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伯拉罕

【返回上级目录】

                            12章1节至25章18节

《创世记》12:1-25:18记载的是亚伯拉罕(亚伯兰)的生平。亚伯拉罕与我们关系至大,因为他是信心的祖宗,信心的父(参罗4:13-17)。

当人类在神面前尽行败坏的时候,神为了彰显他的慈爱、大能和公义,向世人施行了救赎计划。从圣经中可看到,神的救赎计划是逐步实现的--先拣选一个人,后拣选一个家,再拣选一个族,最后拣选一个国,并且从这个国中预备救赎主。亚伯拉罕就是实行神救赎计划的奠基人。因着神的怜悯、恩待和引领,又因着亚伯拉罕的信靠、顺服和完全的奉献,神最终通过亚伯拉罕成就了他的救赎大功,亚伯拉罕则因此成为信心之父而流传千古。亚伯拉罕因信"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礼而信之人的父,……又作受割礼之人的父"(罗4:11-12。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亚伯拉罕的信心历程。

一、信心历程之一--呼召与应召(12:1-9

呼召是出于神,应召是在乎人。

1.呼召的中心(12:1

"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1

亚伯兰为什么要离开故乡奔向远方?这是神要他过分别为圣的生活和信心的生活。

过分别为圣的生活

十条诫命明确规定不能拜假神(参出20:3-4),而亚伯兰的家乡吾珥与后来的寄居地哈兰都是拜月亮神成风的地方。神指示亚伯兰到他的应许之地,为的是不让他陷在罪的网罗中。

过信心的生活 亚伯兰离开土生土长的吾珥与经济文化发达的哈兰,这是对他信心的考验。谁不眷恋自己的家乡,谁不向往繁华昌盛的地方?可是亚伯兰"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来11:16,义无返顾地踏上了神所指示的信心之道。

2.呼召与应许(12:2-3

神的呼召蕴蓄着美好的应许。神的应许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成为大国 "我必叫你成为大国。"2上)

以色列国家的产生是与亚伯兰分不开的。亚伯兰只是一个人,从他怎能产生一个国呢?这里有两个过渡。首先是从他产生一个家,然后从这个家又发展为一个族,即以色列民族。后来,这个民族又在百姓推举扫罗为王时产生了一个国家,就是以色列国。

享有大名 "叫你的名为大"2中)。

"美名胜过大财;恩宠强如金银。"(箴22:1神不仅使亚伯兰成为大国,而且使他享受大名。他的大名有三个特点:

A.美名--因着他的信靠顺服;

B.大名--成为信心之父(参罗4:11-12);

C.永恒之名(参加3:7-9)。

成为别人蒙福之源 "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3下)

亚伯兰为我们开创了信心的榜样之路,亚伯兰成为因信蒙福的开拓者。一切跟着他信心踪迹的人也都一同得福。为此,使徒保罗在《罗马书》5:1-11中清楚地阐明了因信可以享受的六大福乐--

A.因信与神和好的福乐(罗5:1

B.因信进入神恩典中的福乐(罗5:2上)

C.因信盼望神荣耀的福乐(罗5:2下)

D.因信在患难中有喜乐的福乐(罗5:3-5上) 患难中为何有喜乐?因为患难能产生许多功用:患难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患难虽多,恩典更大。

E.因信经历神的爱的福乐(5-8) 这爱是不记仇的爱,是超越平常的爱。世人的爱是相对的,功利的,有限的爱;神的爱是绝对的,不讲条件,不计回报的永恒的爱。

F.因信享受以神为乐的福乐(9-11) 这个享受是因信而得的,而这正是亚伯兰所经历的。神的呼召临到我们时,神的应许也临到我们,而他的应许是非常美好的,是地上的金钱无法买到的,是眼睛不曾看到,耳朵不曾听到,心里也不曾想到的。保罗深有体会地说:"若有人爱神,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林前8:3爱主决不落空!

3.应召的态度(12:4-5

立刻而坚决 "亚伯兰就照着耶和华的吩咐去了"4上)。

"……",这是应召者必须有的态度。可惜许多时候我们总是找出种种理由推辞,结果,失去了神丰富恩典中的享受。《路加福音》14:16-24记载的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是对我们是否"立刻""坚决"地遵行神的旨意的光照,使我们在应召的恩典上,不做那个"买地"的人和"买了五对牛"的人,也不做那个为了"妻子"而失去神国筵席的人。属世的东西都可以失去,但神的恩典不可失。侍奉主是没有"商量商量""等候等候"的。

完全而彻底 "亚伯兰将他妻子撒莱和侄儿罗得,连他们在哈兰所积蓄的财物,所得的人口,都带往迦南地去。"5

亚伯兰举家连人带物迁徙迦南,这是完全彻底的行动。正因如此,他享受了神所赐的"流奶与蜜"的迦南福地的丰富恩典。 在希伯来原文中,迦南含有"顺服"的意思。这告诉我们,只有在信靠中顺服的人,才能达到美好的目标。

无独有偶,《列王纪上》19:19-21中所记载的以利沙也有类似亚伯兰的壮举。以利沙正在田里耕种的时候蒙召了,他立刻回家"杀牛烧器具",不为自己留有退路。我们要效法亚伯兰和以利沙应召的果断态度,不要迟疑,不要惆怅,不要踯躅。

4.应召后的生活(12:6-9

"他在那里又为耶和华筑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8下)

亚伯兰应召到迦南后的生活中心,一是"筑坛",二是"支搭帐棚"。筑坛是向神献祭,向神敬拜,是内室的,灵修的;支搭帐棚是面对世界,面向人群,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亚伯兰的一生都严格地遵循筑坛和支搭帐棚的平衡原则。

5.地名释义:

示剑--含有"早起""劝勉"之意。在约旦河西以法莲山地。

摩利--含有"山上卫城""教师"之意。此地有一棵著名的橡树传留到后世(18:135:4;申11:30;书24:26)。

伯特利--含有"神的殿"之意(28:1935:6)。

--含有"废墟""被守望人保护"之意。这是一个小镇,和伯特利相近,在耶路撒冷以北便雅悯境内。

二、信心历程之二--信心的考验(12:10-20

神既召亚伯兰到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为什么又使那地遭遇饥荒呢?毫无疑义,这是神对亚伯兰信心的试炼。同时,这也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神是掌管宇宙,决策万事的,他可以赐福给迦南地,也可以降饥荒给那地。第二,亚伯兰这样一位满有信心的人,为什么会走属灵的倒退路,离开神的应许之地迦南,到世界的中心埃及去呢?这是人的软弱。一个得胜的人,如果不依靠神的保守,是不可能永远得胜的,最刚强的人也有软弱的时候,亚伯兰也不例外,人毕竟是人。

下面试从四个方面分析本段经文的信息。

1.下埃及的原因

客观方面

"那地遭遇饥荒。因饥荒甚大"10上)。

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这只是懦夫用以自我辩解的藉口。而对于一个强者,这本是一个经受试炼,得生命冠冕的极好机会。

主观方面 人性的软弱是亚伯兰下埃及的主要原因。他没有亲近神,没有分析闹饥荒的原因,就轻率地选择去埃及"暂居"的决定。这个错误的决定显然是亚伯兰远离神的结果,因为从12:10-20中没有看到亚伯兰向神祷告的举动。他不再像初离哈兰乍到迦南时那样,沿途筑坛献祭敬拜神。这可能是亚伯兰安居在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沉醉于顺境中的享受而忽略了清心、警醒的追求之故。

2.在埃及的光景(12:11-19

亚伯兰在埃及的光景是很可怜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雅1:15),他被私欲与罪所辖制,作出了许多不光彩的事来。

惧怕

"将近埃及,就对他妻子撒莱说:'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的妇人……他们就要杀我。'"11-12

此时,亚伯兰的信心软弱到了极点,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顾牺牲妻子的名声与贞操,完全失去了丈夫的尊严与责任。一个对神失去信心的人,必定是惶惶不可终日的,而爱里是没有惧怕的!

隐瞒

"求你说,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13

固然,亚伯兰与撒莱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但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却隐瞒了更重要的夫妻关系,这只能证明他的软弱。

受责备

"法老就召了亚伯兰来,说:'你这向我作的是什么事呢?……带她走吧!"18-19

一个堂堂的"尊贵之父"竟惨遭外邦君王的严厉斥责,实为可怜可悲可恶!但咎由自取,一个失去信心的人,他的名誉、地位、人格、价值也丧失贻尽。

3.下埃及的结果(12:14-1619-20

得不偿失

16节中可知亚伯兰在埃及发了一笔大财,但这笔大财是以妻子的"极其美貌""被带进法老的宫去"作为交易的。圣经宣告--丈夫"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2:24因此,神圣婚姻是不容受半点玷污与践踏的。感谢神,"耶和华因亚伯兰妻子撒莱的缘故,降大灾与法老和他的全家"17,及时制止了撒莱被法老占有,使亚伯兰免受失妻的痛苦。

也许有人要问,亚伯兰隐瞒真相,神不仅不惩罚他,反而降灾于无辜的法老,神是否太偏袒亚伯兰?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神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不让法老犯淫乱之罪;二是为了拯救撒莱,使她清清白白地走出法老的的宫廷;三是为了管教亚伯兰,使他在外国君王面前蒙羞抱愧而痛改前非。"神不偏待人"(罗2:11,神藉着这件事再次彰显了他的圣洁与公义。

自作聪明却作茧自缚

应该承认,亚伯兰在法老面前介绍与撒莱的关系时有一半还是真实的,因为撒莱的确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参20:12)。亚伯兰不敢撒弥天大谎,但也不肯放弃这半真半假的事实。这在人看来似乎是聪明的,但在神眼中看为诡诈。圣经多次提醒我们:"高高低低的要削平,弯弯曲曲的要削直。"聪明的结果是作茧自缚,若不是神的拯救,后果不堪设想。

哦,亲爱的弟兄姐妹,许多时候我们不也在重蹈亚伯兰的覆辙吗?为此我们不是时常吃了许多冤枉亏还在神面前诘问"为什么,为什么"吗?该知道,信心的道路是完全委身于基督,在他恩典中追求圣洁,绝不能有半点掺假的。

狼狈不堪地离开埃及

"于是法老吩咐人将亚伯兰和他妻子,并他所有的都送走了。"20

这绝对不是法老的仁慈,而是法老清楚地看到,他及全家所遭的大灾是因为神要保护亚伯兰。出于对神的恐惧战兢之心,他派人将亚伯兰护送出境。

亚伯兰怀着侥幸的心,不经祷告,擅自下埃及,又怀着恐惧的心在那里偷生,更是带着羞辱的心离开埃及。

这就是一个不信靠神,不寻求神的旨意随己意而行的人的终极!不明白神的旨意的人必定会处处碰壁,四面楚歌的。

4.亚伯兰下埃及的联想

凡事要寻求神的引领

追寻亚伯兰的踪迹不难看到,自吾珥哈兰迦南的历程,亚伯兰每一个脚印都行走在神的旨意中,因此,充满着神的同在,享受了神的祝福。但后来的下埃及,从圣经中找不到他寻求神的引导的记录,这是很不正常的。圣经中多处记载以色列人下埃及的事,其中有的是蒙神带领的(46:1-7;太2:13-15),因而处处受神的保护;但也有的是遭神拦阻的(赛30:1-3715-16)。亚伯兰这次下埃及是没经神的带领的,故落到被驱逐的下场。

"饥荒"临到的时候怎么办?

圣经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饥荒临到时的事。例如:

A.亚伯兰下埃及(12:10-20--失败;

B.拿俄米去摩押(得1:1-5--痛苦。

今天,基督徒也会时常面临许多饥荒--生活的饥荒、感情的饥荒、工作的饥荒等等。面对饥荒怎么办?我们要寻求神的旨意,不要跑得太快,因为神"不喜悦马的力大,不喜爱人的腿快。"(诗147:10"闹饥荒"不是神弃绝了我们,而是要我们在饥荒中更加经历神的同在,这就是神对我们信心的考验。

三、信心历程之三--与罗得分手(13:1-8

1.返回迦南(13:1-4

亚伯兰在埃及地经受了惧怕、说谎和蒙羞之后,于是悟出一个真理:远离神是一切痛苦的渊源。现在他一到迦南就直奔伯特利和艾的地方,他追思初次到达迦南时敬拜侍奉神的生活是何等甘甜,于是"他又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4),恢复与神的灵交。毋庸多说,他此时的与神相交,较之初次的光景,无论是情绪还是生命都大辂椎轮。这可从他以后的经历,特别是他与罗得面对财产分割的考验时的表现中看出来。初次是充满感恩,这次是深感内疚;初次是心灵释放,这次是心负重压;初次是信心中的享受,这次是失去信心的颓落……。但对神的依赖之情却大大地超越了初次。这犹如一个走弯路受尽磨难的孩子重新投入母亲的怀抱时紧紧地攥住母亲的手不放的那种情景。毫无疑问,这对亚伯兰信心的成长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

"都从埃及上南地去"13:1,此处经文中的"",与12:10"下埃及"""成了鲜明的对比。怎样分辨""""呢?犹太人对""""的理解为: 往高处称为"",往低处称为""

向北方去称为"",向南方去称为"";到京都首府称"""",到普通城市称""""(参路10:30-31)。

从地理位置与规模来看,埃及是东南方向,迦南在东北方向,从亚伯兰下埃及上迦南的举动可看到他是真正醒悟了。

"我要向山举目"(诗121:1""代表耶和华。基督徒的生活若是面向神的便是向上,若是背向神的,便是向下。什么时候我们远离神,什么时候便是向下。本文的""""12:1013:1)还可用以解释为信徒灵性的经历:趋向神面的追求是上,背向神面的生活是下。

