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第六章

 【本会注释】
1 基督藉着经文,道理和神迹责备法利赛人对安息日的盲目认识: 13 拣选十二使徒: 17 医治患病的: 20 教导门徒福与祸;27 我们如(为)何爱我们的仇敌: 46 听道后还要加上顺从的好行为:否则,在试探的日子我们像在土地上建造的房子一样,没有任何根基,便要倒塌了。

安息日掐麦穗
路6:1 有一个安息日,耶稣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
【本会注释】
  一个安息日。[在安息日掐麦穗,路6:1-5=太12:1-8=可2:23-28。主要的注释:马可福音。]希腊文sabbaton deuteroprōton,直译是,“第一个的第二个安息日”。这个表达的确切含义不明。原文的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倾向于仅作“一个安息日”。一些翻译者认为这个证据的分量倾向于较短的表达,而其他人则坚持较长的表达。Deuteroprōtos在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过,无论是圣经还是古希腊的文学作品。有些人推测说这个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指逾越节后的第二个安息日;也有人推测说这可能是指安息年系列中的第二个安息年中的首个安息日;还有些人认为,这是指仪文历法中一系列安息日中的第二个安息日;另外还有些人认为,它只是简单地将这里的安息日和前面路4:16,31节中提到的安息日加以区别。但是所有这些推论似乎都没有太充足的证据。或许我们只要知道这个词所传递的意思就足够了。
路6:2 有几个法利赛人说:“你们为什么作安息日不可作的事呢?”
路6:3 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做的事,连这个你们也没有念过吗?
路6:4 他怎么进了上帝的殿,拿陈设饼吃,又给跟从的人吃?这饼除了祭司以外,别人都不可吃。”
路6:5 又对他们说:“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本会注释】
  又……说。伯撒抄本将第5节直接放在第10节之后,而用一句奇怪的、未经证实的话替换在这里:“同日,他看见一人在安息日做工,便对他说,‘人,你若知道你在做什么,你便有福了;你若不知道,你有祸了并且你是个犯法的人!’”这样一个明显的篡改在圣经的注释学上是没有丝毫价值的。这显然是在为遵守星期日提供经文上的支持。

治好萎缩的手
路6:6 又有一个安息日,耶稣进了会堂教训人,在那里有一个人右手枯干了。
【本会注释】
  又有一个安息日。[一个枯干一只手的人,路6:6-11=太12:9-14=可3:1-6。主要的注释: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见加利利早期传道;主耶稣的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213页。]经文对于第6-11节所记事件的时间背景并没有给出什么线索。从太12:9节中或许可以总结出,那个手枯干的人他被医治和前面所记麦田中的事发生在同一个安息日,但路加明确指出这事的发生是“又有一个安息日”。此外,耶稣和他的门徒经过麦田是在他们从会堂回家的路上(见《历》第二十九章),而这件事发生时他们是在会堂里(见太12:9)。似乎三个对观福音书作者,都将耶稣和犹太人领袖之间关于某些特定事件的争论,归纳为观点而不是时间顺序,这样更好地强调了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和他工作不断增长的反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191,192,274页。
  教训。只有路加记载了这个事实,基督给出了我们称为宣教的东西(见对路4:16,17,20,21的注释)。
