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注释】
3 使徒保罗亲手劳碌谋生,并且传福音给居住在哥林多的外邦人听。9 主使保罗见异象,藉着异象鼓励保罗继续传扬,不要怕。12
保罗被控告,被人带到亚该亚方伯迦流面前,但是迦流不管此事,便被释放了。18 之后,保罗经过许多城市,坚固众门徒。24
亚波罗,他比亚居拉和百基拉更有学问,受到过更好的教育,28 亚波罗大力传扬基督,果效非凡。
保罗在哥林多
徒18:1
这事以后,保罗离了雅典,来到哥林多。
【本会注释】
保罗离了。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此处“保罗”的删节,而是读作“他离开”。
来到哥林多。哥林多在雅典西南方向约40英里处(64千米)。使徒保罗可能沿着哥林多的地峡行驶,也可能保罗是在海上从比雷埃夫斯到森可瑞。哥林多城是在地峡上(连接两块大陆的狭窄陆地),而且在各边的海岸上都有港口──其中一个是在东边的森可瑞,另外一个在西边的里齐屋牧。在很早以前,就是在古希腊的时候,这里就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商业给这里带来了奢华和败坏。此处就记载,使徒保罗进到了这里的各港口,而且在这里,保罗将要赢得的信徒,要远超过在雅典的数目。
徒18:2
遇见一个犹太人,名叫亚居拉,他生在本都;因为革老丢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新近带着妻百基拉,从意大利来。保罗就投奔了他们。
【本会注释】
亚居拉。一个拉丁文名字,“鹰”,相当于希腊文中的“Akulas”。“Onkelos”一词可能是另外一种书写形式,这个词是由一位犹太人的塔古姆斯传统作家最先使用的(参本注释第五册第95,96页)。当犹太人居住在异教国家的时候,他们使自己的名字起自动物,这乃是犹太人惯常的倾向。
他生在本都。直译是“按照种族是本都人”。由于犹太人被驱散,所以在小亚细亚的众省份中都充满了犹太人家庭,正如我们在整个《使徒行传》中看到的一样(见徒2:9,10;参彼前1:1注释)。在耶路撒冷过五旬节的时候,就是圣灵沛降的那次五旬节就有从本都来的犹太人(徒2:9)。在罗马将军庞培打败本都王米丝瑞德茨之后,这件事大约发生在一个世纪之前,本都就被罗马统治,听从罗马的支配。
新近…从意大利来。参以下“革老丢命令”注释。
百基拉。这个名字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过(提后4:19;参最准确的希腊原文中有关罗16:3;林前16:19的记载),但是使用了不同的形式“Prisca”;这是一种爱称。Prisca这个名字可能反映了与希腊文gens之间有联系,或者是在氏族上与Prisci有关联,后者出自最早的古罗马时代,为城邦供应了一系列的执政官和领事。亚居拉和百基拉的婚姻可能是一个榜样,说明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之犹太人在罗马名门妇女中的影响。好几次在叙述他们二人的时候将百基拉的名字列在前面(徒18:18;罗16:3;提后4:19),她可能是一个出身名门的罗马人。在本章提到百基拉参与了给亚波罗讲解上帝的道一事(见徒18:26)说明百基拉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妇女。
这夫妻二人是否是听过保罗的讲论之后才悔改,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无法确定下来,但是某些事实说明他们并不是保罗所赢得的信徒:(1)关于他们是否曾领受过保罗的教训,叙述中保持沉默,正如对吕底亚的记载一样(徒16:14),如果他们曾经听到过保罗的教训,作者路加是不会省略不谈的。(2)使徒保罗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他们(徒18:3),甚至保罗还没有在会堂讲论之前就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一点可以暗示一种同情的态度。
革老丢命。有关犹太人被驱逐出罗马城的记录(参本册注释第80页),罗马历史学家绥屯纽这样说:“由于在基里斯都(有人认为这是“基督”一词的误写)的煽动之下,犹太人不断进行搅扰,他[革老丢]就将犹太人从罗马驱逐了出去”(《恺撒生平》第五章.25.4;洛俄伯版,《绥屯纽》,第二册第53页)。在这个时候,在罗马城居住着大批的犹太人,他们已经定居在了那里,以耶尼卡勒为他们的后台(参使徒保罗在罗马)。这些定居在那里的犹太人对于罗马的上层阶级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聚会会堂,以及祈祷的场所(参徒16:13);他们得到皇恩被称为是religio
licita(一个合法的宗教);这些犹太人还沿着亚壁古道(一条古罗马大路)保留着他们自己的墓地;罗马皇帝下令将他们驱逐出境的布告似乎是突如其来的布告;史学家绥屯纽认为,一个称为,用拉丁文写作“Chrestus”(基里斯都)与皇帝下达的这项命令有关。关于这个人,绥屯纽没有更多的记载。但是在那个时代,希腊文中的“i”和“e”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而且特土良(《护教书》第三章第5页)说,那个希腊名字“Christos”常常与“Chrēstos”发出相同的音,后者的意思是“好的”,“有用的”,或者是“善良的”。对于罗马皇帝革老丢命令的一种较为可能的解释就是:在五旬节之后,有大量的基督徒来到了罗马,在许多地方发生了混乱,正如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徒13:50),在路司得(徒14:19),在帖撒罗尼迦(徒17:5-8),以及庇哩亚(徒17:13)。基督这个名字常常挂在那些接受之人的嘴边,同时那些拒绝基督是弥赛亚的人也常常提起这个名字。因此,罗马的行政官员,例如亚该亚的方伯迦流,似乎对于犹太人名目、言语以及律法的事并不关心(徒18:15),他们很容易就认为这些人所说的基督就是某个党派的领袖,可能还会猜想(正如在帖撒罗尼迦一样,见徒17:7)这位领袖是否也想登上地上的君王宝座,统治万民。这样的解释就可以说明所发生的那些混乱,以及一些名字的混淆,还有罗马皇帝驱逐犹太人出罗马城的法令(见本注释第五册第71页)。
亚居拉和他的妻子百基拉被驱逐之前一直居住在罗马城,因为在罗马有许多的犹太人,或许是他们的子孙,是一些自由民(见徒6:9注释),很可能亚居拉,或者他的父母,就属于这个阶层的人。后来使徒保罗在罗马书提到亚居拉和妻子百基拉(罗16:3)似乎有回到了罗马。如果他们的确又返回了罗马,那么这件事必定是在他们同保罗在以弗所之后发生的,因为保罗在那个城里写哥林多前书的时候,他们同使徒保罗在一起(林前16:19)而且他们所居住的房子也正是以弗所教会信徒聚集崇拜的地方。如果当保罗在写提摩太后书的时候,提摩太在以弗所的话,那么他们依然停留在那个城市(提后4:19)。有关他们迁移的事情我们只知道这些。
