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第二章

 【本会注释】
1 使徒们被圣灵充满并且讲说各种各样的语言,有些人羡慕钦佩,有些人嘲笑讥诮。14 使徒彼得证明,使徒们讲说各种方言乃是由于圣灵的大能,他也证明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并且升到了天上,也正是耶稣使同样的圣灵倾降,彼得也说明耶稣就是弥赛亚,通过他所施行的各样神迹、奇事可以证明他就是上帝,他按着父上帝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37 彼得为许多悔改之人施洗。41然后这些悔改受了洗的信徒虔诚、慷慨地在一起彼此相交:使徒们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主也将得就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圣灵降临
徒2:1 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
【本会注释】
  日子(中文和合本无此词)。犹太律法师权威允许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花一天时间来庆祝五旬节,然而,散步在各地的犹太人可以花两天时间庆祝。
  五旬节。希腊文pentēkostēs,来自一个形容词意思是“第五十”,这说明从无酵节开始到献禾捆为摇祭那日(七七节,或五旬节)共五十天。这个希腊字第一次表达希伯来七七节的知名用法出现在托庇特书2:1(此书大约写于公元前200年,以及马加比后书12:32),说明这个希腊字在基督徒时代以先许多年早已在犹太人中间使用了。关于五旬节更详细的讨论以及它在犹太日历中的地位,参出23:16;利23:16注释;参本注释第一册第709页;本注释第二册第106,108页;从复活到升天。以下是一个相关事实的简要以及当时圣灵沛降给他们的一些事情:
  五旬节的日期与逾越节的日子相关密切。逾越节在尼散月14日举行。尼散月15日标志着无酵节的开始,16日要将初熟的庄稼(大麦收割)带给祭司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利23:5-11)。从第十六日献禾捆为摇祭那日算起,过七周零一天(第七个安息日的次日),共计五十天,就到了献初熟之庄稼的节日(小麦收割),这个节日也被称为七七节,因为它涉及七个星期(利23:15,16)。也正是这个节期被称为五旬节。
  由于在耶稣钉十字架那年,尼散月16日指向了星期日(见太26章附注,注1),从那日起向后推五十天(七周零一天),也就又是一个星期日。然而,圣经并没有由于这个原因而赞成星期日是神圣的(参太28:1注释)。
  犹太人一年当中所有的节期当中,五旬节吸引的远方朝圣者数目最多。当时代在初春和晚秋乘船或者陆地旅行的危险(见徒27:9)使许多人不能从国外来参赴逾越节和住棚节。然而,五旬节所处的季节十分有利,在其他任何节期,都不会有像五旬节一样有来自众多国家、民族的代表。也没有任何时辰,可以使圣灵的恩赐产生如此直接、迅速、并深远的果效。再者,奉献的特征也使这个节期充满欢乐的气氛,这些奉献主要是那些和平祭和供奉礼。连饼也是发酵的,标志着一种放松的新灵和守节者共同欢庆佳节时所有的团契。五旬节满有收获节日的气氛。甚至使徒保罗,至少每个人心里偏重于某个节日(罗14:5),在传道旅程时尽管到了亚细亚和希腊也迫切要赶回耶路撒冷庆祝五旬节(徒18:21;20:16)。
  古时七七节的每个方面显明一个象征性的意义,以致使如今象征性的工作将要完成。由于这个节期正是庄稼初熟的时日,它应该是第一次从“庄稼已经熟透”的田地里聚敛粮食的场景(出23:16;约4:35)。通过这个节期,纪念他们在埃及为奴的日子,以色列人可以再次体会到他们当年受埃及人的管制,作他们的奴仆(申16:9-12),后来又从埃及的奴隶生活中释放(利23:21)。因此,这时辰正适合上帝的灵大大的沛降;并且“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3:17)。圣灵乃是要引领教会明白真理,这真理必叫领受之人得以自由(约8:32)。
  回想一些拉比的推断非常有趣,他们计算从第一次逾越节到西乃上颁布律法之间的时间间隔,最终推定上帝向以色列人颁布律法那天(出20:1)就是后来犹太人遵守的五旬节。因为这种记载,人们认为这个节期获得了纪念特征。
  五旬节乃是以色列人的一个伟大节期,在这个节期,圣灵沛降给每一个预备好迎接之人,这也使五旬节适合成为一个更伟大的节日。
  到了。直译是“实现了”或者是指“填满”。这些词似乎是专门选出来表达他们等待的这个日子一直在进行的事实。也许这是要指示他们聚集是在一个大清早。
  门徒。可能是指那一百二十位门徒,以及其他加入他们行列的信徒。
  都聚集。重要的原文证据大概是引用的(参本册注释第10页)“聚集”。这里,作者明显是要说明“他们都聚集在一起”。
  然而,尽管希腊原文中没有说到“一起”这个字,但门徒们中间存在的一致性是非常明显的。门徒们曾经因为嫉妒心理,在为被污鬼附身的孩子赶鬼之时显明了他们的失败(可9:14-29;《历》第四十七章),在他们争论谁为大的事上(路22:240),以及在最后逾越节晚餐时,他们拒绝互相洗脚(参约13:3-17;《历》第七十一章),如今,这一切罪性已经因着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楚,基督复活之时的荣耀,以及他们的主被接升天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彻底从他们心中根除了。他们的主在摇捆节那天复活,这就象征基督已经作了初熟的果子。复活后的四十天里,基督不断在门徒中间出现,并且与他们交往。门徒们在耶稣升天后逗留在耶路撒冷,到五旬节已经是十天了,那些日子他们在等待“父的应许”。这个应许会产生什么呢?门徒们十天的等待就是十天的恒切祈祷(徒1:14),处处显明了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团结(《述》第三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立志与他们的主有一种特殊的经历,或者期望他们的主彰显其大能,此种团结一致必能表现出上帝子民的特征。无论是什么干涉这种团结,都必须速速让路撤离,否则将阻碍圣灵的运行,就是那位协助上帝的子民从事福音工作的灵。
  也许耶稣与门徒们吃的最后晚餐也是在这间楼上(见路22:11-14),聚集在这里的可能也是同样一批人,耶稣钉十字架之后他们都分散了,耶稣升天之后又是同样一批人返回到这间屋子(见徒1:13注释)。有些人认为门徒们大概是在圣殿的一间屋子里聚集,关于这一点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八卷3.2 [65,66])称为oikoi,意思是“房子”,最初,这种房子可以由许多朋友聚会所用,也可以有一个团体的成员聚集所用。但看起来那时的门徒不可能冒险聚集在像圣殿这种极其公开的场合。
徒2:2 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象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
【本会注释】
  忽然。没有预先的警告,无法预料到。这一百二十位门徒可能没有得到任何关于那为保惠师来临的暗示。
  有响声。希腊文是ēchos意思是“声音”或者是“喧闹声”,这也正是英文中“echo”一词的出处。路加在他的福音书中曾经使用过(路21:25),用它来描述大海中波浪的“咆哮声”,而且希伯来书中也用它(来12:19)来描述西乃山号角的“声音”。
  从天上。直译是“从天上出来”,在耶稣受洗的时候,圣灵也正是从这里降下,落在耶稣身上(太3:16;路3:21,22)。
  一阵大风。直译是“一阵强烈的大风吹向前方”。注明了它并不是实实在在的风,而是“好像”或者“似乎是”一阵风。经历过这件事的信徒感觉上的印象来说,它应该像一阵风。这个词被翻译成“风”(pnoē)在新约圣经中只有在这里,以及徒17:25 ,17章中的意思是“气息”。在七十士译本中也使用了同样的意思。路加可能使用了pnoē一词来形容这个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一口气”,就是门徒们将要领受的圣灵,这次受圣灵使门徒们回想起当年主向他们“吹了一口气”,并且对他们说“你们受圣灵”(约20:22)。如今门徒们又一次感觉到这种使人畏惧,而且神圣之“气息”的临格。
  充满。这个动词没有主动者,不知道是什么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上下文也没有清楚说明这个“充满”是指什么。“它”可能是指“响声”,也可能是指“大风”。然而,许多经文评论员坚持认为“它”指代风,“风”在圣经上是指圣灵(参约3:8)。
  他们…的屋子。相当于“整个屋子”,第1节提到他们聚集在“一处”。响声和大风有足够的能力立即充满楼房中每一个缝隙和隐蔽之处。圣灵的沛降也一样充满那些基督徒们聚集的场所。
  坐。那天很早的时候(见15节),可能在等待祷告的时辰。
徒2:3 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
【本会注释】
  显现出来。门徒们刚刚经历了能听得见的圣灵来临之暗示(见2节);现在他们亲眼目睹了圣灵的到来。
  舌头…,分开。说成“分配给他们的舌头”,或者“被分派的舌头”更好。希腊文告知了一个最初如火焰般的形体,将自己分开成为许多小舌头,后来又分别落在等待圣灵降临的信徒身上,大体就是这样一幅图画。这些如同“舌头”一般的形体形容沛降在信徒身上演说的恩赐十分恰当。
  火焰。这里并不是说圣灵乃真正的火焰,而是说“如火焰”,那就是说它“类似于火焰”(参“一阵大风”徒2 :2)。在圣经中,神性和火焰经常连用(参出3:2;申5:4;诗50:3;玛3:2),使用这种表达无疑是因为其大能、荣耀、以及像火一样炼净的功效。施洗约翰应许说基督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3:11)。
