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注释】
1 基督叫已经埋葬四天的拉撒路复活。45 许多犹太人信了他。47 大祭司和法利赛人聚集,合谋抵挡基督。49
该亚法说预言。54 耶稣隐藏了自己。55 犹太人在将近逾越节时寻找耶稣,并设陷阱捉拿他。
拉撒路的死
约11:1
有一个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马利亚和她姐姐马大的村庄。
【本会注释】
有一个。[拉撒路的复活,约11:1-45节。见“比哩亚末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第208-213页。]关于这件事的年代顺序见太19:1;路17:1,11节注释。
拉撒路。这个名字源自希伯来文'El`azar,意思可能是“上帝所帮助的人”,“上帝是他的帮助”或“上帝帮助”。对观福音三卷书中并没有提到过拉撒路,尽管路加福音中曾提到过耶稣访问马大和马利亚的家(路10:38-42)。然而,路加福音却没有指出她们姐妹俩还有一个耶稣所深爱的兄弟。路16:19-31节比喻中的乞丐也叫拉撒路。有些人认为,当前这件事和那个乞丐名字的选择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见路16:20节注释)。
伯大尼。一个距离耶路撒冷十五浪(大约2.7公里)的村庄,位于橄榄山的东坡。这个地方一般被人认为就是现在的el-`Azariyeh,意思是“拉撒路的[村庄]”。
马利亚。关于马利亚的身份见路加福音第7章的补充注释。
马大。关于马大性格的描述见路10:41节注释。
约11:2
这马利亚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头发擦他脚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
【本会注释】
用……抹主。见约12:1-7节注释。见路加福音第7章的补充注释。约翰没有提到这之前的事,显然他认为读者一定很熟悉前面关于马利亚的叙述。
约11:3
她姐妹两个就打发人去见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
【本会注释】
打发。即,打发一个报信的人。
所爱的。希腊文phileō,“像一个朋友那样去爱”。关于phileō和agapaō钦佩、尊重、尊敬的爱之间的区别,见太5:43,44节注释。Agapaō在约11:5节中用来表示耶稣对拉撒路和他姐姐们的爱。姐妹俩为她们所深爱的病中的弟弟向主发出的祈求非常简短,这显示出他们之间的爱和亲密的友谊。她们觉得耶稣只要简单被告知,了解到她们的需要,就会立即赶来。然而,耶稣迟迟没有到来,她们就不能理解他的拖延了。她们的兄弟死了,马大和马利亚的心中充满了悲伤。她们的祈求似乎没有得到回应。但是,那洞悉一切、了解将来的主却看到了一个过于她们所期望的辉煌答案。
约11:4
耶稣听见,就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上帝的荣耀,叫上帝的儿子因此得荣耀。”
【本会注释】
不至于死。那疾病不至于死,在这件事中,死只是一个短暂的停留,很快便被生命所胜过了。
乃是为。希腊文hina,用在这里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引导一个结果状语从句(见约9:3节注释)。即,上帝的名得荣耀是拉撒路得病以及死亡的结果。仇敌用来残害人类的手段,上帝却将其控制,反而使之成为那些“爱上帝的人”之益处(罗8:28;参见《历》第五十二章)。
约11:5
耶稣素来爱马大和她妹子并拉撒路。
【本会注释】
爱。希腊文词语agapaō,钦佩、尊敬、尊重的爱(见太5:43,44节注释)。关于耶稣对拉撒路的爱只使用过phileō这么一个词(见3节注释)。有些评经家看到第3,5节中的证据便认为约翰这里是将phileo和agapaō当作同义词来使用的。但这不一定是个正确的结论。实际上,第5节涉及到那两姐妹,agapaō可能是特意选来用在这里,为要避免可能的推测,说这里的意思仅仅是人类的情感。约翰的书中经常使用Agapao来表示基督徒显示出来的彼此之间的爱(约13:34;15:12;约一4:7,11;等等)。
约11:6
