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注释】
1 使徒们渴望教会中的穷人得到肉身上的周济,能以维持生计,并且也使自己专著上帝的道,就是灵魂的食物。3
选出七个人并且任命他们做执事。5 七个人中包括司提反,他是一个大有信心、圣灵充满的人,12 犹太将司提反带到公会,把他作为被告,13
犹太人谎称司提反说话糟践了圣所和律法。
拣选七执事
徒6:1
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
【本会注释】
那时。即徒5:41,42中所说的那段时日。在作者路加手中,历史时期运用地十分圆滑自如。他向人展示了在圣灵大能带领之下,教会的成长,以及大量不断加入教会的新成员。他也向人显示了教会的经济,至少有一个时期,如何实施共享制度。徒6章显明,教会在这样的安排之下产生了一些困难,但这样就提到了对司提反经历的介绍,同时司提反殉道之事,也为后来大数城的扫罗悔改归主开了头,随后本书就开始详细记载扫罗(又名保罗)的三次传道旅程。显然这是历史性的叙述方式。徒6章明显是对徒5:14连续性叙述,但是这两个事件中间的间隔多长无法得知。
门徒。这里乃《使徒行传》中第一次使用此词来称呼基督徒。福音的门徒,也就是耶稣拣选的门徒称呼为使徒,“门徒”这个措辞转而称呼教会中那些普通信徒。
增多。最好将此句译作“当教会的门徒人数增多的时候”,即几乎每天都有众多信徒受洗归主。如此迅速的发展,自然会给教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显然,使徒时代的教会要从当年犹大所携带的钱囊中周济当时那些有需要的家庭。这样教会中的事务就更为复杂了,尽管并非不可能,他们还要照管前些日子,在五旬节加入教会中的信徒。然而,如今基督教会中的成员人数飞速增长,并且众人的需要以及他们所需的照顾全都落在了使徒身上,花费了使徒们所有的时间,以致挤不出时间做更高的福音救灵工作。
发怨言。这并不是一个毫不重要的怨言,而是一些教会信徒为某些人利害关系吵的沸沸扬扬的抗议。记录中没有提到责备使徒的话,因为他们都是无偿工作。教会中信徒人数迅速的增长超出了会中资金的供应能力,并且致使教会遇到了许多难题。
希利尼人。希腊文是Hellēnistai,英文写为“Hellenists”,说讲希腊文的犹太人,或作“希腊犹太人”(钦定本修订版圣经)。新约圣经中认真地区分了这两种表达法与Hellēnes,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希腊本族之人(约12:20)。讲希腊文的犹太人是那些流迁于外邦的犹太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9,60页;见约7:35;徒2:8注释)他们不但讲希腊文,而且也吸收了希腊的文化。他们也可能是那些出生在以希腊文为共通语之地区的犹太人,因此不知道希伯来语和亚拉姆语,也就不参加巴勒斯坦希伯来人的的崇侍,他们在耶路撒冷有自己的会堂。他们还可能是那些讲希腊文的皈依者。他们只能是从犹太教皈依之人,因为到这个时候福音还没有传向外邦。五旬节圣灵沛降那天,皈依的人群中可能大部分都属于这些人,其中就有巴拿巴(徒4:36)以及其他人,有些人的名字曾在本章详细叙述(徒6:5)。
这些希腊犹太人研读希腊版本的七十子旧约圣经,新约圣经中大量引用了此版本中的经文。与当地的巴勒斯坦犹太人对照,他们常常是极为热心的信徒。他们付出很大的牺牲在耶路撒冷这个神圣的场所崇拜侍奉,然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却常常把圣殿周围的区域变得十分平凡,丝毫没有神圣感(参徒21:27,28)。犹太人的希伯来传统预先为希腊文Shema
的说法做了准备,就是希伯来人侍奉的耶和华(申6:4)。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7页。
希伯来人。这些是指那些出生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他们长在那里并且说那里的方言(亚拉姆语),新约圣经中称这语言为希伯来话(见徒22:2),他们与那些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相对照。见本注释第一册第30页。
