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第二十一章

 【本会注释】
1 使徒保罗执意要上耶路撒冷,不听人的劝说。9 腓利的四个女儿都是女先知。17 保罗来到了耶路撒冷,27 在那里,保罗受到了门徒们欢喜的接待,但同时有很大的危险,31 罗马的千夫长把他救了出来,并且给他机会向众人说话。

保罗上耶路撒冷
徒21:1 我们离别了众人,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罗底,从那里到帕大喇,
【本会注释】
  离别了众人。这个希腊动词说明与人分开,这里也可以翻译为“我们离开了他们”。
  直行。显然,当时的潮汐和风向都很顺利。
  哥士。这里是一个与小亚细亚海岸线分离的小岛屿,在亚细亚多岛海域的入口(参使徒保罗的第三次传道旅程)。在古代,这个岛屿上有一个为医师所建立的神庙,还有一个医校。这里也因当地的酒而著名,还有丝制品,以及编织物。
  第二天。由于作者路加对于海上的旅行颇感兴趣,他很谨慎地描写了行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参徒20:6,7,15)。
  罗底。这里乃是一个著名的岛屿,坐落在亚细亚境内的西南端(见使徒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这个岛屿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期间出了名。阿斯特瑞亚是这个岛屿的一个古老名称,星位。之所以产生罗底这个名字,是因为在这个岛上生长着丰富的玫瑰花。当地所盛产的木材(很好的造船材料)使得当地的居民发展了强大的海军队伍。在岛屿的中心位置,那里是重要的商业区,也为了部队的目的,建造了宏伟的太阳神庙,而且当地的货币也是以他们所敬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头像为记。巨大的金属雕像赫利俄斯,也是他们所敬拜的太阳神,高达100英尺之多,这个雕像也被称为罗底岛巨像,同时也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个巨像是在大约公元前280年,由查尔斯建造,但是在公元前224年的一场地震中被摧毁,在地上仰卧了有900年之久。在公元七世纪,这个巨大的金属雕像被征服领地的撒拉逊人(阿拉伯人)卖给了一名犹太人,据称,这位犹太人用900匹骆驼将雕像分片运出该地。
  帕大喇。有很少的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表明这里加了“和每拉”三个字,“每拉”就是在使徒保罗被转送往罗马的行程之时所经过的城市之一(徒27:5)。帕大喇是吕家省海岸线上的一个城市(参使徒保罗的第三次传道旅程),这里也因着敬拜太阳神而出名。这里是坐落在赞塔斯河口附近的一个城市,赞塔斯是这个城市的一个港口。在这里,使徒保罗和他的同伴换乘了一艘开往腓尼基的船。
徒21:2 遇见一只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
【本会注释】
  腓尼基。这里是邻海地区,在巴勒斯坦的北部(参耶稣作工时期的巴勒斯坦)。这里的重要城市就是推罗和西顿。
徒21:3 望见居比路,就从南边行过,往叙利亚去,我们就在推罗上岸,因为船要在那里卸货。
【本会注释】
  居比路。见徒13:4-6注释。
  叙利亚。古时,这里坐落在巴勒斯坦的北部,幼发拉底河的西边。作者路加将腓尼基的推罗包括在了叙利亚境内。
  推罗。这里是腓尼基的一个很古老的海港,距离帕大喇大概有五天的海上行程。在约书亚的时代,这里被认为是一个“坚固的城”市(书19:29)。这里的某些人因为参与了所罗门王所建造的圣殿而著名(王上7:13-45;代下2:11-16)。这个城市曾经被亚述人、巴比伦人、还有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所围困。
徒21:4 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本会注释】
  找着了门徒。直译是“寻找了门徒”。这里是表达没有门徒碰巧在那里的含义,而是推罗的基督徒在那里聚会。因此,这里就是第一次专门提到了在推罗城里的基督教会,尽管有可能那里的教会早已经存在好多年了(见徒11:19;15:3)。
  七天。使徒保罗希望能赶回耶路撒冷参赴逾越节(徒20:16),但是考虑到自己还有时间,当然也因为推罗的基督徒再三挽留,保罗就在那里停留了一周的时间。
  说。或作“不停地说”。也许这些先知是在安息日发出的警告,或许是在其他推罗教会聚会的时间,显然是由那些具有圣灵恩赐之人所说的(见加6:1;参本册注释第26,40页)。
  被圣灵感动。参徒2:2-4;5:3;8:39;10:44,45;13:2;15:28;16:6,7。
  不要上。显然,此处我们不能理解为,是上帝的圣灵明明禁止保罗以及同人继续进行他们的旅程到耶路撒冷,这与先前圣灵禁止他们到庇哩亚和亚细亚是不一样的(徒16:6,7),如果是上帝圣灵明明的带领,那么使徒保罗是不会不顺从圣灵直接之引导的。再者,这里一定是一种对于保罗的警告,后来先知亚迦布来到该撒利亚更肯定地给予了此项警告(徒21:10,11)。
徒21:5 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
【本会注释】
  过了这几天。这里是指第4节所记述的“七天”。此处的希腊动词翻译为了“完成”,在提后3:17讲这个词翻译为“预备好”(修订标准版“预备”),其中主要的意思就是预备好,装备好,或者是配备好,正如一艘轮船一样。因此,有些人认为一艘船需要在推罗整修一周的时间。然而,在表达时间的问题上,正如此处,最好将其翻译为,“完成”,“过了”。