听见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
【本会注释】
住了两天。耶稣知道自己迟延的原因,但这对于那焦急的家庭来说,就是一个奥秘了。耶稣允许拉撒路落在死亡的权下,这样他的神性就可以得以彰显,并且有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他的确就是复活和生命。借着让拉撒路复活,耶稣旨在给那些不信的犹太人提供一种登峰造极的凭据,证明他就是弥赛亚,就是世人的救赎主。
从基督在比哩亚传道的中心到犹太地的伯大尼有40公里的距离,大约就是一天的路程或者耶稣用在路上的工夫再被估计的长一些,那也就是两天的时间。耶稣的习惯是沿途一边走一边传道(见《历》第五十八章)。毫无疑问,当报信的人从耶稣那里回来的时候,拉撒路还活着(见《历》第五十八章),但一定在此之后很快就死去了,因为当耶稣到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四天了(第17节)。因此,将本章的各种时间因素综合在一起考虑,可以证明,有些人得出的报信人到耶稣那里通知他时拉撒路已死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约11:7
然后对门徒说:“我们再往犹太去吧。”
【本会注释】
再往犹太去。耶稣最近刚因为犹太人的敌视而离开犹太地(约10:39,40;见太19:1节注释)。当耶稣建议要回犹太地的时候他并没有提到拉撒路,从门徒们的回答中(见约11:8)显然可以看出他们没有想到拉撒路。
约11:8
门徒说:“拉比,犹太人近来要拿石头打你,你还往那里去吗?”
【本会注释】
拉比。希腊文词语rhabbi,一个头衔,适用于杰出、闻名的教师,字面上的意思是,“我的大人”(见约1:38节注释)。
拿石头打你。见约10:39节。
还往那里去。对于门徒来说,耶稣冒着生命的危险往那些不信又极度仇恨他的人那里去,显然是个不智的举动。
约11:9
耶稣回答说:“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时吗?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
【本会注释】
十二小时。犹太人的白天是从日出到日落,分为十二个时间段。白天计时的长短随季节的不同而变化,从夏至时的十四小时零十二分钟到冬至时的十小时零三分钟,因此,不同季节小时的长度也是变化的,变化的最大幅度在二十分钟左右。
在白日走路。将第9,10节的思想和约9:4节中所表达的(见该处注释)进行比较。那里的重点是讲,当趁着有机会的时候殷勤作工;而这里则强调的是,耶稣的时候还没有到(见约7:6节注释)。
约11:10 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为他没有光。”
约11:11
耶稣说了这话,随后对他们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
【本会注释】
我们的朋友。在这里拉撒路也被当成了门徒的朋友(见第3节注释)。
睡了。希腊文词语koimaō,这个词有两种用法,既可以指正常的睡觉(太28:13;路22:45;等等),又可以指死亡的睡眠(太27:52;林前7:39;等等)。门徒这里以为耶稣是在说自然的睡眠(见第105页)。
下面这些对比显示出将睡眠当作比喻来表示死亡的适合性:(1)睡眠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传9:5,6)。(2)睡眠是从生活的一切外部活动上休息下来。“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传9:10)。(3)睡眠使有意识的思想成为不可能。“他的气一断……他所打算的……就消灭了”(诗146:4)。(4)睡眠一直持续到一个人被唤醒的时候。“人也是如此,躺下……等到天地没有了”(伯14:12)。(5)睡眠使一个人不能参与那些清醒之人的活动。“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传9:6)。(6)睡眠使灵魂的情感不再起作用。“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传9:6)。(7)睡眠自然而来,会不可避免地临到所有的人。“活着的人知道必死”(传9:5)。(8)睡眠使一切对上帝的称颂止息。“死人不能赞美耶和华”(诗115:17;参见赛38:18)。
