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注释】
1 使徒彼得因为进外邦人的家,而受到耶路撒冷一些门徒们的谴责,5 彼得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挨次给他们讲解,18
众人听完彼得的话,就不言语了,接受了彼得的观点,19 福音传到了腓尼基、居比路、和安提阿,教会派巴拿巴去坚定那里的信徒。26
门徒们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的。27 安提阿教会中的信徒,在犹太的弟兄们遭遇大饥荒之时,纷纷照各人的力量捐钱,并且托付巴拿巴和扫罗将这些救济品送到耶路撒冷。
向耶路撒冷教会报告
徒11:1
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上帝的道。
【本会注释】
在犹太。或作“整个犹太”。上下文暗示了,当使徒彼得逗留在该撒利亚时,他与外邦人哥尼流来往的消息已经广泛传开了,可能首先传到了约帕和吕大,后来又传到了耶路撒冷。
外邦人。外邦人领受上帝的道这件事,必定震惊了当时的耶路撒冷教会。据我们所知,这是那些没有领受割礼的外邦人第一次领受基督教的洗礼,并且正式加入教会。
徒11:2
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
【本会注释】
上了耶路撒冷。那时的耶路撒冷依然是教会的总部(见徒8:14注释)。
奉割礼的。这里没有指明这些奉割礼的人是一班特殊的犹太基督徒,因为在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在所有的基督徒中,不是犹太人就是那些皈依的信徒。因此,这里所说的奉割礼之人提出的抗议可能是来自整个教会。然而,作者路加的叙述乃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的一个时日所写,那时这里的“奉割礼之人”已经成了一个特殊的派别,而且他们在基督教中所产生的乃是引起分裂的影响。因此,路加在这里的描述一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见第3节注释。
那些天生的犹太人,即没有听到使徒彼得所见的异象,也没有见到上帝的圣灵沛降在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朋友身上,这样,他们对于彼得行为的职责是可以原谅的。当这些人听到事情的经过之后,他们就满足了(见第18节),但是有许多其他地方的犹太基督徒,继续为这件事情进行争论(见徒15:1;加2:11-14)。
争辩。希腊文diakrinō,“分别”,“怀疑”,“犹豫”;“表现出不同”,“进行区别”,“反对”,“对付”(见徒10:20;11:12;15:9)。这里是指他们与彼得分开,形成敌对势力,来与彼得进行争辩。这些辩论人坚持认为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区别依然是要保留的。这就是说,基督徒仅仅可以与那些已经成为犹太教皈依者、并且顺从犹太人各项礼节之人来往。哥尼流还没有受到该撒利亚犹太人的接纳(见徒10:2注释),而且教会中那些根深蒂固的犹太化观点会趋向与拒绝接受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朋友加入教会团体。此种偏见在犹太人中间滋生,一代又一代,他们都遵守各项犹太人烦琐的礼节,而且根深蒂固,现在他们关于是否允许外邦人加入教会的事与彼得辩论并不难理解。整个犹太民族没有在短时期内对于外邦人的感觉进行一个基本的改变。
顺便叙述一下,这里众信徒轻易就可以对于彼得的行为进行谴责,证明彼得并没有被认为是教会的首领,也没有被认为是“众使徒的首领”,这一点确实是真实可靠的。
徒11:3
“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
【本会注释】
进入。见徒10:28注释。
未受割礼之人。这里的此种描述,正如犹太人所使用的,是用来讥笑、嘲讽的最基本因素。事实上,从这些人话语中,显明了他们对于彼得此种做法相敌对的强有力感受。与使徒彼得一同吃饭的人没有被称为外邦人,而是称为“未受割礼之人”,这几个字乃是虔诚犹太人口中用来大肆谴责的词。
和他们一同吃饭。使徒彼得同这些人吃饭,对于这些人来说,预备饭菜时,吃哪种食物,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吃并不重要──然而,这些事情对于犹太人却十分重要。这里的控告就是真正的论点。比较当年法利赛人对于耶稣基督的控告(路5:30;15:1,2等)。犹太人对于同外邦人吃饭的态度可以通过以下犹太教《圣经》的一段记载显明,它可能写于公元前三世纪末:
“你,我的儿子雅各,要纪念我的话,
并且要遵守你父亚伯拉罕的诫命:
要使你们与那些民族分开,
不可同他们吃饭。”(22:16;R.