  落在。希腊文中的动词“落”是指降下,本文中所使用的时态是过去时,它强调这个动作的瞬间性,而不是一个持续性动作。尽管如火焰一般出现的舌头,仅仅在一个很短的时间沛降给信徒们,然而,凡是领受了圣灵并且满有信心的信徒,这圣灵在他们身上所起的果效是一生的。
徒2:4 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
【本会注释】
  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这里就是指“父所应许的”灵充满了他们(见徒1:4,5注释),也同样是门徒们十天来恒切祈求等待的结果。耶稣曾经告诉门徒们要祈求圣灵(路11:13)。在基督复活当天的夜间,他“向他们吹了一口气”并且宣告说“你们受圣灵”(约20:22)。深深地充满了他们的内心,并且激起了他们潜在的才能使之成为热切的行动,那应许的圣灵沛降在了他们身上。如今,他们享受了作为先知的体验,可以预言未来,并且藉着圣灵赐他们言语的恩赐说起并非出于人意的话来(参彼后1:21)。
  我们不认为这圣灵仅仅沛降给了使徒。本文中使用的措辞,以及上下文都可以使读者相信,当时所有聚集在那里的信徒都被圣灵充满了,妇女也不例外,全部分享了圣灵分配给他们的属灵恩赐。如果这种认识是有误,那么使徒彼得几乎没有必要也不会引用约珥书中预言(徒2:16-18)。
  圣灵。在旧约圣经中有许多关于上帝的灵之类的章节(见民24:2;士6:34;撒上.16:13;撒下2.23:2;代下24:20;诗51:11;赛48:16;结11:5;珥2:28,29等)。但是旧约圣经中没有任何圣灵的显现可以与五旬节圣灵的沛降相比:(1)以不会辨认错的圣灵身份,(2)沛降并且充满在场的每个信徒,而且(3)沛降后所起的神奇果效。因此,那天通常被称为教会的生日。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他的出生,他在约旦河受洗并且领受从天而来的圣灵,他被钉十字架,后来有复活升天,这一幕幕伟大景象,一段段崇高的情节乃至关重要,这些乃是救赎计划的逐步演变。然而,五旬节圣灵的沛降是在基督伟大的牺牲被上天接纳,并且与父同坐宝座之后才发生的(见《述》第四章)。藉着那次圣灵的沛降,教会就被赋予了能力,去为基督作成那从来没有试图完成的圣工,就是将那救恩的美好福音传给天下的万民。
  这次沛降不仅仅是一次圣灵的“感动”。也不仅仅是圣灵的“一口气”。它这次充满了众门徒,使他们充充满满地拥有圣灵。从那个时刻开始,当时的教会就成了圣灵的工具。在圣经后来的记载中,没有任何地方提到门徒们当年在那个难忘的节期所领受的圣灵消失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徒,距离五旬节这种体验越来越远,渐渐地越来越少接受这种神圣的恩赐,最终导致了被道离教。现今的信徒可以得益于早期教会历史中这个严肃真实的事实。
  说起别国的话来。或者可以说成“说起不同的语言”,是指不同于他们母语的多国语言。圣灵沛降给门徒之后即刻产生作用。他们没有等待,也没有经过一个学徒的时期;门徒们立即就开始说起别国的话来见证福音。
  将讲说外国语言的能力赐给众门徒,乃是一种上天的恩赐,其特殊目的是要叫他们将福音的信息传遍天下。从地的四极前来的朝圣者(见第9-11)聚集在耶路撒冷欢度五旬节。这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见《流散的犹太人》;本注释第五章第59-61页),也许懂得足够的希伯来文来享有圣殿的侍奉之福,然而,他们可能无法克服亚拉姆语的障碍,就是门徒们贯常讲说的语言。为了他们的缘故,也为了使那些藉着门徒而领受福音信息的人群,圣灵使门徒们可以流利地讲说从各地聚集前来之朝圣者的乡谈。这乃是一个不可思议神迹,并且这件事也应验了主最后一个应许(见可16:17注释)。这种恩赐也便利了那天给教会带来的巨大收获(徒2:41),并且在其后的年日也产生了世界范围性的果效。也见徒10:45,46;林前14章注释。
  本书的记载并没有明确说明这种说方言的恩赐是持久性的,但我们心中应该明白,圣灵曾经施行过的奇事,在有需要的景况下,他照常可以重新赐给人,做同样的事情(参《述》第四章)。
  按着圣灵。圣灵不单单赐给了门徒们讲说别国语言的恩赐,同时也赐给了他们要宣扬的福音信息。他们的讲论直接受圣灵的引导。
  所赐的。这里使用的动词,希腊文的时态建议使用“不断赐给”,这就使人心中联想出一幅图画,就是当需要之时圣灵赐给每位演说者当讲的话。很有可能门徒们依次使用不同的语种讲论,使徒彼得面向全体会众的讲道(见14-36节),为众门徒所传讲的信息作了总结。
  说起。希腊文是apophtheggomai,“说出来”。在七十士译本中,这个词用来形容预言(代上25:1;结13:19;亚10:2)。这里使用它来传达讲论中一个清晰、严肃、有力的思想,以致当天就有3,000人悔改受洗。关于五旬节圣灵沛降与“早雨”的联系见珥2:23注释。
徒2:5 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
【本会注释】
  住在耶路撒冷。有些人开始置疑,第9-11节中提到的众多外国人如何“住在”耶路撒冷。有两种解释比较可能。这里提到的犹太人可能来他们父辈的城里作短暂的停留,也许是为了生意;或者是像使徒保罗一样来这里学习(徒22:3),还可能有些人是从活跃的生活中引退了下来。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并非不可以把这里所使用的“住在”理解为暂时的停留。尤其考虑到有些人被称为“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人”这个事实(徒2:9),再者,还有一些人被称为“从罗马来的客旅”(10节)。
  虔诚的。这个词曾经用来描述西面(路2:25)。这个词的主要意思是慎重,在操作神圣的事情上表现地认真、热诚、虔敬。鉴于这种意义,它可能包括一些改教者,甚至那些生来就是犹太籍之人。这里提到了“从天下各国来”,使包含改教者的推测成为必要。这个词同样在徒8:2再次出现。
  从天下各国来。亚基·帕希律二世在他著名的演说中,这次演说抑制了其后的两代人没有发动叛变罗马政府的运动,他这样宣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包括一部分我们民族的人群”(约瑟夫《犹太战记》第二章16.4 [399]),在雅各灵感的书信中写到“请问住在十二个支派之人的安”(雅1:1)。这次犹太人的离散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的严重俘虏:(1)公元前722年,以色列人十个支派全被俘虏到亚述和玛代(王下17:6);(2)公元前605年,犹大支派被俘虏到巴比伦,并且分三次虏获(见代下36:1-21;耶52:1-30;但1:1-7注释);(3)也有大量被马其顿人托勒密·索波虏获到埃及(约瑟夫《犹太掌故》 第十二卷.1.1 [6,7])。除了由于俘虏而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因为商业活动的诱惑而居住在世界各地。
徒2:6 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
【本会注释】
  这声音一响。或作“这噪声刚刚发生”。希腊文称为“噪声”或者“响声”phōnē,它经常被翻译为“声音”。在约3:8,使用了风吹的“响声”来说明圣灵的运行。这里的词有两种均为可能的意思:(1)“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徒2:2);(2)这声音是由于众门徒讲说各种乡谈而产生(4节)。由于希腊文phōnē(响声)一词是一个单数,看起来这响声更像是指一种神圣的声音,这声音从门徒们聚集的房子里传出去,使外面的人也听见了,但它也可能是指第四节所说的众门徒的声音。
  众人。这些人是指那些住在耶路撒冷的群众,尤其也包括那些从外地来的众多来客。
  就甚纳闷。希腊文是sugchunō,“一下子倾泻而来”。这个词在《使徒行传》是特有的,共出现了五次。这个词最好翻译成“迷惑的”,或者“使人昏乱的”。这些群众自然会惊讶,当他们聚集到这声音最初传出来的地方时,他们听到众门徒正在用世界各种乡谈讲论。
  听见门徒…说话。关于这句话,有时会起疑问,这说方言的恩赐是否赐给了十二位使徒,赐给他们大能讲说其他方言,还是圣灵使凡听见的人有一种明白使徒言语的能力。尽管在后来使徒保罗确实认识到有一种翻方言的恩赐真实存在(见林前12:30;14:13,27),但看起来,五旬节圣灵赐予的恩赐显然是赐给了使徒,因为圣灵沛降的时候如舌头分别落在他们各人头上(见徒2:3,4;《述》第四章;《历》第八十六章)。
  乡谈。希腊文是dialektos(见徒1:19注释)。在随后徒2:9-11所列的各类人是指各类语言。可能每位演说者根据他面对的人群说的是一种不同的语言。无疑,后来聚集前来的人群不断走动,直到他们找到了讲说自己方言的那群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同时向多种不同国籍的人宣讲真理。
徒2:7 都惊讶希奇说:“看哪,这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
【本会注释】
  都惊讶希奇。这里按希腊文翻译的“惊讶”,直译是“出离某人的能力”,即众人睁大眼睛表示惊讶,这惊讶压倒了那些凡听见方言恩赐之人。比较在可3:21的用法,“他癫狂了”。希腊原文中的“希奇”包括一种延续的概念,是指“正在希奇”并延续,随着众人听到的越多,他们希奇的感觉越是高涨。
  加利利人。这种对福音使者的描述可能主要是指十二位使徒,因为他们全部来自加利利(见可3:14注释),如果记载中马提亚也是来自加利利省的话,就更确定了。通常来讲,那一百二十位门徒也有可能,无疑,在他们中间有许多人来自加利利省。
  “加利利人”这个称号似乎带有一种嘲笑的成分,因为加利利的居民缺乏文化,属于不学无数的小民(见太2:22;4:15;26:73注释;见《历》第二十三章)。因此,他们更加惊讶地发现这些加利利人居然流利地讲说外国的语言。
徒2:8 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呢?