约11:12 门徒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
【本会注释】
好了。希腊文sōzō,是指人从疾病中“好转”,“康复”。
约11:13
耶稣这话是指着他死说的,他们却以为是说照常睡了。
【本会注释】
他们却以为。门徒们并没有明白基督所说“睡了”的含义,他们还盼望着拉撒路已经度过危机并且从他的睡梦中醒来呢。
约11:14 耶稣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
【本会注释】
明明地。现在耶稣不再用比喻说话。
约11:15
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这是为你们的缘故,好叫你们相信。如今我们可以往他那里去吧。”
【本会注释】
没有在那里。这里暗示如果耶稣在伯大尼拉撒路就不会死。
你们相信。耶稣传道过程中这一登峰造极的神迹将要加强门徒们的信心,使他们更为确定他就是上帝的儿子(参见第6节注释)。
约11:16
多马,又称为低土马,就对那同作门徒的说:“我们也去和他同死吧。”
【本会注释】
多马。多马是希伯来词语te'om“双生”的音译(见可3:18节注释)。
低土马。低土马是希腊文词语Didumos的音译,意思是,“双生的”。例如,古代的传统在伪经多马行记中发现,说多马是耶稣的双生同胞兄弟完全没有事实根据。多马在约翰福音中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见约14:5;20:24-29;21:2)。他的性格特点是,“真诚,但胆小,怕事”(见《历》第三十章)。当耶稣定意要往伯大尼去时,尽管多马的心中充满了最黑暗的忧虑,但他的忠诚还是催促他与他的主同行,在他看来,他们此行就是前往死地。
复活在主,生命在主
约11:17
耶稣到了,就知道拉撒路在坟墓里已经四天了。
【本会注释】
四天。见第39节注释。关于这个时间段与“两天”之间的关系见第6节注释。
约11:18
伯大尼离耶路撒冷不远,约有六里路。
【本会注释】
伯大尼。见第1节注释。
离耶路撒冷不远。下面的经文提到许多人很方便的从耶路撒冷赶来(见第19节)。在这些人中有一些是极度仇恨耶稣的。
约11:19
有好些犹太人来看马大和马利亚,要为她们的兄弟安慰她们。
【本会注释】
安慰。安慰伤心的人被以色列人看为当尽的义务,是一种关爱的工作。人们认为实行这种责任的人会得到丰盛的报偿,而那些忽视他们责任的人则会受到警告和惩罚。
约11:20
马大听见耶稣来了,就出去迎接他;马利亚却仍然坐在家里。
【本会注释】
马大听见……就。马大所反映出来的性格特点与路10:38-42节中特别提到的相同。她易于冲动,精力充沛,而又忙于日常事务。而马利亚则是一个经常沉思默想的人,但她的心中充满了爱,“仍然坐在家里”。当马大出去迎接耶稣时他还没有进村(见约11:30)。
约11:21
马大对耶稣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
【本会注释】
你若早在这里。马利亚第一次见耶稣时(第32节)也说了同样的话。毫无疑问,这种情感自从她们兄弟死的那一刻起就时常压在这两个姐妹的心里。她们俩的判断是正确的(见第15节注释;见《历》第五十八章)。
约11:22
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上帝求什么,上帝也必赐给你。”
【本会注释】
你无论向上帝求什么。马大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第27节),并相信上帝总是垂听他儿子的祈求。我们并不确定她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着耶稣将使她兄弟复活的希望。毫无疑问,她曾听说过那个年轻女孩的复活(可5:35-43),也曾听说那个寡妇的儿子重得生命(路7:11-15)。她确信耶稣将会给她们带来一些安慰。
约11:23
耶稣说:“你兄弟必然复活。”
【本会注释】
复活。尽管撒都该人否认复活(见太22:23节注释),但两派中人数更多的法利赛人却勇于承认他们相信复活以及将来的生命(见徒23:8)。无疑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这个场合用耶稣此刻使用的话语来安慰马大。