H. 查里斯,《旧约坎经与伪经》第二卷第46页)
徒11:4
彼得就开口把这事挨次给他们讲解说:
【本会注释】
彼得开口…挨次给他们讲解。相当于“彼得开始向他们阐明这件事”。起先似乎徒十一章对于徒十章事件的逐字叙述,与作者路加在文学上的文章有些不大一致。有些解经家提供了一种解释:作者路加的第一次叙述是得自他在该撒利亚见到的信徒,然而后来的叙述却是来自那些耶路撒冷信徒,而且他们类似的叙述使这个事件更加真实可靠。路加在叙述使徒保罗先前在去大马色途中的经历时,也使用了同样的叙述方法(徒9;22;26章),留出了略微的不同,独立叙述,以便加强证据,正如有许多见证人一样,往往这样的叙述更加有力、可靠。
有关这个故事更详细注释参第5-17,见徒10:9-48。在对于徒11:5-17注释中,仅仅关注这些观点,在徒10章没有涉及到。叙述上的几种变化,如徒10;11,事实上没有什么重要性。
徒11:5
“我在约帕城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看见异象,有一物降下,好象一块大布,系着四角,从天缒下,直来到我跟前。”
【本会注释】
直来到我跟前。彼得的回忆中显出了生动的感触,他描述这块大布“来到我跟前”,就是指朝着彼得过来;这块系着四角的大布不仅仅从天而降,而且还移到了彼得跟前。
徒11:6
我定睛观看,见内中有地上四足的牲畜和野兽、昆虫,并天上的飞鸟。
【本会注释】
我定睛。或作“我沉思”。这里乃是另外一个鲜活的细节。这里彼得回忆了热情、迫切的凝视,他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异象。
徒11:7 我且听见有声音向我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徒11:8 我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而不洁净的物从来没有入过我的口。’
徒11:9
第二次,有声音从天上说:上帝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本会注释】
你不可当作俗物。这个从天而来的警告,直接打消了彼得对于人的判断和偏见,不是指动物的洁净与不洁净(见徒10:28注释)。
徒11:10
这样一连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
【本会注释】
就都收回天上去了。比较徒10:16对同一件事的描述,这里的记载要稍微详细一些。
徒11:11
正当那时,有三个人站在我们所住的房门前,是从该撒利亚差来见我的。
【本会注释】
我们所住的。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在将此处译作“我所住折”还是译作“我们所住的”(包括了彼得的六个同伴)有分歧。
徒11:12
圣灵吩咐我和他们同去,不要疑惑(或作:不要分别等类)。同着我去的,还有这六位弟兄;我们都进了那人的家,
【本会注释】
圣灵吩咐我。彼得做这事乃是藉着上帝圣灵的引导,使徒彼得没有同这些“奉割礼的门徒”争辩。如今这些同彼得争辩之人,乃是在与上帝的圣灵指引彼得所做的事争辩。
不要疑惑。原文证据可能(参本册注释第10页)表明了对于这些话的删节。
还有这六位弟兄。这六位弟兄曾随同彼得一路到该撒利亚,而且使徒彼得也把他们带到了耶路撒冷,这六个人的陈述将会支持彼得的论述,表明事情的真实可靠,他们也会向耶路撒冷教会阐明自己所目睹的一切。
徒11:13 那人就告诉我们,他如何看见一位天使,站在他屋里,说:你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
徒11:14
他有话告诉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
【本会注释】
得救。这些词在徒10:4-6天使向百夫长哥尼流所说的话中并没有提到,但是这里却做了暗示。哥尼流期望获得救恩,在天使答复他祈祷之时,告诉他要派人去请一位能给他讲解的人,哥尼流心里相信藉着所请的这个人,必定能指给自己获得救恩的方法。
徒11:15
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象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
【本会注释】
我一开讲。上帝的圣灵已经预备好了,一旦每一位参与的人在心理以及精神上做了预备要鉴赏将发生的事之时,圣灵就要降在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身上。无疑,彼得讲论的开场白(徒10:34-43)就引导他的听众到了这件事上。因此,当这些人预备好接受主时,上帝的圣灵也一样预备好给这些人祝福。
正像当初。这里所说的“当初”乃是指五旬节圣灵沛降。彼得这些辩护的言辞乃是说给这些在耶路撒冷的使徒以及信徒们的,因为他们也一样领受了五旬节的圣灵恩赐。这里彼得证明他在该撒利亚所目睹的一切,正如当初他们在五旬节所经历的一样。
徒11:16
我就想起主的话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本会注释】
我就想起。上帝的圣灵提醒他们,使他们想起当年耶稣对他们的教导是多么令人愉快的经历啊!这也是他们的主耶稣基督所应许要发生的事情(见约14:26)。
主的话。这里所说的特殊应许乃是指记载在徒1:5有关领受上帝圣灵的洗礼所说的。当圣灵沛降之后,似乎在门徒们看来,这应许仅仅是给他们的。如今,使徒彼得看到一个更宽广的观点,原来上帝圣灵的恩赐也赐给那些外邦人。由于他们已经得蒙上帝的悦纳,领受了圣灵的洗礼,因此,既然在上帝那里已经通过了,何况在人呢,彼得就允许他们领受水的洗礼。
徒11:17
上帝既然给他们恩赐,象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上帝呢!”