  他们…送我们。这里的“他们”是指推罗城教会的全部信徒,包括他们的妻子和儿女,全都来送使徒保罗和他的同人出城,将他们送到了岸边(参徒15:3;20:38)。
  跪…祷告。见徒20:36注释。
徒21:6 我们上了船,他们就回家去了。
【本会注释】
  我们上了船。直译是“我们向他们告了别”,就是说他们相互说再见。
  他们就回家去了。希腊文“eis ta idia”,“到自己的[东西]”,就是指他们自己的家里(见约1:11注释)。
徒21:7 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来到多利买,就问那里的弟兄安,和他们同住了一天。
【本会注释】
  路。希腊文ploos,“航行、水路”;这里所说的“水路”既可能是指从推罗出发的航行,也可能是指从马其顿出发的全程航行。使徒保罗以及他的同人显然是在陆地上走遍了他们传道旅行的剩余部分,就是从多利买到耶路撒冷。
  多利买。这个城镇的名字是由希腊和罗马的统治者给予的,古时候称之为亚柯(士1:31)。后来,这里又被十字军战士圣·简·德亚克命名,或者简单地称之为亚克。在旧约时代,这里乃是一个重要的城镇,但是当大希律建造了该撒利亚之后,这里就逊色多了。
  那里的弟兄。在多利买也有基督的教会。因为这个城镇坐落在通往众多沿海城市的大道边,在执事司提反殉道之后,耶路撒冷的基督徒遭受迫害之时,无疑,就有一些早期的信徒访问了这个城镇,并且在这里赢得了一些皈依者(见徒11:19)。
徒21:8 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该撒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
【本会注释】
  来到该撒利亚。参徒10:1注释。这里说明保罗的传福音队伍是在陆地上行驶(见第7节注释)。当时在多利买到该撒利亚之间有一条极好的大道。有关使徒保罗似乎对于陆地旅行的优先选择参徒20:13。
  传福音的腓利。这位腓利就是起先使徒们所设立“做供给之事”的七执事之一,在七位执事的排名表中,他的名字紧随司提反(徒6:5)。对于腓利来说,这项工作已经被吞没,或者说是似乎已经在“传福音的”工作中消失了(见徒8:5-13,26-40)。我们不能认为这个名称仅仅是一个头衔,它表明了腓利当前的工作,这乃说明腓利接受了从圣灵来的特殊恩赐(见弗4:11;见徒13:1注释)。这项恩赐的重要性在使徒保罗写给提摩太的劝勉话中就可以表明“作传道的工夫,尽你的职分”(提后4:5)而且“使你将上帝藉着我按手所给你的恩赐,再如火挑旺起来”(提后1:6)。
  由于腓利是一名传道人,所以他的工作范围显然就不仅仅局限于该撒利亚境内,人们最后一次在那里见到了他(徒8:40)。他可能在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的众多沿海城市中往来传扬福音,同他一起的可能还有那些在司提反殉道之后,从耶路撒冷逃出来的信徒(见徒11:19)。此处可能是作者路加和腓利第一次见面,同样也是使徒保罗和腓利第一次途中会面。
  七个执事里的一个。徒第6章里所记载的七位执事依然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团体。此处作者路加是否意味着组织上的含义,或者是纪念性意义,我们并不清楚,事实上,当时的教会保留了执事的制度,并且直到今日。
  和他同住。显然,腓利的住所是在该撒利亚。作为早期教会的历史学家,作者路加显然会利用这个最好的机会向腓利以及他的家人询问、收集有关当地教会状况的宝贵信息。
徒21:9 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
【本会注释】
  四个女儿。腓利的四个女儿都具有说预言的恩赐(见徒13:1注释;参林前14:1,3,4;弗2:20;4:11)。这里的动词“说预言”意思是“讲出来”,就是为上帝讲话(见创20:7;太11:9注释)。作为一名先知,可能也许不可能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件。圣经举出了许多例证,表明有许多妇女被委托了那令人羡慕的说预言之恩赐(林前14:1)。摩西的姐姐米利暗就被称为女先知(出15:20),还有士师时代的底波拉,藉着她所蒙的圣灵启示协助巴拉征服了迦南人(士4:4)。先知以赛亚的妻子也是一名先知(赛8:3),以及女先知户勒大,在犹大王约西亚进行改革之时,她帮助了祭司希勒家(王下22:14;代下34:22)。女先知亚拿预言还是婴孩的救主要行的事(路2:36-38)。圣经中还提到了虚假的女先知(尼6:14;启2:20)。约珥预言了在末后的日子,预言的恩赐要沛降在“使女”身上(珥2:28,29)。
徒21:10 我们在那里多住了几天,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从犹太下来,
【本会注释】
  多住了几天。暗示了在那里停留的时间要比起先预期的时间长一些。
  犹太。照有限的意义上讲;这里应该是指先前犹太的领土,不是指罗马帝国的省份犹大,因为犹大省本身就包括该撒利亚。
  亚迦布。无疑,他就是当年预言在耶路撒冷将要有饥荒的那位先知(参徒11:28)。这个极不常用的名字以及这样不凡的属灵恩赐如此巧合,决不可能是指两个人。
徒21:11 到了我们这里,就拿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说:“圣灵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
【本会注释】
  腰带。这是一种用亚麻布、毛织品、或者皮革制作的带子或者是腰带,用来束在腰部,将宽松的东方式外袍交迭系紧,尤其是要进行劳作或者行路之时,更要束上带子。这样的带子在制作之时就留有足够的尺寸,可以用来装放钱币、书写的刻板、以及铁笔等。
  捆上。这是要说预言之前的一种突出表现,例如以赛亚先知(赛20章),还有耶利米先知(耶13:1-11;18:1-10;19:1-3;27:2,3;28),以及以西结先知(结4:1-13;5:1-4)。