约11:24
马大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
【本会注释】
在末日。马大对将来复活的信心是坚定的,这也帮助她减轻了当下的忧伤(参见帖前4:13-18)。但是那一天似乎过于遥远了,她期待着有什么能够立即减轻她的悲伤(见22节注释)。
约11:25
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本会注释】
复活在我。这是耶稣又一次说“复活在我”(参见约6:35,51;8:12;10:7,9,11,14;15:1,5)。耶稣在这里宣布他自己是生命的赐予者。“在基督里有生命,这生命是他自己的,不借外力,不求而得”(《历》第五十八章)。接受他的就是接受生命(约一5:11,12),并且也可以确定自己将来复活进入永生(参见林前15:51-55;帖前4:16;等等)。
信我的人。耶稣试图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将来遥远的复活转移到自己身上。只有那些在自己尘世旅途中将信心建立在他身上的人才能期待在那一天获得生命。在基督里面的信心是一件需要立即加以注意的事。
虽然死了。这里翻译为“虽然他是应该死的”更好一些。
约11:26
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
【本会注释】
必永远不死。这句话的希腊原文表达出强烈的否定意味(见约4:48节注释)。这里明显是指着第二次的死说的,而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旅途中那次生命的终止(见约10:28节注释)。在约11:25节中,“虽然死了”──这个表达更恰当的翻译应是“虽然他是应该死的”──已经暗示出了每个人在世上都要经历生命的终结。第二次的死和约3:16节中的“灭亡”是一个意思。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那些住在耶稣里面并且相信他的人永远不会经历第二次的死(启20:6)。
约11:27
马大说:“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
【本会注释】
我信。马大再次重申她坚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因此也就间接地承认了她相信耶稣刚才所说的话。
基督。见太1:1节注释。
上帝的儿子。关于这个用在耶稣身上的短语见路1:35节注释;见约翰福音第1章的补充注释。
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将这个短语和太11:3;约1:9;3:31;6:14;9:39;16:28;18:37节作一比较。
耶稣哭了
约11:28
马大说了这话,就回去暗暗的叫她妹子马利亚,说:“夫子来了,叫你。”
【本会注释】
暗暗地。显然那些哭丧的人没有和马利亚一同往耶稣在的地方去,马利亚是单独去见他的。姐妹俩都知道犹太人要杀耶稣的阴谋,因此也就格外小心不让他们知道耶稣已在附近。或者,她们这样做是为了能够避免公开请他前来(见第3节注释)。
夫子。希腊文词语didaskalos,字面上的意思是“老师”,这是耶稣一个常用的称号(见约13:13;见约1:38节注释)。
约11:29 马利亚听见了,就急忙起来,到耶稣那里去。
【本会注释】
急忙起来。这之前她一直坐在家里(第20节)。
约11:30
那时,耶稣还没有进村子,仍在马大迎接他的地方。
【本会注释】
还没有进村子。毫无疑问这是因为犹太人的敌意(见第8节),还有就是他想和这姐妹俩单独见面。
约11:31
那些同马利亚在家里安慰她的犹太人,见她急忙起来出去,就跟着她,以为她要往坟墓那里去哭。
【本会注释】
就跟着她。这些犹太人跟随马利亚意义重大,因为他们必亲眼见证基督将要行的神迹。
约11:32
马利亚到了耶稣那里,看见他,就俯伏在他脚前,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
【本会注释】
俯伏。马利亚的感情比她的姐姐更外露一些(参见第20,21节)。
