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一页】【封 面】【目 录】【下一页】 | 中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网 |
第二十三章 复临信徒得救的保证(三) | |
到过美国南部好几省观光的人,常常会吃一惊。你在街上走,陌生人从后面来轻轻拍一下你的肩膀,问你一声说:“朋友,你已经得救了没有?”他们的用意很好,提醒别人想想个人得救的问题。
也许读者记得使徒彼得在五旬节讲道,发挥耶稣救赎罪人的真理,圣灵大大感动听众,他们便向彼得询问得救的途径,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那一天有三千人悔改受洗,这三千人得救了。之后,一连多日更多人受洗,上帝把得救的人,天天加给教会。根据上述经文的启示,人在受洗的时候,便成了得救的人。假若耶稣在我受洗那一天回来,又或我在受洗那一天去世,我是得救的人,有永生的福乐,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以绝大多数的信徒来说,他们受洗那一天耶稣没有回来,他们也没有因车祸或心脏病突然死去,这便产生了对自己得救保证的问题。笔者受洗已是六十年前的事了,我现在还是一个得救的人吗? 路德马丁是德国人,是最有名望的宗教改革家。与他同时代的卡尔文,是法国的宗教改革家,有些宗教历史学者说他是长老会的创立人。卡尔文是神学家,大事发挥上帝至大无比的权能,可惜他走极端。为要叫人知道上帝的大能和上帝的全能,他创立了预定论,就是宿命论。简单地说,预定论谓上帝用极权管理宇宙,祂预定了世上每一个人的命运,或得永生,或要永死。所以一个人对自己永远的命运,绝对没有干预的可能。举例来说,假如上帝预定笔者永远堕落,永远在地狱中被烧,那么,不管何汉从毕生对上帝一切的律法规例唯命是从,唯命是听,也全无济于事,结果还得永远受刑,因为上帝有无尚权力预定何汉从的命运,何汉从(或任何人)绝没有改易或选择的机会。 反之,假如上帝预定何汉从要得永生,则何汉从可以一生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结果还可以到天堂享受永生的福乐,因为上帝可以行使极权,预定何汉从得永生。有神学家称之为“不可抗拒的恩惠”(想不到一位聪明过人的神学家,竟然创立与圣经背道而驰的错误理论,殊属不可思议,我们寻求真理,尚须极度谨慎)。 如果对“我有没有得救的保证,我是不是已经得救的人”这个问题,卡尔文的回答:“那完全在乎上帝的选择,在乎上帝的决定,我们不过是局外人,无庸去思考这问题。” 卡尔文辞世前四年,在荷兰国出生了一位宗教家,名叫亚美尼,他花费毕生的岁月,反驳卡尔文的错误。亚美尼的工作和影响,成立了循道会。他强调上帝给人人自由选择的权力,所以我们对自身永远的命运,要负全部责任。乔舒亚对以色列人说:“你们今日要选择你们要事奉的神。”耶稣第一次讲道便教导我们要选择行走窄路,进入窄门,不要走在灭亡的大路上,也不要进入宽广的大门。 我们要怎样回答下述这个问题呢?“我在十五、廿五、卅五年前受洗,我今天是不是一个得救的人呢?”我认为要找到正确的答案,罗马书第八章便是很好的一章。第十四和十五节说:“有上帝圣灵引导的人,都是上帝的儿女。因你们所接受的圣灵,是不会使你们再作奴隶,仍然害怕。圣灵要使你们作‘孩子’,名正言顺地称上帝为阿爸,父。”这节圣经里的“阿爸”是希伯来文,很凑巧,希伯来文也像中文一样,就是父亲。“父”是希腊文,也就是父亲。所以这里的“阿爸,父”称上帝为父亲父亲。全本圣经中只有三次把父亲父亲连用在一起。保罗在加拉太书讨论上帝收纳我们罪人,祂是多么纡尊降贵,更是多么不可想象的伟大,祂的恩情是何等浩瀚。保罗的情感大为激动,对他来说,这是大喜过望的好消息,叫他惊心动魄,就在他的情绪亢奋,达至高潮的时候,“阿爸,父”便冲口而出了。 当然,在最凄惨情况中,也有呼叫“阿爸,父”的。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生死关头中向上帝呼求。有些评经家说,耶稣很有死在客西马尼园的可能,因为祂在这里与黑暗的权势作生死的争斗。 怀爱伦夫人说:“耶稣在进入这园子的时候,开始负起全人类的罪担,因而感觉已经与天父隔离,这是令祂最难忍受心灵上的痛苦。