2.叔侄分手(13:5-7

原因--远神近财

从圣经有关记载来看,亚伯兰与罗得的叔侄关系是很密切的。当年神呼召亚伯兰离开哈兰到远方去的时候,小罗得也是跟着亚伯兰的,他们情同父子。此时缘何分道扬镳?主因是下埃及远离了神,后来尽管亚伯兰悔改了,但圣经没有记载罗得有悔改之意。其次,财富过多也引发了矛盾,"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6。双方的仆人为牲畜争牧场,争水源,争得叔侄分手,争得骨肉离散。

教训--当正视财富

A.当注意与神的关系 什么时候我们亲近神敬畏神,活在神的旨意中,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就充满平安喜乐,反之必愁苦加增。

B.当注意财富的来源 "不贪不义之财"(提前3:8,唯有辛勤劳动,才能享受神所赐的福分。而亚伯兰和罗得的财富的来源不是靠神而得的,故会有不愉快的结局。

C.当正确使用财富 有了财富,当归荣耀于天父,更当"积攒财宝在天上"(太6:20,因为唯有做在主身上的才是美事(参可14:9)。当亚伯兰与罗得的财物多得"使他们不能同居"6下)时,如果他们仗义疏财,赈济穷人不就皆大欢喜了吗?遗憾的是罗得利欲熏心,决意要与养他爱他的叔叔争个输赢。

3.两种选择(13:8-18

面对矛盾,亚伯兰提出分家。"树大分杈,人大分家",正常的分家是成熟的标志,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亚伯兰与罗得的分家是发生在争吵之后,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了。面对分家的两种选择--

亚伯兰的豁达与罗得的自私(8-9) 按常理,亚伯兰完全享有优先选择权,这不仅因为亚伯兰是长辈,更因为亚伯兰对罗得有养育之恩。但亚伯兰不倚老卖老,不居功自傲,而是以博大、仁慈的胸怀,慷慨地将选择权让给罗得。与之相反,罗得"客气当福气""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10上),自私地把最好,最"滋润"的土地要了去。

亚伯兰和罗得的举目、选择与结局(10-18) 一个人的光景怎样,可从他面对选择时的作为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怎样,可从他面对财富时的心态看出。亚伯兰因有神丰盛的生命,所以他所选择、所考虑的不是物质第一;而罗得毫不退让,定睛在眼前的利益上。两种选择,两种结果:

A.罗得的举目、选择与结局

a.举目看见的是--如同"耶和华园子,也象埃及地"10下)一样滋润的约但河全平原。然而他的目光是短浅的,他分辨不出这美好的景象只不过是"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10中)的海市蜃楼。

b.选择与结果--"往东迁移"11)、"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12)但他对居住在这繁华的平原城邑里的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13,却充耳不闻,结果是死里逃生,灾后余生的两个女儿与之乱伦延续孽种(19:30-38)。

B.亚伯兰的举目、选择与结局

a.举目看见的是--目力所及的"一切地"15上),全方位地"向东西南北观看"14下),因着他的顺服神及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的目光,所以神对他及其后裔的祝福是"直到永远"15下)的。

b.选择与结果--"搬了帐棚……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18)。因着他的敬畏神,所以神赐给他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16)。

亚伯兰五次"举目"与罗得"往东迁移"的灵训:

A.亚伯兰的五次举目

a.看地业--"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所看见的一切地"13:14-15

b.看天星--看神的创造(15:5);

c.看神的使者--"举目观看,见有三个人在对面站着"18:2);

d.看摩利亚山--信心之山,耶和华预备之山(22:4);

e.看公羊--预表耶稣基督的被杀的羔羊(22:13,参约1:2936)。

B.罗得往东迁移的灵训

亚伯兰的五次观看,从生命角度讲是一步步地长进了。他从观看地面(地上的享受)到观看天星(思想天上的事),从观看天星到观看神的使者(亲近神),从观看使者到看摩利亚山(奉献),从奉献到看到神的羔羊(拯救),他走的是一条属灵的上进路,而且都发生在眼睛上。而罗得的失败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他从看见全平原到选择全平原,从选择全平原到往东迁移,从往东迁移到住在所多玛的旁边(罪恶的边缘),最后"直到所多玛"12下),结果与罪人同流合污了。

这里让我们看见,生命的长进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递进式的,灵性的下坡路也不是瞬间的事,也是渐变的。

两种选择后的不同生活及结果

A.亚伯兰的生活

a.从伯特利南迁希伯仑的高地(13:3-418) 从圣经记载中可发现亚伯兰的生活有两个特点,就是支搭帐棚和筑坛献祭。在本章3-4节和18节中两次讲到亚伯兰的支搭帐棚和筑坛献祭。但两次的筑坛有着不同的性质。第一次的"筑坛""求告"是指亚伯兰追求恢复起先的爱心,是悔改的表现。第二次的筑坛有着更深的内涵,是亚伯兰生命更新的表现,这是向上的追求,这是攀登的生活。这种生活也是今日新约的教会蒙恩的信徒应有的追求。支搭帐棚是解决生活所需,筑坛献祭是关系到属灵生命的需要。每个基督徒应当摆正两种关系,一个没有筑好坛献好祭的基督徒,他是不可能真正享受平安的帐棚生活的。

b.亚伯兰的两类子孙 一类是以以实玛利为代表的属地的子孙,多如沙尘(17:20);另一类是以以撒为代表的属天的子孙,多如天星(参15:522:17)。也有解经家把亚伯兰的子孙分为三类,除了以上两类外,再加上信仰与人种混杂的基土拉的后裔(参25:1-4;代上1:32)。

B.罗得的生活

a.从伯特利东迁约旦河,心奔所多玛--趋向腐败(13:1114);

b.不亲近神,无敬畏心,导致灵性大受亏损,结果只落得被掳和几乎命丧所多玛的可悲下场(14:13-14上;19:15-17)。

联想

A.当正视选择(参耶21:8;太7:13-14

罗得选择的是贪图富裕、享乐的物质生活为先决条件,结果如何?首先是被掳(14章),幸亏亚伯兰相救才得脱险;最后是两手空空逃出所多玛(19章)。罗得的结局使我们看到:一个不敬畏神的人,即使财富再多也不能给他带来永久的愉悦和安全感,相反,有时成了灾祸之源。亚伯兰选择的是以属灵的丰富,讨神喜悦的生命攀登的应许为先决条件,结果是蒙大恩得大福,成为信心之父。 罗得选择的是死亡的路,亚伯兰选择的是永生的路。

B.精明与高明

罗得是个精明的人,这表现在:

a.他本是个孤儿,却在埃及发迹,圣经中没有记述他的财产从何而来,却清楚地记载他的财产怎样失去,这真是"来得不明不白,去得一干二净"

b.目睹约旦河全平原的天然牧场,在叔叔的谦让面前毫不客气地一口吞下;

c.渐渐挪移帐棚,终于定居繁荣的所多玛,并且坐在城门口作众民讼事的官(19:1)。 亚伯兰是个高明的人。从常人的眼光看,他大大地吃了亏,但他却高明地看到:他的吃亏能平息叔侄的纠纷,能封住外人诽谤的口,能维护神圣名的荣耀,能作和睦的见证,更能得神的喜悦。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高明的人,为主的缘故而吃亏的,主会加倍地予以补偿,且是地上丰富,天上也丰富。

C.不可相争(13:7下)

a.相争会亏损神的名 "和睦同居"(诗133:1)是荣耀的见证,相争相斗必羞辱主的名;"仇恨、争竞"是情欲的果子,行这类事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参加5:20-21)。但不可相争不等于肢体间不可交换意见,眼睁睁地看着人失败。"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13:24肢体间善意的批评,在爱中彼此联络,用爱心说诚实话,这也是神所喜悦的事。

b.相争会出现"对方" 迦南人与比利洗人,这两族人都是要被毁灭的七族之一。稀奇的是,当圣经记载相争的事发生时,先提到了该被毁灭的两族旧人。这不是偶然的,乃是必然的,因为相争的事是从"对方"来的,而相争必是"对方"工作的结果。

c.当在亲情中解决矛盾 "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一4:20)当亲族之间因各种利益得失发生矛盾与冲突时,要忍耐,要有吃得起亏的气度,用爱心平息争端。

四、信心历程之四--争战显真爱(14:1-24

本章经文记载了一件特殊的事件--四王与五王交战。通过这件事,使我们看到了信心伟人亚伯兰超常的爱及处事的原则。这首先表现在亚伯兰勇敢地救他的侄儿罗得,而罗得总是有负于亚伯兰的。其次表现在与所多玛王的关系处理中。亚伯兰班师回朝时,首先迎接他的是携带许多礼物献给他的所多玛王,但亚伯兰连一根线一根鞋带都没有接受。后来当祭司麦基洗德王迎接他时,亚伯兰俯伏在他面前,"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来,给麦基洗德。"14:20

四王与五王交战也是圣经中首次记载的"国际性"的小战争。耐人寻味的是:人类起源于中东(2:8),战争肇始于中东(14:1-24),最后的战争也将终止于中东(参启18:14-24)。

1.旧约圣经中所称的""的三种含意

圣经学者认为,旧约圣经中的""一般包括三种类型--

国家的王

例如暗拉非与基大老玛(14:1),他们虽然开始时只首辅一个城市,但以后便发展为一个国。暗拉非成了示拿的王,基大老玛成为波斯王。

藩王或部落的遒长

例如亚略与提达和基拉耳王(20:1-2),他们拥有一方领土,相聚几个族拥戴为王。这是部落的王,相当于现今的自治区、直辖市。

各城市的首长

例如被四王攻打的五王,各占据几个小城称王(14:28)。

2.四王与五王大会战(14:1-12

四王联盟(1

四王是联盟的,发起人为以拦王基大老玛(5)。四王来自东方的米所波大米下游,他们来自同一地区,且同为闪族的后裔(10:22;参10:11-12)。四王结盟的目的是为了扩张领土,巩固霸权。原来五王是被基大老玛所奴役的,圣经清楚地记载"他们已经事奉基大老玛十二年,到十三年就背叛了。"4

四王名意

A.示拿王暗拉非:"权力者"之意。"示拿""西河及狮吼地"之意,它处在米所波大米南方波斯湾口大河西岸,以后改名为"巴比伦"。暗拉非曾为盟主,享誉很高。相传暗拉非就是法学泰斗汉木拉比。据说,韩文圣经将本节经文中的暗拉非之名译为汉木拉比。

B.以拉撒王亚略:"如狮"之意。"以拉撒""橡树""神是惩罚者"之意,在巴比伦东境。1886年考古学家在巴比伦遗址发掘的经烧铸的古砖墙上发现有此王之名。

C.以拦王基大老玛:"收积禾捆"之意。"以拦""永久""被隐藏青年"之意。此地在波斯湾口大河东岸。五王对他很敬畏,专门服侍他。

D.戈印王提达:"首领""畏惧"之意。"戈印""多民族""异教"之意。此地在巴比伦东北方,有称"吉甲的戈印王"(书12:23)。

五王会合(2-3

这五王都属迦南民族,他们所辖管的五城都在迦南境内死海区域(参10:19-20)。这五城中有四城在这次战争后没几年就被天火烧毁了(参19:24-2529;犹7)。唯比拉城(琐珥)因罗得逃命时跑累了,向天使哀求在此城休息一会,才幸被存留(19:20-22)。

大战原因(4-5

这是一场为争取自由权力而暴发的战争。五王受基大老玛的奴役达十二年之久,到第十三年就联合起来推翻基大老玛的政权,取得近一年的自主权。可好景不长,基大老玛不甘心失去自己的霸权,勾结其他三王镇压了五王的反叛。

战争的概况与结果(5-12

四王攻打五王的路线是沿着阿拉伯沙漠由北边向西北进军,作战地点在西订谷,即盐海(又名亚拉巴海)。盐海意为"焚烧""不毛之地"(参申3:174:49),海水含盐成分高达四分之一,生物不能存活,故又称"死海"。五王选择西订谷与四王交战,是从军事角度考虑的:一是此地无任何遮蔽物,敌军可暴露无遗;二是战线长,四王从遥远的米所波大米打过来已是强弩之末。五王自恃天时地利的优势可以稳操胜券,然而他们忽略了四王的骁勇善战与高昂的士气。四王沿途征服了六个小部落,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一举打败了五王,并掳掠了所多玛和蛾摩拉的一切财物与粮食。当时正住在所多玛的罗得一家及其牲畜、财物同遭此殃(14:11-12)。

3.亚伯兰勇敢救罗得(14:13-16

当亚伯兰得悉罗得被掳掠的消息后,不记前仇,不顾身家性命,率领三百一十八个精兵前往营救。神记念亚伯兰的爱心,使他大获全胜,救回罗得和他全家,夺回全部财产。这件事体现了亚伯兰的四大美德。

勇敢的心

亚伯兰与四王力量悬殊,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出奇制胜地击败强敌。亚伯兰靠着神的同在,存勇敢的心"得大赏赐"(来10:35

宽宏的心

亚伯兰对有负于他的罗得身陷虎口时不咎既往,拼死相救。宽宏的心不仅是先祖的榜样,更是基督身体力行的见证,面对那些把他钉在十字架上,百般凌辱他的人,主基督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祈祷--"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

智慧的心

亚伯兰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贵在"智取"。他的智慧表现在两个方面:

A.挑选三百一十八个精兵

兵不在于众,而在于精,人多目标大,不利于隐蔽;

