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4.《旧约》正典的历史

  准确地了解圣经及其编集成书的历史对于圣经读者来说,不仅饶有趣味而且有助于驳斥那些受高等考证家所影响之人的错误说法。有人说《旧约》的结集是基督传道前不久,也有人说是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毁灭以后的亚美尼亚犹太议会上。所以我们必须了解真相,看出这些说法的错误。

 

  正典——“正典”一词希腊人用来指拥有权威的标准。使徒保罗在加拉太6:16中曾使用该词表示上述的意思(中译为“理”)。第二世纪以后,不断有人采取“教会的准则(正典)”、“真理的原则(正典)”、“信仰的准则(正典)”等用语指出基督教教义的准则问题(见BF威斯特柯特《正典的历史》第七版514页)。

 

  第一次用“正典”指圣经,作为信心和行为的准则的是教父奥利金(约185—约254)。他说:“凡不包括在正典圣经中的著作,任何人都不得用来当作信仰的证据。”(《马太福音注释》28章)。后来亚大纳西(约293373)称教会所确认的全部圣经为“正典”。“正典”一词就这样进入教会用语(威斯特柯特《正典的历史》518519页)。

 

  现代和古代对《旧约》的划分——《旧约正典》专指新教《旧约》的39卷圣经,在公元前由受灵感的先知、历史学家和诗人所著。现在的圣经分为历史书、诗歌和预言书,共39卷,是按照希腊文和拉丁文译本的分法。希伯来语旧约是24卷。分为三部分。

 

  1.律法书(托拉)即摩西圣经。

 

  2.先知书、分为前期先知和后期先知书

 

  前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上下)《列王记》(上下)

 

  后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还有合成一卷的《十二小先知书》

 

  3.圣文集:包括剩下的十一卷书,其中《以斯帖记》和《尼希米记》合为一卷,《历代志》上、下合为一卷。

 

  基督的话证实了当时对希伯来《旧约》就已采用三分法。衪说:“这就是我以前与你们同在之时所告诉你们的话,说(1)摩西的律法(2)先知的书和(3)诗篇[诗篇是《旧约》第三部分的首卷]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路24:44

 

  被掳到巴比伦以前——有许多《旧约》圣经都可以追朔到作者。(关于作者情况请见本注释每卷的前言)然而我们没有资料证明在被掳到巴比伦以前就有《旧约》的结集。被掳到巴比伦以前所说的圣经是指摩西五经。

 

  上帝告诫约书亚:“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书1:8)。摩西的继承人的约书亚鼓励百姓“谨守道行写在摩西律法书上的一切话”(书23:6)。他还召集过大会公开宣读“律法书”(书8:34)。

 

  大卫也熟知摩西五经,并努力遵行其中的教训。他嘱咐他儿子所罗门要“照着摩西律法上所写的”谨守上帝的律例,诫命,典章和法度。(王上2:3)。圣经上也说犹太王亚玛谢“照摩西律法书上”所定的规则办事(王上14:6)。圣经上这些不时出现的见证表明摩西五经从摩西的时代到犹太诸王统治时期都是为人所知。但有时特别是在恶王统治之下,圣经几乎被人所遗忘,结果又被重新发现。例如约西亚王时代在修理圣殿时发现了“律法书”。並进行宣读,重新实施其中的规定(王下22:823:24)。

 

  在尼希米以斯拉时代——在被掳到巴比伦以后所写的旧约圣经,如《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中,曾提到和引用以前的经卷。还提到了一些曾部分收入被掳后之圣经的经卷以及一些已失传的经卷。摩西五经,被称为“摩西的书”“耶和华的律法”“耶和华的律法书”在《历代志》上、下中提到7次,在《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中提到17次,在《玛拉基书》中提到1次。律法书(托拉)在公元前五世纪就被认为是上帝所启示的,是正典,所以在打开宣读时,百姓极为恭敬(尼8:56)。“律法书”(托拉)一词含义还不止摩西五经。耶稣曾用该词指诗篇。祂在引用诗35:1969:4时曾说这是“律法上所写的话”(约15:25

 

  被掳以前的许多经卷在耶路撒冷毁灭和被掳巴比伦时保存了下来。但以理流亡巴比伦时曾阅读《耶利米书》说明了这一点。(但9:2)在《历代志》上、下中还提到二十来卷书,作为材料的来源或作为书中略略提到之许多事情的详细出处。写于被掳后的《历代志》(代下36:22)曾提到许多书,象“先知撒母耳的书”(代上29:29)“先知拿单的书”(代上29:29,代下9:29)以及“先知易多的传”。(代下13:22