【本会注释】
  我们各人…听见。显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陈述,作者收录了下文中列举的许多国家代表们所做的评论。这个事实说明,这些惊讶希奇的听众见证的事实既是对将要传给全世界之福音信息的预先品尝也是一项保证,不论其中包括了多少种语言。
  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聚集在这里的人虽然是犹太教徒,但许多都是出生在异地他乡,并且在外里长大讲说他们各自出生地的语言。本章下文列出的各个地区显明这位史学家是经过一番训练的,他曾经认真询问有关那些参赴这个重大场合民族,后来他本人至少参加过一次五旬节(徒21:15),因此,作者路加知道在五旬节的季节聚集的这批群众来自何方。作者路加在记载这些地区的名称时,按照了一定的顺序,仿佛他是在心中描绘当时罗马帝国的一个鸟瞰图。以巴勒斯坦为中心,他首先看到了东方、然后按照顺序到了北方、西方、和南方地区。按照这种方法,书中记载的“天下各国”(徒2:5)就是合情合理了。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9,60页;约7:35;徒6:1)似乎通常分为四个种类。根据作者路加的记载,这些人分别是:(1)来自巴比伦以及其他东方地区的人: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人;(2)那些来自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之人: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细亚、弗吕家和旁非利亚;(3)那些来自北非之人:埃及人、靠近古利奈的吕彼亚一带地方的人;(4)那些来自罗马之人:从罗马来的客旅。因此,这里显明作者列出的众多地区是根据当时人们共知的模式制定的。关于以上记载的各国人民所在的地理位置,参耶稣出生时代的罗马版图;流散的犹太人。
徒2:9 我们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和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西亚、
【本会注释】
  帕提亚人。路加列出的地区表是以东方强大的帕提亚国开始的,由于在一个世纪之前,罗马将军克拉苏败给了帕提亚国,所以当时它依然是罗马政府的首要敌人。它坐落在里海的南岸,从底格里斯河到印度河。他们讲波斯语,也可能讲玛代语。
  玛代人。玛代国坐落在里海的西南岸,亚述国的东部地区。以色列的十个支派中许多人就曾被虏获到了玛代(见王下17:6)。创10:2;但2:39注释。
  以拦人。这些人居住的国家,东邻帕提亚国,北邻玛代国,西邻巴比伦。波斯湾坐落在其南部。见创10:22;斯1:2;但8:2注释。在七十士译本中称以拦人为“波斯人”,但是以拦人使用的语言却不同于波斯。
  美索不达米亚…的人。美索不达米亚坐落在“河之间”,就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见创24:10注释)。那里的“居民”所讲的语言可能包括几个语种,他们也许讲几种不同的亚拉姆语(见本注释第一册第30页;见但2:4注释)。
  犹太。路加在这里提到犹太而不是想当然地忽略它,令圣经学者感到十分费解,有些人猜想,这可能是在记录印度或者以土买时出了错误。但对于外邦作者路加来说,提及犹太这个词并不以为奇,它是当时历史的焦点。把它也同其他地区一样列出来使这个表更加全面。“犹太”一词可能从广义上讲包括所有的巴勒斯坦人。
  加帕多家。由于路加是从东向西记述,他记载的下一个省份就到了加帕多家,这个地区坐落在美索不达米亚西北。它坐落在今天土耳其的东部,东邻亚美尼亚,北邻黑海(别名“欧克辛”)和本都省,西邻加拉太,南邻保罗的家乡基利家(徒21:39)。这地的人讲哪一种语言尚不清楚。也许它的语言同“以哥念的讲论”相似(徒14:11)。
  本都。这个地区坐落在黑海的南岸,加帕多家的北面。同它的邻省一样受罗马的管辖。它的本土语言尚未清楚。
  亚细亚。这并不是指现在的亚洲,而是指当时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最西端的一个省份,它包括现今土耳其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弗所是它的主要城市。在使徒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时,圣灵曾经阻止他进入这个地区传道。这个地区通常被称为伊奥尼亚,并且居住在那地的人民显然是希腊人。启示录1:4中提到的七封信就是寄给亚细亚省的七个教会的。尽管这里的居民以及以下提到的地区中,大部分人可以明白希腊文,但显然一般人都使用他们当地的乡语谈。
徒2:10 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吕彼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
【本会注释】
  弗吕家、旁非利亚。罗马帝国中“亚细亚”南部的两个小区域。
  埃及。希伯来人和埃及人之间有超过一千五百多年的仇恨。证明先祖雅各以及他的全家在那里居住过,并且希伯来人为埃及人做过奴隶,后来埃及人上来攻打巴勒斯坦(见王上14:25注释)。在先知耶利米时代,犹大有一批强大的前埃及人党派,在犹大败落在巴比伦人手中之时,有许多犹太人,包括耶利米在内,被这些人虏获到了埃及(耶42:13 至43:7)。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托勒密虏获到埃及,还有其他一些犹太人是在马加比人抵抗塞硫古王时入境埃及。在路加时代,亚历山大城中三分之一的人口是犹太人,并且有他们自己的族长统治管理(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四章7.2 [117])。整个国家都是希腊风格,但当地通用的语言是埃及古语科普特语,古埃及人大都书写希腊字母,后来发展成这种语言,它受现代希腊语(简化的埃及文字)的影响,后而更改。
  吕彼亚。古代使用这个名字代表整个以知的非洲,可能惟独埃及除外,但这里可以理解为它大概是指今天利比亚所包括的所有领土,坐落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利奈城是其首要城市。它拥有颇具有希腊风格的文化,但其中居住着大批犹太侨民,这主要是因为托勒密一世从巴勒斯坦移送犹太人所致(约瑟夫《驳亚匹温》第二章.4 [44])。古利奈的西门就是来自这里,就是替耶稣背十字架的那位(太27:32),也正是从这里,有许多心存福音工作之人到叙利亚的安提阿传讲这信息,他们的工作取得了成效,以致巴拿巴和大数城的扫罗前来帮助他们(徒11:19-26)。见创10:13注释。
  从罗马来的客旅。这个词的希腊文epidēmountes Rhōmaioi,“逗留在这里的罗马人”。其中Rhōmaioi 通常的意思是“罗马公民”而不是“罗马的居住者”。因此,这里所使用的“罗马来的客旅”,可能是指那些寄居在罗马的犹太人,或者是指罗马犹太人暂时寄居在耶路撒冷。当罗马将军瓦如斯批准他们派大使到罗马时,在罗马已经有许多犹太人,罗马城中这五十位大使连接着超过8000名的犹太居民(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七章11.1)。公元19年,罗马皇帝提比留把犹太人从意大利驱逐出境。那次法令一定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驱逐,另寻避难之所,自然,他们大都返回了家乡巴勒斯坦。提比留后来撤回了这个法令,但是还有许多犹太人依然逗留在耶路撒冷,并未返回罗马(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5,66页)。
  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这些词可能是指上文提到过的所有国民,或者使其读起来就像注释,尤其强调了在这个从世界各地聚集来的崇拜者中,那些罗马的改教者。
  作者路加作为外邦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64页),他写信给外邦的提阿非罗(见路1:3注释),自然应该提到从罗马帝国的首府前来的访问者。关于“进犹太教的人”见太23:15注释。
徒2:11 革哩底和阿拉伯人,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乡谈,讲说上帝的大作为。”
【本会注释】
  革哩底和阿拉伯人。这两个地方名似乎是被添加在前面的名单后面的,这曾被当作证明路加写作之真实性的证据。路加仿佛是在汇报这件事乃某个目击证人非正式地告诉了他。革哩底岛在希腊的南边,在其中居住着大批的犹太人。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交界,它乃是众多犹太人的家庭所在地。
