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零、背景: 一、五經:包括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 (一)地位:猶太人視「五經」為舊約最重要的一部份,其權威與神聖性,遠遠 超過「先知書」與「聖卷」。 (二)五經的形式:這五經應該是同一部書,但是篇幅太長,無法用一個皮卷抄 完,所以分成五個部份。但其間有相當的關聯性。 (三)底本說: 1.十八世紀之前,絕大部分人都接受摩西是五經的作者。 2.1750年起,學者開始提出底本說,用稱呼上帝名字的差異將五經的來源 分為E (稱上帝為「伊羅興」的經文)、J(稱上帝為「耶和華」的經 文)、P(來自「祭司階層」的經文)、D(申命記學派的經文)。 (1)J典、耶典:大約是在西元前950-850年,由一位南方的作家寫的。 (2)E典:大約是西元前850-750年,可能是亞哈時代的一位先知所寫。 被認為跟北國比較有關。西元721-650年間有人將J與E合成一 本。 (3)D典、申典:可能成書於西元前690-630年,希西家時代。執筆者是 一群由北國逃亡到南國的人。 (4)P典:西元前520-500年,被擄後的作品。 3.底本說的學者認為西元前450年,一位或多位祭司將上述四種底本編成 現有的五經(文士以斯拉可能參與編纂的工作)。 4.底本說的根據: (1)不同的名字:Elohim、Yahweh、Yahweh Elohim,且 出 6:3 指出 耶和華(Yahweh)一名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未曾 知道的,因此出現「耶和華」的名字應該屬於後期的 作品。不過最近發現當地的一些文獻,也不少用不同 的名字稱呼同一位神(參考「天道聖經註釋」,卷一 )。 (2)矛盾的記載:例如「別是巴」與「伯特利」的兩種出處。 (3)重複的記載:許多情節接近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表明不是 同一個人的手筆。 (4)超然的思想:認為摩西時代不可能有一神觀的看法。有人認為摩西 時代沒有文字。 不過考古發現摩西前一千五百年人類就有文字,出身 於埃及皇宮的摩西不可能不會用文字。 (5)申命記和約西亞:認為約西亞年間所尋獲的律法書就是「申命記」 。因此申命記(申典)是為了支援約西亞改革才 寫的,屬於西元前第七世紀的作品。 (6)寫作風格不同,神學思想不同....等等。 5.後來的發展整理:五經發展過程: a.口傳資料零碎流傳 西元前1800-1200年 b.口傳資料依主題編纂 西元前1200-1000年 c.耶典編成 西元前950年 d.伊典編成 西元前850年 e.耶典、伊典合成一本 西元前第八世紀 f.申典編成 西元前621年 g.祭典編成 西元前550年以後 h.五經編成 西元前400年 6.近期的研究:許多學者認為P典並非一個獨立的文件,而是後來編者編 修的痕跡罷了。越來越多人懷疑到底有沒有E典的存在,整個創世記也 可以當成只有J典的作者是主要作者。 (四)作者是摩西說:有不少學者認同這種說法。 1.證據: (1)五經中有不少經文指出摩西曾寫下上帝吩咐他的話,如: 出 17:14 24:4 34:27 民 32:2 申 31:9,24 (2)五經中有一些經文反映摩西時代的背景。 (3)新舊約經文都提到律法是摩西寫的: 書 8:31 23:6 士 3:4 王上 2:3 路 24:44 約 5:46-47 。 (4)百分之五十的「五經」跟摩西有關。 (5)五經中顯示許多原料與走獸跟埃及和西乃有關,而是迦南地很稀 有或沒有的。 2.注意事項: (1)摩西很可能參考或使用了其他的文獻與資料,也有可能花了很長 的一段時間或分許多次寫成。因此底本說的研究也並非全然不可 信。 (2)五經在編入正典之前很可能經過摩西以後的編輯編纂或修訂,以 幫助後期的讀者瞭解作者原來的意思。因此有些顯然是摩西以後 的文字內容可能就是這樣加入的。 (3)古代的著作流傳後世,如果被修正、編輯,編者或修訂者並不會 留下自己的名字。因此五經可能雖經過修訂還是歸於作者摩西名 下。 (五)最早期的資料(創世記十一章以前)應該是口傳的,後來經過摩西或其 他人編輯而成。 