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第十九章 复临信徒信心的培植和增长(二)
记得那是一九七八年我到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罗马林达城来服务华人教会。教友们大谈与上帝建立关系,因为当时这里大学 宗教系教授和几所大教会的牧师们,都大力倡导信徒要与上帝建立亲密的关系,强调一切的人际关系,如亲子、夫妇、朋友之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都需用长久的时间去培植。照样,我们与上帝之间的情谊,也需要有充分的时间才可以培植出来。

  在追述上古创世时代先祖们培植信心,与上帝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圣经多次用“与上帝同行”一语。以诺与上帝同行三百年,并且生儿养女。这就是说,以诺在世界上过正常人的生活,生养儿女,却与上帝同行。现在中文译本修订版把“以诺与上帝同行”译为“以诺跟上帝有密切的交往”,是十分达意传神的译作。但是希伯来原文所用的“同行”,却有很独特的意义。同行是需要有充分的时间才可以实现出来。

  谚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是说,不管我们要培植什么,时间是不可或缺的。家父生存的时代,电视计算机还没有问世,他们比我们多有些空暇的时间。他们会说:今天下午没事,不如到张家聊天去。张家看见不速之客来到,开心欢迎,下午的时间,可以有所打发了。我们生活在廿一世纪的人,却好像永远没有足够应付一切日常事务的时间。在人生中遇见没有足够应付一切开支的金钱的时候,我们便得知所先后,决定某一些重要的支出应当优先,另一些次要的支出可以删去。支配时间,也应如此。以复临信徒来说,在我们人生中应当把上帝放在最高和最首要的位置上,所以培植对上帝的信心乃是最重要的。我知道有些复临信徒晚上早一小时就寝,早上早一小时起床,以便有充足的时间作灵修,与上帝交往,培植信心。这样便可以避免每天晨早惯常的匆忙,按着门钮急促祷告说:主阿,我赶着去上班,求照顾一切的国外布道士和书报员,我得走了,再会,阿们(此地有两位著名的牧师用此为例,虽然有点言过其实,却有其明显的真理存焉)。

  研读圣经

  我们要培植信心,要与上帝建立密切的交往,研读圣经乃是主要途径之一。在世界上要聆听上帝说话声音最清楚、最明晰和最正确的地方,就是在圣经里面。当然,以复临信徒来说,末世时代上帝特别赐下 怀爱伦夫人所写许多属灵的著作,在帮助我们与上帝密切交往的事上,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相信全本圣经都是上帝所启示的,这固然不错。但是我们在灵修的时候,目的乃是培植信心,与上帝作密切的交往,这样,我们便须用心去选择要研读的经文。我们要细心加以咀嚼的经文,应该是:

  第一:描述耶稣出生、工作、言论的经文。上帝给我们最伟大、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耶稣基督。所以新约中的四本福音书,和保罗多封谈论耶稣的书信,彼得和约翰的书信,都是灵修最佳的读物。耶稣说旧约圣经是为祂作见证而写,所以我们研读圣经的任何一部分,都应当为寻找耶稣而读。 怀爱伦夫人所著的历代愿望、幸福阶梯、使徒行述,也是以基督为中心极佳的灵修读物。

  第二: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上困难的经文。我们信徒在灵程生活上的困难,因人而异,但是圣经有解决任何困难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

  研究圣经比翻开圣经阅读是更需要运用心思和脑汁的灵修工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圣经也不例外。读者可以在售卖宗教著作书店里翻开各个不同新译本的序言看看。假如序言强调力求对圣经原文忠实,这可能是一本良好的译本。读者若能找到三数本对原文忠实的译本,在研究某一节圣经的时候,把它们比较一下,便很容易觉察出经文的原意。

  一九一九年出版的和合译本,以当时的圣经知识来说,是一本很好的译本。但是在过往的八十多年间,考古学和语言学家发现了不少与圣经原文同时代的作品,使圣经学者对原文发现更新和更深的知识。所以忠实的新译本是一种良好的研究圣经工具。有些译本的序言清楚说明是意译的,也可以用作参考。

