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注释】
1 犹大出卖耶稣。6 差役们仆倒在地。10 彼得砍掉了马勒古的耳朵。12 耶稣被拿,被带到亚那和该亚法那里。15
彼得不认主。19 该亚法盘问耶稣。28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36 他的国。40 犹太人要巴拉巴得释放。
耶稣被捕
约18:1
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进去了。
【本会注释】
耶稣……出去了。[客西马尼,约18:1-12=太26:36-56=可14:32-52=路22:40-53.主要注释:马太福音。]耶稣和他的门徒在此之前已经离开了楼上的房间(见约14:31节注释),他们现在正往客西马尼园去。关于这个园子的位置见太26:30节注释。
汲沦溪。旧约里众所皆知的汲沦溪(撒下15:23;王上2:37;等等)。这条河谷南北走向,正在耶路撒冷的东边(见“耶稣传道时期的巴勒斯坦”)。
园子。这个园子被确定为客西马尼园(太26:36;可14:32)。约翰没有提到其他三位福音书作者都描述过的耶稣在园中的祷告。
约18:2 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
【本会注释】
犹大。关于犹大性格的描写见可3:19节注释。
约18:3
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
【本会注释】
队。希腊文词语speira,“一个步兵大队,军团的十分之一”。这些士兵可能是从罗马的安东尼要塞派出的。关于罗马士兵成群结队的出现,见太26:47节注释。
祭司长并法利赛人。这两群人在反对耶稣的事上联合了起来(见约11:47节注释)。
灯笼、火把。只有约翰提到了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是深夜了(见太26:57节注释)。
约18:4
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
【本会注释】
出来。他的时候现在到了。他无畏地走出去面对出卖他的人。
你们找谁。耶稣完全主导着当时的局势。他占据着主动,质问那背叛的人。
约18:5
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卖他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
【本会注释】
拿撒勒人耶稣。见太2:23节注释。这个称呼经常用于耶稣(太26:71;可10:47;16:6;路4:34;18:37;24:19;约19:19)。
我就是。“我就是”在希腊文中没有代词,可能是故意使用它更深层次的含义,就像在约8:58节中一样(见该处注释)。
约18:6
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
【本会注释】
倒在地上。这件事在其他三卷对观福音中没有提到过。这伙暴徒退后倒在地上暗示着一种神性的显现。这个神迹给了那些嗜血成性的暴徒更进一步的证据,他们要逮捕的这一位的确是位神明。他们的后退是暂时的,不多久他们就实行了他们的计划(第12节)。
约18:7
他又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
【本会注释】
他……问。耶稣仍旧在发号施令。这个时候显然犹大已经走上前来给出了他那出卖性的亲吻(见太26:49节注释),然而,约翰并没有提到这件事。
约18:8
耶稣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
【本会注释】
让这些人去吧。这显示出耶稣对他门徒的关心和挂虑。此后不久“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可14:50)。
约18:9
这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
【本会注释】
耶稣从前的话。这是指耶稣自己话的应验,显然是指约17:12节中含蓄的预言。
约18:10
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
【本会注释】
带着一把刀。见太26:51节注释。
约18:11
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本会注释】
我岂可不喝呢。这个问题在希腊文中是被着重表达的。这显然是指不久之前耶稣表明他愿意喝的杯(太26:42)。
耶稣被带到亚那面前
约18:12
那队兵和千夫长,并犹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稣,把他捆绑了,
【本会注释】
队。希腊文词语speira(见第3节注释)。
千夫长。希腊文chiliarchos,“千夫长”,另外它也专指一个步兵大队的指挥官(见第3节注释)。
把他捆绑了。可能是把他的手绑在背后。耶稣自愿不抵抗的气质贯穿于叙述的始终。耶稣死不是因为他不能阻止,他受痛苦也不是因为他无法逃脱。如果没有神圣的许可,罗马驻防军的士兵就是连耶稣的一根头发也不能损伤。
约18:13
先带到亚那面前,因为亚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
【本会注释】
亚那。[在亚那面前受审,约18:13-24。见“耶稣的被卖、受审和钉十字架”;“受难周”。]见路3:2节注释;参见太26:57节注释。
该亚法。见路3:2;太26:57节注释。
本年。见约11:49节注释。
约18:14 这该亚法就是从前向犹太人发议论说“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
【本会注释】
发议论。见约11:49-52节注释。
彼得不认耶稣
约18:15
西门彼得跟着耶稣,还有一个门徒跟着。那门徒是大祭司所认识的,他就同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
【本会注释】
西门彼得。见太26:58节注释。
