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第三章

 
 【本会注释】
1 保罗告诫提摩太关于将来的日子,6 描述真理的仇敌们,10 向他提出自己的榜样,16 称赞圣经。

末世的人性
提后3:1 你该知道,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
【本会注释】
  知道。或“理解”。保罗已经预言了离弃真道的事(提前4:1-3)。在这里他力劝提摩太要清楚地意识到当时教会面对的潜在危险,这些危险会严重威胁教会的纯洁和名誉,直到基督再来。
  末世。请比较提前4:1;见罗马书第13章的附注;见来1:2;雅5:3;彼后3:3;约壹2:18的注释。自从罪恶进入以来,提后3:1-5所列举的罪恶就一直在世上猖獗。挪亚的日子是这样(见创6:5,11),新约时代是这样(参《历》第三章),以后也会这样,一直持续到世界的末了。保罗在另外一个地方说到“这罪恶的世代”,约翰宣称“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约壹 5:19)。所以,罪恶的存在并不是“末世”独有的特征。然而,人类的道德越来越堕落,证明人完全无力自救。由于罪恶之君(参启7:1;12:12)的活动加剧,可以预料年久日深的罪恶进程会在“末世”达到剧烈的高潮。无数被误导的宗教家温和地声称人类会越来越好,并且最终全世界的人都会悔改,与此相反,圣经却宣称恶人必“越久越恶”(提后3:13)。在这样的背景下,使徒关于“末世”的话才呈现出其详尽而完全的意义。
  危险的。希腊文是chalepos,“艰苦的”,“压迫的”,“麻烦的”。所指的各种危险列举在第1-5节中。
  日子。希腊文是kairoi,“季节”,“时期”(见徒1:7的注释)。自从保罗的日子以来,教会经历了由世俗化、逼迫、或背道引起的许多危难之秋。但灵感启示在这里宣布:在“末世”,上帝的子民可以预料特殊的试探和危险。
提后3:2 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讟、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
【本会注释】
  人。希腊文是anthrōpoi,“人类”。
  专顾自己。真基督徒的无私(见林前13:5的注释)与温柔(见太5:5的注释)精神的对立面。
  贪婪。希腊文是philarguroi,“贪爱钱财者”(见路16:14的注释;参提前6:10的注释)。
  自夸。或“空虚的妄想者”(见罗1:30),即,那些信赖自己的能力,蔑视上帝的资源才略和同胞权利的人。
  狂傲。或“傲慢的”(见罗1:30),即,带着轻视或失礼考虑别人。
  谤讟。或“造谣中伤者”,“辱骂者”,即,企图损害上帝或人的名誉与价值的坏话。
  违背父母。见罗1:30的注释。
  忘恩负义。或“不领情的”,即,对得自上帝和父母的恩惠不领情。那些“专顾自己”的人很少会感激他人。现代的种种发明促进了人文主义的自足自负,常常使人看不清对上帝福惠的不断需要。
  心不圣洁。或“不虔诚”,指思想和行动都将上帝排除在外的一种心态(见赛57:20,21;罗3:17,18)。
提后3:3 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
【本会注释】
  无亲情。见罗1:31的注释。
  不解怨。或“不能和解的”,“难宽恕的”。
  好说谗言。希腊文是diaboloi,“造谣中伤者”(见太4:1;弗4:27的注释)。
  不能自约。或“没有自制”。那些活着只顾自己快乐的人是受个人的冲动而不是受原则支配的。自私的人在做选择时和如何选择时只想满足自己的冲动。
  性情凶暴。字面意义是“不驯良”。
  不爱良善。希腊文是aphilagathoi,“那些不爱良善之人的人”。
提后3:4 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上帝,
【本会注释】
  卖主卖友。或“背叛者”。
  任意妄为。希腊文是propeteis,“轻率,卤莽”“不计后果”,在徒19:36中译为“造次”。
  自高自大。或“因骄傲而盲目”(见提前6:4的注释)。
  爱宴乐。那些专爱自己的人(第2节)自然会追求宴乐的麻醉,而不愿遵行上帝的生活道路的圣洁要求。
  多于爱上帝。更确切的说是“而不是爱上帝”,即,这些人受爱宴乐支配,而不是受爱上帝支配。这种描述既可以应用于教友也可以应用于非教友。
提后3:5 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
【本会注释】
  敬虔的外貌。即,宗教的外部特征,例如去做礼拜、捐献、甚至是亲自服务教会。这些特征特别适用于那些认同基督教的人。
  敬虔的实意。即,上帝的能力,与人的意志合作,根除一切罪恶的倾向(见罗1:16;林后13:4;弗3:20的注释)。
  躲开。保罗劝勉提摩太和所有将来的教会领袖们要警惕教会面临的危险。除了自己要警惕,免得屈服于这里所记述的(第2-5节)罪恶行为之外,提摩太还要公开指出这些削弱基督教影响的阴险倾向和行为。多年以来,挂名教友们的行为举止,即那些自称忠于上帝的生活道路,然而却没有表现出基督化品格发展的切实证据的人,已经比其他任何因素更大的妨碍了福音的进展。请比较林后2:14-16;提前4:16;彼后3:12.
