释)。在当时,耶稣特要抨击的犹太宗教体制就是拉比们的遗传。英文词“传统”意思是“所传下来的[即,从老师传给学生,或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起初有意保护旧约成文律法的口头传统变得被人们认为比律法本身更重要了(见《历》第四十二章)。据此以为,藉着机械地遵守口头传统,人就自然地遵守了成文律法,包括十诫。换句话说,只要人按照律法传统解释的字句去做,就不必顾及成文律法的精义了。这种律法主义体系使宗教降低成了一个形式问题,并且废除了真敬拜与顺从的精神,然而没有了这个,人对上帝的敬拜就是枉然的(见约4:23,24;参可7:7)。一种靠律法的“行为”获得义的体系代替了救赎计划,而上帝的计划却是人藉着救赎计划获得义,这义是藉着信得到的(见罗9:31,32;10:3)。
  基督努力使上帝所启示的全部指示都在他百姓的思想和生活上回归其正确的位置。他努力遵照上帝的话,优先于遵照人的话。他努力废除仅仅是外表形式的宗教,而要培育内心宗教的真精神。
  古人的。即,年长的拉比或律法的解释者们。
可7:4 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铜器等物。)
【本会注释】
  市上。即,在街上的市场,买卖产品的地方(见太11:16注释)。犹太拉比的思想认为:人在市场上与人群混杂时,不可避免地会与在仪文上不洁净的人或东西接触,所以就“污秽”了。
  洗浴。也可以引用原文证据(参本卷注释第146页),支持读作“使洁净”。
  别的规矩。可能包括器具、衣服(见利11:32),手和脚(参出30:19-21)。
  历代拘守。传统是由一代“传下来”并由下一代“接受”持守的。它是老师给的,学生接受的。
  罐。希腊文是xestai(单数是xestēs),一种罗马量器(sextarius),容量约为半品脱(见本卷注释第50页)。Xestēs是在马可福音中发现的许多拉丁词源之一。
  铜。直译是:“青铜,”或“铜”。
  桌子。直译是:“睡椅”,或“床”。然而,原文证据在(参本卷注释第146页)保留还是省略“桌子”这个词之间有分歧。
可7:5 法利赛人和文士问他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古人的遗传,用俗手吃饭呢?”
【本会注释】
  行。在比喻的意义上是“生活”。请比较以诺与上帝同“行”(见创5:24)。门徒们的人生道路,或生活方式,使法利赛人和文士烦躁不安。
可7:6 耶稣说:“以赛亚指着你们假冒为善之人所说的预言是不错的。如经上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本会注释】
  以赛亚预言。见赛29:13注释。以赛亚的话是形容他那个时代的以色列人的,就如上下文所说明的,但是那些话对在基督时代的犹太来说也同样真实(见申18:15注释)。所以当基督说:“以赛亚指着你们预言”时,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以赛亚特别地专门地预言了基督时代犹太人的某件真事,而是说以赛亚对他那个时代的以色列人的描述也“十分”(见可7:6)适用于基督时代的人们。
  假冒为善。见太6:2注释。
  尊敬我。“古人”(3节)通过表面上遵守上帝的旨意,实际上“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7节)。它乃是一个凭信得救还是凭行为得救的问题。耶稣断言:那些敬拜上帝的人,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见约4:23,24)。对这个真理的强调使基督与犹太领袖们进入了剧烈的冲突。高举人的规条甚至人对神圣要求的解释在“律法上更重的事”(太23:23)之上,现今并不逊于往日。
可7:7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做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本会注释】
  当作道理教训人。直译是:“[当作]教训教训人”。
可7:8 你们是离弃上帝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
【本会注释】
  上帝的诫命。这里的单数形式指的是凡上帝所命令的──他所有已显明的旨意(见太22:37,39注释)。上帝的“命令极其宽广”(诗119:96);它包括“人所当尽的本分”(传12:13)。摆在我们面前的思想是:要“完全”,像我们“在天上的父完全一样”(见太5:48注释)。
  遗传。“人的遗传”与“上帝的诫命”形成了不妥协的对比。