还有一个门徒。即,西庇太的儿子约翰,本卷福音书的作者。但就像约13:23节中那样,他在提到自己时不用他的这个名字。
认识。希腊文词语gnōstos。这个词不能用于表示熟悉或友谊的程度。
院子。希腊文词语aulē(见太26:58节注释)。
约18:16
彼得却站在门外。大祭司所认识的那个门徒出来,和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就领彼得进去。
【本会注释】
彼得却站在门外。见太26:69节注释。
约18:17 那看门的使女对彼得说:“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他说:“我不是。”
【本会注释】
我不是。见太26:70节注释。
约18:18
仆人和差役因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里烤火;彼得也同他们站着烤火。
【本会注释】
生了……火。耶路撒冷海拔大约800米,春天的早晨通常比较清冷。将这里和可14:54;路22:55节作一比较。
大祭司盘问耶稣
约18:19
大祭司就以耶稣的门徒和他的教训盘问他。
【本会注释】
耶稣的门徒。这个显然是关于耶稣所定的门徒制度,间接指耶稣所自称的地位。他们试图将煽动叛乱的罪名加在耶稣身上。
教训。见约7:16节注释。
约18:20
耶稣回答说:“我从来是明明的对世人说话。我常在会堂和殿里,就是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训人;我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
【本会注释】
明明地。或,“公开地”。耶稣只对大祭司所提问题的后半部分作了回答(第19节)。
会堂。见太4:23;约6:59节;等等。见第56,57页。
殿。见约7:14,28;8:20;10:23节;等等。
我……没有说什么。耶稣私下里教导过人,这一点是确定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和尼哥底母的谈话(第3章)。这里他否认的是他们对他私下里组织叛乱的指控。他的回答是对犹太人为了陷害他而使用之邪恶手段的一种谴责。
约18:21
你为什么问我呢?可以问那听见的人,我对他们说的是什么;我所说的,他们都知道。”
【本会注释】
你为什么问我呢。这里似乎是对犹太人公平律法的一种呼吁。根据公元12世纪犹太学者迈摩尼得斯的解释,法律不能根据罪人自己的供述而判他死刑。有人置疑这种原则在耶稣的时代就有效了。这种原则似乎在米示孥中得到了暗示(见,例如,Sanhedrin
6.
1,2,《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75,281,283,284页),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原则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生效了(见《历》第七十五章)。从法律上看,我们可以想到耶稣这里是在主张他的权利,并且要求法庭能够确保合适的目击证人。
约18:22
耶稣说了这话,旁边站着的一个差役用手掌打他,说:“你这样回答大祭司吗?”
【本会注释】
打他。根据希腊文的理解,可能是用手掌打他的脸。
大祭司。将这里和出22:28;徒23:2-5节作一比较。
约18:23
耶稣说:“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打我呢?”
【本会注释】
指证。耶稣这一高贵、尊严、切中要害的回答显示了他是如何解释自己在太5:39节中所发出之命令的。
约18:24
亚那就把耶稣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仍是捆着解去的。
【本会注释】
捆着。希腊文暗示,当耶稣在亚那面前预审时他手上的捆绑(第12节)被解开了(见太26:57节注释),但当他被带走去见该亚法时他又被捆上了。
到……该亚法那里去。见马太福音第26章补充注释,注释2。
彼得再次不认耶稣
约18:25
西门彼得正站着烤火,有人对他说:“你不也是他的门徒吗?”彼得不承认,说:“我不是。”
【本会注释】
西门彼得正站着。[在公会面前的夜间受审,约18:25-27=太26:57-75=可14:53-72=路22:54-65.主要注释:马太福音。]根据太26:69节,彼得也和众人围坐在火旁。
有人……说。太26:71节显明说话的是个妇人。
约18:26
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
【本会注释】
是……那人的亲属。只有约翰确定了第三个提问之人的身份。关于彼得否认耶稣见太26:69-75节注释。
约18:27 彼得又不承认。立时鸡就叫了。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
约18:28
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那时天还早。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
【本会注释】
衙门。[在彼拉多面前的第一次受审,约18:28-38=太27:2,11-14=可15:2-5=路23:1-5。主要注释: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见“耶稣的被卖、受审和钉十字架”;“受难周”,“从复活到升天”,“希律家族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希腊文词语praitōrion(见太27:27节注释)。
早。希腊文词语prōi,一个表示清早的常用词语。prōi在可13:35节中用来表示夜里的四更天,大概就是凌晨三点钟到凌晨六点钟。审判可能开始于大约凌晨六点钟(见马太福音第26章的补充注释,注释2)。
染了污秽。约翰将吃逾越节的筵席描述为更靠后发生的事。关于耶稣去世那年逾越节时间之讨论见马太福音第26章的补充注释,注释1。
约18:29
彼拉多就出来,到他们那里,说:“你们告这人是为什么事呢?”
