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注释】
1 基督用天国的希望安慰他的门徒: 6 宣称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并与天父原为一: 13 保证他们奉他的名祷告必蒙垂听:
15 要求爱与顺从,16应许圣灵保惠师, 27 并将他的平安留给他们。
耶稣是道路、真理、生命
约14:1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上帝,也当信我。
【本会注释】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或者“别再让你的心里忧愁”。门徒心里忧愁是因为耶稣说他很快就要离开他们(约13:33)。他现在继续告诉他们他的离去只是暂时的,并且他的离开是为了他们的益处。第14章继续了约13:31节开始的谈话(见该处注释)。
你们信。希腊文pisteuete,可以翻译为“你们信”或是翻译为下一个分句中的“信”。在
pisteuete的形式中,既可以是祈使性的(信[你们])也可以是陈述性的(你们信)。希腊文中这种时态祈使句、陈述句的表达是一样的。因此必须根据上下文来决定语气的选择。这就出现以下几种可能的组合:(1)两个动词都是祈使式的,“信上帝,也当信我”;(2)两个动词都是叙述式的,“你们信上帝,你们也当信我”;(3)第一个动词是叙述式的,第二个是祈使式的,就和英文KJV版中一样;(4)第一个是祈使式的,第二个是叙述式的,“信上帝,你们也当信我”;这最后一种组合在结构上不太合适,因此是四种组合里面可能性最小的一个。而其他三种组合与上下文的意思完全一致。当第一种成分被当作祈使式的时候此处的教训就与先前给出的命令“当信服上帝”(可11:22)相符合了。
第14章的教训是他们起身往橄榄山和客西马尼园去之前在最后晚餐的楼上赐下的(见约13:31节注释)。
约14:2
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
【本会注释】
我父的家里。这是一个对天国美丽的代称。翻译成“房子”的这个词(希腊文词语oikia)还可以翻译为“家”。它在太8:6节中就是这样翻译的。它的阳性形式,oikos,在可5:19;路15:5;林前11:34;14:35等节中都翻译成了“家”。耶稣是要回他自己的家了。最终门徒们也要被允许和他在那里。
住处。希腊文词语monai(单数是monē),直译是“居住的地方”。这个词在非圣经的希腊文学作品中偶尔有临时歇脚地的意思。从这个观念出发,俄利根提出了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这个词指的是人的灵魂前往上帝那里去的旅途中暂时歇息的地方(见De
Principiis ii. 11.
6)。但这不是monai在经文中的意思。这一点从第23节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来,monai在圣经中只在这里和第23节中出现过。基督和天父为基督徒准备的住所肯定不是临时性质的。monē是永恒的思想在马加比一书7:38中反映了出来,这个词在七十士译本中只出现在这里一次。
英文单词“公寓”(mansion)就来自于拉丁文词语mansio,它在意思上基本等同于希腊文词语monē。Mansio,和monē一样,意思是“一个长久的地方”,“一个住的地方”。拉丁文和希腊文中没有一个关于某种尺寸或装饰的建筑物的概念。这种概念是后来英文单词才有的,因此不应该引用到当前的章节中。应该从“mansion”的古体意思去理解它,它在本节中应该翻译为“住处”或“住所”。
有“许多”住处这个事实使我们可以确定,在父的家里有足够的空间和房屋为所有注意天父邀请的人存留。
我去。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倾向于在“我去”前面加一个希腊文的连词hoti,意思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个连词,那么就像在英文KJV版中一样,前面句子结束后就是一个彻底的停顿。如果有这个连词,那么会出现一个问题,它所引导的句子如何跟前面的内容连接起来。有几种可能的翻译:(1)“若是没有,我会告诉你们我去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这种翻译被排除了,因为根据第3节,为他们预备地方是耶稣离去的目的之一。(2)“若是没有,我岂不是早告诉你们我去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吗?”这种翻译克服了第一种翻译的困难,但是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从来没有记载说耶稣曾经告诉他的门徒他将要去为他们预备地方。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没有留下记录。(3)“有许多住的地方(若是没有我就告诉你们了),因为我去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见C.