至于第一个到罗马传讲这真实,并全新之信仰的传道人是谁,通过以下一些数据我们就可以相成一个观点:(1)自从没有罗马的犹太人参加五旬节之时,他们收到一些关于巴勒斯坦发展的明确消息以来(巴勒斯坦的福音传播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可能还没有超过二十五年(2)那些参加五旬节的人乃是“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徒2:10)(3)在那些与执事司提反辩论的希腊犹太人中,有许多都是罗马的自由民,而且司提反本人可能也属于自由民的阶层(见徒6:5,9注释)(4)安多尼古和犹尼亚,就是使徒保罗在致罗马的信中所问候的两个人,“他们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比我(保罗)先在基督里”(罗16:7)。因此,在以上的这些人中,很可能有一位是罗马教会的创始人,并不是使徒彼得,尽管在一些著作中记载了彼得的荣誉。每一件事情都表明,在罗马城中的基督教神学理论,就好比执事司提反所提出的伟大原则一样,司提反对于福音的理解程度大大地影响了使徒保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亚居拉和百基拉夫妇在哥林多的时候,如此轻易地接受了使徒保罗。很可能使徒保罗在罗16:3-15
所提到的那些人都是在罗马皇帝革老丢统治时期被驱逐出罗马城的,但是他们后来又返回了罗马。
徒18:3
他们本是制造帐棚为业。保罗因与他们同业,就和他们同住做工。
【本会注释】
和他们同住。根据《他勒目》(《住棚节》5lb;宋西诺版,第245页),至少在亚历山大城,他们会堂的崇侍中,各类手工艺人都坐在一起。任何一个陌生人来到之后,都可以很快在会堂中找到他同行的手工艺人,而且可以获得和他们居住在一起的权利。如果在哥林多也实行此种惯例的话,可能使徒保罗很快就找到了食宿的地方,并且和亚居拉以及百基拉一起制造帐篷谋生。
制造帐篷为业。由于使徒保罗的家乡是大数城,所以制造帐篷可能是使徒保罗很容易学会并且付诸实践的一种本领。当时的大数城,后来也是如此,以粗糙山羊毛织物出名,对于海船帆布和帐篷的需求量甚大,而且整个罗马帝国的基利家省都很著名,希腊文的基利家写作“cilicium”。本都省,亚居拉就是来自这个省,也因相同的产品而闻名,这些原材料──山羊──就是在大数山以及周边山脉的山坡上吃草的羊群所提供的。虽然使徒保罗家庭背景似乎优厚,在加上他曾经受到过高等教育,但这一切事实并不能使他免于学习技能,因为有一句希伯来谚语这样说:“不教授自己的子女一样职业便是教授他们作贼了”,这样的教训在希伯来家庭中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举个例子,伟大的犹太圣经注释家希勒尔就是一名木匠。因此,使徒保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也靠着自己的手艺亲手劳作过活,正如他在帖撒罗尼迦时一样,这样也可以使保罗自己避免任何谣言他藉着在希腊人中传扬福音而利己的控告(林前9:15-19;林后11:7-13;见帖前2:9)。保罗开始在哥林多以一名新手工艺人的身份在犹太人的工厂中工作,并且获得应得的工价,或者是在那里作为一名助手,整个哥林多城里的人还不知道他有什么不同与其他犹太人的地方。
徒18:4
每逢安息日,保罗在会堂里辩论,劝化犹太人和希利尼人。
【本会注释】
辩论。使徒保罗总是首先到犹太人的会堂传扬真理之信息(见徒13:5,14注释)。但是在哥林多,以及后来在以弗所(徒19:8,9),当他在城市停留之时无法全期在会堂里讲论,所以就到外邦人那里去了(参徒18:7)。
每逢安息日。使徒保罗在哥林多至少呆了一年零六个月(见第11节)。
劝化。或作“试图说服”。
希利尼人。希腊文Hellēnai,可能不是讲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也不是那些在这个词专业意义上所指的皈依者,而是像其他地方的记载(见徒11:20注释),是指那些外邦人。使徒保罗可能在会堂里遇到了一些这样的人,如果他们是“敬畏上帝的人”的话(见徒10:2注释),那么,他必定在业务和别处与其中的许多人有过接触。
徒18:5
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的时候,保罗为道迫切,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
【本会注释】
西拉和提摩太…来的时候。或作“当西拉和提摩太下来的时候”,就是说“从马其顿来”。帖前3:2的记述表明,显然,当使徒保罗在雅典的时候,提摩太曾经去了雅典见到保罗,但是保罗几乎立刻就分派他去帖撒罗尼迦教会,不但扶持教会,同时也了解更多关于那教会的情况。提摩太带着帖撒罗尼迦信徒信心和爱心的好消息回来了(帖前3:6)。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从马其顿来的弟兄”(林后11:9)补足了使徒保罗的需要。
保罗为道迫切。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他为要传的道[就是真理的“信息”]
不舒服[或者是“感觉有压力”]。标准修订版圣经的语势没有这么强烈;上面记载使徒保罗“使徒保罗忙于传道”。由于自己知道上帝的道,所以保罗感觉自己内心中有一种推动力,不能不传(参诗39:3)。我们并不确定是否西拉和提摩太的到来会推动使徒保罗传道的压力,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我们很难了解。没有任何记载和意向可以表明他们所带来的这些礼物是保罗的传福音工作比较闲散轻松了,尽管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带来的这些礼物可以是使徒保罗全力以赴不停地从事传福音工作,不需要再为生计花时间,但是林前第9章叙述反对了这种观点。保罗自己已经有很大的压力迫切传扬上帝之国的信息,无疑,西拉和提摩太的到来,他们对保罗所说的那些鼓励话只能加大他做工的迫切。
证明耶稣是基督。或作“正在证明耶稣就是基督”,强调了耶稣就是那受死的弥赛亚,那位拯救者,犹太人确实应该知道这些真理。
徒18:6
他们既抗拒、毁谤,保罗就抖着衣裳,说:“你们的罪(原文作血)归到你们自己头上,与我无干(原文作我却干净)。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
【本会注释】