 

根据犹太传统说法,以斯拉和尼希米肯定参加了圣经的结集。写于公元前一世纪初的《马加比传下》里,有一封信是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和犹大马加比写给犹太哲学家亚里斯托巴拉以及其他侨居埃及的犹太人的(《马加比传下》1:12)。信中提到“尼希米回忆录”,还提到尼希米“建立了一个图书馆,收集大卫的笔记,……以及有关列王和诸先知的书籍”(《马加比传下》2:13)。

 

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弗斯也认为正典的编辑是在尼希米以斯拉时代。他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毁灭后不久作了以下重要陈述:

 

“从亚达薛西直到我们时代的历史已经记了下来,但其价值比不上以前的记录,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传承的先知。

 

“我们已经列出实际的证据证明我们对圣经的恭敬,因为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敢增加,删除,或变动一个音节”(约瑟弗斯Against Apion卷一8页)。

 

上面这段话表明基督时代的犹太人确信正典是在约瑟弗斯时代确定下来的。这两个人都是在亚达薛西一世手下工作的。当时的犹太人不愿意重新确定正典,或对500年以前已经定下来的圣经加以增补,特别是因为从玛拉基的时代以来,一直没有公认的先知。

 

  约瑟弗斯的重要论述与细心的读者对圣经的观察是完全一致的。后期历史书《历代志》,《尼希米记》,《以斯拉记》,《以斯帖记》叙述以色列的历史直到被掳巴比伦以后的时期。《历代志》及其续集《尼希米记》,《以斯拉记》,记录了公元第五和第六世纪的事件,但没有记更晚的事。所以我们知道,旧约的写作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一定已完成,因为再也没有以后的历史记录加在原先的记录上,甚至也没有与正典圣经一同保存下来,所以正典当时已经完成。关于以斯拉与圣经编集的关系,见《先知与君王》609页。

 

  尼希米和马加比之间——关于犹太人在公元前四世纪和三世纪的历史几乎没有什么记录下来。这段时期中只有两件事的记录对圣经的历史有影响:1)亚力山大前往耶路撒冷的传说。(2)在埃及把旧约译成希腊语,史称七十子译本。

 

    据约瑟弗斯记载,亚力山大前往耶路撒冷,是在公元前3321月,迦萨沦陷以后。据说亚力山大此行的目的是惩罚犹太人不派兵支持他与波斯人作战。他在耶路撒冷城墙外受到以大祭司犹大为首的祭司们所迎接,然后被领到圣殿,使他有机会献祭,并看见《但以理书》,书中记载上帝预言将有一位希腊人——据测是亚力山大——将消灭波斯帝国。亚力山大看到以后十分高兴,就恩待犹太人。大多数学者认为约瑟弗斯的故事是虚构的。他们认为《但以理书》不可能在公元前2世纪的马加比时期以前写的著作。如果相信这个故事,就得承认《但以理书》在亚力山大大帝时已经有了。可是有许多内证可证实这个故事(见本注释《但以理书》序言)。这个故事如果是真实的,就提供了又一个证据,表明当时的犹太人不仅拥有《但以理书》,而且研究其中的预言。

 

    七十子译本原来是为住在埃及讲希腊语的犹太人而译的,但不久就流行于散居各地的犹太人。记载七十子译本的来历可能是公元前96—公元前63年间所写的著名的《亚里斯提亚书信》(《外传》中的一卷),一位与基督同时代的犹太哲学家裴洛的话(裴洛《摩西生平》卷二57页)和稍后的约瑟弗斯的著作(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卷十二2  Against  Apron卷二4页)。这些著作记载一个传说,讲到在埃及托勒密二世统治时期,72位犹太学者在72天内把圣经译为希腊语。据说这72个人各自单独工作,但译出来的72个本子字字相同,证明他们的翻译工作是在圣灵感动下进行的。虽然杜撰这个故事是为了让希腊译本为犹太人所接受,并使之具有与希伯来文来同等的地位,但无疑这里总含有几分历史事实。事实之一是,圣经的翻译是从摩西五经开始的。事实之二,翻译的时间是在托勒密二世统治时期。整部《旧约》何时译毕尚不得而知,也许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或公元前二世纪初。《便西拉智训》的译者在他的为该卷次经所写的前言中提到了整部七十子译本,该前言写于约公元前132年,提到当时已有希腊语圣经存在。

 

    《便西拉智训》原文是希伯来文,著作年代约公元前180年。应当指出,该书作者一定接触过旧约圣经,因为在书中曾至少提到或引用了24卷希伯来语圣经的抄卷。

 