K.白瑞特,来自圣约翰的福音书,14:2节注释)。如果按照原文的证据加上hoti这个连词,最后一种译法似乎是最通顺自然的。但是,即便没有这个连词,上下文的意思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耶稣这些话是要安慰他的门徒。耶稣将要离开,但他却不会忘掉他们。他热切期望着与他们在他父的家里重新团聚。在这个间隙他要为将来荣耀的家做准备。
约14:3
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
【本会注释】
我若去。这个条件状语从句不是要提出一种不确定性。这里翻译成“若”的希腊文词语ean包含有时间的意思,因此应该翻译为“当[的时候]”,就像在林前14:16;约一3:2两节中的翻译一样。
就必再来。希腊文在表达这个应许时用的是现在时态。这种所谓将来的现在强调的是这一事件的确定性。这件事被认为是非常确定的,确定到什么程度呢,就好像它已经发生了一样。这里显然是指耶稣的再来,就是前一段时间在回答一个问题,“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见太24:1-3节注释;见太24:30,31节)时所生动描述的。
接。希腊文paralambanō,直译是“接到……的身边”(见太24:40节注释)。
我在那里。门徒们蒙指示,耶稣二次回来之时就是他们与他们主的重逢之日。这里丝毫没有暗示可以证明一种非常流行的学说,即,信的人在他们死的时候就与主在一起了。圣经其他地方也没有证据支持这种观点。同样,保罗也提醒信徒注意,耶稣二次来临时才是庄严伟大的重逢之日(帖前4:16,17)。
耶稣去了他父的家里。他一直在迫切地等待,等待他自己在他的教会中彰显出来。当他的百姓完全再现了他的形象时他就会回来了(《路》第三章)。我们有权催促荣耀天家来临的日期(彼后3:12;参见《历》第六十九章;《路》第三章)
约14:4
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你们也知道(有古卷作: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
【本会注释】
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门徒们已经听到了,他们应该了解。他们已在救主门下受教超过三年的时间(见第193页)。事实上,耶稣刚刚还告诉他们他要往他父那里去(第2节),尽管他从前已经告诉过他们(见约7:33)。但是门徒心中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他们很难去完全理解耶稣教训中的含义。
那条路,你们也知道(有古卷作: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对于这里是作“那条路,你们也知道”还是作“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英文RSV版)存在分歧。但是后者在希腊文里却涉及到一个语法方面的困难。因此采用更多的还是前者英文KJV版的读法。耶稣已经解释清楚了那通向天父家里的道路,但门徒理解力上的迟钝使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他话中的意思。
约14:5
多马对他说:“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
【本会注释】
多马。关于多马性格的描述见可3:18节注释。他的问题清楚地显示了他的多疑和不信。
我们不知道。他们应该是知道的,因为主已经告诉他们了(见第4节注释)。他们很难放弃他们犹太人对于弥赛亚王国的观念(见太16:22;路4:19节注释)。
约14:6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本会注释】
我就是道路。这是耶稣又一次著名的关于“我是”的话语(见约6:35节注释;见约8:12;10:7,11;11:25)。关于不带代词“他”的“我是”这个短语的用法见约8:24节注释。
基督是从地上通向天国的道路。他用他的人性触摸这世界,用他的神性握住天国。他是连接天地的梯子(约1:51;参见《祖知》第十七章)。藉着道成肉身和受死耶稣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来10:20)。他是唯一的拯救(徒4:12;提前2:5)。
真理。见约8:32节注释。
生命。见约1:4;8:51;10:10节注释。
约14:7
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从今以后,你们认识他,并且已经看见他。”
【本会注释】
你们若认识我。将这里和约8:19节作一比较。希腊文中的句子结构显示这里的情况与事实是相反的。门徒们并不认识他。他们如果认识耶稣,就会认识基督来要启示的那一位(见约1:18节注释)。
从今以后。或,“从现在”。基督的死在启示天父的过程中是重要的一步。接下来圣灵将要进一步启示他的品格(约14:26;15:26;16:13,14)。关于基督徒,约翰在公元1世纪将近结束的时候写道,“你们认识那从起初原有的(译者按:直译为,你们认识父)”(约一2:13)。
约14:8
腓力对他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
【本会注释】
腓力。关于腓力性格的描述见可3:18节注释。
将父显给我们看。腓力或许期望能像摩西那样(出33:18-23)看到上帝神圣荣耀的显现。
约14:9
耶稣对他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
【本会注释】
我……同在。耶稣的门徒领悟力如此迟钝这令他非常失望。但他仍旧以忍耐对待他们的无知。
就是看见了父。关于基督向人显示上帝的品格见约1:18节。