  还有几种研究圣经的工具,如 怀爱伦夫人的著作,(教会的牧师可以帮助你作选择),圣经经 文汇编,圣经字典或辞典,圣经地图等等。当读者研究圣经中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应当首先使用上列五种工具,取得解决和答案之后,不妨参看一套或多套的圣经评注,藉以比较。千万不要先在圣经评注中找出学者们的见解,叫你失去研究圣经的机会和乐趣。当然,对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复临信徒来说,本书多多次引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释注”,是最合全本圣经教导的释注,绝无人死后灵魂依然有知有觉或星期日是圣日等等错误。

  有些信徒在研读圣经的时候,把所发现的心得和对自己灵性最有帮助的思想简要地写出来(不要繁琐),以便日后查阅。也有些信徒为自己的灵程写“反省记录”,这种记录不是机械式地每天写一则日记,而是把自己的灵程上或进步或退步,写下来作个记录反省。(辞海说反省是对自己过去言行的善恶加以省察以行改进)。马丁路得,卫司礼约翰 和怀爱伦夫人都写反省记录,这些记录显示他们内心里的挣扎,和上帝怎样把祂的思想传达给他们。

  我们在反省的时候,可以问上帝,说:昨天我和妻子意见不和,我用那样的态度和方法处理,上帝阿,觉得我对不对,合不合的原则?求指示我。我们也可以反省自己对工作的态度,与同事的关系,与双亲和儿女的关系,以及在言语,行为和动机上是否有失误。笔者在半个世纪前读过一副对联:“闲中检点平生事,夜里思量日所为。”这就是反省,反省应当有纪录,没有纪录,我们便容易重蹈覆辙,一错再错。反省能叫我们知道纠正自己人生的方向。

  恒切祷告

  与上帝作密切交往的第二条途径,就是祷告。读者一定多次听过这句至理名言:多祷告,多有力量;少祷告,少有力量;不祷告,没有力量。

  也许有些读者像我一样,认为双膝跪下,双手对拱和双目闭合,是最合宜的祷告方式,这固然不错。但是在圣经中除此之外,也有双足站立、双手高举、双目睁开、或面伏于地(乔纳在鱼腹中不知采取什么姿态)不一而足。最重要的,祷告是与上帝交往。我知道有一位神学家眼睛一闭上,思想便周游列国,所以为要在祷告时能集中精神,他把双眼打开,注视在地毡上的某个图案上。我在开汽车的时候,心中若想起一项重要的事,便一面开车一面祷告。

  我们作信徒的人活在世界上,有许多物质上的需要,更有得着上帝保护和看顾的需要。在耶稣教导我们的主祷文九句祷词中,有两句说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两种需要:“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救我们脱离凶恶(或作救我们脱离那邪恶者的手)。”所以我们在祷告中为这两项需要祈求,是很合理的。

  但是主祷文其余的七句话中,为我们对祷告一事带来了十分崇高和美好的原则,教导我们怎样祷告。以笔者的管见来说, 怀爱伦夫人在幸福阶梯书中为祷告所作的定义,把主祷文中崇高和美好的原则显示出来。她说:“祷告是人向上帝打开心门,如同与知己的朋友倾心交谈一样。”用这句话来总结全诗篇的一百五十篇诗,是最适切不过的。仔细咀嚼这句话,叫我自觉惭愧。我的祷告,太多向上帝求东西、求物质、求帮助、照顾、保护、和福气……,太少向祂倾心谈话。耶稣深知我们生活在世上有许多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所以祂应许要把这些东西(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赐给我们。但是祂要我们知所先后,“先”要追求祂的国和祂的公义,然“后”,这些东西都要加给我们。

  试看耶稣教导我们的主祷文,说明知所先后的原则。主祷文中有九句话,表达九个不同的项目。这九个项目中,只有两个是关及物质上和安全上的需要。其它七个,供给我们与上帝倾心吐意的美好题材,能帮助我们渐渐变成一位经常与上帝有深切交往的信徒。

  此外,主祷文更进而显示一项重要的真理:祷告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求上帝为了我们的缘故,把祂的旨意改变过来。“愿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且看耶稣为祂自身生死存亡作最恳切的祷告,说:“父阿,倘若能行,求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的意思,”这是耶稣当晚在客西马尼园第一次的祷告。祂第二次祷告说:“我父阿,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的旨意成全。”

