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惟有靠基督得救

 “祂现在会救我”

行将灭亡的罪人可以说:“我是一个失丧的罪人;但基督前来寻找拯救失丧的人。祂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可2:17)。我是个罪人,但祂死在髑髅地的十字架上,拯救了我。我再也无须耽延,可以马上蒙祂拯救。祂为了使我称义,曾经死而复活,现在祂必能拯救我。我接受祂所应许的赦免。”(《信息选粹》卷一392 )。{TR 47.1}

凡悔改自己的罪,接受上帝儿子生命恩赐的人,是不能被战胜的。他既凭着信心,持住了上帝的性情,就成为上帝的儿女。他祈祷,相信。在试探和试炼之时,他要求得到基督受死要赐给人的能力,靠着祂的恩典得胜。每一个罪人都需要明白这一点。他必须悔改自己的罪,相信基督的能力,接受祂的能力搭救他,保守他不再犯罪。我们应该多么感谢上帝赐下基督作我们的榜样啊!(《信息选粹》卷一 224{TR 47.2}

为什么忧虑?

在基督里的生活是一种安静的生活。它不会有狂热的情绪,只会有持久而坚定的信靠。你的希望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在基督身上。你的软弱连结于的刚强;你的愚昧连结于的智慧;你的无能连结于的恒久的大能。……{TR 47.3}

我们不要以自己为中心,忧虑担心自己是否得救的问题。这都会使我们的心转离能力的源头。要把你的心交给上帝保守,信靠。要谈论耶稣,默想耶稣,使自己消失在里面。要抛开一切疑惑,驱除你的恐惧。使徒保罗说:“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上帝的儿子而活。是爱我,为我舍己”(2:20)。要安息在上帝里面。能保守你所托付的。如果你将自己交在手中,就会藉着那爱你的救主,使你得胜有余。 (《拾级就主》70-72{TR 47.4}

你的指望所在

“那位藉着自己的救赎为人类预备了无限道德能力的主,绝不会对我们偏留这种能力。……在撒但的全军中,没有任何势力能胜过一个凭着单纯的信心投靠基督的人。”(《基督比喻实训》 157{TR 48.1}

上帝已经预备了丰富的恩典,使相信的人可以脱离罪恶"《信息选粹》卷一 394)。{TR 48.2}

是我们完全的祭物,无限的牺牲,全能的救主。凡靠进到上帝面前来的人,都能拯救到底。凭着爱心彰显的天父,使人与上帝和好,按照创造主的形像成为新造的人。”(《信息选粹》卷一 321{TR 48.3}

彼得的问题

那使彼得跌到(在基督受审时不认祂)……的罪,今日正造成千万人灭亡。没有什么比骄傲自满更得罪上帝,危害人类的了。在所有的罪中,这是最没有希望和最难救药的。{TR 48.4}

彼得的跌到不偶然的,而是逐渐酿成的。自持之心使他相信自己已经得救。于是他就一步一步往下走,直到否认他的主。在我们到达天国之前,我们切不可怡然自得,以为自己不怕试炼。凡接受救主的人,不论他们的悔改是多么诚恳,我们决不要教导他们断言或觉得自己已经得救了。这会把人引入歧途的。(注:基督徒有权利知道,当他被基督接纳时,他就得救脱离了自己的罪,可以享受这种救恩。但是圣经和预言之灵的著作都没有支持“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流行道理。一个人可能今天得救了,但是他若没有定睛注视耶稣,天天在祂里面成长,明天他就可能依赖自己而沦丧了。使徒保罗宣布:“我是天天死”(林前15:31)。从某种意义上说,悔改是每天的经验。{TR 48.5}

要仔细研究彼得生活的教训给我们带来的警示。要阅读全文,与下文类似的话语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难懂的段落不解自明了。我们的主希望每一个基督徒在每天享受的救恩里自由快乐。当问到“你得救了吗?”时,他会满有把握地回答说:“是的”。他会解释说,这种经验是不断地依靠上帝,天天在基督里成长的结果。——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应当教导每一个人怀着希望和信心。但即使我们已献身给基督,确知祂已经悦纳了我们,我们仍没有超越试探的范围。圣经说:“必有许多人使自己清净洁白,且被熬炼”(但12:10)。唯有忍受试炼的人,才能得到生命的冠冕(雅1:12)。{TR 49.1}

那些接受基督,并在初信时就说:“我已经得救了”的人,有自恃的危险。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软弱和不断需要上帝的能力,没有提防撒但的诡计。许多人在试探之下像彼得一样跌进罪恶的深渊。主曾告诫我们:“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需要谨慎,免得跌到”(林前20:12)。我们唯一的保障,在于始终不依赖自己,而依靠基督。(《基督比喻实训》154155{TR 49.2}

永不满足

有许多承认基督的人,永远作不了成熟的基督徒。他们承认人类的堕落和机能的衰弱,无法达到道德的完善境地,但他们说基督已经承担了所有的重担和痛苦,作出了一切克己牺牲。他们很愿意让耶稣来承担,说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只要信就可以了。但基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耶稣遵守了上帝的诫命。……{TR 49.3}

我们决不可安于现状,不再进步,说:“我已经得救了。”人有了这个念头,就不再愿意警醒、祈祷、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了。当基督再来,我们进入上帝圣城门户之前,成圣的口舌绝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到那时,我们将要为永远得救而极其恭敬地将荣耀归给上帝和羔羊。只要人感觉自己非常软弱,靠自己无法得救,他就绝不敢说:“我已经得救了。” {TR 49.4}

人不可因穿上军装就夸口得胜,因为他还要参加战斗,去争取胜利。只有忍耐到底的人才能得救。(《信息选粹》卷一313-315{TR 50.1}

是否真与上帝相连?