  诸如洗。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省略8节以这些字开头的余下的话。然而,这些话无疑是真实的,因为与4,13节表达的是同样的思想。
可7:9 又说:“你们诚然是废弃上帝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
【本会注释】
  诚然。请注意基督的话中所暗示的反讽。
可7:10 摩西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本会注释】
  摩西说。基督引用的经文的第一部分来自第五诫,第二部分来自律法书的民法部分(见出21:17)。
  治死。这个短语的希腊文反映的是希伯来成语的形式,意思是“必要死”,直译是:“必定死”(见创2:17注释)。换句话说,死是违反第五条诫命所不可避免的惩罚。
可7:11 你们倒说:‘人若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做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献的意思),
【本会注释】
  你们倒说。耶稣在这里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例子,说明当他说:“你们已经找到一个办法废弃上帝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9节,修正标准本)时是什么意思。所以,耶稣在这里证实了犹太人正在枉然地敬拜上帝的事实(见7节)。他们控告基督废除了律法,但他却说明他们藉着对律法的传统解释,实际上已经做了他们所虚假地控告他的事(见太5:17-19,21,22注释)。
  各耳板。希腊文是korban,来自希伯来词qorban,“礼物”,“祭物”,直译是:“带到近前的东西”。在东方国家,一个人如果不呈上一份“礼物”就决不要想接近或“走近”上级。人所宣布为“它是各耳板”的任何东西因此都被奉献给上帝和圣殿了。
  供献。显然主要是为非犹太读者写的(见本卷注释第564页),马可在这里解释了一个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意义的词。
可7:12 以后你们就不容他再奉养父母。
【本会注释】
  容。也可译作“准许”(见太19:14注释)。
  不再奉养。经过祭司的批准,并以上帝需要他这个东西为借口,一个人竟可以这样以宗教的名义诈取自己的父母。
  已经被宣布为“各耳板”的任何东西从而就被奉献为圣殿使用了(见11节注释)。被这样“奉献”了的任何东西都不准父母触摸,然而这不孝的儿子却蒙允许只要他在世就可以使用它。他藉着表白高度的虔诚规避了自己作儿子尽孝的义务。通过这种迂回的程序,祭司们就纵容了其贪婪的教区居民们,默许他们解除奉养父母的严肃责任。
可7:13 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上帝的道。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
【本会注释】
  废了。即,实际上,使第五诫无效了。耶稣站在群集的会众面前,作他们权利的代表,而文士和法利赛人却被显明他们的真面目是假冒为善(见6节),并且是上帝和他们同胞的敌人。
  许多这样的事。基督在这里使用的例证并不是孤单无二的,文士和法利赛人自己很清楚这一点。
可7:14 耶稣又叫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也要明白。
【本会注释】
  众人。希腊文是panta。然而,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读作palin,“又”。这种读法就会暗示:在被文士和法利赛人以他们的抗议打断之前,耶稣一直在向众人讲道(见2节)。既然已经止息了批评他的人,他就又对百姓讲道了,目的是要说明关于遗传的这场冲突中所涉及的问题的真实本质(见3节注释)。
  听。百姓若要看穿他们属灵领袖们的假冒为善,就必须殷切关心这事。
可7:15 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有古卷在此有:
【本会注释】
  从外面……不能。注释者们一般错过了15-23节的要点,而将之应用于利未记11章中洁净与不洁净的肉食问题。上下文有力地说明了耶稣决不是在唤起人们对旧约规则的质疑,而是在否认口头遗传的有效性(见可7:3注释),在这里特定的遗传就是宣布用没有正确地洗过的手吃饭(在仪文的意义上)就变成了污秽的原因(见2节注释)。“人的吩咐”(7节)总是并且专门地与耶稣所主张的作对,与圣经中所阐明的“上帝的诫命”(8节)截然不同。把15-23节应用于洁净和不洁净的肉食问题就完全忽视了上下文。要是耶稣在此时消除了洁净的和不洁净的肉食之间的区别的话,显然彼得后来对吃不洁净的肉食的思想就不会作出那样的反应了(见徒10:9-18,34;11:5-18注释)。