他们的寡妇。即希利尼人中的寡妇。由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是新教会的主要成员,所以讲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不会因为他们语言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当中的需要的人不会被故意忽视不管的。对于寡妇的照顾在圣经中多次强调(见出22:22;申14:29;赛1:17;路18:3注释)。这里提到的寡妇可能是指所有会中的穷人以及无助之人。显然,教会所创立的共有财产制度也需要有组织地监督管理(徒4:32)。后来,教会针对会中的寡妇规定了一些制度(提前5:3-16)。
供给。希腊文是diakonia,“服务”,“给予援助”,在修订标准版圣经中翻译为“分发”,在徒11:29翻译为“救济”。这个词与diakonos有联系,它的意思是“提供帮助者”,或者“执事”。这种帮助要天天供给。因为信徒紧迫的需要,也可能由于缺乏储存的场所,所以,他们无疑要天天将需要分发给人,大概要分发给城中的许多地方。可能每日的奉献就像溪流一样源源不断,然而,这些捐献同样日日分给有需要之人。使徒时代的消耗一定相当可观。但是没有任何地方记载使徒有偏爱或者轻视的罪过,教会中也没有任何人生发怨恨之心敌对使徒。
徒6:2
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对他们说:“我们撇下上帝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
【本会注释】
十二使徒。显然,马提亚也包括在十二使徒之中(见徒1:24-26注释)。
叫众门徒来。当众使徒听到教会中的怨言,他们意识到了其严重性,丝毫没有拖延,显然也没有为自己辩护。他们迅速采取了措施。他们可能想起了先前摩西在以色列人中设立职位一事(出18:25),他们效学摩西,决定委派一些负责人解决此事。这里的“众门徒”不是指所有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以及市郊的每位信徒聚集开会,但他们一定是召开了一次特殊的会议,在会上使徒们向赴会之人提出了问题以及他们的计划。对其分发产生抱怨的经费是由多人分发的,因此使徒正确地与多人商议。根据这种在一个中央地点所遵循的步骤,教会管理的代议制油然而生(《述》第十章)。
合宜的。希腊文是areston,“合宜的”,它传达了使徒们不“合宜”花费自己太多时间和精力处理物质上的事情。
撇下。希腊文是kataleipo,“放弃”、“抛弃”。希腊文的语势要重一些,并且暗示使徒们大量的时间已经被照料有需要之人而占用了。
上帝的道。十二位使徒认识到他们的主要职责──向众人传扬并且教导上帝的道。
管理饭食。在犹太人会堂里,通常要任命三个人负责管理会中的穷人。
徒6:3
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
【本会注释】
所以。相当于“然而”。
从你们中间选出。十二位使徒直截了当地把管理饭食的责任分配到信徒的肩上,信徒要从他们中间选出七个人负责此事。
七个…人。众使徒想到七这个数字十分合理。在犹太人中,人们都很敬重这个数字。在后来,犹太人的城镇中通常是由七个人(至少),负责管理公众事务(他勒目《经卷》26a,宋西诺版第157页)。再者,可能非常简单,在教会初创阶段可能仅仅需要七个人治理这事。
在新约圣经中,并不称呼这些人为“执事”。当圣经再次提到他们时,仅仅说“那七个人”(英文圣经中没有提到执事)(徒21:8),似乎它们是截然不同的职分。然而,这七个人也正是第一批被称为“执事”的人(《述》第九章),而且他们的职责同后来保罗所描述那些执事的职责十分相似(见提前3:8-13)。在一些教会,正如在罗马教会,执事的数目规定在了七位(优西比乌《教会史》第六卷43.11)。新该撒利亚会议(公元314年;《教规》第14页)提倡一个地方按立七位执事。有许多注释者认为本章所拣选的七位执事与徒11:30;14:23提到的“长老”一致,并且要早一些。见本册注释第25页;《述》第九章。
有好名声。直译是指“证明”,或者“见证他们”,就是说,这些人在众信徒中间有好的记录和名声(参提前5:10)。这个词在徒10:22呈现的意思是“义人”。这种情形决不会更好,除非由那些无可指责之人担任此项重任,施行公平的分配。他们必须是一批诚实、高效,并且为众信徒所接受之人。关于作执事以及作教会长老(主教)应该具备的各样属灵资格见提前3:1-14;多1:5-11。
