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
七. 结尾的《但以理书》第11章;《但以理书》第12章中的时间 | |
数世纪来被视为真实的日子。——基督教初期对《但以理书》第11章的解释开始时是把这个预言理解为从细节上描述《但以理书》第8章中的三个势力(波斯,希腊和罗马)。在预言解释中最早提到罗马的,可能是公元前二世纪七十士译本《但以理书》在公元九世纪的抄本。其中把但11:30的“基提”大胆地译为“罗马人”。 第一位试图认定本章具体内容的基督教作者显然是希波吕托斯。他说但11:36的“无耻之王”就是敌基督者。他是一个要重建耶路撒冷,恢复圣所,并接受基督般崇拜的恶人。希波吕托斯认为,《但以理书》第12章的1290日和1335日代表真实的天数。1292日是敌基督者与圣徒争战的时间。天国将临到那些在1290之后45天,即1335日的结束活下来的人。耶路撒冷的西里尔(约315-386年)提到有人用1290日和1335日来指敌基督者的时期。哲罗姆(约340-420年)写道:“但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预言末日将出现的敌基督者。” 安提阿的希腊神学家狄奥多莱(约386-457年)把三载半或三年半与一千二百九十日等同起来。哈尔伯斯塔特的海默(840-853年任主教)认为一千二百六十日后以及敌基督者死后的45天(1335日减去1290日)是选民悔改蒙恩的日子。英国史学家圣比德(约673-735年)认为基督将在1335日(1290日加上45日)后复临。那时基督将在敌基督者毁灭之后威严地降临。他认为三载半就是三年半时间。 在十三世纪采用一日顶一年的原则。——维拉诺瓦的阿诺德在1297年宣称敌基督者约在“犹太人失去他们的土地”(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攻陷)后一千二百九十年出现。他显然是第一位把一日顶一年的原则明确地应用于这些较长时期的基督教作者(除奥利维之外)。他把一千二百九十年的结束定在1376年或1378年,并把一千三百三十五年的结束定在十五世纪教会普遍平静的年代。 法国出生的属灵派领袖皮埃尔·让·德·奥利威(1248-1298)也把一日顶一年的原则用于一千二百九十日和一千三百三十五日。他认为一千二百六十日和一千二百九十日是一样的,只是计算的方法不同。一千二百九十年是从基督受死到敌基督者出现,而一千三百三十五年则多出45年进入平安的禧年和恩典的第七阶段。 犹太人试图确定各个时期。——许多犹太解释者,从九世纪波斯卡拉派的便雅悯·便摩西·拿哈温迪一直到十六世纪德国的拿弗他利·赫尔兹·便雅各·埃尔哈南,都把一日顶一年的原则应用于但以理一千二百九十日和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预言时期上。至少有七位作者在罗马教弗罗利斯的约阿希姆以前把一日顶一年的原则用在一千二百六十日上,而且在约阿希姆十三世纪的追随者之前就把这个原则用于但以理的其他时间预言上。拿哈温迪把一千二百九十年定在从第二圣殿的毁灭到1358年。 从巴比伦的萨阿迪亚·本·约瑟(882-942年)起,有一大批犹太学者声称这些日子应计算为年。有些学者没有推定其年代;有些学者则从一世纪,可能耶路撒冷的毁灭算起到弥赛亚的时代,可能结束于约1358年和1403年;还有一些学者把一千二百九十日的终点定在1462年左右;把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终点定在1575年或1594年。这些注释者分布在法国,西班牙,德国,保加利亚,阿尔及尔和土耳其。 政治家艾萨克·阿伯拉瓦尼尔认为一千三百三十五年的终点是在1503年左右,并认为《但以理书》第2,7和8章的各国也是《但以理书》第11章的主题。他认为南方和北方的诸王可能是指基督徒和土耳其穆斯林,并把一千二百九十(一千三百九十)年算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占。 前宗教改革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不同观点。