  圣灵。在使徒时代教会中的信徒能清楚感觉到在他们说话行事之时,上帝圣灵的引领,不断的运行。圣灵的临格就像耶稣曾经临到他的门徒一样真实。比较约16:7;徒2:2-4;5:3;13:2。
  犹太人…,要如此。这就要应验了。见第33节;徒24章。
  外邦人。当使徒保罗被交在罗马人手里的时候,先知亚迦布的预言就应验了,罗马的军队以及被征服之巴勒斯坦的行政部门都要如此行。对于这样的警告保罗依然无所畏惧,没有被这样的危险吓倒。
徒21:12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本会注释】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保罗和他的同伴们,包括作者路加,以及该撒利亚的教会,他们都听到了这则预言,可能先知亚迦布的预言是当众宣布的,也许是在一个安息日。
  苦劝。或作“不住地哀求”。
徒21:13 保罗说:“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
【本会注释】
  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这里所说的“使我心碎”并不是指要以痛苦击碎保罗的心灵,而是指削弱使徒保罗去耶路撒冷完成他使命的决心。
  我。在希腊文中,这句话中的代词“我”是用来表达强调意思的。这句话表明使徒保罗不可动摇的决心,他认为自己将要做的事情乃是正确的,并且认为负上痛苦或者生命的代价乃是完全值得的(参徒20:24;也见耶稣的态度 [路9:51])。
  死。这表达了保罗殉道的真实精神。
  为主耶稣的名。比较腓3:7,8。使徒们以及他们的同伴确实因着这名立下了许多的辉煌事迹。比较徒4:12;5:41;见徒3:16注释。
徒21:14 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本会注释】
  愿主的旨意成就。教会已经看出没有任何的恳求对于保罗起作用了,保罗已经定义要去耶路撒冷了。在使徒保罗自己定下决心前往耶路撒冷,不论前面有多危险的事上,上帝的旨意是十分明显的。履行上帝的旨意带来内心的平安,尽管行主的旨意可能会在地上忍受外在的折磨和痛苦。比较路22:42。
徒21:15 过了几日,我们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本会注释】
  我们收拾行李。相当于“装备我们自己”,或者是“拿起我们的行李”。
  上。或作“开始走”,以及“往……去”,就是指继续他们的行程要到耶路撒冷去。
徒21:16 有该撒利亚的几个门徒和我们同去,带我们到一个久为(久为:或作老)门徒的家里,叫我们与他同住;他名叫拿孙,是居比路人。
【本会注释】
  他们带我们到一个…的家里;他名叫拿孙。相当于“带[我们]到拿孙的家”。这位久为(相当于“老”)的门徒,关于这个人其他的事情我们并不明了,他离开了老家居比路,在耶路撒冷或许是在到耶路撒冷的路上建了家。“拿孙”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很是常见,可能他是一名早先的希腊皈依者。
  同住。本节的记述表明,该撒利亚的一些信徒陪同使徒保罗以及他的朋友们一路来到了耶路撒冷(有64英里),为了将保罗介绍给他们的朋友拿孙,拿孙是使徒保罗素不相识的一位早期信徒,他将要接待保罗以及同人。这里并不是使徒保罗第一次访问耶路撒冷;那里的教会并不是不知道保罗,而且也没有必要请专人向他介绍一位陌生人,以便能住在耶路撒冷。故事中出现这样明显的矛盾,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理解,并且要使故事符合有关地理方位的因素,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
  对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从该撒利亚到耶路撒冷64英里的路程几乎是不可能在一天走完的,而是需要两天或者三天的时间。该撒利亚人热情好客的风俗不可能要求这些信徒一路陪同保罗到达耶路撒冷,而做这一切仅仅是为了将保罗介绍给他们的一个朋友,并且由这位朋友接待保罗。很明显,这些该撒利亚人陪同保罗的福音队伍行了一天的路程,到了他们乡下的一个朋友家,就是这里所说的拿孙家,保罗以及同人在这里住了一宿。
  对于这个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得到了另外一种原文读法的支持。代替了这里的“并且被带……居住”,的表达,有些原文证据表明了(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而且这些人带我们到一个人的家里,要叫我们与他同住;带到了某个乡村,我们到了一个居比路人拿孙的家里,他是一名老信徒”。第17节逻辑性地沿着这样的意思叙述,表明了旅行的行进过程以及保罗在耶路撒冷受到欢喜接待。

保罗访问雅各
徒21:17 到了耶路撒冷,弟兄们欢欢喜喜的接待我们。
【本会注释】
  欢欢喜喜地接待了我们。耶路撒冷教会的成员,就是保罗先前几次拜访时所认识的人,现在欢喜地接纳他。
徒21:18 第二天,保罗同我们去见雅各;长老们也都在那里。
【本会注释】
  雅各;长老们也都在那里。使徒保罗尽快拜访了雅各,显然还有一些耶路撒冷的首长老,以及耶路撒冷教会的其他一些领袖。这些人可能是指那些依然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使徒,而不是那些被选立的“当地”教会的长老(参徒14:23)。但是参徒15:2,4,6,在那里具体提到了众位使徒和那里的长老。这位雅各,无疑是“主的兄弟”,曾经是耶路撒冷会议的主席(见徒12:17注释;见徒15:13;加1:19)。