从马加比到基督——公元前二世纪塞琉古国王安提阿哥伊皮法纽决心使犹太人希腊化,以消灭他们的民族主义精神。他取消他们的宗教仪式,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企图烧毁他们的圣典。《马加比上》第一章在描写了他竭尽全力引进异教仪式以后,于56:57节中说:

 

    “依照国王的命令,任何有关律法的书籍一经发现便立刻撕碎烧毁,任何保存圣书抄本或遵行律法的人一经逮捕、便立刻处死。”

 

    也许就是在这段不准读圣经的时期,才有了在宗教仪式中读先知书以代替律法的做法。这些先知著作的篇章后来称作《先知书》,在禁令取消以后常与律法书的段落一起宣读(参路4:16-1713:1527)。

 

  在犹太民族遭到灾难,整个宗教生活受到破坏时,许多书藉却被保存下来。根据犹太传说:许多书藉之所以保存下来,是由于犹大马加比的勇气和努力。在写于公元前一世纪的《马加比传下》中,提到犹大“收集了由于战乱而散在各处的书籍,我们一直保存着。”(《马加比传下》2:4

 

    大约在公元前132年,便西拉的孙子把他祖父的希伯来语著作译成希腊语,称为《便西拉智训》。他为该书加写了一个背景性的前言,二次提到旧约正典的三分法。

 

    次经《马加比传上》也是在这段时间问世的,其中引用了《诗篇》(马加比传上7:16),提到了但以理(马加比传2:60)及其三个朋友,还提到亚伯拉军,约瑟、约书亚、大卫、以利亚和其他上帝古代的仆人。这就很清楚地证明,《马加比传上》的作者把但以理书看作是古代的著作,而不象一些圣经评论专家所说的是马加比时代的新作。

 

    用“圣经”一词来指某些经卷的最早见证是写于约公元前96-63年间的《亚里斯提亚书信》(见该书第155168节)。他用该词指五经,后来这个词被《新约》作者用来指整部旧约圣经。

 

    基督和使徒的见证——基督不仅证实希伯来语圣经的三分法,而且熟知其顺序。希伯来语圣经的顺序与现代圣经不同。根据上面所述的三分法,圣文集排在后面,旧约的最后一卷是历代志。当耶稣对法利赛人说,他们要对“从亚伯的血起,直到被杀在坛和殿中间撒迦利亚的血为止”(路11:51;参太23:35)所犯的罪行负责时,他提到了圣经第一卷中的第一位殉道者亚伯(创4:8)和希伯来语圣经最后一卷所记的殉道者撒迦利亚(代下24:2023)。耶稣这里所用“直到”一词如果是按年代的话,他就会提到被约雅敬王所杀害的先知乌利亚(耶26:2023)。他的殉道要比撒迦利亚迟一百多年。所以耶稣在这里提供了清楚的证据,证明希伯来语圣经的顺序在当时就已确定下来了。

 

  这位撒迦利亚在《马太福音》23:35中被称为“巴拉加的人子”。有些解经家把《历代志下》24:20的“耶何耶大的儿子”,说成是几百年以后大利乌统治时的“比利家的儿子撒迦利亚”(亚1:1),认为他父亲名字的差异是马太或后来的某一位抄写都弄错了。这些解释是不对的。其实撒迦利亚的父亲耶何耶大可能象许多犹太人一样,有第二个名字。巴拉加可能是撒迦利亚肉身的祖父,也可能是他父亲,而耶何耶大是他比较出名的祖父。希伯来语常用“儿子”指“孙子”(见王下9:20)。不论正确解释这节圣经表面上看有多困难,自哲罗姆起,解经家们几乎一致认为耶稣所提到的撒迦利亚就是代下24:20的那一位。

 

  耶稣基督对当时存在的圣经当然是坚信不疑的。他的门徒也是这样,有几处经文清楚说明这一点。耶稣说:“你们错了,因为不明白圣经”(太22:29)。耶稣曾引用旧约圣经的三部分来证实自己的弥赛亚身份,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路24:44,参本章25——27)祂还把相信摩西的著作和相信祂本人的教训连在一起。救主问道:“你们若不信他的书,怎能信我的话呢?:”(约5:47,参本章46)保罗指出上帝“藉着众先知在圣经上”作出明确的应许。(罗1:2)他对年轻的同工提摩太说:“你是从小明白圣经……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提后3:1516)使徒彼得也作出过同样明确的见证::“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彼后1:1921)。”上面这些经文证明基督和使徒坚信当时的旧约圣经是出于灵感的,是有权威的。

