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
第十七章 | |
提要:3,4 一个女人穿着紫色和朱红色的衣服,手拿酒杯,坐在兽身上,5 她就是大巴比伦,一切可憎之物的母。9 解释七头,12 解释十角。14 羔羊的胜利。16 对淫妇的惩罚。 1. 拿着七碗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前来对我说:“你到这里来,我将坐在众水上的大淫妇所要受的刑罚指给你看。 碗。
见
启 15:7;16:1 注释。 七位天使中,有一位。
见
启 1:11 注释;参
启 21:9。这是
启 15,16 章中倾倒七灾的七位天使之一,暗示即将传给约翰的信息与最后的七灾有关。本章所宣告的主题:在第七灾时“大淫妇所要受的刑罚”
(参
启 16:19),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关系。 对我说。
“对”的原文
(meta)
暗示了天使与约翰的亲密关系。很可能,天使可能在带约翰进入异象之前,先对他说话。见
启 1:2,10 注释。 到这里来。这是祈使语气的句子。见
第 3 节注释。 我将…指给你看。见
启 1:2;4:1 注释。 坐在众水上。
就是对“多人多国”实施专制(参
第 15 节)。希腊动词的形式表明“大淫妇”当时正得势,而且将继续得势。正如古代的巴比伦坐落在幼法拉底河畔
(见
耶 50:12,38 注释),并象征性地坐在“众水”
即多民之上(耶 51:12,13;参
赛 8:7,8;14:6;耶 50:23),照样,现代的巴比伦也被描写成骑在地上万民之上,即压迫地上的万民(参
启 16:12 注释)。 淫妇。
porneµ,“妓女”。该词可能追溯到一个表示“出售”或“出口销售”的词,如出售奴隶等。在希腊,妓女通常是买来的奴隶。《旧约》的先知们常常把背道的以色列比作淫妇,因为她不断地“行邪淫,”随从异教的假神(结 23:30;参
赛 23:17;见
结 16:15 注释)。关于奥秘之巴比伦是淫妇,见
启 17:5 注释(参启 17: 2,4 ;启 19:2)。关于《旧约》中与
启 17 章用语或观念相似的经文,见 赛 47:1;耶 25:12;50:1;结 26:13 注释。 刑罚。 krima,“判决,”“决定,”
“裁断,”“法令”。这是上天对“大淫妇”罪行的判决(见
第 4–6 注释;参
启 18:10 注释)。请注意,天使并没有向约翰展示判决的执行,否则他就会用krisis一词了(见
启 18:10)。他只是告诉约翰这件事。Krisis 既可表示案件的调查,也可表示判决的执行。见
启 16:19;18:5;19:2 注释;参
赛 23:11。 第 17 章分成两个部分:一,
第 3–6 节的象征性异象是约翰所看见的。二,在第 8–18 节中天使向约翰解释了
(第 7 节)所见的异象。第一部分揭露了巴比伦的罪行。因此它是上天的诉状,说明宣判她的理由(见
第 6 节注释)。第二部分宣布了判决,以及执行判决的方法。巴比伦的罪孽在第六灾时已经是登峰造极的了(参
启 16:12–16 的注释)。判决的执行乃是在第七灾之下(见
启 16:17–19;17:13–17;18:4,8;19:2 注释)。因此第一部分主要涉及第六灾下的事件,而第二部分则涉及第七灾下的事件。启 17 章就这样描述了最后的危机。那时撒但将千方百计要消灭上帝的子民(见
启 12:17)。地上的各种势力将起来攻击他们(参
《善恶之争》
第634页)。上帝允许撒但及其人间的党羽将消灭圣徒的阴谋实施到几乎成功。但就在那危急的关头,上帝进行了干预,拯救了祂的子民。邪恶的军队正要杀害圣徒的时候受到了制止。他们在上帝公义的审判台前是无法推诿的(参见但 12:1;参
《早期著作》第 282–285 页;《善恶之争》
第635,636页;《怀氏传略》第 117 页)。难怪当约翰看到不法的隐意充分表现之时,会感到惊讶(见
启 17:6 注释)。 2. 地上的君王与她行淫,住在地上的人喝醉了她淫乱的酒。” 地上的君王。
就是地上的政治势力(见
第 12 节注释),将自己的权力和资源都交给“大淫妇”支配(第 1 节;参
第 13 节注释)。她要藉着他们实施根除上帝子民的野心(见
第 6,14 节注释),并统治“住在地上”
的人(参
第 8 节)。“地上的君王”是她犯罪的帮凶。 行淫。 porneuoµ,是
porneµ (见
第 1 节注释)的动词形式。
其含义与《旧约》中的“行淫”是一样的(参
结 23:30;何 4:12)。但在本节里是寓指自称基督徒的人与他人进行不正当的勾结,也就是背道的教会(见
启 17:5 注释)与地上各国的同盟。参
赛 23:15,17。 住在地上的人。
由于领袖们所采取的行径,地上的居民受迷惑(见