【本会注释】
像。直译是“相等的”。这些外邦人也像犹太的基督头一样,同样被上帝的圣灵所接纳。
信。直译是“相信了”,是明确的、坚决的。它涉及到“他们”,同样也涉及“我们”。因此这两个例子是相同的,正如在第15节的记述。如同使徒彼得以及其他使徒在领受圣灵的恩赐之前,怀有的信心一样,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朋友都存有此种获取圣灵恩赐的信心(见徒10:35注释)。在他们的例子中,信心的测验很多,为要使他们领受更大的恩赐,并且使他们为犹太人接受、领受洗礼、加入教会,这一点很明显。
我是谁。这句话逐字读作“我,我是谁?能抵挡上帝吗?”这里彼得是说,我怎能拦阻上帝呢?
徒11:18
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上帝,说:“这样看来,上帝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本会注释】
众人…就不言语,只归荣耀与上帝。或作“众人闭口不言语了,开始不住地归荣耀与上帝”。这里出现两个希腊文动词在时态上的不同,说明众人首先“闭口不言语了”,然后他们开始不住地赞美上帝,归荣耀给主。然而,重要的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应该使用“归荣耀”不是“不住地归荣耀与上帝”,有关“闭口不言语”的时态,没有不同之处。百夫长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朋友领受了上帝圣灵的浇灌,显然,这个事实对于不久要发生在使徒保罗和那些犹太人之间的争论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见徒15章;加2章)。上帝的圣灵藉着使徒彼得的手,在允许外邦人加入教会的事上迈出了第一步,因而,众位使徒以及其他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信徒们也给予了正式的批准。
给外邦人。犹太人自认为他们很清高,对自己的地位、身份评价很高,仿佛上帝的祝福仅仅是为他们谋划的,对其他的各个民族都怀有恶意。“你为了我们的缘故创造了世界,”这是在以斯得拉书中的记载。“至于其他的那些人民……你曾说,他们算什么,不过像是口中的吐沫……这些外邦人……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以斯得拉二书6:55-57)。他们所期望的弥赛亚乃是要拯救犹太人,并且要使他们成为一个辉煌的民族,同时他们期望中的弥赛亚还要灭绝其他一切的种族,或者把那些人掳掠到犹大做奴隶。为了使教会中正在发展基督徒从这种傲慢、自大中解脱,上帝的圣灵在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和朋友身上实行了一次非凡的显现。
由于看到了百夫长哥尼流的这次经历,教会所学得的教训乃是:上帝已经指明他拆毁了犹太人和外邦人“中间隔断的墙”(弗2:14)。使徒保罗知道基督的福音必须要完成这个拆墙的工作。耶稣基督的死已经废止了那些典型的传统礼节。基督那赦罪的恩典以及神圣的大能,分给相信的人并且使其能遵守律法,使律法所定的罪从这些罪人身上挪开了(罗8:1-4)。由于犹太人和外邦人都从中受益,白白领受恩典,所以他们之间没有区别:人人都被定了罪;但是所有相信的人都得蒙了拯救(加3:27-29
西3:10,11)。不论是外邦人还是犹太人都与上帝和好,并且与天父合而为一了(弗2:11-22)。
这就是如今所要揭示的“奥秘”(弗3:1-12)。上帝的恩典曾经在以色列的众人身上。但是他们没有认出上帝的旨意乃是要他们把这福音也传扬给外邦的各个民族。如今,在基督里一切都是清晰的。外邦人将会进入“上帝里的奥秘”,就是义的奥秘(弗3:9),其中包括在伟大救赎计划中的一切。
悔改得生命。上帝赐给人悔改的心。信心乃是从上帝那里来的礼物(罗12:3),悔改乃是随之而来的(罗2:4;提后2:25)。藉着上帝的圣灵,上帝不但给这些外邦人悔改的机会,而且也给他们悔改的经历。改变他们的内心(参耶24:7;结11:19;36:26),悔改并且得到赦免,因而接纳了他们。确实如此,彼得怎能拦阻上帝呢?