约14:10
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
【本会注释】
在父里面。耶稣先前强调过他与天父的合一(见约10:30节注释)。
……话。耶稣的话语和他的工作都见证了他的神性。门徒们应该相信耶稣的话。如果这对他们来说是难的,那他们看到他所做的事也该相信他的话。
约14:11
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做的事信我。
【本会注释】
信我。希腊文的动词是复数,表明现在耶稣是在向所有的门徒说话。
因我所作的事。见第10节注释。
约14:12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并且要做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节;约1:51节注释。
更大的事。即,信他的人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做比这更大的事。基督工作的范围仅仅是(这个世界)相对较小的一片区域。而在他升天之后,他的门徒要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因为我……去。基督离开之后,他会差遣圣灵前来(第16节;约16:7),圣灵要赋予门徒们力量(路24:49)。五旬节圣灵沛降以及后来多次的降下之后,福音以大能传扬,以至于大约40年后保罗能说福音“传与普天下万人听”(西1:23;参见《历》第六十九章)。
约14:13
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
【本会注释】
你们……无论求什么。门徒们在传播福音的过程中与上天合作,同时他们也可以仰赖那无穷能力的源泉。上帝会供给他们一切的需要,并且会应允那奉耶稣之名而呈到他宝座前的恳求。
奉我的名。关于奉耶稣之名祷告的意义见《历》第七十三章。将这里和约14:26;15:16;16:23,24各节作一比较。
我必成就。人奉耶稣的名祈求,而耶稣带给他们答案,这一事实强调了子与父的合一。约15:16;16:23节中说到父回答那些呈到他面前的祈求。
约14:14
你们若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成就。”
【本会注释】
你们若……求什么。这一节在英文KJV版里是对第13节中应许的一个重复。然而,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却显示这里应该在动词“求”的后面加上一个代词“我”这种读法,像在约15:16;16:23节中所显示的,可能暗示着人的祈求直接到了耶稣和父那里。在新约中有许多直接向耶稣祷告的例子(徒7:59;启22:20)。但是,“奉我的名求我什么”这样的表达就显笨拙了,因此,含有代词“我”的这种读法应该是被拒绝的。
我必成就。这里的“我”在希腊原文中是被强调的,相反,它在第13节中就没有被强调。
应许赐圣灵
约14:15
“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本会注释】
你们若爱我。爱是顺从的原动力。关于“爱”的定义见太5:43,44;林前13:1节注释。出自勉强或惧怕的顺从不是真正的顺从。当然,有的时候,爱这种原动力也会缺乏或软弱。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必须使顺从成为一种原则,而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培养我们的爱。我们缺乏应有的爱,这决不能成为我们悖逆的借口。人世间出于爱的顺从最好的模范就是孩童对他们父母亲的顺从。
遵守我的命令。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在这里是作“遵守我的命令”还是作“你要遵守我的命令”上面存在分歧。在后一种读法中,希腊文动词用的是将来时态,这样,它就可能被翻译为一个祈使句,像在太22:37,39节中一样。如果这样翻译,它就和其他几种读法略有区别。然而,陈述性的“你要遵守”给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顺从是爱的自然结果。约14:23节中类似的叙述显然就是用了陈述句的语气,可以作为这种概念的佐证。
耶稣的命令也是父的命令,因为耶稣不是凭着自己说的(约12:49;14:10)。他认同从前传给古以色列人的道德律法(见太5:17-19节注释)并使其尊大(见赛42:21节注释)。他给出他自己的命令,比如说那条新命令(约13:34),不是要取代道德律法中的任何一条,因为那律法是反照不变上帝之品格的。他这样做是要显出律法的真意,并告诉人们这些原则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如何应用。
约14:16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或作:训慰师;下同),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
【本会注释】
另外……一位。希腊文allos,“另外相同的一位”。耶稣自己就是一位安慰者[Comforter](见约一2:1,在这里,allos没有翻译成安慰者,而是翻译成“中保(advocate)”;见下面“保惠师”注释)。耶稣将要离开他的门徒(约13:33),但他会求父差遣一位像他的来与门徒们同在,他来了,不像耶稣是暂时的,他“永远”与他们同在。