徒21:19 保罗问了他们安,便将上帝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的述说了。
【本会注释】
  一一地述说。比较徒15:3;箴15:30。保罗的报告将告知这些长老们,在自己上一次访问耶路撒冷(徒18:22)到现在为止,这一段时间里保罗经历了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并且会提到外邦基督徒们甘心乐意的慷慨捐项,都是为了供给那些巴勒斯坦有需要的犹太基督徒。
徒21:20 他们听见,就归荣耀与上帝,对保罗说:“兄台,你看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并且都为律法热心。
【本会注释】
  归荣耀与。或作“他们开始荣耀……”,显然,正如使徒保罗一样遵照了通常表达感激的方式。这里自然没有提到称赞保罗的话。
  使徒保罗作为一名囚犯被带到该撒利亚,约公元58-60年
   1. 到了耶路撒冷,保罗做四位有愿在身之人的引领人(徒21:17-26)。
  2. 受亚细亚犹太人的耸动,一群暴徒攻击保罗(徒21:27-31)。
  3. 得到士兵的解救,保罗在营楼的台阶上说话(徒21:32至22:23)。
  4. 保罗因为罗马公民身份的缘故得以从鞭刑中得救(徒22:24-29)。
  5. 保罗被带到公会前,被士兵救出,回到营楼(徒22:30 至23:10)。
  6. 出于安全,保罗被送到在该撒利亚的腓力斯那里(徒23:11-35)
  7. 保罗通过安提帕底被带往该撒利亚(徒23:31-33)。
  8. 保罗在腓力斯前为自己辩护;被投入监牢两年(徒24:1-27)。
  9. 非斯都举行听证会;保罗上诉于该撒,并等候前往罗马(徒25:1-12)。
  10. 希律亚基帕到该撒利亚迎接非斯都;听保罗申辩(徒25:13至26:32)。
  使徒保罗的被囚以及在耶路撒冷的听讼,约公元58-60年
  有多少万。此种表达说明了上帝的福音在犹太人中间有突出进展的观点。但是所说的这些成员不仅仅是指那些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皈依者,因为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可能为了参赴逾越节而来到耶路撒冷,就像保罗一样。有关相信的“群众”见徒6:1,7;9:31;11:21,24;14:1;17:4。
  都为律法热心。这些犹太基督徒并没有因为耶路撒冷会议而从犹太宗教以及礼节中获得释放,正如那些外邦基督徒一样(见徒15:19-21注释)。他们依然执行,至少在某些方面,旧约时代的规条、礼节,而且,他们无疑仍然在随从那些法利赛人的许多传统风俗。关于后者,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1,52,55页。使徒保罗描述自己说:“按着我们教中最严紧的教门”,就是指法利赛人(徒26:5)。很明显,早期的犹太皈依者大部分都是出自这个教门,但是不像使徒保罗一样,他们乃是一些条文、教法主义者。
徒21:21 他们听见人说:你教训一切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对他们说:不要给孩子行割礼,也不要遵行条规。
【本会注释】
  听见。或作“被告知”。保罗在犹太的众多仇敌不仅仅对于“律法热心”(第20节),而且他们显然也对于散布保罗神学教训的夸大其辞以及诽谤性报告十分热心迫切。怪不得使徒保罗如此认真诚恳地训诫那些对于遵行宗教礼节问题上相互论断的事(罗14:1-10;西2:16)。保罗本人在这些热心律法的批评家手中曾经受到了严峻的苦难。尽管他们表示自己乃是基督徒,这些自作主张的判断没有经历基督的福音,因为他们缺乏信心。而且做宗教事务也不藉着信心,这就是罪(罗14:23)。
  你教训…离弃摩西。直译是“你正在教导……背叛摩西”。这乃是流传在他们中间的对于使徒保罗的控告,对于那些热心他们自己之宗教犹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项罪名更加严重了。这会引起他们的愤恨,因为他们的理由是自己乃是爱国、维护党派、历史传统、社会关系、以及公共法律,同样还有最深厚的虔诚感受。事实上,这些大批的犹太人(见第20节)接受耶稣基督为弥赛亚,但是他们认为耶稣应该恢复一切的事情,显然,这样反而使他们更加热心地遵守犹太教的规条和礼节,并且一直保留这此种习惯和重视,因此他们认为,同时也批判使徒保罗乃是彻底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和宗教。
  不要给孩子行割礼。这乃是一种特殊的控告,表明了前面叙述的广义性。根据这个控告,使徒保罗就不是在抵触犹太人的传统,而是在违反犹太人立约的记号,这记号本身深深地根植于法律中。
  遵行条规。此处所说的“规条”与徒6:14相对照。根据这里的记载,许多犹太人声称使徒保罗抗拒了那些在律法之外生发出来的详细条例,而且那些加入的传统规条必然要增加、扩大。这乃是一个十分严肃、认真的控告,而且群众都热心地信以为真。由于控告保罗的正是一群犹太人,若是根据保罗个人的宗教行为,这些虚假的控告就必然会被轻易驳倒(徒22:3;23:1,6;24:11-16;25:10,11;26:4-7,22),尽管驳斥没有成功,因为这些人的偏见产生了暴力。使徒保罗对待犹太人所要求遵守的规条、礼节之态度与耶路撒冷会议作出的决议是一致的(徒第15章);也就是让那些犹太基督徒们继续遵守那些他们的良心吩咐他们要遵行的各种规条、礼节。但是使徒保罗坚持主张外邦皈依者的自由。因信称义的人不会因着遵守外在的仪文律法之规条而通向天国(罗2:24-29;加4:1-11;5:1-6;西2:16-22)。