 

  《旧约》一词用来指希伯来语圣经最早是在使徒时代。在一段引起争议的经文中使徒保罗说犹太人的眼中蒙着一层帕子,直到当时诵读旧约的时候(林后3:14)。这节圣经中的“旧约”究竟指什么,解经家们有不同的意见。但既然保罗说它是供犹太人所诵读的,指五经或全部希伯来圣经是较合理的。既然有“旧约”就会有“新约”,使徒保罗和其他基督徒可能已经使用“新约”一词指记载基督生平和工作的著作,也许是福音书的一卷。

 

  新约圣经中大量引用旧约圣经,这有力地证明了基督徒作者承认旧约圣经的权威。有些引文较短,《启示录》中的许多用语与《但以理书》虽不是字字相同,但也十分相似。

 

  本文作者统计出新约圣经中有433处明显的引文,发现旧约圣经的39卷中明确被引用了30卷。在46处新约圣经中提到了10卷旧约经卷及其作者。新约的引言证实了11卷旧约圣经是出于灵感的,并指出其作者是上帝或圣灵,在21段来自11卷旧约圣经的引文中用了“圣经”一词,在73段旧约引文中用了“经上记着说”。

 

  第一世纪的犹太人——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死于约公元42年)是一位在基督时代写作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引用了希伯来语圣经24卷中的16卷。他的著作没有引用《以西结书》,《但以理书》,《历代志》和其他五卷较短的经卷。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在大约公元90年从事写作的历史家约瑟弗斯在他的著作Against Apion中有一段关于旧约正典的重要论述,现引录于下:

 

  “我们所拥有的,不是一些毫无连贯,互相冲突的零星作品。我们的书拥有无上的权威。虽然仅22卷,却包括全部历史的记录。”

 

  “其中五卷是摩西所写,包括律法和历史,从人类的祖先到摩西的去世,这段历史不到3000年,接着众先知在13卷书中记录了他们时代的历史事件,其余4卷是献给上帝的赞美诗和有关人行为的格言。”(卷—8页)

 

  约瑟弗斯说犹太人的圣经有22卷,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因为在他的时代和在他以前,希伯来语圣经就已经是24卷。他把圣经分成“摩西的书”5卷,“先知的书”13卷,“赞美诗和有关人生行为的格言”4卷是严格按照七十子译本的顺序,而不是按照希伯来语圣经,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书是写给讲希腊语的读者看的。他说希伯来语圣经有22卷的依据也许出于一些希伯来人的做法,他们没法调整圣经的卷数与希伯来字母数一致。约瑟弗斯也许把路得记同士师记算在一起,把耶利米哀歌同耶利米书算在一起,也许他略去了两卷他认为不大重要的经卷。

 

  当时另一位犹太作者,写了托名之作《以斯拉四书》(即次经《以斯拉下》)。他是明确地指出希伯来语圣经有24卷的第一个证人。

 

  到了一世纪末二世纪初,犹太学者在巴勒斯坦的雅法举行亚美尼亚会议。这次会议由迦玛列第二和当时最著名的犹太学者阿基巴拉比主持。由于当时有一些犹太人认为次经与旧约正典同样重要,犹太人想要确立已长期存在保持不变正典的地位,确保不再加添。所以这次会议的工作不是确定旧约正典,而是确立几百年来希伯来圣经已经拥有的位置。的确有人对《传道书》,《诗篇》,《箴言》和《以斯帖书》的正典地位提出疑问,但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犹太学者阿基巴拉比以他的权威和口才消除了疑惑,使这些经卷继续保存在希伯来正典之中。

 

  早期基督教会——早期教父的著作都接受希伯来圣经的24卷的正典地位。只是东方教会对《以斯帖书》的是否出于灵感略有疑问。然而早期基督教的作者并不接受犹太人的次经。使徒去世后约在公元150年,从事写作的所谓“使徒教父”们从未引用过次经,仅略微提到而已。这表明次经在这些教会领袖的心目中本来就没有旧约正典同等的地位。

 

  可是后期的教父们却对次经和旧约正典不作什么区别,以同样的格式引用这两类书。鉴于早期基督教会在许多地方已有离道反教的倾向,出现这种情况就不足为奇了。当人们抛弃基督教纯朴的信仰时,就转而从其他书中寻找支持他们某些违背圣经的教训的立场。他们从犹太人自己都不承认的次经中找到了部分的依据。

 