  通过对以上徒2:9-11提及的国家之研究,显明有许多国家被落记了,但主要的国家都包括在内。这一点可以更深一步证明,作者路加并没有亲自创造一个国家表,而是通过询问那些见证五旬节神迹之人获知。然而,路加在这里详细记载的国家表,不能视为是一个包括所有在耶路撒冷之人的确切目录。它更是企图表达门徒们宣讲的对象乃是一批四海为家之特征的人,并且说明,对这些人讲话就需要使用他们各自讲说多种语言。
  上帝的大作为。相当于“伟大的事情”,或者“上帝的权威和力量”。这个术语包含上帝的旨意,就是遍及于耶稣基督在地上的生活和工作而显明的旨意。
徒2:12 众人就都惊讶猜疑,彼此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本会注释】
  惊讶。见第7节注释。
  猜疑。希腊文是diaporeō,“困惑”。路加是新约圣经中唯一使用这个词的作者。
  这是什么意思呢?。凡听见的人都的的确确由于这种现象而大惑不解,并且全都在兴奋地讨论其意义。
徒2:13 还有人讥诮说: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
【本会注释】
  还有人。希腊文是heteroi,“其他种类的人”,并不是alloi,“同种类的其他人”。这说明在第5-12节记载的人中,有一班反对他们的演说者。也许这些heteroi天生居住在耶路撒冷,或者巴勒斯坦,他们丝毫不明白门徒们被圣灵充满后使用的各种语言。他们大概受了大量谣传关于诽谤基督之事的影响。犹太人把我们的主所施行众多神迹的能力归功于鬼王(路11:15),并且非斯都听完使徒保罗的讲论之后,他说保罗癫狂了(徒26:24)。当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犹太的祭司们嘲笑主(太27:41-43),并且如今他们还试图煽动谣言来解释这种说方言的神迹,惟恐削弱了他们在人们中间的神圣的地位(参《述》第四章)。
  新酒。希腊文是gleukos,“甜酒”不是“新酒”,由于五旬节是在六月份,而新鲜的葡萄直到八月份才成熟。显然,这里所谈到的只是一种醉人的饮料。从这批嘲笑者的谴责中我们可以得知,被圣灵充满的门徒们在举止和言谈中有一种另人兴奋的要素。确实如此,如果他们以一种完全镇静,或者随便、自然的举止讲说乡谈的话,那会令人感觉十分奇怪。上帝大能的灵在他们身上,他们谈论的主旨有一种广阔的含义。

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
徒2:14 彼得和十一个使徒站起,高声说:“犹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这件事你们当知道,也当侧耳听我的话。
【本会注释】
  彼得。在使徒彼得否认基督之后的几周时间里,他的品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真正的悔改了。他的心窍由基督的指教而开启,可以明白圣经(路24:45)。圣灵赋予了彼得属灵的洞察力和大能。结果,彼得坚定地站起来成为信徒中间一名神圣的领袖。原来半信半疑,如今深信不疑;原来心存恐惧,如今放胆传扬;原来言语草率,如今在传扬福音的工作上作出详细、理由充分的演说。那些有关基督的预言清晰、有条理地阐述明白了。这里就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真实证据。没有哪个故事家像路加那样敢于展示彼得在品格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十一个使徒。使徒彼得并没有孤立地讲话。他代表他的弟兄们站起来演说。众使徒都各自向不同的国家,讲说不同语言的群体传扬了福音。但彼得向全体群众讲说,并且结束了这次重大的布道聚会。“十一个使徒”显明它包括马提亚在内,因而说明他很快就开始尽作为一名使徒的职责。
  站起。尽管这种表达在七十士译本以及古希腊文中都有记载,但它仍然属于希伯来文(创21:16;27:38),这里使用“站起”是要说明声音响亮,高声说给在场的群众。对于彼得来说,面对人数如此众多的群众有必要站起来以致使大家都能听见。
  高声说。希腊文是apophtheggomai意思是“说出来”(参第4节注释)。使用这个字可以深刻说明使徒是藉着圣灵的恩赐而传扬真理。使徒彼得不是仅仅在“说”;他乃是在藉着圣灵的大能“说出来”真理信息。
  犹太人。第14节这一部分照字面意义读是这样,“犹太人哪,以及一切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显然,使徒彼得首先向当地犹太人说话(见13节),与第5-11节提到那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区分开了。
  住在耶路撒冷的人。这句话也可能是指当地耶路撒冷人,他们的家就在那城。然而,彼得的话在这里是面向全体群众,从第22节可以看明,使徒终归是说给在场的所有听众。
  侧耳听我的话。直译是“倾听”。这是另一个希伯来语法点,大概可以说明彼得的演说使用了亚拉姆语。关于这一点存在分歧,因为许多希伯来语法点遗留在了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中,并且这些引用的经文也来自七十士译本。
徒2:15 你们想这些人是醉了;其实不是醉了,因为时候刚到巳初。
【本会注释】
  其实不是醉了。使徒彼得吸引了听众的常识。当他们虔诚地度过了一整夜,当所有正派的犹太人禁食之时,门徒们真的会在五旬节的清早喝地酩酊大醉吗?“醉了的人是在夜间醉”(帖前5:7)。如果人在“清早起来追求浓酒,留连到深夜,甚至因酒发烧”,这乃是一个极端粗俗的标记(赛5:11;参传10:16,17)。按照圣经出16:8节对以色列传统的记载,犹太人习惯在早晨吃面包,晚上吃肉食;对于习惯好一些的犹太人白天并不喝酒,直到天晚了才可能喝。
  你们想。群众中有些人说门徒们是醉了,这里彼得机智地应付这些人无理的谴责,并且指明这些人理解错了,而没有明明说出他们事实上是对门徒们恶毒的指责。
  巳初。巳初大概是上午9:00钟。关于新约圣经中如何计算时辰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0页;见太27:45。巳初正是晨祷的时候。
徒2:16 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
【本会注释】
  这正是。使徒彼得采用胆怯的步骤进入他要宣讲的主题。他大胆地证明五旬节圣灵沛降就正是应验了先知的预言。彼得可以这样做,因为他曾经受教与基督,并且如今他已被圣灵大大感动传扬这真理。在这种双重带领之下,他开始了自己生平第一次在公众面前的讲论,向他们阐述了弥赛亚在地上的生活和所行之事,一直说到了基督的复活。下文中的详细地证明了在使徒身上新发现的做工大能。
  先知约珥。使徒彼得没有引用耶稣的话,因为人们对主存在争论。他首先使用听众所相信的旧约圣经中的章节,使其支持他们看到的现象并且为此作见证。这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有助于他们接受彼得的论证,并且预备他们的心在下文中也接受基督。有些人认为圣经中的约珥书算是最古老的预言书了(见本注释第四册第20,21页)。在以“主大而明显的日子”要到来的主题下,约珥招呼以色列人要悔改,并且应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圣灵要沛降,关于这一点约珥只说到“以后”(见珥2:28-32注释;见本注释第四册第937,938页)。旧约圣经中,那些虔诚的人们迫切期待圣灵沛降之应许(见徒2:3注释)。徒2:17-21节是引用的珥2:28-32,与七十士译本颇为相似。
徒2:17 上帝说:在末后的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少年人要见异象;老年人要做异梦。
【本会注释】
  以后。(按:在本节中无此词,在珥2:28中有此词)关于这一点,推论如下:约珥先知所说的将来就是现在的使徒时代。听者都亲眼见证了预言的应验。
  在末后的日子。见珥2:28注释;参赛2:2注释。
  上帝说。这几个字在约珥书中并没有提到。这是彼得为了说教目的而插入的。并且说明下文的应许乃是出自上帝之口,也是由上帝亲自赐予。
  我的灵。见徒3:19注释。
  浇灌凡有血气的。那是指圣灵沛降在所有人身上,以神圣的大能代替担当人性的软弱。这种恩赐并非仅仅局限于犹太人,也没有阶级、性别的限制,但在那个时代,对彼得来说,他无疑是指“浇灌”他们的同胞,同族之人。
  要说预言。使徒彼得应用圣经约珥书的预言来说明五旬节圣灵沛降的经历,似乎把讲说方言的恩赐与这则预言联系了起来(见珥2:28注释)。这则预言也说明,不论是男是女都拥有这些圣灵的恩赐。关于这些预言的应验,路加在以下章节中给予了记述,徒9:10-16;11:27,28;13:1-3;16:6,7;18:9,10;21:9-11;22:17,18;27:10,22-25。也见路2:36注释。在上帝众仆人成功的福音活动中,尤其是在各个紧要关头,圣灵的恩赐不断向他们展示。