被圣灵充满。原文证据赞成(参本册注释第10页)“充满灵”的译文。然而,第5节说到,在七位执事中的司提反是一位圣灵充满的人,因此,这里的表达应该是指圣灵。这件事十分重要,这乃是教会组织在使徒以外第一次拣选出信徒从事管理工作,因此应该特别谨慎。他们各人不但要有好名声,而且都要被圣灵充满。显然,使徒们认为,圣灵的工作决不仅仅限制在说预言以及讲方言的恩赐中。
智慧充足。拣选出的七个人不但能照看穷人的属灵需求;他们还要显明自己节俭审慎、敏锐判断力、经济头脑、以及他们工作中的智慧。使徒保罗宣称智慧乃是属灵恩赐之一(林前12:8)。雅各强调智慧乃是从上帝那里赐下来的礼物(雅1:5),它伴随着信徒的好行为或者“善行”(雅3:13)。在《使徒行传》中,除了本节之外,“智慧”一词仅仅在表达司提反(徒6:10)以及司提反本人的申诉中使用过(徒7:10,22)。作者路加也尤其提到司提反“大有信心”(徒6:5)。
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直译是“我们就要指派谁管理”。十二位使徒希望“弟兄们”能选出人来,他们也好任命这些人做执事。此种态度促进了信徒与教会领袖相互之间的信任。
徒6:4
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
【本会注释】
但我们。这里标明使徒与七位执事的对照。
专心。或作“坚持不懈、恒切”。这种同样的说法在描述早期教会中信徒热心行为上曾多次使用(参徒1:14;2:42,46)。
祈祷。这些虔诚的使徒,心中依然存着对他们的主基督祈祷生活鲜活记忆,他们把祈祷列为第一项需要。但是祈祷包括教会公众崇拜的祈祷,同时也包括个人的私下祷告。
以…传道为事。希腊文是diakonia,第1节也使用了同样的词。那七位执事负责管理教会中的物质需要,以致十二位使徒能有足够的时间能从上帝的道中谋求信徒属灵的利益。这样使徒就要藉着演讲以及各种各样的教导方式使人明白福音。这就清楚解释了“撇下上帝的道”的含义(第2节)。
徒6:5
大众都喜悦这话,就拣选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圣灵充满的人,又拣选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并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
【本会注释】
大众都喜悦。显然,这里没有剥夺或者忽视教会中任何一个人的意图,现在因为这件事得到了重视,并且也提出了补救措施,众人心中充满喜悦。
就拣选。见第3节。这里所拣选的七位执事,他们的名字都是希利尼名字,并且这七位执事也有可能是希利尼人(见第1节注释)。然而,许多犹太人也使用希腊名字,甚至在十二使徒中就有人使用,例如安得烈和腓力(见可3:18注释)。再者,我们也没有证据证明这七个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希利尼的信徒当中。并且关于他们后期的工作,圣经上仅仅记载了司提反和腓利。
司提反。希腊文是Stephanos,“花冠”,“小冠冕”,“胜利的桂冠”。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而且也出现在古代的碑铭上。
据说,耶稣在世之时分派的七十个人中就有司提反和腓利,他们被派到各城以及许多乡村去传扬弥赛亚的信息(路10:1-11)。有可能撒玛利亚就是他们当时的传道园地(见路10:1注释)。在撒玛利亚那些讲希利尼话的犹太人相信的人数大概要超过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而且他们似乎更容易接受这福音,这样也能解释明白分派腓利去撒玛利亚传道的原因(徒8:5)。
腓利。希腊文Philippos,“爱马之人”(见可3:18注释,这里是指使徒腓力)。这也同样是十二使徒中那位腓力的名字,以及希律王两个儿子的名字。在公元初期的几个世纪,这个名字经常在马其顿的统治阶层使用。关于腓利前期的历史记载我们毫无所知,只有根据记载中可以说明他曾经在那七十个人中(见以上“司提反”注释)。使徒保罗曾在该撒利亚拜访他(徒21:8),那时腓利可能在那地作教会领袖多年。保罗拜访腓利之时,他有四个女儿,并且已经成人,这说明在按立腓利作教会执事时,他已经成家。
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关于这四位执事,我们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可猜想的。