  东西方教会——五世纪的哲罗姆把圣经译成拉丁语,称为武加大译本,后来成为罗马天主教的正式圣经。他是他们教会中最后一位强烈呼吁只接受希伯来语正典,不接受次经的作者,可是大部分西方教会的领袖当时接受次经,赋予它旧约正典,同样的权威。这一点可以从中世纪各位作者的著作中看出。罗马天主教的一些教义是以次经为根据,或依据几次宗教会议的决定(如公元393年的希波会议,公元397年的迦太基会议)。西方教会普遍接受了次经具有旧约正典同样的价值,但东方教会的作者引用次经要比他们的西方同道少得多。

 

  正式决议接受旧约次经的第一次公会议是特兰托普世公会议。这次会议的原来的目的是商量对付宗教改革运动,由于宗教改革家竭力取消一切没有圣经依据的仪式和教义,天主教的某些教义在圣经中又找不到根据,除非次经被看作是圣经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必须承认次经为正典。184648,会议确认次经为正典,首次由公会议公布旧约目录。这个目录不仅有旧约39卷,还有7卷次经,《但以理补篇》和《以斯帖补篇》。从那日起,这些犹太人都不承认为正典的次经被罗马天主教确认为与任何一卷圣经具有同样的权威。

 

    改正教对正典的看法——宗教改革家们几乎毫无例外、毫无保留地接受旧约39卷作为正典,但一般都不能接受次经。马丁路德将次经译成德语,出版时在扉页上写道,这些次经“不能等同于圣经,然而却是有益的读物。”

 

    英国国教对次经用得比较多。1662年出版的公共祈祷书,规定在若干节日和秋天几周的每日读经中阅读次经的一些段落。然而,第39篇对次经和正典作区别。

 

    改正教在1618年多德雷赫特会议上讨论了次经的使用问题。戈马尔和其他神学家要求从已印成的圣经中去掉次经。虽然这个要求没有被接受,但会议对次经的排斥态度十分鲜明,以致从那时起改正教会强烈反对使用次经。

 

    对次经最强烈的评击发生在19世纪前叶的英国。从1811-1852年发表了大批文章,调查了这些旧约次经的价值和谬误。结果,教会领袖和神学家们普遍地反对使用次经。英国和海外圣经公会明确决定从此以后该公会出版的所有圣经均不包括次经。

 

    结语——简单地回顾旧约正典的历史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旧约的结集是在公元前5世纪。那段宗教复兴时期的两位伟大领袖——以斯拉和尼希米也许就是这项工作的领导人物。这个结论的根据是旧约中没有任何后来的作品。公元前一世纪犹太的传统确认了这一结论。

 

  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七十子译本的产生,证明旧约正典当时已存在,其他证据有便西拉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引用和提到旧约圣经,几年以后安提阿哥、伊皮法纽关于销毁犹太圣书的法令,约公元前132年便西拉的孙子的论述,提到希伯来圣经的三分法,以及当时希腊译本的存在。

 

  耶稣基督和使徒们确信希伯来语圣经的权威和灵感。关于这一点有许多见证。他们的圣经与现在的希伯来语圣经一样,也是分成三部分,而且也许是同样的顺序。此外,新约圣经数百次引用旧约至少30卷圣经。这表明基督教信仰的奠基人及其继承人高度重视旧约圣经。

 

  使徒时代以后基督教会中旧约正典的历史围绕着接受还是不接受犹太人的次经。虽然这些作品不为使徒和第二世纪中叶以前的基督教作者所接受,甚至连犹太人自己也不接受。可是到了二世纪末却不幸被基督教所接受。从那时起次经就一直为天主教所采纳。宗教改革家们坚决反对使用次经,然而他们去世后次经再次进入一些改正教会,但到了19世纪他们又为大多数改正教会所排斥。

 

  更为严重的是现代主义信徒对旧约圣经的看法。他们既不相信圣经出于圣灵启示,也不相信这些书是从古代传下来。这种世俗化的做法,把旧约圣经置于其他古代文学同样的地位,对基督教会的危害要超过过去次经的问题,因为它破坏了信徒对于圣经神圣来源的信心。耶稣说过:“为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约5:39

 

  所以每一位基督徒必须坚信旧约圣经是出于上帝的。使徒们就曾用这圣经确定他们的信仰和教义。这些圣经在古代历经犹太人民族数次大灾难,黑暗势力在基督教会内部外部险恶的攻击而流传下来,有力地证明这些著作是受到上帝保护的。


□ 本书版权所有---SDA圣经注释 译 吴涤申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