  使徒保罗对于他个人生活准则进行了描述(林前9:19-23),以致他自己继续在言语行为上像一名传统的犹太人,尤其是在犹太人中间更为明显。他本人允许在基督教中的犹太人可以自由遵守那些传统的礼节,直到他认明他们所遵行的毫无意义可言之时才提出了评论(罗14:1-10;林前7:17-24)。保罗本人也许下过拿撒勒人誓言(见18:18)。他曾经带提摩太接受割礼(徒16:3)。至于这里对于使徒保罗的控告乃是无根无据的,说保罗教导犹太的基督徒“不要给孩子行割礼”都是虚谎。这样的控告乃是敌人们编造的。
  不论如何,保罗的福音教训最终会导致犹太人放弃那些传统的或者是人为加上的规条和礼节,因为那些传统都不再有意义了。耶稣基督的教训乃是这位使徒教训的基础。我们的主教导他的门徒们“你们的义”要“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太5:20);基督谴责那些外在的,为了他们自己之缘故的宗教仪式(太6:1-7);而且他坚决主张人必须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约4:23)。使徒保罗否认那“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的宗教,这些规条乃是人为地加上的(西2:20-22);以及那些没有真实的道德以及属灵重要性的规定和顾忌(罗14:1-10;加4:9-11;来9:9,10),并且说明那些预表耶稣基督生活以及牺牲的事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西2:8-17)。
  献祭和割礼曾经被制定为神圣的吩咐。当这些人指定要处死耶稣,把他定为是有罪的时候,耶稣真的承担了全人类的罪,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这样献祭的制度就不在有任何意义了。用来献祭的圣殿,以及那些执行献祭之礼的祭司们(但9:24-27;太27:51;来8:13;9:11-15),也同样失去了他们的重要意义。割礼乃是一个民族或者百姓与他们的上帝之间所设立的外在记号,表明了他们之间立约的关系(罗4:11)。尽管个别人遵守这个习俗,对于那些领受割礼的婴孩来说,他们并不是凭着信心领受的,而且割礼仅仅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记号。在基督里,敬拜上帝、服侍上帝不再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见加3:28,29;西3:11),而是藉着个人的信心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罗3:22-24;加3:26,27;弗2:8),这样割礼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藉着救恩所立之新约与基督的关系(是凭着信心)(耶31:31-34;林后3:6-9;来8:6-13),那古老的立约记号──割礼,就不再有任何重要意义了。那些凭着信心愿意“竭力追求认识”上帝的犹太人(何6:3)必定会认为割礼在他们的属灵生活中没有意义。
  因此,使徒保罗教导说“受割礼算不得什么,不受割礼也算不得什么”,只要人能关注自己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就好(林前7:19;参罗3:31;8:4;约一2:3)。在耶稣基督的福音面前,割礼(以及割礼所附带的一切条例)就没有意义了,它也没有任何功效(加5:6;6:12-17)。在耶稣基督里面,犹太人和外邦人是一样的(加3:16,27-29;西2:9-14),基督已经拆毁了在犹太人以及外邦人中间那“隔断的墙”(弗2:11-17)。他们都需要基督来救赎,而且惟有基督能救赎他们,要得蒙救赎乃是“本乎恩……因着信”(弗2:4-10;参罗3:26-30)。使徒保罗没有告诉犹太人不要遵守割礼,但是,那些具有信心和属灵眼光的犹太基督徒会发问:“为什么一个相信之人要靠赖耶稣基督的恩典得蒙拯救呢,我应该给我的孩子施行割礼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在耶稣基督里,没有什么原因,仅仅是因为你的弟兄们还不理解的缘故”。所以,保罗相信并且也遵守。因此,我们可以说那些犹太人对于保罗的控告乃是虚假的,但是这些人对于犹太礼节将来的担心是很正常的。
徒21:22 众人必听见你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本会注释】
  众人。相当于“一群人”。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这里“众人必定需要聚集”的删节。没有这一句话,上下文就没有任何百姓聚集的暗示。
  必要听见。使徒保罗来到耶路撒冷的消息会很快传出去,没有必要藉着圣徒们开个会议,单单由那些成群的犹太信徒到处散布这消息就足够了(参第20节)。
徒21:23 你就照着我们的话行吧?我们这里有四个人,都有愿在身。
【本会注释】
  照…行吧。在耶路撒冷的基督教领袖们认为自己给保罗提出的这项建议很是绝妙。显然,他们并无意使保罗陷入困境,但是他们这样的决定适得其反,反而加重了犹太人对于保罗的偏见,因着这件事犹太人似乎认为保罗在一些方面需要受到谴责(《述》第三十八章)。他们更应该认识到上帝藉着使徒保罗所实行的大能大力,看到这些他们应该受到激励,努力消除那些反对保罗之人的偏见。
  四个人。显然,这里所说的四个人都是犹太基督徒中的成员,另外,犹太人的这种礼节仅仅局限于那些在犹太地皈依的信徒,其他人不可以行这礼节。这四位犹太兄弟已经完成了他们所许之愿的一部分,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要允许其他人加入他们的洁净之礼,显然,后加入的那人,就要担负那四个人执行礼节所有的费用。