尼哥拉。希腊文是Nikolaos,“人民的主人”。记载中第一位非犹太人的基督徒。
进犹太教。无疑,尼哥拉是一名“犹太教的归依者”,一名彻底接受了犹太教的信徒。因此,他会坚稳于犹太人的宗教中。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2页。根据有关记载,这位尼哥拉就是后来尼哥拉党的创始人。见本注释第六册第58页;见启2:15注释。
安提阿。这是一个叙利亚的城市,其中居住着许多犹太人,它与巴勒斯坦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年希律王曾沿着安提阿的主要街道兴建了壮观美丽的柱廊。尼哥拉来自安提阿的事实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力,因为信徒称为基督徒就是从安提阿起首的(徒11:26)。后来这座城成了早期教会福音工作的一个总工作部(见徒11:19注释)。
徒6:6
叫他们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
【本会注释】
他们站在使徒面前。可能是由于检验、教导、当然也是由于使徒们要按手在他们头上。
祷告了。希腊文中清楚地说道,在为这拣选的七个执事按手之前,是使徒亲自做了祷告。在早期教会中,执行任何一件重要的事情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祷告(见徒1:14,24;2:42注释)。
按手在他们头上。这是在新约圣经中第一次提到任命职位的行为。然而,在旧约圣经中已经多次提到,这样的行为用来表示祝福(见创48:13,14注释),用做利未人做祭司的奉献(见民8:10注释),并且也记叙了约书亚接续摩西做以色列领袖时,摩西按手在他头上(见民27:18,23注释)。因此,对于忠实的犹太人来说,他们并非不知道此种行为的重要性。对基督徒来说,这种行为又添加了重要意义,因为他们的主耶稣在世医病之时常常按手在病人头上(可6:5;路4:40;13:13;参可16:18)。耶稣还以同样的方式为儿童祝福(可19:15)。因而,主已经为使徒们行了先例,如今他们藉着为这七位执事按手,祝福他们并向众信徒正式宣布他们的职分。后来,他们在相同的情形下也接续使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在以下章节中可以读到:徒8:17;13:3;19:6。在使徒时代的教会,按手代表任命人去做福音工作(提前4:14;5:22;提后1:6)。从圣经来6:2开始,这种礼节明确形成了教会规章中的一个公认的步骤。按手表明被按立之人与上帝之间亲密的属灵联系(《述》第十六章)。
徒6:7
上帝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
【本会注释】
兴旺起来。相当于“不断地增长”,说明是一种渐渐的状态并且不断得成长。这里的陈述暗示了,这种成长不仅仅是像下一节提到的教会人数的增长。它是指上帝的道兴旺了起来。这里提到的“上帝的道”是指使徒们阐明的基督的教训。后来的章节中显明,被选的七位执事在教导的工作上十分活跃。七位执事的工作,尤其是司提反,标明了基督徒宣扬福音信息的明确发展及壮大(见徒6:8;8:5)。
门徒数目。教会中的成员人数飞快增长:“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徒2:41);“主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他们”(徒2:47);“听道之人有许多信的,男丁数目约有五千”(徒4:4);“信而归主的人越发增添”(徒5:14)。如今,教会中的成员“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
也有许多祭司。作者记录这句话非常重要。根据我们所知,那个时候信奉耶稣基督的人中还没有出现过祭司,并且在皈依的人群中也没有提到过任何祭司的名字。有些人可能会想,那些不学无术的使徒们以及教会执事的平淡演讲只怕会引起所有祭司苦毒的仇恨。无疑,的确有许多祭司成了教会的敌人。但是在圣灵大能的运行之下,门徒们所传讲的信息竟然使“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归入了基督。
信从了。相当于“不断地顺服这道”,它说明不断有皈依者加入教会,关于这些顺从之人的必要见徒5:32注释。