B.兵分两路夜袭敌营 "夜间"是人最易丧失警惕的时候,但对属神的人来讲却是须格外警醒的时候(参太25:1-13;罗13:11-14)。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1:7),神要藉着教会向万民显现他百般的智慧,没有智慧的教会是不兴旺的教会,不荣耀神的教会。基督徒不仅处世要有智慧,争战也要有智慧。基督徒的人生是争战的人生,因为基督徒的人生始终面临着三大仇敌--罪恶的世界、属灵气的恶魔、亚当遗留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犯罪天性。但如果没有智慧,不仅不能"攻克己身",还会"苦待己身"--什么不吃,什么不穿,什么不用,什么不看等等自我折磨,自我虐待的事就会层出不穷。

和睦的见证

"幔利和以实各并亚乃都是弟兄,曾与亚伯兰联盟。"13下)

亚伯兰营救罗得时,除了三百一十八个精兵外,还有三位邻居随之出战。由此可见亚伯兰的人际关系很好,如果没有平时的睦邻关系,危难时这三弟兄是不会拔刀相助的。

4.亚伯兰和二王(14:17-24

当亚伯兰杀败诸王凯旋而归时,迎接他的是两位截然不同的王,这意味着一场更难取胜的"战役"开始了。

麦基洗德王的祝福

麦基洗德王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来7:1;他是"仁义王"(来7:2);他是基督的预表--"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来7:3。基督是按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为大祭司的(来5:107:1-36101117)。 亚伯兰班师返朝之时,"麦基洗德带着饼和酒出来迎接"14:18,为亚伯兰摆设"庆功宴",并以祭司的身份为之祝福。从麦基洗德的祝福中可以看出,亚伯兰以弱胜强的主因是有神的同在,"神把敌人交在你手里"14:20。因此,当称颂的是伟大奇妙的神。亚伯兰领受了麦基洗德的祝福后,甘心乐意地将战利品的"十分之一"献给他(14:20,以示把荣耀、战功归于神,而非自己。这是亚伯兰又一次的得胜--胜过名誉。

所多玛王的"施舍"

当亚伯兰夺回被四王掳掠的一切人口和财物(包括所多玛王、蛾摩拉王和罗得的),胜利归来之时,所多玛王--这位四王手下的逃亡者(14:10),以施主的口吻对亚伯兰说:"财物你自己拿去吧!"14:21下)这表面的慷慨大方其实掩饰了他内心的不安,他唯恐亚伯兰会把更宝贵的人口占为己有(14:21中)。但视人格与尊严高于财富的亚伯兰拒不接受他的一线一带,并尖锐地指出所多玛王赠物的意图是为了炫耀自己(14:23下)。 "美名胜过大财;恩宠强如金银。"(箴22:1这是亚伯兰再一次的得胜--胜过金钱。

5.灵训

罗得被掳说明了什么

毫无疑问,罗得的被掳是神管教罗得发出的信号--藉着肉身的被掳预示灵性被掳的危机。因为罗得迷恋世界,从道德上与世人同化进而陷入信仰上与世人同化。但罗得对神的警告无动于衷,经历过神藉亚伯兰对他的拯救后,仍然我行我素,继续"正坐"所多玛城门口(19:1),结果遭受了更深的灾难。

罗得的被掳对基督徒是个很好的警戒:只顾帐棚不顾祭坛的生活将失去神的保守,是不会有真平安的。

亚伯兰勇敢救罗得,是凭血气还是凭神的旨意?

从本章20节经文中可以看出,亚伯兰救罗得决不是凭血气,乃是遵行神的旨意。虽然在整个拯救的过程中,看不到亚伯兰寻求神的旨意的具体行动,但从前面两章的经文中可知,亚伯兰对"下埃及"的那段经历深恶痛绝,他的生活中心从来没有离开过神(13:418)。因此,亚伯兰当时的行动,完全是与神同行的一个见证,否则,区区三百一十八人怎能敌得过强大的四王军队?亚伯兰不仅是个敬畏神的人,而且是个天才的军事家,这可从他率兵攻打四王的全过程中得到证实。

亚伯兰为什么拒绝所多玛王的礼物?

从本章17-24节经文中,可以看到亚伯兰面对两位动机不同的王的"礼遇"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他恭敬地接受了撒冷王麦基洗德献给他的"饼和酒"及祝福,因为"至高神的祭司"的食物和祝福是代表神的赏赐的。亚伯兰却断然拒绝所多玛王的厚礼,因为接受他的馈赠是以丧失尊严作为前提的。亚伯兰没有忘记前车之鉴--得埃及王"嗟来之食"所蒙受的屈辱与痛苦。

多王与独神

弹丸之地,九王肆虐,王多必争,危及百姓。 万王之王,独一真神,基督为王,天下无恙。

五、信心历程之五--神与亚伯兰立约(15:1-17:27

1.异象中立约(15:1-21

本章经文被新约圣经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一章,原因有两个--一是宣称亚伯兰是因信称义的(15:6)。保罗在《罗马书》第4章中特别强调,人享受福音的唯一途径是因信称义,而不是靠着行为。二是清楚地记载了神与人所立的最基本的约是以恩典为本,而不是以律法为本(参加3:17-22)。正是为了实现这个应许,神带领他的百姓出埃及(出2:24),并差遣他的独生子来到世上(约3:16)。

对照前面的经文可以看到,神这次与亚伯兰立约是坚定曾经有过的应许(12:2-3)。此处经文中,神还预先告诉亚伯兰,他的子孙将过着长达四百年的寄居和奴役的生活(15:13)。

对照12-14章的经文还可看出,本章是亚伯兰"心意"的转移。前时亚伯兰作为一个住帐棚的游牧者来说,特别挂虑的是如何防御敌人的袭击,建立家园问题。现时他最关心的是"继承人"问题。亚伯兰所信的神是应当称颂的!他不仅除去威胁亚伯兰安全的祸患,使他享受到有家园的罗得所享受不到的平安,而且,还与亚伯兰订立圣约,应许他的子孙"无法数算"(参15:5。 本章将以"立约"为中心展开讨论。

立约的方法(15:1

"在异象中"立约。"立约"暗示神要作亚伯兰的盾牌,并要给他新的应许(15:1)。请注意,"在异象中"不能理解成"在睡梦中"。希伯来原文中,"异象"含有"默示""显现"等意(参太17:9;徒26:19;启9:17)。今日神向儿女们显现或默示的基本方法就是圣经(诗119:105130)。《提摩太后书》3:15-17清楚地告诉我们:"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立约的内容(15:1-5

这个""是与亚伯兰的"心事"有关的。但亚伯兰的心事仅限于本家室的传宗接代,而神赐福的中心则是亚伯兰属灵子孙的延伸。神向亚伯兰说:"你向天观看,数算众星,能数得过来吗?"15:5中)这天上的"众星"就是属灵的子孙,一切有信心,有真信仰的人都是亚伯兰的子孙。神启示亚伯兰的后裔可分为三类。

A.天上的星--属天的光明之子(15:522:17;申1:10

指有真信仰,真生命经历,真敬畏神的儿女说的。我们如果真蒙恩得救,就有属灵的生命,虽生在地上,但归属在天上,且享受神的每天同在。

B.海边的沙--属地的世俗之子(22:17

以实玛利是亚伯兰的儿子,撒玛利亚人也是亚伯兰的子孙,犹太人都是亚伯兰的子孙,但他们有儿子的名义,却没有儿子的生命,这等人与世俗同化,是完全没有属神的见证的一等人。

C.地上的尘沙(13:16

尘沙混杂、涣散,含有微小、不受重视之意。是指逆神犯罪的选民,也可指世俗化的悖逆的信徒。这等人既丢失了属天的福分,又不受世人的尊重,更没有内心的平安(参赛57:21)。

立约的基础(15:7

这个""的根基是建立在神的名字"耶和华"上面的,意即"永恒不变"(出3:14-15)。

现代社会有各式各样的"",却时常发生毁约及由此而发生的没完没了的法律上的诉讼。如果没有神的保守,建立在人的关系上的约是不可靠的。

立约的准备(15:8-12

神要亚伯兰摆好祭牲准备立约,这种仪式是旧约时代订立"最严肃的约"时举行的,也称"切约",这种行动是象征新约基督的代死。 "每样劈开分成两半,一半对着一半的摆列,只有鸟没有劈开。"15:10

这里的"两半"是代表立约的双方。"一半对着一半",为的是让立约者从中经过(15:1721:27;耶34:18-19)。"鸟没有劈开",表明完全的奉献,以色列人后来都守此规则(利1:17)。"有鸷鸟下来"15:11,表明空中的邪灵、恶者、魔鬼来扰害信徒的敬虔和奉献(太13:419;雅4:7)。我们应该效法亚伯兰把鸷鸟赶走,即奉主名把魔鬼赶跑。

下面简介"切约"的立约过程:

A.先将用来立约(切约)的牲畜从首至尾切成两半;

B.将两半分开放在地上,中间洒上牲畜的血;

C.立约的双方面对面站在血上,两边则为牲畜的两半;

D.互相以生命作抵押,誓不反悔,又以生命互相委身;

E.互相将所有财物作抵押,反悔者财物全归对方;

F.互相交换腰带及佩剑;

G.念出亲属名字,万一其中一方先死亡,另一方则要负起照顾其亲属的责任;

H.誓言爱对方到底,永不反悔;

I.双方呈"8"字状走过两块肉;

J.双方各用刀割手腕,互相握着出血之手,使血混在一起立约;

K.改名,各自将对方名字加于自己名字中;

L.各自将烧着的炭擦于曾割过之手上,作为永远记号,人人皆知;

M.双方一起将一棵树栽于那立约的血(牲畜的血及人的血)上,作为记念。但神与亚伯兰在本章12-21节中所立的血约很特别:

A.肉是劈开两半,预备立约的;

B.立约时,"亚伯兰沉沉地睡了",神主动向他启示约的内容;

C.亚伯兰没有作委身及其他任何承诺,一切承诺皆由神作出。可见这"血约"是神单方主动立的,他愿意承担一切约的内容,无论亚伯兰反应如何,神都会成就他的约。

立约的信息(15:13-16

从这四节经文中可知,神在又一个异象中启示亚伯兰的信息包括五个方面:

A.亚伯兰的后裔将要在异地居住四百年;

B.要受那地的人奴役苦待;

C.到了第四代必回归迦南;

D.神要惩罚苦待以色列人的那国;

E.亚伯兰要享大寿,平安去世。

"那地的人要苦待他们四百年"13下)

这里提到的以色列人将受苦待四百年,和《出埃及记》12:40中的"四百三十年"数字不符,当作何解释?解经家一般有以下几种解释--

A.《创世记》中提到的"四百年"是大概数,而《出埃及记》中记载的是准确数。

B.《创世记》中所说的四百年,是从21章以实玛利嘲笑以撒之时算到《出埃及记》12章以色列子民脱离埃及暴政之时,这是亚伯兰的子孙受外帮人逼迫的时期。而《出埃及记》12:40和《加拉太书》3:17所说的四百三十年,是从《创世记》12章神呼召亚伯兰之时,算到《出埃及记》20章神藉摩西颁赐律法之时,神把这段时间看为以色列人住在埃及的时期(出12:40-41)。

C.认为圣经的记载没有模糊的"大概数""四百年"是指亚伯兰的子孙在埃及受外邦人迫害、讥笑、打击的时期。是从以撒出生以后,夏甲所生的儿子以实玛利讥笑他时开始计算,直到出埃及的这段时间,因为夏甲是外邦人,以实玛利也是外邦人。"四百三十年"是指亚伯兰及其子孙在埃及居住的实际时间。因为亚伯兰的子孙刚进入埃及的头三十年没有受迫害,故不计在内。

立约的程序

"日落天黑,不料有冒烟的炉,并烧着的火把,从那些肉块中经过。"15:17

这里提及的程序都具有象征的意义,表明神在人中间显现,为要与人订立盟约。在这里,"冒烟的火"代表神的公义。神是独自经过两半的动物中间,而不是同亚伯兰一起过去,象征他在所立的约中负起全部的责任。同时也表明,虽然以色列人要受四百年的苦,但在这期间,神会在他的选民中间与他们同在。也有解经家认为,这"烟与火"很像《出埃及记》中的"云柱""火柱"

应许的界限(15:18-21

这里提及的地域是由埃及河一直伸展到伯拉大河(即幼发拉底河),包括19-21节所列出的民族,他们都是迦南人的分支,或是在迦南人中间居住的民族。这应许的初步实现是在大卫作王的时代,不过那仅是隶属于大卫的帝国而已,并未真正成为以色列人的家园。应许完全的实现要等到千禧年基督做王之时,那时土地全部都属于神。

信心的反应

"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15:6

这节经文中神宣布只有因信才能蒙救赎的原则。这个伟大的宣告,使徒保罗引用过两次(罗4:3;加3:6),雅各引用过一次(雅2:23)。这个宣告表明:信心不是最大的美德,乃是预备自己以接受神的应许。

这节圣经也联系着新约圣经,基督教的教义是因信而白白地称义。基督徒蒙恩典享受神的祝福,绝对不是靠行为,而是靠信心。当然,他们会因信而改变行为的,但绝不是因好行为而讨神的喜欢。这对律法主义是个很大的批评纠正,犹太人不接受耶稣基督为弥赛亚,他们希图靠律法得救。他们认为亚伯兰之所以能称义是由于他行了割礼。然而在15章中还没有提到割礼,首次提到割礼的是在17章。由此可见,亚伯兰信神的应许在先,行割礼在后,而神称亚伯兰为义在第15章,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次序。因此,强调靠安息日得救,靠行为得救的都不是圣经真理。