徒21:24 你带他们去,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替他们拿出规费,叫他们得以剃头。这样,众人就可知道,先前所听见你的事都是虚的;并可知道,你自己为人,循规蹈矩,遵行律法。
【本会注释】
  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在执行的时候,表明了使徒保罗默默地接受了这样的劝告,事实上,他只需要在上帝面前洁净自己。对于使徒保罗来说,这大概会成为一种防碍,而不是帮助,根本不会帮助他来赢得那些犹太人的接受。这样做意味着遵行拿细耳人的节欲礼节,而且要在礼节将要结束之时剃头(见徒18:18注释)。
  替他们拿出规费。使徒保罗来承担这几位有愿在身之人行洁净之礼的费用。这些费用包括洁净礼节中剃头的费用,因为利未支派的理发师需要收费,还有所献之祭物的费用:两只雏鸽或者两只斑鸠,一只羊,一只母羊羔,一只公羊,一筐子无酵饼,素祭,以及奠祭(民6:9-21)。
  剃头。在他们所许之愿将要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在礼节将要完毕的时候,他们要剃头,当祭司要献祭的时候,他们的头发要在献山羊的和平祭下面焚烧。
  众人就可知道。之所以使徒保罗也参与这次洁净之礼,乃是为要使那些犹太人信服,使徒保罗并没有“叛变”摩西遗留下来的规条(见第20节注释),而且对于他本人的控告乃是“虚的”。
  遵行律法。这里所说的“律法”或者说是摩西五经中的教导,乃是犹太人思想、生活、宗教的中心。摩西五经或者说其中的教训包括了摩西所遗留下来的全部书面指导。那些犹太人认为使徒保罗的教训乃是在抵挡摩西的教训。在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们认为,保罗唯一可以赢得犹太人赞同的方法乃是显明自己忠于摩西的教训。
徒21:25 至于信主的外邦人,我们已经写信拟定,叫他们谨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与奸淫。”
【本会注释】
  至于信主的外邦人。主的兄弟雅各,他作为众位长老的发言人建议使徒保罗去圣殿里洁净自己,雅各也曾主持了耶路撒冷会议(徒15:13)。他向保罗保证如今对于外邦人的自由已经没有争议,没有问题了:那些外邦人不需要遵守犹太人的习惯和规条,而且他还提醒保罗有关使外邦人获得解脱之决定的条款(见第20节注释)。
  勒死的牲畜。重要的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这几个字的删节。
徒21:26 于是保罗带着那四个人,第二天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进了殿,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只等祭司为他们各人献祭。
【本会注释】
  保罗带着那四个人。使徒保罗认为,他乃是在犹太人中间做一名犹太人应该做的智慧事(林前9:19-23)。然而,事实上他这次的做法很矛盾,他不但没有显明自己的信仰,反而参与并且满足了那些“为律法热心”的犹太人(徒21:20)。比较《述》第三十八章。
  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这里是指当所许之愿要完成的时候,向圣殿中执行的祭司宣布日期满足。对于这四个人,他们完成洁净的期限是七天(第27节)。根据约瑟夫(《犹太战记》第二章15.1 [313])的记载,此种有愿在身的人整个洁净的期限需要30天;现在他们仅仅剩余了7天的时间。

保罗在圣殿里被捕
徒21:27 那七日将完,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看见保罗在殿里,就耸动了众人,下手拿他,
【本会注释】
  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保罗在以弗所城中以及周围地区传扬福音的时候就惹怒了犹太人(正如在徒19:22,23)。正是这些犹太人,他们来耶路撒冷过节,在圣殿里认出了保罗,并且煽动群众抵挡他。他们抓住保罗,以正在进行的洁净标号控告了他,那时正是保罗在第七天,就是最后一天在静静等待的时候(徒24:18)。
  耸动。或作“开始煽动”。
  众人。相当于“所有的群众”。不是指那些“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见第20节),而是指当时的群众,这些人参加了五旬节,他们充满了圣殿的每一个角落。
徒21:28 喊叫说:“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希利尼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
【本会注释】
  喊叫说。引起这些犹太人如此喊叫,似乎是因为保罗违反了某些严重的混乱罪行。
  糟践我们百姓…律法,并这地方。这与当年对于执事司提反的控告相同(徒6:13,14),在之前许多场合下他们肯定都反对过保罗(见徒13:45;14:2;17:5,6;18:6,12-15;19:9)。扫罗,就是先前曾控告司提反并且赞同制死他的那位(徒26:10;《述》第十、十二章),如今称呼为保罗,勇敢地站在与当年类似的控告面前,也同样面临死亡的危险。
  带着希利尼人进殿。这些犹太人认为是保罗带着未受割礼的外邦人进了神圣的区域,越过了“中间隔断的墙”,进到了里面(弗2:14),那里与外邦人的外院分别出来,是一个只有犹太人才允许进去的区域(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五章11.5)。希腊文以及希伯来文的碑铭记载,这个隔断的墙警乃是在警告非犹太人不可以继续前进,进入内室(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7页)。参对于第449的举例说明。.