为此,祂每走一步路,都感到非常吃力,大声呻吟,似乎是被重担压着。若不是门徒扶着祂,有两次就要跌倒在地上。所以祂对门徒说:我心里十分忧伤,几乎要死。祂的汗珠有如血点,滴在地上。”耶稣为救赎我们,忍受了这么惨痛的苦难,实在是我们信徒得救最大的保证。 就在这生死关头中,祂向天父祈求把这苦杯拿走的时候,呼喊上帝说:“阿爸!父。”有一位学者说,犹太人的一切经书中,绝对找不到任何人曾称呼上帝为“阿爸”。中文把它译为“阿爸”,真是天衣无缝,符合字音,也符合字义(英文依字音译为“阿爸”,便完全没有父亲的含意了,因为英文没有一个“爸”字可以代表父亲)。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字典说:阿爸这个字,是亚兰文,亚兰文与希伯来文相近,在耶稣时代的犹太人都说亚兰语。阿爸是亚兰文的俚语,也就是通俗语,是作诗词和大雅文章所不用的字,因为这是年幼孩童对父亲所用亲昵的称呼,有点像撒娇恳求父亲宠爱的意味。耶稣用“阿爸”称呼上帝,是教导我们要与天父建立十分亲密的关系。有了这亲密的关系,我们便确实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儿女,也知道自己在十五、廿五或是卅五年前受洗,今天仍是有得救保证的信徒,因为今天我们仍是天父的儿女。 请继续研读使徒保罗论信徒得救的保证,他说:“这位圣灵与我们的心一同作见证说我们是上帝的儿女。既然是儿女,当然便有承受的权利,叫我们可以与基督一同承受上帝的产业(罗 马书八章十六、十七节)。看看保罗在他受洗多年后、多么确实地知道他是一个得救的人。这并不是凭他的想象以为自己得救,以为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这位圣灵与我们的心一同作见证”,中文翻译与原文有些分别。原文是说:“这位圣灵向我们的灵作见证说我们是上帝的儿女。”这就是说,伟大无比的圣灵向我们极度微小的心灵作见证说我们是上帝的儿女。亲爱的读者,圣灵现在对你说:“你是上帝的儿女”,你肯相信祂吗? 此外,保罗在这里使用法律上的词语,“作见证”,具官方的权力正式地宣布说:“我们是上帝的儿女”。使徒约翰也有同一样的保证,他说:“你们看,天父是何等的慈爱,竟让我们称为祂的儿女,我们也实在是祂的儿女!” 前文提及卡尔文和亚美尼两派信徒,他们都十分喜爱罗马书八章十六节的话。卡尔文派说,假如上帝预定我是祂的儿女,我便绝对不能不得救,因为我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有许多基督教徒相信“一次得救,便永远得救”的理论。这是不合乎圣经的理论,看看出卖耶稣的犹大,便可知道这理论是不可以取信的。 亚美尼派的信徒深信自己是上帝的儿女,可惜他们也走极端。他们相信上帝给人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当我们接受耶稣作我们的救主,当我们决心受洗归主那一时刻,我们就是上帝的儿女,就是已经得救的人。可是,因为我们是自由自主有选择权力的人,下一分钟,下一周,下一个月,下一年,下十年就不能肯定是一位得救的人了,因为我们随时可以反叛上帝,因之而失去得救的保证。不错,圣灵在这一时刻向我作见证,但是下一时刻便不能预知了。有一位神学家批评这一派人的错误,说:“最理想的,就是他们在受洗从水里出来的时候,便立刻死去。”其实这也不可信靠,因为这一派信徒所信奉的教义,说:就算我们到了天国,也不能保证有永生的福乐,因为天国的子民仍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仍有反叛上帝的自由。 显然,这种理论完全不合圣经的教导,保罗说耶稣是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救主,又说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保守信徒的心怀意念。彼得说信徒是蒙上帝能力保守的人。耶稣的弟弟犹大在犹大书说信徒是在父上帝里蒙爱,被耶稣保守的人。他又说耶稣能保守我们不失脚。耶稣更亲自说信徒可以保守生命到永生。在祂为门徒所作最长的祷告中,祂多次求上帝保守门徒,又说除了犹大,没有一个是灭亡的。