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敬拜与奉献

【返回上级目录】

安息日下午

 

    阅读本周学课有关经文:25:22;民78章;亚4:161114;启4:2511:4

 

    存心节:「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林后9:7

 

    毫无疑问,以色列子民在时间上和文化上,都跟我们现代世界相距甚远。我们对他们世界的不理解,跟他们对我们世界的不理解,在许多方面是一样的。

 

    不管如何,主把我们连系起来,我们都是由祂创造和救赎的。纵然有文化、语言、历史的差距,我们同拜一位上帝,哪怕敬拜的方式和表达有所分别。事实上,所教导给他们的敬拜仪式和所规定的基本真理,原则上跟今天我们要学的一样。

 

    本周我们将会继续追随我们属灵先祖的信心之旅。我们会检视更多当时上帝给予祂子民的礼仪、律法和命令。除此之外,我们会看看在地上圣所里,坛上献燔祭、点灯之例,以及「按立」蒙圣召的利未人与祭司一同在旷野圣所事奉。

 

星期日 献坛礼

 

    在旷野的圣所,献祭时以燔祭坛为中心。这坛以皂荚木包铜造成,立在院子中靠近两层圣所的入口处。位于至圣所幔子前的金坛,只作烧香之用。

 

    阅读民7章。当你读到经文中那庄严的献坛礼,你想到什么?这段经文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属灵教导?举例说,你看到哪一处地方代表十字架?

 

    坛已经被洁净了七天(出29:37)。现在十二支派的首领——全民的代表——把奉献带来,行十二天的献坛礼。各派首领和所属支派都有指定的奉献日子。所有礼物都是相同的,也许这种方法表明,不管我们是谁,我们的身分是什么,我们在上帝面前都是站在同一位置,那就是我们都是需要恩典的罪人。

 

    「对于为什么上帝要求犹太人体系作那么多的奉献,流那么多无辜的血,有人感到惊讶。

 

    「每一个垂死的牺牲品都预表了基督,这个教训透过最庄严和神圣的仪式,深深铭刻在人们的心思与脑海中,由祭司准确无误地作出解释。上帝亲自设计供物,来教导这项崇高而重要的真理:惟有借着基督的血才能赦罪。」怀爱伦著,《信息选粹》原文第一卷107页。

 

    被世界的事物吸引住,实在太容易了,不是吗?每天你能做什么来帮助自己,把十字架和耶稣为你在十字架上所做的,放在你心中的首要位置?

 

星期一 与上帝交通

 

    约柜作为一个记号,是以色列人敬拜的中心。它象征上帝在天上的宝座,「这约柜就是坐在二基路伯上万军之耶和华留名的约柜。」(撒下6:2)在至圣所内可见的耀眼荣光,在二基路伯中间盘旋,那代表了耶和华的同在。基路伯宝座下的十诫,是神圣心意的明证,是上帝与祂子民之间所立之约的根基——祂统治与管理人类的道德基础。律法除了申明上帝公义的要求之外,更让敬拜祂的人洞察祂的性情。

 

    阅读出25:22及民7:89。设想经文所说的会是什么样的体验。你喜欢这种与上帝亲密的相遇吗?假如你太接近祂,你怎么晓得你不会被击杀?(参阅出20:19)。

 

    在什么意义上,今天你能够更靠近上帝?(参阅来4:1416)。耶稣如何使这事成为可能呢?

 

    还要注意摩西是怎样进入圣所,与耶和华说话。不过经文倒说,是耶和华先开口向摩西说话。这里的重点是,我们许多人知道怎样祷告、怎样与耶和华说话、怎样为自己的事恳求、求这个、求那个。

 

    可是交通不仅仅是单向的。在很多关系中,彼此双方都会与对方交流。我们跟我们造物主之间,该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不该不同。

 

    对于我们而言,问题是我们到底听得到多少上帝向我们说话的声音?

 

    你与上帝的交通是什么样子?主怎样向你传达祂的心意?你听得到多少祂的声音?在你生命中,有什么事情妨碍你更进一步与主交通?

 

星期二 圣所的灯

 

    经过十二天在院子行献坛礼之后,摩西进入圣所。我们可能以为殿中是漆黑一片的。耶和华吩咐亚伦要燃亮七盏「灯」(民8:14)。「灯」这字的希伯来原文是menorah,引申自希伯来文意指「光」(or)的一字。

 

    灯台的干和六个枝子(两旁各三个),全部都是从一他连得的精金锤出来,其形状与杏树枝相同(出25:3140)。每个早晨和黄昏,祭司要照料枝子顶上的每个灯盏(出30:78),亚伦要「在耶和华面前常收拾精金灯台上的灯。」(利24:4

 

    下面的经文让我们洞察得到关于灯台的什么意义?