第 8 节注释)配合“大淫妇”
的策略(参
启 13:8)。 喝醉了。
正常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属灵的识别力都麻木了。参
耶 51:7;帖后 2:9,10;启 13:3,4,7,18;14:8;18:3;19:20。可以看出,本节提到地上居民的醉酒是在巴比伦与地上的君王非法结盟之后。巴比伦显然是通过地上的君王,来控制本来不愿服从她的地上居民。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受了迷惑(《善恶之争》
第624页)。 她淫乱的。
背道的基督教与地上的政权结盟,成了撒但用来控制全世界的工具。 酒。
这“酒”就是撒但把全世界联合起来受他控制之下的骗局,包括推行他策略的各种邪术和“奇事”(参
启 13:13,14;18:23;19:20)。 3. 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带我到旷野去,我就看见一个女人骑在朱红色的兽上;那兽有七头十角,遍体有亵渎的名号。 被圣灵感动。
直译为“在灵里”(见
启 1:10 注释;参
启 4:2;21:10)。
原文的“灵”不用定冠词是强调这个经验的性质。 带我…去。这一感动无疑是为了帮助让约翰的心从目前的时间和地点,转移到了异象之中(参
结 3:12–14;8:3;40:2,3;启 21:10)。 旷野。
“荒凉之地”
(见
启 12:6 注释)。启 17:16 中的相关动词意为“使荒凉,”“使成为废墟,”“剥光,”“遗弃。”“旷野”是杳无人烟之域。那里的生存条件非常艰苦和危险。食物,住处,可能还有饮水,都很难得到,再加上野兽和盗匪出没。因此有人认为
“旷野” 在这里是寓指上帝的子民所处的艰难和危险(见
第 6,14 节)。在希腊文中,“旷野”前面没有定冠词,说明它是泛指一种状态,而不是具体的地点。 鉴于启 17 章主要涉及最后七灾的时期(参
第 1 节),有人认为这里的“旷野”是指上帝的子民在那时的经历。本节的描写与
启 12:6,13–16 的“旷野”相似,但不相同。
女人。
《旧约》的先知经常把上帝背道的子民比作淫妇(参
结 16:15–58;23:2–21;何 2:5;3:1等)。这个“女人”是“大淫妇”(启 17:1),即奥秘的“大巴比伦”(第
5 节),沾满“地上一切被杀之人的血”(启 18:24),显然存在于整个人类的历史。奥秘之巴比伦可能包括自古以来所有与上帝作对的宗教组织,但在本节主要指末世的时候,(见
启 17:5 注释)。 骑在。
该动词的形式表示持续的动作。
第 1 节说“大淫妇”直接在宗教上控制每一个人。这里又说她在指导政府的政策(见
第 18 节注释)。背道基督教的特征就是政教联合,为了巩固宗教对国家政策的控制(参
卷 4,第 837 页)。参考我们主所宣布祂的“国”
不属
“这世界”(约 18:36)。 朱红色。
艳丽夺目的色彩。在
赛 1:18中,朱红色代表罪。参
启 12:3 的“大红龙。” 七头。
见
第 9–11 节注释。关于古代神话中的七头兽,见
赛 27:1 注释。 十角。
见
第 12–14,17 注释。 兽。
在圣经的预言中,兽通常代表政治势力(但 7:3–7,17;8:3,5,20,21;参
启 12:3;13:1)。该兽的颜色表明它是邪恶的化身。它身上遍布亵渎的名号,说明它是与上帝为敌的。因此这个兽代表撒但。历代以来,他利用这些受他控制的政治机构来作工。 这个兽在某些方面像启 12:3 的大红龙,在其他方面则像启 13:1,2 那个类似豹的兽(见两处注释)。根据上下文,该兽与后者更像一些。启 13 章
的兽和
启 17 章的兽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代表罗马教,是政教不分的;但在
启 17 章中,这两者是分明的。兽代表的是政治势力,女人则代表宗教势力。 遍体。
它背叛和反对上帝,已经恶贯满盈了。 亵渎的名号。
见
可 2:7;7:2注释。在
启 13:1 中(见该节注释),亵渎的名号是在七头上;而在本节,亵渎的名号遍布兽的全身。这些名号代表兽的本性,就是妄想篡夺上帝的权威。“遍体有亵渎的名号”表明它一心致力于这个目标。参
赛 14:13,14;耶 50:29,31;但 7:8,11,20,25;11:36,37。 4. 那女人穿着紫色和朱红色的衣服,用金子、宝石、珍珠为妆饰;手拿金杯,杯中盛满了可憎之物,就是她淫乱的污秽。 那女人。
见
第 3 节注释。 紫色和朱红色。
参
结 27:7;启 18:7,12,16,17,19。紫色和朱红色是皇家的颜色
(见
太 27:28 注释),这“女人”声称自己出自皇家(参
