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第三章

 【本会注释】
1 向众人讲论的使徒彼得在去圣殿途的中遇见一位瘸子,并且藉着圣灵的大能使那人痊愈,12 彼得向众人表示,他医治那瘸子的能力并非出自于自己,也不是出自约翰,更不是凭着自己的虔诚,而是依赖上帝的大能,奉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名并且信他才能行出这样的神迹:13 此外,彼得又一次谴责他们钉耶稣十字架的罪。17 因为这些人做这事是出于无知,因此,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应验了上帝在圣经上的预言:19 彼得乘机劝戒这些人悔改,相信基督,寻找赦罪的恩,从耶稣那里得蒙拯救。

彼得医好瘸腿的人
徒3:1 申初祷告的时候,彼得、约翰上圣殿去。
【本会注释】
  现在。(中文和合本无此词)希腊文是de,是一个联系上文表逻辑的词,这里并不是指时间元素,而且有些中文圣经中也没有翻译这个词。关于五旬节到这里所说的时日,中间间隔多久并没有记述。大概徒2:42-47的经文就是对这个时期逐步长进的概述,期间并没有显著的事件发生,这个间隔可能会有几个月的时间。非常明显,路加在写福音书时强调了许多年代的数据(路3:1;6:1),然而,在本书中他记述了很少此类数据。显然,带领路加编著本书的上帝之灵,并没有感觉有必要启示路加记述这间隔的时间。
  彼得、约翰。这两位使徒的联合,使圣经四福音的叙述巧妙地与《使徒行传》一书联系起来。这两位使徒曾有很长时间密切的来往。他们曾经是加利利海上打鱼的伙伴(见路5:10)。彼得、约翰、以及雅各,比起其他使徒来说,他们享有与主更亲密的关系(见可5:37;9:2;13:3;14:33)。主曾派彼得和约翰一起去为逾越节的筵席做预备,就是耶稣希望与众门徒同吃的晚餐(见路22:8)。耶稣基督受害的那天夜里,由于使徒约翰认识大祭司,便带着彼得进了大祭司的院子(约18:15,16)。后来有一段时期,教会派彼得和约翰一起去撒玛利亚帮助在那里传讲福音的执事腓利(徒8:14),他们二人,连同雅各曾向使徒保罗以及巴拿巴行相交之礼,叫他们到外邦人那里去(加2:9)。因此,彼得和约翰在本节中同时出现,乃是因为他们惯常的友谊特征。
  上…去。相当于“正在去”。这里说明他们医治那位瘸腿之人一事正是发生在他们去圣殿的路上。
  圣殿。圣殿一词的希腊文是hieron,它的意思不仅包括圣所,而且还包括外院以及所有与圣殿连在一起的建筑(见太4:5注释)。使徒们“常在殿里称颂上帝”(路24:53;见徒2:46)。许多犹太人悔改归入了基督教,但他们没有聚会的场所,那时他们还没有明白圣殿中的那些崇侍对基督徒来说已经没有任何重要的属灵意义了。
  祷告的时候。这里是指申初,大约是下午三点钟左右(见徒2:15注释;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0页)。这时正是傍晚献祭的时候(见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四卷.4.3 [65])。它有两种表达法,一个是“祷告的时候”,另一个是“烧香的时候”(见路1:9,10)。早晚两次献祭时都要烧香,就是在每天的巳初和申初(大约在上午9:00 和下午3:00),在这两个时间点,那些虔诚的信徒要在圣殿的院内祈祷。似乎在中午祈祷也是一种惯例,至少对某些人来说是这样(见诗55:17;见但6:10;徒10:9注释)。据说,在公元二世纪之时,每天的第三次祈祷大约是在太阳落山的时候,这可能是先前的惯例。希伯来文的著作表明,这是祈祷的确切时间是允许有一些偏差的。基督教信徒每天祈祷三次的惯例,必定是在公元二世纪就出现了,这种惯例大概是直接从犹太会堂中接续来的(《十二使徒遗训》第8页)。在公元三世纪初期,显然有许多基督徒遵守每天祈祷三个小时的习惯(见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斯卓马拉》第七章7)。
徒3:2 有一个人,生来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来,放在殿的一个门口(那门名叫美门),要求进殿的人周济。
【本会注释】
  生来是瘸腿的。对这位瘸腿之人患病时间的详细记载显明了作者路加的写作特征(见徒9:33;14:8)。在这位瘸子得蒙医治的时候大约有四十多岁了(见徒4:22注释)。
  被人抬来。这句译为“正被人抬着”更好,或者“常常被人抬着”。这里希腊文即可以理解为当这瘸子和使徒们搭话之时,他正在被人抬往他乞求周济的地方,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当使徒彼得和约翰出现时,他已经坐在那里乞求周济。在那些时日,即没有医院也没有救济院;因此他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位瘸子一定被人抬到了一个满含同情心之人能看到他可怜情形的地方(见可10:46;路16:20;18:35)。由于参赴崇拜之群众进圣殿时虔诚的感觉,一定会有人生发怜悯之心给他周济。