  你们的少年人。一次次显明,当人在年轻的时候有,他们有理想和精力而且可以预先了解并尝试表面上似乎不可能的事情。似乎大部分,大概是所有耶稣的门徒全是年轻人。大部分宗教运动,以及许多政治和公民的事业都是有年轻人在着手创建。
  见异象。关于“异象”和“异梦”的讨论,见民12:6;撒上3:1注释。少年人要见圣灵启示的异象,是有关激励并教导目前以及未来的异象。
  老年人。在圣经约珥书中,先提到了老年人,后提到“少年人”。
  异梦。即在睡觉时收到启示,它和所说的“异象”形成对照,一般异象是指眼睛看到的启示。
徒2:18 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他们就要说预言。
【本会注释】
  我的仆人和使女。这句话引用的章节(珥2:29),仅仅说到“仆人”或者称为“奴仆”,在希伯来文和七十士译本中都是如此。这里清楚说明,上帝的灵不是专为在高位,以及有大权之人保留,即使是社会最底层的男女,也一样可以领受上帝的灵(见珥2:28注释)。然而,根据本章中这段话的前后关系,使徒彼得似乎在引申这些话的含义。在第17节他说到,“你们的儿子们”,“你们的女儿们”,“你们的少年人”,“你们的老年人”。然后,在18节的开头彼得又把旧约圣经的经文,做了微妙的变动。使徒彼得所讲论的这句话,直译是“并且要确实沛降在我的仆人和我的使女身上”。对照所引用的旧约圣经,彼得的话中添加了“确实”和“我的”,可以暗示,使徒彼得在这里强调“仆人”和“使女”,并不是在一一罗列上帝的灵都会降在什么样的人身上,而是在总结都有什么样的人,已经领受了上帝的圣灵。你们的儿子们,你们的女儿们,少年人,以及老年人,这乃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见17节注释),要成为上帝的仆人和使女,上帝的真仆人。
  在那些日子。那是指“在末后的日子”(17节)。
  我的灵。见徒3:19注释。
  要说预言。见17节注释。这里所使用的这些词并没有在珥l2:29相应的段落中出现。
徒2:19 在天上、我要显出奇事;在地下、我要显出神迹;有血,有火,有烟雾。
【本会注释】
  我要显出。直译是“我要给”。
  奇事。希腊文是terata,意思是“征兆”,“神迹”(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08页)。
  在天上。在使徒彼得心中,直接应用这个预言乃是从天而来的圣灵恩赐。然而,这里引用的经文也同样是指末后将要发生的重大事件(见20节注释)。
  神迹。希腊原文是sēmeia,意思是“迹象、征兆”,“奇观、奇事”。这个词以及其相同的意义,并没有在希伯来文以及七十士译本的约珥书中出现,在新约圣经中却频繁出现terata(见上文中的“奇事”),并且总是以复数出现(约4:48;徒4:30;罗15:19等)。
  在地下。这里使徒彼得直接使用了另一种说话方式,但是正如以下的经文所显示的一样,它真正的意义要在末后的日子显明。在约珥书中即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地下”,用法不同;这些词乃是彼得在演说中加进去的,为了加重“天”与“地”的对比。
  有血。“血”,“火”,以及“烟雾”,都是指可怕战争所伴随的产物。
  雾。这里遵照七十士译本的理解。约珥书的希伯来原文是“柱”(按:请对照珥2:30)
徒2:20 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以前。
【本会注释】
  日头。关于这些神迹具体的实现,可以见珥2:10;太24:29注释。
  以前。这表明这些神迹奇事先于“主的日子”,并且他们也不属于那日子的一部分。
  大而明显。希腊原文是epiphanēs,“显明”,“突出的”,或者“光荣显赫的”。然而,希伯来文的约珥书2:31,直译是“可怕的”,“光亮的”,“辉煌的”。
  这里使用的“大而明显的日子”与七十士译本吻合,但徒2:20的最后一部分说到“这都在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以前”(修订标准版)。
  主…的日子。见赛13:6;珥1:15;2:1注释。那日对上帝的敌人将可怕至极(珥2:1,2;摩5:18-20;启6:15-17等),但对那些迎候主的人来说,却是欢乐的日子(赛25:9;珥2:32)。
徒2:21 到那时候,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本会注释】
  凡。这首先关系到彼得面对的听众,但是,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全部人类,并且强调福音信息的广泛性。
  求告。“求告主名”是一个普通的希伯来词语,它总是与那些敬畏上帝之人联系在一起见创12:8;创4:26。路加和保罗在他们的书信中都使用这种措辞(徒7:59;9:14;22:16;罗10:12;林前1:2)。在本书中,它也使用权力低的人向权力较高之法庭求告的意思(徒11,12,21,25章)。
  此种信心的祈祷,将会使人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获得一种镇静、平安的灵。并且,一切本着诚挚的心呼吁主名的人,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他们都要找到救恩的道路,这一点千真万确,徒4:12。
  使徒彼得提出了伟大的结论,说明耶稣就是主,就是基督,见徒2:36。他还引用了旧约圣经中的预言,说到了Yahweh,就是耶和华的意思(见本注释第一册第172,173页),并且把这个称号用来形容耶稣。也把Kurios,“主”,在七十士译本中用来指耶和华,彼得用这个称呼来表达已经复活升天的主。这乃是大胆的一步。它显明了,对于耶稣基督神性的坚信,乃是使徒彼得思想以及教义的要旨。
  “名”这个字在《使徒行传》中频繁出现,用来与主的相联系,这就形成了一个主题。主的名对于上帝的门徒来说,成了一个表号,说明主荣耀的品行和无限的大能,正是因着这名,他们走遍了巴勒斯坦。
  就必得救。这句话有双重的含义──使地上的人从罪中获救,从上帝的审判中获救。关于判决,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许多基督徒顺从了耶稣在太24:15-20所说的警告,他们在耶路撒冷被毁灭的时候,安然脱离了罗马人的手(优西比乌《教会史》第三章5.3;见太24:16注释)。至于我们现时代的信徒,真正的基督徒要天天跟从主,相信耶稣为我们的救赎主,也坚信他就是要来的君王,这样等到末日大艰难来到的时候就必得救。然而,使徒彼得使用这句话,主要是指罪人能够从罪中得释放,获得救恩。
徒2:22 “以色列人哪,请听我的话:上帝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他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
【本会注释】
  以色列人。直译是“以色列的众人”。“以色列”这个词暗示一种立约的关系(见创32:28注释)。
  请听我的话。这是一句引人注意的话,标志着彼得演说的一个分界线。彼得的讲述以先知预言作为背景,现在要开始他演说的主要题旨,就是那位耶稣所具有的神性。
  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安在上面一个牌子写下耶稣的称呼,称呼的第一部分就是这几个字(参约19:19)。七周之后,这个名字用来引荐他,彼得称呼他“主基督”(徒2:36)。彼得使用这个名字并非是在不经意之时说出来的。
  彼得在开始他演讲的论据前,首先提到为人子的耶稣,就是那位住在并且行事为人在他们中间的一个人,他的事迹众所周知,耶稣在世上的生活和工作也证明了彼得将要宣讲关于他生平的一切事迹。
  将他证明出来。即将上帝承认出来,使人公认他的存在。
  在你们中间。相当于“到你们那里”。
  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关于“异能”,直译是“大能”或者“强大的工”。“奇事”和“神迹”可以回到先知约珥的话,第19节引用了这些词。这三个词是同义字,它们表达了同样事实的不同方面,不是对基督的事迹进行谨慎的分类。
  上帝藉着。彼得视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乃是借助于父上帝的大能,并且有父批准。
  你们自己。在场的听众无法对彼得的陈述起争论,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都完全属实,彼得的论述建立在耶稣在他们中间的所作所为。
徒2:23 他既按着上帝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
【本会注释】
  他。这个字直译是“这个人”,就是指拿撒勒人耶稣(22节)。
  被交。即耶稣基督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为了给撒旦以及他政党中所有恶使者机会来充分体现其邪恶,上帝允许许多事情发生,这些事情往往是与上帝的最终意图背道而驰。然而,由于上帝超自然的无限智慧,他支配着一切,使其最终用来彰显他的荣耀。