  右手。只有路加以医生专业的视角记下了这个细节。是只有手还是连手带胳膊萎缩或麻痹情况不明。就像希腊的作者们所使用的那样,这里翻译为“手”的希腊文词语也可以包括胳膊在内。这里是基督自他加利利传道开始之后有记载的第五次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碰面(见对可2:24的注释)。
路6:7 文士和法利赛人窥探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不治病,要得把柄去告他。
【本会注释】
  文士和法利赛人。关于这些人的讨论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1,52,55页。很可能在任何特别的安息日,任何的会堂中都会有文士和法利赛人;然而,这里出现的这些人很可能是奸细,为了特别的目的窥探耶稣并报告他的所言所行(见对可2:6的注释)。
  窥探。根据希腊文,“不停地监视”。这些一心一意监视耶稣的人在这里很可能是出于特别的目的。事实上,这些奸细们在基督余下的加利利传道过程中一直都尾随他的脚踪。
  在安息日治病。比较迦百农会堂中那个被鬼附之人的医治(见可1:21-28),毕士大池边瘫子得的医治(见约5:1-16),西罗亚池边的瞎子(见约9:1-7、14),患病十八年的女人(见路13:10-17),患水肿病的人(见路14:1-6)。除了这些安息日公开的神迹之外,基督还在彼得岳母的家里治好了她的病(见可1:29-31)。加上这个手枯干之人得医治,这就构成了安息日所行医病的七件有记载的神迹。福音书中提到的医治的情况约有二十次,有三分之一发生在安息日。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10-212页;见对约5:16的注释。
  得。文士和法利赛人费尽心机地想着如何能使基督的工作陷入停顿;他们决心寻找一个案子来控告他。
路6:8 耶稣却知道他们的意念,就对那枯干一只手的人说:“起来!站在当中。”那人就起来,站着。
【本会注释】
  耶稣却知道他们的意念。见对可2:8的注释。因为间谍正在追踪他,所以耶稣不难确定他们对他会做些什么的思想动向。他们恰好的到场出卖了他们;如果这还不够,他们的面部表情也揭露他们的企图。然而,这并不像有些批评者所说的那样,耶稣没有读懂人思想的超自然能力。有很多次,他对不同人的思想过程显示出超自然的理解(见约8:6-9;13:21-30;《历》第五十、七十二章)。
  站在当中。这个人不仅是站了起来,他还改变了他所在的位置,这样,会堂里所有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他。很可能他刚才坐在后面,或在一个角落里或在一个柱子后面。而耶稣很可能在会堂的前面,他在邀请那人离他当时或站或坐的位置近一些。与耶稣的正直、坦率和公开,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文士和法利赛人想要窥探耶稣并为他布置圈套的既邪恶又笨拙的图谋。
路6:9 耶稣对他们说:“我问你们,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
【本会注释】
  我问。根据马太对这件事的叙述,似乎法利赛人已经提出有关安息日治病是否合理的问题了(见太12:10)。
  哪样是可以的呢。见对可2:24的注释。拉比的律法再次显示出与人类需要的矛盾。那些今天宣称耶稣不尊重上帝的律法──换句话说,耶稣通过教训和榜样违反了第四诫的要求──的人正是在和文士以及法利赛人联合起来并参与了他们的精神。耶稣在他地上生活即将结束之时坚称他遵守了他父一切的命令(见约15:10)。
  行善行恶。这里的意思是造福或致祸。根据马太的叙述,文士和法利赛人已经提前向耶稣发出了问题,即,安息日医病可以不可以(太12:10)。拉比条文对慢性病和紧急致死性疾病有细致的区分。特别地,有些疾病被认为是尤其危险的,身患这些疾病的人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而获得相应的照顾。在安息日,并没有太多的规定限制帮助那些身患急症的人或长期忍受疾病痛苦的人──比如说耶稣马上要医治的这人──解除痛苦。很可能这些律法规条的解释多少也是比较自由的,许多患有其他疾病的人在安息日也能得到实际的照顾和治疗。关于涉及安息日照顾病人的拉比条文之进一步的信息,见米示孥Shabbath 14。4;22。6,他勒目,第539,540,747页。