  殿的一个门口(那门名叫美门)。在圣经其他地方没有使用过这个门的名字,而且在犹太人的文献中也没有记载。学者们的观点大体上分为两种,它可能是指圣殿东边最外边的东门,称为书珊门,也可能是指利卡诺门,这扇门也许通着外邦人的法庭以及妇女法庭。也有人声称利卡诺门坐落在妇女法庭和男人法庭之间。这美门究竟是在圣殿东边的外墙处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坐落在这些法庭之间,似乎主要取决于,本章所叙述使徒们走的路线。根据作者路加记载,他们来到这个殿门口,医治了那位生来瘸腿的人,然后进了圣殿,显然,在他们向主献上自己的祈祷之后,他们在所罗门的廊下遇到了一大群人,这些人都被使徒所行的神迹吸引。因为所罗门廊就在圣殿东边的外墙处(见11节注释),美门大概就在外门,前面提到过书珊门所处位置,因为,如果它是介于法庭之间的内门的话,那么使徒们要到所罗门廊子下面,就必须要再次经过这门。然而,要解释清楚使徒彼得和约翰是否在开始就曾通过这扇门,似乎很难,因为这门通向橄榄山的方向,再者,因为使徒们就居住在耶路撒冷城里,他们几乎不可能从那个方向进圣殿。比较其他那些直接从城里通往圣殿的门,这个门一定很少使用,而且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乞丐惯常就坐的地方。因为这些明显的不同,有许多学者认为,当时使徒彼得和约翰根本就没有再一次从美门出去,才在所罗门的廊子下面遇到了群众,学者们认为,这个美门也许就是利卡诺门,它坐落在外邦人法庭和妇女法庭之间。约瑟夫曾经这样描述这个门:“它是在圣所外面的一个门,使用了哥林多的青铜,在价值上远远超过那些镀银嵌金的门”(《犹太战记》第五章5.3 [201])。论及同个门,米示孥称:“除了利卡诺门之外,起初所有的门都被变为黄金门了,因为有神迹显给它们;然而,有人说,是因为它们其上的铜在闪烁[像黄金]”(米示孥《尺寸》2.3,宋西诺版《他勒目》第7,8页)。将所有的证据总结在一起,看来美门就是所说的利卡诺门。
  要求进殿的人周济。进圣殿的通路,正如今日那些清真寺以及许多欧洲的大教堂一样,无疑,有众多瞎眼的、瘸腿的、畸形残废之人、以及各种各样的乞丐云集在那里
徒3:3 他看见彼得、约翰将要进殿,就求他们周济。
【本会注释】
  要进殿。两位使徒要进圣殿的事实,推测他们大概是要进殿崇拜,无疑使这位瘸腿之人从心里认为他们乃虔诚之人,他也许能从这二人获得周济。
  就求他们周济。在他的需要中,这位瘸子不能从眼睛能见之需要,以及物质看到更大的需要。即使是最虔诚的人,当这位瘸子的残疾被使徒借助神圣的能力治愈之后,可以证明他就是一位虔诚的信徒(第8节),由于自己身体、物质上的急需,这位瘸子可能没有意识到神圣的源头。使徒彼得和约翰没有外在的证据可以表明他们是神圣能力的工具。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位瘸子,他是每日圣殿崇侍的一个见证,也许他是一位当地谗言的传播者,他不可能对不久之前,附随着耶稣钉十字架以及复活升天,而发生在耶路撒冷那些轰轰烈烈的事件一无所知。
徒3:4 彼得约翰定睛看他;彼得说:“你看我们!”
【本会注释】
  定睛看他。或作“他定睛看之后”(见徒1:10;路4:20注释)。
  你看我们。彼得和约翰并不是故意要暗示这位瘸腿之人,让他认为在他们里面有能力医治他的疾病(见第6节)。然而,他们试图使这个瘸子的注意力集中于他们身上,然后,这两位使徒就能直接把他引向基督。
徒3:5 那人就留意看他们,指望得着什么。
【本会注释】
  指望。这位瘸子生发的期望无非就是物质需要上的暂时满足,就是一点点金钱可以提供给他的东西。
徒3:6 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
【本会注释】
  金银。徒2:45;5:2的记述说明,当时教会中众多信徒将价银交给教会的领袖,使徒们乃是这些钱财的管理人。我们不难理解,使徒彼得和约翰并没有属于自己的钱财,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从教会公用的财物中拿出一部分,以周济这位瘸腿之人呢?也许当时,他们身上根本就没有携带教会周济穷人的款项,或者因为某些原因,他们认为教会公用的钱财更应该储存下来,为基督教会中的成员谋福利。然而,他们可以给这位瘸子比金钱更为宝贵的礼物,这礼物乃是后来教会中所没有的。一个著名的名人轶事中提到了多马阿奎奈,他拜访圣洁的教皇四世,当时教皇所管理的教会中有大笔大笔的金钱摆在面前,这时教皇对阿奎奈说:“多马,你看,如今的教会再也不会像初期教会一样说‘金银我都没有’了。”这时,阿奎奈回答说:“是的,圣父,但是我们如今也不能像当年彼得一样,对那位瘸子说‘起来行走’了”。
  我所有的。相当于“我所拥有的”。作者路加已经提到过在这个事件之前,使徒们所施行的“神迹和奇事”(徒2:43);所以自从五旬节圣灵沛降以来,这次并不是彼得施行的第一个神迹。这段话显明使徒是以一种十分肯定、坚决的口气向这位瘸子陈明自己的现状。在这件伟大事件的面前,每一位基督徒都应该自问,我能给予别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没有领受到,他就无法给予别人,事实上也无法从一颗不充足的心中真正的去给予。当使徒并不拥有耶稣基督的时候,他无法将基督给予别人。但是当他拥有了基督,他认识了基督,就会迫不及待地将这宝贵的恩赐与别人分享。
  奉…的名。耶稣基督的名,就是那位受膏之救赎主的名,包括对其神圣能力行使者个性及其品格的描述。这次使徒们虔诚的祈求这名,以致耶稣基督的名所有的大能大力得以彰显。在《使徒行传》一书中,对耶稣基督之名大能力的认可以及祈求这名的记载比比皆是(见徒4:10,12;9:14;16:18;19:5,13;22:16)。由于对耶稣基督的名完全的信赖,使徒彼得在医治这位瘸子之时,说出了他亲爱之主的名字,这也表明使徒彼得对主应许单纯的信赖(可16:18)。见徒3:16注释。
  拿撒勒人耶稣基督。这个名字对这位瘸子来说可能已经不陌生了。耶稣曾经在西罗亚池子那里医好过一位生来瞎眼的人(约9:7,8)。也许这里的瘸子也认识当年耶稣在毕士大池子旁边医好的那位三十八年的瘸子(约5:2-9),因为他们都是同样的病症。