抗拒。或作“将他们列在敌对的范围”。这里的动词暗示了强烈的反对含义,是一种整个敌军部队逼近的反对力量。对于使徒保罗的反对乃是有组织,并定意如此行的。
毁谤。希腊文blasphēmeō,“邪恶的讲话
[对某人讲]”,“责备”,“亵渎、辱骂”。这个词来自希腊文中的blax意思是“愚蠢的”,和phēmi,“说话”。当然,无根无据的责备就是“愚蠢的讲话”,亵渎就更甚了。在这个例子中,犹太人的毁谤话中无疑会包含那些邪恶的言语,不仅仅是敌对毁谤使徒保罗,而同时也在辱骂耶稣基督了,这样就成了完全意义的亵渎。比较彼后2:2所使用的blasphēmeō(毁谤):“便叫真道因他们的缘故被毁谤”。在徒19:9节也记述了同样的行为,尽管在那里使用的词不一样:“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这些再次发生的犹太人的骚扰,显然已经在罗马城中发生过了(见徒18:2注释),而且在许多不同的地方也发生过多次(见徒13;14章等)。在保罗书信中所记载的“被上帝圣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像这句话后半句之类的表达就属于毁谤范畴(林前12:3,标准修订版)。
就抖着衣裳。有关这个动作的重要含义见尼5:13注释;太10:14;徒13:51。这乃是一位犹太人对众位犹太人的行为,抖衣服的动作体现了使徒保罗的愤怒,这个动作较比其他动作更能体现当时的心情。这乃是使徒保罗最后的恳劝了。保罗呼吁那些犹太人悔改,以及呼吁他们良心的动机反而遭到了这些人畜生般的暴力抗拒。
罪(原文作血)。这里保罗在原文使用了“血”这个词,意思是“毁灭”,用在比喻性语言的表达中(参书2:19)。这样的思想以及用法实质上是来自希伯来文(见太27:25注释)。比较先知以西结所说有关自己作为一名守望者,负有职责的详细定义(结3:18,19)。
往外邦人那里去。见徒13:46注释。显然,使徒保罗这里所说要离开犹太人的话仅仅是指离开当地的犹太人,到外邦人那里去传扬福音。使徒没有放弃他在犹太人中间一切的工作,而是仅仅放弃了向哥林多犹太人传扬福音的工作(参徒9:15;19:8)。
徒18:7
于是离开那里,到了一个人的家中;这人名叫提多犹士都,是敬拜上帝的,他的家靠近会堂。
【本会注释】
到了一个人的家中。保罗用这所房子来作教训人的工作,并进行崇拜。他可能依然和亚居拉以及百基拉住在一起。
犹士都。这是一个罗马的姓氏(参徒1:23)。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应该是提多犹士都。然而,此处的事实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这个名字与加2:3提到的提多是一个人,使徒保罗后来留那位提多在克里特岛。提多这个名字在罗马名字中十分普遍。然而,被使徒保罗派往克里特岛的提多与哥林多教会信徒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林后7:14;8:16,23所叙述的一样。此处的犹士都乃是一名没有受割礼的外邦人,就和提多一样,但是这位犹士都参加会堂中的崇拜,被称为“敬畏上帝的人”(参以下“敬拜”注释)。
敬拜。希腊文sebomai,“崇敬”,“崇拜”。此处,这个词所使用的结构是指“宗教皈依者”(徒13:43),和“虔敬的希利尼人”(徒17:4;见徒10:2注释)。因此,他的房子便成了一个合适的聚会场所,因为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能进入会面聚集,而且对于外邦人来说,进入他的家要比进入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家更为容易,没有顾及。
靠近。或作“毗邻”;“隔壁”(修订标准版)。显然,使徒保罗在哥林多的犹太人会堂被拒绝之后,他选择了会堂附近一个聚会场所,这样,对于那些可能会对福音改变看法的犹太人来说,也可以随时造访。但是,选择这样一个接近的场所也无疑会遭至额外的仇恨尤其是当保罗的拥护者开始渐渐增多的时候,而且甚至连管会堂的一家人都接受了福音,这更令某些人愤愤不平(第8节)。
徒18:8
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还有许多哥林多人听了,就相信受洗。
【本会注释】
管会堂的基利司布。这里的“管”一词就包含着“首要”的意思。在林前1:14提到过这位基利司布,使徒保罗亲自给他施洗。他在犹太人中间的领导地位──悔改之前,以及他的全家都接受福音的事,在基督徒中间都颇受关注。
就相信受洗。希腊文中这两个动词的结构表明了有一个未详细说明的连续时期之过程。在这些皈依者当中还有该犹(林前1:14),也许他是比其他人社会地位都高的人,在基督徒中,这个人由于自己的好客而众所周知,并且在保罗第二次拜访时,将他作为客人接待(罗16:23)。司提反一家的成员,就是“亚该亚初熟的果子”,他们显然列在此处最初的皈依者当中(林前16:15)。保罗曾亲自给这些人施洗(林前1:16)。同样,以下这些皈依者也是当时,或者是其后不久悔改的人:福徒拿都和亚该古(林前16:17);革来,一个显著的女皈依者(林前1:11);城内管银库的以拉都和兄弟括土(罗16:23);以及以拜尼土,也在“亚该亚初熟的果子”之中(罗16:5)。这个时候,西拉和提摩太同保罗在一起,无疑,是他们给大部分皈依者执行了洗礼(林前1:14-16)。
徒18:9
夜间,主在异象中对保罗说:“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
【本会注释】
主…说。或作“而且主说”。这里是给予保罗的另外一个异象。显然,通过主对使徒保罗所说的话来判断,保罗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正在渐渐失去勇气,而且正面临肉体伤害的危险。保罗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接受了那来自马其顿的呼吁(徒16:9,19),但是,这里主亲自向他的仆人保罗显现。在保罗这一生中,上帝的异象曾经在许多不同的巨大危机之时向他显现。在他一开始悔改的时候,主耶稣就亲自向他显现,他第一次看到了主(参徒9:4-6;参《述》第十二章)。后来,他曾经在耶路撒冷圣殿所见的异象中听见了同样的声音,也看见了同样的主的形象(徒22:17-21)。现在他又一次看见了主,并且听见了主的声音。
不要怕。或作“停止害怕”。这话暗示了在这个时候,使徒保罗多少有些害怕、消沉,同时也感觉他正在试图为主的工作而担负的任务是如此沉重。因为因着保罗的传讲而相信并悔改的人大部分都是那些奴仆阶级的人,或者是一些自由民;那些与自己所有的修养、文化相应的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希利尼人,似乎都很不容易接受他所传扬的信息(参林前1:26,27)。无疑,他自己当时在肉体上也遭受着危险。他已经看到了那些犹太人的辱骂、斥责,他们要实行肉体暴力。这些事情很容易再次发生。这里,主和蔼地对使徒保罗说了以下的话,“不要害怕”。