启 18:7)。朱红色也可以视为罪和妓女的颜色(参
启 17:3 注释)。这个勾引人的妓女,也就是背道的宗教组织,穿着妖娆,打扮俗丽,与约翰所见身着洁白光明之细麻衣的羔羊“新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
启 19:7,8;参
《证言》
卷一第 136 页;《教育论》第248页)。
见
路 16:19 注释。 可憎之物,就是她淫乱的污秽。
或
“不洁的行为,就是她淫乱的污秽。”金杯以其所盛之物迷惑人。见
第 2 节注释。 5. 在她额上有名写着说:“奥秘哉!大巴比伦,作世上的淫妇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 额上。“巴比伦”这个名字所反映的品格是这个女人深思熟虑的选择。这或许就是名字写在她额上的原因。参
启 13:16 注释。 有名写着说。
即过去写在上面,现在依然存在。名字是品格的反映。 奥秘。
这是名号的全部,而不是名号的一部分。所以称她为“奥秘之巴比伦”十分合适(见
启 1:20 注释)。 大巴比伦。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奥秘的巴比伦可以被看成代表历代以来所有背道的宗教体系,但从特殊意义上说,《启示录》的“大巴比伦”主要代表在末时联合起来的背道宗教(见
启 14:8;16:13,14;18:24 注释)。在
启 17:18 中,奥秘的巴比伦被称为“大城”(参
启 16:19;18:18)。称巴比伦为“大”,无疑是因为本章所叙述的,主要是撒但借助宗教来确保人类效忠的最后挣扎。“大巴比伦”
就是灵感之笔所说的罗马教,背道的基督教和招魂术三合一宗教联盟(见
启 16:13,18,19 注释;参
启 14:8;18:2 注释;参
《善恶之争》
第588页;但 4:30;亚 10:2,3;11:3–9)。“巴比伦”一词指的是这些组织本身及其领袖,而不是这些组织的成员。这些成员则被称为“众水”(启 17:1,15)
和“住在地上的人”(第 2 节;参
第 8 节)。 淫妇…母。
如上所述,“大巴比伦”包括这里所预言的背道的基督教。因此,这位“母”亲的女儿们自然代表组成背道改正教的各宗教团体。 可憎之物。
见
第 4 节注释。 6. 我又看见那女人喝醉了圣徒的血和为耶稣作见证之人的血。我看见她,就大大的希奇。 喝醉了。
见
第 2 节注释。从广义上说,巴比伦“喝醉”了历代殉道者的血
(参
启 18:24),但从更直接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指世界历史最后几幕中殉道,或将要殉道的圣徒。上帝认为巴比伦要对那些她下令要杀害,但因上帝的干预而未遭杀害之圣徒的血负责(见
《善恶之争》
第628页)。巴比伦完全陶醉在她过去逼迫圣徒所取得的成功中(见
但 7:25 ;太. 24:21;参
启 6:9–11;18:24),陶醉在她即将完成其血腥屠杀的前景中(见
启 16:6;17:14 注释;参
《善恶之争》
第628页)。 圣徒。
直译为“圣洁的人”(见
徒 9:13;罗 1:7 注释)。 血。
见
启 16:6 注释。 为耶稣。
或“作关于耶稣的见证,”先是用他们的话语,再是藉着他们的殉身。他们被杀是因为他们坚持为耶稣及其真理作见证,效忠祂的名,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作见证之人。 martures,也可译为“殉道者。”(见
启 2:13 注释)。参
赛 47:6;耶 51:49;见
启 18:24 注释。 我看见她。不知道约翰这里是指他在第 3–6 节中所看见的一切,还是单指她在第 6 节犯罪高潮时的行为。天使对约翰惊讶表现的回答(第 7 节),暗示可能是指前者。 就大大第希奇。
原文反映了一个典型的希伯来用语。天使曾叫约翰来观看对宗教淫妇巴比伦的宣判(第 1 节)。使徒可能原以为会看到一幅完全毁灭和败落的景象,不料他却看到了一位喝得酩酊大醉,衣着昂贵艳丽,骑在可怕怪兽身上的女人。天使曾对约翰说起过这个邪恶的“女人”(见
启 14:8;16:18,19)。但现在展现在约翰眼前的,是她更全面,更惊人的犯罪画面,使约翰大为希奇,远超过了他在《启示录》其他地方所表现的惊讶。 天使所指控奥秘之巴比伦的罪行如下(参
启 18:4 注释): 一. 引诱:她勾引地上众王与她非法结合,以进一步满足她罪恶的欲望(见
第 2 节;启 18:3注释)。 二. 压迫:她坐在“众水”之上,压迫地上的百姓(见
启 17:1 注释)。 三. 加重人类的罪孽。她让圣徒之外的地上百姓喝醉了她策略之酒,使他们成为她邪恶阴谋的帮凶(参
第 2 节)。她藉着
“淫乱,”“败坏”了“世界”(启 19:2)。 四. 醉酒。