 

    4:1611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51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撒迦利亚所见的异象中,输送到灯盏使灯亮着的油,就是上帝的灵(56节)。「杏树枝」(耶1:1112)的希伯来原文是「留心」或「警醒」,杏树枝被称为是「警醒树」,杏树被称为是「警醒树」,原因是杏树是最早发芽开花的植物。约翰看到天上圣所的宝座前有七盏灯,那代表「上帝的七灵」,这是约翰用来形容圣灵多重行动的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在旷野中的以色列民,在两重圣所中,早晚都有上帝同在的保障。

 

    主怎样在你的生命中,显示祂的确与你同在的这一事实?回顾那些你清楚有上帝同在的非凡体验。当你感到自己在惶恐与黑暗的日子举步难行时,重温那些经历如何能帮助你站稳阵脚?(阅读诗23篇)。

 

星期三 奉献利未人(上)

 

    阅读民8:626,利未人被献为事奉上帝的特别工作。关于这事奉,你立刻想到什么?在圣洁、罪、洁净、献身给上帝等方面,这事奉给我们什么教导?我们可以从这事奉中可得到什么原则,应用在今天的生活中,不管我们服事主时担任的是什么任务?

 

    利未人三个宗族的家室在圣所周围安营。由于他们的人数超过二万(民3:39),部分的奉献礼显然是象征式进行的,即由几位利未代表而不是全部利未人直接参予。

 

    另一点不可思议的是,当利未人被洁净、剃身、并献上祭物(民8:78)之后,他们本身就被称为「祭」或「摇祭」(民8:11)。这肯定不是什么人体祭物的意念,反而是指奉献、洁净、承认这些利未人准备代表以色列人,去做以色列人自己做不了的事。

 

    摩西所说的这番话,进一步表明这一点:「将利未人奉到耶和华面前,以色列人要按手在他们头上。」(民8:10),承认这些责任已经转移到利未人的身上。利未支派作为一个整体,被献给上帝为活祭,他们反过来又被赐予在圣所事奉的特殊职事,代替以色列人中一切头生的。

 

    谨记这奉献礼的原则,我们怎样理解保罗在12:1的话?我们怎样能成为「活祭」?这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意味了什么?

 

星期四 奉献利未人(下)

 

    「因为他们是从以色列人中全然给我的,我拣选他们归我,是代替以色列人中一切头生的。」(民8:16

 

    注意耶和华对利未人发出的独特呼召,祂口中那断然的语气。他们「全然」归祂。照希伯来文的字面意思,他们是「完完全全归我的」,强调他们的蒙召是多么严肃。

 

    阅读民8:19。经文说「为以色列人赎罪」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放在十字架的光照下,我们如何去理解?(罗5:11;来9:2528

 

    学者对这句话的意思,众说纷纭。很明显,这「赎罪」既非指为别人的罪受死,也非指利未记16章那头「赎罪」的代罪羔羊(利16:10),假如赎罪被理解为替代牺牲的话,那么这从没有牺牲的代罪羔羊(牠象征了撒但)是不能赎罪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被翻译成「赎罪」的动词,显然比一般的用法有更广阔的含义。答案可在同一节经文中找到,当中说利未人透过代表以色列人事奉,他们就可免于灾殃,意思是说,本来上帝的忿怒会在他们「挨近圣所」时临到他们,但因为他们的事奉帮助保护以色列人免受上帝的忿怒,所以他们自己得免这灾殃(民8:19)。

 

    因此,就像祭司本身一样,利未人在代表百姓做他们做不了的事。在这个广泛的意义上,他们是为百姓「赎罪」的。

 

    纵使我们做什么都肯定不能得到任何的赎罪,我们怎么能够借着尽忠职守,像利未人那样代表百姓?你做了什么来改善你所属的教会,完成它的使命?

 

星期五

 

    进深研究:追溯古犹太人「按手」的习俗。当中最重要的含意看来是什么?(创48:8913141720;民27:1823;太19:1315;徒13:13

 

    「在犹太人看来,这是一个饶有意义的仪式。每当一个犹太人的父亲为儿女祝福时,他总要恭谨地将双手按在他们的头上。每当一个牺牲要被奉献为祭时,一个赋有祭司职权的人就要按手在祭牲的头上。所以当安提阿教会的福音工作者按手在保罗和巴拿巴的头上时,他们就此求上帝赐福给祂所拣选的使徒,赐福给他们在指派的工作上所表现的忠诚。

 

    「在后来的时日中,这按手授职的礼节竟被大大地滥用了;人们竟不合法地重视这一形式,以为凡接受按手礼的人便可立即得着一种能力,当时就有资格从事任何及一切传福音的工作。其实在将这两个使徒分别为圣时,并无记载说明仅凭这个按手的礼节足以给人什么权力。所有的只是简单记载他们受了这个礼,以及这礼对于他们未来工作所有的关系。」怀爱伦著,《使徒行述》130131

 

讨论问题

 

    1. 今天的牧师在哪一方面具有祭司角色的功能?我们能够做什么支持牧师的这个任务?

 

    2. 奉献此举怎样影响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奉献我们的薪酬,如何成为敬拜、信靠的举动?为什么慷慨奉献对我们本身如此重要?

 

    3. 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做了我们所做不得的,我们对此有什么了解?为什么耶稣必须受死?仅仅改善我们的生活、遵行律法、无条件地爱别人,这些不足以改善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吗?

 

    总结:古以色列人的敬拜方式,跟置身世界旷野的现代教会的不同。然而敬拜的本质一样。献上我们的物质、默想十字架的意义、祷告、反省内住圣灵的亮光、全然献身给主,这一切都清楚表明了相同的圣经中的信仰。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平阳县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编辑