  定旨。彼得的属灵眼光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他现在从上帝的先见之明以及耶稣基督悲惨的牺牲中(参徒1:16),可以看明上帝旨意的作为。见赛53:10注释;参路22:22。
  你们就藉着。原文证据赞成(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这些词的删节。
  无法之人的手。直译是“藉着非法[之人]的手”。
  把…钉在十字架上杀了。直译是“被钉[在十字架上]并且杀害了”。这里,彼得说明这些听众在钉死他的主一事上是有罪的。彼得的这个真实结论乃是一个可怕的控告(第36节)。
徒2:24 上帝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他复活,因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
【本会注释】
  上帝,…叫他复活。大概关于耶稣复活的事已经在这些人中传开,并且犹太的祭司和长老贿赂兵丁,吩咐他们捏造谎言,这记录在太28:11-15。但这是耶稣的门徒第一次在公众场合见证他的复活。
  痛苦。直译是“分娩剧痛”。“痛苦”一词与太24:8中的“灾难”相同。
  不能被死拘禁。彼得对于主不能被死亡拘禁一事的深信不疑,部分取决于他所引用的预言,记载在第25-28,这里预言弥赛亚战胜死亡。然而,还有其他一些原因:(1)基督是无罪的(约8:46;彼前2:22;见太4:1-11注释;见约1章附注)──死亡不能拘禁这位无罪的主;(2)生命的赐予者不能被死亡拘禁(约5:26;10:17,18)。
徒2:25 大卫指着他说: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他在我右边,叫我不至于摇动。
【本会注释】
  指着他。如果没有这里的解释,诗16篇可能单单指大卫王从敌人手中蒙拯救所获得的希望。基督复活的事实给予预言一个新的意义,使它们不再仅仅是表面的意义,若没有基督复活这预言的意义总是不完整。
  我看见。这句话也可译为“我在我自己面前看到”。
  主。这里是指父上帝。
  在我右边。这句话可以想像成一个战争的场面,在战争中,一名战士站在他朋友的右边,保护他的朋友免受敌人的袭击。它也同样代表一名站在受保护之人旁边的保护者。这种引用强调父上帝对儿子可靠的支持。
徒2:26 所以,我心里欢喜,我的灵(原文作舌)快乐;并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本会注释】
  我心里欢喜。与上帝的合一乃是最大之喜乐的源头。
  我的灵(原文作舌)。见诗16:9注释。
  我的肉身。即“我的身体”。
  要安居。直译是“要居住”或作“要像居住在帐篷里一样”(见彼后1:13,14注释)。希伯来文圣经中诗篇16篇说到大卫在这样的生活中得到安全感,但彼得把诗人的这句话应用于基督的复活。
徒2:27 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本会注释】
  我的灵魂。见诗16:10;太10:28注释。
  阴间。希腊文是hadēs,“坟墓”(见诗16:10;太11:23注释)。耶稣基督的死是真正的死,但是他的复活使他战胜了死亡,死亡不能拘禁他,他为每个人尝了死味(来2:9)。
  圣者。希腊文是hosios,“纯洁完美”,“虔诚”,“圣洁”。这个词传达了个人的虔诚和圣洁(来7:26;启15:4),因此它不同于希腊文中的hagios,这个词是讲神圣化(见可1:24)。见诗篇36篇附注。
  朽坏。本节中从希伯来文中引用的词是shachath,“深渊”,就是指“坟墓”(见诗16:10注释)。路加肯定是遵循希腊文版的七十子旧约圣经中诗16:10,那里翻译为“朽坏”。
徒2:28 你已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必叫我因见你的面(或作:叫我在你面前)得着满足的快乐。
【本会注释】
  生命的道路。这一点与七十士译本相符,它也是对希伯来圣经经文的透彻描写(见诗16:11注释)。
  快乐。希腊文是euphrosunē,“心情舒畅”,“欢喜”,“喜悦”。
  叫我因见你的面(或作:叫我在你面前)。即上帝的面容,他的临格就是欢乐与喜悦的泉源。
徒2:29 “弟兄们!先祖大卫的事,我可以明明的对你们说:他死了,也葬埋了,并且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
【本会注释】
  弟兄们。直译是“人们、众弟兄们”。彼得仍然保持他劝说性的措辞。
  我可以明明地对你们说。相当于“我自由地对你们说是可允许的”。这里使徒所说的话与大卫王的死以及埋葬并不相冲突。因此,彼得在这里引用此预言是有其他的用途。
  先祖。这个词最初的意义是指一个家族或者王朝的创始人。在新约圣经中,它也指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徒7:8)并且也指先祖亚伯拉罕(来7:4)。
  他的坟墓。大卫王死后,人民将他埋葬在耶路撒冷,就是圣经上常说的“大卫的城”(见王上2:10;3:1注释)。
徒2:30 大卫既是先知,又晓得上帝曾向他起誓,要从他的后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宝座上,
【本会注释】
  既是先知。这乃对大卫王的一种不经常使用的描述,但这种描述属实,因为诗篇所说的话超出了大卫王个人的经历,那些话就是指着弥赛亚的预言。
  上帝曾向他起誓。见撒下7:12-14,16注释。这里提到的誓言记载于诗132:11,就是彼得所引用的话。
  从他的后裔中。原文证据赞成(参本册注释第10页)句子的删节“要从他的后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宝座上”,因而,这段话应该是“上帝向他起誓,要从他所生的人中间兴起一位坐在宝座上”。这样就更接近诗132:11。
徒2:31 就预先看明这事,讲论基督复活说:他的灵魂不撇在阴间;他的肉身也不见朽坏。
【本会注释】
  预先看明这事。这一点说明大卫以先见的眼光预先看明了这事,但并不是说他自己能明白这个预言是指着弥赛亚复活而说的(见彼前1:11)。
  他的灵魂不撇在阴间。原文证据更赞成(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说法,“他没有被阴间”,而不是“他的灵魂不撇在阴间”,见第27节关于“阴间”以及“朽坏”注释;关于“灵魂”的解释见诗16:10;太10:28注释。
徒2:32 这耶稣,上帝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
【本会注释】
  这耶稣。即拿撒勒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位,见22,23节。
  上帝已经叫他复活了。由于父上帝对基督的召唤,他就从死里复活了,父任命天使来地上唤醒他牺牲的儿子(太28:2-6;罗8:11;《历》第八十一章)。
  见证。见徒1:8,22注释。
徒2:33 他既被上帝的右手高举(或作:他既高举在上帝的右边),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
【本会注释】
  被上帝的右手(或作:在上帝的右边)。这样的位置乃是一种荣誉(见太20:21;25:33),并且也用来描述耶稣基督的荣耀(可26:64;来1:3;参徒2:34)。
  高举。见约1:1-3,14注释;见约1章附注。
  所应许的圣灵。见约14:16,26;15:26注释。
  浇灌。相当于“不断倒出”。
徒2:34 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但自己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
【本会注释】
  没有升到天上。相当于“没有上升”。彼得的演说十分清晰。大卫已经死了并且也埋葬了(见29节注释)。因此,圣经诗16:10的陈述“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见徒2:27注释),不指代大卫王。这里也说明彼得相信人死后不会升到天上(参帖前4:14-17;见撒下12:23;22:6;伯7:9注释)。
  自己说。这里彼得引用了诗110:1。在新约圣经中有多处引用这段诗篇(见太22:44;林前15:25;来1:13;5:6;来7:17,21;来10:13)。犹太人视这段诗篇乃与弥赛亚有关,耶稣在世时解释了这段话(太22:41-46)。见诗110:1注释。
  主。根据诗篇上下文的证据表明这里的“主”是指父上帝(见诗110:1注释)。
  我主。根据诗篇上下文表明这个词指基督(见诗110:1)。
  你坐在我的右边。这些话表明了父上帝对基督工作的赞誉,而且这个位置乃惟独为基督预备(见弗1:20;腓2:10,11).