  耶稣的家乡拿撒勒乃是一个名声欠佳的地方(见约1:46)。根据使徒约翰的记载,拿撒勒这个名字被人题在十字架上(约19:19)。它不仅仅表明耶稣乃是加利利人这么一个背景(约7:40-42),而且显出耶稣来自拿撒勒的事实,这对犹太人来说简直就是绊脚石。对那位瘸子来说,响应使徒彼得的号召,就是奉拿撒勒人耶稣的名叫他起来,乃是对他信心的一个极大考验。就是在几周前,彼得所说的这位主被人羞辱并且钉死在了十字架上,罪名乃是人民的骗子。然而,正是因为这位基督的死,也因着人们的信才打开了上帝降下医治之能的大门。“一旦提起耶稣之名的慈爱与亲切,上帝的天使便就近人,软化、平静人心”(《书报》第112页)。
  起来行走。原文证据认为(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句话既可译为“起来行走”,也可以简单的说成“行走”!这个人是天生的瘸子,从来没有行走过,(第2节)。彼得的命令乃是要顺从上帝的大能,不必考虑当前的状况。带有信心的顺从意味着痊愈。
徒3:7 于是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来;他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了,
【本会注释】
  扶起他来。彼得的动作像是对孩子般无助之人仁慈的援助,也许这一举动是要带给这位瘸子信心。这乃是一个过度时期的援助,从瘸子最后无助的时刻,瞬间跨过了旋涡,进入了他第一次因着信心接受这成就在他身上的真实神迹。正如使徒彼得所为,照样,上帝的儿女也应该:“你们要使软弱的手坚壮,无力的膝稳固”(赛35:3)。
  踝子骨。相当于“踝关节”。作者路加是一名医生(西4:14),因此,作者凭着医学经验准确地描述了这位瘸子的状况。
  健壮了。相当于“使有力量”。那些软弱而且松弛的筋脉以及各块肌肉都结实并且活跃起来。
徒3:8 就跳起来,站着,又行走,同他们进了殿,走着,跳着,赞美上帝。
【本会注释】
  跳起来,站着,又行走。“行走”也许最好译为“开始走”。当医治的大能临到这个瘸子,他向上跳了起来;然后,他发现自己生平第一次能站立。他渐渐地开始一步一步地行走,随后心中充满喜悦不停地行走。
  进了殿。这个人该有多么盼望进入圣殿啊,在这些年间他一直不能这样做,如今他获得了身体的自由,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亲自步行进入圣殿,敬拜上帝。如今,他能这样做了,就立即进入了圣殿。在他进入圣殿的这个时辰,正是祷告的时辰,圣殿里挤满了敬拜的信徒。当敬拜的众多信徒看到这位整天在圣殿门口乞讨的瘸子“走着、跳着、赞美上帝”,他们该有多么的惊奇诧异啊!
徒3:9 百姓都看见他行走,赞美上帝;
【本会注释】
  百姓都看到他。这个神迹并不是行在一个无人看见的角落里。对于瘸子得蒙医治的真实奇迹,目击者比比皆是,而且在这些见证人中,大概有许多人,在好多年以前就知道这人乃是个瘸子。因此,犹太的领袖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徒4:16)。
  当我们读到这个故事时,作者路加所记载有关这个故事的详情和准确依据,使我们深信他所记载的故事可信。这个神迹的前前后后,无疑都是根据作者所采集一切目击者的话为基础而编写的,并且通过了圣灵的鉴别。上帝实行了创造,他自然也能再造,而且上帝可以随意行使这样的大能。
徒3:10 认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门口求周济的,就因他所遇着的事满心希奇、惊讶。
【本会注释】
  认得他。更确切的讲应该是“他们认出了他”。人们都知道这个人原来确实是瘸腿的,并且也没有冒名顶替者。他们也确实知道了如今这瘸子被医好了。大家可以看到他亲自走进了圣殿,欢欣跳跃,赞美上帝。
  在殿的美门。见第2节注释。

彼得在所罗门廊下的讲道
徒3:11 那人正在称为所罗门的廊下,拉着彼得、约翰;众百姓一齐跑到他们那里,很觉希奇。
【本会注释】
  拉着彼得、约翰。关于这句话,有原文的一些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称“当彼得和约翰出来时,这人一路拉着他们走;并且有那些惊奇的人群站在称为所罗门的廊子下”。这样的译文可以帮助解决美门所坐落的位置,尽管它也许不是最原始的,但根据早期证据,它有利于说明所罗门廊就是所说的利卡诺门(见第2节注释)。
  廊。希腊文是stoa,“柱廊”,“回廊”。根据古代著作的记载,在建造的第一座圣殿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廊子被称作“所罗们的廊”。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9.7)记载,这廊子坐落在圣殿境内的东侧。他说(《犹太战记》第五章5.2 [190])这廊子由两排柱子组成,每根柱子大约有37英尺高(约10.6米)。这个廊子被称为所罗门廊,大概是因为它包括一些公元前六世纪时,所罗巴伯时代古建筑的踪迹。当亚基帕希律一世接续他祖父的工作时,人民要求他把这廊子夷为平地,然后重建,但希律拒绝这样做。
  很觉希奇。这事发生在所罗门的廊下,就在几个月之前,就是耶路撒冷修殿节的时候(约10:22,23),耶稣正是在这个地方向犹太人讲论上帝的作为。如今,这两位使徒一定还记得当时耶稣所讲的话。当时犹太人抱怨基督,因为主没有坦然告诉他们他自己是否就是基督(约10:24-26),当主宣布他与父原为一之时,犹太人就要拿起石头打他(约10:30-33)。如今,这些人听到这两位使徒宣称他们的主乃是“圣洁公义者”,“生命的主”,也正是这位耶稣,被门徒称为预言中的弥赛亚(徒3:14,15,18)。
徒3:12 彼得看见,就对百姓说:“以色列人哪,为什么把这事当作希奇呢?为什么定睛看我们,以为我们凭自己的能力和虔诚使这人行走呢?