2.亚伯兰灵性道路上的第二次"下埃及"16:1-16

12章经文中可知,亚伯兰第一次"下埃及"是因为用人为的办法解决生活上的饥荒,这实际上是暴露了他心灵上的"饥荒"。从本章经文中,我们可看到亚伯兰为了传宗接代的问题再次在信心的道路上走倒退路。诚然,撒莱用她的使女替代她完成生儿育女的责任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风俗。但对一个蒙神拣选,满有信心经历的亚伯兰来说,无疑是对神的美好应许(15:2-6)的怀疑,对神所定规的"一夫一妻制"的玷污(参2:24;太19:5中的"二人成为一体"的经文)。可以说,亚伯兰这次采纳撒莱的错误建议,是他灵程道路上的"第二次下埃及"。亚伯兰的这次失败,既暴露了他人性的软弱,也提醒今天的基督徒当追求"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21

错误的行动(16:1-3

亚伯兰的这个错误行动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的--

A.随从风俗,听从妻言

据史料记载,当时亚伯兰所在地有这样的风俗:妻子的责任是为丈夫生养孩子,如果妻子不能生育,就要藉着她的使女来完成这个责任。亚伯兰和撒莱等待了整整十年,见神的应许还未兑现,就不安、烦躁、怀疑起来。亚伯兰经不起妻子撒莱的劝说,就糊里糊涂地与使女夏甲同房了,这是他们不明白"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13,结果是前功尽弃,后患无穷。

B.不求问神

从本章1-3节中,可看到亚伯兰对于迟迟未得子的事没有求问过神,而对妻子的话却不辨是非,言听计从,这是"高举人的谋略过于神的旨意"的缘故。

C.信心的软弱

《希伯来书》314节说:"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份了。"亚伯兰的信心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故失去了神的保守。

严重的后果(16:4-6

亚伯兰因听信妻子的话而没有顺从神的旨意,导致了一连串的痛苦--

A.使女逞骄,主母卑小 夏甲本是撒莱的使女,因着撒莱的举荐得以与亚伯兰同房。她本应知恩图报,可她因自己怀有主人的胎儿就恃宠撒骄,"小看主母"4),颠倒主仆关系。

B.主母忌恨,家庭纷争 撒莱聪明反被聪明误,贵子未得,先把气惹。不禁妒火中烧,在亚伯兰面前鸣冤喊屈,苦苦虐待有孕之妇,失去了主母的尊贵身分。

C.主人作难,糊涂而断 身为一家之主的亚伯兰陷在家庭漩涡中,从始至终都是没有原则,没有责任心的。他听从妻子之计纳妾是错;见使女反仆为主不加制止也是错;鼓励妻子苦待为他身怀六甲的使女,导致她逃往旷野更是错上加错。

D.庶子逞强,生发隐患 夏甲生的以实玛利是现今阿拉伯人的始祖,以撒是以色列人的始祖,这两个民族世代为仇。今日中东地区战争频繁,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这正应验了圣经上的话--"他为人必象野驴。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12

耶和华的使者迎见夏甲(16:7-12

当夏甲不堪忍受撒莱的苦待而逃往书珥(位于巴勒斯坦的西南部)的路上的时候,"耶和华的使者"迎见她,向她提出两个问题与一个要求,并赐予一个应许。

A. 两个问题--

"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8

当夏甲孤身一人逃往无边无际的旷野,前路渺茫,生死未卜之时,耶和华的使者出现在她面前,向她提出这两个涉及人的"起源""归宿"的严肃问题。这是对她的责备,也是对她的引导。夏甲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实在是她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不明白自己的真实身份。

B.一个要求--

"你回到你主母那里,服在她手下。"9

夏甲本是使女,只因怀了主人的胎就得意忘形,作出有失身份的事来。神的使者要她回到"主母那里",是给她悔改的机会。夏甲只有顺从神的旨意,规规矩矩地"服在主母手下",才能从"苦待"中释放出来。

C.一个许诺--

"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10),"你如今怀孕要生一个儿子"11)。

这个许诺表明神是慈爱的神,是奇妙的神,神不仅看顾以色列选民,也看顾外邦的罪人。人在走投无路,忧伤痛苦时,只要肯悔改归向神,神还是要看顾他的。 "耶和华的使者"是谁?解经家一般都认为,他是旧约中的耶稣,也就是主基督道成肉身以前的神性的显现(参18:1-219:1;民22:22;士2:1-4;亚12:8)。

夏甲的回应(16:13-16

夏甲在绝望中得到"耶和华的使者"的安慰和应许,不禁感激涕零,立刻称颂耶和华为"看顾人的神"13)。她为旷野中的水泉起名为"庇耳拉海莱"(意思为"永生主看顾我的井"),既表明她对神的救恩的永远铭记,也表明她今后的生命离不开神就像离不开水一样。夏甲的回应不仅蒙神的悦纳,而且得到了亚伯兰的谅解,否则亚伯兰是不可能给她的儿子起名为以实玛利的(以实玛利就是"神听见"的意思)。

对照夏甲的回应我们有何感想?我们对于神的寻找是否立刻回应?耶稣基督曾说过:"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太11:17这是对当时法利赛人无动于衷的抨击。难道我们中间没有这样的人吗?我们面对神的寻找立刻回应了吗?我们常常感恩吗?得到启迪吗?许多人带着重担来到教堂,还是带着重担回去,这不是耶和华施恩的手臂缩短了,而是我们属灵的生命麻木了,对神的回应迟钝了。

人名地名释义

A.夏甲--"寄居者""流浪"之意。圣经学者一般认为她是在亚伯兰夫妇下埃及时所收养的(参12:1016)。

B.书珥--"壁垒"之意。是迦南通往埃及的必经之路。

C.以实玛利--"神听见"之意。他一生活了一百三十七岁(25:17),生了十二个儿子,为今阿拉伯人的始祖。

D.庇耳拉海莱--"永生主看顾我的井"之意。"庇耳":井的意思;"拉海莱""永生主看顾我"之意。

3.神再次坚定与亚伯兰所立的约(17:1-27

16:1617:1的经文中可知,亚伯兰用情欲生了以实玛利后,过了整整十三年,神才再次向他显现。这期间,"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3:1下),是亚伯兰信心历程的"黑暗"时期。这对于一直与神有亲密交通的亚伯兰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不再轻举妄动,而是彻底悔改,忍耐忍耐再忍耐,等待等待再等待,终于耶和华神再次向他显现了。

本章与15章所记载的为立约的两个阶段。这两章经文使我们看到信心成就的两个方面:

15章强调接受恩典,神没有要求亚伯兰做任何事,只要他相信(15:6),17章强调要见证神的恩典,要做完全人;15章强调神的恩典是凭信心成全的,17章强调信心必须以完全交托,完全摆上来印证;15章的信是讲亚伯兰个人的经历,"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15:617章讲亚伯兰因""而恩泽整个家族乃至整个以色列民族。这就是信心的演变,没有生命的信心是不完全的信心。

因此,本章的立约较之15章有着更深更广的含义:

--因为信心必须以完全摆上来表明(17:1);

广--因为整个家族都要受印记,一个也不能遗漏,并且要传于世世代代(17:10-13)。

神重申其应许(17:1-8

A.神的自我启示--"我是全能的神"1上)

"全能的神",希伯来原文含有"有能有力的神"之意,显示神的威严与主权。这是圣经中第一次使用这个称号,目的是为要激发亚伯兰的信心和敬畏的心(18:14;太19:26;弗3:20)。

B.神启示后的要求--"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1下)

在这里,"完全人"至少要具有:信心、爱心、诚实、圣洁等全德(参西3:12-14)。

C.神重申伟大的应许(247-8

这伟大的应许是:亚伯兰的后裔极其繁多,他要真正成为"多国的父",甚至君王也要从他而出,他所住的迦南地要赐给他和他的后裔"永远为业"。这次的约不仅仅是重申前约,而且有着更深层的意义,神特别强调这是"永远的约"(比较12:1-315:1-517:7)。

D.神为亚伯兰改名(5

神在重申这伟大的应许的同时,还将亚伯兰的名字改为"亚伯拉罕",意为"多国的父"。神为何给亚伯兰更名,这固然与神应许中祝福范围的大小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强调:若要享受神的应许,必须有配得神应许的行为。亚伯兰的名意是"尊贵的父",可是他却两次下埃及,做了不尊贵的事。神在即将兑现他的应许之时赐亚伯兰新名,意在敦促亚伯兰成为新人。

E.亚伯兰的受感

"亚伯兰俯伏在地"3,这既表明亚伯兰对神的敬畏之情,也表明亚伯兰的悔改之意和绝对顺服,完全献上之心。

一个新记号--神定"割礼"的制度(17:9-14

A"割礼"的意义

"割礼"是神与亚伯拉罕立约的记号(11)。它的形式是男孩在出生后第八天,割去其阳皮。"割礼"既表示分别为圣,又表示忠于与神所立的约。当然,"割礼"是外面的,重要的是里面的。摩西曾说过,神要他的百姓"心里的污秽除掉,好叫你尽心、尽性爱耶和华你的神"(申30:6)。使徒保罗也特别指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罗2:29 "割礼"只适用于旧约时代,新约时代已被"洗礼"所替代,"洗礼"表示信徒"与基督联合"(参罗6:5)。亚伯拉罕的男丁要受割礼,这是命定的,新约时代所有在神的恩典中有分的人都要接受洗礼,这是执行主耶稣"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的命令。

B.割礼的约

a.是世代的永约(19

这个约是为旧约中的以色列选民而定的,强调神的应许直到永远,人遵守神的约也直到永远。遗憾的是,我们时常记住了神的应许,却忘了神对我们的要求,忘了"享受""责任"是连在一起的道理。

b.是一切男丁共守的约(101214

旧约时期,女人无须割礼。但在新约时期,洗礼不受性别限制,洗礼归入基督的不分犹太人与外邦人,不分主人与仆人,不分男人与女人(参加3:27-28)。

c.是有凭证的约(11节,参罗4:11);

d.是带血的约(11节,参出4:24-26;太26:28);

e.是无可反悔的约(13)。

割礼中的灵训

A.人必须把生来的不洁净除掉,尤其是在婚姻大事上更当洁净;

B.人类的本性不能生发出神所应许的后裔,因为人都带有原罪。割礼表示人一出生就与罪隔绝,这是神的旨意,神的命令。以色列人中间,凡肉体上不肯受割礼的,都应当被剪除(14)。

C.人必须信靠神和神的应许,不要依靠本身的力量。人固然可以修炼,做些好事,但是如果不在神的恩典中攻克己身,而靠"苦待己身"是不会在本质上变善的。

神特别的应许--亚伯拉罕要生一个儿子(17:15-22

这几节经文中,神非常具体地应许亚伯拉罕要生儿子以撒。这使我们看到--

A.夫妇名字的更新(4-515-16

本章前面几节经文提到神为亚伯兰更名,这里,神又将撒莱的名字改为"撒拉"。撒莱的意思为"公主""撒拉"的意思为"王后"。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神要求的是全家蒙恩,同心侍奉,因为神的祝福是全家性的。121-3节中神的祝福包括撒莱,15章和17章中神的应许也包括撒莱,连改名这件事也不例外。

B.复杂心情的反应(17-18

亚伯拉罕是尊神为大的,当他面对神的应许--"我必赐福给她,也要使你从她得一个儿子"16时,惊讶万分,虽然他以十分敬虔的态度接受神的应许--"俯伏在地喜笑"17上),但心里还是充满疑惑--"心里说:'一百岁的人还能得孩子吗?'"17中)

这种复杂的心情是每个属灵追求者都会遇见的,因为人总是以有限的思维去思考事物的发展规律,却测不透神的奇妙的超自然的大能。

C"笑脸相助"的果子(19-22

神不但应许亚伯拉罕要从撒拉生一个儿子,还具体地嘱咐要给这个孩子起名为"以撒""以撒"意为"喜笑者""感恩者""快乐者"。可见神是人生命的源泉,快乐的源泉,幸福的源泉。

神不但以笑脸帮助亚伯拉罕,而且也怜悯以实玛利,应允他生养众多,成为大国。以实玛利是阿拉伯人的始祖,这说明神是没有种族偏见的,他愿意赐福给全人类。

亚伯拉罕的顺服(17:23-27

这段经文里,两次提到"正当那日……"2326),从中可见九十九岁的亚伯拉罕是立刻顺服神的旨意的,他忙忙碌碌地为自己和十三岁的儿子以实玛利及家里所有的男子行割礼的情景是非常感人的。

六、信心历程之六--亚伯拉罕面对神审判所多玛与蛾摩拉(18:1-20:18

亚伯拉罕更改了名字,又行了割礼,立志与世界、偶像及罪恶划清界线,这是他信心历程的又一新的起点。就在这时,三位天使带来了两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明年的这个时候,他将要成为人父;所多玛和蛾摩拉罪恶深重,将受到神的审判。亚伯拉罕对神的启示有何反应?