安提阿的教会
徒11:19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
【本会注释】
四散的。这里乃是在继续描述徒8:1-4所发生的事情。在谈论执事腓利向撒玛利亚人以及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传扬真理的叙述时,插入了一些离题的段落,扫罗和基利家人,使徒彼得和百夫长哥尼流以及其家人。这些离题段落为以下的叙述奠定了基础,提到了希腊人悔改信福音的事。
遭患难。在这次迫害中,扫罗也扮演着一个非常活跃的角色(见徒8:1;9:1,2)。
因司提反。在这位殉道者死后,正如徒8:1-4
的记载,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耶路撒冷城中基督徒的疯狂迫害。这次残酷的迫害驱散了城中的许多信徒。执事腓利来到撒玛利亚以及该撒利亚传扬福音。其他一些人到了腓尼基,到了推罗、西顿、以及多利买的一些城邑,也可能对于以后建立教会大有帮助,这一点记载在徒21:3-7;27:3。通过这次的逼迫,在居比路为巴拿巴和扫罗后来的工作预备了道路(见徒13:4-13),参早期教会的逼迫以及扩展。
直走到腓尼基。这个地区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其中包括推罗和西顿(见本注释第二册第67-69页)。
居比路。见徒13:4注释。
安提阿。这里是第一次提到初期教会与叙利亚首都安提阿之间的联系。除了当时的罗马、亚历山大、以及以弗所之外,安提阿是罗马帝国中最大的城市,同时,它也是一个基督教领袖的中心。也许在尼哥拉,“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徒6:5),回转后开始宣扬他新的信仰。基督教在这里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坐落在奥荣帝河,大约距离西流西亚港有15英里(20千米),安提阿大约是在公元前300年,由西流斯一世尼可达创建,而且以他父亲的名字“Antiochus”命名,渐渐地这里的财富以及重要性成为了亚细亚的领导城市。世界上在赞赏他们的作家和文学。其中有阿基司,西塞罗曾经有过著名的演说。犹文拿里意识到了安提阿人对于罗马人的生活和品味具有影响,便宣称:“我们的糟粕中有哪些是源自希腊的?叙利亚的奥伦提斯河携着它的方言和礼节,它的长笛和竖琴弦,涌入台伯河(按:意大利中部河流,流过罗马市)”(《讽刺》第三章第62-64页;洛俄伯版,第37页)。
安提阿居住着大批的犹太人,为了向他们表示敬意,希律大帝建造了一座大理石柱廊贯穿全城。安提阿是叙利亚的罗马长官,或者说是巡抚的司令部。基督教建立在安提阿比在耶路撒冷和该撒利亚更容易接近希腊文化。而且在这里你会遇到异教中那些最为诱惑人、最为下贱的崇拜形式。那里的小树林中流行着对于月桂树女神达佛涅奢艳的、偶像崇拜似的敬拜。基督教会能在安提阿立足,并且使这里成为重要总部之一乃是一项惊人的成就。
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或作“除了犹太人不向任何人讲”。当然,这件事情发生在百夫长哥尼流悔改皈依之前,或者说发生在彼得给哥尼流受洗这件事传开之前,而且这些人可能是因为耶路撒冷的逼迫而四散的门徒。他们没有得到通知,正如彼得,已经是执行耶稣基督留给他们预言性的命令:将福音传扬“直到地极”的时候了(徒1:8)。这里记载犹太人出去传道的事情,显然是要与前面彼得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哥尼流,以及下面要记述的福音工作形成对比。
徒11:20
但内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传讲主耶稣(有古卷作:也向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传讲主耶稣)。
【本会注释】
内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就这些人来说,加上他们更加习惯于漂流四海的背景,比起那些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就是对于外邦人存有强烈偏见的犹太民族,要更容易和外邦人融合在一起。然而,这些人都是谁我们今天只能对其进行猜测:可能其中包括古利奈人路求,在徒13:1他被列为先知之列;也可能还有古利奈人西门,有理由考虑是他,他也是主的一个门徒(见太27:32注释;见可15:21)。究竟是谁创建了安提阿教会,至今还是一个谜。