早在这里。马大也说过这同一句话(见第21节注释)。但是,耶稣与马利亚之间显然没有像刚才他与马大之间那样的谈话。马利亚只是俯伏在耶稣脚前哀伤痛哭。或许她的感情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了。
约11:33
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
【本会注释】
犹太人也哭。马利亚和拉撒路那些亲密朋友的哀哭是情真意切的,但其他人的哀哭大多数都是敷衍了事,只是在葬礼上走走过场罢了。这里翻译成“哭”的那个词还在可5:39节中出现过,用以描述那些被雇佣来助哀之人装模作样的哭泣。
悲叹。希腊文词语embrimaomai,它基本的含义是“喘着气说”或“[愤怒地]哼”。这个词在七十士译本的但11:30节中表示恼恨的意思。这层含义似乎在可14:5节中也出现过。本节中另外一个短语“又甚忧愁”(约11:33)与“悲叹”表达的意思相同。因此,embrimaomai描述的是一种扰乱的思想状态,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这里指的是主的义怒。他看到那些犹太人假冒为善的忧伤就不禁悲叹,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很快就要定计划杀害那现在他们还为之哀哭的人,并且还要将基督致于死地(见《历》第五十八章)。
约11:34
便说:“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
【本会注释】
安放。希腊文词语tithēmi,这个词通常用来指尸体的安放(见约19:41,42;20:2,13,15),意思大体上等同于“埋葬”。
约11:35
耶稣哭了。
【本会注释】
哭了。希腊文词语dakruō,“落泪”。新约里这个词只在此处出现过。在七十士译本里,它出现在伯3:24;结27:35;弥2:6节中。在约11:33节中表示“哭”的词是klaiō,这个词不仅表示较为节制的哭泣,它还可以表示礼节性的哀哭(见第33节注释)。然而,Klaiō在路19:41节中却是另外一种含义。
耶稣对人类的忧伤感同身受,与悲哀的人一同哭泣。“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来2:17)。因为他也具有人性,所以“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来2:18)。关于耶稣的人性见路2:52;约1:14节注释。关于耶稣流泪的原因见《历》第五十八章。
约11:36 犹太人就说:“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
【本会注释】
爱。希腊文词语phileō(见第3,5节注释)。
约11:37
其中有人说:“他既然开了瞎子的眼睛,岂不能叫这人不死吗?”
【本会注释】
岂不能……。从表面上看,犹太人这些话似乎和马大与马利亚所有的想法相同,即,如果主在这里,拉撒路就不会死了(第21,32节)。然而,结合上下文(见第38节注释),很自然我们便可看出,他们所表达的其实是讥诮和怀疑,甚至就是嘲笑:“如果他真是他所宣称之神迹的施行者,那他一定能为他这些最亲密的朋友做点什么。”他们话中的含义是,拉撒路的死证明耶稣根本没有使那个瞎子复明。
拉撒路复活
约11:38
耶稣又心里悲叹,来到坟墓前;那坟墓是个洞,有一块石头挡着。
【本会注释】
悲叹。见第33节注释。犹太人的不信(见第37节)打搅了主耶稣的心情。
坟墓。希腊文名词mnēmeion,直译是“一个纪念物”,来源于动词mnēmoneuō,“纪念”,前者通常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但更多的是指坟墓或墓室本身(可16:5;等等)。
洞。在巴勒斯坦地区,一些自然的洞穴经过进一步开凿加工,往往作为埋葬死人的地方(参见创23:19;赛22:16)。米示孥中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家族墓穴:“洞穴的中央位置必须有六肘宽八肘长[的一片区域]。在这片区域的四面岩石上要开凿十三个孔穴,两边各四个,入口的对面岩壁上三个,入口的左右各一个。在洞穴入口外面要整治出一个六[肘]见方的小院,让送葬的人站脚并放置抬尸架。两个洞穴要与这个小院连通,一边一个”(Baba
Bathra 6.