这道。关于“信从了这道”这句话的解释有两种观点。客观观点认为这里的“道”是指基督教教义的主体,正是因为这真道,祭司们表示赞成并且按着真道的标准要求自己(参徒13:8;14:22;16:5;加1:23)。然而,有许多解经家相信这里所说的“这道”是使用了它主观的意义,并且路加是在讲这些祭司们信从了“耶稣基督的真道”。这种说法与新约圣经中的普遍用法和谐一致(参徒24:24;罗1:5;16:26;加3:2)。这种真道包括基督教教义,因为正是这道才使人对耶稣基督表示信服。比较罗1:5。
司提反被捕
徒6:8
司提反满得恩惠、能力,在民间行了大奇事和神迹。
【本会注释】
满得恩惠能力。尽管第5节说道司提反“大有信心”,但原文证据比较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译作“满有恩惠能力”。这里的“恩惠”不仅仅是指神圣的品质(参约1:14,16注释),而且也指他口中传扬之福音信息的优美和恩惠(参路4:22)。这里提到的“能力”是说施行神迹奇事。这都显明司提反所拥有的圣灵恩赐与十二位使徒所拥有的一样丰富。
大奇事和神迹。或作“各样的奇事和神迹”(见徒2:19注释)。这些奇事证明司提反拥有的大能乃是被圣灵充满所致。但是我们无法得知从司提反被按手成为教会的执事,一直到他的殉道,总共间隔了多长时间,然而,其间隔可能不会太久。
徒6:9
当时有称利百地拿会堂的几个人,并有古利奈、亚力山大、基利家、亚西亚、各处会堂的几个人,都起来和司提反辩论。
【本会注释】
起来。见徒5:17注释。
会堂。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6,57页。如果有十位成年人相信,有共同的信仰,就可以建立一所会堂。后来在罗马皇帝提比留统治时期有十二所会堂,随着不断的扩展,根据记载,在耶路撒冷分布的会堂共有480所。480所这个数字可能有些不大可靠,但它至少说明当时在首府会堂数目之大。
利百地拿。本节中关于犹太人起初是谁创建了“利百地拿会堂”的记述并不明确。这段话也可以翻译为“这个会堂被称为利百地拿[会堂],也称作古利奈并亚历山大会堂”。这个译文暗示只有一个会堂,有一些敬拜者是自由民,其他的人来自古利奈和亚历山大。然而,这样的译文可以理解为,这所会堂仅仅是由利百地拿人组成,其他那些记述的犹太人,并不是有像会堂一样的组织,而是由他们起先的地方分类。如果这两种译文中有一个是正确的,利百地拿人就是犹太人的子孙,他们在公元前63年被罗马的将军庞培虏获,从巴勒斯坦带到了罗马,后来这些人被虏获者释放,称为自由民(libertini)。
然而,或许还可译作:“这个会堂被称作利百地拿[会堂],还有称作古利奈和亚历山大会堂的人”。这一点可以说明利百地拿那些建造会堂的人来自古利奈和亚历山大,这两个地方的犹太人口异乎寻常的多。
考古学的证据表明,在公元70年以前,耶路撒冷至少有一所会堂,并且这会堂是专门为希腊犹太人使用的。在耶路撒冷发现过一个希腊的碑铭,说明了会堂是由某个狄奥多土建造的,建造这会堂的目的尤其是为了那些从流迁中返回的犹太人使用。下面是这个碑铭:
“狄奥多土,威提纳斯的[儿子],威提纳斯是会堂的祭司并领袖,他也是会堂领袖的儿子,狄奥多土是会堂领袖的孙子,建立了会堂为要诵读律法,并且教训诫命,有客人的会所,许多的房间,有水的供应,这些是为了那些从外地前来之人的临时住宿,这[会堂]是他的父辈们以及众长老并西莫尼得创办的。”(见阿道夫·戴斯曼,《东方之光》第439-441页)
尽管我们今天无法证明,很可能这个会堂就是在本节中提到的利百地拿会堂。不论这种解释真实与否,这个碑铭可以证明,在耶路撒冷有这么一个希腊风格的会堂存在,并且这会堂中的一些成员参与了与司提反的辩论。
古利奈。相当于“古利奈人的”。在古利奈居住着大量的犹太人,这里坐落在非洲的北海岸线,在埃及和迦太基之间。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四章7.2
[115])引用了斯特拉波,一位著名的希腊地理学家,他记载在古利奈,市民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犹太人占一个等级。据记载,古利奈犹太人曾经向耶路撒冷圣殿奉献过丰厚的礼物,并且曾经上诉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恺撒,要求他的保护,避免他们省份中的官员将不合理的税收强加给他们,因为这些官员们试图中途截取他们丰厚的财物(同上第十六章6.5)。显然,古利奈的西门,就是为耶稣背十字架的那位西门,就是这类犹太人(见太27:32注释)。古利奈犹太人在五旬节也出席了庆祝活动(徒2:10),根据记载,这些犹太人将福音传到了外邦,就是叙利亚的安提阿(徒11:20)。