安提阿。见第19节注释。
讲。此处这个希腊文动词的时态暗示,他们开始说话,并且不住地向这些人传扬耶稣。
希利尼人。原文证据主要分为(参本册注释第10页)两种读法:“Hellēnistai,”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或者范围更广一些,“讲希腊文的人”,以及“Hellēnai,”希腊血统的人──或者,在新约圣经中要模糊一些,是指外邦人──根据这些证据,我们更有支持前一种说法的倾向。如果我们接受Hellēnistai,正如金雅各版本圣经所做的一样,那么我们一定认为重点是在传道士身上,代替了向大批犹太人传讲(他们中间有许多人是叙利亚人,讲的是亚拉姆语),尤其向那些讲希腊文的犹太人以及改教者传扬福音。如果这样的话,他们随从了司提反的脚踪,为使徒保罗间接地预备了道路;因为这些Hellēnestai乃是(正如一个身体)介于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与Hellēnai之间的,Hellēnai是外邦人。
然而,总之,其他的证据支持Hellēnai的读法,就是指希腊人(外邦人)。有以下几个原因支持此种说法:(1)由于Hellēnistai(说希利尼话的人)是犹太人,作者路加自然会把他们列到本章19节中的犹太人中,因此,就与本章的第20节产生不了对比。作者路加不大可能是说这些在安提阿做工的人乃是向Hellēnistai(希腊犹太人)传扬福音,因为在耶路撒冷教会中已经有大批这样的人了(见徒6:1),可能这些希腊人和居比路的教师们都是希腊犹太人。但是,如果他们开始向那些Hellēnai,就是在安提阿的希腊血统之人(外邦人),传扬真理的话,作者路加给予特殊的记述也是合乎情理的(2)犹太人与Hellēnai的对比是十分明显的(见徒14:1;18:4),如果这个希腊文Hellēnai(希腊血统的人)是正确答案的话,这里就是一个十分显著的进步。后来的记述清楚地表明,外邦的基督徒出现在叙利亚的安提阿教会(见徒15:1,28-31;参《述》第十六、十九章)(3)再者,如果这些是Hellēnai,在他们悔改之时,他们可能不全部是异教的敬拜偶像之人。也许,就像哥尼流一样,有些这样的人以及开始敬畏上帝了(见徒10:2注释),并且还参与会堂中的崇拜(参哥林多书,徒18:4)。
本章所记载的这些Hellēnai(希腊血统的人)的悔改,是在百夫长哥尼流之前还是之后,我们无法得知──因为这些数据不足以提供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似乎这些人留在安提阿,向希利尼人以及其他犹太人传扬福音有好几个月之久,在哥尼流的事情之后,居比路和古利奈人来到安提阿,开始着力传讲福音,打破福音传向外邦人的障碍。
传。见徒10:36注释。
徒11:21
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
【本会注释】
主。此处的表达在旧约圣经中十分常见,用来描述上帝对世界上所发生之事件的直接干涉。见出14:31:“以色列人看见耶和华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希伯来文是yad,“手”]
,就敬畏耶和华”。比较埃及那些术士所做的陈述:“这是上帝的手段(手)”(出8:19)。这些表达使上帝对人深切关注的真理显得如此清晰。
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这里更一步记载了教会中在人数上比较突出的增长。见徒2:47;4:4;5:14;6:7;8:6,12;见徒9:31;11:24注释。
徒11:22
这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为止。
【本会注释】
这风声。或作“有关这些事情的报告”,这些事就是指安提阿教会中那些皈依者。如果,很有这样的可能,这些皈依的人是外邦人的话,这次耶路撒冷教会欣然接受他们悔改的消息,无疑是由于教会中已经接受了外邦人的百夫长哥尼流。
耶路撒冷教会。见徒8:14注释。
逼迫和发展,大约公元34-45年
1.
司提反殉道后,基督徒遭患难四散(徒11:19-21)。
2. 从居比路和古利奈来的门徒在安提阿向外邦人传道(徒11:19,20)。
3.
巴拿巴奉差去安提阿(徒11:22-24)。
4. 巴拿巴到大数带保罗去安提阿(徒11:25,26)。
5.
在这里,第一次称门徒们为“基督徒”(徒11:26)。
6. 希律杀了雅各,监禁彼得;彼得获救(徒12:1-19)。
7.