8,《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421,422页)。考古发掘显示,进入洞穴的通道一般都是水平的。
石头。这些石头通常是球形的,好方便滚动,封住墓穴的口。通常会有一块打眼的石头塞在球形石头底下使其保持在固定的位置(见米示孥Oholoth
2. 4,《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156页)。
约11:39
耶稣说:“你们把石头挪开。”那死人的姐姐马大对他说:“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
【本会注释】
你们把石头挪开。耶稣能用神迹将石头挪开,但这项工作却是人手可以完成的。人要与上帝合作,不应该期望上帝为他们去做那些他们能够自己作到的事情(见第209页)。
他现在必是臭了。马大这句冲动的话语显示出她信心的软弱,没能抓住第23-26节中所暗示的全部意义(见第22节注释)。她的反应向犹太人证实,这里面并没有捣鬼,拉撒路的确是死了。马大担心尸体已经发臭的事实暗示着拉撒路的遗体并没有经过香熏处理,尽管第44节显示他的遗体是经过一番仔细准备才下葬的。
四天。公元三世纪时犹太人的传统或许能零碎反映出耶稣时代人们的一些观念和想法,这种传统说,三天之内人的灵魂会返回到自己的身体那里希望能再次进入。在三天临近末了的时候,如果灵魂看到身体的面容已经变形,那它就会离开,永远不再回来。因此,连续三天,亲人们都会来坟墓观看,希望那里面的人可能只是昏厥,而不是真的死了。但到了第四天头上,人们对于真正的死亡就不会再有任何怀疑了。如果这些传统在耶稣的时代就已流行的话,那这里提到的第四天就是拉撒路已经真正死亡的确凿证据了。耶稣在他将他的来到推迟到第四天时或许也是考虑到了这个流行的观念。
约11:40
耶稣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上帝的荣耀吗?”
【本会注释】
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上帝的荣耀”,在第21-27节中并没有发现这句话的原话,但拿这几节和耶稣在头次听到拉撒路病情时所说的话(第4节;参见《历》第五十八章)相比较,就会发现其中暗示着这层意思。
约11:41
他们就把石头挪开。耶稣举目望天,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
【本会注释】
石头。见第38节注释。
举目望天。这是耶稣祷告时常有的一个姿态(参见可6:41;约17:1)。就世人而言这个习惯很少被提到。根据可能反映了较早时期习惯的公元2世纪的传统,人们在祷告时更多的是朝向圣殿的方向(见,例如,米示孥Berakoth
4.
5,《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174页)。
父啊。这是耶稣习惯性的祷告用语(见路22:42;约12:27;17:1,11,25)。在主祷文(主的祷告)中耶稣教导他的跟从者这样称呼上帝(见太6:9节注释)。
你已经听我。耶稣与他的父之间有不断的交流。耶稣生活中发生的事都与他离开天庭之前所制订的计划相符合(见路2:49节注释)。要实现这个计划,必须要求基督的神性有一次登峰造极的彰显。耶稣的祷告是非常简单的,与那些术士冗长的咒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耶稣没有求什么,只是简单表达对天父的感谢,但是这已明显说明子与父的旨意完全和谐。
约11:42
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
【本会注释】
是为……众人。耶稣行此神迹之前的祷告是为了众人的益处。拿因寡妇儿子的复活(路7:11-17)发生在加利利一个偏僻的小乡镇里。睚鲁女儿的复活(路8:41-56)发生在一间与外界隔离的卧室里,只有少数的亲人在场。此外,睚鲁的女儿复活时才死不久(见39节注释)。但现在这个神迹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施行的,朋友、敌人都会亲眼见证,不会给人以任何怀疑的理由。法利赛人曾控告耶稣是靠着鬼王赶鬼(太12:24)。耶稣公开承认他与父的联合,并宣称,若没有父,他就不能做什么(见约5:19-30;7:28,29)。现在他宣布,他的目的是让“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
约11:43
说了这话,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
【本会注释】
呼叫。希腊文词语kraugazō,“大声呼喊”。这个动词还出现在新约的太12:19;15:22;约18:40;19:6,15;徒22:23节中。
大声。希腊文phōnē
megalē。这两个希腊文单词合在一起还出现在太24:31;可15:34,37;启1:10节中。
拉撒路。耶稣呼喊拉撒路像叫一个熟悉的朋友从睡梦中醒来。
出来。希腊文deuro
exō。Deuro,意思是“到此处,往这里,”有“来”的意思,它在太19:21;可10:21;徒7:34等节中就是这样翻译的。Exō的意思是“向外”。
整个的叙述没有哪一点暗示说拉撒路的灵魂在他死时离开了他的身体升到了天上。如果情况是那样,耶稣对之说话的就不是拉撒路无生命的尸体,而是一个有意识的魂灵了。他就会这样说,“拉撒路,下来,重新在你肉体里面活着。”但事实上,他和大卫一样,“并没有升到天上”(徒2:34)。过去的这四天对拉撒路来说是被遗忘和无意识的四天(见诗146:4)。人如果想问拉撒路,你的灵魂死后去了哪里,经历了些什么,那他们注定是要失望的,因为拉撒路什么也不能告诉他们。
约11:44
那死人就出来了,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耶稣对他们说,“解开,叫他走!”