二、特色: (一)上古近東已知的文件中,沒有一份像創世記涵蓋這樣長的時間。巴比倫 史詩中有些講到創造,另有些講到大洪水,其中最長的版本是亞特拉哈 西斯史詩(Epic of Atrahasis),超過一千兩百行,包含創造與洪水的 故事,與創世記一至八章有些類似。 (二)創世記的希伯來文書名是用本書的第一個字來命名:「起初」。 (三)近代的一些考古研究中發現創世記的記載中,有一些準確的反映出西元 前2000年中東地區的風俗習慣。 (四)創世記中有以下的七個要點,一再重現在整卷創世記中 1.起源:世界的起源、人類的起源,與以色列人的祖先。 2.歷史:人類的歷史不是偶然發生,而是經過計劃下的產物。 3.祝福:神將祝福加給祂所造的一切,特別是以色列人的始祖。 4.立約:神與人立的約。 5.神處罰邪惡:神被激怒並非祂喜怒無常,而是因為人失敗於維護公義 道德。 6.爭執中通常是較年幼的勝出:顛覆了長子優先權的自然律,顯示出是 神而非自然在主宰人的事物。 7.考驗:神考驗那些努力活出祂使命的人,而考驗帶來的是人格的成 長。 (五)創世記可分為4個大段落,第一個段落是上古的歷史( 1:1-11:32 ), 敘述創造和早期人類的歷史,最後在美索不達米亞作結。 第二部份開始( 12:1-25:18 )是亞伯拉罕以色列人始祖的故事。 第三部份( 25:19-36:43 )主角換成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 第四部份( 37:1-50:26 )是約瑟的故事,和以色列族如何到埃及並定居。 這四個段落的架構列出來,有出人意料的一致性,如下所示: 1.段落1: 被揀選的人:挪亞 手足之間的仇恨:該隱與亞伯(對次子的偏愛) 血脈的延續受到威脅:亞伯被謀殺 結局(死亡):(1)人類生存的威脅(大洪水) (2)遠離應許之地(到哈蘭)
2.段落2: 被揀選的人:亞伯拉罕 手足之間的仇恨:以實馬利與以撒(對次子的偏愛) 血脈的延續受到威脅:(1)撒拉不孕 (2)以撒差點被獻為祭 結局(死亡):(1)妻子間的爭執(夏甲與撒拉) (2)撒拉不孕 (3)妹妹?妻子?( 12:1-20 20:1-18 ) (4)未承受應許的血脈(以實馬利)
3.段落3: 被揀選的人:雅各 手足之間的仇恨:雅各與以掃(對次子的偏愛) 血脈的延續受到威脅:雅各差點被殺 結局(死亡):(1)妻子間的爭執(拉結與利亞) (2)拉結不孕 (3)妹妹?妻子?( 26:1-35 ) (4)未承受應許的血脈(以掃) 4.段落4: 被揀選的人:約瑟 手足之間的仇恨:兄弟們對約瑟(對幼小的偏愛) 血脈的延續受到威脅:(1)猶大的兒子們死亡 (2)約瑟差點被殺 (3)家族差點死於飢荒 結局(死亡):(1)人類生存受威脅(飢荒) (2)遠離應許之地(到埃及) 三、寫作時間: (一)許多學者以為創世記中的洪水故事,是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之後受巴 比倫洪水神話的影響,至被擄歸回後才撰寫創世記的洪水故事(亦即創 世記是被擄歸回後的產品)。但這種看法被許多學者反對,主要的理由 有二,第一是被擄時間只有七十年,時間很短,並不足以讓一個民族不 自覺的吸收其他民族的神話。第二是被擄歸回的幾個領袖(尼希米、以 斯拉)積極的反對民族融合的行為,不可能接受把巴比倫的神話納入舊 約正典中。因此巴比倫與聖經的洪水故事的雷同點,應該是來自更早期 的資料,甚至很可能是口傳時期的資料。 (二)學者發現創世記的記載與蘇美人的洪水故事及君王列表文件有相當多近 似的地方(比巴比倫的洪水神話有更多的近似處),而蘇美人的文獻大 約是西元前1600年或更早。 (三)創世記不可能在約瑟出現前撰寫,其實應該說創世記不可能在出埃及之 前撰寫。而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間也是一個眾人爭論的話題,不過我們 大概可以確認:創世記成書的時間不可能早於西元前1250年,也不至於 比西元前950年晚。 (四)另有一說認為如果按照字面解釋 王上 6:1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四百 八十年,所羅門作以色列王第四年西弗月」,那就可以回推出埃及的時 間。所羅門王第四年是西元前966年,那麼創世記的著作日期就是西元 前1446到1406年(曠野漂流的時候)。