【本会注释】
  为什么把这事当作希奇呢。这句话与天使提出的问题十分相似,“为什么站着望天呢?”(徒1:11)。在这两个地方,它们表达相同的意思,说明施行这样的神迹所做的见证并不应该如此惊奇。
  为什么定睛看我们。直译是“为什么盯着我们看呢?”(见徒1:10注释)。没有任何普通人,正像使徒彼得和约翰一样能行出这样的神迹,这神迹乃是出自超自然的能力。
  虔诚。相当于“热心、虔敬的行为”。彼得的话使人心中想起了一种普遍的观点,如果一个人足够虔诚,上帝就会听他,并且要有大的神迹出现(见约9:31)。这里使徒否认了此种观点。要实行这样的神迹,凭着自己的纯洁根本无法办到;只有藉着上帝的大能,奉拿撒勒人耶稣的名方能做这样的工作。
徒3:13 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就是我们列祖的上帝,已经荣耀了他的仆人(或作:儿子)耶稣;你们却把他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释放他,你们竟在彼拉多面前弃绝了他。
【本会注释】
  亚伯拉罕…的上帝。这里乃是对耶稣当年教训和措辞的一个反复使用(见太22:32),尽管这些词是来自旧约圣经(出3:6,15)。藉着宣称耶稣为亚伯拉罕所侍奉之上帝的儿子,彼得再次向他的犹太听众保证,他现在所讲的不是一个新的上帝,而是要说明耶稣就是他们先祖们所侍奉的主。
  仆人(或作:儿子)。希腊文是pais,这个词不仅可以翻译为“孩童”,也可以翻译为“奴仆”。七十士译本中使用了后一种意思,以赛亚书的后几章中使用了“耶和华的仆人”。事实上,本句话就是对赛52:13的一个回顾。在新约圣经中的pais一词是指代基督,见太12:18;徒3:26;4:27,30。这些话表明作者马太和路加明白先知以赛亚所说的那位受难的仆人就是指基督说的。见赛41:8注释。
  交付。或作“移交”。使徒彼得十分坦白而且大胆地将致耶稣于死地的罪归到犹太人身上,而且从这之后,使徒也常常这样做。
  弃绝了他。见约19:15注释。
  定意。或作“决定”。彼拉多公正地决定要将耶稣无罪释放(约19:4),然而,那些犹太人,他们更大的可耻与罪恶,极力要求彼拉多要定耶稣死罪。
徒3:14 你们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给你们。
【本会注释】
  圣洁…者。这是一个显著的名称,可能对于使徒彼得的听众来说,它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词了,因为这个词常在犹太人的文献中出现(见约6:69注释)。被污鬼附着人也把这个词用在基督身上(可1:24)。在耶稣受难的时候,发现耶稣乃是毫无瑕疵的,一切的控告的罪恶都是无辜的(可15:10;路23:4)。彼拉多和他的妻子也强调了耶稣乃是一位义人,他是无罪的(太27:19,24)。还有那位在十字架上悔改的强盗(路23:41)以及那位百夫长(路23:47)。见徒2:27注释。
  公义。或作“义”(见彼前3:18;约壹2:1;见徒7:52注释)。
  求着释放一个凶手。这个凶手就是指巴拿巴(见可15:7;路23:19)。
徒3:15 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上帝却叫他从死里复活了;我们都是为这事作见证。
【本会注释】
  生命的主。希腊文archēgos tēs zōēs,这句话译作“生命的创造者”更好(参来12:2;来2:10中,其中的希腊文archēgos分别译作“创始”及“元帅”)。基督乃是生命的创作者。“在基督里就是生命,这生命源于他”(《历》第五十八章)。因此,这“生命的主”,“救……的元帅”(来2:10),就成了赐生命以及救恩的主。显然,这里使徒把基督称之为一切生命的创始者。就连他自己也亲自不断地这样强调(见约3:14,15;5:26,40;6:48,51)。犹太人选择要释放一个无恶不作的杀人犯,一个夺取人生命之人──巴拿巴,然而,他们却将赐生命的主无情地推到了死地。
  上帝却叫他从死里复活。这里说明是天父使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这一点在新约圣经中多次提到过(徒2:24;罗6:4;8:11)。同时,耶稣在世之时也宣称“我有权柄舍了(生命),也有权柄取回来”(约10:18)。关于复活的这两种宣称并不对立、矛盾。尽管耶稣基督自己里面就有生命,还是由于道成肉身,作了人子“取了奴仆的形象”(腓2:7),耶稣基督“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约5:19)。耶稣基督只在有天父允许的情况下,才施行他神圣的大能。尽管“我们的救赎主可以因着在他里面的生命,胜利地取回自己的生命从坟墓中出来”(《历》第八十一章),但他还是在天父召唤他之后,才从里面出来。
  为这事。即“为他”。使徒彼得再次证明,使徒们知道的这件重要的事实并且他们所讨论的。他们曾经知道主,他们也曾经亲眼看见他的牺牲,并且还目睹了他复活升天。
徒3:16 我们因信他的名,他的名便叫你们所看见所认识的这人健壮了;正是他所赐的信心,叫这人在你们众人面前全然好了。
【本会注释】
  他的名。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一再出现,尤其是在《使徒行传》一书中,信徒提说耶稣的名,藉着耶稣的名施行神迹奇事,并且使人获得救恩(徒3:6;4:10,12,17,18;16:18;可9:38;路10:17)。“名”这个词在本段中使用,我们可以根据它在新约圣经中所赋有的丰富内涵来理解。见徒2:21注释。