——在中世纪,波希米亚宗教改革的先驱约翰·米利茨(于1374年逝世)把但12:12与太24:15结合起来,从基督被钉十字架开始计算1335年,直到大约1363-1367年敌基督者的出现。博学的尼古拉斯·德·利拉(死于1340年)也认为但以理的1290日和1335日应该指年。约翰·威克里夫(约1324-1384年)认为基督所说“行毁坏可憎的” 就是《但以理书》第11章中圣所的污秽,指化体论的教义。他在1356年对末日所做的计算肯定受到1290年和1335年预言的影响。 威克里夫的同工和第一部新教注释的作者约翰·珀维(约1354-1428年)认为自己正处在留给选民悔改的45年中(显然是1290年和1335年)。十四世纪的罗拉德派的学者沃尔特·布鲁特计算1290年是从哈德良把可憎之物(偶像)放在圣地到敌基督者的显现。 马丁·路德(1483-1546年)认为《但以理书》第11章中任意而行的王就是教皇,声称他的结局是在蒂勒尼安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没有人能帮助他。 “但11:37描写了敌基督者。……他将在两海之间的君士坦丁堡作王,但那不是圣地,他们(土耳其穆斯林)也不禁止嫁娶,因此我相信教皇就是敌基督者。” 路德像他以前的许多学者一样,也认为1290和1335应该指年,结束于1372年左右。梅兰克吞(1497-1560年)则强调伊斯兰教和罗马教对真正崇拜的歪曲,说但11:45可能不单指设立宝座在两海之间的土耳其穆斯林,也指两海之间教皇的座位。在确定时间的时候,纽伦堡的芬克把公元261年作为1290年的起点,把1550年作为终点,并把1335延续到45年后的1595年。奥科兰帕迪乌斯(1482-1531年)认为《但以理书》第11章的高潮是敌基督者的出现。 从纽伦堡的尼古劳斯·瑟纳克尔(1530-1592年)起,许多著名的学者,包括英国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默和约翰·朱厄尔主教,都认为教皇是《但以理书》第11章后半部分的那个势力。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指土耳其穆斯林。 十七世纪初的约翰·内皮尔是苏格兰第一位解释《启示录》的人。他把1290日和1335日理解为年,认为1335年可能是从公元365年朱利安皇帝废除犹太教仪式的时候开始的,故将于1700年结束。他期待那时审判将要来到。反之,罗马教反宗教改革的贝拉明红衣主教作为未来派注释者,试图将1290局限在一个恶人身上,而认为1290和1335之间的45天是敌基督者被杀前的实际天数。 终止的日期日益靠后。——在后宗教改革时期,在欧洲有许多人,从乔治·道恩汉姆(1603年)和詹姆士·比切诺(1974年),放弃了为《但以理书》第11章的1290日和1335日确定日期。有些人只是说1335日要延续到基督复临,复活,末日,审判或新耶路撒冷。而其他人则按照一日顶一年的原则,为这些时期算出具体的日子。德里的道恩汉姆主教认为罗马教是“北方王”,注定要灭亡,而较长的1335日(或年)则要到他所说的“新耶路撒冷的荣耀”中结束。 在另一方面,不从国教的教育家亨利·莫尔(1614-1687年)不仅相信但11:37,38所指的是敌基督者(显然就是罗马教),而且相信土耳其穆斯林是最后的北方王。到了他的结局没有人帮助他。在当时这两种观点是平行的。 约翰·提林哈斯特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他认为但11:40和以后的经文是兼指罗马教和土耳其穆斯林的。两者都将在基督降临时灭亡。他把一千二百九十年从朱利安皇帝(公元366年)算到1656年;把1335年定为从公元366年到1701年,即二千三百年的结束。那时基督亲自掌权,千禧年开始了。但威廉·舍尔温(1607-1687?年)认为最后的北方王是土耳其穆斯林,注定要灭亡,没有人帮助他。他把一千二百九十年的终点定在1656年(从叛道者朱利安算起);把1335年和2300年的终点定在1700年,作为“有福之时”的开始。终点就这样逐渐向后推移。 托马斯·贝弗里在1684年也认定北方王是土耳其穆斯林,很快就要像所预言的败亡了。他认为2300年和1335年的终点是1772年,接近“万物的结局”。