但是大部分的學者認為這個480年 是一種概略的算法,表示十二代(一代四十年),因此出埃及的時間不 會那麼早。 四、文體: (一)神話:有人認為創世記是以神話的形式寫成,反應古代以色列人的神話 。不過就算這是正確的理論,創世記表達出來的神話也與遠古世 界流行的神話觀點大不相同,也缺乏「人神相稱」的特徵(植物 枯死是表示掌管植物的神死亡)。 (二)歷史:就算是歷史,也是一種獨特型態的歷史,不是傳統的編年歷史。 但是創世記的確是處理了遠古歷史、族長歷史等。可以說創世記 並非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乃是為了其他更高超的原因,由上帝 的角度來闡釋歷史。 (三)傳統:創世記的確用了很多古老傳統,這些傳統可能是用口傳或書寫的 方式保存下來。基本上學者認為希伯來與巴比倫傳統是兩個獨立 的版本,共通點有「創造」、「七到十個人名」、「洪水」、「 寧錄」、「巴別」。但整個背後的世界觀與神觀,是截然不同的 。 五、寫作目的:描述上帝選民的來歷與命運。 六、相關考古發現:創世記的內容與遠古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有相當的 關聯。考古學家挖掘出來兩河流域與埃及文明的資料將很有 助於我們瞭解創世記。 (一)漢摩拉比法典:西元1901年考古學家於書珊城的廢墟挖出刻有此法典的 圓形石柱,上面有282條法典,此法典是西元前1762年 登上王位的古巴比倫王漢摩拉比設立的,後來輾轉流傳 到以攔王手中。書珊城是以攔國的首都,後來成波斯帝 國的三個首都之一。 (二)巴比倫城:聖經中也翻譯為「巴別」,所在的「巴比倫平原」也翻譯為 「示拿平原」。古巴比倫是由蘇美人統治,西元前3800年就 已經定居在兩河流域,西元前2300年北方的亞喀得人入侵, 西元前2000年南方的亞摩利人入侵,先建立馬里帝國,後來 建立亞述與巴比倫帝國。西元前1530年,嚇特人入侵,滅了 古巴比倫帝國。 (三)尼尼微城:亞述帝國的首都,西元前3800年已經有人居住。 (四)亞喀得:和合本翻譯為「亞甲」 創 10:10 ,目前還找不到此古城,建 國時間大約是西元前2350年,西元前2170年亡於古梯人,這是 古代閃族文化重心。 (五)馬里:位於敘利亞境內的哈里里廢墟,西元前4000年到西元前300年有 人居住。在此城挖出25000件楔形文字文獻,與創世記記載的以 色列列祖年代相近。 (六)努斯:位於底格里斯河東岸,此處發現許多西元前1500年何利人的文件 。 ☆參考資料: 1.「天道研經導讀」,吳理恩著,胡麗容譯,天道書樓出版。 2.「天道聖經註釋-創世記」,鄺炳釗著,天道書樓出版。 3.「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創世記」,柯德納著,劉良淑譯,校園出版社。 4.「基督教文藝每日研經叢書-創世記註釋」,紀博遜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5.「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Gesesis」, Gordon J. Wenham 6.「創造與祝福」,艾倫.羅斯 著,孫以理、郭秀娟合譯,校園出版社。 7.「天地之初」,楊以德著,詹正義譯,中國主日學協會。 8.「中文聖經註釋-創世記」,丘恩處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9.「創世啟示」,亨利.布洛謝 著,潘柏滔、周一心譯,華神出版社。 10.「The five books of Moses :Genesis, Exodus, Leviticus, Numbers, Deuteronomy ;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s, commentary, and notes」,by Everett Fox ; illustrations by Schwebel, New York :Schocken Books,c1995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