  一些学者们指出,在古时,某些名字被认为具有特殊的神圣性,以及特别的功效。因此,在犹太人被放逐到巴比伦之后的时期中,他们中间普遍认为希伯来文Yahweh(耶和华)这个词,乃是一个秘密,只为大祭司所知,并且它真正的发音也最终一并消失了。还有其他一些名字被宣称在施行神迹上有非凡的功效。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八章2.5 [46-49])记载,见到一个人,名字叫以利亚撒,依其申诉,他使用所罗门的名字将恶鬼从人身上赶除。在以弗所,犹太人的祭司长士瓦基的七个儿子擅自使用耶稣的名字赶鬼,试图达到同样赶鬼的目的(徒19:13,14)。他们认为,这种神奇的大能仅仅存在于名字之中,仅仅使用这个名字就可以。无疑,有许多人目睹了耶稣的门徒们使用耶稣的名字施行神迹,他们认为这些神迹的功效单纯是因为使用了这个带有魔力的名字。见本注释第一册第170-173页。
  然而,我们非常清楚,耶稣的门徒们在施行神迹之时,没有使用任何想法,认为在说这个名字的同时,这个名字就会出现一种魔力。在旧约圣经当中,希伯来文的shem,就是“名字”的意思,有时用来指“品格、特征”的意思(见耶14:7,21),或者说,这名就几乎与这个人本身同义(见诗18:49)。这种在名字与品行之间亲密的联系,可以由圣经旧约当中所记载丰富的名字说明,这些名字代表使用之人的品行、特征,或者代表父母们期望自己的儿女在将来会具备的特征。在伪经著作中,这种同样认为是“品行特征”的观点可能就是“名”的意义,如以诺书48:7中记述了人子,它如此说:“因着他的名,他们[那些义人]得蒙了拯救”。
  这种发展的更远一个方面可以在新约时代看到,希腊文中的“名”(onoma)大概意思是“人”。因此,在公元前13年的一个埃及蒲纸上出现了这个字“从以下所写的名字中”,,当然是说“从下面签名的人”。相似的用法在圣经徒1:15;启3:4;11:18。
  这一切都在象征,在施行神迹奇事,以及宣扬救恩之时使用了耶稣基督的名,使徒们在宣扬,医治以及拯救的大能乃是藉着个人与耶稣基督的品行之重要联系作成的。使徒彼得在本段宣称:“他(耶稣)的名……便叫这人健壮了”,这宣称乃是在断言,施行这神迹的是耶稣基督自己,不是什么妖术、咒语机械式地临到了这个瘸子。人人都可以借助耶稣基督的能力,但是获得并且行使这种能力之人,必须要对主有坚定的信心。
  你们所看见、所认识的。这里并没有任何含糊、疑惑,没有任何欺骗的手段。也没有任何无残疾之人来代替这位瘸子,伪称瘸子痊愈了。每个人都认识这位瘸子,而且都承认他是天生瘸腿的,如今他们亲眼看到这瘸子痊愈了。
  他所赐的。或作“藉着他”,就是说藉着耶稣基督。见彼前1:21。使徒彼得医病的时候,信心不单在彼得这一方,而且那瘸子也同样要有信心,因着耶稣基督的大能,这信心在他们二人里面运行。彼得乃是因着信心容纳上帝大能的一位;这个天生的瘸子也同样领受了信心,这信心使他能够接受身体的医治。医治的信心本身就是一种恩赐(罗12:3;林前12:9)。
  全然好了。或作‘彻底”。
徒3:17 弟兄们,我晓得你们作这事是出于不知,你们的官长也是如此。
【本会注释】
  出于不知。在属灵的事上无知非常危险,在其他事上无知也一样可怕。人们可能会因为无知而犯罪,正如这里使徒彼得所举的例子一样,但是无知并不能作为一个人减轻罪恶的借口。即使在人间的政府,对于法律的无知所犯的罪也不能作为犯罪的借口。无知的罪必须要像其他的罪一样,诚恳的悔改、承认。无知的人特别有罪,因为他们让偏见和情感来阻止他们得知那些有理智和良知为之作证的事情。比较路23:34。
徒3:18 但上帝曾藉众先知的口,预言基督将要受害,就这样应验了。
【本会注释】
  众先知。见路24:25-27。正如徒1:16;2:23,这里彼得同样强调了旧约圣经中先知们所说关于基督工作之使命的预言。一切经文的意图都要阐明通过基督所做的挽回祭而对人类实施的救赎计划。圣经第一部书中的第一个福音(创3:15)就有应许,藉着旧约圣经指出要有一条连续的线路指明通过耶稣基督作为全人类罪恶的替罪羊。在旧约圣经中一些尤其关于弥赛亚的重要经文包括诗22:18(见太27:35);但9:26;亚11:13(见太27:9,10);赛53章。
  基督将要受害。据称,犹太人从来就没有把以赛亚先知那段受难的预言,应用在弥赛亚身上。受难之弥赛亚的教义,必定会同使徒时代犹太人的观点产生巨大分歧,甚至连耶稣所拣选的门徒都很难理解,一直到基督复活之后,他们才得以领悟。耶稣当着门徒的面毫无顾及地讲说他要受难之事的时候,使徒彼得说“主啊,万不可如此”,却遭到了主严厉的谴责,因为他不愿接受主将临到的苦难(太16:21-23)。本节经文显明了使徒彼得,在对这事的理解上明显的转变。如今,他断言基督的受难乃使要成就神圣的计划。耶稣复活之后,他给门徒的教训中肯定阐明过这道理(见路24:44-48),肯定也曾藉着五旬节圣灵沛降的启示使他们明白。后来在彼得所写的书中,他又一次论证了有关他对这基本教义的理解,他写到了为人类担当罪恶的救主(彼前2:23,24)。
  就这样应验了。这些话标志着使徒彼得讲论的高潮,也是作为劝戒这些听众悔改的基础。彼得对于这些实情满有逻辑的讲述,要让一切听众得知,他此时此刻所讲述的乃是已经应验了的预言。
徒3:19 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
【本会注释】