1.亚伯拉罕与神的使者(18:1-33

本章经文中有"三位使者"向亚伯拉罕显现,比其他章节中多了两位(参12:1-46-913:14-1715:1-2117:1-27),可见这段经文中所记载的内容事关重大。这章经文主要记载两件大事:一是神向亚伯拉罕夫妇重申明年必将生子(9-15),此事涉及到基督将出自亚伯拉罕的后裔而道成肉身成为人类救主的预言(参18:18);二是神巡察所多玛和蛾摩拉诸城的罪恶的情形(18:20-21,参犹7)。

至于"三位天使"究竟是谁?我们从18:17202619:24等经文中可知,这三位天使中有一位是"耶和华",也就是新约的耶稣,其他两位是一般的天使(18:2219:1)。这也是旧约时代神以人的样式向人显现的一个实例。《约翰福音》118节说:"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有解经家认为,旧约时代神的出现也是耶稣基督的出现。本章经文一开头就让我们看到亚伯拉罕与神的使者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神的忠仆的模式(18:1-8

我们从亚伯拉罕接待神的使者这件事上所表现出的态度,可将神的忠心仆人的模式归纳为几个方面--

A.抓住机会,乐意侍奉神 "从帐棚门口跑去迎接他们"2中)。

一个""字,形象地刻划了亚伯拉罕不失时机地侍奉神的态度。神的出现不是长驻不逝,而是转瞬即退的。神选择了一个闷热的天气向亚伯拉罕显现,就是要试验他的忠诚程度。正在帐棚口憩息的亚伯拉罕一见到神就飞快地跑过去侍奉,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马太福音》26章记载伯大尼的马利亚"趁着耶稣坐席的时候",打破玉瓶用"极贵的香膏"膏主耶稣的头,博得主的高度赞扬。新约圣经中膏主的还有其他两例。一是《约翰福音》19章中的尼哥底母,"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来膏主耶稣的尸身;二是《路加福音》24章中记载的几个妇女,在"天黑的时候"拿着香料到坟墓去膏耶稣的身体,可是耶稣基督已经复活了,坟墓已经空了。同样是膏主,同样是爱主,却有不同的结果,问题在于有无抓住机会。

B.知道侍奉神是蒙恩的机会(3-4上)

"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容我拿点水来,你们洗洗脚"3-4)。

亚伯拉罕把侍奉神看成是蒙恩的机会。无独有偶,施洗约翰为救主耶稣作见证时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指耶稣),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约1:27。神要人侍奉他,不是出于自私和专制,而是为了让人分享他的恩典。所以,侍奉主不是吃苦、吃亏、受屈的事,而是蒙恩的机会。

C.谦卑恭敬的侍奉(2-4

亚伯拉罕见到三位天使时,不但"俯伏在地",而且称自己是"仆人",还预备水为他们"洗脚"。亚伯拉罕本是个"金、银、牲畜极多"13:2),奴仆成群的富有牧主,除了"大马色人以利以谢"15:2下)之外,还拥有别的许多"用银子从外人买的"17:27中)奴隶。但为了侍奉神,他甘愿从"尊贵的父"降格为奴仆,亲手干起本该由下人做的琐碎的事情。

耶稣基督的谦卑与仁爱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为了寻找拯救失丧的人,他不仅从"至尊之处"降卑到马槽,受难前夜还亲手为门徒洗脚,也为卖他的仇敌洗脚。从主基督和亚伯拉罕身上我们悟到:越是卑微的事越能彰显神的荣耀!

D.牺牲上好的侍奉(7-8

亚伯拉罕预备了"三细亚细面"调和作成的""6)、"又嫩又好的牛犊"7"奶油和奶"8上)款待神的使者,自己却滴水未沾,"站在旁边"8下)侍候。这是无私的奉献,完全的奉献,牺牲上好的奉献!侍奉是蒙恩者当尽的本份,同时也是要作出牺牲的。这个牺牲包括光阴、财物、劳力,甚至生命。但这是完全值得的,因为"若有人爱神,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林前8:3);"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这话是真的。"(林后9:6

论撒拉在明年按时生子(18:9-15

A.重申神的应许(9-10

"到明年这时候……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10),本节经文是重申17:21的应许。神为什么要重申他的应许?一方面是强调神做事的负责性;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当时的亚伯拉罕和撒拉的心"信得太迟钝了"(路24:25),他们对神的应许有疑惑,故再次提醒他们;同时也是强调这位从应许而生的以撒在神的永远计划中的重要地位,故有圣经学者把以撒预表为新约的耶稣基督。

B.两种不同的笑(12-13

面对神的应许,亚伯拉罕和撒拉都生发出"",但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笑。亚伯拉罕的"喜笑"是复杂的笑,既有感恩的心理,又有疑惑的成分(参17:17)。而撒拉的"暗笑"则完全是对神的应许的一种嘲笑,故受到神的责备。

撒拉为什么敢嘲笑神的应许?或许是亚伯拉罕尚未将神的应许(17:1619)告诉她,使她对这突如其来的喜讯感到莫名其妙;或许是她纯粹从生理的角度来判断事情的可能性(18:1112下)。

C.伟大的金言(14节,对照11节)

因着撒拉的怀疑,神赐下了圣经中最伟大的金言--"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14)这金言在后来的经文中常被引用。在《耶利米书》中成了探讨神的"无所不能"的一段开场白(耶32:17-27);《撒迦利亚书》8:6(希伯来文)也再度引用此金言。

这金言是在亚伯拉罕和撒拉信心软弱时点明的,从中可看出神的无限体恤不住的爱。这金言已成了历史上蒙恩的人,蒙爱的教会的金科玉律和生命经历。世上只所以有难成的事,一是我们依靠神不够,二是神成全的时候还未到。如果我们绝对依靠神,就没有难成的事。

论天使巡察所多玛蛾摩拉(18:16-21

A.神的关注(20-21

神密切关注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人的心思意念(参诗139:23-24)。神亲自巡察所多玛蛾摩拉,这表明神做事的绝对负责,实行审判的公平和公义。

B.神的启示(16-17

纵观历史,神凡执行重大的审判,是从不搞突然袭击的,而总是预先将"又大又难的事"(耶33:3下)启示给他忠心的仆人的。温习521节至7章的经文,我们知道早在挪亚时代,神在降下洪水之前九百六十九年,就已启示以诺给他的儿子起名为玛土撒拉(名意为"他死了洪水就来了")。而在玛土撒拉去世前的一百二十年又启示挪亚造方舟,将洪水的信息又传播了一个多世纪。此外,41:28-31的经文记载,神曾启示约瑟埃及将有七年的大饥荒;从《路加福音》21:20-24中我们还知道神也曾将耶路撒冷大灾难的结局启示给使徒……可是,有谁明白神的良苦用心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埋怨神审判的威严呢?

"耶和华说:'我所要作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17

神为什么要将如此重大的事预先告诉亚伯拉罕呢?解经家一般认为有三重意义:

a.这与神拯救亚伯拉罕的侄儿罗得有关(参13-14章),因为罗得住在所多玛;

b.因亚伯拉罕是个义人(15:6;雅2:23);

c.因亚伯拉罕是神的朋友(代下20:7;赛41:8;约15:15)。

C.神的朋友 从圣经中可知,基督教会的独特之处,就是信徒可以与神成为朋友。在本段经文中,我们看到神与亚伯拉罕为友的奇妙关系。那么成为神的朋友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a.神的朋友要能看见神的计划(120-21

主耶稣对门徒说:"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约15:15

知不知道神所要作的事,是衡量我们与神的关系如何的标准,神把审判所多玛的重大计划向亚伯拉罕陈明了,说明亚伯拉罕与神的关系非同一般。

b.神的朋友必得神的眷顾

"我眷顾他……"19上)"眷顾"在原文中含有"认识""照管"的意思。如果是神的朋友,神不仅会眷顾他,还会用恩典、能力托住他,即使在危难之时,也会使他安然无恙的,旧约时的但以理与他的三个朋友,因着神的同在而平安地度过烈火窑和狮子坑的难关就是很好的例证。

c.神的朋友必要像神

神对他的朋友要求很严--"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19中)。主耶稣也告诫门徒说:"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路24:48

亚伯拉罕的态度(18:22-33

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亚伯拉罕对神、对己、对人的三种不同态度。

A.对神的态度

两位天使离开了,但亚伯拉罕"仍旧站在耶和华面前。"22

这是一种单独与神交通的生活。神之所以做事不瞒着亚伯拉罕,就是因为亚伯拉罕有这种执著的"晤对"的追求。一个人属灵生命的成熟老练是和他与神"晤对"的时间长短成正比的。

B.对己的态度

亚伯拉罕称自己是"灰尘"27),这不等于他真的一文不值,而是他发现了神人之间的天壤之别。一个人越是面对神,越是会认识神的无限、永恒和伟大,越是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和无能。

使徒保罗也是如此,随着他对神的认识加深,对自己对世界看得也更透彻。他对自己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a"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称为使徒"(林前15:9);

b"我本来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弗3:8);

c"……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提前1:15-16上)。

愿我们都能这样认识自己!

C.对人的态度(24-33

这段经文中记载亚伯拉罕连续六次向神祈求的动人故事。亚伯拉罕不只是为自己的侄儿罗得代求,也为所多玛全城的人不被剿灭而向神讨价还价地祈求。他的爱心感动了神,答应他"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32下)

亚伯拉罕满以为所多玛城会得救了,因为这已是极限的数字了。然而,他的心实在是太善良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城市竟会连一个真正的义人也没有。神让罗得夫妇与他们的两个女儿逃命,并不是他们够得上义人的标准,而完全是神的慈爱与怜悯。

2.神施行审判(19:1-38

这一章记载神对于道德堕落的"迦南文明"所施行的审判。同时更是向所有像所多玛人一样生活的人提出严厉的警告:难以使罗得离开所多玛,也难以使所多玛离开罪恶。罗得及其家人迷恋所多玛城的享受,故也沾染了所多玛人的罪恶,全城陷入罪恶的深渊,神除了对所多玛城施行公义的审判外别无选择。本章经文中有两组鲜明的对比。

一是罗得与亚伯拉罕的对比--

罗得:只有短暂的眼光,没有高瞻远瞩的异象。

彼得曾说过:"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前2:11但罗得没有这个远象,贪得无厌地拼命抓啊抓,抓住芝麻丢了西瓜,抓住短暂的弃了永恒的;看不到人生的短暂,看不到人所拥有的一切只不过是代替神管理管理而已,落了个可悲而又可怜的结果。亚伯拉罕:站在代祷的地方,过着有见证的"帐棚"生活。

使徒保罗曾说过:"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后5:1

亚伯拉罕深知帐棚生活的意义,身居希伯伦高地,一边搭帐棚,一边筑祭坛,所以他的生活平安而充实。

二是所多玛城与希伯仑高地的对比--

所多玛:有世界的丰富,却无安全感,更充满腐败(13:1014:1-1618:20-21)。

希伯仑高地:虽无平原的滋润,但充满平安,更享受神人的密交(13:1819:27)。

平原与高地本无所谓好歹,关键在于有无神的同在。若有神的同在,险峻的高山也会成为平川;若无神的同在,平原也会变得高高低低,弯弯曲曲。

本章有两个值得深思的素材: 逐渐的嬗变--罗得和他的家庭,渐渐离开神的同在,渐渐走向世界,渐渐发迹;

突然的毁灭--坚固、富有的城市瞬间销毁于硫磺与烈火之中。

下面试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本章经文。

天使营救罗得(19:1-23

A.天使探访(1-3

天使探访所多玛城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巡察所多玛城的恶行(18:21)。从后面经文中可知,该城的罪恶实在是到了天诛地灭的地步了。二是悦纳亚伯拉罕的祷告(18:23-32),拯救罗得及其家眷。而此时的罗得正在干什么呢?

a"正坐在所多玛城门口"1

城门口是当时的一些有名望的人或官员出入的地方(参19:1;申16:1821:19;书20:4),因为城门口是会众聚集的地方(参箴31:23;得4:11)。可见罗得并没有从被四王掳掠的事中吸取教训,他已经被当时的所多玛人的生活方式所同化。

b.热情、真诚地接待天使(1-3

虽然罗得热情邀请天使到他家住宿,但天使见他与世人同流,向他泼了一盆冷水(2下)。后因罗得情词迫切的请求,加之碍于亚伯拉罕的情面,这才进他们的家。或许就是因着罗得接待天使的缘故,使徒彼得称他为"义人罗得"(彼后2:7

接待天使就是接待神,这可从罗得的蒙拯救史实中看到。这种追求是何等的重要,尤其对于一个罪人,更是刻不容缓的事。罗得若不是以最高的礼仪接待神,也将与所多玛人一起毁于硫磺火海。

B.可怕的罪行(4-9

圣经用简略的几笔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所多玛全民淫乱的罪行。神对人类的审判,最严厉的莫过于挪亚时代的洪水毁灭大地和亚伯拉罕时代的硫磺火毁灭所多玛与蛾摩拉城。为何淫乱罪的性质这样严重呢?因为"无论什么罪,都在身子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林前6:18人,是神创造中的创造,群体的破坏神的最宝贵的创造,更是罪责难逃!