提后3:6 那偷进人家、牢笼无知妇女的,正是这等人。这些妇女担负罪恶,被各样的私欲引诱,
【本会注释】
  这等人。那些骗子或那些“为言语争辩”的人(见提前6:3-5;提后2:14的注释)常常表现提后3:2-5所列的特征。
  偷进。希腊文是endunō,“进去”,“慢慢走进”,“迂回地潜入”。
  无知妇女。希腊文是gunaikaria,“小妇女”,轻蔑地用法。保罗在这里形容的是那些容易受骗的妇女,因为她们没有足够的宗教训练,容易成为妄解圣经之人的掠物。多半是因为这些妇女在家里的闲暇时刻使她们有更多时间满足自己一时的兴致和好奇心。她们满足于这些假宗教教师们给予她们的特别关注,所以就报以愚蠢的顺从。如果每一个基督徒都决心亲自明白基督教的真理,教友们的这种行为就不会存在了。总是倾向于寻求某种新奇和感动并非成熟基督徒的特征(见弗4:14的注释)。
  担负罪恶。或,“压倒”,即,被自己的罪恶习性制服。他们知道自己要向上帝交帐,就常常通过远远地去涉猎宗教上新奇的东西来安抚自己的良心。他们拒绝接受悔改生活的严格要求,而喜欢一种类似宗教的生活,就是“常常学习,终久不能明白真道”(第7节)的生活。
  各样的。或“各种各样的”。
  私欲。希腊文是epithumiai,“愿望”,“渴望”(见可4:19;雅1:14的注释)。
提后3:7 常常学习,终久不能明白真道。
【本会注释】
  常常学习。即,那些“无知妇女”(6节)和其他所有保持宗教外表却生活在罪中的人。
  明白。希腊文是epignōsis,“完全知道”,“精确而正确的认识”。这些业余的宗教人士(6节)只有零星的真理认识,加杂着各种各样的错谬;他们并没有从整体上领会真理。每一种新的宗教时尚或感觉都会捕获他们。
提后3:8 从前雅尼和佯庇怎样敌挡摩西,这等人也怎样敌挡真道。他们的心地坏了,在真道上是可废弃的。
【本会注释】
  雅尼和佯庇。虽然没有在旧约圣经中看到这两个名字,但它们却被保存在犹太人的《他尔根》(见本注释第五册第95,96页)对出7:11的注释里。据称,当摩西第一次出现在法老面前时,这两个人是模仿摩西神迹的两个术士。
  敌挡。字面意义是“站着反对”。
  这等人也怎样。即,雅尼和佯庇怎样阻隔真理的传达,假宗教教师们也照样行。
  心地坏了。心地决定意志的方向。除非有正确的思想,否则就不能指望有正确的行为。因此,正确的道理是正确生活的先导。
  可废弃的。希腊文是adokimoi,“不被认可的”,“不真实的”。这些宗教教师的信息或“真道”听起来并不象是真实的。请比较提后2:15的注释。
提后3:9 然而他们不能再这样敌挡;因为他们的愚昧必在众人面前显露出来,象那二人一样。
【本会注释】
  不能再这样敌挡。即,他们不会比“无知妇女”之类的人更近一步,这类人会暂时随从这些兜售异端邪说的宗教贩子们。
  愚昧。希腊文是anoia,“缺乏悟性”。历史证实了保罗的预言,这些人的愚昧迟早都被暴露出来了,就连那些受骗最深的人也抛弃了他们。
  象那二人一样。即,就象雅尼和佯庇的花招(8节)在埃及人和以色列人面前被暴露出来一样。

对提摩太的最后指示
提后3:10 但你已经服从了我的教训、品行、志向、信心、宽容、爱心、忍耐,
【本会注释】
  你。希腊原文强调提摩太特别熟悉保罗的生活,使徒的生活与2-9节中描述的假教师们的行为模式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如果保罗的生活中有什么言行不一或隐藏的行为,违背了他的真诚与正直,提摩太一定会知道的。在保罗的领导结束之后,保罗的生活会始终成为一种激励与指导,适宜于提摩太在艰难的日子中予以效法。请比较帖前2:1-12。
  教训。希腊文是didaskalia,“教导”(见提前6:1,3;提后3:16;4:3)。遍及小亚细亚的成果可以证实保罗的教训是真实的。它与传不正当教训的教师们的“可废弃的真道”(提后3:8)形成了对比。
  品行。字面意义是“领导的”,,因此是“行为”,“生活方针”。
  志向。保罗悔改以后的目标始终是荣耀基督,为的是使所有人都可以被吸引到他面前。这个志向支配了他的教训和行为。
  信心。保罗对上帝的慈爱和每日引导的信心使他能够看透困扰着他的各种压迫(见提前1:14的注释)。
  宽容。请比较提后2:24。
  爱心。或“爱”(见林前13:1的注释)。
  忍耐。见雅1:3;启14:12的注释。
提后3:11 以及我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苦难。我所忍受是何等的逼迫;但从这一切苦难中,主都把我救出来了。
【本会注释】