  当悔改。希腊文是metanoeō,“改变心意”。从属灵意义上讲就是“悔改”(见太3:2注释)。这句呼吁众人悔改的话乃是使徒彼得演讲逻辑的高潮,是对控告他之人严厉的谴责。若不是为了让人产生悔改的心,这样的谴责便是毫无意义的了。所有传福音的讲道实在都应当是这样的。
  归正。希腊文epistrephō,“转回”。在七十士译本中,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翻译的希伯来文shub,“归回”,这个词总是带有属灵的含义,表达人转向上帝(见结18:30注释)。希腊文的Epistrephō是一个十分恰当的词,它表明一个人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为王之后所有的改变之行为,而且作者路加屡次使用这个意思(见徒9:35;11:21;26:20)。悔改转向乃是一名真实基督徒经历的基础。它不同于耶稣所说的重生(约3:3,5),只有转向才能表明一个人的抛弃了旧有的生活和罪恶,重生,或者再造,乃是圣灵的工作在人悔改的同时运行做工。这两种经历都离不开圣灵的运行。但是在一个人愿意让上帝掌管他的生活之前,圣灵不能强行进到人心里运行做工(见启3:20)。
  涂抹。或作“擦去”。在圣经经文中屡次提到罪恶的赦免,把赦罪描述为洗净(见约13:10;启1:5;见启22:14注释)。把罪恶擦去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相似的用法。这些话语所可能蕴涵的比喻就是一个罗列着悔改之人众罪的诉状,这诉状被天父赦罪之爱所撤消了(见赛43:25;西2:14;见太1:21;3:6;26:28;路3:3注释)。
  对于那些接受使徒彼得的呼吁,去悔改的人来说,他们的罪立刻会得蒙赦免,这乃是接受而随之带来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人的罪恶得蒙赦免乃是瞬间发生的事情。然而,从根本意义上来讲,罪恶最终被赦免乃是要在耶稣基督第二次来临之时,与他做大祭司的工作相联系的(见本文下面的“这样”注释)。当罪人悔改之后,他们具体的罪行都要被取消、赦免;当审判的时候,他们的罪恶就不在纪念(参结3:20;18:24;33:13;《善》第二十八章)。
  这样。希腊文hopōs an,“因此”。词典编纂者们以及语法学家们一致认为,希腊文hopōs an不表时间的意思。不论Hopōs加还是不加an这个字母(意思没有分别),在新约圣经中一共出现过56次,但是只有在这里被翻译为英文的“when”,其他的地方翻译为“竟然”(太22:15;路24:20),还有翻译为“以致”(路16:26),以及“因为”(徒20:16),但是最常见的一个译文就是“就”,以及其他表达相似意思的译文(徒8:15;9:12,17,24;罗3:4等)。金雅各英文版本的圣经翻译员,除了在徒3:19外,没有在任何地方表明这个词所包含的时间元素。因此本节经文中的这个词应该翻译为“这样”,而不是“当”。金雅各版本圣经的读法似乎来自以下途径:最初的拉丁文圣经版本把hopōs an确切地翻译为ut,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是充当一个连词,通常所使用的意思是“因此”。然而,ut的意思多少有一些模棱两可,因为,在本句中,它可能是“当”的意思。后来,当学者们读到这个章节,他们显然都拿不准,在本节中这个词究竟应该使用那一个意思。有些人,考虑到这个词副词意义的倾向,或者把这个词改为cum,就是“当”的意思,或者把cum插入到文章的旁注,以便吸引读者对其进行翻译。因此有些拉丁文中读作cum,就是“当”的意思,代替了ut。其他一些,包括普通的拉丁文圣经版本,使用了合并写法ut cum,“这样当”,这个译法大概是因为合并了文章的旁注cum,使其插入文章与ut 同列。然而,这种读法不能形成恰当的语法含义。不过在后来大部分中世纪的拉丁文中都能发现此种用法,最初的英文圣经,正是依照这些版本翻译的。因此,威克里夫的英文圣经译本(公元1382年),正是依照拉丁版圣经来翻译,读作“你们的罪得以涂抹,当那安舒的日子在就从上帝眼前来到”。这种不灵活的译法同样也影响了杜爱译本(公元1582年),译为“以致你们的罪被涂抹,当那日子必要有安舒从上帝眼前来到”。廷达尔(公元1534年)为这节经文使用了不错的语法,但是他却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译文。他的译文是“以致你们的罪被涂抹,当安舒的日子来到,上帝就会临格在我们身上”。这种把hopōs an被认为是“当”的译文就进入了金雅各版本。然而,这里的希腊文应该翻译为“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修订标准版)。
  罪人的悔改将会有一种能力,可以加速实现上帝的目的,因此,也就在其完全上催促了他荣耀之国度的来临。
  事实上,本节经文的希腊文中没有包括时间因素,但是金雅各版本中的却包括了这一点,一个对本节经文相关的研究显明,这里使徒彼得提出了某个时间顺序。他呼吁他的听众要“悔改”并且要“归正”。使徒彼得说,只有有了这些行为,就会有(1)涂抹他们的罪,(2)必要有“安舒的日子来到”,并且(3)耶稣基督荣耀的降临。