【本会注释】
手脚。人们对于拉撒路在当时的情况下如何活动有相当多的猜测。但显然他的活动是受到阻碍了,因为耶稣吩咐把他身上的布解开(参见《历》第五十六章)。
布。希腊文词语keiriai,“绷带,布条”。米示孥说是“一具尸体”,以及它的“棺材和寿衣”(Shabbath
23.
4,《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769页)。比较约19:40节。
手巾。希腊文词语soudarion,来自于拉丁文的sudarium,直译是“一块擦汗的布。”这个词还用在路19:20;约20:7;徒19:12节中。
祭司长图谋杀害耶稣
约11:45
那些来看马利亚的犹太人见了耶稣所做的事,就多有信他的;
【本会注释】
信他。这一神迹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许多人心中达到了它应有的目的(见第42节;参见约2:23;7:31)。人们的反应一定给耶稣和他的门徒带来了鼓励。
约11:46
但其中也有去见法利赛人的,将耶稣所做的事告诉他们。
【本会注释】
去见法利赛人。[退到以法莲,约11:46-57。见“比哩亚末期的传道”。]见第51页。那些报信的人显然有一部分是探子,他们昼夜不停地跟踪并监视耶稣的言行。其他一些报信的人可能只是觉得这件事太重大了,应该引起宗教领袖们的注意。后者或许是期待着宗教领袖能够告诉他们这件事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约11:47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公会,说:“这人行好些神迹,我们怎么办呢?
【本会注释】
祭司长。这些人大部分是撒都该人(见第52页)。撒都该人否认复活的可能(太22:23;徒23:8)。他们因自己的主要理论之一这么轻易地被证明为错误而大大苦恼困扰。他们现在与法利赛人在公开敌对耶稣的事上联合了起来。事实上,祭司长在对耶稣的逮捕、审判和定罪上起了主导性的作用(见太20:18;21:15,23,45;26:3;等等)。
法利赛人。见第51页。
公会。希腊文词语sunedrion,来源于sun,“一起,共同”,和hedra,“座位”,音译成英文就是“Sanhedrin(公会)”。关于这个议会见第67页。
我们怎么办呢。他们感觉事情已经到了一个紧急的关头,再也不允许有任何的拖延。反对的人变成相信者,敌人变成朋友,甚至连他们内部都有人对耶稣深信不疑。他们对百姓的影响力正在迅速消失。
约11:48
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
【本会注释】
罗马人也要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这卷书写成的时候(见第179页),罗马人所做的,正是这里人们所怕的,见73-77页。但却是出于不同的原因。如果耶稣真是犹太人所期望的政治上的拯救者,那么任何企图将他推上王位的举动都会招致罗马人迅速的报复和残酷的镇压。但是耶稣从没有主张过他是一个民族的拯救者。当百姓想要强迫他作王时,他只是简单地将他们遣散并从他们的视野中退出(约6:15)。
我们的地土。可能是指圣殿(见耶7:15;马加比书第二卷5:19)或在更大的意义上,指耶路撒冷。
百姓。除了任命一名罗马巡抚(见第66页)以及在圣殿山上存在一座罗马的安东尼要塞(见耶稣的被捕,审判和被钉)之外,犹太人在处理他们地方性的事务上拥有相当大的自由权。他们现在面临着失去这种自由的危险,并且在四十年后真的失去了。
约11:49
内中有一个人,名叫该亚法,本年作大祭司,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什么。
【本会注释】
该亚法。见太26:57;路3:2节注释。
本年。这并不代表大祭司的任期只有一年。古代的大祭司的任期是终生制的,但在罗马的统治下,大祭司会卸任,新的祭司会接续他的职位。该亚法的任期是从公元18年到36年(见路3:1节注释)。这里的“本年”明显就是我们主被钉十字架的那年。
约11:50
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
【本会注释】