  应该强调的是:在耶稣和法利赛人之间所讨论的这个问题与所吃食物的性质没有任何关系,而只是与用什么方式吃它有关系──有没有用在仪文上洗过的手(见2,3节注释)。依照犹太人的规定,由于与不洁净之人的接触,就连照利未记11章来说是洁净的食物也可以被认为是不洁净的(见可6:43注释)。
  从里面出来的。关于基督提到的“从里面出来的”东西的清单,见21-23节。基督在这里确认了来自违背“上帝的诫命”的道德上的污秽,后果远比仪文上的污秽严重,当后者完全基于“人的遗传”(见7,8节注释)时尤其如此。耶稣说,心灵的污秽远比那些在仪文上与不洁的人或物接触而致的身体污秽更加严重。
  乃能污秽人。见21-23节。即使在旧约圣经中,上帝也明确说过他不喜悦那些仅仅是以自身为目的行出来的仪文上的敬拜形式(见赛1:11-13;弥6:6-8)。
可7:16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本会注释】
  有耳可听的。原文证据(参本卷注释第146页)在要不要16节之间有分歧。无论如何,基督经常用这句话(见太11:15;等等),并且它在此处的上下文中确实是适当的。
可7:17 耶稣离开众人,进了屋子,门徒就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本会注释】
  屋子。也可译作:“住宅”,可能是彼得在迦百农的住宅(见可1:29;2:1注释)。这部分的余下内容是私下对门徒讲的(可7:17-23)。
  门徒。照马太所说是彼得问的,他照常作了这群人的发言人(见太14:28注释)。
  比喻。见本卷注释第203-207页。一个比喻可能只是一句言简意赅的谚语,无论多么简短。在这里指的是在15节中使用的比喻,论到进入人里面和从人里面出来的东西。如果这个“比喻”即使对门徒们来说都证明是一个谜的话,那么群众几乎就不能领会其全部意义了(见14节注释)。
可7:18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
【本会注释】
  也是这样不明白么。即,像这“比喻”所讲给的对像──众人一样。指望门徒们先于大众明白救恩的真理乃是最合理的。
可7:19 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
【本会注释】
  他的心。即,他的心思意念(见太5:8注释)。换句话说,用没有洗的手吃饭对人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影响。
  入他的肚腹。在仪文上不洁净的食物(见15节注释)到了胃里,决不能推想附在这些食物上的仪文上的不洁净会被身体的组织吸收。
  茅厕。希腊文是aphedrōn,“厕所”,或“卫生间”。这个词并不像一般所猜想的那样,指的是人体的一部分。
  各样食物都是洁净的。直译是:“使各样食物都洁净[希腊文是bromata,见路3:11注释]”。在钦定本中,这句话似乎是基督教导的一部分,意思是消化和排泄的过程有“洁净各样食物”的结果。然而,希腊原文说明这些不是基督的话,而是马可的话,而且它们构成了马可对基督所说话语注释。所以,有必要明白这句话是就18节“耶稣对他们说”而论的。因而19节的后半部分就可以理解为:“[这就是他对他们说]使各样食物都洁净了”,或者“因而,他宣布各样食物都洁净了”(修正标准本)──即,不管吃的人有没有履行所规定的清洗仪式。这乃是争论的真正要点(见2节注释)。
  其次,应该注意被译为“食物”的这个希腊词,意思仅仅是“吃的东西”,“食物”,包括各种食物;决不是指动物的肉而有别于其它食物。把“使各样食物都洁净”局限于肉食,并下结论说基督在这里废除了用作食物的洁净与不洁净肉类之间的区别(见利11),乃是完全忽视了希腊原文的意思。
  再次,上下文(1-14,20-23节)并不涉及生物学上的不洁净,而是涉及据推测因省略清洗的仪式而招致的不洁净(见15节注释)。甚至连门徒们所吃食物的种类(2,5节)都没有提到,而只是提到了他们吃的方式(见2,5,15节注释)。自始至终,基督应对的都是“上帝的诫命”与“人的遗传”的问题(见5-15,19节注释)。见21-23节注释。
可7:20 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
【本会注释】
  出来的。见15,19节注释。