  有关使徒彼得在这句话中提及的时间顺序,在任何的讨论中都应该将以下两点存记在心:(1)和其他的门徒一样,使徒彼得也并不知道“时候和日期”(徒1:7;参约21:20-23)。他对将来要来的事有一种缩短的观点,并且欢喜快乐地盼望他的主能够早日降临(见罗13章附注)(2)藉着神圣的启发,使徒彼得看见了先知所说“末后的日子”在他所处的时代实现了。的确,他得到的启发会使他仅仅看眼前所发生的事,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有限的实现,尽管那个观点并不在讨论中占重要地位。例如,在五旬节圣灵沛降那天,彼得宣称,先知约珥的预言在“末后的日子”,上帝的圣灵要浇灌凡有血气的,彼得认为圣灵已经沛降在他们身上,就是末日了(徒2:14-18)。事实上,预言中神圣能力的倾降在这里发生了一个有限的实现。同样,这也是真实的,正如前面所做的陈述,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皈依之人的罪过被根除了,因为他们所有的罪过都被耶稣基督的宝血,就是拯救全人类的血所遮盖了。
  但是,在上帝那不断伸展之计划中的观点看来,尤其是诸多预言的应验,我们如今以最为真实、完整的意义上可以看到“末日”就是我们现今所处的时日,如今也正是我们期盼耶稣基督二次降临的时候。照样,我们已经看到了上帝圣灵大大的赐予,那个伟大的“安舒的日子”属于我们今天的信徒,就是那将要来的“晚雨”(见珥2:23注释)。我们可以同样,事实上,我们应该认为这涂抹罪恶的日子就属于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事与使徒彼得所说将要发生的其他两件事,远远地隔开呢?事实上,当我们研究这个基督在天上圣所的工作中有关清除罪恶的主题时,(见但8:14注释),我们发现,真正把罪恶清除掉,乃是要在世界历史结束之时才发生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末日,罪恶一经清除,耶稣基督就要二次降临(见《祖知》第三十章;《善》第二十三章;见结18:24注释)。这三个事件捆在一起,这一点修订标准版圣经中叙述地十分清楚:“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主也必差遣所预定给你们的基督耶稣降临”(徒3:19,20)。
  因此,这变的十分明显,使徒彼得(第19节),总体上,包括一个最为明确的时间元素。显然,乃是圣灵藉着使徒彼得说话,这远远超出了他自己有限的理解力,简单地说,这是在指地球末日要出现的两件大事──(1)上帝晚雨圣灵的沛降,以及(2)最终把罪恶从地上除掉,涂抹义人的罪──到了末后事件的最高潮时刻,基督第二次降临。
  从主面前。这里提到的“安舒”乃是直接从上帝宝座来的。
徒3:20 主也必差遣所预定给你们的基督耶稣降临。
【本会注释】
  主也必差遣。新约圣经的作者主要的题旨就是关于基督复临一事。见第19节注释。
  所预定给你们的。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的“所预定”相当于“所指定”。因此,这里这句话应该读作“所指定给你们的那位”。在上帝的思想当中,救赎人类的计划乃是在创世之初就设立好的(见太25:34;弗1:4;启13:8),而且这项计划是在面临撒但以及有罪人类的敌对之下执行的。这计划要求它所涉及的一切对象,要顺从其中所附带的一切条件(参路22:42;来10:7)。
徒3:21 天必留他,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上帝从创世以来、藉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
【本会注释】
  天必留他。门徒们见证了耶稣基督的复活(徒1:9,10),并且意识到耶稣必须要在天上一直到他复临。耶稣曾经告诉他的门徒,他离开门徒是必要的,耶稣在天上有事情要做(约14:1-6),然而,他们一直到亲眼看见耶稣升天的时候才得以明白,而且知道自己必须要在地上等待主的复临。
  复兴。或作“恢复”。基督以人类的救赎主死在了十字架上,因此,这里所应许的复兴就因着他的牺牲而成为可能。
  这里使徒彼得提出了他正在酝酿之中的观点,就是他在彼后3:7-13中所记载自己充分发展并最为直接的描述方式。在彼得这段话的后一节中提到了新天新地,这新天新地乃是一个恢复,一种从罪恶和堕落之中到原来情形的恢复,由于人类犯罪沦陷在罪恶之中的结果,这些罪破坏了起初上帝创造的美景和万物的完美(见赛65:17-25;玛4:8注释)。
  这节经文并没有教训说,正如有些人所想的,所有的人最终都会被拯救。这一点在经文中并没有应许。但是它的确表达那些义人,并非罪人,最终的状况,他们将会在一个得赎并且重造的新天地中获得主权。它为基督徒们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十分值得追求的目标,就是由真正的悔改和认罪之经验而得来的,并且为智慧及纯洁,能在要来的世界上成长的可能提供一个希望,这希望要比基督教界有时所强调的更为广阔。
  上帝…所说。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或者是指“归还、恢复的时候”,就是说预言中恢复的神圣一幕,或者是指“万物”,它指明上帝诸多的应许藉着历代的先知一一实现的事实。这里清楚说明历代众先知所传达的信息乃是出于上帝。正是上帝藉着众先知说话(见彼后1:21)。事实上,本节经文同路1:70乃是相同的意思。
  万。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此词的删节。