  细看这两次的祷告,字里行间很容易察觉耶稣在祷告的过程中,祂把自己改变过来,去迎合上帝的旨意。祂在第一次祷告中请求上帝把苦杯拿走,是用十分有礼貌的词语“倘若能行”,祂深知道有此路不通的可能。祂在走往客西马尼园的前几天曾祷告说:“父阿,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约翰福音十二章廿七节)。然而祂本着人性求生存的意愿,求上帝把死杯取走。到了第二次祷告的时候,祂已经改变了,便说:“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的旨意成全。”结果,当兵丁和大祭司的随从捉拿耶稣,彼得见状拔刀相向的时候,耶稣对他说:“把刀收起来!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能不喝呢?”祂在祷告中把自己改变过来,去顺服上帝的旨意。亲爱的读者,这就是祷告最重要的目的,耶稣是我们最崇高的模范。

  记得我多年协助布道会的时候,有些好几代守星期日的教友首次听闻安息日真理的时候,惆怅万分,竟祈求上帝改变祂的主意,准许他们守星期日。我便教导他们祷告求上帝改变自己,给他们力量遵行上帝的命令。顺从是与祂建立深厚交谊不可或缺的条件。

  本文前段讨论研读圣经的时候,我曾提议写反省记录。有些信徒在祷告生活中,也拿起笔来,把心灵中想要向上帝讲的话写出来,可说是写给上帝的信。其实,这写信给上帝的事,一点也不新奇,诗篇就是这样写出来的。读者不妨一试,因为这样运用脑筋去写,写后又再修改或补充,很可能把自己意想不到的心思表达出来。把这信呈献给上帝,对自身灵程的长进会有很大的帮助(日后查阅,有百读不厌的滋味)。

  为什么有些信徒感觉每天的祷告与每天的生活好像脱了节,彼此不关痛痒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生活中最关痛痒的事情,借着祷告在上帝面前陈述,与祂谈论,跟祂磋商。有一位神学家说在他心头上有些连他所爱的妻子他也不敢告知的重担,他却在上帝面前直言不讳,上帝不会大惊失色,因为祂早已知道。把我们最不可对人言的秘密告诉上帝,是最安全不过的。祂必继续疼爱我们,接纳我们,更要帮助我们,举例如下:

  有人送我一本三十多年前出版的书,作者是一位美国女作家,写了三十二本最畅销的书,其中四本是以谈心方式向上帝祷告,兹节录一段,是她把生活中最关痛痒的事,向上帝陈述,谈论和磋商,与读者分享:

  (一)主阿,我现在很生气,怒气像火那样在我心中焚烧。我要嘶声大叫!我要闯祸!求制止我,求救助我。

  能够帮助我找一些工作,叫我做了可以消散怒气吗?对了,我要清理屋顶的小楼阁和屋下的底层,把不需用的废物扔走。

  我可以一面清理废物一面哭,也许怒气渐可消散。感谢,帮肋我把怒气消失在清理家室的好事上,阿们。

  (二)上帝阿,昨天晚上我跟丈夫又吵架,狠狠地对骂一顿。今天我的心很沉重,早上看见他去上班时,垂头丧气,双肩下垂,好像负着重担。我看见他的样子,很觉难受。我想走到他身旁对他说:“我对不起你,请饶恕我”,我却没有勇气,便让他走了。

  经过这场吵闹,这房子里的气氛坏透了。我忙着做家事,希望可以忘记这场吵闹,怎知对骂的话往返不停地在脑中盘桓。

  慈爱的上帝,赐我有饶恕的心,帮助我忘记仇恨。赐福给我的丈夫,卸却他因昨夜吵架而来的重担。求就在这一分钟里给他的心灵带来平安,叫他下班回家时,我们能重获喜乐的心,阿们。

  信徒能把生活与祷告连结起来,祷告便有真实的意义。

  有人说祷告是人向上帝说话,这是不错的。但是有些信徒在开始祷告前,先准备纸和笔,以便在向上帝陈说,谈心,商磋完毕的时候,仍静候五至十分钟,把这祷告后静思的时间里进入脑子的思想写下来。倘或读者的灵修习惯是先用一段时间研读圣经,继之而作与上帝谈心的祷告,经过了这段专注在属灵和天上事物的时间,上帝很可能在你静思的时间内,把祂的思想放在你的脑子里。待你将这些思想写下来,再用圣经的教导审查这些思想是正确或错误,把正确的思想实行出来,看看有什么成效。