她“喝醉了圣徒血。”他们得罪她是因为拒绝喝她邪恶之杯,拒绝屈从她统治地球的野心。 五. 谋杀和企图谋杀。她图谋杀害基督的新妇,就是启 12 章中的妇人(见
启 17:6,14;18:24 注释)。 7. 天使对我说:“你为什麽希奇呢?我要将这女人和驮著她的那七头十角兽的奥秘告诉你。 本节的“我”是强调的。本章其余的部分是天使对“奥秘”或第 3–6 节异象意义的解释。第 8–17 节解释兽;第 18 节解释“女人”。 8. 你所看见的兽,先前有,如今没有,将要从无底坑里上来,又要归于沉沦。凡住在地上、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在生命册上的,见先前有、如今没有、以后再有的兽,就必希奇。 你所看见的兽。
就是第 3 节的兽。约翰所看到的兽,不是处在“先前有”和“如今没有”的状态,而是它复元以后的状态。但天使简单地解释了这个怪兽的过去,向约翰说明了她所见之兽的身份(见
第 8–11 注释)。 在见异象之前(第 1,2 节)和异象之中(第 3–6 节),约翰的注意力几乎全都集中在那个女人的身上,只是偶而提到那兽。据内斯特希腊文版本,在第 1–6 节中,有 102 个词是描写那个女人的,只有 12 个词是描写兽的。但在解释的时候(第 7–18 节),天使几乎都是在讲述兽及其头和角。在 7–18 节中,只有 36 个词是涉及那女人,而有 243 个词用在解释兽的。异象与异象解释之间的差异,可以解释为,虽然所宣布异象的主题是上帝对奥秘巴比伦的宣判,虽然她是异象的主角,但她短暂的胜利和随后突然的衰落,只有通过仔细研究兽在她的成功及最终的失败上所起的作用才能理解。 先前有,如今没有. 该兽在过去某个时期中曾十分活跃,但随后就消失了。这句话在第 8 节的结尾和
第 11 节中重新出现。有人认为兽的“先前有”是指异教罗马的阶段,“如今没有”是指异教逼迫结束到罗马教开始逼迫的这个阶段。“以后再有”是指罗马教时期。也有人认为“先前有”是指兽及其七个头;“如今没有”
是指从第七头受伤到兽以“第八位“的形式复活的这段时期;“以后再有”是指该兽复活为“第八位”
的阶段。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兽的“先前有”时期等于
启 12 章中龙的时期。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则认为“先前有”时期还应当包括
启 13 章中象豹的兽。“如今没有”
强调了时间的顺序。 将要…上来。
天使仍然在讲述兽从“无底坑”上来之前的状况。当约翰在异象中看见该兽的时候,它已经“从无底坑里上来”了。第 8 节最后在重复“先前有,如今没有”的时候,用“以后再有”来代替前面“将要从无底坑里上来”
(见下面“以后再有”的注释)。因此该兽“从无底坑里上来”之后就进入“以后再有”
的阶段。
“以后再有”在第 11 节中的对应词语是“第八位。”
所以当该兽“从无底坑里上来”
并“以后再有”
时,它就是以“第八位”
的身份存在了。第 8 节的兽“从无底坑里上来”以后,要以“第八位”的身份存留一段时间,然后“要归于沉沦。”
当该兽再以“第八位”的身份出现时,“凡住在地上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在生命册上的,见先前有,如今没有,以后再有的兽,就必希奇。”这句话与
启 13:3,8 (参
第 4 节)惊人地相似。启 13:3,8 描写了世人对第 13 章的兽死伤医好的反应:“全地的人,都希奇跟从那兽。…凡住在地上,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在被杀之羔羊生命册上的人,都要拜它。”
如果
启 13 章指的是与
启 17:8 相同的事件,那么可以说“死伤…医好”
(启 13:3)
就相当于“从无底坑里上来”
(启 17:8;参
启 20:3,7);“还活着”(启 13:14)
相当于“以后再有”
和“第八位”
(启 17:8,11);
“被掳掠,”和“受刀伤”
(启 13:10,14)相当于文中所暗示的“兽”下到“无底坑”(启 17:8);头受了死伤
(启 13:3)相当于兽被拘禁在“无底坑”里。根据上述的相似性,兽的第七个头似乎是指罗马教(见
启 17:9,10 注释)。但相似并不一定就是相同。关于
启 17 章中兽与
启 13 章中兽的关系,见
启 17:3 注释。 无底坑。
abussos,直译为“深渊,”暗示辽阔无垠的空间(见可 5:10;启 9:1 注释)。在七十士译本里,该词一般指海洋或地下水。在七十士译本的
诗 71:20 以及在
罗 10:7 中,该词指阴间,即死人的所在,通常称为地狱(见
太 11:23 注释;参