徒2:35 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
【本会注释】
  你仇敌。在与撒旦以及他全体党羽的大斗争中,基督得胜了。最终战胜了邪恶,“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林前15:26)。
  脚凳。伟大的君王当权坐在坚实可靠的宝座上,他的脚要踏在脚凳上(见诗99:5注释)。把仇敌置身于可耻的地方,使之作为脚凳乃是彻底胜利的标记(见书10:24注释)。终必有一天基督要制服他一切的仇敌,并且他的国要在无比永远的荣耀中建立(启11:15)。在凯旋的日子,人子基督要把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于父上帝(林前15:24-28)。
徒2:36 “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上帝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
【本会注释】
  以色列全家。彼得企图使他的话能超出在他面前的所有听众,以致使其传达到“全”以色列。然而,迄今为止,他的目光明显依然局限犹太民族,并且其他的门徒也持相同的观点。这一点在彼得为哥尼流传讲福音并为他举行洗礼的经历上就能看明。见徒10:9-16;11:1-18。
  这位耶稣。相当于“这位同样的耶稣”(参22,23节)。
  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里使用的代名词“你们”(humeis),这个词在希腊文中通常不会出现,它强调了犹太人拒绝基督之态度与父上帝对他独生儿子所做牺牲的赞誉及赏识之间的对比。在希腊文中“钉十字架”一词在本句话的末尾,并且做出了一个最为严肃的结论。使徒彼得公然摆出犹太人的罪。彼得毫不畏缩地坚持说明他们的罪,并且为听众的心田预备了道路。见第37节。
  为主,为基督了。这里所使用的“主”反映了第34节引用诗篇中的思想。使用的“基督”印证了耶稣就是犹太人历代以来所盼望的弥赛亚(见诗2:2;太1:1注释)。这句话的原文排列顺序赋含一种说服力,这是英文译文所不能给予的:“上帝既立他为主,也立他为基督了”。

三千人受洗
徒2:37 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
【本会注释】
  众人听见这话。上帝曾经命定,传扬他的话将会使人悔改,对主大有信心,这也是使人悔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见罗10:17;林前1:21)。
  扎心。希腊文是katanussomai,“刺透”,隐喻性的意思是“内心疼痛”。这里指伴随真悔改之人内心深处的悲痛(林后7:9-11)。
  使徒。其他使徒一定在彼得旁边,支持拥护他那强有力的福音演说。
  弟兄们。门徒们相互称呼的特殊用语(徒1:16),在徒2:29,彼得以同样的用语称呼群众。满有圣灵大能的讲论使听众与使徒意气相投,赞同这样的讲论。
  我们当怎样行。深感懊悔之心由衷的呼喊(参徒16:30;22:10)。
徒2:38 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
【本会注释】
  要悔改。关于这个词的重要性之讨论参太3:2;4:17注释。这也是耶稣命令人传讲的信息(路24:47)。
  受洗。见太3:6;可16:16注释。这乃是耶稣留给使徒们大使命中的一个完整部分(太28:19)。
  各人。使徒彼得声明没有人可以免除洗礼。尽管这并不是拯救的行为,它却一个外在的标记,说明一个人旧的生命死去在基督里获得新的生命,并且要求人人都要奉行这礼节。
  奉耶稣基督的名。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有“奉这个名”,“奉这个名”是指奉耶稣基督的名悔改认罪。此种译文更适合上下文的意思,因为在第36节称耶稣“为主、为基督”。
  问题来了,为什么在本节以及徒10:48;19:5,仅仅把耶稣的名用来同洗礼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像太28:19提到的圣父、圣子、圣灵呢?针对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最令人满意的解释是,作者路加在此似乎并不是在记录洗礼的规则,而是要说明使徒彼得的劝告,要使听众甘心乐意悔改、承认自己的罪,认耶稣为基督。有时,基督徒领受洗礼单单说到耶稣基督的名字也是符合逻辑的,他乃是神,再者,这礼节也主要指基督。这在早期基督教文学中曾加以说明,在新约圣经的后半部分也谈到了此事。在《十二使徒遗训》,就是耶稣为十二使徒所留下的教训一书中(7;9),在谈到洗礼之时,既曾单单使用了耶稣的名字,也曾同时使用圣父、圣子、圣灵。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大约公元397年),论证了早期教会对于此事所抱的态度,谈到洗礼的规则,他这样说:“耶稣同时意味着三位一体的圣父和圣灵。如果你说基督,你就指明了父上帝,因为正是圣父膏了他的儿子耶稣,也说到了圣子,就是被膏的那一位,同时指明是藉着圣灵使他受膏”(De Spiritu Sancto第一章3;J. P.米聂版,《拉丁教父学》第十六册,第743栏)。使徒彼得的听众早已经相信了父上帝;事实上,他们真正的试验是,是否接受耶稣为他们历代以来盼望的弥赛亚。
  正如耶稣基督所教导的,如今洗礼要“奉这名”,要与耶稣基督保持密切的联系。只要承认他,一切信主之人都可以受洗归入基督。门徒们不久才经历了圣灵所赐的恩赐,如今,他们应该意识到,当年先知施洗约翰指着耶稣所说的预言是什么意思了,“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3:11)。信徒与他们的主之间这种奥秘的联合,乃是藉着洗礼显明,圣灵可以使之成为现实。
  罪。这里所说的“罪”,按照原文证据更赞成翻译为(参本册注释第10页)“你的罪”。这样就使赦罪成了一个十分个人化的事情(见太1:21;3:6;26:28;路3:3注释)。
  所赐的圣灵。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些词是在辩识恩赐,这里可以直接把它说成“圣灵的恩赐”。希腊文是dōrea,“礼物”,它是一个普遍的措辞,并且不同于charisma,这个词应用于更多具体的属灵恩赐(林前12:4)。使徒应许上帝所赐圣灵之临格乃是要让每一位相信基督的人拥有。这里使徒不是在关注圣灵奇妙大能的赠予。
  要成为一名基督徒,其蒙福的经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悔改,(2)受洗归为基督、(3)罪得蒙赦免,(4)领受圣灵。
徒2:39 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上帝所召来的。”
【本会注释】
  这应许。见徒1:4注释。
  给你们。这里的“你们”是指那些参与钉主十字架之人。他们的子孙也可以无偿从这项应许中获益(参太27:25)。
  一切在远方的人。这里指流迁到各地的犹太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9-61页),后来使徒曾写信给他们(彼前1:1,20),可能还给那些流迁犹太人所居住的外邦人去了信(参弗2:13,17)。藉着圣灵的感动,彼得可能预见了将来外邦人加入教会的情形(见太28:19)。
  主我们的上帝。这里指父上帝,就是犹太人公开承认自己所侍奉的主。
  所召来。相当于“召到他跟前”。上帝的呼召乃是面向每一个生灵。人人都有得蒙拯救的机会。对于这个邀请,“被召的人”甚多;然而,被“选上的人”就是那些响应这个呼召之人(参太22:14注释);从最终意义上讲这些就是“被召的人”。关于更多有关内容见罗8:28-30。
徒2:40 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
【本会注释】
  许多话。这里作者路加摘要而言了彼得演说的其他部分,仅仅引用了他最后的呼吁(参约21:25注释)。
  作见证,劝勉他们。相当于“严肃地声明并不停地劝戒”。
  救自己。直译是“使自己得救”。人类根本无法拯救自己;他们得救与否,只有接受或者拒绝上帝为救赎人类所做的预备而决定。
  弯曲的世代。相当于“弯弯曲曲、悖谬”,正如路3:5;腓2:15. 比较申32:5注释。
徒2:41 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
【本会注释】
  门徒…添了。这些门徒是指那些已经悔改信服基督之人(见徒1:15注释)。
  三千。有人这样猜想:因为这次受洗人数众多,所以促使这次施洗只是泼水洗或者洒水洗,不是一一进入水中,全身浸水。这种假想似乎没有必要(见太3:6注释)。在耶路撒冷,以及它的附近有足够的水源可以供大批人群受洗之用,例如在耶路撒冷城的毕士大池(见约5:2注释),西罗亚池(见约9:7注释),以及所罗门池。再者,我们不必认为执行这个礼节仅仅局限于那十二位使徒。本书后来的几章中显明,有许多皈依者是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他们也参加了这次的节日庆祝(徒6:1)而且还有少数皈依者是当地管理的阶层(徒4:1)。这些皈依者中有些人返回了他们出发的城市,可能成为今天我们不曾知道的,许多地方教会的创始人,例如大马色、亚历山大、甚至罗马城。
  人。希腊原文是psuchai,“灵魂”,在这里使用是指“人”,正如徒2:43;3:23;罗13:1等;见太10:28注释。
徒2:42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