【本会注释】
出来。这样公会的成员就不用进去了(第28节)。
你们告……什么。彼拉多按照常规的法律程序要求有正式的控告理由。
约18:30
他们回答说:“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他交给你。”
【本会注释】
作恶的。希腊文词语kakopoios,“作恶的”。这个词其他地方只在彼前2:12,14;3:16;4:15节中出现过,都翻译为“作恶的”。路23:32,33,39节中的“犯人”来源于希腊文词语kakourgos,“一个犯了重罪的人。”
把他交给。他们根本没有存在证人支持的正式控告理由。他们希望彼拉多接受公会的决定,不要再对整个事件进行正式调查就判处耶稣死刑。
约18:31
彼拉多说:“你们自己带他去,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他吧。”犹太人说:“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
【本会注释】
你们自己带他去。彼拉多用犹太人自己的话回敬他们,因为他们刚才所说的已经暗示似乎有他们的审判就足够了。
杀人。判处死刑的权力被认为在公元6年或稍后时期犹太成为罗马帝国一个省的时候就从犹太人法庭中被剥夺了。根据约瑟夫,“亚基老的领土现在缩小为一个省,考坡尼斯,一个主管骑兵秩序的罗马人,奉差遣去作总督,被奥古斯都(或作:亚古士督)授予全权,包括判处死刑的权力”(战争ii,8.
1
[117],Loeb卷二第367页)。在其他的事上犹太人的法庭拥有全部的司法权。在涉及死刑的事上他们只能通过判决,但是必须经由罗马总督批准。但这种程序并不总是被严格遵守,比如说司提反(徒第7章),约翰的兄弟雅各(徒12:2)都被他们杀害了,这些事情约瑟夫都记载过(Antiquities
xx. 9.
1)。
耶路撒冷《他勒目》书中所记的事可以帮助我们回想起犹太人完全(独立)司法权的丧失:“圣殿毁灭前四十年,以色列人被剥夺刑事司法权”(Sanhedrin
1. 18a,37;引自斯特克和比勒拜克,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卷一第1027页)。这一陈述的时间要素现在已经知道是有误的,但显然这个陈述是有其历史根据的。
约18:32
这要应验耶稣所说自己将要怎样死的话了。
【本会注释】
所说自己将要怎样死。耶稣曾预言自己要被钉死(见约12:32节注释)。如果耶稣要死在犹太人的手里,那他一定是被他们用石头打死。至少有两次场合犹太人因为觉得他犯了亵渎的罪而想用石头打他(约8:59;10:31-33)。米示孥引证说用石头打是对犯亵渎罪之人所用的刑罚(Sanhedrin7.
4,《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359页)。关于古代用石头行刑的方式见约8:7节注释。
约18:33
彼拉多又进了衙门,叫耶稣来,对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
【本会注释】
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这是彼拉多第二次问同样的问题了,第一次记载在太27:11节(见该处注释;参见《历》第七十七章)。
约18:34
耶稣回答说:“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
【本会注释】
你自己。即,真的是你自己有兴趣了解真理吗(参见《历》第七十七章)
约18:35
彼拉多说:“我岂是犹太人呢?你本国的人和祭司长把你交给我。你作了什么事呢?”
【本会注释】
我岂是犹太人呢。骄傲致使彼拉多否认他有任何兴趣来了解耶稣的使命。
约18:36
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本会注释】
这世界。关于耶稣来要建立之属灵国度的性质见太3:2,3;4:17;5:2;可3:14节注释。
争战。地上的王国是靠军事力量建立的,但耶稣的国度不是属于这世界的。耶稣否认了犹太人对他所谓阴谋叛乱的控告。
约18:37
彼拉多就对他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
【本会注释】
你是王吗。这个问句在希腊文中的结构表现出来的是期待一个否定的回答。
来到世间。道成肉身来到世间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恩典的国,以此为建立荣耀的国做准备(见第36节注释)。
为给真理。关于“真理”这个词的定义见约8:32节注释。经过数个世纪的黑暗和误表,那大欺骗者已经将关于上帝,世人以及救恩的真理遮蔽了。
听我的话。他们听主的话就像羊群听从牧人的话一样(约10:3,16)。
耶稣被判死刑
约18:38
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说了这话,又出来到犹太人那里,对他们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
【本会注释】
真理是什么呢。彼拉多因耶稣的话大为震撼,他想听到进一步的教训,但外面的暴徒吵嚷着要他作出决定,彼拉多没有等待耶稣的回答,因此他错过了一个金子般的机会。和腓力斯一样(徒24:25),彼拉多在等待一个更有利的机会。但是即便后来再给他更好的机会他仍旧会像现在这样拒绝的。彼拉多几年之后死于自杀(见太27:24节注释)。
查不出他有什么罪。彼拉多确信耶稣是无罪的,他应该立即着手释放他。
约18:39
但你们有个规矩,在逾越节要我给你们释放一个人,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
【本会注释】
犹太人的王。[在彼拉多面前的第二次受审,约18:39至19:16=太27:15-31a=可15:6-19=路23:13-25.主要注释: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见“耶稣的被卖、受审和钉十字架”;“受难周”,“从复活到升天”,“希律家族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将这里和可15:9节作一比较。在约翰关于审判的叙述中,耶稣出现在希律面前(见路23:6-12)早于出现在彼拉多面前,这一点通过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的比较就很明显了。
约18:40 他们又喊着说:“不要这人,要巴拉巴!”这巴拉巴是个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