希律去到该撒利亚在那死去(徒12:19-23)。
8. 从耶路撒冷来的亚迦布和其他先知发出将有饥荒的警告(徒11:27,28)。
9.
巴拿巴和保罗带着饥荒的捐项送到住在犹太的弟兄(徒11:29,30)。
10.
保罗和巴拿巴带着约翰·马可回到安提阿(徒12:25)。
就打发巴拿巴去。教会打发巴拿巴去是为要加强安提阿教会的工作,同时也给予耶路撒冷教会的正式批准和指导,正如先前使徒彼得和约翰被分派到撒玛利亚一样(徒8:14)。教会选定巴拿巴也许是因为他对于在安提阿教会开展的工作十分关注,能够产生共鸣。他是扫罗的朋友,巴拿巴曾经将扫罗介绍给住在耶路撒冷的几位门徒(徒9:27),他也一定清楚保罗对于外邦人悔改归主的坚定信念和期望。因此,扫罗也一定希望得到这个机会与自己同工。由于那些传道者中有居比路人,巴拿巴也是居比路人,这一点更使他有资格前去。
走到安提阿为止。可能在巴拿巴去安提阿的途中,同时也拜访了一些其他的教会。
徒11:23
他到了那里,看见上帝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
【本会注释】
上帝所赐的恩。有关注释见罗3:24注释。
就欢喜。巴拿巴在这个新的工作中,就是要求他加以批准的这个安提阿教会看到了令他欢喜的事情,对于他来说,教会中加入了众多信徒的事实乃是一个令他深感欢喜的源头。事实上,整个的基督徒经历以及程序应该是一个不间断的、丝毫不减少的喜乐。
劝勉众人。或作“开始劝勉众人”。这种时态可以理解为,它在暗示一个连续性动作的开始。
立定心志。巴拿巴期望这些人能如此说,就像诗人大卫一样,“我心坚定”(诗57:7;诗108:1)。
恒久靠主。对于耶稣基督一定要恒久地忠贞,要在他里面“立定心志‘正像前面提到的一样。巴拿巴看到了上帝的恩典在安提阿教会信徒身上运行的结果,但是他知道,正如每一位虔诚的牧师所明了的,就是人的意志、意愿,或许是因为缺少意愿,会挫败这种恩典。礼拜天教会所宣称的“一次得救,就永远得救”是极其荒谬、虚假的;人放弃信仰或者倒退,并且与人的意志联合,决不会完成使人圣化的工作。
徒11:24
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
【本会注释】
好人。或作“正直人”(见路18:18,19)。用这个词来形容巴拿巴,确实是一种极高的赞扬,无疑也表达了作者路加对于巴拿巴的个人看法。路加一定很谨慎地将这种崇高的推荐加到了他的记载中,因为在本书以下的几章里,作者不久就要记述巴拿巴与路加的好朋友以及同工,大数人扫罗所起的争论,而且因为争论,二人分开去传道(徒15:39)。
被圣灵充满。一名像巴拿巴这样品行的人,他在安提阿教会的希利尼犹太人中非常突出,不论对于那城中的犹太人还是希利尼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作者也用同样的资质、措辞来形容司提反(徒6:5)。在司提反殉道之后,教会随之而来的迫害,导致了许多人到安提阿来传扬真理。在这些人中,一定有一些希利尼人,他们曾一度很活跃,从而导致了司提反的死。
有许多人。直译是“一大群人”,暗示了与本章21节因为作工所带来人数剧增的关系。耶路撒冷教会对于所做之工作的赞成与支持,正如巴拿巴的欢喜快乐以及鼓励所流露的,他名字的意思也正是“劝慰子”,自然会增强那些迫切之工人们为耶稣基督做工的热心。
徒11:25
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
【本会注释】
他又往大数去。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它预示了扫罗将会赞成参与在安提阿教会所有的这些工作,并且也显明了巴拿巴的信心,他相信扫罗是协助做这工作的合适人选。同样也暗示了,自从扫罗离开耶路撒冷教会以后,他一直借助书信或者信使与教会保持联系。有人推断,使徒保罗可能逗留在大数以及周围地区,在那里传扬福音,并且在基利家的周边城镇中宣扬(见本册注释第101,102页;见徒15:41注释)。
去找扫罗。直译是“去寻找扫罗”。主曾经在大马色的路上向扫罗显现,并且他被称为主所“拣选的器皿”(徒9:15),要将耶稣基督的名传给外邦人听,如今,巴拿巴邀请他加入向安提阿教会之外邦人传扬福音的新工作。无疑,在听到上帝在那里所实行的大能之后,扫罗欣然接受了巴拿巴的邀请。
徒11:26
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
【本会注释】