在教会中有信的人,也有不信的人。基督在葡萄树及其枝子的比喻中,提到了这两等的人。祂劝告祂的门徒说:“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15:4,5)。{TR 50.2}

人藉着信心与基督作真实的联络,或是与祂作虚伪的联合,此中的分别是很大的。人自称信仰真理成为教会的信徒,但这并不证明他与活葡萄树有生命的联络。主给我们尺度,可以把真实的门徒与自称为基督徒而又无信心的人,分别出来。一等人是结果子的,另一等人却是不结果子的。一等人常顺服上帝的修剪,以便多结果子;但另一等人却是枝叶枯萎,不久就与活葡萄树截断了。…….{TR 50.3}

枝子上的纤维,几乎与树上的相同。由树干到枝子,交流着生命,能力,及结果,这种工作是时刻畅行的。树根将其营养运送到枝子上。真实信徒与基督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他是住在基督之内,从祂而吸收营养。{TR 50.4}

这是个人的事

这种属灵的关系,惟有藉着运用个人的信心,才能建立。这种信心必须在我们最高的选择,完全的信靠,及美满的献身上表显出来。我们的意愿必须完全顺服于神圣的旨意,我们的感情,愿望,兴趣,及荣誉,都应与基督国度的兴盛及祂圣工的尊荣,休戚相关,我们应不断地从基督接受恩典,祂也从我们接受感戴之忱。 {TR 50.5}

当这种亲密的联络与交往建立之时,我们的罪就放在基督的身上;祂的义也就归与我们了。祂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上帝的义。我们藉着祂得以接受上帝;我们在祂爱子里被接纳了。……{TR 51.1}

在基督将要离开门徒之时,祂赐给他们这美妙的象征,说明祂与信徒的关系。祂久已在他们面前表明与祂密切的联合,能使他们在祂可见的同在撤回之时,仍可维持其属灵的生命。为要加深他们心中的印象起见,祂向他们提到葡萄树,作为最动人最合适的象征。……{TR 51.2}

凡跟从基督的人,都与那些听主讲这些话的门徒一样,对这个教训深感兴趣。人因背道而使自己与上帝疏远了。这种隔阂又深又可怕。但基督已作出安排,亲自将双方重新联合起来。邪恶的势力与人性是相一致的。若不藉着与基督联合,就无人能克服。藉着这种联合,我们领受道德力和灵力。如果我们拥有基督的精神,就会结出义果,会尊荣人造福人,并荣耀上帝。.{TR 51.3}

天父乃是修剪葡萄树的。祂巧妙而仁慈地修剪每一结果子的枝条。那些如今与基督同受苦难与羞辱的人,今后必与祂同享荣耀。祂“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来2:11)。祂的天使为他们效力。祂第二次将作为人子显现,即使在祂的荣耀中,也与人视为一体。祂对那些与祂联合的人宣布说:“即或一位母亲会忘记她的婴孩,‘我却不忘记你。看哪,我将你铭刻在我掌上。’你常在我眼前”(参赛49:15-16)。{TR 51.4}

修剪树枝

主赐给我们多么奇妙的特权啊! {TR 52.1}

我们愿意付出最恳切的努力与基督形成这种联合吗?只有藉着这种联合才能获得这些福惠。我们愿意藉着义断绝我们的罪,藉着转向上帝断绝我们的不义行为吗?怀疑与不信已漫延普世。基督曾问道:“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路8:18)?我们必须怀有一种活泼的、积极的信心。持久的信心乃是我们联合的条件。{TR 52.2}

人凭着活泼的信心与基督联合,这种联合是持久的;而其他的联合终必破裂。基督先拣选了我们,为救赎我们付出了无穷的代价。真正的信徒必须在凡事上选择以基督为始,为终,为至善。但这种联合也要我们付出代价。这是一种骄傲的人要变为完全依赖的联合。凡进行这种联合的人,必须感到自己需要基督赎罪的宝血。他们必须心意更新,使自己的意志顺服上帝的旨意,与外来和内在的障碍作斗争。分离与联合都必须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我们若要与基督联合,就必须战胜骄傲,自私,虚荣,世俗等形形色色的罪。许多人之所以觉得过基督徒的生活如此艰难,他们又如此浮躁易变,都是因为他们在试图与基督联合时,没有先使自己与所珍爱的这些偶像分离。{TR 52.3}

与基督联合之后,唯有藉着恳切的祈祷和不懈的努力,才能保持这种联合。我们必须抵挡,拒绝和战胜自己,靠着基督的恩典,藉着勇气,信心和儆醒,才能取得胜利。(《证言》卷五228-231页){TR 52.4}

 

 

□ 本书版权所有---怀爱伦 译 吴涤申

心雨文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