所多玛人淫乱的方式有两种--

a.同性恋(4-5

英文钦定本中把欲施兽行的暴民译为"所多玛的男人",而两位天使是以男人的形象出现的。"任我们所为"5),原文有"苟合"之意(赛3:9;利18:22;士19:22-24),故所多玛城"连老带少"犯的是同性恋罪。这种罪不但违背人性、人的正常功能,还违背神造人的目的,神造人时说的是"丈夫和妻子成为一体",没有说"男人与男人成为一体",所以这罪是罪中之罪,理当受到神的毁灭性的审判。

b.公开行淫(6-9

罗得为了保护客人的安全,向那些暴民提出了使人瞠目结舌的交换条件--"我有两个女儿,还是处女,容我领出来,任凭你们的心愿而行"8

。这不但揭露了当时存在公开行淫的罪行,也暴露出罗得的道德观念已受当地人的影响。有人把罗得的此话理解成是不惜牺牲两个女儿的贞操而保护天使的圣洁的义举,实为谬论。因为以罪恶的行为来解决罪恶问题,本身就是犯罪。唯有倚靠神,求神用圣洁的方法来审判罪行才是正确的途径。

C.大能的举动(10-11

面对恶人嚣张的气焰和罗得错误的处事方法,天使彰显了神的公义和大能。天使把罗得拉进门,使门外的恶人"眼都昏迷"11),阻止了他们的恶行。其他经文中也有用障眼法的,例如《列王记下》6:18与《使徒行传》13:8-11中都有类似的记载。

D.神的慈爱与警告(12-14

"你这里还有什么人吗?"12

这是神完备的爱。神爱他的子民,也爱他的家眷,从不漏过一个可以挽救的人。

"我们要毁灭这地方"13上)。

这是神发出的最严厉的警告。神一向视罪恶为严肃的事,因神是忌邪的神,神是圣洁的神。但罗得的女婿们"却以为他说的是戏言"14下),这既说明人的悖逆性与麻木性,同时也说明罗得平时在女婿们面前戏言过多,就像童话故事中喊"狼来了"的孩子,关键时刻没人理睬。

E.紧急救拔(15-23

警告并没有引起罗得的重视,天使催逼罗得(15),体现了神急迫的爱。但在这生死关头,"罗得迟延不走"16上),还迷恋这个世界,真可谓爱财如命。于是,两个天使两只手各抓住一个"把他们领出来"16中)。天使救罗得一家四口人,就像是"从火中抢出来"(犹23一般。这是神强制的行动,没有经过商量的行动,这是仁至义尽的爱!

当天使把罗得及其家人"安置在城外"16下)后,又命令他们"往山上逃跑"17)。但过惯了平原生活的罗得,连爬山这点苦都受不了,在这十万火急的情况下还说什么"我不能逃到山上去"19),哀求逃到"又小又近"20)的小城。面对这么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天使只得迁就--"这事我也应允你"21)。

这是神勉强的许可,也是神对人的三个旨意中的第二个旨意。神的三个旨意是什么?

第一是"命定"旨意,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第二是"许可"旨意,指在不影响神荣耀的情况下勉强的同意;

第三是"任凭"旨意,虽然你毋须受束缚,但神的"任凭"却是最可怕的。

所多玛的毁灭及其教训(19:24-29

当罗得一家逃到琐珥后(这是天使应允罗得的祈求而设的逃城),神就立刻用硫磺与火毁灭所多玛、蛾摩拉城和全平原。这是神发大怒的时候到了。在这之前,神曾对所多玛与蛾摩拉有过教训。14章中神曾藉四王掳掠所多玛、蛾摩拉与罗得,向他们提出过警告,但他们仍然我行我素,结果神的审判不可避免地降临了。

史学家认为24-25节经文中,神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用的是两股势不可挡的烈焰。一股是"硫磺",可能是从储存在地底下的"石漆坑"(参14:10)中爆发出的;另一股是"",是从天而降的烈火(参王上19:12)。

罗得的妻子违背天使"不可回头看"17中)的禁令,刹那间便变为一根又臭又涩的盐柱。罗得妻子回头看不仅是迷恋物质世界,更是不顺从神的顽梗天性的表现。人有个通病,好的要往后看,歹的也要往后看。得胜的往后看是沉醉于过去成功的得意;犯罪的往后看是耽乐于过去罪恶之毒瘾。基督徒要记住主耶稣的教导:"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路9:62,当"快跑跟随你"(歌1:4)。

罗得妻子怎么会变成"盐柱"?解经家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神迹性的刑罚的结果;另一种认为是罗得的妻子转身回头看时,被熊熊燃烧的硫磺、硝烟、雷电和石漆溶浆裹住窒息而死,凝固后呈柱状。因石漆是盐性的,故成了"盐柱"

蒙神垂听的祈祷(19:27-29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在高地上,就是他"从前站在耶和华面前的地方"27)观看这毁灭性的惨景,方知那座城里竟连十个义人也没有,这使他感慨万分。罗得与他家人的得救不是他们本身的"",而是神垂听了亚伯拉罕的祷告,"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下)

3.罗得的晚景(19:30-38

出尔反尔的举动(30

从前面的经文中我们知道罗得勉强改变神的使者"往山上逃跑"的命令,要求逃到琐珥。可一会儿又令人费解地"怕住在琐珥……从琐珥上去住在山里。"30也许是怕硫磺火会殃及琐珥这个"又小又近"的城邑吧。一个失去神的同在,失去内心平安的人,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像惊弓之鸟一样惶惶不安的。

罪恶的延伸(30:31-38

这段经文毫不留情地记录了罗得的两个女儿令人作呕的乱伦行为。虽然罗得不是自觉地参与,他的两个女儿也不是为了肉欲的享受而与父亲同寝;虽然他的两个女儿在所多玛这个大染缸里还保持着清白的处女身,但所多玛人的淫乱罪已在她们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全城只剩下父女三人的情况下,她们不是向神呼救,而是自然而然地效法所多玛人的罪行,以最原始的违反伦理道德的手段"存留后裔"32)。

其结果是罪恶无限延伸,因为她们的后裔世代与选民为敌。最糟糕的是她们的后裔引诱以色列民在肉体上行淫(参民25章巴力毗珥事件)和在信仰上陷入异教(参利18:21摩洛教)。

罗得俩女的后裔及名意:

摩押--"从父亲所生"之意,为罗得的大女儿所生,他是摩押人的始祖。耶稣基督家谱中的路得("美丽"之意)是他的后裔(路4:10;太1:5)。

便亚米--"我的亲族之子"之意,为罗得小女儿所生,是亚扪("含糊"之意)人的始祖。这族人世居摩押族之北、南约但河及死海之东。耶稣基督家谱中的罗波安母亲拿玛("心悦"之意)是亚扪族人(代下12:13;太1:7)。

路得和拿玛为何有份于主基督的家谱?一是说明神的怜悯及基督道成肉身的存心卑微(腓2:6-8);二是说明人只要存心悔改,真心遵行神的旨意,就必蒙神的悦纳,成为蒙爱的人。

③"屋子""""帐棚"

罗得晚年以洞为屋,实在凄惨。罗得原先在所多玛营造的屋子一定极为舒适、华丽,否则他不会那样踟蹰不前,而现在却只能龟缩在豺狼虎豹野兽蜷伏的洞穴里偷生。罗得的悲剧性结局不仅在于环境的变迁,更在于灵性的堕落。他想赢得世界,结果输得精光,甚至连自己的身子都赔上了,行尸走肉般地任凭两个女儿反复折腾。

4.亚伯拉罕与亚比米勒(20:1-18

本章经文再次记录了亚伯拉罕的软弱和犯罪,这进一步地证实圣经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公正性。即使是对于亚伯拉罕这样一个信心伟人,他的功与过都一一予以昭示,毫不隐讳。

亚伯拉罕再次说谎(20:1-2

亚伯拉罕在南迁到基拉耳的时候与撒拉故伎重演,再次谎称兄妹。亚伯拉罕说谎是基于以下原因--

A.此次南迁(这已是第三次的南迁)未经祷告,没有神的同在,置身于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心中感到惶恐;

B.担心"不惧怕神"11)的基拉耳人会作出不惧怕神的事,他从所多玛城的全民行淫联想到基拉耳人也会如此行,而撒拉的漂亮始终成为他的心病,成为他生命安全的威胁;

C.他所在的希伯仑幔利离所多玛与蛾摩拉不远,当他目睹这两个城市被硫磺火焚烧后的惨状,心中产生莫名的恐惧,带着撒拉悄悄地离开了。

基拉耳:"停止""寄居地"之意。距迦萨以南约12哩,距希伯仑约50哩(参10:1926:6),是非利士人的古城。

神警告亚比米勒(20:3-7

在这里,神以""这个特殊的显现方式警告亚比米勒。有人认为神太偏袒亚伯拉罕了,明明是亚伯拉罕做错事,却责备亚比米勒。但这是就事论事的认识法。神是公义、圣洁的,神爱亚伯拉罕,也爱亚比米勒。神责备亚比米勒是为了拦阻他,不容他玷污"众人之母"撒拉。这既保护了撒拉的洁净,也保护了亚比米勒和他的国家的命运,免得他与"所有的人"因得罪神而遭受"都必要死"7)的大灾难。

怎么理解神在梦中向人启示或警告?古时候,因为圣经尚未成书,神常藉着异梦或异象启示人。据不完全统计,新旧约共记有二十一个异梦,其中旧约十五个,新约六个。

旧约的十五个异梦:

20:3

28:12

31:10

31:24

37:5

37:9

40:5(酒政)

40:5(膳长)

41:1

41:5

7:13

王上3:5

2:3

4:5

7:1

新约的六个异梦:

1:20

2:12

2:13

2:19

2:22

27:19

20:7中,神称亚伯拉罕为"先知",这是圣经首次使用这个称谓。"先知"的意思是"一个为神发言的人"(参出4:14-167:1)。亚伯拉罕从神那里接受信息,并为他发言。神不但称亚伯拉罕为"先知",而且提出,亚伯拉罕要为亚比米勒祷告,而且,惟有这位先知的祷告,才能救亚比米勒的性命(20:7)。

查考圣经,我们不难发现,亚伯拉罕在神面前有七重身份:

选民的始祖(17:6-8

多国之父(17:4-5

信心之父(罗4:11

神的朋友(赛41:8;代下20:7

君王(17:4-6

祭司(15:9-10

先知(20:7

 

 

亚比米勒责备亚伯拉罕(20:8-13

虽然亚比米勒自以为娶撒拉是"心正手洁的"5,但当神在梦中将真相告诉他,并晓之利害关系以后,他便刻不容缓地"清早……召了众臣仆来……他们都甚惧怕。"8可见外邦君王也有遵神旨意的一面,他并不是亚伯拉罕想象的那种"总不惧怕神"11)的人。这使我们看到,如果失去神的同在,便会无限地夸大环境的险恶,以虚幻的凶像将自己击倒。

当亚比米勒对亚伯拉罕进行咄咄逼人的责问时,亚伯拉罕的辩白是些软弱无力的陈词滥调(11-12)。当人靠自己时,是何等的软弱。

亚比米勒宽待亚伯拉罕(20:14-18

亚比米勒严词谴责亚伯拉罕后,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仅向亚伯拉罕赠送大量财物,接纳他成为永久居民(14-15),还向他赔偿名誉损失费(16)。这不是亚伯拉罕的答辩有力,也不是亚比米勒的良心忏悔,而是神的威慑作用。但无论如何,亚比米勒比起亚伯拉罕先前的对手埃及的法老要开明得多,宽厚得多的。法老不情愿地破了一笔财,用打发叫化子般的厌恶心情驱逐亚伯拉罕离境,而亚比米勒却以朋友之谊善待亚伯拉罕。结果是皆大欢喜--先知亚伯拉罕的祷告蒙神垂听,亚比米勒家所有的妇女都恢复了生育机能(17-18)。神对知错就改的人的恩典是无比宽广的。

七、信心历程之七--亚伯拉罕的信心高峰(21:1-25:18

1.以撒的出生(21:1-34

15-18章的经文中,神一再应许亚伯拉罕和撒拉将要生一个儿子,并要给他起名叫以撒(17:19)。"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路1:37,神的应许,一句也不会落空,时候到了,句句应验,一一成全。因为我们的神是信实的,在他没有难成的事。

以撒出生(21:1-8

"耶和华按着先前的话"1

15-18章中,神应许亚伯拉罕要生一个儿子的事(17:19,参民23:19)。

"到神所说的日期"2)指18:14的话(参17:24-2521:5)。

"起名叫以撒"3

这是神预先给亚伯拉罕的儿子所起的名字(17:19,参赛7:14;太1:20-21;路1:13)。

"第八日……行了割礼"4),

这是遵照神的吩咐而行的。男孩生下第八日必须受割礼,这是神对以色列男子的命令,旧约时成为以色列人世代相传的通例(17:12;参利12:3;路1:592:21)。

"亚伯拉罕年一百岁"5

这时以实玛利年十四岁(参16:1617:24-25)。

6-8节记载亚伯拉罕与撒拉这对人类历史上最晚育的夫妇对神的感激之情与喜庆活动。"从一个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来11:12),洗刷了撒拉不育的耻辱与自卑,神使她"喜笑"了(6)。一条新生命的诞生,打破了这个垂暮家庭的沉闷空气,贺客盈门,欢声笑语不绝,大家齐声赞颂至高至圣至爱的神。

亚伯拉罕百岁得子的奇事,使我们看到:神是信实的(提后2:13),神是全能的(17:1),神是满有恩惠慈爱的(诗103:8),神是幸福的源头!