  救命。根据另一句犹太人的箴言,拒绝行善就是加以伤害,忽视照料生命就是谋害生命。但是这人的性命现在没有危险,因此对他的治疗就会被推迟到安息日之后。但是耶稣坚称安息日行善并没有错。在耶稣看来,错过解除病人痛苦的机会就是在行恶。文士和法利赛人认为他们琐碎的规条遭到了破坏;但耶稣却指示他们注意那基本的原则。不去救命便是在害命;不去做那能增强生命的事就是在削弱生命(见雅4:17)。这是第六条诫命的延伸,基督在山上的讲道中曾阐明了这一点(见对太5:21-24的注释),第六条诫命决不会与第四条相冲突。耶稣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可2:27),仁慈和必要的行为是完全符合这一宗旨的。
  文士和法利赛人心里藏着凶杀。他们的控告便是他们杀害耶稣之阴谋的一部分(见对路6:11的注释;参徒3:15),耶稣知道“他们的意念”,知道他们正在阴谋毁灭他(见路6:8)。可能耶稣在论及救命、害命之时心里想着这些,试图让他们注意到这个事实,他们的残忍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安息日的破坏者。
  马太还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说明:基督使他们注意到一个事实,他们在安息日肯去救一只不会说话的羊,却不肯去为人做一点事(见太12:11,12)。他们中的一些人忍看同胞受苦,却会去救援一只牲畜──当然,如果不救主人便会蒙受经济损失。对上帝错误的认识,才会产生将人生命的价值放在不会说话之牲畜的生命价值之下的安息日规条。
路6:10 他就周围看着他们众人,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
【本会注释】
  周围看着。耶稣清楚地陈明了这事所涉及的基本原则之后便有一个停顿让他的话在听众心中产生效果。耶稣洞察人心的目光慢慢扫过期待的人群,可能在加强他所讲的教训并使其牢牢印刻在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的心里。当耶稣洁净圣殿时,他的目光使在场之人有一种敬畏的感觉,将这些人提审到神圣公义的审判台前──提到他这位创造安息日并要在末日审判他们的主面前(见《历》第十六章;参本册注释原文第590页)。每一双眼睛都盯在耶稣身上并且人们都靠近他。所涉及的原则都已说明了;现在耶稣要用符合这一原则的行动来打破使人窒息的沉默。
  伸出手来。耶稣叫那人所做的,到目前为止,是他完全不能做的,他照着做了。这样,那人就此证明了他对耶稣能力的信心;他服从他的命令,而这同一位也命令要遵守安息日,并且他的手完全复原了。无论是在物质还是在属灵事物的领域,人的努力与神圣能力的合作对于人类来说永远是必要的。没有这样的合作,既不可能有身体方面的医治,也不可能有灵性方面的医治。
路6:11 他们就满心大怒,彼此商议怎样处治耶稣。
【本会注释】
  满心大怒。希腊文anoia,直译是,“缺乏意识”,来自于a,一个否定前缀,和nous,“思想”;因此有“不可理解的愤怒”的意思。这些人已经“神志不清了”。在法利赛人看来,自从耶稣在加利利传道开始之后,这已经是他至少第五次违犯拉比的律法了(见对可2:24的注释)。耶稣的仇敌充满了愤怒;他们的狂怒和精神错乱是一回事。此时使他们的心地刚硬的精神和那控制疯子的是同一种精神(见对马可福音第1章的附注)。
  商议。他们再也不能控制自己了,当他们开始商量现在的情形该怎么办时他们便怒火中烧了。他们的两难状况在于,他们否认不了耶稣所清楚宣告的原则,而百姓又站在耶稣一边。根据马可的叙述,这些人似乎没有等到侍奉结束、群众解散,就走出去商量对策了(见对可3:6的注释)。
  怎样处治。早些时候,在这同一年、公元29年的春天,犹太公会就已决定要取耶稣的性命,且派出奸细跟踪他并报告他的一言一行(见《历》第二十一章;约5:18;见对可2:6的注释)。决定早已下了,剩下的问题只是如何在一个合法程序的掩盖之下完成这个决定。百姓的反应与他们的领袖截然相反。文士并法利赛人的残忍、妒忌和仇恨,与基督在加利利的劳苦以及百姓支持和拥护的热潮是成正比例的。耶稣的母亲和兄弟意识到了即将来临的危险,不久之后,就劝他停止他在加利利的传道,因为这工作引起了巨大的反对(见对太12:46的注释)。