一个人替百姓死。这种原则在拉比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证实。米大示拉巴关于创43:8节(《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846页)说,“一个人的生命冒风险胜过所有的人注定[去死]”。米大示说,“‘你一个人被处死强过全体成员因为你而受刑罚’。”该亚法的意思是,即便耶稣是无罪的,但为了以色列整体的利益也最好把他除去。
约11:51
他这话不是出于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预言耶稣将要替这一国死;
【本会注释】
不是出于自己。该亚法的确是知道预言,但他却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他所关心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权利以及犹太人国家生活的继续。但尽管如此,他的话还是清楚地预言了耶稣将要做的事。耶稣是要死去,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亚法希望从解体的危险中拯救的国家却悲惨地灭亡了。
约11:52
也不但替这一国死,并要将上帝四散的子民都聚集归一。
【本会注释】
也不但替这一国死。这是约翰加的一句评论。该亚法只提到了犹太这个民族,但耶稣是要为万民死的,凡是接受他的就在信的人里面合为一体(弗2:11-22)。这些都是好牧人将要聚拢来的“另外的羊”(约10:16)。
约11:53
从那日起,他们就商议要杀耶稣。
【本会注释】
商议。公会正式同意,要将耶稣置于死地。他们剩下要做的就是如何实现这一计划而又不激起百姓的骚乱。他们从前曾想过要取耶稣的性命(约5:18;等等),但现在拉撒路的复活将这件事推上了一个危急的关头。该亚法说不必管耶稣是否有罪(见第50节注释),他的这种建议似乎正是公会成员们所期待的解决之道。
约11:54
所以,耶稣不再显然行在犹太人中间,就离开那里往靠近旷野的地方去,到了一座城,名叫以法莲,就在那里和门徒同住。
【本会注释】
以法莲。通常被认为是现在的et-Taiyibeh,伯特利东北6.4公里处的一个地方(见撒下13:23;代下13:19;约瑟夫战争第四卷9.
9 [551])。这个地方靠近延伸到约旦河谷的旷野。
约11:55
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有许多人从乡下上耶路撒冷去,要在节前洁净自己。
【本会注释】
犹太人的逾越节。如果将约5:1节中那次没有提名的节期(见该处注释)算作逾越节的话,这次是约翰提到的第四个逾越节了(见第193,247页;“基督服务的持续时间”)。
乡下。尽管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赶来过逾越节,但这里大致是指巴勒斯坦地区。
洁净自己。关于吃逾越节宴席前礼节性洁净的要求见代下30:17-20节注释;参见民9:10。祭司们在审判耶稣时拒绝进罗马人的衙门,就是为了不受污秽,免得不能吃逾越节的宴席(约18:28)。
约11:56
他们就寻找耶稣,站在殿里彼此说:“你们的意思如何,他不来过节吗?”
【本会注释】
他们就寻找。他们现在所做的就像他们先前在住棚节时做的一样(约7:11)。但是现在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联合了起来(见47节注释),他们搜寻耶稣的力量就大大加强了。
他不来过节。考虑到近来逮捕耶稣的命令,人们都在琢磨他是否还会上来过节。希腊原文所传递的意思是,“他可能不敢来过节了,是吗?”他们显然希望耶稣上到耶路撒冷来过节,这样他们对他的抓捕就可以变得容易一点了。
约11:57
那时,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早已吩咐说,若有人知道耶稣在哪里,就要报明,好去拿他。
【本会注释】
祭司长。见第47节注释。
知道。即,“找到”。
报明。希腊文词语mēnuō,“揭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