保惠师(或作:训慰师;下同)。希腊文词语paraklētos,这个词语在新约中只有约翰使用过(这里;约14:26;15:26;16:7;约一2:1)。它是由介词para组成,意思是“在……旁边”,和形容词klētos,“被呼叫的”或“被呼叫的一位”组成的。因此paraklētos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被呼叫的一位在旁边”。然而,这个词在圣经中的用法似乎超过了一个主动的意义,比如说它相应的动词parakaleō,“劝勉,”“安慰”,“一个劝勉的人”(见约16:8)所表现出来的。古罗马的神父们将paraklētos翻译为了advocatus,但是后者学术上的意思“调停者”,“中保”或“律师”只能适应paraklētos在基督教以前的文学或非基督教文学中偶尔的使用。“中保”这个词不能完全满足描述圣灵或基督的工作。父与子在拯救人类的工作上完全的合作(约10:30)。撒但的工作就是要将天父刻画成严厉、苛暴、不肯饶恕人的,并且说天父只肯原谅那些有子从中代为求情的人。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以及复活使赦免成为可能,这是真理。但是,父与子都爱罪人,并且为他们的得救通力合作。辩护者这个术语在人的观念中其实是不必要的,我们不需要用这个词来形容使天父的怜悯临到罪人。那些想要了解天父慈爱与怜悯的人只需要看看子就可以了(见约1:18节注释)。在基督教以前的文学和非基督教文学中的许多地方,paraklētos保留的更普遍的意思是,“一个为另外一人站起来的人”,“一位调停者”,“一位帮助者”。见太5:4节注释。
parakaleō这个动词在新约中尽管有23次翻译为“安慰”但还有19次是翻译成了“劝勉”。将圣灵称为“安慰者”只是强调了他工作的一个性质。他也是“劝勉者”。实际上,这后一种意思才是约翰所描述的圣灵工作的主要特色。圣灵要“指教”并“叫你们想起……一切话”(约14:26)。他要为基督作见证(约15:26)。他“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16:8)。他要引导你们进入一切的真理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16:13)。他要荣耀基督,并要将受于基督的告诉门徒(约16:14)。
永远。圣灵不像基督在世的服侍是暂时的。
约14:17
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
【本会注释】
真理的圣灵。这个短语还出现在约15:26;16:13两节中。这里强调的事实是,圣灵显明真理,圣灵传授并维护真理。关于真理的定义见约8:32节注释。圣灵将引导门徒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16:13)。
世人。希腊文词语kosmos见太4:8节注释。
不见他。希腊文清楚地显示出,这里的代词“他”是指圣灵。世人缺乏属灵的见解。“属血气的人不领会上帝圣灵的事”(林前2:14)。
也不认识他。如果以弗所受了“约翰的洗”的门徒都“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徒19:1-3),那就更不用说世人了,他们对圣灵所有的知识会更少。世人既不知道他的存在也没有认识到他呼吁他们悔改(见创6:3;启22:17)。
你们。这个代词在希腊文中是被强调的。门徒与世人形成强烈的对比。
常与你们同在。即,与教会同在。“在你们里面”这个短语强调的是圣灵住在每一个基督徒的心里。
约14:18
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
【本会注释】
为孤儿。源自希腊文词语orphanos,意思是,“失去父母的”。英文单词“孤儿(orphan)”就是由这个希腊文词语的拉丁文形式演化过来的。Orphanos在七十士译本中通常用来表示希伯来词语yatom,“没有父亲的”或“没有父亲的孩子”(出22:22,24;申10:18;等等)。orphanos在新约里其他地方只出现在雅1:27节中,翻译为“没有父亲的”。约14:18节的意思是耶稣不会丢下他的门徒,使他们与他们的主分离。他将会再到他们那里。这里指的不是他的二次来临(第1-3节),而是基督通过圣灵与他的门徒同在。
约14:19
还有不多的时候,世人不再看见我,你们却看见我;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
【本会注释】
不多的时候。将这里和约13:33;16:16-22节作一比较。
你们却看见我。耶稣被钉以及埋葬之后世人就再也看不见他了。但是门徒能够看见他复活之后的身体。这些话显然还有一层属灵的意义。即便在耶稣升天之后门徒们也能用他们属灵的能力继续看见他。
你们也要活着。这是指属灵和字面两层意思(约6:57)。
约14:20
到那日,你们就知道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
【本会注释】
到那日。即,“保惠师”来到并与他们同在的那一天(见第16节)。在属灵的区域内有许多事情是门徒们现在所不能理解的。这些事后来要向他们显明。
我在父里面。将这里和第11节作一比较。
你们在我里面。见约15:4节注释。
约14:21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
【本会注释】
有了我的命令。即,知道这命令,并理解它们的含义。但这还不够,还必须要遵守它们。对基督徒职责的承认必须跟随着迅速果断的顺从。
爱我的。这里是从反面陈述第15节的内容。爱在顺从里面彰显出来;顺从是爱的标志(参见约一2:3-6节)。
必蒙我父爱他。将这里和约16:27节作一比较。约3:16节强调了天父对世人的爱。这里强调的是天父对属他自己之人的爱。哪里有对这神圣之爱的回应,哪里就有这爱更大的彰显。撒但诱导世人看上帝是严厉而不肯饶恕人的。耶稣来就是要改变这种观念。他教导世人,他父的慈爱和他对他们的爱是一样的。
显现。这里可能是指通过圣灵基督被更多的启示给我们。
约14:22
犹大(不是加略人犹大)问耶稣说:“主啊,为什么要向我们显现,不向世人显现呢?”