亚历山大。相当于“亚历山大城”。大概在当时罗马帝国统治时期,除了耶路撒冷或许还有首府罗马之外,没有任何城市中的犹太人要比这里更多了,也不比这城中的犹太人更有影响力(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9页)。据统计,在使徒时代亚历山大城中的犹太人口为100,000。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地区,亚历山大称分为五个区,仅仅犹太人就占有一个区。他们也由自己的总督负责管理(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四章7.2
[117]),仿佛他们已经在那里形成了自治共和国。罗马的统治者也把他们视为市民(同上10.1
[188])。正是在亚历山大城中,旧约圣经才由希伯来文翻译为希腊文(见本注释第一册第39页)。犹太著名的哲学家及作家斐罗,在基督教的第一个世纪曾居住在亚历山大城里,而且这个城市也是亚波罗的出生地(徒18:24)。
基利家。这个地方坐落在亚细亚的东南角,大数城是其主要城镇之一,使徒保罗就出生在基利家。在这里居住着众多的犹太人,安提克大帝带进亚细亚的子孙后代有2,000户之多(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二章3.4
[149,150]),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这个省份对他的效忠,也许是旨在抵御外界的侵犯。徒7:58-60明显说明,当时大数城的扫罗正在耶路撒冷,似乎他也是与司提反辩论之人中的一员。无疑,与司提反的激烈辩论使得扫罗更加剧烈反对、憎恨,尽管有证据表明当时扫罗是无意中被他们应召而来的(《述》第十章)。
亚西亚。在新约圣经中,这个地方是指罗马的一个省份,它坐落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小亚西亚。它包括一些地区,这些地区原来称为吕底亚以及爱奥尼亚,以弗所是其首府。亚西亚的犹太人参加了五旬节(徒2:9)。后来,这些犹太人在捍卫所谓的圣殿圣洁上表现出自己的热心(徒21:27)。
辩论。直译是“在一起探索”,“质问”,以及“争论”的意思。这次辩论是由那些流迁于外地的犹太人发起的。这些人来耶路撒冷乃带着强烈的虔诚精神,他们往往要比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教徒更为热心。在司提反的讲论中,一定有某些教训使这些人感觉,如果没有代替的话,至少他是在降低耶路撒冷圣殿唯一的属灵重要性(见徒6:13;7:1注释)。这些流散的犹太人,从他们的会堂里来到耶路撒冷,已经全副武装要与基督徒们辩论有关神学的知识。
徒6:10
司提反是以智慧和圣灵说话,众人敌挡不住,
【本会注释】
众人抵挡不住。直译是“凭众人的能力无法抵挡”。这种经历实现基督对他门徒们的应许(路21:15)。
智慧。比较第3节。在福音书中,智慧乃是用来描述上帝(太13:54;路2:40,52),并且在太12:42说到“所罗门的智慧”。然而,司提反是新约圣经中第一位尤其描述为有智慧的教师。像路加这样谨慎的作者,使用这样的词一定有明确的重要性。它说明执事司提反拥有对真理异乎寻常的清晰见解,并且具有宣扬真理的能力,这些真理并非局限于先前所认识的真理。
圣灵。这里主要意图说明司提反说话的能力乃是来自圣灵。比较施洗约翰,他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路1:17)。
徒6:11
就买出人来说:“我们听见他说谤讟摩西和上帝的话。”
【本会注释】
买出人。希腊文是hupoballō,“使处于……之下”。有时这个词用来表达雇佣别人、怂恿别人、或者指导别人实施秘密使命的行径。比较圣经修订标准版,“他们秘密地唆使”。