讲。或作“不断地讲”。
不要闭口。或作“不要开始保持沉默”。在软弱之时临到试探,不造就人的话确实不应该说,应该保持沉默。但是这乃是对使徒保罗的劝告,要他不可闭口不传,而是要比先前更加勤奋地传扬。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保罗所作的见证。先知以利亚也经历过类似气馁的危机时刻(王上19:4-14),而且先知耶利米所经历的还不止一次(耶1:6-8;15:15-21)。
徒18:10
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
【本会注释】
有我与你同在。在希腊原文中,这里的“我”是被强调的。这里耶稣基督在吩咐保罗不要闭口,要大胆传扬福音的同时还附带着一条应许,这应许也正是保罗这一刻所需要的。尽管人们抵挡他,但是有主基督与他同在。那曾经宣布给整个教会的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太28:20),现在也向使徒保罗个人再次宣布了──“有我与你同在”。尽管顺从这命令意味着一个受痛苦的生活,但是这条应许向使徒保罗保证那些邪恶的计谋是不会得逞的,主会制止那些密谋诡计,而且保罗的工作不会永远都受到阻碍。
下手害你。这里或作“伤害你”,“虐待你”。主基督并没有应许保罗不会受到任何攻击,也没有应许他会脱离一切的苦难。但是基督不会允许敌人对他实施暴力。对于使徒保罗来说,这个保证就意味着几个世纪以前先知以利沙所学得,并宣布的话一样:“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多”(王下6:16)。
许多的百姓。这里所说的话就像在回忆往事,因为当年先知以利亚软弱的时候主也向他说了类似的话,“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王上19:18)。即使在哥林多那些极为邪恶、混乱的人中间(林前5:10,11),也有正直的生灵,他们渴望着拯救,并且在等待呼召去悔改。使徒保罗以及的同伴们必须要发出这样的呼召。
在这个时期,哥林多城乃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之一,依人看来,这里十分重要,从一开始就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地位。通过后来使徒保罗写给这个教会的书信可以看出哥林多教会的重要性,并且可以得知这个城市中有着广大的基督教团体。夜间上帝藉着异象赐予使徒保罗怜悯的保证,告诉他在这里的讲论会大有收获,蒙主祝福。保罗起来,得了安慰,预备好担负各样的担子。
徒18:11
保罗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将上帝的道教训他们。
【本会注释】
保罗…住了。希腊文“kathizō”,“坐下”,“安顿在一个地方”。这个动词表明了一种持久性和连续性。
一年零六个月。使徒保罗在哥林多所花费的时间不但使保罗有机会在那里建立、组织一个教会,而且也使他有机会在周边的地区传扬福音,例如坚革哩港(见罗16:1)。保罗除了向哥林多人传扬福音并教导之外,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写了致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两封书信,这两封信被认为是使徒保罗所写最早的书信,也许还是整本新约圣经的最早篇幅,除非有人偏偏要把雅各书排列的更早一些。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二封书信开始就写到(林后1:1),“写信给在哥林多上帝的教会,并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这清楚地表明福音的传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城市之内了。保罗意识到这大面积的收获乃是上帝在异象中所说之应许的实现,同时这异象也使保罗预备好承受下一迫害的时期。
徒18:12
到迦流作亚该亚方伯的时候,犹太人同心起来攻击保罗,拉他到公堂,
【本会注释】
迦流。起先,这个人的全名是“玛卡斯·阿尼屋司·诺瓦塔”,但是自从他被一个名为“路西斯·友倪屋司·迦流”的富有罗马人领养之后,就被人称为尤尼司·阿那屋斯·迦流。他就是斯多亚学派哲学家塞涅卡的哥哥,塞涅卡就是罗马皇帝尼罗的辅导老师。塞涅卡曾经送给自己的哥哥,就是这里的方伯两本论文丛集:《愤怒》和《蒙福的生活》。迦流可能在公元51年到公元53年作亚该亚省的方伯(见本册注释第98页)。在迦流从亚该亚退职之后(由于当时热病的袭击)(塞涅卡书信civ.1),他返回了罗马。起先他赢得了罗马皇帝尼罗的青睐,但是最终这位暴君对他又产生了不满,根据某个记载,他最终被尼罗处死。另外一个记述提出,他最终的结局是自杀。然而,塔西图声称,迦流仅仅“由于自己弟弟塞涅卡的死而惊慌”并且恳求尼罗挽留他的生命(《编年史》第十五章第73页;洛俄伯版,《塔西图》,第四册第333页)。
方伯。见徒13:7注释。这里作者路加也显示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就是准确记录官衔的习惯。在罗马皇帝提比留统治时期,亚该亚省──包括马其顿省以南的整个希腊地区──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帝国省份,因此,这里由罗马帝国派遣的方伯进行管理。但是大约在公元44年,由于这里不再需要军队的直接控制,罗马皇帝革老丢下令使亚该亚再次成为参议院省份(塔西图《编年史》第一章第76页;绥屯纽《恺撒生平》第五章25.3)。因此,在使徒保罗时代,就是保罗这次拜访哥林多的时候,这里再一次由方伯治理。
犹太人起来。显然,这些犹太人希望藉着同心协力抵挡保罗就可以获得长官的批准,将保罗从哥林多城里驱逐出去。
公堂。按照这些省份中罗马长官的习惯,他们通常是定在某些日子,在集会上或者是在市场,就是进行交易的公共场所进行审问(见徒19:38注释),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向他们上诉,来解决他们的冤情和不平。显然,这里犹太人就利用了此种便利来上诉。但是,对于方伯迦流来说,他们乃是一批控告本族同胞的犹太人,之所以控告乃是因为这人的教导有错误之处。如果迦流是后来从罗马来的话,他可能就会听说那里关于“基督”所引起的动乱(见徒18:2注释),而且就会认为这次犹太人的混乱乃是为了同样的事。见本册注释第448,449页的图解。