耶稣说上帝的旨意乃是叫祂赐给耶稣的人,一个也不失落。 我有一位朋友是神学家,他说:“我们在接受耶稣的时候,便是一次得救的时候。只要我们永远保持在得救的境况中,我们便是永远得救的人。”在这种情形之下,一次得救便永远得救的理论是合乎圣经的理论。 我们也可以从亚美尼派的理论中获得一些属灵的帮助。有一位智慧者曾说:“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再来。明天还没有来,有可能不是属于我们的。只有今天,只有现在,纔是属于我们的。”圣经说:“今天你们听见上帝的呼唤,就要来归向祂”;“总要趁着还有今天”;“看阿,现在正是上帝悦纳人的时候,现在正是上帝拯救人的日子。”这并不是说上帝在明天不肯悦纳拯救人,而是明日我们也许已经不在人世,又或我们仍然生存,但是我们变幻莫测的心境,到了明天也许丝毫不感受上帝的大爱,也未可知。 原谅我再说一次,上帝绝不会把我们带到耶稣面前来,却叫我们一辈子在彷徨、徘徊、观望,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得救的人。使徒保罗告诉我们怎样可以知道自己得救或是不得救,他在希伯来书六章九节说:“亲爱的弟兄姊妹们,虽然我们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比这更好,并且得救。第十节:因为上帝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为祂所作的工作,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就是从先前直到如今,毫不间断地帮助和服事圣徒。第十一节:我们愿你们各人都继续显出这样的热心,一直到底,使你们的盼望是真实可靠的。第十二节:你们不要懒散,却要效法那些凭着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 细心研究这段圣经,保罗给我们五个方法查察自己在得救路途的进度: (一)第九节说:“我们却深信你们的行为比这更好,并且得救。”有一本意译本把这节经文译为: “我们却深信你们正在结好果子。”好行为绝对不能为我们赚取上帝的救恩,好行为却叫人知道自己人生的去向和生活的方针是对的。 不久前我去探望一对夫妇。他原是会计师,美国的会计师收入十分可观。他和妻子买大房子、买名牌汽车、买许许多多物品,钱还是用不完。他们却感觉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便回到香港和新加坡,在本会学校工作,薪金低微,十五年如一日。他不幸患上肺癌,化疗给他很大的痛苦。他计划三周之后要回到学校去教学,因为学校需要他。 我是个基督徒,假如我在世界上只作物质上的追求,我就是长妨害禾苗生长的莠草,而不是结好果子。 (二)第十节的总意,说明一个得救的人不断地为上帝作工,在帮助别人的事上显出对神和对人的爱心。一个得救的人,是以助人为快乐之本的人,是有上帝那样性情的人。 (三)第十一节概说信徒爱神爱人不是五分钟的热度,而是他们生活的方式。新约圣经曾提及的多加便是一个好例子,她广行善事,多施赒济。 (四)第十一节一再重申:你们各人要继续显出热心,一直到底。绝大多数的信徒,在受洗的时候乃是最热心的时候,这也就是启示录书所提及“起初的爱心”。有人问司布真牧师说:“我们怎样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往天国的路上行走?” 司布真牧师回答说:“假如你在忧虑自己是不是在往天国的路上行走,你已经是在往天国的路上行走了。”我们若时常思想自己灵性的状况和爱主爱人的问题,这足以证明我们实在是上帝的儿女了。 (五)第十二节,保罗勉励我们千万不可懒散。我们是基督的精兵,不管是平时或战时,军人的生活绝对不能懒散。何况与撒但战斗,分秒必争,绝无休止的时刻。 不久前,我阅读一位牧师写给教友的信。该信鼓励他们与上帝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便因之而获致得救的保证,信中有一段说: “我的朋友收养了一个十来岁的男孩作为养子。这个孩子曾多次被人收养,却多次被人赶走。