耶稣拣选十二使徒
路6:12 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上帝;
【本会注释】
  那时。[指定十二门徒,路6:12-16=可3:13-19。主要的注释:马可福音。]即,第6-11节中所记之事不久之后。
  祷告。路加看起来是尤其被耶稣祷告的生活所感动,他提到耶稣祷告的次数比其他福音书作者都多。关于耶稣祈祷生活的讨论见对可3:13的注释。
路6:13 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
路6:14 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约翰,腓力和巴多罗买,
【本会注释】
  西门。到目前为止路加在叙述中,除了有一次把彼得称作西门彼得外(路5:8,通常都称彼得为西门(路4:38;5:3-5,10)。自此以后,他一般被叫作彼得(路8:45,51;9:20,28,32,33;12:41;等等)。
路6:15 马太和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奋锐党的西门,
路6:16 雅各的儿子(或作:兄弟)犹大,和卖主的加略人犹大。
【本会注释】
  卖主的。直译是,“变成一个叛徒”。此时此刻犹大不是一个叛徒,但不排除可能性。他在被拣选的时候没有表现出变节的倾向。显然犹大没有意识到,如果怀藏不抛弃潜在的、错误的品格倾向,将会导致他人生一个耻辱的顶点(见对可3:19的注释)。

向大众传道
路6:17 耶稣和他们下了山,站在一块平地上;同站的有许多门徒,又有许多百姓,从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并推罗、西顿的海边来,都要听他讲道,又指望医治他们的病;
【本会注释】
  下了山。[山上宝训,路6:17-49=太5:1至8:1。主要的注释:马太福音。]即,从他整夜祷告并拣选任命十二门徒的山上下来(见对可3:13的注释)。
  平地。直译是,“一块平地”,可能耶稣在山间为他所引领的百姓找到了一块平地(见《历》第三十一章;见对太5:1的注释)。
路6:18 还有被污鬼缠磨的,也得了医治。
路6:19 众人都想要摸他;因为有能力从他身上发出来,医好了他们。
【本会注释】
  想要摸他。见对可3:10的注释。
  能力。希腊文dunamis,“能力”(见对路1:35的注释)。后面翻译成“发出来”的动词更直接的翻译是,“不断地发出来”。强调的重点在于神圣的能力不断地(或作:保持)从他身上出来。何时有需要何时就有能力从他身上辐散出来。“当时的气氛因属灵的能力而充满感动”(罗卜逊)。基督今天的代表也应是这样。

论福和祸
路6:20 耶稣举目看着门徒,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上帝的国是你们的。
【本会注释】
  举目。见对太5:2的注释。
  有福了。路加记载了马太所述八福中的四福。这两种关于福分的系列,见对太5:3的注释。除了四种福分之外,路加还列出了四种相对应的祸患(见路6:24-26)。
  你们贫穷的人。较之马太,路加所说的福似乎更为字面化(或作实际),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见对太5:3的注释)。这种字面化联系到相对应的祸患就变得更加明显了(见对路6:24的注释)。然而,路加关于福分之简短而又实际的记述却应该按照马太更彻底、更特别的叙述来解读。现在的贫穷、饥饿、和逼迫,与将来有福的景况(见第21节,等等)之间强烈的反差,似乎首先给基督的话蒙上了一层物质主义的色彩。但若从这教训的全局背景来看(见对太5:2的注释),很明显事实不是这样的。基督只是单纯地将那些寻求这国度之人的现状和他们进入这国度之后的情形进行对比而已。
路6:21 你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饱足。你们哀哭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喜笑。
路6:22 “人为人子恨恶你们,拒绝你们,辱骂你们,弃掉你们的名,以为是恶,你们就有福了!