徒18:13
说:“这个人劝人不按着律法敬拜上帝。”
【本会注释】
这个人。希腊文houtos,“这”或者是“这一个(人)”,是一个指示性代词,清楚地表达了他们对于保罗的藐视,因为他们期望保罗在迦流心中留下恶劣的印象。
律法。显然,通过这里犹太人向方伯所陈述的案件,并不是指摩西的律法,而是罗马帝国的法律。这些控告者的想法是这样,按照当时的法律,尽管犹太人被驱逐出了罗马,但是犹太教依然是一个合法宗教,罗马帝国可以容忍,同时也给予认可。因此,他们的控告显然就不能还是有关犹太人宗教的问题,但是使徒保罗所传讲的乃是一个新的宗教,并没有被认可(参徒17:7注释)。
徒18:14
保罗刚要开口,迦流就对犹太人说:“你们这些犹太人!如果是为冤枉或奸恶的事,我理当耐性听你们。
【本会注释】
开口。这是一个普通的习惯用法,用来引出下面的正式演说(参太5:2;13:35;徒10:34)。使徒保罗将要开口采取一种正式的辩护,但是这里显明是没有必要的。
迦流…说。迦流如果不听讼任何有关新基督教运动之案件的话,那么他也许就不会长期在亚该亚居住下去。无疑,他了解犹太人那些头痛的争执。同样,他可能还知道有关使徒保罗的一些事情。但是,从他个人的立场来看──他是一位哲学家和政治家──这并不是自己应该审问的案件,不应该予以理睬。迦流并没有试图在罗马帝国所认可的宗教与那些没有被认可的宗教之间,划上一条明显的界限。
冤枉或奸恶的事。相当于“不道德的行为和邪恶的事情”。以下的两件事情,罗马的长官会进行审问:(1)一切邪恶的事(参徒24:20),或者不公正的行为,以及(2)一切包括不道德的穷凶极恶之事。在处理这些案件之时,长官就会执行自己的职责,因为他们就是罗马法律的管理者,同时也要维护其公正。这里的两种表达指出了公开的恶行,例如抢劫、袭击、斗殴、强奸等;第二种主要指明了一切欺诈性的行为。
理当。或作“按着道理”,“正规来说”。
耐性听你们。这里是指,我应该听完你们的案子。这个动词也用来作为一个专业的词汇,表达继续听别人的牢骚。迦流所说的话显明他们罗马人认为自己的耐性要高于这些有耐性的犹太人。但是如果他们的案件有正当的理由被批准的话,犹太人就自然会享有罗马官员的耐性听讼,迦流会探究属于他职权范围和罗马法律之内的一切案件。
徒18:15
但所争论的,若是关乎言语、名目,和你们的律法,你们自己去办吧!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审问”;
【本会注释】
言语、名目。或作“话语和名称”。无疑,如果这些犹太人有机会的话,就会尽可能把更多有关保罗的教训上诉给迦流。但是,耶稣是不是基督对于罗马人来说完全是一个神学定义,在罗马的法律中没有此类规定。如果迦流曾经在罗马听到过“基督”这个名字的话(见第2节注释),他会不加思索地按照罗马帝国规定处理,并且尽快摆脱这些犹太争论者(参徒23:29)。
你们的律法。直译是“根据你们的法律”。通过这里的强调可以得知,迦流清楚表明他识破了这些人关于犹太人律法的诉讼。在他们的眼里,更关心的是犹太人的法律,而不是罗马的律法,迦流拒绝审问,自己也不愿意参与。
不愿意审问。这里强调了方伯迦流对于这个案件不予理会,这句话照字面意义上讲应该读作,“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审问”。希腊文中强调“审问”一词,同时也强调了代词“我”。迦流放弃了对于这个案件的司法审问,因为它不涉及罗马的法律。
徒18:16
就把他们撵出公堂。
【本会注释】
把他们撵出公堂。当时在场的一定有许多人,迦流坐在中间,可能是在一个广场,也可能是古罗马的市场,在迦流旁边有他的扈从和官员,现在,他命令将那些烦人的争论者清除出去,以为他们所控告的涉及“言语和名目”。在哥林多这个繁忙的商业城市里,有许多适合迦流审问的案件,对于这些无聊的宗教问题,迦流不予理睬。
徒18:17 众人便揪住管会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这些事迦流都不管。
【本会注释】
揪住。参徒16:19;17:19。在徒21:30
记述耶路撒冷城中那些暴徒们的暴力行为之时也使用了同样的动词,之后不久(同上第33节),就是在千夫长营救保罗之时,他也是以此种行为对待保罗的。
所提尼。这个名字十分普通;毫无疑问,他就是在林前1:1提到的那位“所提尼”,虽然遇到了逼迫,但是这位会堂的领袖可能在后来悔改了,正如使徒保罗自己一样。
管会堂。所提尼显然是在先前管会堂的基利司布悔改之后才成为会堂的领袖(第8节)。他可能很愿意在迦流面前,藉着提出直接反对保罗控告来显示自己对于抵挡基督徒们的热心。作为发言人,他一定会引起周围群众的注意,而且围观的群众当中必定有许多希利尼人。毫无疑问,这些人发觉了迦流口气中所带有的轻蔑,因此藉着他那对于这些人不利的决定给他上了一课,是很粗暴的一课。或许是所提尼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之后,犹太人便又换了新的领袖(见以上“这些希利尼人”注释)。无疑,使徒保罗在这里的外邦人中间没有什么同情者。不论如何,群众都选择了所提尼为他们特殊关注的对象。
打他。或作“开始打他”。
这些事迦流都不管。迦流的所宣布的反映了人类对于向世界显明的真理漠不关心。但是,迦流说这话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认为宗教的事情是无关紧要的。他只是意识到了自己合适的司法管辖范围。方伯迦流的统治一定对于基督教的传播起到了一个帮助作用,这乃是一个先例。
有关罗马人对于犹太人生活所关注的方面(参第14节),参本注释第五册第60-62页;第六册第59,60页。
保罗回到安提阿
徒18:18
保罗又住了多日,就辞别了弟兄,坐船往叙利亚去;百基拉、亚居拉和他同去。他因为许过愿,就在坚革哩剪了头发。
【本会注释】
住了多日。使徒保罗曾经居住并工作在这里有一年零六个月,这期间相对来说比较安宁(第11节)。在这个时期之后,或者是说在这一年零六个月的后期,他就被犹太人拉到了公堂,来到了迦流面前。在这场危机之后,使徒保罗又获得了一个和平的时期,在这期间又进行了一番工作。
往叙利亚。这次旅行的动机可能有以下几个:(1)正像后来显明的一样(见徒20:3,4注释),无疑,他期望亲自将门徒们所募捐的款项送到耶路撒冷(参罗15:25,26;加2:10)。很清楚,当使徒保罗决定要返回的时候,他想能尽快赶到耶路撒冷,为此他拒绝了以弗所信徒的挽留,尽管他的那里的讲论要比其他地方的讲论更为成功,因为连以弗所城中的犹太人都几乎要接受了(2)他最近所发的誓约要求他拜访圣殿(3)保罗希望能够汇报自己在外邦人中间所做工作的结果,尤其到现在为止依然被冷漠的那些马其顿和亚该亚宗教(参徒15:4)。
百基拉、亚居拉。见第2节注释。
坚革哩。这里是哥林多东边的一个港口,坐落在萨罗尼克湾。罗16:1的记载暗示了这里组织建立了教会。使徒保罗称赞了坚革哩教会中的女执事非比在基督徒服务上的热心,表达了自己对于她的感激之情(罗16:2)指出他与坚革哩教会有着亲密的接触。可能是保罗本人建立了这里的教会。