可7:21 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
【本会注释】
  从里面。耶稣用一句说明什么才会“污秽人”(23节)的话总结了他的讲论。他说:污秽是道德上的,而不是仪文上的(见15节注释)。它影响的是心灵,而不是身体。
  恶念。耶稣列举了13种“污秽”人的东西。请比较这里给出的清单和罗1:29-31及加5:19-21的清单。
  奸淫。希腊文是porneiai,包括各种违法性关系的一个通称。
可7:22 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
【本会注释】
  贪婪。希腊文是pleonexiai,意思是“贪欲要得到更多”,所以是:“贪欲”,“贪婪”或“贪财”。要获得越来越多这种想法已经成了有这种品格之人的一种癖好。
  邪恶。希腊文是ponēriai,邪恶的通称,也可能像这里一样,更为明确地指“恶意”。
  淫荡。或:“放肆”。
  嫉妒。一个希伯来成语性词语的希腊译文(见申15:9),大概意思是“羡慕”,“嫉妒”,或一种“吝啬的勉强的精神”。
  谤讟。希腊文是blasphēmia,意思是对于上帝的“亵渎”,但是当针对人时,就是“诽谤”的意思,如这里一样。关于该词在“亵渎”意义上的用法,见太12:31注释。
  狂妄。即,“没有理性”的品质。另一种可能的译法是“愚蠢”。
可7:23 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
【本会注释】
  这一切的恶。(见第2-4,15,19节注释)。关于基督徒应该以积极的品格特质取代个性中的消极面,(见加5:22,23;彼后1:4-8)。关于试图消除这些邪恶品性却没有培养好品性代替之的危险,见太12:43-45注释。

迦南妇人的信心
可7:24 耶稣从那里起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
【本会注释】
  耶稣从那里起身。[退到腓尼基,可7:24-30=太15:21-28。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可7:25 当下,有一个妇人,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
可7:26 这妇人是希利尼人,属叙利非尼基族。她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她的女儿。
【本会注释】
  希利尼人。即,“外邦人”,不一定是希腊血统或出身(见罗1:16;《历》第四十三章)。
可7:27 耶稣对她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可7:28 妇人回答说:“主啊,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
可7:29 耶稣对她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
可7:30 她就回家去,见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经出去了。

耶稣治好聋哑人
可7:31 耶稣又离了推罗的境界,经过西顿,就从低加波利境内来到加利利海。
【本会注释】
  离了。[治好耳聋舌结的人;在低加波利行的其他神迹,可7:31-37=太15:29-31。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关于马可在这里提到的地区,就是基督现在“离了”的地方,见太15:21注释。马太没有说到耶稣从腓尼基返程所走的路线。
  境界。直译是:“边界”,这里的意思是“领土”。
  西顿。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读作“经过西顿”,意思是在转向东南方向的低加波利前,耶稣从推罗附近进一步北行了(参《历》第四十四章)。
  加利利海。可能是沿着东海岸南行。
  低加波利。见本卷注释第46页;见太4:25注释。
可7:32 有人带着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本会注释】
  带……来见耶稣。显然这个病人不是自愿来的,也从来没有听到过耶稣。明显是这个人的朋友们的信心把他带到了耶稣面前。低加波利是耶稣曾经医好加大拉被鬼附之人的地方,那两个人已经忠心热诚地完成了委托,就是把耶稣告诉自己的异教邻舍们(见可5:19,20注释)。这个耳聋舌结之人的朋友们把他带来见基督,很可能就是从前那两个被鬼附之人作工的结果。