  读者若把上述的程序重复实行,便能察觉上帝在日常生活中对诚心信徒的引导,是关怀备至的。有一位信徒在祷告后静思的时候,脑子忽然想要探望某人(或与某人通电话),他便去探望这人,与这人一同祷告。这人说自己最需要最渴想有信徒来探望他为他祷告的时候,果然这位信徒到他家里来。信徒闻言便深知上帝是在冥冥中引导他。当然,上帝也在信徒静思以外的时候引导他们的思想。

  笔者有幸,在安德烈大学念书期间,亲耳聆听一位毕生致力于教导人祷告的牧师。他最喜欢引用尼赫迈亚书八章十节:“……因靠耶和华而得的喜乐,这就是你们的力量。”有力量的人,是大有福气的人。人若从上帝那里得着喜乐,便能成为有力量的人。这位牧师说在我们祷告的时候,若对上帝充满了感谢和颂赞,心中便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喜乐的情绪。

  笔者少年时代爱唱一首赞美诗歌,名叫“数算恩典”,英文原名是“数算你的许多福气”,更给人对上帝有亲切的感觉(可惜今日的中、英文赞美诗都没有这首灵意深湛的诗歌)。每一位信徒若能天天数算自身从上帝那里得着的恩典和福气,必要得着极大的喜乐。在本文中把这首歌词介绍出来,不受歌谱和字数的限制,并且把原文的意义加进去(不必成为诗的体裁),能帮助我们得着从上帝而来的喜乐:

  数算你的许多福气

  有时遇见苦难如同大波浪

  有时忧愁丧胆似乎要绝望

  若把主所赐给你许多的福气数一数

  必能叫你知道主为你所成就的一切

  你便感觉惊讶立时喜乐欢呼

  (以下三节论忧虑、战祸、不如意事)

  副歌:

  主赐给你的许多福气,每样都要数

  主赐给你的许多福气,都要记清楚

  若把主所赐你许多的福气数一数

  必能叫你知道主为你所成就的一切

  你便感觉惊讶立时喜乐欢呼

  前文提及教导人祷告的牧师提供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事,他说信徒若在每天早晨用几分钟写下心中对上帝最须要感谢的十项福气,然后在全天的十多小时生活中,为这些福气感谢上帝。比如说:“主阿,感谢赐给我呼吸所需的空气”,又或说:“主阿,感谢赐给我有呼吸的能力”。笔者最近有一位朋友突然患病,肺部肌肉失去呼吸的能力,需在医院用机械帮助呼吸。我在探病的时候,为自己仍有呼吸的能力感谢上帝。我们只要稍动脑筋想一想,在每天生活中要感谢上帝所赐的许多恩典和福气,多得无法计算。在这位友人患病前,我从未想到连呼吸的能力也是上帝所赐的福气。

  保罗劝导信徒要“在一切事上感谢上帝,因为这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诗人又说“你们要以感谢为祭献给上帝”,有人看了这些话,以为上帝渴想和急待人的感谢和赞美甚或需要人感谢祂。事实上,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宇宙间无数星球上没有犯罪的生灵,像上帝宝座前四个活物,昼夜不停地赞美上帝。我们这些满身罪咎的世人,我们的感谢和颂赞,能为上帝加添一些什么呢?事实上,上帝本着祂无穷的大爱,劝导我们要向祂谢恩,完全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好处。祂知道我们向祂感谢,便能得着喜乐,使我们成为有力量的人。

  保罗所说“要在一切事上感谢上帝”,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译作“在任何环境中都要感谢”,这给笔者带来十分合时的灵感。笔者生命的头七十年,听觉十分聪,可惜视力不佳,说不上聪明。耳朵功能敏锐,叫我爱上了古典音乐,是我独一无二的业余爱好。怎知刚过了古稀之年,听觉便开始减弱,医生说这是听觉细胞退化,与年纪有关,助听器也无济于事。

  听不到别人讲话,便少讲几句,听不到孙儿们牙牙学语,有点难受,听不到是非传舌,是件好事,在超级市场或餐馆里听不到近代音乐和时代歌曲,更是求之不得。最叫我感觉切肤之痛的,就是再不能像从前那样欣赏古典音乐。在一切事上感恩,包括好事,也包括不好的事,失聪是不好的事,能不能也感谢上帝呢?