愿。我们很少会怀疑这里所说的“愿”是个人所许的愿,是对于临时性拿细耳人之愿的一种改进形式,在民6:1-21记载了这个条例。临时性拿细耳人的“愿”要求与世界隔离,并且与普通的生活分离(这里的“拿细耳人”意思就是指“分离”或“归为圣”的人)。在做拿细耳人期间,“清酒、浓酒都不可喝”,也不可以剃头、刮脸。在所许之愿,就是这个洁净的日子将要满的时候,许愿之人就要在圣殿里剃头,而且要在平安祭下面的火上烧掉自己的头发。完成所许之愿的时候,徒21:24的拿细耳人就剃了头。显然,距离耶路撒冷较远的人可以将头发剪短,然后将剪下来的头发带进圣殿,当他们剩余的头发被剪下来的时候,要将这些头发一起奉献。这就是使徒保罗起行到叙利亚之前,在坚革哩所做的。显然,通过林前11:14
的记述,使徒保罗认为男人留长头发是不合宜的,但是在履行拿细耳人愿的时候,有必要把头发留长。因此,尽管他也在履行拿细耳人的愿,就是临时性拿细耳人,由于自己外貌以及风俗习惯的缘故,在保罗继续开始传道旅行之前,他就会剃了头,除非他到达坚革哩的时候,他的拿细耳人愿结束。
所许之愿的主要推动力,常常是一种对于在危难、恐惧之时蒙拯救,所表现的感激。这恐惧,这应许,以及得蒙拯救的事情,在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工作期间的记录中留下了记载,因此,许愿将自己奉献给福音事业,也就成了自然的结果。使徒保罗即没有轻视也没有谴责虔诚感的表达,因为他并没有认为这些乃是条文主义者,因为他本人也遵守犹太人其他的某些习惯和规条。
使徒保罗也有可能实施了自己处事的一个原则:“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见林前9:22),因此,作为一名犹太人,他的行为与其他犹太人一致:“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同上第20节)。使徒保罗施行拿细耳人的愿乃是向一切犹太人的同胞们证明,他本人并没有轻视律法,也没有教导其他的犹太人藐视律法(见徒21:21-24注释)。
徒18:19
到了以弗所,保罗就把他们留在那里,自己进了会堂,和犹太人辩论。
【本会注释】
到了以弗所。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他们来到以弗所”。这里的希腊动词翻译为“到了”,它是一个航海词汇,“上了岸”。以弗所是当时一个著名的城市,先前它是希腊爱奥尼亚地区的首要城市,后来爱奥尼亚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份,称为亚细亚省。这里成了使徒约翰后来工作的园地。这个城市距离地中海并不遥远,坐落在卡斯特河口附近丘陵起伏的地区,在荷玛斯和马益安达两条更大的河流中间。以弗所城早先曾经是希腊在小亚细亚西部海岸的一个殖民地,但是在公元前第六世纪,这里归属与吕底亚的国王管辖。起先,这里是一个敬拜亚底米女神(罗马的处女守护神黛安娜;见徒19:24注释)的中心,而且有众多的朝拜者──他们来自当时已知世界的众多国家──来到女神的庙宇中拜见。几个世纪以来,东西方国家都可以在以弗所保持亲密的接触,而且在这里,希腊人的宗教更偏重与东方人的特性,同时也包括法术、魔力和一些神奇之事。在使徒保罗的时代,以弗所城乃是亚细亚省中最为繁忙,最受欢迎的城市。那里的犹太人至少也能坐满一个会堂。
使徒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约公元53—58年
1. 保罗造访加拉太和弗吕家众教会(徒18:23)。
2. 保罗去到以弗所,图:以弗所城近郊图(徒19:1)。
3.
保罗在以弗所呆了大概三年;写下哥林多前书。银匠们闹事;他动身去马其顿(徒19:1)。
4. 保罗在马其顿写下哥林多后书。
5.
保罗可能经由以利哩古和尼哥波立,也可能直接前往希腊(徒20:2)。
6. 在哥林多时,保罗写下加拉太书和罗马书。
7.
在希腊逗留三个月之后,保罗又启程经马其顿前往耶路撒冷(徒20:3)。
8. 在特罗亚,犹推古重获生命(徒20:6-12)。
9.
保罗在米利都向以弗所众长老告别(徒20:17-38)。
10. 保罗重新上船前往叙利亚(徒21:1,2)。
11.
保罗在推罗上岸,在多利买和该撒利亚逗留,然后到达耶路撒冷(徒21:3-17)。
把他们留在那里。根据推测,亚居拉和妻子百基拉可能在以弗所停留过一段时间。有关他们各样的迁移见第2节注释。
进了会堂。这乃是使徒保罗惯常的行为;他不能放弃自己本族的同胞们,尽管这些人常常恶意对待他,但是,保罗一到以弗所就又一次首先进了犹太人的会堂。然而,保罗在这里所讲论真理的似乎被这些人所接受,而且没有受到先前那样的敌意,因为以弗所的犹太人邀请保罗在这里多停留一段时间(第20节)。可能是因为以弗所人民世界性的个性,以致他们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犹太人。
辩论。希腊文dialegomai(见徒20:7注释)。
徒18:20
众人请他多住些日子,他却不允,
【本会注释】
请他。这里翻译的动词“期望、愿望”大部分情况下是指“请,要求”。这些以弗所人的要求乃是一个有希望的好征兆,而且必定将来会有好的收成。除了在庇哩亚之外,使徒保罗没有在任何地方遇到对待所提出的福音具有如此善于接受之态度的。他视那些哥林多人为需要喂奶的婴孩(林前3:2),但是后来保罗发现自己可以将“所有上帝的旨意”传讲给以弗所人听(徒20:27),因为这城的人有能力接受,并分享保罗所有的真理知识,也能明白所传扬之福音的奥秘(弗3:4)。
不允。直译是“没有点头”,就是说使徒保罗没有赞同他们。
徒18:21
就辞别他们,说:“上帝若许我,我还要回到你们这里”;于是开船离了以弗所。
【本会注释】
就辞别他们。相当于“离开他们”。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以下表达的删节,“但是,我必须尽一切办法到耶路撒冷守节”,这里所删节的话被认为是徒20:16所表达的插入物。即使我们接受了对于这里的删节,也不会表明这次不是犹太人要过的节期。
我还要回到你们这里。只要使徒保罗再次遇有机会,他就兑换了他对于这些人的应许(见徒19:1)。
上帝若许我。保罗和雅各都同意依赖于天父上帝的旨意来做好一切事情,他们在描述此种意思之时几乎使用了相同的表达(参雅4:15)。对于他们来说,希腊文的deo
volente所表达的这个原则,“上帝的旨意”,而且常常能在先前的基督徒口中听到这些话。有关上帝的旨意藉着圣灵来阻止保罗自己企图做之事的实例,见徒16:6,7。
徒18:22
在该撒利亚下了船,就上耶路撒冷去问教会安,随后下安提阿去。
【本会注释】
在该撒利亚。显然,在本节简单的叙述中还包含着许多行动。无疑,使徒保罗在该撒利亚又一次与传道人腓利接触。在后来,保罗乃是该撒利亚腓利家中的客人(徒21:8)。