【本会注释】
犹大。他普遍地被认为就是利比(太10:3)或达太(可3:18),但证据并不是非常明确(见可3:18节注释)。
问耶稣说。耶稣在楼上的讲话经常被这样的提问所打断(见约13:36;14:5,8)。
不是加略人。加略人犹大已经走了一段时间了(约13:30)。
不向世人。毫无疑问,犹大心中想到的一定是人们普遍期待的弥赛亚来临时可以看见的荣耀的显现。很明显,当他了解到这种显现只是针对少数人时他是很失望的。他没有明白基督所指的在荣耀的国以先的恩典的国。他在他那种犹太人的爱国主义情绪中期待着弥赛亚能够在审判外邦人时显现出来,并重新建立属灵的神权国家。
约14:23
耶稣回答说:“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
【本会注释】
人若爱我。耶稣没有直接回答犹大的问题。他让他们注意他刚才提到的(见第22节注释),他要向每个相信的人显现。
道。直译是“道”,这里与“命令”是同义词(见第15,21节)。
我们要到他那里去。这里的复数“我们”强调父与子的合一。他们要“到”他们那里去,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住在相信之人的心里。因此,不仅父与子之间有合一,父、子与相信的人之间也是合一的(见《传证》原文第519页)。
住。希腊文monē(见第2节注释)。
约14:24
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们所听见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来之父的道。
【本会注释】
不爱我的。这里是将第23节中的话从相反的意思再重述一遍。世人不能享受这里所呈现出来的亲密联系,父和子并不强迫任何人与他们在一起。
道。与“命令”是同义词(参见第23节注释)。
不是我的。将这里和约7:16节作一比较;见约4:34节注释。
约14:25
“我还与你们同住的时候,已将这些话对你们说了。
【本会注释】
与你们同住。即,在他离开和“训慰师”(第16节)到来之前,以血肉之体与他们同住。耶稣现在所能告诉他们的信息是受到限制的(约16:12)。
约14:26
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
【本会注释】
保惠师。希腊文词语paraklētos(见第16节注释)。
圣灵。“圣灵”在旧约中出现过5次。
他。直译是“那一位”。先行词是“训慰师”,它在希腊文中是阳性的,因此使用代词“他”。
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圣灵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教导。耶稣的大部分工作也是教导(见路4:15节注释)。“夫子”在新约中出现了41次,它来自希腊文词语didaskalos,意思是,“教师”。门徒们在他们的夫子门下受教达三年之久,但他们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去学习。以他们现在的思想状态来说,他们还有许多真理不能理解(约16:12)。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而这种指导就是圣灵要赐给他们的。上帝的灵知道“上帝的事”并“参透万事,就是上帝深奥的事也参透了”(林前2:10,11),圣灵还将这些事指示凡愿受教的人。
叫你们想起。圣灵不仅启示新的真理;他还要使人们回想起已经忘记的真理,就是那些耶稣曾经教导过的或是那些曾经在真理的经文中所启示的。在危急的时刻,比如说门徒们被带到审判庭前,圣灵就会将合适的思想放进他们的头脑之中(太10:19,20)。当被问到心中盼望的缘由(彼前3:15),那些平时殷勤学习圣经的基督徒就会确信,圣灵要使他们想起合适的章节来应对当前的局面。
约14:27
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象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本会注释】
平安。希腊文词语eirēnē,它与希伯来文词语shalom相对应,后者是耶稣在复活之后显现时常用的一种东方式的问候语(约20:19,21,26)。耶稣这里所说的是一种灵魂上内在的平安,就是临到那些“因信称义”(罗5:1)之人的平安,这些人有罪的感觉被放在十字架的脚下,他们对将来的忧虑也被他们对上帝绝对的信靠吞灭了(腓4:6,7)。耶稣将这种平安称作“我的平安”。这个世界,就是用上它所夸耀的一切科学,也不能给人这样的平安。将这里和约16:33节作一比较。