【本会注释】
  拒绝你们。有些人认为这是指从会堂里被赶出去(见约9:22,34;12:42;16:2)。从会堂中被赶出(开除教籍)可能是永久的,从犹太教中永远地、彻底地被开除,也可能只是暂时的。在基督的时代,暂时性开除教籍的时间长度是三十年,在此期间这个被“拒绝(隔离)”的人不仅不准参加宗教仪式,还必须主动与人保持约两米以上的距离。因此,被赶出会堂不仅是宗教方面的,而且也涉及到社会遏制,或不洁净。见耶路撒冷他勒目Mo'ed Katan3.81大约50,引自司特拉克和比勒贝克,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卷四,第299页。
  弃掉你们的名。即,将其轻蔑地抛弃。这是指恶意虚假报告的流传(见彼前4:14)。
  人子。见对可2:10的注释。
路6:23 当那日,你们要欢喜跳跃,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他们的祖宗待先知也是这样。”
路6:24 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
【本会注释】
  你们……有祸了。福祸对比好像是犹太文学中的一个典型手法,可能是起源于申命记中的祝福与咒诅(申第27和28章)。比较基督对文士和法利赛人所宣布的祸患(见太第23章)。
  富足的。耶稣对生活中物质事物的低微评价(见对太5:3的注释)使得社会中那些将财富和声望当作主要生活目标之人(见太6:1-6;等等)的感情与他疏远了,尽管救主要将得救的恩典带给社会中所有阶层的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事实上,有钱人成为耶稣朋友的屈指可数,尼哥底母和亚利马太的约瑟是他们中的例外。耶稣在乎引领人积累财宝在天上,而不是在地上(见太6:33,34;路12:13-33),为的是他们的心可以与天国连接的更近。在太多的例子中,财富对于它们的拥有者来说,都是进入天国无法逾越的障碍(见可10:23,25;路18:24,25)。
  受过。希腊文apechō。就像蒲纸上的古代文献所显明的,这个术语,在例如此处的上下文中指,完全的报酬。
  安慰。希腊文paraklēsis,这里的意思是,从事物的幸福状态中来的安慰或喜乐(见对太5:4的注释)。
路6:25 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饥饿。你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
【本会注释】
  饱足的。即,满足于今生的好事情(参路16:19-31)。
路6:26 “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这样。”
【本会注释】
  说你们好。这与“辱骂你们”(第22节)恰恰相反。这里是另一句反说,强调了基督教与世界以及基督教的理想和那些属世界理想之间的巨大差别。人们通常都“称赞(说……好)”那些拥有财富或权势的人,而被奉承的人反过来又给那些阿谀者好处。
  他们的祖宗……也是这样。将这里和他们的祖宗迫害耶和华的先知(第23节)作一比较。

论爱仇敌
路6:27 “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
【本会注释】
  只是我告诉你们。见对太5:22的注释。
  你们的仇敌,要爱他。见对太5:43,44的注释。
路6:28 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
【本会注释】
  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见对太5:43的注释。
  凌辱你们。(见对太5:43,44的注释)。
路6:29 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
【本会注释】
  有人打你。见对太5:39的注释。
路6:30 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
【本会注释】
  就给他。翻译为“给”,“夺……去”,和“求”的希腊文动词的时态表示一种重复的或习惯性的动作。“凡求你的,就给他”这句话并不是说他要什么就给什么,也不是说每次他被问到都要把什么东西给求他的人。就像这个动词的形式和整个山上教训的大体要旨所表明的,基督的意思是,付出和给予应该成为我们的习惯。基督的教训并不是说一个基督徒有义务不加区别、不顾需要地给予。而是基督徒应该有种慷慨的精神,随时准备好──根据别人提出的要求和自己满足那要求的能力──快乐地给予(见对太5:42的注释)。一个基督徒应该满有恩典地积极回应那些前来求助的人并将这作为自己的一条原则。他不应该像那些心灵刚硬吝啬之人习惯的那样,不愿或拒绝给予。他应该有意地去与别人合作,而不是反对别人。
路6:31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本会注释】
  你们愿意。见对太7:12的注释。
路6:32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
【本会注释】