夏甲母子被逐(21:9-21

本段经文贯穿着两件事:神许可撒拉把夏甲母子赶出家门(12-13);神恩佑夏甲母子,使他们绝处逢生(16-19)。

A.夏甲的"戏笑"与遭殃(9-16

夏甲戏笑(含有讥笑、逼迫、藐视之意)以撒,这是她再一次犯错误。她忘记了先前因小看主母出逃的惨痛教训,结果遭受到比上次更不幸的遭遇,这是她自食其果。但不管怎样,戏笑本是无关紧要的事,何以招致她与她的儿子被扫地出门的祸患。究其根这是属血气的与属灵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表现,它有着更为复杂的深层原因。

使徒保罗入木三分地剖析了这段经文(见加4:21-31),指出撒拉与以撒及夏甲与以实玛利乃信徒的两种灵性、两种追求导致的两种不同的享受。以撒是"凭着应许生的",所以,是承受全部产业的后嗣。以实玛利是"按着血气生的",因此不能和"自主妇人"所生的儿子同受产业。以实玛利代表在西乃山为奴的人,以撒代表在神的应许中享受恩典的人。把夏甲母子赶出去是神的旨意。

基督徒与以撒具有同等的地位(加4:28),我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加3:29。神一再应许亚伯拉罕的子孙多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的预言,已经随着福音的广传而应验了。

B.神的怜悯与慈爱(17-21

当夏甲怀着沉重的心情,拖着沉重的脚步,背着沉重的水袋,携着年幼的儿子,带着被逐的耻辱再次被命运抛入旷野时,她在想些什么?是懊悔自己的无知,还是咒诅主人与主母的无情?恼羞交加中,水袋瘪了,路迷了,绝望中她瘫坐在地涕泗滂沱。在死亡面前,母亲也变得自私狠毒起来,意欲撇下亲子不管又不忍心……就在这时,神用慈爱的双手止住他们绝望的泪水,涌出生命的活水,为他们预备生存发展的道路,使以实玛利在巴兰的旷野得以"渐长"20-21),"使他的后裔成为大国。"18

比较神与人、主与妾、母与子的关系,再一次使我们看到神的慈爱是普世的。

亚伯拉罕与亚比米勒立约(21:22-34

据史料记载,亚伯拉罕时代的非利士人非常"排他",但身为非利士王的亚比米勒却主动向寄居于他的领地的亚伯拉罕提出缔结互不侵犯的盟约。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亚比米勒清楚地看到凡是亚伯拉罕"所行的事都有神的保佑"22),亚伯拉罕人力物力的迅猛发展构成了对亚比米勒的威胁(23);二是亚伯拉罕与撒拉重演兄妹相称的"双簧戏"丢尽脸面后,痛改前非,发愤图强,博得亚比米勒的尊敬,亚比米勒以为与这位神所祝福的伟人成为盟友是一件美事。这件事既反映了人类寻求和平的愿望,也显示出亚伯拉罕这"爱的吸引石"的魅力(参歌1:4)。

面对亚比米勒的屈尊求和,亚伯拉罕并未受宠若惊,而是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有力地与之达成和约,表现了一个出色的外交家的风范。

一开始,亚伯拉罕态度鲜明地表示"我情愿起誓"24),为谈判制造亲切友好的气氛。接着他不失时机地指责"亚比米勒的仆人霸占了一口水井"25),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当亚比米勒以谨慎的措词答复后(26),亚伯拉罕并未穷追不舍,而是明智、大度、雷厉风行地献上牛羊与之"彼此立约"27)。此外,特意赠送"七只母羊羔",作为挖井的"证据"。亚比米勒立过约就走了,而亚伯拉罕却在别是巴("盟誓的井"之意)又是栽柳又是求告耶和华的名,表明了他守约的诚意与决心。亚伯拉罕不仅追求与神和好,而且"追求与众人和睦"(来12:14),这实在也是"十字架"救恩带给我们的启示--"",表示人与神之间的和好;"",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和睦。

2.亚伯拉罕献以撒(22:1-24

亚伯拉罕献独生子以撒,这是他走信心道路的高峰。

神的指示(22:1-2

"这些事"1上)12:1-21:34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事件。大浪淘沙,亚伯拉罕的信心在岁月的长河中去伪存真,净炼为熠熠发光的纯金。

这时,"神要试验亚伯拉罕"1中),要他献上独生子以撒作为燔祭(2)。神为何试验亚伯拉罕?试验是甄别亚伯拉罕是真金还是杂石的试金石;试验是对亚伯拉罕的信心极其严峻的考验;试验是为了使亚伯拉罕当之无愧地得"信心之父"的美称。只有蒙神大爱的人才配得大试验!

神吩咐亚伯拉罕献以撒,只不过是试验试验而已,没有动真格的,即使如此,整本圣经除此之外再无他例。早在摩西时代,耶和华神就告诫以色列民:"不可使你的儿女经火归与摩洛"(利18:21。摩洛是迦南人信奉的假神,当时,有将儿童作为火祭献给摩洛的祭祀。这就是耶和华神与异教神祗的根本区别。

但是现代一些异端邪说流派妄称神的名,蛊惑蒙昧的人效法亚伯拉罕献子,这是残暴的凶杀,当以命偿命。新约时代,自神差遣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钉死在十字架后,"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来10:12,神摒除了旧约时代人以各种实物为祭的"献祭"仪式,神所悦纳的是"以颂赞为祭献给神"(来13:15)。

摩利亚山:"神的拣选""神的看见"之意。此山非同一般,它是至高神的祭司麦基洗德在撒冷的所在地(14:17-18),原为耶布斯人之地(10:15-16)。据说所罗门王的圣殿即建于此地(代下3:1)。

亚伯拉罕的顺服(22:3-10

面对神的试验亚伯拉罕怎么办?他二话没说,"清早起来"3上),瞒着撒拉,带着仆人、儿子与柴禾,骑着毛驴,"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3下) 十几年前,亚伯拉罕已经遵循神的旨意,把庶出的儿子赶走了,现在又要将唯一的神所应许的儿子献为燔祭,这对一位年迈的父亲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可是他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没有迟疑,甚至没有问一声"为什么"就走向信心的道路。什么是信心?信心不问为什么,但信心是行走在神的旨意中的。

从亚伯拉罕的住处到摩利亚山要整整走上三天(4)。神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思考、权衡、定夺,让他在神与儿子中间自由选择,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神。他清楚地知道以撒是从神的应许生的而不是从他的生育机能生的,"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伯1:21;他知道爱神必须胜过爱儿女(太10:37;路18:29-30)。

当摩利亚山遥遥在望的时候,他以不可推却的"去拜一拜"的理由,留下随行的三个仆人(5中),这是排除障碍,直达神面前的聪明之举。临别,他对仆人说"就回到你们这里来。"5下)他坚信选择了神,即使儿子死了,神也会使他从死里复活;若选择了儿子,说不定哪天会因疾病或其他防不胜防的事故而永远地失去儿子。 "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7下)面对儿子的疑惑与提问,亚伯拉罕的"神必自己预备"8中)的回答成了千古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软弱、动摇、小信的人倚靠与仰赖神。

父子背着柴禾,徒步走完最后一段路。"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9),这一连串的动作都得亚伯拉罕亲自去做,但他的手没有发颤,没有下垂。

神的预备与应许(22:11-19

在他举刀向儿子砍去的千钧一发之际,耶和华的使者制止了他,给了他最高的嘉奖--"你是敬畏神的"12),并为他预备献祭的公羊,"代替他的儿子。"13亚伯拉罕以羊代替儿子献祭之举为以后摩西设立牛羊为燔祭及赎罪祭奠定了基础,更是基督作世人的赎罪祭的预表(西2:17;来9:11-2210:1)。

最好的献上,完全的献上,这是亚伯拉罕信靠顺服登峰造极的表现,他是后世"因信称义"的楷模。正因如此,"耶和华以勒"(即"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之意)是超过亚伯拉罕所求所想的。亚伯拉罕想的是儿子会死而复活,但神却不让他看见儿子惨死在自己刀下的血腥场面;亚伯拉罕献上的是一个儿子,神赐给他的子孙却"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17中)

神应许"必赐大福"给亚伯拉罕,"大福"不仅是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疆域广阔,更重要的是让亚伯拉罕的名字记在耶稣基督的羔羊册子上,成为永恒的记念。从某种角度说,他是写在耶稣基督前面的,这从《马太福音》第1章的家谱中可看到。神还应许亚伯拉罕"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17下),神的这一应许最早应验在约书亚率领以色列民攻打耶利哥城的时候。神的子民无须动刀动枪,只须一天绕城一圈,第七天绕城七圈,吹号并呼喊,固若金汤的城池不攻自破(书6:3-20)。

拿鹤的家庭(22:20-24

这段经文记载的是亚伯拉罕兄弟拿鹤的家谱。当年亚伯拉罕的父亲率领一家离开哈兰时,拿鹤没有与他同行,这可从24:4的经文得到证实,亚伯拉罕吩咐他的仆人说:"你要往我本地本族去,为我的儿子以撒娶一个妻子。"圣经记念拿鹤一族是因为他的孙女利百加后来成了亚伯拉罕的媳妇。

利百加:"美丽""喜爱"之意,她是杰出的女子,是选民第二代的祖母。

以撒--基督的预表

以撒是亚伯拉罕的独生子--基督是神的独生儿子(约3:16);

以撒背柴往摩利亚山去--基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往各各他山上去(约19:17);

以撒没有反抗父亲的命令甘心顺服--基督甘心顺服父神的旨意(可14:36下);

以撒作为燔祭献给神--基督为我们献上了一切,甚至自己的宝贵生命;

以撒被献后,亚伯拉罕得着神的大福--基督在十字架上被挂起来以后,万人因他而得救(约12:32);

神预备一只公羊代替以撒--基督成为世人赎罪的羔羊(约1:29);

以撒行了三天路程后从""里得生--基督死后三天复活(林前15:4)。

亚伯拉罕的三次"清早起来"19:27-2921:1422:3)。

清晨,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不无道理。以色列民出埃及过红海,四十年的旷野途中,神要他的百姓清早起来支取他的灵粮,领取他从天上降下的吗哪。这种食物"日头一发热,就消化了"(出16:21),懒惰的人是无法得到的。

圣经中三次记载亚伯拉罕"清早起来"

第一次清早起来--亚伯拉罕站在神面前向神祷告(19:27-29),这是面对面朝见神,与神交通;

第二次清早起来--亚伯拉罕打发用人意娶的夏甲和用情欲生的以实玛利离开应许之地(21:14,参加4:21-31),这是割断邪情而成圣;

第三次清早起来--亚伯拉罕回应神的呼召,将自己百岁所生的儿子以撒献给神(22:3-18),这是完全的奉献。

亚伯拉罕的"清早起来",是基督徒效法的榜样。

3.撒拉的逝世与墓地的得来(23:1-20

圣经用整整一章的篇幅记载撒拉的死,可见她在圣经中地位之重要。撒拉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的一生是守真道的一生,是努力奔跑属灵道路的一生,是争战得胜的一生。她虽然有过软弱,但她每次得胜软弱,就更加刚强。因此,神特别恩待她,使她在九十岁高龄时喜得贵子,享受了三十七年母子的天伦之乐。

撒拉一生最杰出的表现是与亚伯拉罕配合默契,甘将独生子以撒献给神。亚伯拉罕献子之事没向撒拉透露,或许是担心她会拼死相阻吧。但撒拉若存心寻索是有办法的,三天的路程,派一帮年轻力壮的仆人轻骑疾追,是一定会赶上的。但撒拉没有这样做,因为她相信丈夫所做的都是讨神喜悦的事。

撒拉的去世(23:1-2

"撒拉享寿一百二十七岁"1,这既指撒拉在世的实际年数,又表明她是死在神所定规的时间中的。撒拉是圣经中唯一记载卒年的妇女。

"撒拉死在迦南地的基利亚巴,就是希伯仑"2上)

从前两章经文中知道,亚伯拉罕献以撒前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都在非利士人之地别示巴"寄居"21:32-3422:19)。虽然圣经没有记载亚伯拉罕一家何时迁往希伯仑,但圣经明确地记载撒拉死在神的应许之地迦南。撒拉生在神的旨意中,长在神的旨意中,行走在神的道路上,到死时还单单仰望神,不愿死在拜偶像的异邦他乡。正因如此,"亚伯拉罕为她哀恸哭号。"2下)

亚伯拉罕为撒拉购墓地(23:3-18

撒拉是亚伯拉罕患难与共的忠心伴侣,亚伯拉罕的成功是离不开她的。她终生无怨无悔地随夫飘流四方,过着"寄居"的生活,现在撒拉死了,亚伯拉罕不愿再看到她的尸骨"寄葬"在别人的土地上,他渴望有一小块所有权属于自己的墓地,这样才能使她的爱妻得到安息。但亚伯拉罕当时所在的地方为赫人的集居地,他们是不准外人拥有土地的。所以当亚伯拉罕与第一个赫人商议时,这个赫人鉴于亚伯拉罕在当地的威望(6上),装作很慷慨的样子说:"只管在我们最好的坟地里埋葬你的死人"6中),言外之意是:土地是我的,借用可以,卖断不行。

亚伯拉罕转向第二班赫人,请他们在他与另一个名叫以弗仑的赫人之间作保(8-9),好让他买下以弗仑田头的麦比拉洞("羊圈"之意),作为撒拉的坟地。以弗仑当着众多有身份的赫人的面,信口开河地说什么愿意连田地带洞都无偿赠送(11)。当亚伯拉罕很认真地向所有在场的人"下拜",要求以现金兑付时(12-13),以弗仑用满不在乎的口气报出这块地"值四百舍客勒银子"15的天价。这简直是狮子大开口,因为后来大卫只用这八分之一的价格就买下一个禾场与牛(撒下24:24)。也许以弗仑只是要吓唬吓唬亚伯拉罕--这样奇贵的土地,白白送你,你消受得了吗;照价买卖,你舍得吗?不想弄假成真,亚伯拉罕在许多证人面前,按着买卖的规矩,分文不少地买下了这块四围带有树木与洞的田地(16-18)。

"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2:15,亚伯拉罕不愧是有高瞻远瞩的伟人,他不惜重金买下迦南地的第一块土地,这是神"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50:24,这里不仅成了撒拉的安息地,而且成了亚伯拉罕与他后裔的祖坟。亚伯拉罕、以撒、利百加、雅各与利亚等人身后都在这里与撒拉长眠相伴,甚至连死在埃及的约瑟,临终之前也吩咐他的弟兄们将他的骸骨搬到这里(50:24-25)。