  耳聋。希腊文是kōphos,直译是:“钝的”,“迟钝的”;这里用来指听觉(见路1:22注释)。
  舌结。这个人不完全是哑巴,因为当被医好时,他“说话也清楚了”(35节),暗示在蒙医治前他是能说话的,尽管说不清楚。他说话不清楚可能是耳聋的结果。
可7:33 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
【本会注释】
  领他到一边去。后来他在伯赛大朱莉亚斯对那个瞎子也是这样做的(见可8:22-26)。这两个地区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外邦人(见太4:25注释),所以似乎很可能这个人也是个外邦人。可能耶稣领这个聋哑人到一边去是因为他医治他时所采用的不同寻常的程序会被缺乏考虑的众人误解并解释为一种魔术的形式,类似异教行异能之人的咒语。
  用指头探。直译是:“将他的指头插”入那个人的耳朵里。有人说耶稣设法用这个行动传达给这个病人的思想是:他对他的不幸状况感到关心。
  吐唾沫。虽然古代文献保存了许多使用唾液的例证,说明医师和术士们相信唾液能将治疗从他们的身体传达给其病人的身体,所以具有治疗特性,但是并没有明显的原因说明耶稣为什么此时选择以这种方式进行医治,对他来说很不平常。有些人提出的可能性是:这个姿势只是迁就那个人必然的无知和感觉的迟钝。但无论原因如何,这里所遵循的全部程序与医好伯赛大那个瞎子的程序极其类似(见可8:22-26注释)。
  抹他的舌头。这个人不只聋,实际上也哑(见32节注释),耶稣触摸了这两个需要医治的器官。
可7:34 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
【本会注释】
  望。这是唯一一次记载了耶稣举目望天行医治的场合。然而,在使五千人吃饱时,当祝福饼和鱼时他这样做了(见可6:41),在复活拉撒路时他这样做了(见约11:41),在为门徒们代求时,他也这样做了(见约17:1)。显然在这个场合,该姿势的目的是要指导这个耳聋舌结的人思想天上的上帝,为的是向他说明医治只能通过神圣的能力而来。
  叹息。希腊文是stenazō,“叹气”,或“叹息”。这并不属于与这个病人交通的过程,而是耶稣抒发自己作为一个人对人类的苦难和软弱的反应(见约1:14注释)。在这个人的耳聋舌结里,他看到了对他所带来的信息,人心发聋听不见的可怜场面,以及人们通常所导致的迟疑支吾、没有意义的生活。
  以法大。马可保留的一个亚兰语的措词(见可5:41注释),无疑就是耶稣在这个场合所实际使用的那个词。
  开了吧。当然指的是开这个人的耳朵并恢复他的听力。马可在这里翻译这个亚兰词是为其读者的益处。
可7:35 他的耳朵就开了,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
【本会注释】
  结。希腊文是desmos,“粘结物”,或“带子”。这不一定暗示这个人的发音器官有什么缺陷,虽然可能是这个意思。
  清楚。希腊文是orthōs,“有条理地”,“正确地”,或“恰当地”。这清楚地暗示了这个人原是能说话的,但是说的非常不清楚,很难理解。
可7:36 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但他越发嘱咐,他们越发传扬开了。
【本会注释】
  不要告诉人。就如耶稣素常吩咐那些以非同寻常的神迹治愈之人的(见太8:4;9:30;12:16;参17:9;可5:43;等等;见可1:44注释)。在这个有影响的外邦区域,他吩咐不要告诉人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到如今,他们曾听到的这种程度的传道服务,还要以一种更大的方式在这里重复。外邦人至少在总体上还没准备好明白并赏识他信息的真正本质,但是在他确实发现有外邦人证明对耶稣有伟大的信心的地方,似乎就尊荣那信心。
  越发。双重的比较级指出众人心中对这事可能有的最深刻的印象。对他们来说,要对在以色列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伟大事件保持沉默是多么不可能啊!基督神性的证据是多么无法抵抗啊!
可7:37 众人分外希奇,说:“他所做的事都好,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
【本会注释】
  他所做的事都好。这是外邦人通过加大拉那两个被医好的被鬼附之人得以开始对基督有所认识的外邦人作出的结论(见可5:20注释)。像加利利的平民一样,外邦人“都喜欢听他”(见可12:37注释)。


□ 本书版权所有---SDA圣经注释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