  逼迫。请比较徒13:50;林后11:23-27;12:10。
  苦难。或“受苦”。请比较林后1:5,7;西1:24。
  安提阿。见徒13:14-50。
  以哥念。见徒13:51-14:6。
  路司得。见徒14:6-20。使徒选择这三座城市可能是因为提摩太非常熟悉它们所在的地区(见徒16:1,2)。
  我所忍受。字面意义是:“我忍下的”。保罗的“志向”(10节)帮助他忍受屈辱和痛苦;他决心促进基督的事业,而不是自己的声望与安全。
  从这一切苦难中。这样一种上帝亲自关照的见证,在提摩太遭遇同样的逼迫和苦难时,会成为他最大的鼓励之源。
  救出来。请比较基督在他的模范祈祷中的恳求(太6:13)。上帝没有免去保罗人生的试炼,他也没有免去对耶稣的试炼。但是上帝却帮助我们忍受这种试炼。生命的石头变成了柱石。经过考验的圣徒能象基督一样,看到摆在他们面前的“喜乐”(参来12:2),从而见证上帝的恩典在逆境中的保守之能。
提后3:12 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
【本会注释】
  凡。不仅教会的传道人,而且所有献身追随基督的生活道路的人,都必须预料到会被误解、诽谤并遭受各种苦难(见约15:18-20;彼前4:12-19的注释)。
  立志。希腊文是thelō,“决心”,“下定决心”。
  敬虔度日。与虚伪的基督徒生活(5节)形成了对照。
  在基督耶稣里。即,如果没有与我们的主保持活泼的联络,就不会有“敬虔的”生活存在。他是基督徒生活的模范和维持者。
  都要受逼迫。见腓1:29的注释。
提后3:13 只是作恶的和迷惑人的,必越久越恶,他欺哄人,也被人欺哄。
【本会注释】
  作恶的。在2-5节中描述的那些人。
  迷惑人的。或“冒名顶替者”,在5-9节中描述的那些人。
  必越久越恶。即,必日益变得更坏。保罗在这里指的是恶人的品格和他们图谋的恶毒。在8节中,他指的是这些人的花招的成功。道德方面的习惯,象其它所有方面的习惯一样,是难以克服的;习惯使行为容易重复,不论是好是坏。只有上帝的恩典能打破习惯的锁链,改变人生的方向。虽然保罗在这里说的是邪恶生活越来越恶化的状况,但也指的是“作恶的和迷惑人的”屡次造成的“危险的日子”会伴随着教会,直到世界的末了。在各世代中,恶人们都会向他们的前辈学习,增加罪恶的强度和数量,证实了基督关于“不法的事增多”的预言(太24:12)。
  欺哄人。希腊文是planaō,“使走入歧途”。
  被人欺哄。那些屈从错谬并极力将之向别人宣传的人因而变得容易进一步受骗。
提后3:14 但你所学习的,所确信的,要存在心里;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
【本会注释】
  存在。或“保持”。
  所学习的。提摩太抵御假道欺骗的唯一防卫在于坚定地依靠保罗和其他使徒们的教导(见提后1:13;2:2的注释)。福音的这些真理不仅使人心知罪,而且温暖人心。个人的经验证实了福音原则的有效性,并因而为将来建立了更可靠的保证。
  跟谁。这个代名词在希腊原文中是单数形式。然而,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0页)理解为复数。提摩太有幸得到他虔诚的外祖母罗以和他母亲友尼基(见提后1:5)的教导,也受到了保罗和别的使徒们的教导。有些人认为“跟谁”指的是“圣经”(提后3:15),意思是保罗或提摩太的母亲和外祖母所拥有的任何权威最终都在于圣经,而不在于他们自己。唯有圣经能给予人生确信与保证的不变根基。
提后3:15 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本会注释】
  从小。忠心的犹太父母在孩子五岁时就开始教导他们旧约圣经的真理。
  这。原文证据在(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0页)保留还是省略这个词之间有分歧。如果保留这个词,这里指的就是特殊的圣经段落;如果省略,强调的就是圣经的品质。
  圣经。字面意义是:“神圣的著述”,即,旧约圣经。当保罗写作的时候,新约圣经还未成集,而有一些记录基督的生活与话语的作品和保罗自己写给众教会的许多信函已经在流传着。关于新约正典的发展记录,见本注释第五册原文第123-132页。
  得救的智慧。圣经的本质目的不仅仅是记载历史,甚至也不是要描述上帝的本性。写下圣经为的是向人们显明他们怎样才能离罪得救。世界上有许多所谓的神圣“作品”,但只有圣经安全地指出了人类的得救之路。世界性的大宗教,如伊斯兰教、佛教和印度教,都有其“神圣的经书”,但这些都不能使任何一个人有“得救的智慧”。只有圣经显示了人们如何才能挣脱罪恶习惯的捆绑,并且得到上帝的赦免。所以人的第一要务就是应当亲自明白圣经。