赫人:"恐怖"之意,为迦南次子的后裔(参10:15),后成为迦南地七大强族之一(参15:19-21;申7:1),这七族都是敌挡神的。

4.以撒娶妻(24:1-67

以撒出生时,母亲撒拉九十岁(17:1724),父亲亚伯拉罕一百岁(21:5),同父异母的兄长以实玛利十四岁(17:25,参21:5);以撒三十七岁丧母(23:1),四十岁结婚(25:20),六十岁得孪生子以扫与雅各(25:26);以撒一百二十三岁时以实玛利去世(25:17,参17:24-25);以撒享寿一百八十岁(35:28-29)。 本章经文专叙以撒娶妻的经过。虽然全章经文没有直接记载神的话语与神迹,甚至也没有复述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但自始至终可见隐藏着的神的引领。

亚伯拉罕差遣老仆人为以撒娶妻(24:1-9

亚伯拉罕毕生跟随神,神便使他事事亨通(1),在择媳的事上再一次赐福给亚伯拉罕。亚伯拉罕蒙福,不仅仅是因为神与他立过约,更重要的是亚伯拉罕本身有蒙神喜悦的品格。

A.亚伯拉罕为何竭力反对儿子娶迦南地的女子为妻(3),坚持要在"本地本族"4)中为儿子娶妻呢?这是因为:

迦南人是被咒诅之民(9:25);

迦南人是拜偶像的(申7:3-4);

迦南人是有恶俗的(26:34-3527:46;利18:3;代下13:9;拉9:1-2)。

总之是为了保持血统和信仰的纯正。

B.亚伯拉罕为何两次强调"不要带我的儿子回那里去"68)?这是因为--

a.信心的交托

亚伯拉罕把儿子的婚事完全交托给神,不容儿子自己作主,这是因为亚伯拉罕相信:神所预备的婚姻是最神圣最美满的,如果由以撒自己择偶,则是出于人意而不是出于神的旨意的;神是鉴察人心肺腑的,人是看表面的;神的能力高过诸天的,人的智商是有限的。

b.奉献的彻底

亚伯拉罕既然蒙召离开哈兰,如果再把儿子带回去,就意味着收回蒙召时的奉献。亚伯拉罕相信神将迦南地赐给他的应许是不会落空的。

C"耶和华天地的主"3)和"耶和华天上的主"7

这是圣经中首次记载人对神的两种称呼,是亚伯拉罕对神的权能和圣德的新认识--耶和华是统管宇宙万物和洞察一切的伟大无比,崇高无极的神。

D.手放在大腿底下的含义

这是当时一种极为神圣的起誓方法,有服在权能之下的意思(启19:16)。一般是晚辈把手放在长辈大腿下,仆人把手放在主人大腿下。

老仆人为以撒求婚(24:10-61

有人认为这位成功地为亚伯拉罕物色媳妇的老仆人,就是亚伯拉罕原先打算让他承受家业的"大马色人以利以谢"15:2)。现在他带着主人的重托,带着"各样的财物"10),任劳负轭,千里迢迢地到米所波大米(意为"两河之间",在伯拉大河的上游,距迦南约800公里),为取代他继承权的以撒求婚。他的忠心与尽责是蒙神记念的,圣经中褒扬仆人的无出其右。

A.老仆人成功的秘诀

a.靠神

老仆人为以撒求婚的整个过程是祷告称颂神的过程:

一到拿鹤城(即原哈兰城)就"站在井旁……"祷告(12-13);

与利百加对话后"低头……"祷告(26);

利百加的父亲与兄长允准婚事后"俯伏在地……"祷告(52)。

他还慷慨激昂地向拉班和彼土利诉说神赐福给亚伯拉罕,"使他昌大"35),使他"道路通达"40)的种种奇恩妙爱(35-48)。

b.谨慎

启程前老仆人明白无误地了解主人的择媳要求(5);见到利百加后仔细观察她的一举一动(17-20);尽管利百加是无可挑剔的,但老仆人"定睛看她,一句话也不说"21上),把决定权交给神(21下)。

c.尽责

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老仆人一路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现在进了拉班的家,面对诱人的晚餐,他不是先狼吞虎咽地饱食一顿,而是要先把事情说明白了再吃(33)。求婚成功之后,老仆人不顾长途跋涉的疲惫,仅"住了一夜"54),执意马上把利百加带走(54-56)。 正因如此,神使老仆人"所行的道路通达"42),使他顺利地完成为他主人的儿子挑选妻子的重大使命。

B.神所拣选的利百加

亚伯拉罕择媳的唯一标准是"本地本族"的女子,但神为他预备的媳妇却是尽善尽美的。利百加不仅出自本家本族--是亚伯拉罕兄弟拿鹤的孙女(15);而且全家信主(315060),家道殷实--"家里足有粮草,也有住宿的地方"25),利百加的家庭与以撒的家庭可谓是门当户对的。更可喜的是利百加本身具有极高的素质:

纯美--"容貌极其俊美,还是处女"16);

勤劳--不仅打水给老仆人喝,还"为所有的骆驼打上水来"20);

敬神--利百加收下聘礼仅一夜,还没来得及准备嫁妆,还没来得及与家人依依话别,就面临着"速去""暂留"的考验,但利百加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去"58,遵从神的旨意高过顺从亲人的感情。

贤惠--对以撒百依百顺,未进洞房,先进婆婆的帐棚,表明她愿意继承婆婆的美德。

C.拉班全家对婚事的态度

从以后雅各二十年的经历中可知,拉班是个纠缠不清的诡诈、势利的人。可是,他对妹妹利百加的婚事却表现出难得的通情达理与爽快。老仆人从求婚到带走利百加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这固然是神的工作,但也与拉班的开绿灯分不开的,因为在这椿婚事上他是个关键人物。圣经中他的名字列于其父彼土利之前,这是很反常的,因为以色列人很讲究名次的先后,按惯例,父子次序是不可颠倒的。对此,解经家一般认为有三个可能:一是父亲彼土利年纪老迈,一切事务均由长子拉班主管;二是当时女子的婚嫁是由兄弟作主的(24:5534:1316;士21:22);三是拉班快人快语好办事。 拉班一见到老仆人就热情地把他请进门,并为之收拾房屋,为骆驼预备地方(31)。当然,这热情是建立在看见"金环""金镯在他妹子手上"的基础上的。但神正是利用了拉班见财眼开的特点,促使婚事顺利地进行,使他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尽早兑现。

拉班和父亲彼土利听了老仆人的一席话后,无条件地顺服神--"这事乃出于耶和华"50,可见拉班一家也是尊神为大的。当年,尽管拉班的爷爷拿鹤没有与他的兄弟亚伯拉罕一起离开富庶的哈兰到神所指示的迦南,没有在信心的道路上直跑,但不管怎样,他们信奉耶和华神是有根有基的,这个信仰也对利百加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便是亚伯拉罕舍近就远,坚持要在本地本族娶媳妇的缘由。

最后,拉班和他的母亲对利百加的匆匆远嫁也表示迁就(54-61),他们非但不强留,还欣然让利百加带走贴心的乳母,为利百加祝福。

以撒娶利百加为妻(24:62-67

这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述说神所设立的幸福美满的婚姻。

傍晚,以撒正在田间凝神默想着什么。他的目光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笃信,那样的充满期盼。此时他的父亲年纪老迈,母亲去世三年,他也已到了不惑之年,他肩负着使以色列民族生息繁衍,子孙遍满全地的神圣使命,可是他的佳偶在哪里?他坚信,神的应许不问为什么,就如他的出生不问为什么一样;他坚信,父亲重托的老仆人会给他带来佳音……忽然,一支骆驼队从绵亘的山丘中缓缓走来,他的目光与远处灿如明星的眸子碰在一起,他的心一震,大踏步地朝前迎去。

利百加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美丽可爱,她挥泪告别父老弟兄,踏上一条充满憧憬的神秘道路。一路上她时而骑在高高的骆驼上观赏着神手指所造的天地的奇景异色,时而下去向老仆人提出一个个好奇的问题。新家越近,心跳得越快。这时,她远远看见一个威武英俊的的年轻人神情肃穆地默祷后向她走来。莫非就是他?"就急忙下了骆驼"64询问老仆人,果然不错!她羞涩地蒙上了帕子(65)。这洁白的纱巾是贞操的标志、少女的骄傲,她要把这圣洁的帕子留给新郎亲手揭开。

以撒牵着利百加的手走进他母亲的帐棚,告诉她一个伟大的母亲不平凡的一生。利百加依偎着他,静静地听着,轻轻地点头,牢牢地记取。她的美丽温柔,她的聪明贤淑给了他莫大的安慰,驱尽了他丧母三年的积郁。他们相亲相爱,白头偕老。以撒终生只娶利百加,这在一夫多妻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5.亚伯拉罕的晚年(25:1-18

亚伯拉罕少年随父亲从迦勒底的吾珥前往哈兰(11:31),七十五岁蒙神呼召,又从哈兰迁居迦南地(12:4-5);后因遭遇饥荒下埃及(12:11),这是他灵性上的大失败,因他与撒拉以兄妹相称,遭到埃及法老的驱逐;八十六岁时听从妻子撒拉的话,娶了使女夏甲,生了以实玛利(16:16),这是他灵性上的"下埃及";九十九岁受割礼(17:24,这时以实玛利十三岁,参17:25),一百岁生以撒(21:5);他曾回应神的呼召,将独生儿子以撒献给神为燔祭而享受耶和华以勒(22:1-19);一百三十七岁丧妻(23:1,参17:17,这时以撒三十七岁),一百四十岁时儿子以撒结婚(25:20);亚伯拉罕终年一百七十五岁。亚伯拉罕一生走的是信心的道路,虽然经历过挫折,有过软弱,但从未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他对神的绝对信靠与顺服,使他享受与神同在的属天福分。 本段经文共分五个部分。

亚伯拉罕娶基土拉为妻(25:1-4

基土拉:"芳香"之意,身世与籍贯不详。 亚伯拉罕为什么要在晚年娶基土拉为妻?一种解释为撒拉去世后,亚伯拉罕为排遣孤独而娶之。但一个真正与神相交的人是没有时间寂寞的,况且,他有孝顺的儿子与媳妇陪伴他,有忠心的仆人服侍,按理他的晚年生活是很美满的,可是他未经祷告又续弦生子。另一种解释认为基土拉是在撒拉还健在的时候亚伯拉罕纳的妾,因为第6节称基土拉所生的儿子为"庶出的众子"。如果是撒拉死后亚伯拉罕再婚所生下的儿子,就不称为"庶出"了。后面的经文也提到"亚伯拉罕的妾基土拉所生的儿子,就是……"(代上1:32

17:17节及18:12记载亚伯拉罕已经衰老,失去生育能力,而这里却记载他娶基土拉,生了六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一种解释是,当他一百岁时,神赐给他重新生育的能力,且使这能力持续了许多年,使他与基土拉又生了另外六个儿子(心兰、约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书亚),这六个儿子后来成为阿拉伯不同种族的祖先。另一种解释是,这同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有关,因圣经上说"多国从你而立",如果亚伯拉罕没有另外六个儿子,就称不上"多国之父"了。

亚伯拉罕的最后安排(25:5-6

亚伯拉罕在晚年恰如其分地分配了财产,快刀斩乱麻地处理好复杂的家庭关系,再一次闪烁出伟人睿智的光辉。他既保护了凭应许所生的儿子以撒拥有一切财产的权益(5),又使基土拉的六个儿子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亚伯拉罕"趁着自己还在世的时候"6),打发基土拉的儿子们离开,就如以前叫以实玛利离开一样,排除了隐患。因为这六个儿子都很野蛮,而且人数众多,若不把他们打发到遥远的东方,日后势必对以撒构成威胁。

基土拉的儿子们这一去就杳无音信了,他们既没有得到神的应许,也没有得到亚伯拉罕的祝福,只是得到有限的一点财产后被遣往遥远的东方。他们不像以实玛利以儿子的身份参加父亲的葬礼(9),并记载在世的年月(17上),死后"归到他列祖那里"17下),可见他们的地位远不如以实玛利。

不管基土拉是亚伯拉罕晚年的妻还是妾,她所生下的六个儿子最终又被亚伯拉罕亲手赶走了。神对此事自始至终不发一言,说明这是神的任凭旨意。但神知道久经考验的亚伯拉罕在事实面前会醒悟的,所以给了他独立处理的权利。

亚伯拉罕去世(25:7-10

亚伯拉罕寿终正寝,享年一百七十五岁。

"归到他列祖那里"8下),应验了15:15经文中神对亚伯拉罕的祝福。 "他的两个儿子以撒、以实玛利,把他埋葬在……"9),17章中亚伯拉罕已经把以实玛利赶走了,这里又出现以撒与以实玛利一起为亚伯拉罕送葬的动人场面,可见他们已经在神的恩典中重归于好。但圣经坚持把以撒的名字排在以实玛利之前,最后确定了以撒长子的名分。

以撒居福地(25:11

神赐以撒居住在"靠近庇耳拉海莱"11的地方,这是一个特别蒙神记念的地,它既是夏甲祷告神,得神拯救的地方(16:14);又是以撒默想,迎来他的心上人的地方。显而易见,庇耳拉海莱是个蒙神拯救的地方、是等候神的祝福的地方、是祷告的地方。

以实玛利的后裔(25:12-18

以实玛利生有十二个儿子,他们分布在"从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书珥"(位于埃及与别示巴之间)。以实玛利的后裔与以色列民世代为敌,应验了16:12中神的预言。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蔡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