上。这里是指从这个沿海城镇到耶路撒冷去。
问教会安。或作“向教会打了招呼”。事实上,这里乃是略略地提到了使徒保罗对于当时一切基督徒生活与活动中心──耶路撒冷──的访问。这是使徒保罗悔改之后第四次访问耶路撒冷教会(参徒9:26;11:30;15:4;21:17)。这里不同于徒14:27的记述,因为这次拜访并没有提到聚集教会的众信徒,也没有记载有关使徒保罗和他的福音同伴们所成就之事的汇报。此处没有提到这个城市的名字,而且也没有提到保罗还愿的事情。有些人认为,使徒保罗并没有受到热烈的欢迎,而且在有关律法的事上,他与外邦基督徒之间的关系使保罗处在了一个特别的位置,以致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们疏远了与他的关系,因为在耶路撒冷的这些信徒对于律法十分热心。但是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猜想。不论是什么原因,使徒保罗希望能尽快赶往那个可能比较适合自己心意的团体,就是在安提阿的基督徒团体。
下安提阿去。保罗返回安提阿标志着第二次传道旅程的结束。大约是公元52年(参本册注释第102页)。
徒18:23
住了些日子,又离开那里,挨次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地方,坚固众门徒。
【本会注释】
住了些日子。这次对于安提阿教会的拜访应该有几个月之久。许多人认为,就是在这次拜访中,保罗与使徒彼得产生了分歧,并且当众谴责了彼得装假的做法,记载在加2:11-14。原因是使徒保罗已经许久没有到安提阿教会了,因此,那些犹太教门的信徒们就有时间组织一次对于外邦人自由的全新袭击。他们给彼得带来了新的压力,而且彼得生性不坚定的品格使得他屈服与这些犹太人。然而,其他一些人坚持认为这次事件发生在耶路撒冷会议之后,使徒保罗和西拉离开安提阿之前(见徒15:39,40注释)。
又离开那里。安提阿乃是使徒保罗第三次传道旅行的起点,正如先前的两次一样(徒13:1-3;15:36-40)。
加拉太和弗吕家。无疑,使徒保罗遵照原来的方向行驶,在他到达小亚细亚更北的地方之前,访问了路司得和特庇(见徒16章附注)。
坚固。使徒保罗并不仅仅是一位建立新教会的传道人;他同时也是牧者,因为他与自己所建立的教会保持着活泼的联络,十分关心教会的幸福安宁。有关这里的一些教会,就是在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时建立的教会,这次乃是保罗第四次拜访了(见徒13:51;14:6,21;16:1,6)。
亚波罗在以弗所讲道
徒18:24
有一个犹太人,名叫亚波罗,来到以弗所。他生在亚力山大,是有学问(或作:口才)的,最能讲解圣经。
【本会注释】
亚波罗。这个名字可能是与“亚波罗尼司”或者“阿波罗德拉斯”相对照。本节经文以下的论述乃是一个附加说明,同时也提供了后来发生之事的背景。关于亚波罗,新约圣经中的记述说明他在早期教会扮演了一个重要突出的位置。作为一名基督教教师,他的影响在哥林多教会尤为明显。使徒保罗提到在致哥林多的书信中曾经提到过那些跟从亚波罗的人(见林前1:12;3:5;4:6)。
生在亚历山大。直译是“照着出生他是亚历山大人”。希腊七十子的旧约圣经就是在亚历山大,由犹太人翻译的。亚历山大是一个研究学习的中心,那里有古代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哲学家斐罗就是在亚历山大犹太人中的一名杰出的知识领袖。由于斐罗大约死于公元50年,亚波罗可能受到了他的教训和影响。
有学问(或作“口才”)的。希腊文logios,“有学问的”,“雄辩的”。译文中仅仅显明了这个词的一半含义。亚波罗颇有学识,而且他可以十分有力的使用自己的学识。
能。希腊文dunatos,“能”,“有能力的”。
徒18:25
这人已经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训,心里火热,将耶稣的事详细讲论教训人;只是他单晓得约翰的洗礼。
【本会注释】
受了教训。希腊文katēcheō,“将声音传给……”,将这个意思进行引申就成了,“口头传授,教导”。这个希腊文也暗示了亚波罗是从其他人那里领受了这道,有人给他进行了讲解,另外还有他个人对于旧约圣经的研究。通过约瑟夫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参《犹太掌故》第十八章5.2)施洗约翰的洗礼和教训在犹太人中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耶路撒冷和以弗所的这些犹太人,接受了关于施洗约翰的洗礼和主的道,并不希奇。但是,无疑这些有关主道的教训和指导一定十分简单。他们可能知道约翰的使命乃是为一个要来的国度做预备工作,他们也可能听说约翰曾经指着耶稣说“看哪,上帝的羔羊”,还有关于耶稣受洗之后,从水中上来就有天上的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但是约翰后来就被捉进了监狱并且被希律王砍了头,而且耶稣也被带到髑髅地钉在了十字架上。有许多约翰的门徒们可能不知道耶稣后来所传的信息──建立主的教会,基督徒进行洗礼的条例和圣餐礼,圣灵的沛降,有关悔改归主的教训,还有藉着信心领受救赎之恩典的信息。施洗约翰本人仅仅是隐隐约约认为耶稣可能要实行这些事情,因为约翰被囚禁在监狱的时候,曾经派两个门徒来到耶稣面前,问耶稣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太11:3)。
道。当时那些信奉约翰洗礼,领受约翰所传之“道”的人,都需要知道有关主“道”的知识。这个措辞的含义具有一半的专业表达性,正如“信奉这道的人”一样(见徒9:2注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基督教。
心里火热。参罗12:11,在那里提到了同样的词“心里”,人心,而不是指上帝的圣灵。
耶稣的事。此处的表达乃是旧约圣经中的话(赛40:3),福音书的作者们引用这话来描述施洗约翰传道(太3:3;可1:3;路3:4;约1:23)。亚波罗可能十分详细的讲述了施洗约翰是如何传扬那要来的天国,而且是以他自己对于旧约圣经的研究来阐述、讲解。他可能向众人讲解约翰是如何指明耶稣就是基督,就是弥赛亚上帝的羔羊,并且也可能涉及到许多有关基督的工作和教训,以此作为证据,说明上帝派遣了更伟大的先知,就是犹太人历代所盼望的那位。因此,耶稣基督的生活就是一个见证,说明救恩临近。但是亚波罗的教师,不论他是谁,并没有引导他的学生转离约翰(约翰本人承认耶稣是基督)的信息,就近耶稣。因此,亚波罗无疑会认为后者就是荣耀之犹太教的领袖,而且犹太教必然会保留古老宗教中那些与众不同的特征。显然,亚波罗还没有得知“受割礼算不得什么,不受割礼也算不得什么”的道理(林前7:19;参加5:6),而且也没有意识到献祭制度要“归无有了”(来8:13)。