【本会注释】
  恒心遵守。希腊文是proskartereō,“坚持”,“不断地注意”。这里就不再单单指五旬节那天,它包括这些信徒在日后的生活中所具备的品行(见徒3:1注释)。
  教训。即“教导”。新受洗不久的基督徒听到了彼得的讲论,并且群众因为语言不同分成的各组,也从使徒们说方言的恩赐中获益。在日后,他们的首要的教诲都要求与耶稣基督有关,更多地讲论基督。所有这些教诲都可能包括在“教训”一词之内。很难相信使徒们已经策划了一些像“宗教信条”一样的教义。
  彼此交接。希腊文应该是koinōnia;尽管这个词最常见的译文是“伙伴关系、交情”(林前1:9;腓1:5;3:10;约1:3,6,7等),在林前10:16;林后13:14 中翻译为“共享”,在罗15:26;林后9:13;来13:16中,它是指慈善的捐献。在个词本章中的含义似乎很清楚,它是指发展于使徒与那些新近皈依者之间同作天父儿女的情谊。
  擘饼。可能这个礼节同时包括圣餐(见林前10:16)以及通常同在一处之时的用饭(见本册注释第45页;徒2:44,46)。
  “擘饼”这个表达,以及同它相似的译文,我们可以在圣经太14:19;15:36;可8:6,19;路24:30,35中读到,其中记述的用饭显然不是庆祝、纪念主设立的晚餐。“擘饼”乃是犹太人普通表达“吃饭”的词。在太26:26;可14:22;路22:19;林前10:16;11:24 中,它专门指圣餐。在徒2:42,46;20:7,11 大概也是指相同的意思。这里虽然没有提到在擘饼的同时,门徒们也举杯喝葡萄汁,但并不能排除这里纪念主圣餐的可能性。尽管上下文没有证明一个教义性的结论,“擘饼”这种表达法,显然在圣经中许多描述性的宗教活动一连串出现。第41节说到,信徒领受彼得的“话”,随后“受洗”并且加入了教会。因此,我们有宣称这里所说的“擘饼”同样明确指代宗教礼节中的重要程序是合情合理的。见徒20:72;林前11:20,21注释。
  祈祷。见徒1:14注释。以下是新作基督徒之人生活中的四项基本要素:(1)众信徒藉着使徒的讲论在真理的知识中成长(2)他们心里愿意与基督联合,并且彼此在素常敬奉以及相互之间的和善与仁慈上加以体现(3)他们参加“擘饼”,可能包括圣餐(4)他们从事祈祷之工,个人和全教会都包括在内。

信徒的共享生活
徒2:43 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
【本会注释】
  惧怕。即众人心中敬畏。
  都。相当于“不断”。
  众人。信与不信之人一样失去了对主敬畏的心。两个月之前,耶路撒冷城经历了试验的时期。耶稣在地上的服务生涯到了最高潮,公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他身上。耶稣被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又从死里复活。耶稣的众门徒开始放胆宣讲基督的复活与升天。随后,五旬节圣灵沛降这件非凡的事件就发生了。圣灵沛降给门徒也显明上天悦纳基督的证据。基督徒团体在不信之人中间的影响导致成千的人悔改,受洗归入基督。以上这些就是引起耶路撒冷居民敬畏上帝的众多原因。
  许多奇事、神迹。这里提到了更多敬畏的原因。在赐予使徒们大能大力的事上显明了圣灵的帮助,不仅在传福音的事上,同样也藉着施行神迹而显明了,正如耶稣曾经对门徒的应许(见可16:14-18注释)。
  行了。相当于“不断地像这样行”。
徒2:44 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
【本会注释】
  在一处。这指代两方面的聚集、联合。即说明众信徒物品聚集在一处,也指他们的心灵合一。
  凡物公用。在当时犹太人生活的时代,凡物公用并不以为奇。那些参加一年一度之节期的拜访者,他们的需要常常是由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同胞提供、解决。然而,路加在这里的叙述中显然还提到了更多的奉献。当时的信徒中,有许多失去了职业,教会中就成立了一个新的基督教经济体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谓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制度。这制度也许是对约12:6;13:29中所提到的“钱囊”,或者称为公用财物,的延续和扩展。新近皈依基督教会的信徒大概会更为慷慨奉献自己的财物,因为他们刚刚看明基督的爱,以及教会中弟兄姐妹之间都彼此相爱,他们热切盼望自己所信的主耶稣基督将要速速回来(徒1:11)。在向教会奉献捐输自己财物的事上不存在任何强制性行为,完全出于自愿(徒5:4)。这也是耶稣当年所说之话逐字的应验(路12:33),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形成了一个行为非常自然的爱心社会,不是依着个人利益以及竞争的律法,乃是靠着同情、怜悯、以及自我牺牲的的律法。上帝的圣灵在此彰显了他的大能,不仅仅是在圣灵所赐予的具体恩赐上得以彰显,而且藉着信徒心中的爱心就能表明。
  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基督教会中存在多长时间,但是,教会依然利用每次机会向需要之人显明慈善,这一点显而易见。然而,在过此种生活的同时,教会也学习了如何合理地分配财物(帖后3:10;提前5:8,16)。耶路撒冷的教会有许多次是依赖于外邦教会的慷慨捐输,在徒11:29有此类事件的记载。然而,这并不是说它的贫困主要是由于耶路撒冷教会早些年前过度的慈善行为,事实上,这是因为那里的严峻的迫害以及所遭遇的饥荒(见徒11:27-30;罗15:26;林前16:1-3注释)。
徒2:45 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本会注释】
  卖了。相当于“在变卖”一个进行的动作,或者指“惯常变卖”。他们变卖自己的各种财产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形势,许多人遭遇贫困、不幸,需要大家资助周济。
  田产、家业。希腊原文是ktēmata,“财产”,是不动产,例如土地。
  物件。希腊原文是huparxeis,“所有物”,是动产,个人财产。
  分给。即“分开、划分”,“分发、分配”。他们把各自财务变卖所得的收益聚敛在一起,按个人所需分发。
  各人。即教会中的所有信徒。
  照各人所需用的。相当于“根据任何一个人所需要的”。这些词暗示出明智的区别对待。教会给予的帮助取决于受助之人的所需程度。这部分工作很快就预备人做系统的服务(见徒6:1-6注释)。
徒2:46 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
【本会注释】
  天天。新近接受信仰的皈依者不间断地投入教会的公众活动。
  同心合意。比较徒1:14注释。
  在殿里。可能有些人会认为,那些跟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耶稣的人,就是犹太官长们定罪并制死的耶稣,可能会逃避进圣殿崇拜。然而,他们常常在殿里称颂上帝,即使在五旬节之前也一样进殿(路24:53)。对这些进圣殿崇拜的门徒来说,如今的崇拜要比先前他们不认识耶稣为弥赛亚之时更为宝贵了。藉着这位耶稣,他们真正地学习了认识圣殿中的上帝。看起来似乎非常奇怪,他们居然能在圣殿里敬拜并且讲论。事实上,在后来犹太官长禁止他们如此做了。不难想起圣殿的法庭乃是向一切以色列人开放,只要他们不扰乱其和平安宁即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在犹太公会中有一些颇具影响力之人,例如尼哥底母、亚利马太的约瑟(见可15:43),以及迦玛列,事实上这些人都在相信基督的边缘。接下来,因着教会中信徒生活的纯洁以及他们慷慨的施舍奉献,教会新添了许多信徒。至于门徒们,他们并没有认为自己的宗教乃是对犹太教的背叛,而是对犹太教的真正履行。因此,基督徒仍然同他们犹太的同胞们在圣殿里敬拜(徒3:1),不仅仅是出于他们习惯和愿望,也同样是出于内心里希望他们的同胞接受福音。也见徒3:1。
  擘饼。见42节注释。
  在家中。基督徒在圣殿里敬奉上帝,但他们公众生活的突出特征,彼此擘饼、用饭确是在彼此的家中进行。
  用饭。相当于“在吃饭”。显然,擘饼的礼节与当时基督徒每日的生活紧密联结(见徒2:42;林前11:20-22注释)。
  欢喜。希腊文是agalliasis,“大悦、欢欣”,“极其喜乐”。他们因为成为基督的门徒而欢欣雀跃。
  诚实。希腊原文是aphelotēs,直译是“没有石头”,它是指土壤平滑,但这里是说人们品行的纯朴诚实,纯粹的慈善与高尚。自然,这些品行特征在早期教会的信徒身上表露地十分明显。
徒2:47 赞美上帝,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本会注释】
  赞美上帝。作者路加经常使用的词汇(参路2:13,20;19:37;徒3:8,9)。对他们新信仰的喜乐心情自然促使他们赞美天上的父。真正上帝的儿女总是能找到充分的理由赞美称颂他。
  喜爱。耶稣在世之时,曾经受许多人的欢迎;如今教会也受到了同样的称赞,大概是因为他们赞美上帝,并且自己慈善的表现所致。
  主。教会意识到将如此之多的得救人数加给他们的,不是自己,而全部应该归功于他们的主。
  加给。相当于“正渐渐加给”或者“不断加给”,说明在五旬节之后,仍然有人不断加入教会。本书中由“天天”二字加以强调。
  得救的人。希腊文是hoi sōzomenoi,意思为“那些得蒙拯救之人”,英文圣经中使用的“要蒙拯救”可能无意中表现了译员个人的神学观点,但在希腊原文中并不包含此种含义。


□ 本书版权所有---SDA圣经注释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