徒21:29 (这话是因他们曾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保罗在城里,以为保罗带他进了殿。)
【本会注释】
  以弗所人特罗非摩。特罗非摩乃是使徒保罗的一名同伴,曾经同保罗旅行出离马其顿到亚细亚去(徒20:4)。有一些控告的犹太人可能在特罗非摩的本城中就知道他。如今,他们看到特罗非摩居然和保罗一起,并且一同来到了耶路撒冷,但是并没有理由相信是使徒保罗本人带这位以弗所人来到外邦人的禁区。他在福音中的自由决不会导致保罗忽视其他人的顾虑(罗14:3-10;林前9:19-23;10:27-31),他的勇气也不会堕落为鲁莽。所以,对于保罗的控告乃是虚假的。
徒21:30 合城都震动,百姓一齐跑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殿门立刻都关了。
【本会注释】
  合城都震动。作者路加表明这乃是一次大规模的混乱,圣殿被亵渎的消息就像散布的野火一样到处传开,而且这些犹太人已经预备好要反抗那些真正激怒自己的事情。这事大概发生在公元58年,大约在八年之后,犹太人向罗马帝国发起的反抗将要发生。这城已经无法控制了。
  拿住保罗。或作“揪住保罗”。
  拉他。或作“正在拖他”。那些抓保罗的人立刻拖着他,要离开这个神圣的地区,因为这些人认为保罗亵渎了这个圣地。
  门立刻都关了。利未支派的门卫立刻就关上了大门,不仅仅是为了抵御更多对于圣殿的亵渎,而且也是为了防止圣殿本身成为暴动的场所,正如先前所发生的事情一样。
徒21:31 他们正想要杀他,有人报信给营里的千夫长说:“耶路撒冷合城都乱了。”
【本会注释】
  要杀他。那些抓住使徒保罗的人试图要取他的性命,尽管他们先前已经夺了执事司提反的性命(徒7:54-60)。与此同时,这些人还在打保罗(徒21:32)。
  报信。希腊文phasis,“一个[对于秘密罪行的]揭发”,或者是“报告的消息”。
  千夫长。希腊文chiliarchos”,“一千人的领袖”,这个措词乃是指罗马部队的护民官,就是士兵的司令。
  营里。这个词的希腊文speira,“一个军队”(见徒10:1注释)。当时罗马驻军借其齐全的军备武装力量以及严明的纪律,被认为足以平息一切反动,甚至足以制止一群群狂暴的犹太人,这些军人都驻扎在这个营楼里面,这个营楼建造在一块大石头上,坐落在圣殿地段的西北边处。这座塔是由大希律建造的,并且为其命名为安东尼亚,这乃是为了纪念三个执政官中的马可·安东尼,他也曾因为自己糊涂与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在一起,并且在阿克提姆岬战役中大败而声名狼藉。安东尼亚塔在每一个角都有一个塔楼,以及两段楼梯台阶,这台阶通往圣殿北边以及西边的拱廊。罗马的驻军要用来解决紧急事件,尤其是像逾越节这样众人聚集的时候,当时有成千上万的外地人来到耶路撒冷。参基督时代的耶路撒冷。
  合城都乱了。尽管还没有形成暴动,这场吵闹已经波及了全耶路撒冷城,而且很容易无法控制。
徒21:32 千夫长立时带着兵丁和几个百夫长,跑下去到他们那里。他们见了千夫长和兵丁,就止住不打保罗。
【本会注释】
  兵丁和几个百夫长。这位罗马的千夫长,或者称为护民官,反派了几百名士兵下到混乱的群众当中,每一个百夫长,他们有些像军官,各自带领一队士兵执行任务。
  就止住不打保罗。或作“立刻停止殴打保罗”,见第31节注释。罗马士兵的到来吓坏了犹太人捕捉者。这次事件称不上是一次起义,甚至连那些兴奋的犹太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徒21:33 于是千夫长上前拿住他,吩咐用两条铁链捆锁;又问他是什么人,做的是什么事。
【本会注释】
  上前拿住他。或作“抓捕了他”,“把他抓住进行扣留”。他们的目的不是要营救保罗,而是为要得知这次暴乱的原由,他们为了预防这位主演在事情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被这些暴徒所杀害。但是对于保罗来说乃是营救,正像他先前在哥林多一样(徒18:14-17)。
  捆锁。这种做法与罗马帝国的惯例是一致的,无疑,这里使徒保罗的每一个胳膊上被捆了一条铁链子,而且链子的两个头又捆在了两名士兵身上,用来看守监管保罗(见徒12:4,6)。保罗就是这样捆绑着被带到了罗马的护民官吕西亚面前(参徒23:26;24:7,22)作初步的调查。
  又问他。相当于“开始询问”,或者是“开始公正地调查”。
徒21:34 众人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千夫长因为这样乱嚷,得不着实情,就吩咐人将保罗带进营楼去。
【本会注释】
  众人有喊叫。或作“有些人正在喊叫”。这样的混乱场面以及指控必定是出自那些激动的暴徒们,正如先前在以弗所发生的事一样(徒19:32)。
  营楼。希腊文parembolē,“被投掷到高处”,就是所说的营地(来13:11,13;启20:9),或者是指“部队扎营”(见来11:34)。从这些含义中的转换,正如部队的措辞一样,这里应该翻译为“一个设防的塔楼”,它与拉丁文中的castra所转换的含义“帐篷”,以及castellum,“设防的地方”、“城堡”相似。使徒保罗,尽管是一名囚犯,至少在这个营楼里面是安全的。罗马士兵的营救非常及时。
徒21:35 到了台阶上,众人挤得凶猛,兵丁只得将保罗抬起来。
【本会注释】
  到了台阶上。罗马的士兵们尽量将保罗带到圣殿中最远最高的台阶,后又把他带到了安东尼亚的营楼里(见第31节注释)。
  兵丁…将保罗抬起来。事实上,罗马士兵们不得不将保罗抬起来,以防他被那些狂暴的犹太人抓住,因为这些人现在明显是要杀死保罗。
  众人挤得凶猛。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猎物被夺取之时,群众的愤怒以及那些计划杀害保罗之魁首们的迫切更加剧烈了。
徒21:36 众人跟在后面,喊着说:“除掉他!”
