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圣经在教育工作中

上帝关怀我们这些有理智的生灵。祂把圣经赐给我们,作为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其中的教训富有活力,关系到我们人生各方面的成功。既使是在属世的事物上,比起其他任何顾问来,它也是最有智慧的向导,其神圣的教训指出了成功的唯一途径。不论要担任什么职务和工作,研究圣经都是一个重要的准备。{SpTEd 53.4}

但是单单读圣经不能获得上天所预计的成果。我们必须研究圣经,将它珍藏在心中。如今我们没有给圣经应有的重视。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中,圣经没有比其它的书更受尊重。学生们花数年的时间获得一种教育。他们研究的各种作品,通过那些含有世人研究成果的书而熟悉了科学和哲学。可是那来自于神圣教师的圣书,在很大的程度上却被怱略了。它的价值没有受到重视,它的财富仍然埋藏着。{SpTEd 54.1}

这样的教育是有缺陷的。这些大有学问的人究竟是谁,是干什么的?青年人的心智和品格竟要受他们观点的熏陶?他们尽管用笔和口发表他们最好的研究成果,可是他们对上帝的作为只不过了解一点点而已。他们竟凭短浅的眼光把这称为科学,却将它高举在科学的上帝之上。人类是有限的,在他们的智慧中没有亮光。他们未受上帝光照的理智不能解释上帝深奥的事,也不能明白上帝藏在这物质世界中的属灵教训。但是理智是上帝的恩赐。祂的灵必要帮助那些愿意受教的人。人的话语即使有一定的价值,也不过是上帝之话的回声而已,决不可在青年的教育中取代圣经。{SpTEd 54.2}

不承认上帝的哲学探讨和科学研究是绝对有害的。如果把公然不信之作家的作品放在青年人的手中,作为教育的依据和权威,这种有害影响要更加严重。这些人所表达的思想,含有害人的毒素。研究这类书就像是摸黑煤块一样。一个学生既然遵循怀疑主义的思想方法,他的心灵就不可能不受污秽。{SpTEd 55.1}

这些作家曾在上帝和人类的大敌,就是那执政的、掌权的、统治这幽暗世界的魁首之下受训。他们的书把怀疑和不信的种子撒遍全世界。圣经论到他们说:“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做上帝来荣耀祂,也不感谢祂”(罗1:21,22)。他们凭着这个世界的智慧,拒绝了上帝纯洁朴素的真理。什么时候人重视这些不信的作家所写的书,就会把圣经置于次要地位,于是从学校中出来的一班学生就会比他们入学以前更不适于担任上帝的圣工。{SpTEd 55.2}

人怀疑上帝的真理并不是因为缺乏证据。他们不信是因为不明白圣经的性质。人因为犯罪,整个机能都紊乱了。他们的心思弯曲了,想象力败坏了,外面来的试探在内心得到了响应,脚就不知不觉地陷入罪中。许多人憎恨圣经,原因就是在这里。世界即使一本圣经也没有,一些人也根本不在乎。当上帝的儿子受审时,犹太人喊着说:“除掉祂,钉祂十字架!”因为祂纯洁的生活和圣洁的教训显明并定了他们的罪。为了同一原因,许多人心里喊叫反对圣经。许多人,甚至是儿童和青少年,也已学会喜爱罪恶。他们不肯反思。有关上帝的恩想对他们的良心来说是一根刺。由于人心生来倾向罪恶,所以在青少年人心中散布怀疑的种子是很危险的。{SpTEd 55.3}

但我们并不是要削弱教育,也不是要降低智育的标准,上帝要我们活到老,学到老。每一个学习文化的机会都要利用。我们的才能要通过运用而增加,心智要通过学习而得到培养和扩大。但即使这样,我们的心仍有可能成为欺骗者的掠物。我们的心必须接受从上头来的的智慧。上帝的话一解开,就会“发出亮光来,使愚人通达”(诗119:130)。祂的话就是为教导我们而赐的,里面绝无缺点或误导人的东西。不可用人的科学观点来检验圣经,而应使科学接受那无误标准的检验。{SpTEd 56.1}

但是科学的研究也不可怱视。为此必须使用一些书。但是这些书必须与圣经和谐,因为圣经乃是标准。必须用这类书来代替学生目前手头的许多书。上帝是科学创始者,科学研究向我们的心展开了思想和知识的广阔田地,使我们从上帝的创作中看见祂。无知的人也许用科学来支持怀疑主义,然而真科学非但不支持怀疑主义,反而为上帝的智慧和能力提供了新鲜明确的证据。我们只要正确地加以领会,就会明白圣经和科学是一致的。它们是互相光照的。它们教导我们有关上帝智慧和慈爱的工作定律,引导我们归向上帝。 {SpTEd 56.2}

当学生认识到上帝是一切知识的源头而尊荣祂,让自己的心灵和品格受祂圣言的熏陶时,他就可以提出主的应许,“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撒上2:30)。人的心智在上帝圣灵的管理下,越勤奋学习,就越能有效地将知识用上帝的圣工上。才能是越用越大的,属灵事上的经验会扩大圣徒和天使的眼界。当他们各自在所指定的范围内工作时,他们的才能和知识,都会增加。.{SpTEd 57.1}

“深哉,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祂的判断何其准测,祂的踪迹何其难寻”(罗11:33)! {SpTEd 57.2}

1896516

 

 

 

□ 本书版权所有---著 怀爱伦 译 李少波 吴涤申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