  先知乔纳是一位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感谢上帝的人。他在鱼腹中祷告说:“诸水环绕我,深渊围住我,海草缠绕我的头,但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给上帝。”笔者在失去听觉的处境中找到感谢上帝的原由。我为七十年间优良的听觉感谢上帝,我为至今仍在脑中萦绕的巴哈贝多芬莫扎德和舒伯特曲调感谢上帝。我为着将来在天国重获听觉的盼望更要感谢上帝。

  用实际行动培植信心

  在圣经中把实际行动与信心的关系作最详尽和透澈讨论的,莫如使徒雅各布。当代圣经译本把雅各布讨论的精意完美无缺地表达出来,雅各布说:

  我的弟兄姊妹,如果有人自称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来证实,这种信心有什么用呢?能够救人吗?如果有弟兄姊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你只是对他说:“安心走吧,好好保重,多吃一点,多穿一点”却不帮助他解决现实的困难,这有什么用呢?所以,信心若是没有行动来证实,就是死的。

  有人会说:“你说你有信心,而我有实际的行动,我就可以借着我的行动把我的信心显示给你看。请把你没有行动的信心指给我看……虚有其表的人啊,你们不知道没有实际行动的信心是死的么?”(雅各布书第二章)

  随着,使徒雅各布引亚伯拉罕为例。读者记得上帝对他说:“你要离开家乡、亲属、和父亲,到我指示你的地方去”,他就照着耶和华的吩咐去了。保罗在畅论信心的一章里说:“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往那里去。”

  我曾听一位牧师证道说:“亚伯拉罕把全部行装都捆好在骆驼背上,邻居们纷纷到门前来道别,问他取通信地址,他说:“我还不知道要搬到什么地方去!”这种信心,是与上帝有密切交谊而得的果效。他这一次的实际行动,培植了下一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绝大信心的示范——把操着刀的手高举起来要向卧在祭坛上独生的爱子艾萨克斩下去,把他砍杀献给上帝。保罗说这杀子的实际行动证明他相信上帝可以叫艾萨克从死里复活过来。

  为要培植世人的信心,上帝处处鼓励人采取实际的行动。耶稣医治那个生来瞎眼的人,先把唾沫吐在地上,又用手把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然后吩咐他到西罗亚池子去洗。其实,祂大可以像叫拉撒路复活时吩咐一声,瞎子的双目便立时重见光明。记载这神迹的门徒约翰说:“瞎子去一洗,回头就看见了”(见约翰福音第九章)。在旧约时代,先知伊莱沙吩咐远道来求治痲疯病的乃缦到约但河去洗澡七次。乃缦毫不喜欢这一实际行动的命令。但是圣经说:“乃缦下去,照着神人的话,在约但河里洗澡七次,他果然就洁净了,他的肌肉完全复原,好像小孩子的肌肉一样。”

  瞎子和乃缦,终于都得着了绝大的信心。他们顺从命令的实际行动,是建立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圣经一向强调人的实际行动。我把经文汇编里“谨守”、“遵行”、“行事”等词语逐一数算,叫我大吃一惊,总不下七百次之多。耶稣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不爱我的,就不遵守我的道。”使徒约翰说:“我们若遵行上帝的命令,就足以证明我们是真正的认识祂了。反之,若有人口口声声说认识基督,却不遵行祂的命令,这人是说谎的,在他心里也没有真理。”可见实际行动是多么重要。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心,绝不能靠实际行动或行为去赚取救恩。这样,为什么将来上帝要照着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行为审判人呢?理由很简单:一个人既已成为悔改重生得救的人,便自然而然地要在实际行动上遵守上帝的命令,藉此以证明他(她)果然真正是一位悔改重生得救的人。这也就是耶稣所说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的原理。

  我以最谦卑和感谢的态度写出下面的话:我们身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人,十分有幸,上帝引导我们遵守祂的命令,特别是被大多数基督信徒忽视的命令,像遵守每周的星期六为圣日。在今日以星期日为休息日的世界中,许多地区的本会信徒面临失业或失学的困难。笔者曾与多位不顾一切遵守安息日的人谈话,他们火热的信心,令人深受感动。这是我要为他们作见证的。

  总结本文所述,读者和笔者都知道要培植信心,使信心继续增长,还有别的方法和途径。切望本文所述研究圣经,恒切祷告,和遵从上帝命令的实际行动,能对读者有所帮助,是笔者诚心的祷告,阿们。 

  (注:本文一部分的构思,来自安德烈神学院教授,谨此致谢)


□ 本书版权所有---何汉从

心雨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