  爱那爱你们的人。见对太5:43-47的注释。
  罪人。根据犹太人的说法,一个“罪人”或是完全不明白律法,或是明白律法但却不顺从律法。因此,一切外邦人都是罪人,犹太人中那些作了税吏,妓女等的人也是罪人。
路6:33 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是这样行。
【本会注释】
  善待。见对太5:44-46的注释。
路6:34 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要如数收回。
【本会注释】
  借给人。马太不是在说有关借贷的顺序。这种借贷是指业务办理中金钱的有偿贷出。
  要如数收回。即,收回本金,当然,还有约定的利息。
路6:35 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
【本会注释】
  你们倒要爱仇敌。见对太5:44-46的注释。
  指望。希腊文apelpizō,新约里只此一处。它在希腊文学中的意思永远是“绝望”,或“在绝望中放弃”。有些原文的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显示应该作“不要绝望什么”,但另有证据显示这里应该作“指望”。解经家一般将“不要绝望”或“不要在绝望中放弃”当作最好的翻译。然而,这里的对比似乎是要求一个与“你们……指望……收回”(第34节)相反的短语,因此证据似乎更倾向于“不指望”这种翻译。有原文的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倾向于这里作,“不要使人失望”。英文KJV版的翻译是基于武加大译本,后者这里作,“因此不要期望什么”。天主教根据武加大译本数个世纪以来禁止贷款取利(有偿贷款),结果犹太人变成了欧洲最大的放债者和银行业者。关于圣经中涉及贷款取利的原则,见对出22:25的注释。
  路6:30-35节的经文表明,基督这里不是在指贷款上的利润,而是在指基督徒所应遵循的大原则──给予别人(第30节),公平对待他人(第31节),善待别人(第31,35节),爱别人(第32节)而不计算回报。即便在明显绝望的情况下基督徒也要帮助需要的人(apelpizō在希腊文学中用来表示一个医生处于一个明显无助而又绝望的情况中)。帮助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好行为获得回报的预期之上的。基督徒“行善”决“不可丧志”(加6:9),也不可觉得他的劳苦是“徒然的”(林前15:58)。
  你们的赏赐。基督给行事正直之人的回报,主要不是作为动机──然而按着正当的理解,它们确实是一种动机──而是在表明,尽管人不理解天国公民所施行的更高的原则,但上帝却是了解并赞许。上帝最终要结束罪恶的统治,他要重建这个世界事务,正是与他的“儿女们”在此世忍受不公的原则相符的事务。基督徒最高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赏赐才去过更好的生活──尽管这些有其相应的地位──而是因为认识到在这种生活当中,或这种生活本身就是更好的生活方式而去过一种更好的生活。一个基督徒会在他的生活与天国伟大永恒的原则取得一致时找到最终的满足。
  儿子。他们品德上与上帝的相似证明他们是他的孩子。他们是他的儿子,因为他们思想,说话,生活都与他的原则一致(见对太5:45的注释)。
  至高者。希腊文Hupsistos,路加所说“至高者的儿子(儿女)”和太5:45节中的“天父的儿子”是一样的。Hupsistos在希伯来文中对应的词是`Elyon(见对创14:18;民24:16的注释)。
  忘恩的。这些人对天国公民的善意不表示感激,这是一个事实,但基督并非在意这个事实,他是在表达对于忘恩负义的一个基本态度。就连上帝都恩待他们,作为上帝在地上的儿子──这些代表天父道德品格的人──岂不也要照样做吗。见对约8:44的注释。
  作恶的。在希腊文中定冠词“那”是不重复的。整个短语字面上作,“对那忘恩的和作恶的[人]”。“忘恩的”和“作恶的”在这里是指同一类人,而不是指不同的两组人。上帝本身是给予者,是有恩典的,“恩慈”是从他发出的,与接受者没有任何关系。有些时候这恩典给予了那最不配、最不领情的个人,在他们心中激起了一种想要脱离罪恶束缚的愿望,并最终给他的品格带来了一种改变。
路6:36 你们要慈悲,象你们的父慈悲一样。”
【本会注释】
  慈悲。或,“怜悯的”。同胞是否值得救助的问题,不应决定基督徒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种生活的动力在于基督徒借着基督得以成为上帝的儿子,正是基督的爱“激励”和管理着他(见林后5:14)。

不要论断人
路6:37 “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饶恕:原文作释放);
【本会注释】
  不要论断。见对太7:1,2的注释。
  饶恕。见对太6:14,15的注释。
路6:38 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本会注释】
  怀。希腊文kolpos。或者是胸膛,或者是把外衣弄得宽松一些,将其塞进裤腰里,作成一个洞或袋子(见出4:6;诗79:12;箴6:27;耶32:18;见对诗65:6的注释)。