足有一年。这里不同于先前的例子,它给出了一个确切的时间长度。扫罗曾经在大马色以及耶路撒冷传道,但是生命都遇到了威胁。然而,在安提阿教会,保罗的工作没有受到搅扰,而且有很多做工的机会,这些正适合保罗做工的满腔热诚。
和教会一同聚集。或作“在教会中”。不是在教会的会堂中──那里的教会直到公元三世纪才拥有会堂──而是在众教友中间。那些与信徒们有趣的会面,使许多人迅速接受了福音信息,与众弟兄们联合在一起加入了教会,成为了一个身体。
教训了许多人。见第21,24节注释。
称为基督徒。相当于“受到基督徒的称号”。罗马皇帝优利安,称为背教者(公元361-363年),说明了在他的年代,安提阿人民嗜好按着各人的特点起一些嘲讽式的绰号。在基督教初露峥嵘时,同样的嗜好也盛行一时。基督徒这个词的第一个音节是来自希腊文的Christos,“基督”,然而,这个词的结尾基本上是拉丁文,此类词汇还有Pompeiani,是指庞培的追随者,以及其他一些党派的名字。同样,在新约圣经的福音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词,希律党(《希律党》;太22:16),这个名字显然是在反映罗马的一个党派。也可能,基督徒这个名字是异教徒为了嘲笑众信徒而取的,有点像路德会这个词,正是信奉路德之人的敌人们在十五世纪之后用来嘲笑而使用的。
显然,基督的门徒们并没有亲自为自己起这个名字;由于使用这个名字乃是在暗示那些跟从弥赛亚和耶稣基督之人,自然,这个名字不是由犹太人起给他们的。用一种新的措辞来形容这些信徒,其原因是十分明显的。当越来越多的外邦皈依者加入安提阿教会之时,先前的任何名字都不能包括、形容这个世界性的整体。他们不仅仅再是那些拿撒勒人和加利利人了,也不局限于希利尼人,在安提阿教会信徒的眼中,教会中的这些信徒似乎是一个奇怪的大混合。因此就有了这个混合性的措辞“基督徒”,这是一个以拉丁词尾为基础的希腊文,似乎这样更适合这个世界性的人群。在后来的时日,这个先前被人辱骂的名字,却成了信徒们的荣耀:“若为做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上帝”(彼前4:16)。
然而,传统记载声称这个名字来源于安提阿教会中的第一位主教优奥帝斯。优奥帝斯之后的继任者依格那丢频繁地使用这个词。
徒11:27
当那些日子,有几位先知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
【本会注释】
当那些日子。见徒12章附注,注2。
有几位先知从…到。这里实现了先知约珥的预言,使徒彼得曾经在五殉节的讲论之时引用此预言(徒2:17),说明在早期教会要有先知出现(见徒13:1,2;弗2:20)。然而,我们不能从新约圣经的记载中收集到一些清楚的描述可以说明这里所说的“先知”究竟是什么职责。他们是一些具有属灵恩赐的人,他们有时参与传扬、讲解上帝的话语,有时他们具有预言未来将要发生之事件的大能,正如亚迦布在这里所做的(见徒13:1;15:32;19:6;21:9,10;罗12:6;林前12:10,28,29;13:2;14:6,29-37)。显然,这里先知的使命乃是在耶路撒冷教会批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成保罗和巴拿巴在安提阿开展工作。
徒11:28
内中有一位,名叫亚迦布,站起来,藉着圣灵指明天下将有大饥荒(这事到革老丢年间果然有了。)
【本会注释】
亚迦布。这位先知同后来记载在该撒利亚的那位先知是同一个人(徒21:10,11)。
藉着圣灵指明。比较徒21:11的叙述。
大饥荒。这里所提到的大饥荒可能就是约瑟夫记载的那次(《犹太掌故》第二十章2.5),他说到了底格里斯河以东亚底比尼的王后海伦娜,在她拜访耶路撒冷时,曾帮助那里的人民从亚历山大获得粮食,从居比路获得干无花果。这次饥荒也是耶稣基督在太24:7所说预言的部分实现。有关这次饥荒在新约年代表中的位置参本册注释第98,100页;徒12章附注,注1。
天下。希腊文oikoumenē,这个词是指住在地上的居民。在路2:1;4:5,以及新约圣经的其他地方,用来指当时的罗马帝国。
革老丢。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恺撒”的省略。罗马皇帝革老丢的王朝从公元4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54年,在这个时期令人难忘,因为在这期间国家频繁发生饥荒(罗马历史学家绥屯纽《革老丢生平》第十八章第2页;塔西图《编年史》第十二章第43页)。