  因信。即使人能记住经文并掌握圣经的每一道理,但这本身并不能保证他得救。“鬼魔也信”(雅2:19),但他们的真理知识并没有使他们成为圣徒,也没有保证他们将来得救赎。
提后3:16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或作:凡上帝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本会注释】
  圣经都是。虽然保罗在这里特别指的是旧约圣经,但他的话也适用于新约圣经。上帝并没有批准人去尝试区分哪些经文想来是神圣的启示,哪些经文只是人的智巧之作。
  上帝所默示的。希腊文是theopneustos,字面意义是:“上帝呼吸”,“上帝授意”。在这里保罗说的是圣经为什么使人“有得救的智慧”(15节):它乃是上帝的思想,传达给了人(见彼后1:21的注释)。各卷圣经的生命力乃由于上帝亲自赋予了它们生命的气息。它们持久的魅力和足以满足人的每一需要证明它们的源创作者乃是上帝。
  关于灵感启示的性质的论述,见《善》第5-12章;彼后1:21的怀爱伦补充注释。
  有些注释者把本节的第一个子句译为:“每一默示的经文”,或“所有启示的经文”。他们假定theopneustos限定了它所修饰的词。因此,这些注释者们认为这里指的只是旧约圣经的那些段落,或上帝默示的任何其它作品。然而,虽然希腊原文允许这样翻译,但是钦定本的理解与圣经论到自己的话更相称。现代杰出的学者C. F. D.莫尔主张这个短语“很不可能意思是‘每一默示的经文’,而更可能意思是‘全部圣经都是默示的’”(《希腊语新约圣经的成语》,第95页)。
  有的注释者曾主张theopneustos的是主动含意,从而将这一子句译为:“全部圣经都启示上帝”。然而,这句的语法和圣经的自证都支持解释为被动含意。请比较彼后1:21。如果解释为主动含意,那么圣经都是上帝默示的明白断言就归于无效了;这段经文的意思于是就变成仅仅是说圣经和其它宗教作品一样,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含有人类对上帝最好的见解。
  有益的。保罗在这里把圣经的根本宗旨扩大为四个功能,从而详尽地说明了圣经如何使人有“得救的智慧”(第15节)。
  教训。或“教导”(见第10节的注释)。圣经是唯一一部人类得救的教科书。只有上帝能向人提供救恩;因而也只有上帝能显示救恩的性质和范围。关于人对上帝的责任,所需要说的,在圣经里都说了。
  督责。希腊文是elegmos,“指责”。相关的动词elegchō,见约8:46;提前5:20的注释。圣经不仅督责罪人;它还驳斥了不正当的教导,例如提摩太不得不对付的那些假道(见提后2:14,16-18,23;3:7-9,13的注释)。
  使人归正。或“恢复到正确的状态”,“改进”。自从写下圣经的第一页到现在,圣经就一直表现着在人们的生活中再造与改变的大能。
  教导人。或“训练”,“培训”,在弗6:4中译为“养育”。儿女如何受教作人的基本责任,基督徒也如何在圣经中发现那些会帮助他“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3)的原则。这种基督化的成长过程即成圣,是一种持续终身的训练。
  义。希腊文是dikaiosunē,上帝能悦纳的品质和条件。只有圣经勾画出了上帝能悦纳的生活道路。
提后3:17 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本会注释】
  属上帝的人。见提前6:11的注释。只有那些真诚地选择被认为是属上帝之人的人,才会认真地允许圣经发挥在提后3:16中所说的四重功能。通过坚持圣经的教训,他们就会被所有人认为是属上帝的人。
  得以完全。希腊文是artios,“合身的”,“完全的”,“准备好的”,指人作基督徒的所有要求。
  预备行。希腊文是exartizō,“完全合适”,“充分准备好”。
  各样的善事。“属上帝的人”能提供的最好服务,就是传达给他自己的生活带来无比能力与盼望的圣经福气。

【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本书版权所有---SDA圣经注释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