晓得。希腊文epistamai,“精通于”,“熟悉”。
约翰的洗礼。在“洗礼”中必定包括那些有关宗教的知识和经历,洗礼就是一个入门。这里的表达满有兴趣,显明施洗约翰工作(作为耶稣基督的开路先锋)之影响,已经传到了福音信息还没有到达的更远地区。当然,这信息曾经传到了亚历山大。关于这个“洗礼”的局限性参以上“受教”注释。
徒18:26
他在会堂里放胆讲道;百基拉,亚居拉听见,就接他来,将上帝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
【本会注释】
放胆讲道。这十分需要胆量,因为在这些犹太人中,决不是所有人都已经预备好聆听有关弥赛亚已经降临,并且复活升天的道理。演说就必须要预备自己满有学问和口才,而且还要有十足的勇气,与那些人论述这个主题,关于这个话题,犹太人曾经被迷惑并且有人冒名顶替。
百基拉、亚居拉。参罗16:3;见提后4:19。显然,在向亚波罗讲解的事上,百基拉扮演着一个活跃的角色,这表明在基督徒中间,她乃是一位满腔热心并且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妇女。亚居拉和妻子百基拉显然在继续参加会堂中的各种崇拜仪式。当亚波罗以一名犹太律法师的身份出现在那里,并且传扬他所带来的信息之时(参徒13:14,15),他们夫妇就听到了,并将亚波罗接来。
就接他来。由于亚波罗仅仅知道施洗约翰所传扬的信息,亚居拉和百基拉可能会对他更加同情,在他们有关基督的立场上,要比那些没有顺从的犹太人更加好的多。他被预备来接受弥赛亚,但是没有明白耶稣是以什么方式完成了“弥赛亚”这个名称的一切条件。
讲解。或作“提出”,“解释”。
上帝的道。他们向亚波罗“讲解”的就是他们从使徒保罗那里所学来的教训,也可能包括一些先前他们在与罗马的基督教徒接触时所学得的教训(见第2节注释)。可能这教训中就包括藉着恩典获得救恩的教义,因信称义的道理,以及在悔改受洗之后的圣灵恩赐,还有主最后晚餐的真实意义和必要性。无疑,在讲述了这些道理之后,就是在徒19:1-7的记载中,那十二位门徒讨论关于洗礼之事,亚波罗在先前仅仅知道约翰的洗礼,如今,他需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重新领洗了。
更加详细。相当于“更加准确”。
徒18:27
他想要往亚该亚去,弟兄们就勉励他,并写信请门徒接待他(或作:弟兄们就写信劝门徒接待他)。他到了那里,多帮助那蒙恩信主的人,
【本会注释】
想要。就是说希望去。
亚该亚。可能亚该亚的首要城市就是哥林多。徒19:1以及林前1:12的描述清楚表明了亚波罗的打算实现了,他的确到了亚该亚。他所受到的训练,天生的能力,以及新近受到的指导和经验都使他具有资格在那里开展一项工作,与使徒保罗先前在雅典所做的工作相似。没有任何记载表明亚波罗负有使徒的使命,但是有些哥林多人认为亚波罗是与使徒保罗平等的(林前1:12)。正因为如此,在哥林多教会才起了一场风波,产生了强烈的争竞,结党,使徒保罗也对其进行了谴责(林前3:3-17)。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猜想是亚波罗本人引起了此种情形,因为使徒保罗曾经说“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林前3:6)。可能是由于亚波罗的知识使这个教会产生了党派的偏见,以致他不愿意再次来到哥林多教会(林前16:12)。
弟兄们…写信请(或作:弟兄们就写信劝)。这是第一个有关“荐信”(见林后3:1注释;参罗16:1,2;西4:10)的记载,这“荐信”是一个教会写给另一个教会,作为推荐的承担方。这就是当时的“信任状”。以弗所教会愿意给亚波罗写荐信的事实显明当亚波罗在以弗所教会之时,他发挥了很好的影响。
多帮助那蒙恩信主的人。这段话也许可译为“藉着恩典,大大帮助那些相信的人”。这样的译文看起来更为可取,因为是藉着上帝的恩典,加上智慧与口才的属灵恩赐,亚波罗才能引导人在基督里有更深更多的经验。这里的描述与使徒保罗所说亚波罗与自己工作之间的关系是完全一致的:“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我照着上帝所给我的恩……立好了根基,有别人在上面建造”(见林前3:6,10)。
徒18:28
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驳倒犹太人,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
【本会注释】
极有能力驳倒。这里的希腊文diakatelegchomai,“彻底地驳倒”,“彻底地使……信服”。亚波罗在犹太人面前提出异议,并且用圣经上的话驳倒了他们。他致使这些犹太人遭到了先前与使徒保罗辩论一样的下场。亚波罗的演说方法可能与使徒保罗不同,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个性。他在福音工作上的劳苦自然吸引了一些跟随者来就近这位新的传道人,也许比先前使徒保罗所具有的果效更为成功。由于亚波罗这个名字没有在《使徒行传》一书中再次出现,因此这里就注明他后来的一些记录。尽管在哥林多书信中出现了他的名字,而且他的名字还被作为一个党派的标语,但是使徒保罗并没有表明自己与亚波罗存在教义上的分歧与区别,由于他们各自都与亚居拉和百基拉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彼此意气相投,同样他们之间可能没有什么不和。在林前16:12的叙述中表明,最终,亚波罗还是返回到了以弗所,可能带着来自哥林多教会的荐信(林后3:1)。使徒保罗对亚波罗是很有信心的,通过保罗希望亚波罗能同司提反、福徒拿都、以及亚该古再次返回哥林多这件事就可以显明(林前16:12,17)。之后,他将目光放在了远方,直到使徒保罗的生涯行将结束之时。我们自然会相信,在期间这些年里,他一定是在热心、虔诚地作传福音的工作,就像他在以弗所和哥林多所做的一样。在使徒保罗的传道工作行将结束之时(大约公元67年),他再次提到了亚波罗(多3:13)。他与西纳在一起,这人乃是一名律法师,律法师就是指某人,就像亚波罗一样,具有高深的知识,不论是犹太人的还是罗马人的知识,而且有众所周知的名声(见太22:35注释;本注释第五册第55,56页)。显然,使徒保罗对于亚波罗的感觉依然是挚爱的朋友,因为保罗要求提多给予他一切可能的帮助。亚波罗曾经在克里特岛传扬福音,显然,在那个地区已经聚集了一大群的独特的信徒,保罗能将这些信徒与那些同自己交往的信徒区别出来(多3:13,14)。
耶稣是基督。相当于“基督就是那位耶稣”,或者“耶稣就是基督”(见第5节;徒17:3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