  上帝从创世以来。或作“从古时以来”。这些话包括了许多不变的应许,就是上帝藉着历代的众先知的口所说的,这些应许点亮了历代以来上帝子民们的希望。因着他儿子约翰的出生,祭司撒迦利亚看到了这些应许开始的一些征兆(路1:70)。救赎的计划在“创世”之前就已设立(启13:8)。
徒3:22 摩西曾说:‘主上帝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们兴起一位先知象我,凡他向你们所说的,你们都要听从。
【本会注释】
  摩西曾说。或作“摩西确实说”。此处和24节中真先知所说的暗示了以色列人期盼那将要来的伟大的先知要胜过历代的众先知,正如向施洗约翰所提的“你是那先知吗?”(约1:21)的问题所显明的。在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之后,在没有任何一个领袖“像”他(见申18:15;见下面“像我”注释)。他的工作标志着一个新的纪元,藉着一种神权政治、上帝亲自颁布的法律以及各种崇拜仪式使上帝的荣耀得以彰显。耶稣基督来,就又标志着开始了另一个新的时期,他的国要在建立在每一个相信他之人的“新”心里(见耶31:31-34;来8:8-12)。
  像我。摩西引用了上帝对他所说的应许,就是将来要有一位先知来在你们中间“像我”(申18:18)。但这种相似之处突然停止,因为摩西即不是上帝独生的儿子,也不是代替全人类受死的赎罪者,然而,耶稣兼具这两个条件。
  你们都要听从。即你们都要顺从他(见约6:60注释)。
  凡他向你们所说的。这里彼得稍微改变了他所引用申18:18,使之成为一条征对听众的命令。
徒3:23 凡不听从那先知的,必要从民中全然灭绝。’
【本会注释】
  必要从民中全然灭绝。彼得引用的旧约圣经(申18:19),其中记载了“我必讨谁的罪”。使徒彼得所引用的话几乎是旧约圣经中的原意“那人就要从民中剪除”(见利17:4,9;参出12:15,19)。
徒3:24 从撒母耳以来的众先知,凡说预言的,也都说到这些日子。
【本会注释】
  从撒母耳以来。这里提到先知撒母耳,可能是因为从他开始,以色列的先知才陆续出现,并且也尤其与先知学校有关。在公元三世纪,《米示孥》一书的编辑者犹大哈拿西这样描述先知撒母耳,“众先知的教师”(见Strack and Billerbeck,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第二册第627页),这种观点也许能更好地代表使徒彼得时代对撒母耳的理解。
  到这些日子。这里并不清楚彼得是在说“万物复兴的时候”(第21节),还是在说他以及一切听众所生活的时代。也许在彼得的思想中,包含了这两个时期,他深深地相信,他如今所见证的这些事件要最终要实现(参徒2:17)。
徒3:25 你们是先知的子孙,也承受上帝与你们祖宗所立的约,就是对亚伯拉罕说:‘地上万族都要因你的后裔得福。’
【本会注释】
  先知的子孙。历代那些先知们所传达的信息,尤其是为了以色列人(见罗3:2)。
  所立的约。这里彼得认明上帝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创12:3),这约就是拯救的约,保罗也引用相同的约(加3:8)。尽管犹太人享有了属灵的亮光以及特权,但是他们没能认出耶稣就是他们历来所盼望的弥赛亚。在每个世代,尤其是现在,那些享有了特殊属灵之特权的人也必因为犯同样的错误而内疚。
  因你的后裔得福。参考创12:3,使徒保罗称基督为“子孙”,并且所有相信基督之人就成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加3:16,29)。彼得使用这段话并非十分直接,但是他引用这话明显是指基督。
徒3:26 上帝既兴起他的仆人(或作:儿子),就先差他到你们这里来,赐福给你们,叫你们各人回转,离开罪恶。”
【本会注释】
  先差他到你们这里来。犹太人作为优先接受福音之人,他们的优先权是显而易见的。当然,那时彼得还不明白当时的情形乃是要福音传向外邦,但他的话明确地暗示了一种意思,表明福音信息首先是传给了犹太人。使徒保罗也曾经提到过这种顺序:“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罗1:16;参罗2:9,10)。后来使徒保罗常常这样说,甚至形成了一个规则(徒13:46;见徒9:19,20;14:1;17:1-3)。比较本注释第四册第29,30页。
  仆人(或作:儿子)。希腊文是pais(见第13节注释)。
  赐福给你们。这里所提到的福气是指耶稣复活之后,伴随着基督的大能,就能使人从罪恶的生活中回转进入那在藏在基督里的新生命。信徒所获得的新生命乃因为基督的复活才得以成就(见弗2:4-6;西2:12,13)。
  回转,离开罪恶。这里所使用的希腊动词是apostrephō,正如与其有联系的动词epistrephō,它们频繁地出现在七十士译本中来翻译希伯来文shub(见第19节注释)。这段话模棱两可,不太明确。它既可以理解为基督使人从罪路回转,也可理解为基督祝福那些从罪路回转之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种理解均属准确。救恩的福气也只有通过圣灵恢复更新的大能、从罪中回转、离开罪恶才能获得。 


□ 本书版权所有---SDA圣经注释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