撒下 12:23;箴 15:11;赛 14:9 注释)。所以下到“无底坑”
代表受了死伤之兽的死。 沉沦。 apoµleia,“毁灭,”“灭绝”(见
约 17:12注释),表示兽的彻底灭亡(参
启 17:11;见
启 19:20;20:10 注释)。 凡住在地上的。
指那些让“大淫妇”
骑在身上
(第 1 节),和“喝醉了她淫乱的酒”的人(第 2 节)。
参
启 13:3,4,7,8,12,14;见
启 17:1,2 注释。 从创世以来。
原文既可理解为生命册上的名字从“创世以来”就记在上面,也可理解为生命册从“创世以来”就已存在。本节倾向于后一种意思。参
启 13:8 注释。 没有记在。
就是没有列在上帝准备接纳为天国公民的名单之内。 生命册。
见
腓 4:3 注释。 以后再有。
参
以上“先前有,如今没有”及“将要…上来”的注释。 希奇。
“惊讶,”“吃惊”(见
第 6 节注释)。地上的人看见兽时非常惊讶。因为他们曾看见它落到“无底坑”中(第 8 节),现在又看到它上来恢复以前的活动。他们先是“希奇,”
然后是敬拜它(参
启 13:3,4,8,12,14),心甘情愿支持兽实施亵渎上帝的计划。关于
启 17 章的兽与
启 13 章的兽之间的关系 ,见
启 17:3 注释。 9. 智慧的心在此可以思想。那七头就是女人所坐的七座山, 智慧的心。
参
启 13:18。天使就这样开始介绍
启 17:8 中“先前有,如今没有,以后再有的兽”
。约翰所见的是一个“奥秘”(参
第 7 节;见
第 5 节注释),因为真相隐藏在象征性语言中,需要有“智慧”来理解其含义。虽然天使的话可能主要是针对第 8 节奥秘,特别是第 9 节,10节的解释,但也适合于整个异象,包括10–18 节的解释。 七头。
似乎代表撒但藉以毁灭上帝在地上之子民和工作的七个主要政治势力(见
第 2,3,6,10 节注释)。不清楚圣灵是否以这七个头代表历史上的七个国家,因为在《启示录》中,“七”的数字往往是象征性的,而不是真实性的(见
启 1:11 注释)。因此有人认为这七个头代表历史上所有反对上帝在地上之子民和圣工的政治势力,不一定代表七个国家。 也有人认为七头所代表的是《但以理书》和《启示录》其他预言中所已经提到的七个国度。他们认定头四个头就是
但 2 章和但7章中的四大帝国,第五个头是
但7 章和但8 章中的小角以及
启 13 章中那个像豹的兽,第六个头代表启 11:7 的势力,第七个头代表启 13:11中的两角兽。根据这种解释,头五个头就是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帝国和罗马教。第六和第七头可能是革命时期的法国以及美国,或美国和一个普世性的宗教组织,或美国和复元了的罗马教。 还有人认为七头代表自从上帝在地上开始有选民,并组织进行圣工以来主要的逼迫势力。它们分别是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帝国和罗马教。这样解释的人重视埃及和亚述在《旧约》历史及预言中对于以色列人的重要意义。他们还指出了这七个势力企图消灭或征服上帝的子民,根除他们的宗教特色时的以下背景:(1)
在红海边的埃及,出 14:9–30;(2)西拿基立治下的亚述,赛 8:4–8;36:1–15;37:3–37;(3)以色列被掳时期的巴比伦,耶 39:9,10;52:13–15;(4)哈曼影响下的波斯,帖 3:8,9;7:4;9:1–6;(5)安条克四世统治下的希腊,马加比上 1:20–64;3:42;4:14,36–54;(6)逼迫犹太人和基督徒的罗马,但 8:9–12,24,25;太 24:15,21;路 21:20–24;启 2:10,13;和
(7)
罗马教的整个历史,但 7:21,25;8:24;11:33,35。 鉴于圣灵没有指出这七个头是否是七个国家,也没有说明如何进行计时,本注释认为尚无足够的证据来确认这七个头。启 17章所涉及的是兽“以后再有”的时期,也就是它成为“第八位”的时候(见
第 8,11 注释)。幸亏我们不需要借助于这七个头身份的确认来理解本章的基本信息。 女人所坐的。
天使在这里说“女人”坐在七个“头”上,而在第 3 节则说她坐在“兽”身上(见该节注释)。因此坐在七头上显然就等于坐在兽身上。兽与它的头没有明显的区别,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区别。 山。
这是预言中常用的表号,代表政治或政教合一的势力(见
赛 2:2,3;耶 17:3;31:23;51:24,25;结 17:22,23等)。这个表号也可以寓指七山之城罗马。古典时期的著作经常称罗马为七山之城
(贺拉斯,Horace Carmen
Saeculare 7;维吉尔,Virgil Aeneid 6.