徒11:29
于是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送去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
【本会注释】
于是门徒。这里是指安提阿教会的信徒。
照着各人的力量。显然教会实施了募捐活动,而且这次募捐是在先知预言之后就随即开展的,并不是在饥荒开始之后。显然,扫罗和巴拿巴在鼓动外邦人慷慨捐助的事上一定很积极。这是第一次由外邦人的捐项来供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罗15:25,26),而且在后来使徒保罗的工作中这一点十分突出(参徒24:17;林前16:1;林后9;Gal.2:10),而且使徒认为这是教会中犹太人以及外邦人的一种联合。在耶路撒冷教会中,那些先前的皈依者在凡物公用上所表现的慷慨磊落(徒2:45),以及他们后来所遭致的迫害(徒8:1),可能使他们比其他大部分人都遭致了贫穷的压力。因此,当这次饥荒来临之时,显明他们对于众教会很大程度上的依赖,就是那些没有受到饥荒威胁的众教会。在这件事上,安提阿教会为其他的教会树立了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榜样。
徒11:30
他们就这样行,把捐项托巴拿巴和扫罗送到众长老那里。
【本会注释】
众长老。希腊文presbuteroi,“上年纪的[人]”,也就引申为“长老”,“宗教领袖”。这里是第一次在基督教会中注明此类职位。他们可能不是指教会中的使徒,因为在徒15:2,4,6对于使徒和长老是分别记述的。因此,他们在教会组织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这里的措辞“长老”,以及这个职位在教会中负责的范围也相当广,不论是外邦人还是犹太人的生活,他们都负责。埃及的纸草记载显明这些“众长老”在当地村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当时有人向他们呼吁有关租赁田地以及缴税的问题(见J.
H. 牟尔顿以及G.
米利根,《希腊本新约圣经词汇》第535页)。在亚细亚,这个词被用来形容一个社团的成员,而且在埃及,用来表达圣殿中的祭司(见A.戴斯曼,《圣经研集》,第156,233页)。在犹太人生活中,“长老”(或者是协作希腊文的presbuteros,它们同意)是用来指派当地会堂领袖的人,正如在狄奥多土的碑铭上显示的一样(见徒6:9注释)。它也被普通信徒(希伯来文写作.
zeqenim)用来形容犹太公会(见徒4:5注释)。因此,这个词用在早期基督教中,乃是指这些人的职位在当地教会负有主要责任。除了这些对于当地教会负有的责任之外,除了他们对于当地教会所负有的种种责任之外,耶路撒冷教会中长老的职位或多或少与犹太公会中的zeqenim职分有些相似,由于他们,连同使徒,正如在徒15章的记载,有权力管理他们所在之团体之外的信徒组织。在此处的例子中,安提阿教会中的信徒慷慨捐输,将这些款项托付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带到耶路撒冷交给那里的长老,以救济那些需要的信徒。
在初期教会,长老也被称为episkopos,“监督”,这个希腊词翻译为英文就是指“主教”。尽管按照历史记载,至少是从公元三世纪开始,这两个措辞“宗教领袖”(长老)以及“主教”才开始代表教会中两个不同的职分,但是根据新约圣经中有关使徒时代的证据表明,使徒时代,这两个措辞是指相同的职位(参提前3:2-7以及多1:5-9;见徒20:28注释;参腓1:1)。罗马的革利免(约公元96年)似乎是在使这两个词平等(《写给哥林多的信》第44页),以及屈梭多模(大约公元407年)宣称,“在先前,长老们被称为监督[或者说是主教]和基督的大臣[或者是执事],监督就是指长老”(《哥林多书信讲演》第1页,在米聂著的《革瑞卡教父学》第六十二册第183栏)。
根据雅各的书信记载,教会长老的职责中包括拜访病人,要为病人恢复健康献上代祷,也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那病人,以致能康复(雅5:14)。有关教会中长老以及主教职位发展注释见本册注释第26,38-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