《上帝成就的奥秘》(1699年)的佚名作者认为1335年将与2300年同时到期,可能在1699年敌基督者的统治结束的时候;一千二百六十年和一千二百九十年则是在1685年结束。圣经注释家威廉·劳思(1660-1732年)认为罗马教是《但以理书》第11章中“任意而行的王”。他把1335年延伸到圣所的洁净,与二千三百年同时结束。 在十八世纪,英国,瑞士和德国的解经家再次试图解开这两个时期的谜。一位学者分别将它们的终点定在1745年和1790年,另一位学者将之推到1860年。它们的结束总是与最后的审判,复活,基督复临或上帝之国的建立等最后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的。 改革宗牧师约翰·皮特立在十八世纪下半叶把一千二百九十年的终点定在1847年,作为千禧年统治的开始,并把1335年的终点定在1892年,为永恒的安息作准备。后来爱尔兰的汉斯·伍德将土耳其穆斯林包括在但11:44,45中,把1290年,1335年和2300年的终点都定在1880年。不从国教的詹姆士·比切诺(1831年逝世)将1290年和1335年从公元529年算到1819年和1864年。他认为1864年“蒙福者”之年;土耳其穆斯林是北方王。但德国的克里斯蒂安·G·图比则在该世纪末认为罗马教是但11:36-45所指的势力。 美国早期的解释与欧洲相似。——从罗杰·威廉斯(1683年逝世)到约书亚 ·斯波尔丁(1796年)的美国作者对《但以理书》第11章后半部分的各个势力以及《但以理书》第12章各时期的解释都差不多。著名的美洲第一位浸信会牧师威廉斯称但11:36的势力就是但7:25的罗马教小角。以法莲·惠特(1644年逝世)是殖民地第一位系统性解释《但以理书》的人。他说第11章与前面第2,7和8章的预言是平行的。他也说但11:36亵渎的王是“罗马的敌基督者”。但他说“北方王”是土耳其穆斯林;1290年和1335年的终点是1650年和1695年,从背道者朱利安取消除犹太人祭祀的公元360年开始计算。 托马斯·派克在十七世纪中叶也认为第36-40是指罗马教,土耳其穆斯林是指北方王,但他把一千二百九十年的终点定在1859年。撒母耳·哈钦森认为土耳其穆斯林是《但以理书》第11章中的最后势力,将在基督荣耀复临时与大罪人一同毁灭。但他没有确定时间。哈佛大学的校长英克里斯·马瑟认为第36节的势力是指罗马教,随后是“土耳其奥托曼家族”。他把1290年和1335年的起点定在公元440年或450年。他杰出的儿子科顿·马特(1728年逝世)也把1290年和1335年的起点定在公元440年或450年,从而把1335年的终点推到1785年左右,然后发生最后的大事。 反之,纽约州和麻萨诸塞州州长威廉·伯内特认为罗马教是本章后半部分的主要势力,1290年的终点是1745年,1335年要延续到1790年,那时第一次的复活将要发生,上帝的国近了。南卡罗来纳州的圣公会教区长理查德·克拉克(1780年逝世)把1335年的终点定在1765年,那是他所等待的世界“午夜”和巴比伦的倾倒。公理会神学家撒母耳·霍普金斯(死于1803年)没有确定各个时期,但他把一千二百六十年的起点定在公元606年,并认为这个预言时期可能是与一千二百九十年一同开始的,将导致教会的复兴。 十九世纪初,邮政部长撒母耳·奥斯古德强调奥托曼土耳其是但11:40以后的主要势力,其结局要等到基督复临。但他没有确定1290年或1335年的时间。哈佛大学图书管理员詹姆士·温特洛普把1260年和1290年的起点定在公元532年,所以1290年的终点就是1822年审判的开始,1335年的终点和2300年一样,是千禧年的开始。 重现前千年主义盼望的“晨星”约书亚·斯波尔丁(他的论文被米勒耳派翻印)明确指出:但11:44,45“大发烈怒出去,要将多人杀灭净尽”,然后败亡势力是敌基督者罗马教。他认为《但以理书》第12章的1290年和1335年的结束将面临第一次复活和新耶路撒冷,教会的得救,收割和审判的临近。这是米勒耳派解释的直接背景。 十九世纪复临运动初期欧洲的解释。——十九世纪复临运动初期欧洲的注释家在本章后半部分所指的权势──任意而行的王、北方王──等方面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这两个势力中的一个或全部都是指罗马教。