【本会注释】
  众人跟在后面。这里表明了那些暴徒对于保罗所存的企图,他们的希望就是这些士兵能杀害保罗。因此,上一代的犹太人领袖曾经下令杀害主耶稣(路23:18;约19:15)。

保罗为自己辩护
徒21:37 将要带他进营楼,保罗对千夫长说:“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他说“:你懂得希利尼话吗?”
【本会注释】
  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使徒保罗希望吕西亚得知自己的身份,吕西亚就是千夫长或者称为罗马的护民官,无疑,保罗希望这位千夫长能知道自己乃是罗马公民(参第39节;徒22:26)。
  你懂得希利尼话吗。这位罗马的护民官认为使徒保罗只会讲希伯来话(亚拉姆语),当他听到保罗讲希利尼话时十分惊奇。从另一方面来讲,显然,当百姓听到保罗讲述他们自己的国语之时,也十分惊讶(见徒22:2)。保罗的所说的希腊语乃是阿提喀方言(希腊共通语),整个马其顿社会都讲此种语言。新约圣经就是用这种语言写的。
徒21:38 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
【本会注释】
  那埃及人。根据此处希腊措辞的习惯,这个问题预期的回答就是“是”。此处提到的这个埃及人,在罗马官员心目中声名狼籍,他们一名埃及犹太人,一名伪称的先知,在非力斯成为巡抚后不久,他就曾带领30,000人的队伍(如果传统记载的数字是真实的话)上橄榄山目睹耶路撒冷城墙的倒塌,这样他们就可以凯旋进耶路撒冷城(参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8.6;《犹太战记》第二章13.5 [261-2263])。非力斯的战士们击溃了他们,使其受到了严重损失,但是他们的首领却逃脱了。
  四千。这里的数字或者用约瑟夫所说的30,000人代替,或者理解为这里是指逃脱的人数,后来这人又逐渐发展成为了他们的领袖。
  凶徒。希腊文sikarioi,直译是“短剑手”,就是指凶手、刺客。与拉丁文中的sicarii(凶徒)相对照。这些人乃是一个犹太极端主义者组织的成员,奋锐党中的刺客(参本注释第五册第54,55页),他们大批杀害小规模的罗马驻军,他们可以在夜间偷袭那些罗马军人,同时,他们也杀害那些拒绝支持他们的犹太人(约瑟夫《犹太战记》第二章13.3 [254-258])。在过节的人群中,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屡次杀人。在后来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藉着他们凶暴的血腥行径,他们大大地加重了那个苦难、悲惨时期的恐怖。
徒21:39 保罗说:“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对百姓说话。”
【本会注释】
  犹太人…生在…大数。见徒9:11注释。关于保罗是罗马公民注释参本册注释第94页。
  并不是无名小城。或作“并不是不著名的城市”,或者“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小城”。这是很合理的夸口,不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商业贸易的观点上都是如此。大数城中的硬币被发现了,上面写有metropolis autonomous的话,“自治的城”。
  对百姓说话。使徒保罗依然希望──无疑,更主要是因为福音和教会的缘故,并不是因为他自己──使犹太人能明白他的真实态度行动。
徒21:40 千夫长准了。保罗就站在台阶上,向百姓摆手,他们都静默无声,保罗便用希伯来话对他们说:
【本会注释】
  千夫长准了。希腊文epitrepō,“允许”,“允准”,或者是“同意”。这个词在蒲纸上都是使用此种含义。
  就站在台阶上。这里乃是一个高与群众的有利位置,相对来说要安全一些,否则他们将再一次进行对保罗不利的反映──他们也确实如此行了(徒22:22-25)。
  向百姓摆手。这是一种示意众人的骚动安静下来的手势,暗示使徒保罗要向他们讲话。
  用希伯来话。这里是指亚拉姆语,直译是“方言”。如今,保罗要做一番简短的辩护,利用这个机会他就有自由传扬福音了,不然的话,他可能不再有机会了。比较下面那些骚乱的暴徒,使徒保罗显得多么镇静啊!参本注释第一册第30页。


□ 本书版权所有---SDA圣经注释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