782–784;《农事诗》Georgics 2. 534,535;马提雅尔讽刺诗,Martial Epigrams 4.
64. 11,12;西赛罗,Cicero Letters to
Atticus 6. 5;普罗佩提乌斯, Propertius Elegies
3. 11等)。在教会初期,也许是为了避免被视为颠覆分子,基督徒在谈论罗马的反基督教活动,以及上帝即将对她的惩罚时,普遍称罗马为“巴比伦” (见
彼前 5:13 ;启 14:8注释)。鉴于在《旧约》时代古巴比伦与上帝子民的历史联系,以及罗马与基督教的关系,称罗马为“巴比伦”是很合适的。 10. 又是七位王;五位已经倾倒了,一位还在,一位还没有来到;他来的时候,必须暂时存留。 又是七位王。
或
“他们是七位王。”这些“王”并不是在七“头”和七座“山”
之外的七位王,而是与他们等同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即使有的话也不明显。 五位已经倾倒了。
天使没有说明“五位已经倾倒了,一位还在,一位还没有来到”的时间。关于时间问题,复临派解经家一般有三种观点:(1)
认为七的数字并不重要,七头代表历史上所有反对上帝在地上的子民及其工作的势力。这句话只是说这些势力大多数已退出了历史舞台。(2)认为前五个头代表了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和罗马教。它们至1798年代表罗马教的兽头受了死伤时就已经全部倾覆(见
启 13:3,4 注释)。(3)认为前五个头是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希腊。第 10 节时间的基点是约翰在世见异象的时代。见
第 9 节注释。 一位还在。
根据第二种观点,是指 1798年以后的法国和美国;根据第三种观点,是指约翰时代的罗马帝国(见上面“五位已经倾倒了”的注释)。 一位还没有来到。
根据第一种观点,还有少数的政治势力有待登上历史舞台。根据第二种观点,这是指美国或某个世界性组织,如国联或联合国;根据第三种观点,这是指罗马教(见上面“五位已经倾倒了”
注释)。值得注意的是,只要
启 17 章所预言的事件有一部分与
启 13 章的事件重合(见
启 17:3,8 注释),那么,象征罗马教的头就是这里所说的“还没有来到”的那位。 暂时。oligos,在《新约》出现 34 次,指数量之“少”,有 8 次指时间之“短”(见
启 12:12 注释)。两种意思在这里都适用。本节所强调的可能是相对于无限时间的“有限时间。”
在
启 12:12 中,
oligos 指撒但在十字架上战败后所剩“不多”的时间(参
《历代愿望》
第 758,761页;《善恶之争》503页)。天使在这里可能向约翰保证,撒但,也就是第七个头所代表的势力,绝不会完全达到其目的。他们的时间是受到严格的限制。有人按照字面把
oligos理解为很短的一段时期。 11. 那先前有如今没有的兽,就是第八位;他也和那七位同列,并且归于沉沦。 那先前有…的兽。
见
第 8 节注释。 就是第八位。
指复元之后的兽,处在从“无底坑”
上来后“以后再有”
的阶段(见
第 8,10 节注释)。有人认为第八个势力单指罗马教;也有人认为第八位是代表撒但。持后一种观点的人指出,此时撒但企图冒充基督(见
帖后 2:8 注释)。 和那七位同列。这第八位似乎就是那长有七头的兽(参
启 13:11,12)。原文的“第八位”
没有加定冠词,说明兽本身是七头背后的真正权威。因此他不止是另一个头,为一系列头中的第八位。他乃是这些头的首脑,是兽本身。在希腊文中,“第八位”是阳性的,因而不可能指阴性的头。 沉沦。
见
第 8 节注释。 12. 你所看见的那十角就是十王;他们还没有得国,但他们一时之间要和兽同得权柄,与王一样。 十角。
参
但 7:24;启 12:3;13:1;见
但 7:7;启 12:3 注释。 还没有得国。
有人认为“十”是指十位“国王”或国家。也有人认为“十”是个大约数,没有什么数字上的特别意义,而是代表被称为“角”的所有势力。这种用法在圣经其他地方也是常见的(见
启 12:3 注释)。
还有人认为这十角就是《但以理书》和《启示录》前面预言中的那十个国家。更有人认为,既然这十王“一时之间,要与兽同得权柄,”
就不可能是罗马帝国瓦解时兴起的各国。 一时之间。 hoµra,“季节,”“白天”(与夜晚相对),“一天,”“一个小时(白日的十二分之一),”
和一个特定的时间。在
太 14:15中,hoµra 译为“时候,”意为白天
。在
太 18:1;约 16:2,4,25;约壹 2:18;启 14:15 中,也译为“时候。”
Hoµra 在
可 6:35 中译为“天”;在