有人认为是指土耳其穆斯林。有人认为是指大革命的法国或拿破仑。当时也有人认为任意而行的王是安条克四世。后来这种观点在现代的注释家中占了优势。但在十九世纪初期,人们对1290年和1335年的推定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一致。许多人把1335年的终点定在1867年或1868年。 这些注释者都是有学问的杰出人士。他们大力推广自己的观点。一种常见的算法是让1260年,1290年和1335年同时在公元533年开始,从而使1335年在1867年结束。按这样的算法,这三个时期结束的时间分别是1792年,1822年和1867年(或1793年,1823年和1868年)。他们中大多数人都相信1335年的结束将是千禧年和蒙福时期的开始。有人认为是教会的洁净。也有人认为是歌革和玛各的战争,或上帝的大日,审判,基督的从天而降,圣徒的复活,活着圣徒的变化,一切反对基督及其子民的地上势力的毁灭,基督荣耀统治的开始。 不少人认为其中的一个或另一个时期是在1844年结束。但多数人还是关注1867年,认为它是蒙福时代和世界希望的开始。 美国在确定1290年和1335年方面的滞后。——1800年和1844年之间,非米勒耳派美国注释者较少对但12:11一千二百九十年(日)进行时间确定。他们多数人都认为1260年,1290年和1335年是同时开始的。那些视查士丁尼颁布御诏的公元533年为共同起点的人,把1290年的终点定在1823年。有人视从福卡斯上台或穆罕默德的兴起的公元606年为共同的起点。他们认为一千二百九十年的终点是1896年。有人把一千二百九十年从587年算到1877年。也有人提出一些独特的日期。关于这些数字的提法要比但以理其他预言的数字更多。 人们对于1335年也缺乏共同的认识。非米勒耳派通常把它定在从公元533年到1866年或1868年,大约在一千二百九十年结束的45年后。有人认为是从587年到1922年,或从606年到1941年。还有一些其他的看法。但大多数美国注释者认为1335年将导致第一次复活和千禧年“蒙福”时期的来到。不少人认为届时基督将要复临。因此不论是把公元533年,587年,还是把公元606年作为起点,在1335年,1290年和1260年之间均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复临运动的较早阶段即“1843年”阶段,大家都随从米勒耳的观点,认为1290年和1335年都是从除掉异教的公元508年开始的,1290年的终点是1798年,也就是罗马教统治1260年的结束。他们把1335年延续到1843年,与2300年同时结束。但是到了复临运动的“第七月”即1844年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2300年是从公元前457年秋天到1844年秋天。许多人把1335年的终点从1843年推到了1844年,与二千三百年同时结束。 他们显然认为这种改动是合理的,因为他们没有觉得1335年的起点有什么明确的事件,只是从“1843年”往前推算到大约公元508年。但他们认为时间十分短暂,没有兴趣来重新考虑这些细节问题。 在解释最后势力方面的分歧。——在威廉·米勒耳的时代以前,大多数注释家都认同《但以理书》第11章的前半部分是指托勒密和塞琉古王朝,包括安条克四世。但他们对于预言的哪些部分是指罗马存在分歧,对于本章后半部分所出现势力的认定一直有争议。米勒耳认为但11:36中任意而行的王是指罗马教,第40节的北方王是指英国,第40-45节是指拿破仑,说他要在意大利设立他如宫殿的帐幕,结果却败亡了(《圣经和历史中基督复临的证据》,1842年版,第97,98,104-107页)。 关于《但以理书》第11章后半部分是指罗马教还是指土耳其穆斯林的分歧,继续反映在安息日复临信徒中间。怀雅各等人认为,任意而行、结果灭亡的王是指敌基督者罗马教。其他人则认为这是指法国和拿破仑。后来有许多人随从乌利亚·史密斯的看法,认为第41-45节的北方王以及第六个号筒和第六灾中的权势是指土耳其穆斯林。 |
|
|
□ 本书版权所有---SDA圣经注释 译 吴涤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