忧愁。将这里和第1节作一比较。
胆怯。希腊文词语deiliaō,“懦弱的,胆小的”。
约14:28
你们听见我对你们说了,我去还要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爱我,因我到父那里去,就必喜乐,因为父是比我大的。
【本会注释】
我去。见第2,3节;参见约7:33节。
还要……来。见第3,18节。
你们若爱我。门徒们爱耶稣,但是他们若不能充分了解他和他的使命他们就不能用全部的爱来爱他。
就必喜乐。如果门徒能完全了解耶稣在他道成肉身中所有的屈辱,如果他们能了解他复活之后的尊荣,如果他们能认识到耶稣在这段与父分离时期中所有的孤独,这样,当他们看到他回到他父那里去时,他们就会满心喜乐了。此外,当他们认识到耶稣的离去是与他们有益的(约16:7),认识到他的升天以及他在天上圣所中的中保工作是实现救赎计划重要一步的时候,他们就要更加喜乐了。现在他们的思想好像都自私地集中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一想到将来要面对的生活中的困难,又没有他们肉身的主与他们同在,就恐慌惧怕起来。
父是比我大的。提到耶稣道成肉身之前的地位,经上说基督“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腓2:6;见约1:1-3节注释)。他“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腓2:7;参见来2:9;见约翰福音第1章的补充注释)。但即便他成为肉身,耶稣还是宣布他与父原为一(约10:30)。约14:28节中任何似乎是说耶稣次位性的陈述都是在指他的道成肉身,因为在他被钉十字架后,上帝使他高升,并赐给他一个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腓2:9)。他“与父是平等的”(《证》原文第八册第268页)。进一步的评论见林前15:27,28节注释。
约14:29
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就,我预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就可以信。
【本会注释】
你们……就可以信。耶稣知道即将发生的事会让他的门徒陷入极大的困惑和忧愁之中,就像将来他们在传道过程中将要遇到的审判一样。因此他就事先警告他们,使他们好早作预备(见约13:19节注释)。
约14:30
以后我不再和你们多说话,因为这世界的王将到。他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
【本会注释】
世界的王。关于这个称号见约12:31节注释。
将到。这是指即将发生的大事──人子在客西马尼,他的被捕、审讯、定罪以及被钉,在这所有的事中,这世界的王要用尽一切努力来挫败救赎计划。但是耶稣却喝尽了苦杯,当他宣布“成了”(约19:30)的时候,那黑暗之君的丧钟就敲响了。耶稣至死忍耐,丝毫没有回应撒但的诡计(见《历》第十二章)。
约14:31
但要叫世人知道我爱父,并且父怎样吩咐我,我就怎样行。起来,我们走吧!”
【本会注释】
但要叫世人知道。这里有一个省略,应该将以下几个字加上去,“这些事发生,但要叫世人知道”。这里既可以理解为目的状语从句,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结果状语从句(见约9:3节注释);即,这些即将发生之事的结果是让世人知道耶稣对天父的爱。
起来,我们走吧。之后,耶稣和他的门徒“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太26:30)。赞美诗是逾越节诗歌的一部分(见太26:30节注释)。许多学者认为约翰福音第15;16章的教训以及第17章的祷告都是在逾越节晚餐的楼上发生的,但是也没有必要刻意调换这几章的顺序。这些章节的教训和往客西马尼园去沿途的自然景色非常相配,特别是茁壮茂盛、果实累累的葡萄园,正好用来说明葡萄树和枝子的比喻(见《历》第七十三章)。橄榄山的山坡正是两天前耶稣赐下有关将来长期教训的地点(见太24:1节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