路 2:38 中译为“那时”;在
林后 7:8,门 15 ,和
帖前 2:17 中译为“暂时”;在
罗 13:11 中译为“时候”;在
可 11:11 中译为“天色。”显然,hoµra 的意思是根据上下文来定的。 有人认为
启 17:12 的“一时”
既然是预言性时间,就可能代表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但上下文似乎不是这样的意思。一般人都认为
启 18 章是详细解释启 17:12–17 所描述的事件。但是 17 章所称为“一时”的这段时间,在
启 18:8 中称为“一天,”
在
第 10,17,19 节中称为“一时,”这就说明了圣灵的意思显然是指很短的一段时间,而不在于时间的具体长度。启 17:12 中的“一时”似乎也应这样来理解。 圣经的预言所提到的时期并不一定都是通常所说的预言性时间。比如约瑟所预言的七个荒年就是实在的七年(创 41:25–31)。民 14:34 所说的四十年也是真实的四十年。《创世记》15:13所提到的四百年也是实在的四百年。耶25:12;29:10的七十年和启20:4中的一千年也是如此。 短短的“一时之间”,见证了撒但统一天下的计划演进到高潮。他把女人所代表的背道宗教组织,与兽所代表的地上政治势力联合起来(见启16:13,14;17:3注释)。显然在这短暂的“一时之间”,约翰看到了“女人”处在她事业的颠峰期,坐在“兽”身上,“喝醉了”圣徒及耶稣殉道士们的血(第 3–6 节)。 13. 他们同心合意将自己的能力、权柄给那兽。 同心合意。
gn،آomeµ,“意见,”“意图,”“目标,”“决心,”法令。”在
第 17 节里,
gnoµmeµ 译为“旨意。”
地上各国的“心意”是与上帝的旨意针锋相对的。这里,十角所代表的地上列国决心与“兽”联合起来(见
第 3 节注释),强迫地上的居民喝巴比伦的“酒”(见
第 2 节注释),把世人统一在她的控制之下,消灭一切拒绝合作的人(见
第 14 节注释)。
见
《早期著作》第 34,36,282 页;《善恶之争》
第615,624,626页;《先知与君王》
第512,587页;《证言》
卷五第 213 页。参
启 16:12–16 注释。 将…给。
见
下面“权柄”的注释。 能力。 dunamis,“(潜在的])能力,”指实行某一决定的能力。兽藉着它的十角来实施自己的目标。 权柄。 exousia,“权威”
(见
可 2:10;罗 13:1 注释)。各国的这种统一是三个污秽的“灵”工作的结果(见
启 16:13,14 注释)。恩典时期既已结束,上帝允许这样一个普世的政教联合组织存在。它的目的就是要消灭祂的子民。自从巴别塔的日子以来,祂一直在抑制着撒但这项计划的实施(见
创 11:4–8;但 2:43;启 14:8 注释),但现在祂收回了阻拦的手(启 17:17;参
代下 18:18注释)。“将有一个普世的联合,就是撒但权势的同盟出现。……在末后的战争中,所有悖逆耶和华律法的腐败势力必联合起来,反对上帝的子民”(见启 17:13,14 怀爱伦注释)。 14. 他们与羔羊争战,羔羊必胜过他们,因为羔羊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同着羔羊的,就是蒙召、被选、有忠心的,也必得胜。” 与…争战。
就是交战。世人在第 3,8,11 节“兽”
的领导之下联合起来(见
启 16:12–16;17:13 注释),开始了针对基督和祂子民漫长战争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上帝全能者的大日”的“争战”(启 16:14),详见启 19:11–21 的描述
(见该节注释)。第六灾是这场战役的预备期(见
启 16:12–16 注释),而战争爆发在第七灾时期。 羔羊。
见
启 5:6 注释。 胜过他们。
上帝忠心的子民,在仇敌手中长期受苦之后(见
启 6:9–11;12:13–17;13:7,15),终于在“万主之主,万王之王”伸出祂大能的膀臂,维护他们的事业时得救了(见
启 11:15,17;18:20;19:2,11–21 注释)。基督在第七灾开始,邪恶的势力正要对圣徒发动攻击的那一刻出面干预了(见
《善恶之争》
第 40 章,635,636页;见
启 16:17 注释)。 万主之主。
在圣经中,“万主之主,万王之王”特指复临时击败邪恶众军,拯救祂忠诚子民的基督(见
提前 6:15;启 19:16;参
太 25:31;启 1:5;17:14;《善恶之争》
第 24,39 章,427,428,613,614页)。 同着。
见
第 1 节注释),这里的意思是,“与…一起。” 蒙召。
直译为“受到邀请”,在《新约》里指得到永远的拯救(见