谤渎的话。见太12:31注释。在徒6:13的控告更为直接。这种控告建立于对真理的曲解,正如他们当年控告、敌对耶稣一样。当年基督被控告说了亵渎的话(见太26:65注释),因为耶稣称他自己为上帝的儿子,使自己与上帝平等(太26:63,64;约5:18),并且还因为耶稣涉嫌说恐吓的言辞“毁灭圣殿”(太26:61)。这些控告中的每一条都是由耶稣确实说过的话而建立的。司提反也许曾经说过一些似乎为这些人的控告而打下基础、或者给予借口的事情。他可能向众人讲论过圣殿已经没有必要存在了,上帝不会居住在人手所造的殿中(参徒7:48),正如耶稣当年向那位撒玛利亚妇人所暗示的一样(约4:21)。这种说法会直接攻击犹太教的基础,而且自然会引起他们的竭力反对。面对这样的教训,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将会联合起来敌对这话。说了这样亵渎话的人,按规定他们的刑罚就是用石头打死(利24:16)。
摩西。这里是指以色列的领袖摩西制定的那些规章礼节,它们记录在圣经的摩西五经当中。这里记载那些控告之人把摩西提在前面,上帝的话说在后面。对于那些自称守法的形式主义者来说,他们更注重那些从摩西遗留下来的规章礼节,而不是上帝的话。
徒6:12
他们又耸动了百姓、长老,并文士,就忽然来捉拿他,把他带到公会去,
【本会注释】
耸动了。直译是“他们使群众陷入暴乱中”。他们借助这些虚假的控告煽动群众暴乱,司提反曾在这些人中间施行了大奇事和神迹(参第8节)。
长老。这些人已经被使徒的行为大大激怒了(徒4:5-7),如今他们仅仅需要一点点勇气就会转而对付司提反了。
忽然。即出乎意料,突如其来,正如当年那些文士以及法利赛人到圣殿里捉拿耶稣一样(路20:1)。
捉拿他。或作“抓住了他”。
公会。正如耶稣在世之时,他的听讼就是在公会前,但是结局总是以暴力结束(徒7:57)。这里表明,司提反殉道的经历与他的主耶稣基督为人类牺牲之经历颇为相似。
徒6:13
设下假见证,说:“这个人说话,不住的糟践圣所和律法。
【本会注释】
假见证。见第11节注释。
这个人。轻蔑的称呼,大概带有嘲笑的意思。
糟践圣所。即对圣殿以及其邻近建筑的糟践(见徒3:1注释)。
律法。司提反一定像主耶稣一样(太5:17-19),并且像后来的使徒保罗一样(徒24:14-16;25:8)强调基督教不应该窜改道德律法的基本原则,就是犹太人十分喜爱的律法。然而,那关于上帝之羔羊的宣布十分清楚地暗示了献祭制度的废除,正如律法中提到的一样。正是这样的教训,可能被犹太人认为是糟践了圣所和律法,尤其是他们视为至宝的众多规条。
徒6:14
我们曾听见他说:这拿撒勒人耶稣要毁坏此地,也要改变摩西所交给我们的规条。”
【本会注释】
曾听见他说。司提反的讲论一定被那些诚实人误解了,显然也被那些不诚实人滥用了。这种事情也经常引起宗教上争辩。
这…耶稣。这里又是一次轻蔑的表达,尽管从基督徒口里也说过同样的字,但是听起来就美妙一些,而不是轻蔑(参徒2:22)。这里标明,这些假见证是如何控告司提反在倡导基督当年的教训。
要毁坏此地。比较太24:2;26:61;27:40注释。基督的话,可能司提反曾经复述过同样的话,显然在那些控告司提反之人的心中留下了持久的印象。再者,尽管他们认为基督已经死了,但他们仍然担心将来会有一天,基督来毁灭圣殿改变他们的各种传统习俗。
改变摩西所交给我们的规条。这可能是来自法利赛人的控告,因为它涉及到了“规条”(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1,52页)。这种控告,尽管是在敌对司提反,仍然与拿撒勒人耶稣以及他的教训有关。他们已经在圣殿以及律法的事上控告了司提反(第13节)。如今,他们又在有关“规条”的事上再次控告司提反,因为“规条”与圣殿以及律法都有关系。犹太人宣称这些乃是先祖摩西留给他们的,然而,这样的宣称并非真实。一些令人厌恶的束缚规条强加给了人民主要是从公元前536年,几乎要比摩西靠后一千年(见可7:1-23注释,尤其是第3节注释)。这就是耶稣在世时极力谴责的犹太传统(太15:1-13)。
徒6:15
在公会里坐着的人都定睛看他,见他的面貌好象天使的面貌。
【本会注释】
定睛看他。这个词是作者路加写作时的常用词(见徒1:10注释)。司提反的控告者们自然会专心地盯着看他,想知道他要说些什么为自己辩护。公会中的成员因他们的所见所闻大为惊讶。
天使的面貌。由于司提反所流露的自然高贵可敬的表情,我们无法充分说明他当时的真实面貌,也大概是由于司提反在将要面临坟墓之前,所表现的惊人镇静和安详。他的脸上一定亮了起来,并且呈现出一种神圣纯洁的光芒。像送信之天使一样的光芒在经文中曾一次次地出现,正如那位“少年人”见可16:5。当先祖摩西从西乃山下来时,他的脸上放光,因为他的西乃山与上帝亲近多日(出34:28-35)。事实确实如此,司提反面貌放光,像天使的面貌。这是因为他与基督亲近,并且也由于他所见之异象中放射的光芒,在异象中他见到基督站在上帝的右边(徒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