  也必用什么量器。见对太7:2的注释。
路6:39 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
【本会注释】
  耶稣又用比喻……说。这里通常被认为是标志着路加所记之山上讲道第二部分的开始。马太和路加所记载的这次讲道用了十六个例子,都被归为“比喻”,但只有这里的一个是被这样指称的。主耶稣比喻的定义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页。
  瞎子岂能领。希腊文中问句的形式暗示着期待一个否定的答案。一个盲人对于另一个盲人来说并非一个合适的向导。
  两个人不是都。这里希腊文中问句的形式暗示着一种肯定的答案。不幸的结果是必然的。
路6:40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本会注释】
  学生。即,学生不能高过老师。这和美国的一个谚语有些类似,河流再高高不过它的源头。中国有句俗话是说,“学生不能高过他的先生”。本节与第39节的上下文关系是,本节关于学生和老师的谚语是将“先生(主)”比作那个想引领或指教另一个瞎子的瞎子,而将“学生(门徒)”比作那个被引领的人。寓意很简单,那些想要成为别人师傅的人必须首先弄清楚自己所要教导的是什么。他们若不这样做,那些领受他们教导的人也只能最终达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这个“比喻”也说明了第41,42节中比喻的教训,当一个人自己眼中还有梁木时他就想要除去他弟兄眼中的微尘或小刺。一个人必须把自己先看清楚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
  学成了的。希腊文katartizō,“预备”,“训练”,“彻底地磨练”。因此有“受到完全教育(学成了的)”的意思(英文RSV版)。这个词还被用作一个医学术语,形容固定骨头或关节。
  不过和先生一样。即,和先生差不多(参第39节)。
路6:41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本会注释】
  刺。见对太7:3的注释。
  想。希腊文katanoeō,直译是,“集中心思在……上”因此有“聚精会神思考”或“观察”的意思。
路6:42 你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本会注释】
  容我去掉。见对太7:4的注释。眼中有梁木之人带着道貌岸然的殷勤对那眼中有微尘的人说话,好像是要为他提供一种帮助似的。他装作是那人的“弟兄”,实则他是个“假冒为善的人”。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见对太7:5的注释。

树和果子
路6:43 “因为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
路6:44 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他来。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
【本会注释】
  认出。见对太7:16的注释。
路6:45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本会注释】
  善人。见对太7:12,16的注释。

两种基础
路6:46 “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我的话行呢?
【本会注释】
  主啊,主啊。见对太7:21,22的注释。
路6:47 凡到我这里来,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我要告诉你们他象什么人:
【本会注释】
  凡到我这里来……的。即,所有愿意成为我门徒的人──正如当日早些时候拣选的十二个门徒以及现在挨近耶稣坐着的人一样(见对太5:1的注释)。
路6:48 他象一个人盖房子,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发大水的时候,水冲那房子,房子总不能摇动,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有古卷作:因为盖造得好)。
【本会注释】
  盖房子。见对太7:24,25的注释。
  深深地挖。直译是,“挖,并且挖的很深”。
  房子总不能摇动。即,水的力量不足以动摇那房子。
  根基立在磐石上。原文引用的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显示这里作“建造的好”。
路6:49 惟有听见不去行的,就象一个人在土地上盖房子,没有根基;水一冲,随即倒塌了,并且那房子坏的很大。”
【本会注释】
  听见不去行的。见对太7:26的注释。
  倒塌。这里作“全部倒塌”或“崩溃”更好一些(见对太7:27的注释)。


□ 本书版权所有---SDA圣经注释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