太 22:3,14 注释)。 被选. “蒙召”的不一定都“被选”上。关于“蒙召”与“被选”的区别,见 太 22:14 注释;参
约 1:12 注释。 有忠心的。
或
“值得信任的,”“可靠的。”为了被列为是“同着羔羊”的,“被选”的人在必要时必须“至死”(启 2:10)“忠心。”
换一句话说,那些因信基督而蒙恩的人,如果要进入荣耀的国度,就必须“住在”恩典里面(见
约 3:18–20;弗 1:4,5 注释;参
林前 3:15 注释;参
结 3:20;18:24;33:12)。 15. 天使又对我说,你所看见那淫妇坐的众水,就是多民、多人、多国、多方。 天使又对我说。
见
启 17:1 注释。 坐。
或“正在坐”。天使再次提到约翰在
第 3–6 节所看到的情景。该情景发生在在
第 11–13 所指的时期(见该处注释)。 众水。
见
第 1 节注释。关于众水象征人群,见
赛 8:7;但 7:2 注释。 16. 你所看见的那十角与兽必恨这淫妇,使她冷落赤身,又要吃她的肉,用火将她烧尽。 那十角。
见
第 12 节注释。 与兽. 十角与兽参与了执行上帝对巴比伦的判决。关于兽的身份,见第 3 节注释。 必恨。
表示“兽”与“十角”态度的转变。有人把十角的态度解释为西欧一些国家自宗教改革以来对罗马教的态度。也有人认为这个预言的应验还有待将来。此前十角都是支持“女人”所鼓吹的政策的(见
第 3,9,13 节注释),特别是杀害圣徒的阴谋(参
第 14 节的注释)。但当基督战胜他们时
(第 14 节),他们就意识到受了她的欺骗,于是就转而攻击她(见
第 2 节注释)。见
《善恶之争》
第 41 章, 654–656页。 那淫妇。
见
第 1 节注释。 冷落。
“使荒凉,”“使冷落”(见
第 3 节注释)。
原文的形式暗示“那淫妇”将一直“遭人冷落”(见
启 18:21 注释)。
关于那淫妇遭人冷落的状况,详见
启 18:22,23。 赤身。
就是剥去她华丽的衣饰
(第 3,4 节),使她蒙羞丢脸。见
《善恶之争》
第 41 章,655,656页;参
结 23:29;启 16:15。 肉。
直译为“肉片,”
强调吃肉的动作和彻底性。就象食肉兽吞噬猎物,将之撕碎一样,“那淫妇”也将遭到最近尚支持她之势力的无情摧残(见
上面“必恨”的注释)。 用火将她烧尽。
参
启 18:8“她又要被火烧尽了。”
这个女人是象征性的,当然用火烧也是象征性。见
启 18:8,9 注释;参
结 28:17–19。 17. 因为上帝使诸王同心合意,遵行祂的旨意,把自己的国给那兽,直等到上帝的话都应验了。 上帝使。
上帝授权“十角”和“兽”(见
第 16 节注释)去执行对“巴比伦”罪行的神圣“刑罚”
或“判决”
(见
启17:1 注释;参
撒上 16:14;代下 18:18;帖后 2:11 注释)。因此启 17:16,17 是本章的高潮,展现了天使在第 1 节所宣告的主题:“大淫妇所要受的刑罚”。其余的经文都是为记录“大巴比伦”厄运作准备并提供解释的。第 2–6 节列出了她的罪行(见
第 6 节注释),为她的判决提供了依据。而第 8–18 节则展示了判决的执行(见
第 1 节注释)。这一判决将在第七灾时对巴比伦实施(见
启 16:19;参
启 16:19;18:5,21;19:2 注释)。 同心合意。
或
“一心一意。” 遵行祂的旨意。
就是执行上天有关“大淫妇”
(见
启 16:19;17:1 注释)的“旨意”或“命令。”(见
第 13 节注释)。 把自己的国给。
见
第 13 节注释。 上帝的话。就是祂的旨意,表现在对奥秘之巴比伦的判决上(见
启 16:17,19;17:1)。 应验了。
就是执行了判决。当普世性政教联盟中的政治势力(见
启 16:13;17:5 注释)
成为上帝手中的工具,执行对该联盟中宗教势力的判决时(参
赛 10:5;13:4–9;14:4,6;28:17–22;47:11–15;耶
25:14,34–38;50:9–15,29–31;51:49;结 26:3;但 11:45;亚 11:10;见
启 19:2 注释),背道的宗教组织(见
启 16:13 注释),及其领袖们首先倒下(见
《善恶之争》
第656页)。
18. 你所看见的那女人就是管辖地上众王的大城。” 那女人。
见
第 3 节注释。 大城。
巴比伦曾是古时的“大城”
(见
但 4 章补充注释)。从巴别塔的日子起,巴比伦就一直代表地上有组织地违抗上帝旨意的势力(见
创 11:4–6;启 14:8 注释)。
城市是人类社会高度组织化的群落。因此,用“大巴比伦”来象征预言中有组织的普世性背道宗教机构是非常合适的。 |
|
|
□ 本书版权所有---SDA圣经注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