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穷人行善
不在数量,而在于爱心的激励——不可剥夺穷人捐献的权利。他们也可与富人一样,在这工作上有份。基督在穷寡妇的两个小钱上给我们的教训,使我们知道穷人乐意捐献的最小数目,只要本着爱心献上,同富人所捐最大宗的款项一样蒙主悦纳。在圣所的天平里,穷人出于爱基督之心所作的捐献,不是按其捐款的数量,乃是按那激发牺牲的爱心而估价的。—《评论与通讯》,
1907.10.10 {WM 203.1} 也要求穷人作出牺牲——有些在今世的财物上贫穷的人,易于把那率直的证言全部加在有财产的人身上。然而他们没有认识到,他们也有一项工作要做。上帝要他们做出一项牺牲。—《评论与通讯》,
1871.4.18 {WM 203.2} 她做了力所能及的——救主叫门徒到跟前来,请他们注意这寡妇的贫穷。于是祂称赞的话就落到寡妇的耳中:“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当寡妇觉得自己的作为受人同情和赏识的时候,快乐的热泪不禁夺眶而出。许多人劝她把这一点点的钱留为己用,况且这一点钱放在肥头胖耳的祭司手中,又与许多投入银库的大宗捐款混合起来,根本无足轻重。但是耶稣明白她的动机。这妇人相信圣殿的崇拜是上帝所指定的,所以极愿尽她的力量来维持它。她已经尽到她所能的,所以这一件事要世世代代作为她的纪念,并在来生作她永远的喜乐。她的心和她的礼物一起献上了,其价值并不在乎钱的多少,而在乎激励她这种行为的爱上帝并关怀祂圣工的心。{WM 203.3} 耶稣论到这穷寡妇说,她“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财主是拿自己多余的钱财捐上,其中有许多是要人看见,受人尊敬。他们的大宗捐款并没有使他们失去一点的享乐,连他们的奢侈生活也没有受一点影响,根本谈不到牺牲,所以他们捐款的价值决不能与寡妇的小钱同日而语。{WM 204.1} 我们的动机决定我们行为的本质,说明它是卑鄙的或是高尚的。上帝并不以那些众目所睹,众口所赞的大事为最有价值。人甘心乐意尽到的种种小义务,不令人注意的微小奉献,在人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在上帝的眼中往往是最有价值的。一颗信实仁爱的心,比最贵重的捐献更为上帝所重视。穷寡妇为要献上那么一点捐款,已经拿出她所有的生活费。为要将那两个小钱献给她所爱的圣工,她竟牺牲了自己的饮食。她凭着信心去作,笃信天父不会忽略她迫切的需要。使她得到救主称赞的,乃是这一种无私的精神和赤诚的信心。{WM 204.2} 在穷人之中有许多因领受上帝的恩典和真理,而渴望向祂表示感激。他们极愿与他们更富裕的弟兄们共同维持上帝的圣工。谁都不应该拒绝这样的人。务要让他们把自己的小钱积蓄在天国的银库里。如果他们所奉献的是出于一颗充满爱上帝的心,那么,这区区之数就必成为神圣的奉献和无价的供物,是上帝所喜悦所重看的。——《历代愿望》614-616页.
{WM 204.3} 马其顿教会的回应——保罗写信给哥林多的教会说:“弟兄们,我把上帝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告诉你们,就是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地捐助,再三地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份。并且他们所作的,不但照我们所想望的,更照上帝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我们。因此我劝提多,既然在你们中间开办这慈惠的事,就当办成了”(林后8:1-6)。{WM 205.1} 耶路撒冷曾遭过饥荒,保罗知道有许多基督徒已经四散各处,而仍留在那里的人,难免不能得到人的同情,并遭受宗教上的仇恨;因此,他劝各处教会对耶路撒冷的弟兄们给予经济上的援助。各地教会所筹的捐款,多过使徒们所预期的数量。信徒们受了基督之爱的激励,慷慨捐助,并且心中充满了喜乐,因为他们可以藉此表示他们对救赎主的感谢和对弟兄的爱心。照着上帝的圣言,如此才是慈善的真实原理。——《证言》卷六
271,272页. {WM 205.2} 按照我们受托的才干——论到马其顿的教会我们读到:“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林后8:2)。这样,我们自称基督徒的人岂可因为自己是穷人就以为有理由不为真理做任何事吗?我们视宝贵的真理亮光为一种难以形容的无尽宝藏。我们无论贫穷、高低、有无学问,都要发挥一种与我们受托的才干相称的感化力。我们是耶稣基督的仆人,主希望我们竭尽全力。—《评论与通讯》, 1894.9.4 {WM 205.3} 不要否认所赐的福气——基督的传道人有责任教导各教会慷慨捐助。就是穷人也有向上帝奉献的义务。他们应在克已帮助那些比他们更需要的人上与基督的恩惠有份。为什么不让贫穷的圣徒享受帮助更贫穷者的福气呢?在这些方面教导人们的工作一直被忽视了,各教会没有帮助更贫穷教会的需要,从而使主扣留了他们原应得到的福气,他们若不认识到自己的疏忽,这些福气仍会扣留着。—《评论与通讯》, 1894.9.4 {WM 206.1}
□ 本书版权所有---怀爱伦 著 李少波 吴涤申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