我在这朋友家的时候,看见这孩子不停地做工,意图讨好养父养母,诸如吸尘、洗碗、收拾睡房等等,干个不停。我觉得十来岁的孩子这样做工,并不正常。但是我想到:他经历过去多次惨被赶走的遭遇,促使他现在便要做个好孩子,但求不再被赶,是合情合理的。 “一年后,我再到这位朋友家中探访,又看见这个十来岁的男孩。我内心要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比他更有安全感的小伙子。他的举动处处显出自由自在十分自然。他知道养父安排他每周吸尘两次,有时还要养父催他,他才动手。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得着养父母不会把他赶走的保证。”(我读完牧师这信的时候,在信纸上空白处写了几个字:“我读完这信,满眼是泪。”虽然我不好,应当做的事还须被催才动手,但是我的天父绝不会把我赶出去。祂必继续不停地帮助我,扶持我,催促我。) 两百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十分爱上帝的牧师,名叫罗宾逊,写了一首圣诗,名为“万福根源”,在许多教派的圣诗本里,大都采用,成了千万基督徒喜爱歌唱的福音诗。(时兆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的赞美诗,第一百九十三首)可惜在做了多年牧师之后,他丢弃上帝,辞去牧师职位,到法国的巴黎城去堕落罪网之中,自然失去了得救的保证。一天晚上,他和一位刚接受耶稣为救主的女士同乘马车。这位女士在车上为他诵读“万福根源”诗中的第一节: 全能上帝,万福根源,恳求使我乐赞美 上帝恩典,如河长流,我们高声颂恩惠 女士问他喜不喜欢这两句诗,他没有回答。女士转眼去看看他,见他老泪纵横,他便泣不成声地说:“妳问我喜不喜欢这两句诗,这是我多年前作的诗。可惜我丢弃了上帝,远离了祂,再找不着回到上帝怀抱之路!” 女士低声回答说:你这首诗的第二节,岂不是指明回头之路?它说: 有时如羊,迷失正路,主如牧者来寻找 并救我难,为我舍命,主流己血真至宝 女士继续说着:“你这首诗的第一节:上帝恩典,如河长流,今天晚上,这河在巴黎城的街道上涌流不息。”就在马车上,罗宾逊把他的心灵再一次献给耶稣,立即取回得救的保证。 河流,是代表上帝救人恩惠十分美好的表号。耶稣又用另一个美好的表号,说明上帝救人的恩惠,祂说:“我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不久前,我认识的一位本会神学家说他在计算机网络中看见一则趣话,把因信耶稣而来得救的保证,发挥得十分透彻,笔者将之作为总结这三篇讨论复临信徒得救保证的文字,想是很合适和达意: 话说教会里有位执事,名叫锺士。他升到天上去,要进入天国时,当然来到珍珠门前,这道耸高的巨门,严严紧闭。这一类的趣话都说彼得把守着大门,他告诉锺士任谁都要有一千分才有资格进入天国的大门。锺士闻言,大惊失色,一千分是十分高不可攀的要求。他怀着一线的希望对彼得说:“我每个周末都到教堂崇拜,六十八年如一日。”彼得查查锺士的记录册,果然确有其事,说:“你说得对,给你两分!”锺士心想,“我需要一千分,这纔是两分!”他告诉彼得这六十八年内他捐助堂费捐、建堂捐、生日捐、生利捐、感恩捐、国外布道捐……。彼得把册子上的数目总加起来,实在巨大可观,说:“你对教会真是十分慷慨,这值得一分!”锺士说:“还有,我忠爱妻子五十三年,值多少分呢?”彼得说:“真好,给你一分!”他说:“我毕生爱教会,担任执事的工作,又义务为社会福利效劳,千万小时,”彼得说:“不错不错,再给你半分好了!” 他需要的是一千分,这一切的一切,只值四分半,他再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功德,什么好行为可以告诉彼得,多赚几分。他知道这是他的绝境,便在无望的惨况中向彼得大叫说:“我无望了,我祇能靠赖上帝的恩典才有进入天国的希望!”彼得闻言,便把珍珠巨门大开,对锺士说:“请你进来!” 亲爱的读者,在上帝那里,希望之门,永远大开,永远给我们罪人有成为上帝儿女的机会,永远给我们有得救的保证。感谢主!赞美主!阿们。 |
|
|
□ 本书版权所有---何汉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